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案大全 > 哭嫁歌培训基地方案

哭嫁歌培训基地方案

发布时间:2021-03-17 10:58:15

⑴ 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呵呵,巧了,我是寿阳宗艾镇的,我们这里原来申请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全套资料都有,不过照片和幻灯片不发了,太大,发到你邮箱了。分该给我了吧

⑵ 介绍一个少数民族300—350字就行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跳花节”。“跳花节”是以吹芦笙伴歌舞为主要特色的文化盛会,同时也是苗族服饰精彩展示的大好时机。
苗族过去盛行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较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牛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斗牛活动。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⑶ 壮族的风土人情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就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记载。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

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有盘歌(或称“猜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

传说唐代有个著名的女歌手刘三姐,创造了声调悠扬、寓意深远的歌谣,歌颂人们从事劳动和爱情的幸福,揭露上层统治者的贪婪与不仁,因而至今仍得到壮族人民的传颂,被称为“歌仙”。壮族有定期聚会唱歌的传统,而且唱歌的地点也比较固定,这种集体唱歌的特定场所叫“歌圩”。

其早期历史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时期,源于先民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和丰收的宗教活动,而后逐步演变成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择偶”的一种社交活动,又进而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游乐节日。

每到圩日,远近几十里内的男女老少,都盛装汇集于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欢节。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3)哭嫁歌培训基地方案扩展阅读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清代中叶以后,土葬成为主要葬法。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称捡骨葬、拾骨葬,壮族称之为“金罈葬”、“金钟葬”等。其葬法是:亲属死后,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长墓”;

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后,再掘坟开棺捡其骨骸装进陶制的“金罈”中,然后择定风水宝地埋葬,起“圆墓”。前述壮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装储骨灰,然后择地而葬,也属于二次葬式。

近代以来,有个别富贵之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不过,在一般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并不看重,也不认可。

⑷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两岸四地外,汉族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馀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⑸ 你知道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1957几日成立的

湘西州成立于1952年8月1日,由原“永顺专区”和原沅陵专区划出4县共计10县组建“湘西苗族自治区”,治所乾城县(今吉首);1955年4月28日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改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⑹ 壮族有什么风俗壮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1.节日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

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过去这个节日忌讳用鸡作祭品,只能用鸭或鹅祭祀,尤以鸭为主,这个节日甚至因此也被称为“鸭儿节”),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2.婚姻

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为主。

3.丧葬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其葬法是:亲属死后,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长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后,再掘坟开棺捡其骨骸装进陶制的“金罈”中,然后择定风水宝地埋葬,起“圆墓”。前述壮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装储骨灰,然后择地而葬,也属于二次葬式。

4.壮拳

壮拳是古代广西狼兵在战场上格斗的武术,拳术主要以强调拳,脚,膝,肘,咬等使用,完全放弃掌法,勾手等招式,因为战场格斗不可能出现这一类的技法。壮拳的动作彪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晰准确,沉实稳健,拳刚、势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秆拳时结合使用壮语发音,借声气摧力。

壮拳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还是壮族独特的习俗。这种习俗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而今壮乡的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5.风俗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服饰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

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

(6)哭嫁歌培训基地方案扩展阅读: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它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

⑺ 小学六年级 作文给远方朋友一封信

亲爱的小伙伴:
您好,好久没有联系了。
还记得我吗?在四年级的手拉手活动中,我们曾经在一起快乐地玩耍过,开心地嬉戏过……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们一起度过美好日子。
再过两个月,我就要小学毕业了,我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到另一个地方去继续为我的理想而学习。我现在正在紧张地复习,为期末考试而准备着。
告诉你一件事吧。在五年级的时候,由于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存在安全问题,需要拆除重建,所以我们要到别的学校去上课,虽然还是和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在一起学习,但总是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我们一直都盼望着能回到熟悉的母校。
在去年的年底,我们终于回到了母校的怀抱里。望着那栋新建的教学楼和美丽的校园,我感到无比的激动。
走进我们的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这就是我们的新教学楼。这栋教学楼一共有六层楼,一楼是一个很大的风雨操场和三间课室,二楼是教师办公室,在三楼到六楼就是我们的课室,而且都有一个差不多100平方米的大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足够的活动场所。我们每间课室都是很宽敞明亮的,而且都配有一个中间室。里面既可以放清洁工具,或者我们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在里面聊悄悄话。
当你下课的时候,走在走廊上放松着的时候,你就会看见在墙壁上挂着一个个牌子,里面印着一首首古诗,还配上与古诗情景相同的精美底图,让我们在课间的时候也能背背古诗。
我们每天都在这里快活地生活着,学习着。

