『壹』 如何提高穿刺技术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一个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本人在基层医院从事护理工作16年,近年来病人为了更好更快的疗效多选择输液。就如何熟练掌握穿刺要领,运用操作技巧,提高一针见血成功率,减少病人疼痛,谈谈个人的体会。体会如下:
1、正确评估患者和环境。评估患者是否配合治疗,首先热情接待,做好解释工作;环境是否清静、光线是否明亮等,减少无关人员在场。选择静脉时注意远离关节、骨突处,尽量避开皮肤瘢痕、丘疹等各种皮损部位。老年体弱及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小儿要注意区分动静脉,根据血管的外观和手指的触摸有无搏动进行区别。血管显示不清,根据血管分布和走向耐心细致地查找静脉。轻轻按摩局部皮肤,使血管充盈暴露。一般不主张拍打,尤其在扎好压脉带后,拍打局部皮肤可增加患者疼痛感。根据血管的粗细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输液器和针头。
2、持针柄两种手法:一为拇食二指分别捏住针柄上下两面;一为拇食二指分别执住针柄前后两缘。根据个人习惯选择,有人报道,前者穿刺成功率更高。
3、进针角度:对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40-45°角直接进皮进血管,可以减轻疼痛。腕部桡侧头静脉穿刺时注意角度要减小,以免刺到神经。因头静脉深面与桡神经伴行,如果穿刺角度太大,很容易伤到神经。临床上这种因穿刺静脉而损伤神经的例子屡见不鲜,引起发麻或触电样感觉。应立即退针后重注,不宜继续进针,甚至放开调节器输注药物,导致神经长久损害,遗留后遗症。血管不充盈者,先进皮后进血管,有落空感无回血时慎进针,视头皮针与软管连接处小气泡移动情况考虑。小气泡移动,证明已入血管;没有动,可轻轻挤捏软管,见回血沿血管走向推入少许。临床常见进血管过浅,斜面未全部置入导致液体渗漏,重新穿刺的情况。有报道[1],松拳比用力握拳对一针见血无比较性,但松拳可以减轻穿刺引起的疼痛。根据个人临床实践表明,松拳的成功率更高,痛感程度明显偏低。握拳时血管充盈度差,肌肉、皮肤紧张度增大,故而痛感增加,成功率偏低。老年人皮下脂肪薄,进针角度要减小;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也宜小,一般在15~20°左右,不超过30°。如额正中静脉,针与皮肤呈15°角进针;颞静脉,针与皮肤呈20°角进针;头皮深静脉,针与皮肤呈30°角进针。老年人皮肤松弛,绷紧皮肤时注意上下左右的拉力,一般用综合力。向左右推开和向下拉,必要时助手帮忙绷紧皮肤。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务必将斜面全部放进血管。
4、固定方法:夏季因气温高,皮肤易出汗,影响胶布粘度。胶布粘度好的,宜固定两根横的,一根斜的,采用三角形最稳定的原理。胶布末端不要紧贴皮肤,以免增加拔针的难度,也可以减少疼痛。胶布粘度差的,也可以绑绷带式的粘一圈,能避免因胶布松脱导致针头移位。还可将软管用一条胶布粘在穿刺上方几厘米处。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用手固定针柄,用拇指固定针柄即可;患儿动得厉害的持软管固定针头。有些老年患者,为防止穿刺侧手部活动较多导致针头穿入皮下引起液体渗漏,可以用硬纸板(注射器包装盒和药盒都可)固定局部,效果较好。
5、拔针方法:在撕胶布的同时按压针柄,以免牵扯针头,引起疼痛。顺毛发的生长方向撕胶布,手背的汗毛由内向外生长。所以由内向外下方向撕可以减轻疼 痛。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完后,拔针后撕胶布时按照头发的生长方向撕,减少小儿的哭闹,拔针后将棉签棉花端折断,用短胶布横向粘好[3],再按压片刻,叮嘱回家后撕掉。避免长时间按压。
此外需注意:上班保持情绪饱满,操作时充满信心,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贰』 腹腔穿刺术的方法
解放军306医院,普外科,操作资料
一、准备工作:
(一) 病人的准备:
1.术前先向患者解释将要进行的操作,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询问患者有无麻醉药过敏史,并签手术同意书。
3.术前复核病人的肝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
(二)器材的准备:
1. 血压计、皮尺。
2. 一次性胸腹腔穿刺包。
3. 2%利多卡因5mlX1支。
4. 无菌手套两对。
5. 一次性口包、帽子。
6. 消毒物品:棉枝、碘伏。
7. 消毒性止血钳一把。
8. 无菌方纱一块(用来打开利多卡因用)。
9. 如要进行诊断性穿刺的,需要准备试管和空瓶(送腹水常规、生化及病理等用)。
10.容器(装剩余的腹水)。
11.腹围。
12.急救物品(输液装置、吸氧装置、肾上腺素、阿托品、可拉明、洛贝林、阿拉明
等)。
(三)操作者的准备:
1. 复习腹腔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其处理。。
2. 吸收。
3. 戴口包、帽子。
二、操作过程:
1.准备:先嘱患者排空尿液,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2.体检:放液前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以观察病情变化。术前并行腹部体格检查,叩诊移动性浊音,已确认有腹水。
3.体位:扶患者坐在靠椅上,或平卧、半卧、稍左侧卧位。
