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案大全 > 美丽乡村试点培训方案

美丽乡村试点培训方案

发布时间:2021-03-09 12:32:47

Ⅰ 如何实施美丽乡村

一、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要深入贯彻落实南安市、英都镇关于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部署,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性工作,突出“点、线、面”综合整治,切实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1、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全面落实村庄卫生保洁。以“一清一保一机制”,即村庄环境卫生清洁、公共场所专人保洁,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为目标,以“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重点,完善农村垃圾“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的长效收集处理机制,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推行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或改造,对全村露天厕所(旱厕)提出拆除埋填处理方案,对全村露天厕所拆除户每自行拆除一个露天厕所(旱厕)对象给予补偿300元,并同时给予补贴建无害化厕所(三化厕或环保型化粪池)1000元,力求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同时按需求村级组织建设水冲式公厕2-3个,分布园南、宫后、石坑三大片区。

对全村猪舍提出整治方案,村集居区不允许建猪舍圈养猪,村集居区内原建猪舍要求农户自行拆除,猪舍按15平方以下每个补偿300元给予拆除,15平方及以上每个补偿500元给予拆除,集中攻坚整治农村生活垃圾等突出问题,确保农村环境整洁、河流水源清澈。

2、推进绿化美化建设。按照“建筑风貌好”的目标,根据分期实施的原则,组织开展改旧建新和房屋立面改造,整治旧房外观,保持古村特色,美化村庄形象,引导农户进行庭院整理,农家庭院基本实现净化、绿化、硬化。

加强“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的造林绿化工作,建设村庄公共绿地。路旁两侧、水旁宜林地段绿化率达80%以上,构建优美的乡村环境。

3、开展农村生态建设。保护山水田林自然风貌。疏竣河塘沟渠,保护农村自然湿地,保持水体洁净,修复村庄水系水景,计划筹资500万元进行石山溪辖区流域整治,形成亲水环境。

二、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工程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注重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

2、严格产业准入门槛

严禁“二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到水源保护区及坂头水库库区入户。推动企业到工业项目集中区集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优化乡村工业产业结构。

三、实施社会和谐促进工程

1、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提高石山村卫生所医疗水平,全面提高农村卫生保障水平

2、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逐步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一站式、一条龙”便民服务,增强农村综合服务功能。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实现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依法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表达利益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以村警务室、联防队,平安基金会为平台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168”工作机制。加强村级组织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行保障机制。深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广“世纪之村”平台,完善农村各项管理,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提高村级组织引领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的水平。

Ⅱ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有好的参考方案吗

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展了乡村规划,如浙江安吉县每个村都做了很好的设计,农业部也推出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样板和模式,可以参考,另外也可参考一些书,到网上搜索下

