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介绍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颁奖晚会在2011年6月19日晚在上海大剧院落幕,一共颁出九个金爵奖奖项。今晚内地电影大放光彩,《郎在对门唱山歌》获三项大奖,《Hello!树先生》也斩获最佳导演奖与评委会大奖。今晚最大的“黑马”则是在《郎在对门唱山歌》中有出色表演的新人吕星辰,第一次拍戏便荣获金爵奖影后,而土耳其演员赛武凯特·埃穆拉凭借《伤不起的女人》问鼎影帝,但新科影帝因病缺席,由导演代领奖项,成为遗憾,《伤不起的女人》也成为金爵奖最佳影片,可谓大获全胜。
B. 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要活动
评奖单元
电影节评奖单元包括“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亚洲新人奖”,邀请国际电影业界的知名人士组成评委团对参赛影片进行评选。
作为主竞赛单元的“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旨在体现电影节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评委会由国际知名电影专业人士组成。“亚洲新人奖”致力于发现、推出亚洲电影新人,激发亚洲电影创作活力。
2010年,共有来自81个国家和地区2327部影片报名金爵奖、亚洲新人奖以及国际学生短片大赛,其中的长片1299部,短片928部,又一次刷新历届最高纪录。
电影市场
电影市场包括电影交易市场、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以及合拍片项目洽谈三部分。
电影交易市场是中国最专业的电影交易平台,每年吸引国内外重要的电影制作、发行公司以及上百位国际买家进行交易。中国电影项目创投及合拍片项目洽谈则是电影项目与资本对接的桥梁,也是发掘电影新锐的重要平台。
2010年电影交易市场场面火爆,吸引了韩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北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家电影机构,销售影片300多部,3天内有6000多人次入场参观,接待专业买家800多人,达成700多个交易意向。而项目创投和合拍片洽谈吸引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219个项目,35个项目入围,包括9个中国电影创投项目和26个合拍片项目,6月14日至16日,有527位投资人、买家到现场洽谈,经过453 场洽谈会议,35个项目均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电影论坛
电影论坛秉承“中国道路,世界价值”的宗旨,为业界提供专业服务,是世界电影节中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业界话语交流平台,每年的论坛由“主席讲坛”、“产业论坛”、“电影圆桌”和“电影大师班”四大板块十多个专场组成,为业内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风向标。
2010年的电影论坛共邀请到60多位国内外业界精英在9场论坛上发言,围绕中国电影产业大发展和3D技术等重磅话题,邀请来美国韦恩斯坦创始人哈维·韦恩斯坦,美国电影协会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皮萨诺、任仲伦、于冬等业界巨头、冯小刚、何平、姜帝圭、王小帅、彭浩翔、戴立忍等知名导演,共同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新人“指点江山”,为参会人员提供超值服务,体现电影节对产业关注的责任与使命感。
国际电影展映
电影展映单元设官方特别推荐、向大师致敬、全景中国、地球村、多元视角等单元。影片风格各异,为全球业界认识提供展示交流平台、为公众和媒体了解世界电影动态提供窗口。
2010年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25家放映影院满场超过140场。9天里,组委会还精心组织了80多场高质量的观众见面会,其中《海洋天堂》、《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等全部爆满,现场气氛热烈,观众掌声不断。
此外,2010年电影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近500家媒体1300多名记者参与报道,不仅为历届以来之最,而且媒体的报道力度实现历史性突破,中央电视台每天热点报道电影节,为提高电影节的国际影响力,推动电影产业发展和促进电影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C. 上海国际电影节项目申报故事梗概要多少字
三五百字就可以了
D.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基本简介
上海国际电影节始办于1993年10月,每两年一届。电影节宗旨是:增进各国、各地区电影界人士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电影艺术的繁荣。从第5届(2001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届。
每年6月,为期9天的电影节如约而至,已经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景观。创办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吸引了150多万中国观众,总计吸引近万名中外影人造访上海。
电影交易市场,不断发挥吸引世界各地买家、投资人聚焦、合作中国电影的集聚功能。电影项目市场的中国电影项目创投成为华语电影力量的一次集结,自觉将项目置身于国际电影产业的竞争格局中,讲述海内外观众看得懂、听得懂的故事。电影论坛也已成为产业风向标,自觉对焦中国电影,会聚世界业界精英,务虚与务实并重,头脑风暴与方法引领并举,已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专业服务的品牌旗帜。国际影展是亚洲规模最大、也是最多元的电影展映活动,每年都会集中展映数百部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成为最受大众热捧的观影嘉年华。 宗旨是呈现并鼓励多元艺术创作,创办以来在专业架构及服务、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迅速提升,被誉为是“全球成长最快的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红毯不仅集聚世界各国著名电影人,同时完整呈现华语影坛的最新风貌,成为展示年度华语电影力量的最佳窗口,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把参加上海电影节作为重要的影片推广机会。
