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疫苗研制
2014年8月4日,美国科学家利用植物生产出一种实验用抗病毒血清。这种血清已提供给感染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的人道主义救援人员使用。由美国生产的这种药物名为ZMapp。这种药物对人类的安全性尚未得到评估。这种药物由三种单克隆抗体混合制成。这些单克隆抗体是从一组烟草属芳香植物或灌木中获得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锁定抗原来对付入侵的病毒。抗原是病毒表面的一些凸出物,会“紧紧抓住”并进入人体内的目标细胞。就埃博拉病毒而言,这些抗原像形似意大利面条的长长的病毒体向外伸出的一根根长钉。一旦这些抗原锁定某个细胞的表面,病毒就会进入宿主细胞并进行大量的自我复制。而由免疫系统产生或来自药物的抗体,会挫败抗原锁定目标细胞的能力。这种药物已治疗了两名病患,但若想借此类药物阻止非洲疫情的蔓延,至少在当下是不可能的。现有的能治疗人类的抗体数量并不充足。这种治疗方式常用于灭除另一种高致死性病毒——狂犬病病毒。但在治疗狂犬病时,可以“从接种过狂犬疫苗或患有狂犬病的人身上提取高密度的抗体”。体内含有埃博拉病毒抗体的人数量不足。而ZMapp很难填补这种不足。
2014年9月9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用埃博拉疫苗进行猴子实验,结果显示,4只猴子注射疫苗5周后接触病毒全都无恙,但10个月后疫苗保护力减弱,有2只感染。随后,研究人员再为猴子注射不同配方的第2剂疫苗,这次4只猴子都无恙。该研究结果于7日发表于《自然医学》,这是埃博拉疫苗首次出现“长效免疫”。这种疫苗与英国大药厂葛兰素史克研发的类似,而后者的疫苗已进行人体实验。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委托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纽琳基因”生产的疫苗也预定于秋季开始对医护人员进行人体实验。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希望第一阶段研究在11月有结果,若证实疫苗用于人类安全又有效,将试用于疫区的医护人员身上。 2014年10月12日,俄联邦卫生部长维罗妮卡·斯克沃尔佐娃称俄罗斯的专家们将在未来的六个月内生产三种埃博拉疫苗。卫生部长通过俄新社发言:“我们已经研发出三种疫苗,而且我们认为疫苗将会在未来的六个月准备好。”
2015年6月24日,俄罗斯动植物卫生监督局局长安娜·波波娃表示,俄罗斯研制的第一种抗埃博拉病毒疫苗已送交注册,目前已经开始办理登记手续,但研究工作将继续进行。
2015年6月24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埃博拉及全球卫生安全研讨会并作主旨发言。 2014年8月9日,中国宣布已掌握埃博拉病毒抗体基因,同时具备对埃博拉病毒进行及时检测的诊断试剂研发能力。中国将派出3支公共卫生专家组分别前往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对当地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进行技术援助。 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高官也不断提醒各国重视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的丰富经验。
2014年8月13日,江苏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介绍,该公司成功完成了埃博拉病毒关键基因合成,并已交付中国疾控中心。据悉,埃博拉病毒关键基因是对该病毒致病蛋白功能和晶体结构研究的基础,有助于尽快了解该病毒致病机理和传播途径。
2014年8月14日,针对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蔓延的情况,华大基因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以待国内一旦出现疫情时使用。
2014年9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表示,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已成功研制埃博拉病毒核酸、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9月16日中国疾控中心派出的赴塞拉利昂实验室检测队携带了该检测试剂,并将利用该试剂在塞拉利昂开展病毒检测任务。据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李德新介绍,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与中国疾控中心有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8月中疾控病毒病所派研究人员赴法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检测方法合作研究,完成了荧光RT-PCR核酸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抗原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抗原检测试剂盒等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盒的验证工作,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病毒病所已和生物技术公司合作,组装成可方便使用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型核酸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将在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和应对,以及在中国埃博拉疫情的监测、诊断及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4年10月8日,四环医药宣布,其已向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支付1000万元人民币技术转让和药物开发费,并将与军科院合作开发后者研制的抗埃博拉病毒药物jk-05。这种新药是当前大约15种抗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性药物之一,这些药物在世界各地实验室进行的细胞培养和动物试验中证明有一定效果。四环医药的一名发言人明确表示,该公司拟将jk-05开发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除了抗埃博拉病毒外,还能对付流感、黄热病和其它病毒。该公司表示,该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尤其是在中国抗击流感传播方面。 2014年10月13日,加拿大表示将启动试验性埃博拉疫苗的人体临床试验,预计将最早于12月份得到初步结果。临床试验将在马里兰的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进行,将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抗体所需的适当剂量、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进行试验。加拿大政府已提供了20瓶疫苗以供临床试验。
B.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疫情状况
2014年2月,第一次爆发于几内亚境内发生。
2014年3月22日,几内亚卫生部宣布埃博拉疫情已导致80人感染,其中59人死亡。
