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历朝历代为什么都不打下朝鲜半岛
东北的繁荣是治理朝鲜的关键,秦汉的时间东北经营的不错,所以就能统治朝鲜,到了三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自己内乱,五胡乱华,一直到唐朝,中国中央政府在东北的实力非常薄弱,没有办法控制朝鲜了。唐朝好些,并了半个朝鲜。但是也不容易。宋朝就不提了,连北京都丢了。元朝是统治了朝鲜,但是元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度,有好多王朝,中央的权力好小。实际上元朝不能算中央集权的国家,应该是邦联和联邦的中间体。明朝前期还有机会,但是东北的主要势力逐渐是满族的了。清朝本来最有机会,但是清朝自己把东北掏空了,不准汉人住,自己又不住,差点丢掉整个满人的老巢。江东和黑龙江以北整个都丢了,也跟汉人太少有关的。
附:高丽传
中国征伐朝鲜渊源浅探
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下篇云:
李唐一代为吾国与外族接触繁多,而甚有光荣之时期。(略)兹所欲论者只二端:一曰外族盛衰之连环性,二曰:外患与内政关系。(略)
所谓外族盛衰连环性者,即某甲外族不独与唐室统治之中国接触,同时亦与其他外族有关,其他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者,即某甲外族之崛起或强大可致某甲外族之灭亡与衰弱。(略)而唐室统治之中国遂受其兴亡强弱之影响,及利用机缘,或坐成其敝害。故观察唐代中国与某甲外族之关系,其范围不可限于某甲外族,必通览诸外族相互之关系,然后三百年间中国与四夷更叠盛衰之故始得明了,时当唐室对外之措施亦可略知其意。
按陈寅恪先生所论,非仅言唐与外族关系,实为探察古代中国与四境外族关系迷津之指要。今循此卓识洞见,试就中国征伐朝鲜之渊源作一粗浅之探察。
中国与朝鲜诸朝关系,交流与攻战相杂,中朝世代友好之证据,论文皆不乏。唯对中国征伐朝鲜之原因殊少探讨。本文即作一莽撞之尝试,然征伐与友好交流为双方关系之两面,请阅者切不可以为有所偏颇。另隋唐之前,中国与朝鲜屡起大战,隋唐之后,中国朝鲜关系趋于平静和好,故所取论者只及于隋唐以前,隋唐以后暂少论及。今拙文虽就,然学识资料皆乏,欢迎朋友指误并补正之。
一, 古代朝鲜与中国之渊源
朝鲜之族本属东夷
唐•;;杜佑•;;通典•;;边防一•;;东夷•;;序略
东夷有九种,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其后注引〈白虎通〉云:夷者蹲也,言无礼仪。或云,夷者,抵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抵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
殷商最早也起于东夷,故东夷接受礼仪教化即起于关陇之周朝文化感染较诸外族为早,亦为周朝所致力于融合者。
同书•;;朝鲜
朝鲜,周封殷太师之国,大师教以礼仪田蚕,作八条之教,无门户之闭,而人不为盗,其后四十余代至战国时,朝鲜侯准擅称王。
同书•;;序略
周初封殷太师国于朝鲜,时管蔡畔周乃招诱淮夷作乱。周公征定之。其后徐夷擅号,穆王命楚灭之。至楚灵王会申,亦来同盟。后越迁琅邪郡,遂陵暴中国。
东夷与周朝不断交流攻战,逐渐吸纳周文明或与之融合,其发展程度较高者,竟然能与中国抗衡。经过一系列残酷的诸侯战争,在中国的大部分东夷被征服或融合,其余落遂向东北与东南方向迁徙。
同书•;;序略
诸夏侵灭小国,秦并天下,其淮泗夷皆散的人户。其朝鲜历千余年,致汉高帝时灭,武帝元狩中,开其地置乐浪等郡。高丽本朝鲜地,汉武置县属乐浪郡,时甚微弱,后汉以后累代皆受中国封爵,所都平壤城则故王险城。
二、中国征伐朝鲜之表现
朝鲜与高丽同兴盛于相似之地域,然皆为中国所破灭。为何古代中国孜孜以求击据辽东地,原因颇令人迷惑。今总历代事迹,察其外在表现大概有二种:
其一为统一后之王朝致力开拓地区。其二为某分割势力扩充实力之需要。
关于统一后之王朝致力开拓地区。
通典•;;边防一•;;东夷•;;序略
周初封殷太师国于朝鲜,时管蔡畔周乃招诱淮夷作乱。周公征定之。其后徐夷擅号,穆王命楚灭之。至楚灵王会申,亦来同盟。后越迁琅邪郡,遂陵暴中国。
同书•;;朝鲜
武帝元封三年,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之。
