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舞狮打鼓口诀
五个阶段基本鼓打法:
(1) 擂鼓:开始拜神或行礼均擂鼓三次左右中。
打法:(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切),(咚咚切)(每三次)
(2) 起狮鼓:拜完神或行完礼开始起舞
打法:打鼓边(得得得)后打鼓:(咚撑撑撑撑撑撑撑撑切)
(3) 行狮鼓:(三星鼓)其动作是左望右望,寻找食物。
打法:(得咚切),(得得咚切) (咚咚撑切)循环二至三次。
(4) 抛狮鼓:法备动作去食青,或试探动作。
打法:(咚咚洞咚切),(咚咚洞咚切) (咚咚洞咚切)。
(5) 七星鼓:咬七星试探动作看其动作可否进食。
打法:(咚撑撑),(咚撑撑),(咚撑撑),(咚洞洞咚撑撑撑撑切)。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中文名:舞狮
外文名:lion dance
类 别:传统民间艺术
旧 称:太平乐
❷ 描写舞龙舞狮的句子有什么
1、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锣鼓阵阵响起,一条条锦色长龙在会场上翻腾起舞,带动了会场的欢腾。
2、他们穿着艳丽的龙装,手舞长龙、蛟龙出海、穿梭前进、龙游四海,腾飞云霄,不是真龙胜似真龙。
3、锣愈击愈紧,鼓愈敲愈密、人愈翻愈险、狮愈跳愈高,观众随表演而起伏,踢跳翻蹬、立卧滚抖、勇猛憨厚、惊险逗趣的北狮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4、在22个高低不等的金黄桩木上,耀武扬威的雄狮在奋力的采青,激扬的鼓乐阵阵响起,雄师见青、喜青、望青、探青、采青、吐青……静如灵猫伺鼠出穴,动如猛虎擒羊敏捷。
5、狮庄重雍容、保留着唐室皇族气派,体现着机智灵敏、无畏勇敢、憨厚、贪玩逗趣的形象,擅长在桌凳间施展绝技。
(2)舞龙舞蛳培训方案扩展阅读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狮龙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
❸ 舞龙舞狮注意哪些细节
(一)舞龙/狮珠的基本方法
持龙/狮珠者,即为龙/狮队指挥者,在鼓乐伴奏下,引导舞/狮龙者完成游、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式动作,整个过程要生动、顺畅、协调。
目的:
(1)
引导出场,认清出场方向;
(2)
了解比赛场地的大小、熟悉表演动作的方位,避免比赛时出现方位不正确或场地利用不充分;
(3)
必须熟悉本队比赛的套式中各种队形的变化以及场上的应变能力。
要求:
(1)
双眼随时注视龙/狮珠,并环视整队及周边环境的情况变化;
(2)
与龙头保持1米左右的距离;
(3)
与龙/狮头保持协调配合;
(4)
龙/狮珠应保持不停的旋转。
(二)舞龙/狮头的基本方法
持龙/狮头者身形必须高大魁梧、有力,舞动时龙/狮头动作紧随着龙珠移动,龙嘴与龙珠相距1米左右,似吞吐之势,注意协调配合,时时注意龙/狮头应不停的摆动,展现出龙的生气有力、威武环视之势。
目的:
(1)
在龙/狮珠引导下,紧随其后移动,从而带动龙身的摆动;
(2)
龙/狮头左右摆动时,一定要以嘴领先,显示出追珠之势。
要求:
(1)
龙/狮头替换时,不能影响到动作的发挥;
(2)
因龙/狮头体积较大,在左右摆动时不得碰擦龙身或舞龙者;
(3)
与龙/狮珠保持1米左右的距离。
(三)舞龙/狮身的基本方法
龙/狮身舞者,必须随时与前后保持一定的距离,眼观四方紧跟前者,走定位,空中换手时尽量将龙身抬高,甚至可跳起;舞低时,尽量放低,但千万别将龙/狮身触地,在高低左右舞动中,龙/狮翻腾之势尽展现其中;还有必须随时保持龙/狮身蠕动,造成生龙活虎之势;在跳与穿的动作中,应特别注意柄的握法,柄下端不可多出(包节),以免刮上别人。
目的:
舞龙/狮者将龙身舞动起来,展现龙翻腾之势,还有必须随时保持龙/狮身蠕动,造成生龙活虎之势。
要求:
(1)
左右舞动时,龙/狮身运动轨迹要圆滑顺畅;
(2)
龙/狮身不可触地、脱节;
(3)
笼体不可出现不合理的打结。
(四)持龙/狮尾的基本方法
持龙/狮尾者,身形须轻巧、速度快,龙/狮尾也是主要部位,因为龙/狮尾时常有翻身的动作,龙/狮尾舞动时,翻尾要轻巧生动、不拖泥带水,否则容易将龙/狮尾打地,造成器材的损坏,而且会让人感到呆板。
龙/狮尾亦是时时成为带头者,因为有些动作必须龙/狮尾引首,明确精炼的头脑亦为必备的条件,龙/狮尾亦是整条龙舞动弧度大小的控制者,持龙尾在穿和跳的动作里,更应注意尾部,勿被碰撞或碰撞别人,最重要的是随时保持摆动。
目的:
随着龙/狮身的带动,龙/狮尾时刻摆动着,体现出龙/狮的轻巧生动。
要求:
(1)
龙/狮尾舞动时,不可锄地;
(2)
龙/狮尾在舞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左右的晃动;
❹ 舞狮鼓怎样敲
(1)擂鼓:开始拜神或行礼均擂鼓三次左右中。
打法:(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切),(咚咚切)(每三次)
(2)起狮鼓:拜完神或行完礼开始起舞
打法:打鼓边(得得得)後打鼓:(咚撑撑撑撑撑撑撑撑切)
(3)行狮鼓:(三星鼓)其动作是左望右望,寻找食物。
打法:(得咚切),(得得咚切)(咚咚撑切)循环二至三次。
(4)抛狮鼓:法备动作去食青,或试探动作。
打法:(咚咚洞咚切),(咚咚洞咚切) (咚咚洞咚切)。
(5)七星鼓:咬七星试探动作看其动作可否进食。
打法:(咚撑撑),(咚撑撑),(咚撑撑),(咚洞洞咚撑撑撑撑切)。
拓展资料: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舞狮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现存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
❺ 益阳舞龙有培训办吗
应该没有长期专业的培训班。
❻ 舞龙舞狮的产生与发展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舞狮历史久远, 《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现存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传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舞狮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舞狮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龙乃中国四灵之首,(龙、凤、麒麟、龟乃中国四灵)中国人对之敬而且畏。在我们的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涛骇浪的破坏者;它的力量,就连最凶猛的野兽也不能匹敌。龙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国沿海一带,渔民皆立庙祭祀,以求风调雨顺,而龙在沿海一带的神话亦特别多。