2014年3月26日,法国里昂巴斯德研究所证实埃博拉病毒应为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初步报告表明此为埃博拉病毒的新菌株,后来改称扎伊尔毒株的宗族。
2014年4月1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截至当日几内亚已有至少122人确认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80人已经死亡。
2014年4月4日,根据几内亚卫生部报告,几全境感染埃博拉病毒143例,死亡86人。邻国利比里亚已有7人丧生,其中2人确诊感染埃博拉。
2014年4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几内亚埃博拉临床病例202例,其中125例死亡。
2014年4月23日,疑似与确诊病例已达242例,死亡142人,致死率高达58.7%。
2014年5月23日,疫情蔓延至几内亚人口两百万的首都科纳克里。非政府组织几内亚计划的国家主任易卜拉希马·图雷表示:“科纳克里大部分地区生活设施简陋,缺乏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给疫情升级为危机带去严重风险。人们不够水喝而不忍心洗手。”
2014年5月23日-27日,三个以前的受灾地区(盖凯杜、马森塔和科纳克里)、四个新地区(博法、泰利梅莱省、博克和杜布雷卡)和一个新的国家(塞拉利昂),报告有新的临床病例。
2014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言人法黛拉·沙伊卜在日内瓦透露,截至6月23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国共计出现599例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其中死亡369人。
2014年6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止6月26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报告病例数达625例,其中399人死亡。
2014年7月26日,尼日利亚出现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死亡病例,全国处于警戒状态。 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呈加速蔓延之势,已报告1323个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中729人丧生。
2014年7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新闻公报称,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四国累计报告的病例数已达1323例,其中729例死亡。
2014年7月29日,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字,几内亚已有确认或疑似病例460个,339人丧生;邻国利比里亚有329个确诊或疑似病例,156人死亡;塞拉利昂报告533个确诊或疑似病例,233人死亡;尼日利亚首次报告1个疑似病例,并已死亡。
2014年8月4日,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8月1日,西非四国通报本次埃博拉出血热共1603例,包括887例死亡病例。
2014年8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通报称,截至8月4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累计报告病例数达1711例,其中932例死亡。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通报称,截至8月6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共计报告埃博拉病毒造成的累计病例数达1779例,其中961例死亡;并宣布埃博拉疫情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对其它国家造成风险,需要做出“非常规”反应,所有报告埃博拉疫情的国家都应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2014年8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通报称,截至8月13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四国累计报告2127人确诊或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人数上升至1145人;并警告称西非埃博拉疫情持续处于恶化状态,此次疫情规模被“严重低估”,有关机构亟须采取更多措施控制疫情。
2014年8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通报称,埃博拉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1229人死亡,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达2240例。
2014年8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通报称,截至8月20日,埃博拉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1427人死亡,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达2615例。
2014年8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最新通报称,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已有3069人感染埃博拉,其中1552人死亡,这几乎是埃博拉1976年首次出现以来所有死亡人数的总和。与此同时,对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病毒进行基因研究发现,该病毒在人际间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发生超过300处的基因变化。病毒的基因组变化速度快而且通常发生在蛋白编码区,其中包括影响埃博拉病毒检测准确率和治疗效果的关键区域。
2014年8月29日,塞内加尔卫生部证实,该国发现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接到塞方通报,并承诺将帮助塞内加尔应对这一情况。
2014年9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透露,疫情已经确诊或疑似病例约3500例,超1900人丧生。卫生专家纷纷警告,埃博拉疫情有可能超出五国的范围,向非洲更多国家乃至其他区域扩散。
2014年9月5日,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肆虐的埃博拉疫情已经造成至少2105人死亡,病例数达到3967例。
2014年9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疫情通报称,截至9月6日,在疫情严重的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已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4269例,死亡2288人。
2014年9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当日,埃博拉疫情死亡人数已突破2400人,近4800人感染。