农业部发布美丽乡村创建的“十大模式”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5.文化传承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6.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典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7.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9.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10.高效农业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典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
为指导和规范“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定本目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
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二、分类目标
(一)产业发展
1.产业形态。主导产业明晰,产业集中度高,每个乡村有1~2个主导产业;当地农民(不含外出务工人员)从主导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形成从生产、贮运、加工到流通的产业链条并逐步拓展延伸;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速在本县域处于领先水平;注重培育和推广“三品一标”,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生产方式。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稳步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实现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90%;土地等自然资源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适宜机械化操作的地区(或产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90%以上。
3.资源利用。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地产出率、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农药化肥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高于本县域平均水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业投入品包装回收率达到95%以上,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
4.经营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骨干力量;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作用明显;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政策、农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服务到位。
(二)生活舒适
5.经济宽裕。集体经济条件良好,一村一品或一镇一业发展良好,农民收入水平在本县域内高于平均水平,改善生产、生活的愿望强烈且具备一定的投入能力。
6.生活环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乡村景观设计科学,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河塘沟渠得到综合治理;生产生活实现分区,主要道路硬化;人畜饮水设施完善、安全达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利用设施完善,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
7.居住条件。住宅美观舒适,大力推广应用农村节能建筑;清洁能源普及,农村沼气、太阳能、小风电、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在适宜地区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省柴节煤炉灶炕等生活节能产品广泛使用;环境卫生设施配套,改厨、改厕全面完成。
8.综合服务。交通出行便利快捷,商业服务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用水、用电、用气和通信等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维护到位,村民满意度高。
(三)民生和谐
9.权益维护。创新集体经济有效发展形式,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服务能力,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性权利。
10.安全保障。遵纪守法形成风气,社会治安良好有序;无刑事犯罪和群体性事件,无生产和火灾安全隐患,防灾减灾措施到位,居民安全感强。
11.基础教育。教育设施齐全,义务教育普及,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教育能满足需求。
12.医疗养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农村卫生医疗设施健全,基本卫生服务到位;养老保险全覆盖,老弱病残贫等得到妥善救济和安置,农民无后顾之忧。
(四)文化传承
13.乡风民俗。民风朴实、文明和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明理诚信、尊老爱幼,勤劳节俭、奉献社会。
14.农耕文化。传统建筑、民族服饰、农民艺术、民间传说、农谚民谣、生产生活习俗、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15.文体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经常性开展,有计划、有投入、有组织、有设施,群众参与度高、幸福感强。
16.乡村休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等旅游资源得到保护性挖掘,民间传统手工艺得到发扬光大,特色饮食得到传承和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和休闲娱乐得到健康发展。
(五)支撑保障
17.规划编制。试点乡村要按照“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总体要求,在当地政府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编制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规划,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明确相应的目标和措施。
18.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健全、班子团结、领导有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土地承包管理、集体资产管理、农民负担管理、公益事业建设和村务公开、民主选举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19.科技支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到位,村有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高。
20.职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全覆盖,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Ⅲ 如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01
改善农村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
但是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却走样了。建设美丽乡村并不是表面形象工程,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就是美丽乡村了。这种模式偏离整治重点,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不管在任何地方,要建设美丽乡村,都应该做好六大内容。
保护是前提。这是本质的东西,在文物修缮中,曾经坚持的理念就是“修旧如旧”。新农村建设——也必须采用“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方法,将村落传统建筑、乡村景观要素、地方特色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再经过现代理念创新,赋予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代代传承。
发民产业是关键。不少乡村的重大缺陷就是贫穷落后,所以中央提出三年大打精准扶贫攻坚战。这是建设美丽乡村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是关键环节,不能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民特色产业,彻底解决空壳社、空壳村的问题。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增加农民的有效收入,发展高品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环境优美的地方引导发展休闲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村民可以土地、现金、劳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壮大集体经济和杜志民的“钱袋子”。
景观是手段。要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包括门牌坊、外立面改造、游园、绿化工程等。我国保留有不少各具地方特色的古村落,有很多还打上了地方的鲜明烙印,如中国龙川、江西婺源等。它们都有自己的动人传说、经典故事和光辉历程,结合得好,就能做到形神俱备。
体验是途径。钱钟书老先生写过一篇《围城》,最经典的话语就是: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人就是这样,尤其是年轻人,不喜欢往大城市跑,而城里人又钟情自驾游,尤其是没见识过农村广阔天地的都市人,都乐意去乡村实践体验,一次非常普通的摘苹果、采杨梅、拔莲藕就会令他们流连忘返。还可以组织城里的孩子与农村的娃娃们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相互了解,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取长补短肯定能促进各自进步,也可以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体验,改掉城里孩子那些大少爷、大小姐的习性,农村的娃娃们也能由此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文化是灵魂。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不断播大国工匠、大国传承,同时也展现特色各异的“乡愁”。在这些片子里,有不少是与文化分不开的,包括酒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工艺文化和家训文化等等,数不胜数。在我们国家,有不少村落历史悠久,有的在古代甚至胜过一些州郡。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经久沉淀下来的家文化、族文化等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美丽乡村中,必须将之发扬光大,传承久远、声名远播的特色文化,经过赋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还会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生态是目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这都是底线,谁都不能踩,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美丽乡村也不例外。不仅如此,生态较为恶化的地方,还要无水引水,无树栽树,真正达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美景。
02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要大力实施六项行动计划。
一是坚持整体推进。要坚持统筹规划、把握标准、整合资源、产业跟进的原则,以县为主体,整乡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改造。在建设工程中,要统筹好各项行动计划,减少重复施工。把六项行动计划与骨干路网、输电网、通信网建设以及“5个100工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二是强化资金筹措。发挥好市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好各类资金。
三是提升质量效益。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既要扩大覆盖面,又要保质保量建设好项目,确保建成放心工程、民心工程。坚持建管并重,创新管理运营体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各项设施正常运转、永续使用。
03
建设美丽乡村,乡村建设者该敬畏乡村、敬畏哺育我们的一方水土!
我们呼吁理性开发、理性建设美丽乡村,不为一时之念而毁掉了千百年的古村风貌。不管是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上,还是开发模式的运用上;不管是在资金、人才的引进上,还是人文特色的传承创新上,特别对于大型农业园区或村集体主导下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我们都要结合当地情况,理性开发。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Ⅳ 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1、整治农村环境,改善乡村面貌