朝鲜人相与王右渠来降。遂以朝鲜为真蕃,临屯,乐浪,元菟四郡。自内属以后,风俗稍薄,法禁亦多,至于六十余条。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王莽初发高句丽兵以伐胡,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
〈〈三国志〉〉王母丘诸葛邓钟传
正始中,俭以高句丽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炀帝承隋文帝统一富盛后,唐太宗籍内安外攘之威,倾中夏全国之力,以攻高丽,终于溃败。
每当统一王朝全盛时期,北方强敌既以溃灭,则该朝代必转向东北方向,致力经营辽东,此为中国历史一大独特现象,学识有限,殊难推论其深层次原因。周、汉、隋、唐都是以关陇为政治中心的朝代,故必待北方与西北之近邻强敌败亡不足为患时,方能着手征伐朝鲜、高丽。然待北方又有外族兴起,则该朝代只能退保根本,而不能巩固经营辽东,以至放弃之。又东夷受华夏文化影响极深,颇为“柔顺”,似乎亦为好大喜功之中国皇帝最佳功业目标之一。
关于某分裂势力扩充之需要。分裂势力有二别,其一为东北兴起之异族,其二为地方军阀与部分流亡者。
东北兴起之异族:
今序列慕容氏与契丹两民族之兴起即可明:
同书•;;边防十二•;;北狄三•;;慕容氏
慕容氏亦东胡之后,别部鲜卑也,魏初渠帅有莫护跋率诸部入居辽西。后从司马宣王讨公孙渊有功,拜为义王,始建国棘城之国。
〈〈晋书〉〉列传第六十七•;;四夷•;;夫余
夫余国在玄菟北千余里,南接鲜卑。至太康六年,为慕容隗所袭破,其王依虑自杀,子弟保走沃沮。
〈〈晋书〉〉载记第九•;;慕容遑
咸康七年,遑迁都龙城。率劲卒四万,入自南陕,以伐宇文、高句丽。
〈〈晋书〉〉载记第二十三•;;慕容垂
高句丽寇辽东,垂平北慕容佐遣司马郝景率众救之,为高句丽所败,辽东,玄菟遂没。
〈〈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
熙伐高勾丽,以符氏从,会大雨雪,士卒多死,乃引归。
慕容隗胜高丽而兴,慕容熙败于高丽而亡国。可谓与征伐高丽相始终。
通典•;;边防十一•;;北狄七•;;契丹
契丹之先与库莫奚异种而同类并为慕容氏所破。其后为突厥所逼,又以万家寄于高丽。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东夷•;;高丽
永徽五年,(高丽王)藏以貊褐兵攻契丹,战新城,大风,失皆还激,为契丹所乘,大败,契丹火野复战,人死相籍,积尸冢之。遣使者告捷,高宗露布于朝。
鲜卑慕容皆因高丽之资,而兴起为中夏之患。此后之蒙古与女真皆破得朝鲜而入中原。故朝鲜之地为东北方民族南下之资源保障及战略侧背,东北诸外族不征讨之必不能安。如不能战胜朝鲜或高丽,则必不能强大,甚或趋于衰亡。故余臆测古中国征讨辽东亦有根除东北边患之意识。
关于地方军阀与流亡者
通典•;;边防一•;;东夷•;;朝鲜
((西汉)属燕王卢绾反入匈奴,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度贝水,击破朝鲜王准,居秦故空地上下障,后稍微役属真番朝鲜诸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在贝水东)。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蕃,临屯皆来服,属地方千里,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
同书•;;辰韩
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逼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地东界与之,有城栅。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高丽传
武德初,再遣使入朝,高祖下书修好,约高丽在中国者护送,中国在高丽悉数遣还。
每逢战乱,北方流民往往逃入朝鲜,其强横者竟驱逐原住民而居其地。观汉唐诸朝皆患人口流失,古代中国本为农业立国,须组织人口,治水力田。人口流失,对劳动力有损,编户缺乱,犹不利于当时社会秩序之有续运转。此或中国征伐朝鲜经济上原因。地方军阀亦数攻击朝鲜诸族,从中渔利。
《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公孙度