2014年9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称,截至9月14日,确认、疑似与可能感染病例达到5357例,造成2630人死亡。
2014年9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称,截止9月21日,在西非五国共有6263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2917名患者死亡。
2014年9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称,截止9月23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6574例,其中至少3091人死亡。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的一场国际卫生高峰会议上说,埃博拉疫区国家的“卫生系统濒临瓦解”。
2014年9月30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宣布,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一位成年男性病患被确诊带有致命埃博拉病毒,这是美国本土发现的首例埃博拉感染病例,也是非洲以外确诊的第一例。
2014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埃博拉出血热应对路线图情况报告中显示,截至9月28日,截至9月28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7177例,死亡3338人。
2014年10月6日,西班牙卫生部通报称,一名西班牙护理人员在马德里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成为首例在欧洲境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
2014年10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的埃博拉疫情最新报告显示,埃博拉病毒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达4033人,确诊、可能和疑似病例达8399人。其中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为重灾区,死亡病例为4024人;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表现为局部传播,西班牙和美国出现了散发病例。
2014年10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埃博拉病毒的蔓延威胁到了社会的“根本生存”,并可能导致出现“垮掉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这是世界和平和安全所面临的危机,她同时警告说,人们的恐慌感比“埃博拉病毒本身散播地更快。”
2014年10月17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10月14日,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西班牙、美国七国共有确诊、可能感染和疑似病例9216例,其中4555人死亡。
2014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声明,正式宣布西非国家塞内加尔的埃博拉疫情结束。世卫组织指出,尽管塞内加尔埃博拉疫情结束,但因为该国邻近受埃博拉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国,该国仍应对任何可能发现的疑似病例保持高度警惕。
2014年10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说,自从埃博拉疫情爆发以来,总计共有13567人感染,死者总数达到4992人。
2014年11月3日,“非洲治理促进会”(AGI)警告说,在塞拉利昂,埃博拉病例仍在“以惊人速度”迅速增加。在塞拉利昂农村,埃博拉病毒的蔓延速度比两个月以前快9倍。
2014年11月7日,世卫组织在最新疫情通报中说,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这三个疫情肆虐最严重的国家,确认、疑似或可能病例共有13241例。在这三个国家总共有4950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
2014年11月15日,刚果(金)卫生部长卡邦格宣布,截至15日,刚果(金)已有42天未出现埃博拉新增病例。意味着该国境内的此次埃博拉疫情结束。
2014年12月04日世界卫生组织称,自2013年年底以来,全球已有共计17290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6128人死亡。
2014年11月30日世卫组织还表示,已知全球共有622名医疗工作者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346人死亡。
2014年12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数据显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肆虐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西非三国的感染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已达19031人,其中死亡人数达到7373人。 2015年11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宣布,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在塞拉利昂已经已经终止。继利比里亚之后,塞拉利昂成为第二个结束疫情的西非埃博拉主要疫情国。
2016年1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非洲西部埃博拉疫情已经结束。但在几个小时后,塞拉利昂的卫生官员证实,塞拉利昂又有人因埃博拉病毒而死亡。 综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研究成果显示,此轮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很可能源于一名生活在几内亚,已经去世的2岁“小病人”,其生前曾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果蝠叮咬。
分析称,在受果蝠叮咬后,这名2岁的婴儿开始发烧,排出黑色的粪便并且呕吐,研究人员认为其是“零号”病人,此名婴儿在发病4天后,于2013年12月6日死亡。研究人员事后追溯了这名婴儿的家族,发现了一系列埃博拉感染病毒的连锁反应。
2013年12月13日死亡。然后婴儿的3岁姐姐也在12月29日死亡,并且症状表现为发热、呕吐等。婴儿的祖母后来也有同样症状,并于2014年1月1日死亡。婴儿一家所在的村庄位于几内亚南部靠近塞拉利昂与利比里亚的边境地区。而就在几名村庄外部的人员参加了婴儿祖母的丧礼后,陆续出现了感染症状。由于埃博拉病毒随着前来参加葬礼的人越传越远,疫情范围越来越大。
C. 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控制埃博拉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作为埃博拉病毒的源头和疫情最严重的地区,西非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目前的研究认为,埃博拉病毒最早来自果蝠,可以传染给其他动物,进而传给人类。而在西非靠近热带雨林的边远村庄,由于部落文化,一些人以打猎为生,把果蝠当做常见食物。
