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参加修德谷的禅修活动
一.定义:
禅修,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逐渐让心灵净化及得解脱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觉悟解脱的方向前进
二.禅修方法分类:
南传整理的四十一种, 适合不同的根性。传统上,佛教的入门禅修是“二甘露门”,也就是出入息(安那般那禅)和白骨观。北传的加上三种,合称“五停心观”:出入息观、白骨观、界分别观、因缘观、慈心观。后代又发展起念佛禅。
南传的则以出入息观为核心,以白骨观、慈心观、佛随念、死随念,称为四护卫禅
三.禅修方法:
1、 培养每天定时禅修的习惯,使禅修成为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
2、 修习生活禅,把禅修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3、 多参加集体共修活动,多与善知识相处。
4、 参加禅修,深化正念和正定的修习,过一段时期的远离梵行生活。
5、 完整修学所有的八正道内容,把禅修建立在正见及戒行之上。
6、 阅读相关佛学书籍,对佛教的教义有正确地理解,使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起来。
7、 尽家庭责任、工作责任、社会责任。加入义工行列;慈心对待自己和他人;善用自己的身心而又不执着自己的身心。
8、 多观察生命的无常、苦、无我,生起出离心。
② 请问哪个寺庙或者组织有让百姓参加禅修的活动的
你若是明禅,禅,无处不在。你若不明,去哪里都不是禅。
③ 请问千岛湖哪里有禅修活动
根据爱禅旅游网上查询的信息,有个千岛湖禅修中心,地址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姜家镇龙川湾景区80公社,属于四念处禅修,需提前报名
④ 箱庭禅修活动具体有哪些安排呢
2015年的这次箱庭禅修是张日升教授亲自主办的心灵之旅活动 ,从2015年7月31号到8月4号,意在养生、修行、减压、修心、闭关、避暑、清静等多个方面,可以让大伙享受“一期一会”的箱庭禅美好时光。另外,还可以深刻理解箱庭疗法的精髓与禅的法门,具备箱庭治疗者、咨询者人文关怀、明心见性、世事洞明的禅境界,体验禅者的自在,借此内省自身,感悟人生;箱庭疗法的经验交流学习、专业禅修督导。
不过先到先得,有优惠的
⑤ 开禅修班要注意什么
很多人都以为,禅修要全靠自己,属于自力,念佛的人则全靠他力,这两个观念都不正确。其实禅修也需要靠他力,念佛也需要有自力。一个禅修的人,不太可能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够完成。不论在印度、中国或在西藏,修行禅定的人还是需要老师、护法神及诸佛菩萨的护持。因此在中国禅宗寺院也供奉天龙八部、诸大天王等的护法神像。
古德常勉励禅修的人要把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予龙天,所谓色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当在打坐用功的时候,不管自己的身体,自然有道场的执事来照顾,依道场的生活轨范来调摄。而且如果要想修行修得好,还需要有护法龙天的护持,没有护法龙天的护持,可能就会在身心方面有障碍出现,形成魔障。所以禅修而不相信在自力之外,还有佛菩萨及护法神的力量,那就不能够算是佛法的修行。
另外,修行禅法的人必须要相信,除了用功打坐之外,也需要积功、累德;如果仅仅是自己打坐,就想得解脱或大彻大悟,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障碍,不能使我们真得解脱。因为自私鬼怎么可能开悟呢?所以禅宗也讲修布施行、修忏悔行;如果没有为众生利益设想的心,没有真正为他人奉献的心,没有奉献的供养、布施行为,修行要想成功,是相当困难的。
过去禅宗的丛林里,许多禅师们在没有开悟之前,都是为道场、为师父做种种的劳力工作,称为行单。包括在厨房里挑水、砍柴、煮饭、种菜,或者维护道场的环境整洁清理、维修等工作。
所以传统寺院中设有四十八项执事,是由出家修行的人来担任的,僧众只有在禅七之中不担任比较复杂分心的工作,其他的时间,都会有长期执事的工作。因此,法鼓山的禅七中,也鼓励禅众要做一些坡事工作的。
禅宗丛林,同时主张要把多余的钱财衣物,布施给需要的人,自己留下的仅是最简单的随身衣物。在过去,所谓的禅和子,衣单少到只有两斤半,因为他们将得到的东西,都布施出去了。
由此可知,一名禅修者应该要有供养心、布施心,要能舍掉自己身边的长物,送给需要的人。
可惜我们现在见到很多禅修的人,态度狂傲、骄慢,内心自私、小气,却又缺乏信仰心,这是很可怜的、很危险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来禅修的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身心实际的体验,获得稳定、愉快、健康的成效;一旦得到健康、稳定、愉快的成效时,就认为这是自己努力修行的成果,不是由于诸佛菩萨的感应,当然也不是由于道场里面有护法神,更不会相信这是由于师父或者那一位老师的指导有方。这样一来,就变成了骄傲、自慢、自负、自满,没有信仰心和恭敬心。
信仰的意思,就是虽然自己有所不能、有所不知,可是相信有那种事实的存在,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像见到一座高高的山,虽还不能亲自上到山顶去,但是相信高山上一定有高人,高山上一定有好的风光,越是往高山上方爬,越能够发现我们过去没有看到的东西,这就是仰信。我们在低处对高处产生的敬仰,而在敬仰之外产生信心,相信其中一定有我们所不知的力量能帮助我们。如果信仰心不足,就不可能相信佛法所说,我们所不知道的事,修行便不会得力。
禅宗主张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成佛,相信自己本来就跟诸佛相同,不缺少任何一点东西。禅宗鼓励只要把自我中心摆下,马上就能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人人都能成佛。本来面目就是自性的佛,也就是说那是天然的、不是修行之后才有的,因此有许多人误会禅宗,忽略了信仰心的重要。