4.穿刺点的选择:选择适宜穿刺点一般常选于左下腹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也有取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1cm,偏左或右1.5cm处,或侧卧位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的交点。对少量或包裹性腹水,常须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定位后需用龙胆紫标记。
5.消毒:将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消毒2次,范围为以穿刺点为中心的直径15cm,第二次的消毒范围不要超越第一次的范围 ;带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
6.麻醉:自皮肤至腹膜壁层用2%利多卡因逐层做局部浸润麻醉。先在皮下打皮丘(直径5~10mm),再沿皮下,肌肉、腹膜等逐层麻醉。麻醉的重点在于皮肤与腹膜的麻醉。
7.穿刺:术者左手固定穿刺处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路径逐步刺入腹壁,待感到针尖抵抗突然消失时,表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即可抽取和引流腹水。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无菌的20ml或50ml注射器和7号针尖进行穿刺。大量放液时可用针尾连接橡皮管的8号或9号针头,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尖并夹持橡皮管(一次性腹穿包的橡皮管末端带有夹子,可代替止血钳来夹持橡皮管)。在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变换体位。当患者腹水量大,腹压高时,应采取移行进针的方法(皮肤与腹膜的穿刺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8.放腹水的速度和量:放腹水的速度不应该过快,以防腹压骤然降低,内脏血管扩张而发生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现象。一般每次放腹水的量不超过3000~6000ml;肝硬化病人第一次放腹水不要超过3000ml。
9.标本的收集:置腹水于消毒试管中以备作检验用(抽取的第一管液体应该舍弃,不用作送检)。腹水常规:需要4ml以上;腹水生化:需要2ml以上;腹水细菌培养:无菌操作下,5ml注入细菌培养瓶;腹水病理:需收集250ml以上,沉渣送检。
10.穿刺后穿刺点的处理:放液结束后拔出穿刺针,盖上消毒纱布,并用腹带将腹部包扎,如遇穿刺孔继续有腹水渗漏时,可用蝶形胶布或涂上火棉胶封闭。
11.术后的处理:术中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并注意保暖。术后测量患者血压、脉搏,测量腹围。送病人安返病房并交代患者注意事项,术后当天穿刺点口不要弄湿,尽量体位使穿刺口朝上;若腹压高的病人,穿刺后需腹带加压包扎。
【注意事项】:
1. 穿刺需在治疗室进行,穿刺过程中需护士在场配合。
2. 治疗室的准备:(略)。
3.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止腹腔感染。操作的物品摆放及操作应在操作台上(治疗车)进行。装剩余腹水的容器不要放在地面,要放在治疗车的底层。从穿刺管弃置腹水进入容器时,高度要适中,不要溅到四周。
4.穿刺过程要注意爱护伤病员。
『叁』 胸膜腔穿刺术的胸腔穿刺术安全指引
(1)穿刺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讲明穿刺的目的,介绍操作方法,交待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通过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给予精神安慰,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与患者亲切交谈,鼓励患者深呼吸,让患者学会放松;协助患者取舒适坐位或高枕侧卧位,避免患者看到手术器械和胸液,转移其注意力 。
(2)穿刺中:胸穿时咳嗽易引起肺膨胀,穿刺针易损伤肺组织,嘱患者穿刺过程中切勿咳嗽、深呼吸或说话,必要时以手示意通知手术医生,患者欲咳嗽时即喝凉开水,可缓解咳嗽,咳嗽前将针退至皮下,剧烈咳嗽者应拔针停止操作。胸穿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防患者过度紧张,出现休克、呼吸困难等症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出汗,刺激性干咳,甚至晕倒等胸膜反应。如果患者有上述症状时立即停抽液,拔出穿刺针,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部位,并协助患者平卧,给予低流量吸氧2-5L/min,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血压下降休克表现者,遵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并给于激素、补液等处理。控制抽液、抽气速度,可避免发生复张性肺水肿及低血压。第一次抽气、抽液不要超过800~1000ml (交通性、张力性气胸除外),抽液时间至少应控制在1h以内。对心功能较差的患者,首次抽气、抽液量宜更小,600ml内更安全。如患者在减压期间出现干咳、呛咳提示为复张性肺水肿的早期征象,应立即停止减压,一般不致于发生复张性肺水肿和低血压。一旦发生肺水肿,应立即停止操作,准备相应抢救。肺水肿患者应给予酒精湿化吸氧,遵医嘱静脉注射氨茶碱、强心剂和速尿。及时治疗肺水肿,避免加重原发病导致意外发生。如考虑液体、气体较多时应尽量作胸腔闭式引流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当活检针从胸膜腔内拔出时,要立即用一手拇指堵住活检孔,并按压15min,有助于减少气胸的发生。