身体健康,学习愉快!
您的小伙伴:XXX
x年x月x日

⑻ 壮族的民族习俗是什么

1、壮族的礼仪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2、壮族的服饰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3、壮族的住房

在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中,发现了带甬道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4、壮族的婚礼习俗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5、壮族的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8)哭嫁歌培训基地方案扩展阅读: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

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误读。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

壮族除自称“布壮”以外,还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自称。“布”,在状语中是“人”的意思。

⑼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的项目策划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是以古民居保护为核心载体,以度假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旅游为运作手段,融建筑知识普及、建筑文化教育、民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因此只有通过将休闲观光与参与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多赢的规划设计目标。 古民居的保护是景区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景区的旅游突出传统建筑,向游人展示古民居风采,加深游人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提高游人保护古建筑的意识。
东南园墅区的旅游主题为古民居文化的展示。在东南园墅区内建立湖北民居的展示与解说系统,通过图片、文字、模型、实物、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向游人传达民居沿革、结构特点、风水环境等相关信息。 以古民居建筑博物馆为舞台,以湖北省古今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为主题,向游人展示本地的特色民间艺术。
土家摆手舞
土家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摆手堂。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礼活动中的主要内容。摆手舞分单摆、双摆,舞蹈者随领舞人的示意变换队形和动作,在摆动规律上,绝大部分是顺摆,俗称甩同边手。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摆手舞的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土家人用供品祭祀过祖宗之后就开始起舞,从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时甚至一连跳几个通宵。
女儿会
女儿会原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谈情说爱的日子。过去土家女儿平素是不出门的,唯有这一天可以云集于会,故称女儿会。凡欲择婿的女孩儿上穿滚有多道花边且衣袖双短又大的左襟大褂,下着八幅长裙,衣分多层,内长外短。以便让人看到所有的好衣裳。赶会时,捎带一些土产山货,佯装赶集售物,欲觅对象的男子择身背空背篓,假装购物,看中哪个姑娘,便上前购物,若讲不下来价钱,表明姑娘不答应,小伙子应知趣地走开;反之则表示姑娘有意相许,于是双方退出闹市,找一僻静处自订终身。
哭嫁
待嫁女儿哭嫁是恩施土家族古老独特的婚俗。有嫁前半个月甚至几个月就开始哭的,有婚前一日哭的;有一个人独自哭的,也有姐妹、歌嫂、父母、亲友陪哭的。哭的内容很多,一般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也有哭骂媒人的。解放后,哭嫁渐趋消亡,只有《哭嫁歌》等曲牌仍在唢呐等吹奏乐中流传下来。 戏台位于虹桥水街区的中心位置。戏台以湖北乡村的古戏台为依据仿建,成为游人观演的主要场所,在戏台广场可以集中安排演出各种地方曲艺表演。
汉腔和楚剧
汉调,旧名楚调,1914年正式定名为汉剧。汉剧是我国戏曲艺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汉剧的声腔系统是由西皮、二黄结合而成,二者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人的流动荟萃欲九省通衢的汉口,互相交流影响,最终形成了融南北声腔为一体的汉剧。
恩施扬琴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是湖北地方小曲中音乐性较强、表现力丰富的一个曲种,流行于鄂西的建始、咸丰、利川、宣恩等地。
三棒鼓
三棒鼓又叫花鼓,利川的柏阳大鼓,一人主唱,边唱边敲锣打鼓,并有抛棒、抛叉、抛刀的动作二十多套。
旱龙船
旱龙船一是肩抗小龙舟,手提小锣自敲自唱,二是拐杖上安置龙船自唱,过去民间艺人走村串户,沿门乞讨的表演形式。 武当武术也叫武当内家丹派剑术,作为道家修炼的一种功法,经过武当历代道家的发明、创新流传至今,成为民族武术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支脉。武当武术在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不断地挖掘,发现的有:武当太极拳,太和拳、武当纯阳拳、五遁阴阳八卦掌、太乙五行擒扑、天罡五行拳、松溪咫尺武当剑等。武当武术已流传到海内外,并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体育活动。