这个观念就基本理论而言是对的,可是,就实践的、现实的角度来说则是错的。这就如同,人人都可能成为父母,可是刚刚出生的小孩就是父母吗?他还没有长大,还没有成年,尚不是父母,只是婴儿。那么婴儿将来能不能成为父母呢?不一定;有人从小出家修梵行,就不会成为父母;有的人结婚,如果没有生育能力,也成不了父母。所以理论上人人都可能成为父母并没有错,但在事实上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父母。
又如同在民-主社会中,凡是公民,人人都有选举权,也有被选举权,可是绝大多数的人只有选举权,而没有被选举的机会。因为能力不足,因缘不具,便只能够选人,没有机会被人选。所以如果听到禅宗说:人人本都具有佛性,结果自己本身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愚痴的凡夫,就想象着自己是跟智慧圆满的诸佛相等;见到了佛像不仅不拜,而且诃骂,并说现在佛不拜过去佛,认为自性中就有佛,何苦去拜那些泥塑、彩绘、木雕的佛像呢?
这些人只信自心是佛,不信心外的佛。如果看到别人拜,就会说这是执着。有人向出家师父顶礼,那些自以为是修习禅宗的人看了就摇头叹气地说:佛都不用拜,岂用去拜僧。
有一次有人正在顶礼我的时候,马上有一个居士把他拉起来说:你不能拜啦!你不要害了法师啊!我被拜,是我被害?我都弄不清楚了,我问:你是什么意思?他害我什么?他说:如果你真正是个得道的高僧,还需要人拜吗?如果你需要人拜,那表示你心中有执着,他越拜,你就越觉得是一位高僧。那你这一辈子不要想得解脱开悟了。哎!我想也有道理。他接着还说:如果你真正得到解脱了,他拜你,那你应该要诃责他:不要着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然没有师父相、徒弟相,你还拜什么!哎!这个居士还真是厉害,我问他说:你拜不拜佛啊?他说:我拜自心中佛。我说:你怎么拜法?他说:我不用身体拜,我用心拜。我说:你的心怎么拜?他说:我心得自在就是拜,心无罣碍就是拜。他的意思就是不需要礼拜佛菩萨,除了相信自己之外,他一切都不相信。
其实,这不是佛教,不是禅宗,是一种傲慢的魔见,缺乏信仰心。这种人可能有一点点禅修的小经验,所以有这种增上慢的自信心,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禅书,结果被缠住了。他们在活着的时候,认为自己已经解脱了,可是,一旦死亡,福报大就进入天界,唯其知见不正,不信三宝,所以虽入天界享福,报尽必堕恶道;如果是心态不正,不持净戒,常做坏事,那就下地狱如射箭般迅速了。
所以禅宗祖师们还是相信有天堂、有地狱、有佛国、有娑婆,只不过对于正在精进用功,禅修工夫已很深厚,但其心中尚存执着的人,才会对他们说:没有佛、没有法、没有僧、天堂没有、地狱没有。因为如果心中执着三宝、天堂、地狱,必然不得解脱。可是,对于初机禅修的人,一定要因果分明,凡圣宛然。否则说是不要执着,结果因果颠倒,以凡滥圣。毕竟凡夫就是凡夫,不要想象自己跟三世诸佛,都是平起、平坐、平行的古佛再来。
禅的修行,不仅仅是打坐而已,禅的修行不是唱高调,只求开悟,要跟三世诸佛论平等。弘扬禅法,同时也要提倡信仰,则个人的修行更容易得力,人格会更完美。而且禅法一定要去我执,去我执一定是从起信、布施、持戒开始;要以惭愧、谦虚、感恩、忏悔心来消除我执,要相信三宝,要信诸佛菩萨,要信护法龙天,要信历代祖师,要信指导你修行的老师。否则的话,刚进禅的法门,就不拜佛、不尊法、不敬僧、不信护法诸天,如此的慢心十足,就根本不要想能开悟见性了。
⑥ 可以举办禅修活动的寺庙有哪些
太多了,上海玉佛寺、苏州西园寺、太仓同觉寺、杭州灵隐寺等都有,你可以根据你所在区域和方便的时间段在爱禅旅游网上查询
⑦ 禅修营是什么活动
那是佛教里的活动,坐禅的双腿盘起来闭目打坐,修身养性
⑧ 禅宗精神的禅修目的
禅宗还把禅修的目的、追求境界、成就佛果落实在自心上,强调佛从心生,自心创造(成就)佛,自心就是佛。如道信提出的“念佛心是佛”的命题,就是专念于佛,心心相续,以求心中见佛。如此,心与佛相融无别,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神秀主张“离念心净”,并认为净心的呈现就是佛地。惠能宣扬“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见自本性,即得出世。”(同上)认为人的自心、自性就是成佛的内在根由,就是佛的本性。成佛并不是另有一种佛身,众生的自心、自性就是佛。众生只要认识自我,回归本性,当即成佛。在惠能看来,佛就是众生原始心灵、内在本性的人格体现,就是本心、本性的觉悟者,并不是外在于众生的具有无边法力的人格神。惠能门下及其后来的临济、曹洞等五宗都宣扬“即心即佛”的思想,“即心”,此心;“即佛”,就是佛心,就是佛。认为众生当前的现实心就是佛之所在。有的禅师还强调“即境是佛”,“触境皆如”,“境”,指事、物。眼前的事物就是佛“真如”之所在。这是从理与事相即的角度,即把理事两边统一起,以求禅境。这里的“理”是指性理,心性的“理”,性理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质和根源。实际上就是以心性(佛性)与事境相统一,以事境为心性的体现作为禅修的境界。还有的禅师鼓吹“本来无事”、“无心可用”,这是强调人心本来是清净的,而心清净就是佛。所谓心清净就是从主观上排除执着佛法和万物为实有的观念,排除把心视为能实生佛法和万物的实有心的观念。可见,仍是“即心即佛”的变相。简言之,所谓涅槃,所谓佛,就是本性的护持,心态的复原,心灵的升华。
从上述禅宗的根据、方法和目的三方面思想来看,都是围绕心性展开的,心性是禅宗禅理的基础、禅修的枢纽和禅境的极致,心性论是禅宗思想的核心。研究禅宗,必须着重研究禅宗的心性思想。
从禅宗思想体系的内涵、结构、核心来看禅宗的基调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贯穿于禅宗心性学说、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超越。