似因生似果,夜来满身大舞龙是中国极富民族色彩的民间艺术之一。逢有大节日 ,大庆典,及出会巡游等,必有舞龙助庆。至于舞龙始自何时,已无可稽考。但上古时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凶灾之时,舞龙祈雨的仪式风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便相信龙是风雨的主宰,有呼风唤雨的无边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涝则求它开恩庇佑。
在仪式的巫师术士,模做龙的活动姿态,回旋舞动,以“似因生似果”的法术原理,以求达至祈雨祈晴的效果,这就是舞龙的原始起源。由这种祭会上的仪式的玩艺,而演变成娱乐助庆式的玩艺,则是后事的事。由东京梦华录纪宋时之宵百戏的起戏:“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转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龙、草上密置灯烛万盛,望之蜿蜓,如双龙飞走”,便可知舞龙灯(舞火龙)之风俗,已于中古时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国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龙的风俗,新年春节,迎神赛会,皆少不了以金龙银龙助阵,比舞狮更热闹和生色。
❼ 珠海过年风俗的舞龙醒狮
舞龙醒狮为民间绝技,斗门县莲溪镇的舞龙队曾代表斗门县到珠海市参加过各类巡游演出,龙生虎猛,当然要大显身手。醒狮在斗门更是平常,大小庆典都要出动,春节几天,各村镇的醒狮队伍纷纷进城来表演,为各商铺祈求好运,同时也采得一些过年利是,在一阵阵锣鼓声中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图个新年大吉大利,纵使辛苦一点亦无所谓。
斗门莲洲舞龙于2007年被列入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项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今年参加巡游的莲洲金龙、银龙均为特意定制的新龙。金龙代表“龙公”,银龙代表“龙母”,每条均超过50米,有“猪仔笼”23个,每个间隔2米,每支龙队由40人组成表演队伍。
斗门醒狮:驱邪避害迎吉祥
斗门区民间醒狮活动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至清末民初醒狮表演日渐兴盛,成为一门传统艺术活跃于民间。现全区共有32支醒狮队,队员600多人。
斗门醒狮属于南狮技艺,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曾多次在省、市级的各类醒狮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在本次巡游中,斗门醒狮艺人向更高难度挑战他们将在最高达4米的移动高桩和高梯上,一展醒狮的高超技艺。
❽ 学习舞龙的意义和感受
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俗力量的象征。据史书记载,在我国西汉初年就有舞龙娱乐活动,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现已成为我国广泛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舞龙集愉悦、健身、陶冶运动美及娱乐为一体,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学校引入民俗舞龙教学,具有易开展、趣味性强、健身效果好的特点。舞龙既可以单人进行舞龙练习,提高舞龙的基本技术,发展身体素质,又可以培养和创造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舞龙运动包括上肢的动作、下肢的步伐和骄健的身姿、优美的队形练习,是一项运动量大的全身运动,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终身健身运动的良好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民俗舞龙学员对舞龙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意在激发学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提高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身体素质,使学员掌握舞龙的基本方法,培养学员互助协作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教学中,对舞龙基本动作、队形、线路及造型动作进行创造性的实践与研究。探究民族舞龙的健身性、娱乐性和教学可操作性,倡导学员主动自编、自演的舞龙套路和优美造型技艺进行表演。 通过舞龙教学,不断提高舞龙精彩的技艺和演艺,在社会各种大型活动中组成一支有特色的演出队伍,可以参加各种庆典演出,如参加春节、元宵节、国庆、运动会、开幕式等各种演出。
❾ 舞狮舞龙的含义是什么
一、舞狮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狮龙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
二、舞龙
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
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9)舞龙舞蛳培训方案扩展阅读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❿ 为什么要舞龙蛳,不呜舞虎
狮子原产于西亚、非洲,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从异国带入中国,最早就是作为皇家的一种观赏异兽来看待,威风凛凛有观赏价值但没有其他附加含义,久而久之演变为舞狮等娱乐项目,老虎就不同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是威严的象征,在五行中代表西方,西方为肃杀,为金,为白虎,如古代兵符为虎符,军事议事厅为白虎节堂,因此没有娱乐的引申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