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司计划做两期一线员工的企业文化内训,请问这个方案具体要怎么做呀
做培训具体的方案就是培训的地点,参加培训的人员培训的时间期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培训效果,按照这几个方面来计划?
2. 如何对一线员工进行有效培训
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显的尤为重要,管理者更要致力于团队的建设和培养,培训是一种很重要的员工培养手段,也是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⒈针对员工进行实物操作的演示,要进行分节操作,保证演示的细节都能让员工注意到,通过多次重复加强员工的记忆。演示可以采取互动的方式,重复演示可由员工来完成,既纠正了个别员工的错误操作,也加强了所有培训人员的记忆。 ⒉小组讨论更能启发每位员工的思维,使每位员工参与到培训的课题中来。 一般采取设定一个讨论的题目,培训的员工进行分组讨论,限定时间,小组选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观点和建议。培训者对于各组讨论的观点和建议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最终的结论。 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要提出表扬,激励小组的讨论热情。 ⒊培训者根据培训的课题, 设计几个问题进行提问,可以采取员工自主应答的方式,如果自主应答的响应并不热烈,就要采取指定提问的方式,随机指定员工进行回答。 自主应答气氛强烈表示员工的参与热情较高,指定提问的随机性也提醒了员工不能大意,积极的活跃思维,做好应答准备。 提问也是培训者就某个观点不能确定时所采取的最好方式,通过提问的方式,既拓展了培训者的思路,也启发了员工的思维,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 ⒋培训的员工既能发挥个人的表演天赋,也能从角色的演练中获得实战经验和技巧。
3. 如何培训生产一线员工
给一线员工做培训,必须是基于员工的培训,需要站在他们的立场,用他们能理解的话,而非企业“官方”语言。最有效的培训内容就是:拿到手上就能用的,只要背会了就能上手或促进销售的。引入中国培训网的内容结合企业一线员工的实际情况,为企业一线员工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缺什么补什么,达到员工培养速度最大化、培训效果最优化。一线工作人员可能会直接操作机械,所以培训需要确保员工遵守正确的操作程序,掌握了最新的安全规章和程序等目标。
4. 如何建立一线员工培训体系
1、工厂一线员工培训很多,但是更多是为应付公司培训任务而做的培训。 2、目前新员工的技能培训,都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方面师傅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师傅和徒弟都不清楚岗位应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师傅仅凭自己对岗位的理解及经验来指导新员工,导致同岗位新员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差异。 3、客户审核时经常会提到公司是否有每个岗位(尤其是关键岗位)员工的培训计划,有否做任职资格评定等 4、尽管目前工厂培训比较多,但员工因为技能不熟练造成的产品报废及产品漏检率依然居高不下。 5、员工对翻来覆去的重复培训感到厌倦。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一套简单实用的培训体系。经过探索和实践,在工厂成功建立 “岗位学习卡”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一线岗位培训课程及考核体系。培训体系共分三部分:岗位学习卡、培训课程体系、员工技能状态矩阵图。 岗位学习卡就是根据岗位的工作职责及任职要求,明确要胜任该岗位工作需具备的岗位知识和技能以及考核评价标准,为培训和员工任职资格评定提供依据。其具体作用有: 1、新员工清楚自己在岗期间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为辅导老师明确辅导内容,并可按图索骥辅导新员工。 3、主管或领班按知识点考核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更清楚员工岗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4、为辅导老师在以后晋升考核中要求的培养过多少名新员工提供更准确的数据证明。 5、有利于员工个人培训档案的建立。 6、为淘汰不合格员工提供证据,避免因淘汰员工引起法律风险。 7、可顺利通过客户对员工上岗资格的审查。 二、建立岗位学习卡的步骤如下: 1、首先要进行岗位分类及分级。 2、通过岗位分析,细分每个岗位的知识点和技能。知识点和技能可通过《标准作业指导手册》和《岗位说明书》提炼。 3、按作业流程顺序将知识点和技能列入岗位学习卡,并确定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的考核标准。一般知识点的考核多为笔试,技能考核多为实操。 按岗位学习卡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培训教材编制,一个岗位一套教材。同时保持对教材的更新。 每个员工一入职就会领到一张岗位学习卡并指定一名老员工作为辅导老师,辅导老师按岗位学习卡要求对员工进行知识技能培训,每个知识点或技能培训结束后可向其上司申请考核,考核通过则进入下一知识点学习,依次类推。 当岗位学习卡所有内容考核通过后,则员工可取得独立上岗资格。时机成熟后,又可进入下一岗位学习,进入多岗位学习环节。 对班组员工技能掌握情况可用员工技能状态矩阵图来表示,通过员工技能状态矩阵图,每个员工可以清楚自己岗位掌握情况及与班组其他员工的技能差距,班组长也可以通过员工技能状态矩阵图清楚本班组员工岗位胜任力情况及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
5. 如何提升一线员工的培训效果和效率
近年来,制造业普遍出现了招工难,离职率高的问题。一是目前越来越年轻的一代进入了社会工作,比如90后、00后等,他们已经不愿意像自己的上一辈一样在枯燥的工厂环境中干一辈子;另一个原因是市场需求的波动越来越剧烈,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导致这种情况传递到供应链时,使工厂的运作波动也越来越大。往往是今天还在招人,两天后订单就没了。所以员工如何快速的进入岗位培训,并熟练的掌握本岗位的技能,变成了很多制造企业面临的难题。
而面临市场的剧烈变动,工厂的人员变动相信也是极其频繁和剧烈的。而且现在工厂为了降低成本,会与劳务公司合作,将一部分业务形态进行劳务外包或者聘用一部分的临时工。这样导致工厂的人员流动更加频繁。
而一个员工要想在一个新岗位上手成为熟练工,这是需要一个系统的培训过程。以传统的企业为例,往往是师父带徒弟的模式,一个新手可能一年或者两年还在领学徒工资,而且要对自己的师父毕恭毕敬。
再回到我们的培训系统理论,常常说到10/20/70原理,即一个员工对于技能的理解和提升,其中10%是理论培训部分,20%是现场辅导,70%来自于他实际的现场实践。
但在剧烈的人员波动情况下,往往是招聘来的员工,召集在一起简单的讲讲安全注意事项,然后就带到各个岗位开始工作了。稍微负责的班组长可能还会对新员工进行现场的简单讲解或者给他发一份“作业指导书”让其自学,然后就上岗操作。这其实相当于直接略过了培训系统的10%+20%,现实中对于生产的风险极大,包括了安全的风险和质量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考虑生产一线培训的“数字化转型”。做法就是将具体的培训内容分解到每个工位,同时给每个工位定义了具体的二维码标签。新员工用自己的手持终端(比如智能手机或者PAD)扫码就能获取到最新的专业教学视频。
而由于部分教学视频涉及工厂的工艺隐私,所以建议通过硬件的开发保证视频的隐私性。比如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浏览学习教学内容,如果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则视频教学即时切断。让其只能在规定的地点进行标准化视频学习。你可以网络搜索“地鼠智造”
我看到过比较好的方案的链接如下,建议你可以参考: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