(3)穿刺后:穿刺完毕,协助患者俯卧于病床,嘱其卧床休息两小时左右,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胸部体征的变化,尤其是体温和呼吸的变化,听取患者主诉,及早发现各种并发症。注意穿刺点有无渗血及液体漏出,患者若神态自如,呼吸平稳,再指导其离床活动。对于求中发生晕厥者术毕后,应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并继续观察30min;对于胸穿术中发生低血压的患者,术后应继续给予吸氧、补液治疗。对于胸穿术中发生气胸、出血以及肝脏损伤的患者应在术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患者通报穿刺结果,注意患者的思想、心态,主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适应生活,消除心理负担,以积极的心态治疗疾病,争取早日康复。
『肆』 骨髓穿刺术的操作方法
1.穿刺部位选择 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后上方1~2cm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髂后上棘: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③胸骨柄:此处骨髓含量丰富,当上述部位穿刺失败时,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处骨质较薄,其后有心房及大血管,严防穿透发生危险,较少选用;④腰椎棘突: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极少选用。
2.体位 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时取仰卧位,前者还需用枕头垫于背后,以使胸部稍突出。髂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直至骨膜。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长度上(髂骨穿刺约1.5cm,肥胖者可适当放长,胸骨柄穿刺约1.0cm),以左手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于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柄穿刺,穿刺针与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当穿刺针接触到骨质后则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5.用干燥的20ml注射器,将内栓退出1cm,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用适当力度缓慢抽吸,可见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内,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ml为宜,取下注射器,将骨髓液推于玻片上,由助手迅速制作涂片5~6张,送检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6.如需作骨髓培养,再接上注射器,抽吸骨髓液2~3ml注入培养液内。
7.如未能抽得骨髓液,可能是针腔被皮肤、皮下组织或骨片填塞,也可能是进针太深或太浅,针尖未在髓腔内,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再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上带有血迹,再行抽吸可望获得骨髓液。
8.抽吸完毕,插入针芯,轻微转动拔出穿刺针,随将消毒纱布盖在针孔上,稍加按压,用胶布加压固定。
『伍』 腹腔穿刺术如何操作
(1)术前告之排尿、模拟人体位正确 术前须排尿以防穿刺损伤膀胱;让模拟人坐在靠背椅上(衰弱者可取其他适当体位如半卧位、平卧位或侧卧位)。 (2)穿刺点选择正确 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①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 ②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1.0cm、偏左或偏右1.5cm处,此处无重要器官且易愈合; ③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3)消毒、局麻操作正确 常规消毒。 戴无菌手套 铺消毒洞巾,自皮肤至壁层腹膜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4)穿刺操作正确 穿刺前先测量血压。 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20ml或50ml注射器,针经麻*醉处刺入皮肤后,以45度斜刺入腹肌,再与腹壁呈垂直角度刺入腹腔抽吸腹水 穿刺结束后,消毒针孔部位,并按住针孔3分钟,防止腹水渗漏,加蝶形胶布固定,纱布覆盖。大量放液者需加用腹带加压包扎
『陆』 怎样练好静脉穿刺技术
穿刺技术可以拿干净的输液管练习或者夏天的老一点丝瓜练,等练习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找到针头进入血管时的落空感就好啦,一般成人进针角度15—30℃,稍微胖点的可以45℃进针,选择血管最好选粗直有弹性的穿刺,如果是血管比较短可以从远处进针或者针头进入少点固定好,如果血管不好找,也可以看看大拇手指头,但穿刺这个部位固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