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元节打破我们对“天地人”的认知,除了祭祖还得送羊
中元节源于道教,道教把构成世间万物的三种元素称为三元,有的人肯定就要信心满满地说是天地人了。NO!天地人的观点是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道教三元的说法其实并不似天地人,而是天地水。这种说法很好地印证我们现在所说的水是生命之源。
中元节对应的就是道教中掌管中元的地官清虚大帝,据说他的生日就是七月十五。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对应的是天官紫薇大帝的生日。
中元节在儒教中被称为送羊节,取羊通“祥”之意。后来演变为了送羊造型的馒头。中元节融合佛道儒三教的风俗逐渐演变为了祭祖,送“祥”,推行孝道的节日。中元节也成为了一个阖家团圆,围桌聚餐的节日。
中元节打破我们对“天地人”的认知,除了祭祖还得送羊。
2. 送羊日子
送羊节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在豫北冀南一带的农村里,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姥爷(外祖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羊。早先送的是活羊,后来送的是用白面蒸熟的“面羊”,再后来是面包或者鸡蛋糕烤的糕点羊。这个风俗是怎么形成的呢?说来蛮有趣,是从神话故事沉香劈山救母兴起来的。
3. 送羊的介绍
送羊节的风俗,主要是外祖父、舅舅给小外孙或小外甥送羊;女儿结婚生子后,每年农历五月,备上烧饼、油条等四样礼品,携子回娘家看望双亲,称瞧羊。所以民间流传有割罢麦子打完场,谁家闺女不瞧娘,瞧娘不是瞧娘,是让娘家去瞧羊之说。然后六月由娘家用白面蒸成羊形面食24个(大、中、小羊各8个),兼有麻糖、水果、西瓜等夏季食品送到女儿家,谓之送羊。
4. 伏羊节起源
伏羊节大约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四百多年的历史。2000年夏季,古徐州辖县萧县第一次打出“伏羊文化节”的招牌,得到了徐淮地区羊肉餐馆的积极响应,进一步证实了伏羊文化在徐淮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伏天食用羊肉,暗合“天人合一”的质朴养生理念,民间历来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吃伏羊享健康”之说,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以食为疗的大创举。
受伏羊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上海、江苏、山东、安徽、宁夏、湖北、浙江等地也都有过伏羊节的习俗。品味两汉文化、尧舜文化,纪念彭祖、狐偃,踏青郊游是伏羊节的基本主题。
5. 农村民俗给小孩送羊的来历
版本一
据说来源于神话故事沉香劈山救母的情节:沉香是个孝子,其母三圣母被母舅杨二郎压在华山底下,沉香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了自己的母亲。他看到母亲深受折磨,要砍杀虐待其母的舅舅杨二郎,声称要“剥其皮”、“食其肉”,而三圣母念及与杨二郎的兄妹之情,阻止了沉香,沉香就提出要杨二郎每年送上一对活羊,以此来作为“杨”的替身,如同年年剥他的皮,吃他的肉,以解心头之恨。这话传到了杨二郎这里,为了重修兄妹之好,即刻在第二天,农历五月十三日,赶着两只活羊来到沉香这里。这个神话故事在河北南部流传得相当广,因而在民间也渐渐兴起了外祖父或舅舅给小外孙或小外甥送羊的风俗,并把五月十三日(农历)定为“送羊节”。不过这里送羊的含义是表明舅舅或者外祖父对小外孙或小外甥的亲近和喜爱。但除了少数富裕户外,大多数家庭难以支付每年一只活羊,因此改送面羊表示。农历五月上旬,正是新小麦上场的时节,大家用新收的小麦磨成面粉,蒸成面羊,于五月十三日送到外甥家去,借此联络亲戚感情。
版本二
相传当年刘秀跑南洋,王莽为了篡夺王位加害刘秀。为了逃生,刘秀躲避在一座寺庙内,也是老天爷保他不该灭亡———蜘蛛吐丝把庙门缠绕,好似已很久无人来过,是以追兵误认为是座荒废已久的寺庙。刘秀躲过了这一劫难,后来刘秀称帝。王莽为了自保,也为了和外孙处好关系,每年六月份给刘秀送羊表示悔意,也表示送阳寿的意思。
版本三
山羊