非洲国家大部分人生活贫困,身体抵抗传染病的能力不强。同时,由于教育和医疗条件落后,他们缺乏现代医学和防疫知识。而且,当地人有自己的习俗,很多人会走到死者身边抚摸或是亲吻,埋葬时也不考虑疫情防控,无形中增加了感染风险。另外,西非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紧缺药品和物资,特别是帐篷、救护车等,无法满足治疗需求。
10月18日,在美国达拉斯的一个车站,一名身着隔离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喷洒消毒药水。当日,一名女性在达拉斯的一个车站病倒,病情症状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
国际社会伸出援手,但埃博拉疫情仍在西非三国无情肆虐。一位在疫区工作的美国科学家10月18日宣称,部分在于病毒发生变异、传染性更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全球因埃博拉病毒死亡人数已超过4500人,累计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可能超过9000例。其中,西非三国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受影响最为严重,当地众多社区成为废墟、数千孩童沦为孤儿、百万民众食不果腹。
更加令人恐惧的是,埃博拉病毒已经越过大洋,从非洲扩散至欧洲和美国。
18日,美国过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国立研究院科学家彼得·贾哈灵表示,今年出现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大爆发,可能是因为这种致命性病毒变得比之前更容易传染。
现代技术的进步,让航天器都载着生命飞上了天,但在应对传染性病毒方面,人类却屡屡栽了大跟头。此次,当埃博拉病毒跨过地中海、飞越大西洋,登陆欧美的那一刻起,疫情便成为了国际社会在非传统安全领域面临的共同挑战。埃博拉不仅带来恐惧和伤害,也提醒我们在防控等方面的诸多不足。
埃博拉病毒并非新的疾病,然而多年来它都没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表示,这个病从动物到人是如何传播的,人与人又如何传播,都没有弄清楚。一方面,这跟学者的研究兴趣有关;另一方面,现场流行病学研究的难度会更大。不过,如果没有坚实的流行病学调查,就无法提出全面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近来,不断有医生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消息传出。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防护应该是专业的,由此可见防范埃博拉还有疏漏之处。曾光认为,传染病的病理特点,意味着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会更高,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一旦怀疑是埃博拉,应该采取最高级别的全方位防护,包括切断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接触等。北京市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重大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崔小波建议,我国应给医务人员购买公共卫生保险。
加快国际合作以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配,是防控疾病的重点,但西非国家多年来一直医疗资源不足,又被国际社会忽视。世卫组织的内部报告也承认,埃博拉疫情暴发初期,应对工作存在多项失误,比如今年第一例埃博拉病例出现在2月,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7月世卫才发布预警,疫情已经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贴心提示:
埃博拉是否通过空气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表示,埃博拉病毒不大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其他体液传播。不过,周越塑表示,目前还不能排除可能通过空气传播的风险。
潜伏期的埃博拉感染者是否会传染别人?解放军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敏表示,埃博拉病毒潜伏期一般在5~21天,这个阶段的病人不具备传染能力。而一旦起病,发病很急,会出现高热、全身肌肉疼痛、咽痛等显著症状,很容易识别。
勤洗手,能够预防埃博拉吗?周越塑说,勤洗手是很好的预防习惯,能起到一定预防效果,但鉴于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方式,仅靠洗手并不能完全降低感染风险。
埃博拉流行于炎热的非洲,在气温低的地方病毒会不会死掉?
埃博拉传播与跟气候关系不大。 现在去西非是否不安全?旅游等是否应停止?周越塑说,个人层面,尽可能不去非洲疫区旅行,如非去不可,需在出发前咨询疾控部门,知晓注意事项。抵达非洲后,先要了解当地卫生部门提供的信息,避免去已被划为疫区的地方,尽量避免与确诊患者、疑似病例接触,减少与人握手的次数。 不接触患者,是否就安全?周越塑表示,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血、尿、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传播。因此不接触患者,也有可能被经由其他地方的体液感染。 与埃博拉患者同行会被传染吗?周越塑说,如果与埃博拉患者处于同一航班且邻座,有被感染的风险。不过,只要乘客不与患者产生直接接触,如患者血液滴落至乘客皮肤,不让患者呕吐至乘客面部或创伤口,产生感染的风险就不大。
埃博拉能不能被杀死?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一科主任陈志海表示,一般来说,当病毒存在于人体外时,一般的消毒剂就可以杀灭。而且,任何病毒在没有细胞营养条件下,自身的生存周期都不长。但当病毒存在人体内时,我们需要了解,病毒与细菌疾病在治疗上有很大的不同,抗生素或者抗菌药物是可以杀灭细菌,但目前不存在杀灭病毒的药物,我们能做的是抑制病毒。
埃博拉传播途径: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实验室检查常见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严重减少和转氨酶升高(AST>ALT),有时血淀粉酶也增高。诊断可用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出现IgM抗体提示感染);用ELISA检测血液、血清或组织匀浆中的抗原;用IFA通过单克隆抗体检测肝细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过细胞培养或豚鼠接种分离病毒。用电子显微镜有时可在肝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用IFA检测抗体常导致误判,特别是在进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学调查时。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险性,应该只在有防护措施防止工作人员和社区感染的地方开展(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88%。