在广大农村,垃圾乱倒、柴草乱堆、圈舍乱搭、畜禽乱跑、污水乱泼现象十分突出,到处呈现出脏乱差的景象,为解决以上问题要做到试点先行,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在乡村设立可再生垃圾回收站点,分片区规划建设不可再生垃圾填埋场,解决“垃圾哪里去”的难题;每个村建设垃圾池、垃圾屋,在公共场所摆放垃圾桶,选聘2—4名保洁员,购置垃圾清运车,坚持人员每天上岗,垃圾每天清运,破解“环境怎么保”的难题;加强宣传教育,星级卫生户评选,破解“习惯怎么改”的难题。

2、应地制宜,乡村四改,实现城乡统筹

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起到环境改造人的重要作用,切实抓好“四改”:

第一改为“改路”,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大力推进自然村组的道路建设,支持农户硬化通户便道,为农民群众出行提供便利,并且配套设施随即跟上,交通指示牌及红路灯等不可缺失,为农民群众发家致富加快步伐,也为促进城乡交流创造条件。

第二改为“改水”,一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水污染和弄攒环境卫生治理力度,通过城乡一体供水,引泉入村,自来水入户等方式,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喝上干净水。

第三改是“改厕”,建造卫生厕所,是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件牵涉千家万户的难事、好事。要根据各地实际,加大农村改厕工作力度,并建造排水排污系统,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第四改是“旧村改造”。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区别各地经济实力、自然条件等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旧村改造,使农民受益、受惠,在改建过程中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

3、保留特色,打造美丽乡村

首先科学的制定规划,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

其次建设农村新社区,不能一味求新,也要重视“怀旧”,从历史深处和传统根部重寻精神资源,留住自然风姿和人文血脉。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美丽乡村的建设。

最后乡村是农民群众的乡村,对于乡村的特色农民群众是最为熟悉不过的,所以要走入群众中去,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群众、惠及群众的群众工作路线,严格按照政府主导、乡村组织、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广泛深入发动,广泛汇集民力,努力形成共识,大打一场保留乡村特色,打造美丽乡村的战役。

4.构建长效机制,确保美丽长留

建设美丽乡村,彻底改变农村面貌,靠的是长效、靠的是持久,不能出现“一阵风”的形式化改造,对后续建设和发展不管不顾。

美好乡村建设目的在于造福农民群众,其成效如何最终要由农民群众检验。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统筹推进,即不新增村级债务、不搞形象工程,努力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村,适当加长建设周期,分步安排建设项目。

构建美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美可持久。从根源上区域化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

Ⅳ 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有哪些

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13〕30号)的要求,按照规定程序对各省相关主管部门推荐的名单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北京市韩村河村等1100个乡村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

北京市名单:

房山区韩村河镇韩村河村

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村

通州区于家务乡仇庄村

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

昌平区十三陵镇康陵村

大兴区长子营镇留民营村

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

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

密云县溪翁庄镇黑山寺村

延庆县千家店镇

由于篇幅太长,其他名单请见附件,请用电脑下载后用ceb阅读器查看。

Ⅵ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做好防污处理,兼顾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凸显村镇特色。

Ⅶ 2019村镇古建筑文化保护及美丽乡村文化旅游建设高级研修班

本次研修班是完全免费的,培训期间费用由省财政资助,由古建中国承办组织。

阅读全文

与美丽乡村试点培训方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发展电子商务优势 浏览:742
全员安全教育培训方案 浏览:437
大型公益系列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388
市场营销与策划的论文题目 浏览:418
转行做微信营销简历怎么写 浏览:575
家具微信营销案例分析 浏览:402
化肥搞活动的促销方法 浏览:310
市场营销模拟实验报告手机 浏览:188
魔芋产品的促销方案 浏览:853
医院新进医务人员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197
艺术学院万圣节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223
泉州市极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54
电子商务实务41业习题答案 浏览:396
市场营销阶段测试试卷1答案 浏览:119
业务培训活动实施方案 浏览:330
教师义务能力培训方案 浏览:912
东方电子商务园招聘 浏览:840
电影院节日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893
慈善晚会策划方案简要 浏览:351
商品促销活动主题是什么 浏览: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