很久以前,城西刘庄有一户人家———张氏和儿子刘小儿。张氏早年守寡,生活靠娘家接济。只是她对儿子过分溺爱,使刘小儿越长越骄横。一次,因饭菜稍不合口,竟把他娘推了一跤。张氏痛哭了一场,便回娘家了。后晌,张氏才回来。刘小儿又急又怕,急的是娘走后把他饿了一顿,怕的是舅舅来整他。谁知,张氏只对儿子说,到他姥姥家瞧羊去了,一只母羊下了羊羔。到六月天草肥了,舅舅就把羊送来。刘小儿这才放了心。
到了六月,舅舅果然送来五只羊,刘小儿每日赶上羊群到野外放。一天,他在树阴下,发现两只小羊拱到母羊奶穗下,先跪下两条前腿,而后才吸奶,觉得很有意思,便问一位过路的老农。老农语重心长地说:“这羊羔知道它娘生养它的艰难,所以吃奶时要先下跪,谢老母生养之恩呐……”刘小儿听着,突然对老人说了声:“多谢!”扭头就跑。他一口气跑回家,扑通一下跪到母亲面前,哭着说:“娘啊,往日孩儿不孝,真是连羊羔都不如啊……”从此,他一改旧习,敬孝母亲,帮助邻里,学农活,持家务,和母亲过起了美满如意的日子。
6. 送羊节的送羊传说之孝
关于“送羊”这一汉族民间风俗的形成,在今(河北临漳县)大多数人认为送羊这一风俗是来自“羊羔跪乳”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妇人,丈夫死得早,她辛辛苦苦将儿子拉扯大,儿子却不孝顺,老妇人非常伤心。她的哥哥知道了这件事,便送给外甥1只母羊和1只小羊,外甥看到小羊每次吃奶总是跪着,孩子便问他舅舅:“这是怎么回事?”舅舅意味深长地说:“小羊跪着吃奶是对母亲的孝敬。瞧瞧它们多么懂事!”外甥听了此话,非常后悔,从此痛改前非,孝顺母亲。村人知道这件事后,传为美谈,并纷纷效仿,自此,便有了舅舅给外甥送羊的习俗。送羊,过去送真羊,后来改送面羊。送羊习俗是对子孙的一种孝道教育。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孝”一直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一种传统美德。每年送羊给外甥,寓意让外甥时刻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
7. 节日促销活动方案该怎么写
活动主题是活动是否成功的灵魂,每个季节的主题不一样,我们策划时要选好活动主题。
确定主题
常规主题:
一年有元旦、五一、国庆、三大节。还有七八月份的学生购机季节。年底旺季。本店的周年庆的常规主题。
非常规主题:
需要策划者的创意,如某手机特卖会、以旧换新、买手机送美元、买手机送电视、买手机推车来。
创意:
任何一场成功活动,都离不开好的创意,创意可以灵机一动的一个点子如:手机下载卡、8元购机、猜谜语、抽奖、抓现金。
8. 送羊节的送羊节传说
汉族民间传说,沉香是一个孝子。自从他打败舅舅杨二郎,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生身娘三圣母之后,报仇雪恨的心情极为迫切。这一天他跪在三圣母面前恳求说:“娘啊,您在华山底下吃尽了苦头,叫儿去劈了那杨二郎吧!”三圣母听了,摇了摇头,伸手把沉香拉了起来,说道:“儿呀,你的心情娘知道,可也不能如此鲁莽啊!”沉香一听,急了,话儿出口像连珠炮,“他不顾你们兄妹清分,用天上的条律害得您和爹爹不能团圆,在山下受尽折磨,今儿个不要了他的命,实在难平儿的心头大恨!”三圣母又劝说道:“不管怎么说,他和娘是一母同胞,他是你的亲舅舅呀!”沉香看在娘的面上,答应饶杨二郎一命。不过,他提出,为了让杨二郎记住教训,必须每年送来一对活羊,并声称;要年年剥他杨二郎的皮。吃他杨二郎的肉(杨与羊谐音)。这话传到了杨二郎的耳朵里,他一来怕沉香的神斧劈了他的脑袋,二来为重修兄妹之好,就答应了沉香的条件。第二天就赶着两只活羊送给了沉香。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五月十三。以后便年年五月十三给沉香送一对活羊。
9. 送羊节的送羊节习俗
这一神话故事在豫北冀南一带流传很广,后来老百姓中也兴起了送羊的风俗。不过,送羊的意思,主要是表示老爷、舅舅对小外甥的亲近。有一个时期送的是活羊,后来慢慢变成送面羊了。旧社会老百姓家穷,平时很少有白面,只好在新麦下来后送。这一带一般年景是农历五月初小麦上场,上旬末收打完毕。在麦罢送羊也是一个休息、串亲的好机会。而“五月十三”这个习惯,沿习成因,一直保留下来。近些年又出现了送羊的新风俗:不少地方,不再是姥爷、舅舅给外甥送羊,而是外甥送羊给姥爷、姥姥和舅舅、妗妗,利用这个机会去看望老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