D.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介绍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是自2014年2月开始爆发于西非的大规模病毒疫情,截至2014年12月02日,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埃博拉疫情报告称,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马里、美国以及已结束疫情的尼日利亚、塞内加尔与西班牙累计出现埃博拉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7290例,其中6128人死亡。 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一万,死亡人数上升趋势正在减缓。数个援助机构及国际组织,包括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欧洲联盟委员会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单位正投入人力试图减缓疫情,另有无国界医生、红十字与红新月会[4]、善普施等人道机构。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的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并仍处于恶化状态中。2014年12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西班牙的埃博拉疫情于2日宣告结束,世卫组织对该国为防控埃博拉病毒所做的努力表示赞赏。12截至2014年12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数据显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肆虐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西非三国的感染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已达19031人,其中死亡人数达到7373人。3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3月17日在日内瓦宣布,2016年1月在塞拉利昂复燃的小规模埃博拉疫情于当日结束4。
E.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疫情影响
2014年7月28日,尼日利亚阿里克航空公司宣布,将暂停所有飞赴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直航。
2014年7月29日,经营泛非洲航空运营业务的ASKY航空公司2014年7月29日宣布,为防止埃博拉病毒传播,暂停所有进出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和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的航班,称这一决定是为了阻断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进一步传播。
2014年8月27日法国航空公司宣布,鉴于塞拉利昂爆发的埃博拉疫情,法航决定采纳法国政府的建议,从28日起“暂时取消”巴黎至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航班。 2014年8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埃博拉疫情爆发后,已经有超过240名医护人员感染,并造成至少120名医护死亡。医护人员的高感染率来自于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短缺或是不正确使用;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导致他们必须超时工作也是主因。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3个疫情严峻的国家中,每10万人仅有1到2名医师,而这些医师多半集中在城市地区。
2014年10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预警与防范干事伊莎贝尔·纳托尔当地时间发表声明说,埃博拉疫情已导致427名医务人员感染,236人已丧生。 2014年8月26日非洲开发银行总裁唐纳德·卡贝鲁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埃博拉病毒爆发导致了非洲西部地区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由于外资撤离、商业项目取消,预计西非经济将骤降4%。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国刚从军事、政治危机中开始恢复,却又遭遇埃博拉疫情,各国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破坏,并可能导致一场粮食危机。此外,边境的封闭将增加各国间贸易成本,钻石贸易也已经停滞,如整个非洲关闭边境的国家数量逐渐增加,长期来看将打击整个非洲经济。
2014年8月27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称,埃博拉病毒将重创西非经济。埃博拉病毒的暴发,导致商业活动和交通的中断可能会至少持续1个月。此外,如果埃博拉病毒继续扩散的话,也可能导致非洲大陆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经济和财政的恶化”。
2014年10月8日,世界银行公布报告称,根据预测,随后两年时间内由埃博拉疫情引发的经济损失将高达320亿美元。报道指出,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三国已经由于疫情爆发而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农业带来的经济价值分别占到三国GDP总量的39%、57%和20%,每年的9月和10月是当地水稻和玉米的收获时节,但由于担心疫情蔓延,各地开始实行宵禁政策,食品运输也因此受到限制。此外,西非地区铁矿和金矿丰富,西方国家很多矿业集团都在西非设立了分公司,但由于利比里亚当地已有2000多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丧生,为防止扩散,除几条重要的边境通道外,其他通道都已被政府关闭,矿产资源的贸易往来被迫大幅减少。
2014年10月9日,世界银行警告称,如果埃博拉疫情得不到遏制,爆发疫情的西非地区将面临326亿美元的经济代价冲击,这加剧了人们对疫情潜在经济影响的关注。据世界银行的预估,在“低危埃博拉”情景下,埃博拉疫情将在2014年年底被控制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以内。到2015年底,疫情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将达到38亿美元。而在“高危埃博拉”的情景下,疫情将扩散到邻近国家,该地区的经济将在2014年内损失74亿美元,并在2015年再损失252亿美元,相当于该地区GDP的3.3%。