禅宗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人的自性。道家把自然规定为万物的本质、本性,是不假人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真实存在。“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也就是佛性。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为自足完满、纯真朴实的生命本然。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内在的,是内涵于人身的本质性存在,既非外在的神灵所赋予,又非通过超越经验、违背人性的作为所获得的,同时也是各种外在因素所不能消灭的。人的内在自性是生命的主体、成佛的根据。人的现实感性生活是自性的外在作用和体现,人转化为佛是自性的发现,是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显现。人的自性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因为内在本性是清净、圆满、纯朴、觉悟的,是离开一切现象,有别于人的外部表现的。如何实现超越?禅宗认为修禅成佛,就是见性成佛,就是向自己心性去体认,识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实现了超越。禅宗强调佛就在心中,涅槃就是生命过程之中,理想就是现实生活之中。这样,禅宗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把对未来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内心反求。由此禅宗反对舍弃现实感性生活扭曲自性去寻求超验,而是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超越意义,实现理想精神境界。禅宗公案中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法演语录》卷下)就是提倡心灵沟通,要求会心体悟。禅宗要求以“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密庵语录》)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祖堂集》卷三)中发现禅意。禅宗要求从青山绿水中体察禅味,从人自身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体验禅悦,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
禅宗提倡内在超越,这种超越意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包括了超越对象、超越方法和超越结果几个方面,这里着重论述超越对象和超越结果。
为了追求解脱,成就佛道,禅宗设计了一套消解人们心灵深处的紧张、矛盾、障碍,超越二元对立的方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独立实体,向往与自然同样具有永恒性、无限性,向往与自然的同一是人类最深沉、最根本、最强烈的内在愿望。生命现实与美好愿望并非一致,生命短暂与时间永恒、生命个体与空间整体、生命主体与宇宙客体等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矛盾,是禅宗的超越对象,超越目标。
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最能激发人内在心灵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禅宗以“无生”思想来泯灭生死界定,超越生死的时间界限。“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永嘉证道歌》)“无生”,指一切事物是无实体的、空的,由此也是无生灭变化的。这是要求转变观念,从生灭的现象中看到无生无灭的本质。生灭是短暂的,无生无灭是永恒的,从悠悠生死中了悟无生,就是在短暂中体认永恒,消除短暂与永恒的隔阂。
个体生命的认识和实践等多方面的有限性与宇宙空间的无限性的矛盾,也是引人困惑不安的永恒性课题。禅宗通过无限扩张个体心灵的作用来摆脱个体生命的局限,进而消除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心境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同上)这是说只要人的心境明净透彻,就能周遍宇宙万物,从而在内心实现泯灭内外的超越,使有限与无限在个体心灵中相即圆融。
由生命与万物、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而引发的物我、有无、是非、善恶、真妄、苦乐等一系列的差别对立,是又一使人产生烦恼、痛苦的根源。这也是禅宗大师们所著力寻求解决的一大问题。他们继承道家的思想,通过直观宇宙本体(道、无)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宣扬“本来无一物”(《坛经》)、“本来无事”以消解矛盾,称“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禅门师资承袭图》)即一个人了悟万物如梦如幻,一切皆空,做到忘却情欲,超越自我,也就不存在生命与万物、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了。为此,他们特别强调“无念”的重要性,“念”,指妄念,要求人们不被纠缠于种种差别的妄念所迷惑。
⑨ 为什么国广一叶设计那么差的作品都能获奖
问题是国广一叶永远都在不断得奖的路上!你呢?
国广一叶获奖设计作品
:
山序 2018亚太空间设计大奖赛(地产空间类)一等奖
国贸金沙湾空间设计 2018亚太室内设计精英邀请赛住宅类设计大奖
余韵 2018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无·色 2018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TIMES 2018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简·木 2018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长乐禅修中心 2018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灵、动 2018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长乐禅修中心 2016/2017 APDC亚太室内设计精英邀请赛展览空间方案类大奖
听海 2016/2017 APDC亚太室内设计精英邀请赛住宅空间工程类大奖
FORUS VISION 2017年第二十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零售商业类 金奖
听海 2017年第二十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住宅类 铜奖