金爵奖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是电影节赋予优秀电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荣誉。
亚洲新人奖则推动亚洲原创力与生产力的结合,同时向世界推荐亚洲电影产业新生力量,关注中国乃至亚洲电影的未来。
E.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前期筹备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2014年11月15日起开始接受影片报名,并于2015年6月13日至21日举行。 此次电影节分为竞赛单元、展映单元、特别项目等部分。至报名截止日期,共收到报名参赛影片1099部,报名参展影片1808部,最终有14部电影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15部影片获得亚洲新人奖提名,11部影片参赛电影频道传媒大奖。
竞赛单元包括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电影频道传媒大奖、亚洲新人奖3个部分。金爵奖采用“入围制”评选模式,传媒大奖采用“提名制”评选模式,亚洲新人奖由“入围制”改“提名制”, 金爵奖增设了最佳纪录片奖和最佳动画片奖2个奖项。
展映单元包括“丝绸之路风貌”、“金砖五国焦点”等影展,参与此次放映影院达45家,展映影片近400部影片。
特别项目则为“互联网电影嘉年华”和“成龙动作电影周”两大特别活动,其中的“成龙动作电影周”设立8大观众票选奖项并颁发“钢铁人”奖。
F.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相关介绍
经过近20年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以海纳百川的风范,充分发挥文化推广、产业集聚和经济带动功能,被业内誉为全球成长最快的国际电影节。在中国电影产业持续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迈入20个年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无论报名影片、市场招展、创投项目,还是出席红地毯、电影论坛的名人与嘉宾,以及前来报道电影节的媒体数量都再次刷新电影节创办以来的纪录,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影盛会。
金爵奖项核心内涵,展现多元包容特色
如同金棕榈奖之于戛纳、金熊奖之于柏林、金狮奖之于威尼斯,金爵奖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作为主竞赛单元的奖项,它是电影节赋予优秀电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荣誉。金爵奖对多元文化的推动和引领有目共睹,赢得了海内外业界的尊重。
除竞赛影片外,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大众欢迎的国际影展单元,也始终坚持多元包容的特色,通过近20年电影节带来的大量影片的熏陶,已培育起观众接纳多元题材影片的观影习惯,大大提高了观众的鉴赏水平和专业素养,比起平时大量好莱坞商业大片,每年电影节期间集中放映一大批高质量的优秀文艺片、欧洲片受到青睐,电影节通过国际影展真正做到了吸引观众回归影院,培养了健康多元市场。
国际平台助推华语电影,彰显中国力量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之初就始终将自己放在中国电影产业大环境中,思考探索产业现象,寻找中国电影突破之路,与中国电影产业同呼吸,共命运。电影节通过多板块的打通融合,有效建立起完整的助推中国影片、集结中国影人,彰显中国力量的平台机制。
上海电影节的开闭幕红地毯完整呈现华语影坛的最新风貌与动态,成为展示年度华语电影人创作实力的最佳窗口。电影节由此所形成的兼具推广、营销、发行的功能已得到国际业界的认同和肯定,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公司把参加上海电影节作为重要的亮相机会,发挥出了电影节助推华语电影走向国际的重要推广功能,赢得了“亚洲第一红毯”的美誉。金爵奖大师与新锐同台竞技,一些获奖的中国作品受到国际影坛关注,走向了世界。项目市场的中国电影项目创投成为华语电影力量的一次集结,不仅被国内外业界普遍关注,并纷纷被其他国际电影节所仿效。
坚持孵化新人集聚年轻力量,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上海电影节身处产业发展前端,助推新人、新作、新项目。自2004年起,陆续通过设立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亚洲新人奖、手机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大赛)等活动,并发挥各主体活动的板块联动效应,搭建了中国-亚洲-世界三个阶梯式的评奖与推广平台,为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专业化、定向化服务。
坚持创新与传承,拓展新兴媒体,保护经典遗产
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敏锐把握产业发展与新媒体的最新关系,推出创新活动手机电影节,而且自觉坚持文化传承,承担起保护经典电影遗产的社会责任。2012年的手机电影节规模和影响力更有所创新,推出手机短片评选系列活动、短片展映、新媒体论坛及手机电影节颁奖盛典等4大主体活动。
经典影片拷贝修复,历时1年成果卓现,上海电影节成为国际电影节中首个自觉承担修复拷贝、推动文化传承的电影节。《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大银幕上重焕光彩,经典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