2014年10月14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非洲地区负责人阿卜杜拉耶·马尔·迪耶在达喀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埃博拉出血热已经给疫情最严重的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造成了约13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过去几年,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经济增长显著,但是自埃博拉疫情爆发以来,三国经济增长率已经纷纷下降了3到5个百分点,负面影响有可能在疫情结束后十年内依然难以消除。 2014年9月2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表示,西非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及几内亚三国因埃博拉肆虐导致劳工短缺及影响贸易,正在面临粮食短缺及价格暴涨的人道危机。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粮价暴涨,有民众花去全部收入的八成购买粮食。 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均为谷物净进口国,其中利比里亚对外部供应的依赖程度最高。一些边境口岸的关闭和三国交界地区被隔离 , 以及作为大规模商业进口主要渠道的港口贸易不断减少,都导致了供应紧张和粮食价格大幅提升。为了满足短期粮食援助需求,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启动了一项区域应急行动,向130万人运送约6.5万吨粮食。与此同时,粮农组织特别警报指出,“需要进行快速评估来确定可行的措施,帮助缓解收获期和相关收获后活动劳动力短缺的影响。”粮农组织同时指出,国内贸易振兴措施对于缓解供应紧张和遏制粮价进一步上涨也至关重要。
2014年10月8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评估显示,在塞拉利昂,47%的受访者表示,埃博拉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在利比里亚受影响最大的农业县洛法,包括食品在内的商品价格涨幅仅在8月份就从30%增至75%。粮农组织首席兽医官胡安·卢布罗夫说,控制埃博拉疫情的措施,包括关闭并把道路交付在警方或军方的监控之下,使得农民可能无法到农田里去收割、耕种;此外,许多集市也关闭了,人们无法销售或购买粮食。
2014年10月14日,农林食物安全部长约瑟夫·塞萨伊透露,塞拉利昂国内有40%的农民已经放弃了他们的农田。该国种植的咖啡和可可豆受到埃博拉病毒的严重影响。塞萨伊表示:“农田已经没人打理,一些家庭和有些村庄已空无一人。要知道农业是我们经济的支柱,如果农业崩溃了,我们的经济也会崩溃的。” 2014年8月26日尼日利亚教育部长易卜拉欣·谢卡罗宣布,全国中小学因埃博拉疫情将开学时间推迟至2014年10月13日。谢卡罗要求各州教育机构安排接受过医务培训的工作人员到公立及私立学校,以应对可能突发的卫生状况。另外,各学校必须在2014年9月15日之前完成对教师及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培训,以便他们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014年9月21日,尼日利亚当地政府宣布,取消于9月22日开学的原计划,转而让学生继续停留在家中。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政府的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称,在10月8日前,当地小学和中学将不会开学。接下来的时间将用于分发个人卫生物品以预防埃博拉感染。 2014年10月10日,摩洛哥政府向非洲足联递交申请,要求推迟举办非洲国家杯。此前,摩洛哥卫生部发布公告,要求避免在本国举办有埃博拉疫区国家参加的各种大型活动。
2014年10月14日,塞拉利昂球员迈克尔·拉霍德说,受到国内埃博拉疫情的影响,塞拉利昂国足在比赛中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受埃博拉病毒影响,塞拉利昂队最近的非洲国家杯预选赛主场比赛只能在第三方国家举行。塞拉利昂队的大部分球员都在欧洲、亚洲或者美国踢球,自7月以后,他们就没有机会回国比赛。
2014年10月15日,世界可可豆基金会资深顾问蒂姆·麦考伊表示,在他9月份的科特迪瓦之旅中,已可明显感受到民众对于埃博拉病毒与疫情的深深恐惧。科特迪瓦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产国,为M&M’s、巴特芬格、士力架等世界著名巧克力品牌供应原料。可可豆的收获季节即将开始,但由于埃博拉疫情肆虐,科特迪瓦不得不关闭与利比里亚、几内亚接壤的国界,从而损失大批劳动力,势必严重影响可可豆的收成。尽管科特迪瓦本国内尚未出现埃博拉感染病例,但受邻国因素影响,仍会导致可可豆的价格大幅上涨。这已引起世界各大巧克力厂商的广泛关注。
2014年10月16日,国际航协最新发布的财务调查报告显示,9月份全球航空公司股价受到投资者担忧埃博拉病毒蔓延的影响,环比下跌4%。
F. 现在怎么预防埃傅拉病毒
当前,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引起全地球村人们的广泛关注。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人类是如何感染此类病毒的?儿童是否会成为易感人群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更是引起人们的急切关注。多多了解一些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知识,是保证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最佳防范措施,以下6个问题将为您扫盲埃博拉出血热病毒。
1 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死率最高可达90%。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
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1976年,在同时发生的两起疫情中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一起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靠近埃博拉河的一个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一个偏远地区。但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2人是如何感染这一病毒的?
人类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4种途径可感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人们因处理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等而导致感染。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减少接触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包括捡拾在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或处理其生肉。
埃博拉病毒的传染性很强,一旦有人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发生接触,就可能在社区造成人际传播。当人们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不幸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其它分泌物(粪便、尿液、唾液和精液)直接接触时就可导致感染。当健康人的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被埃博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环境或物品(如脏衣物、床单或者用过的针管),也可发生感染。
3哪些人的感染风险最高?