爱家微运动公社 2017年第七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 (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奖)娱乐会所空间方案类 金奖
皇帝洞廊桥主题酒店 2017年第七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 (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奖)酒店空间方案类 银奖
一隅绿意 2017年第七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 (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奖)办公空间方案类 铜奖
世欧澜山 2017年第七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 (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奖)商品房、样板房空间方案类 铜奖
长乐电力大楼 2015~2016年度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公共建筑装饰设计类)
叶禅赋 2016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FORUS 2016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Lee House 2016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静•念 2016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仕林东湖 2016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白说》 2016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一扇窗,漫一室” 2016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溪山温泉度假酒店(实例) 2014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正兴养老社区体验中心 2014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永福设计研发中心 2014年度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公共建筑装饰设计类)
宇洋中央金座 2013年第十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铜奖
宁德上东曼哈顿售楼部 2013年第四届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筑巢奖)优秀奖
福建洲际酒店 2012年首届亚太金艺奖酒店设计大赛金奖
瑞莱春堂 2012年第四届“照明周刊杯”照明应用设计大赛金奖
前线共和广告 2012年第十五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金奖
前线共和广告 2012年第九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阳光理想城 2012年第九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福州情·聚春园 2012年第九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宁化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 2012年第九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铜奖
映•像 2012年第二十届亚太室内设计大奖赛铜奖
名城港湾157#103 2012年第三届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筑巢奖)优秀奖
一信(福建)投资 2011年第十四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金奖
福建科大永和医疗机构 2011年中国最成功设计大赛最成功设计奖
素丽娅泰SPA 2010年第八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摩卡小镇售楼中心 2010年第八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大洋鹭洲 2010年第八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铜奖
素丽娅泰SPA 2010年亚太室内设计双年展大奖赛商业空间设计银奖
繁都魅影 2010年亚太室内设计双年展大奖赛住宅空间设计银奖
繁都魅影 2010年亚洲室内设计大奖赛铜奖
中央美苑 2010海峡两岸室内设计大赛金奖
繁都魅影 2010海峡两岸室内设计大赛金奖
光.盒中盒 2010海峡两岸室内设计大赛金奖
皇帝洞书院 2009年“尚高杯”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二等奖
北湖皇帝洞景区会所 2008年第七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点房财富中心 2007年“华耐杯”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二等奖
大家会馆(实例) 2006年第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书香大第销售中心 2006年第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 2004年中国第五届室内设计双年展铜奖
厦门奥林匹亚中心 2004年中国第五届室内设计双年展铜奖
另129项设计作品荣获福建省室内设计大奖赛一等奖、金奖。
⑩ 请问成都哪个寺庙有禅修营活动
文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