⑽ 高州二中的简介是什么

高 州 二 中 简 介

广东省一级学校——高州二中,创立于1905年3月,是高州城创办最早的学校之一。历经一个世纪的沧桑,现已发展成为有60多个教学班、师生员工近6000人的高级中学。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82人,其中在职研究生25人、中学高级教师58人、中学一级教师138人,有全国先进教师4人、南粤优秀教师8人、南粤山区优秀教师3人、高州市首批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骨干教师一大批。

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集体、文明单位、治安达标先进单位、治安事故为零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最佳安全文明小区和“无毒社区”,先后涌现出高州市“十杰”青年、“十佳”少年等先进人物;党支部、工会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县先进;2005年团委会被评为“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目前有县级课题11个,地市级课题11个,省级课题4个,国家级课题1个,被定为全国“十五”重点课题实验基地。2002年,学校获广东省教学科研黄华奖(集体奖)。2003年获广东省教学科研创新成果三等奖。中考、高考屡创辉煌:1990年苏毅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1997年、1999年中考张道、古竞同学分别考取高州市总分状元:2000年高考程健同学考取广东省政治科状元、2002年高考黄尧达考取广东省化学科状元、2004年余学强考取广东省体育术科状元,《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均作过专门的报道。2005年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总分700分以上人数比例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单科800分以上人数增长25%,其中苏嘉妙英语以810分获茂名市面上中学第一名;陈辉同学体育术科成绩获高州市第一名;英语Ⅱ类英语科和综合科平均分、地理类地理科平均分、政治类总平均分、化学类化学科平均分均排茂名市面上中学第一名;创造了重点线、本科线、省专A线上线率连续19年稳居茂名市面上中学第一的奇迹。学科竞赛战绩彪炳:自1990年以来,获高州市以上奖励的有1500多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有112人次,获省级奖励的有385人次。

文体工作成绩喜人:参加高州市中学生运动会,高中组团体总分年年均获全市第二名,面上中学第一名。传统优势项目乒乓球,近年共有12人次获茂名市单打冠军,18人次获茂名市双打冠军;学校男女子毽球队年年均获茂名市冠军,2004年代表茂名市参加广东省比赛,获第八名。2005年学校被评为茂名市“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并被推荐参评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学校舞蹈队、合唱团、管乐队多次获高州市一等奖,2003年参加高州市“广场文艺演出”获特等奖,2004年参加高州市“国庆歌咏比赛”获一等奖,2005年参加高州市“春节文艺晚会”获优秀节目特等奖。

近年来学校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配套完善各项设备设施。电子阅览室内的300多台先进电脑,已安装1000兆主干光纤连接互联网,师生可在此获取最新的教学信息和实现远程教学。先进的数字监控系统和优质的校园广播网可确保高质量完成各类考试任务。学校图书室藏书近16万册,随时供师生借阅。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的设施一应俱全。

高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在山美何屋岭征地560亩,计划投资1.5亿元,按全国示范性高中标准,筹建一所全市面积最大、上规模、上档次的新二中。现已完成征地、规划等前期工作,两年后,高州二中将以全新姿态展现在高州人民面前。

阅读全文

与哭嫁歌培训基地方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街两新党组织书记培训方案 浏览:865
退休老干部春游策划方案 浏览:28
早教开业预售策划方案 浏览:656
青年骨干培训班培训方案 浏览:375
酒店厨师培训方案 浏览:99
职业培训投标方案 浏览:304
区域市场营销与促销策略答案 浏览:529
俄罗斯市场营销 浏览:74
好利来网络营销 浏览:585
酒店搞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736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培训方案 浏览:695
新疆干果网络营销策划书 浏览:761
中专市场营销专业技能 浏览:652
幼儿园青年教师学期培训方案 浏览:678
灭火器的使用培训方案 浏览:851
酒店谢师宴促销方案 浏览:324
教育培训立项报告方案 浏览:136
简述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 浏览:223
永恒印记市场营销策划 浏览:688
2014北京电子商务大会 浏览: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