出现疫情时,4种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a.医务人员;b.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c.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d.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
在诊所和医院、社区集会或家庭当中,均可通过采取保护性措施以减少暴露于病毒中的机会。
4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是什么?
埃博拉病毒感染会出现5大典型表现: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埃博拉病例会同时有内出血和外出血的症状表现。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临床检验结果包括血液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肝酶升高。
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为2~21天。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一旦开始出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但是,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内是没有传染性的。
另外,埃傅拉病毒感染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测才可确认。
5发生疫情时出行安全吗?有何旅行建议?
由于埃博拉病毒的人际间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感染病人的体液或分泌物造成的,因此旅行者感染的风险很低。
一般性的旅行建议:
a.旅客应避免与病人发生任何接触。
b.前往受影响地区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WHO推荐的感染控制指南。
c.曾在最近报告病例的地区停留过的任何人,均应了解疾病的症状,并在出现疾病最初迹象时求医。
d.为从疫区归来且出现相关症状的旅行者提供诊治服务的临床医生,要考虑患者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可能性。
6埃博拉病毒泛滥期间,儿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a.要求儿童注意个人卫生,如吃东西前要用香皂洗手、大小便后要将手洗干净等等。
b.在使用公共卫生间时,要提醒儿童相关注意事项,不要让儿童用手乱碰,尤其是小一些的宝宝。
c.不碰触死去小动物的尸体。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在去公园、野外郊游的时候会被很多事物所吸引,包括死去的小动物尸体,这种情况下,爸爸妈妈应该在出门之前或是平时多给儿童讲解一些相关的安全知识,让儿童不去触碰这些潜在的危险。
d.尽量避免让儿童直接与动物接触,比如去动物园参观,很多游客都喜欢带着食物去喂猴子或其他小动物,儿童尤其喜欢这一爱心行为,在特殊时期,还是减少与野外动物接触的机会比较明智。
G. 埃博拉簿如何预防
第一道防线:加强对入境口岸的监管
我国在入境口岸采取严格措施,争取在第一道防线阻止病毒入境。
国家质检总局、外交部、国家卫计委、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防止非洲埃博拉出血热传入我国的公告。公告中称,来自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地区的人员,如有发热、极度虚弱、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等症状,入境时应立即、主动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口头申报。口岸不能明确诊断的,应当移交指定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
相关部门已经在我国入境口岸做了明确部署,发放埃博拉疫情的防控材料,在入境口岸电子屏幕上显示相关信息。同时加强入境体温监测,对有高热、乏力症状的疑似患者转移到适当的医疗机构。
第二道防线:及时申报
埃博拉出血热有21天潜伏期。公告规定,入境后3周内出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并向医生说明近期的旅行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应按要求及时报告。
同时,公告要求前往这三个国家旅行的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灵长类及其它野生动物,避免与可疑病人接触,避免直接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和排泄物等,食用当地动物产品前应确认食物已被彻底煮熟。旅行中或旅行后发现有相关症状者,应当立即就医。
一旦有患者确诊,我国将按照国际惯例,追踪密切接触者,同时对呕吐物、排泄物等进行消毒,严控病毒扩散。
第三道防线:提高国民防范意识
7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下发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在网站上发布埃博拉出血热常识问答,希望公众具备防范知识,有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接触到病人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对于出国在外特别是去非洲的人士,需要避免接触高危物,包括一些灵长类动物等。
在传染病的历史上,埃博拉病毒感染虽然致死率极高,但其对人类的危害还远不如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等来得厉害。但同时,埃博拉病毒也是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所以必须加强预防,“防患于未然”
H. 埃博拉病毒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应该怎么预防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作为埃博拉病毒的源头和疫情最严重的地区,西非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目前的研究认为,埃博拉病毒最早来自果蝠,可以传染给其他动物,进而传给人类。而在西非靠近热带雨林的边远村庄,由于部落文化,一些人以打猎为生,把果蝠当做常见食物。
非洲国家大部分人生活贫困,身体抵抗传染病的能力不强。同时,由于教育和医疗条件落后,他们缺乏现代医学和防疫知识。而且,当地人有自己的习俗,很多人会走到死者身边抚摸或是亲吻,埋葬时也不考虑疫情防控,无形中增加了感染风险。另外,西非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紧缺药品和物资,特别是帐篷、救护车等,无法满足治疗需求。
10月18日,在美国达拉斯的一个车站,一名身着隔离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喷洒消毒药水。当日,一名女性在达拉斯的一个车站病倒,病情症状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
国际社会伸出援手,但埃博拉疫情仍在西非三国无情肆虐。一位在疫区工作的美国科学家10月18日宣称,部分在于病毒发生变异、传染性更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全球因埃博拉病毒死亡人数已超过4500人,累计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可能超过9000例。其中,西非三国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受影响最为严重,当地众多社区成为废墟、数千孩童沦为孤儿、百万民众食不果腹。
更加令人恐惧的是,埃博拉病毒已经越过大洋,从非洲扩散至欧洲和美国。
18日,美国过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国立研究院科学家彼得·贾哈灵表示,今年出现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大爆发,可能是因为这种致命性病毒变得比之前更容易传染。
现代技术的进步,让航天器都载着生命飞上了天,但在应对传染性病毒方面,人类却屡屡栽了大跟头。此次,当埃博拉病毒跨过地中海、飞越大西洋,登陆欧美的那一刻起,疫情便成为了国际社会在非传统安全领域面临的共同挑战。埃博拉不仅带来恐惧和伤害,也提醒我们在防控等方面的诸多不足。
埃博拉病毒并非新的疾病,然而多年来它都没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表示,这个病从动物到人是如何传播的,人与人又如何传播,都没有弄清楚。一方面,这跟学者的研究兴趣有关;另一方面,现场流行病学研究的难度会更大。不过,如果没有坚实的流行病学调查,就无法提出全面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近来,不断有医生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消息传出。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防护应该是专业的,由此可见防范埃博拉还有疏漏之处。曾光认为,传染病的病理特点,意味着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会更高,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一旦怀疑是埃博拉,应该采取最高级别的全方位防护,包括切断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接触等。北京市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重大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崔小波建议,我国应给医务人员购买公共卫生保险。
加快国际合作以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配,是防控疾病的重点,但西非国家多年来一直医疗资源不足,又被国际社会忽视。世卫组织的内部报告也承认,埃博拉疫情暴发初期,应对工作存在多项失误,比如今年第一例埃博拉病例出现在2月,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7月世卫才发布预警,疫情已经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贴心提示:
埃博拉是否通过空气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表示,埃博拉病毒不大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其他体液传播。不过,周越塑表示,目前还不能排除可能通过空气传播的风险。
潜伏期的埃博拉感染者是否会传染别人?解放军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敏表示,埃博拉病毒潜伏期一般在5~21天,这个阶段的病人不具备传染能力。而一旦起病,发病很急,会出现高热、全身肌肉疼痛、咽痛等显著症状,很容易识别。
勤洗手,能够预防埃博拉吗?周越塑说,勤洗手是很好的预防习惯,能起到一定预防效果,但鉴于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方式,仅靠洗手并不能完全降低感染风险。
埃博拉流行于炎热的非洲,在气温低的地方病毒会不会死掉?
埃博拉传播与跟气候关系不大。 现在去西非是否不安全?旅游等是否应停止?周越塑说,个人层面,尽可能不去非洲疫区旅行,如非去不可,需在出发前咨询疾控部门,知晓注意事项。抵达非洲后,先要了解当地卫生部门提供的信息,避免去已被划为疫区的地方,尽量避免与确诊患者、疑似病例接触,减少与人握手的次数。 不接触患者,是否就安全?周越塑表示,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血、尿、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传播。因此不接触患者,也有可能被经由其他地方的体液感染。 与埃博拉患者同行会被传染吗?周越塑说,如果与埃博拉患者处于同一航班且邻座,有被感染的风险。不过,只要乘客不与患者产生直接接触,如患者血液滴落至乘客皮肤,不让患者呕吐至乘客面部或创伤口,产生感染的风险就不大。
埃博拉能不能被杀死?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一科主任陈志海表示,一般来说,当病毒存在于人体外时,一般的消毒剂就可以杀灭。而且,任何病毒在没有细胞营养条件下,自身的生存周期都不长。但当病毒存在人体内时,我们需要了解,病毒与细菌疾病在治疗上有很大的不同,抗生素或者抗菌药物是可以杀灭细菌,但目前不存在杀灭病毒的药物,我们能做的是抑制病毒。
埃博拉传播途径: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实验室检查常见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严重减少和转氨酶升高(AST>ALT),有时血淀粉酶也增高。诊断可用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出现IgM抗体提示感染);用ELISA检测血液、血清或组织匀浆中的抗原;用IFA通过单克隆抗体检测肝细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过细胞培养或豚鼠接种分离病毒。用电子显微镜有时可在肝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用IFA检测抗体常导致误判,特别是在进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学调查时。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险性,应该只在有防护措施防止工作人员和社区感染的地方开展(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88%。
本文出自于生命时报:http://www.shengmingshibao.com/changjianjibing/2014/1103/3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