公孙度字升济,本辽东襄平人也。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度到官,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载中领军夏侯献之表曰:“公孙渊昔年敢违王命。又高句丽与貊与渊为寇仇。
《晋书》载记第二十五•;;冯跋
冯跋至元嘉七年死,帝杀跋子翼自立,后为魏所伐,东本高句丽。舍二年,高句丽杀之。
地方军阀靠征伐朝鲜而能扩充实力,亦因朝鲜抵抗而失败灭亡。
三 总论
总而言之,凡起于关陇之朝代必先定西北与北方后,方向东北开拓。凡起于中原地区之王朝,必先定北方之敌后,即压迫朝鲜,防止东北异族南下。
中国与朝鲜之间的战争,有极深渊源。最早有华夏族压抑东夷,发展华夏王朝之行动。又有为确保中国边境安定,避免流亡,消除隐患之意图。其后则有东北或其他入主中国之民族籍获朝鲜之资源南下中国的企图。也包括流亡者与地方军阀侵渔辽东地而获苟安的行为。这四者相合,或许可视作中国征伐朝鲜的原因。
㈡ 福建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福建旅游必去的十大景点有:永定土楼、嵛山岛、临水宫翠屏湖、白云山、太姥山、白水洋、厦门园林博览苑、日月谷温泉主题公园、鼓浪屿。
1、永定土楼: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隶属于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下辖龙头社区、内厝澳社区,辖区禁止机动车辆通行至高点为日光岩,与厦门岛上的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厦门大学等隔海相望。
㈢ 带有渊字的诗句
王十朋
无田种秫似渊明,却说归耕似不情。钱再赋二诗复用前韵钱云家无置锥之地寓居僧舍有为题米疏者 其二
韦骧
箪瓢悦道颜渊德,陋巷当时岂种萱。杂咏五首 其四
原泉有本养渊渟,更似端人见底清。涵碧池
司马光
开卷未终双袖湿,目前彷佛对渊庭。读颍公清风集 其三
白玉蟾
月冷山空吹铁笛,一声唤起玉渊龙。九曲杂咏 五曲铁笛亭
刘子翚
泠然一涤心渊净,热恼无因著莫人。食鹅梨三首 其二
朱长文
良鱼好入深渊去,不为鸣榔取次惊。华亭吴江道中偶作十绝 其七
朱淑真
角莹纤琼鳞粲金,拥珠闲卧紫渊深。卧龙
何梦桂
远公招不到渊明,莲社千年迹已陈。题川无竭寄傲窗二首 其一
吴芾
笑逐鳌头花下去,旌旗夹道鼓渊渊。和林大任三首 其一
张先
须信夜光谁可得,玉龙沉睡玉渊寒。子山再惠诗见和因又续成子山不以予不才两发章荐
张守
门对芙渠碧沼清,萧萧五柳似渊明。和答诸兄弟四首 其三
张孝祥
试向栏干敲拄杖,为君唤起玉渊龙。玉渊
李长庚
想得斜川今更好,胜游恨不继渊明。与致道约游阳华寻以雨阻追和山谷集中岑公涧二绝句韵 其一
李曾伯
邻有山田价似轻,拟求种秫效渊明。自和山房十咏 其八
杜范
未有渊明先有我,何人唤我作渊明。代菊对
杜衍
对竹祇宜思穴凤,临流不可见渊鱼。过仇池
杨万里
晚因子厚识渊明,早学苏州得右丞。书王右丞诗后
三径初开自蒋卿,再开三径是渊明。三三径
菊生不是遇渊明,自是渊明遇菊生。赏菊四首 其三
汪莘
夏雨春风穷管仲,停云荣木老渊明。春夏之交风雨弥旬耳目所触即事十绝 其三
贡宗舒
赢得行人闲著眼,却疑此处即渊明。题柳隐图
陈师锡子
议论不能符国是,精诚直可动渊泉。投任伯雨诗
陈克
不独卷中携栗里,还于句里得渊明。题叶硕父画卷二首 其一
陈宓
不忧不愠颜氏子,载色载笑陶渊明。怀古 其一
陈造
病来止酒似渊明,潘岳归田赋已成。同沈守劝农十首 其八
陈淳
日复陪游泮水湄,发挥史学到渊微。和卓廷瑞赠诗之韵四绝 其二
周孚
阿师曾入丹渊室,买马今年得锯牙。再次韵前篇属印禅师后篇属选上人二首 其二
周南
江湖多少潜渊地,何事持身水面来。观钓鱼
周紫芝
溪雨廉纤作晚晴,斜川风物唤渊明。次韵李子泽过次卿溪堂二首 其一
了知今日投渊妇,犹胜当年断臂妻。读徐伯远书外家遗事作二绝句以纪之并序 其一
千秋但有一渊明,肯脱青衫事耦耕。杜鹃三首 其二
郑獬
木秃风摧正为才,几将挤陷九渊来。和汪正夫梅 其十六
赵蕃
引领白云人甚远,纵游谁解饮渊明。游仰山欲游兰若不果怀混融二首 其二
骆罗宪
世上平生懒所更,有怀真欲仿渊明。与廖检法同行口占分水岭诗 其二
徐钧
枕席温凉遗信史,发挥纯孝赖渊明。黄香
黄菊白衣空送酒,可怜心事愧渊明。王宏
晁冲之
如许此花同九日,为君采掇笑渊明。又次韵谢王立之惠红丝花
真德秀
为民一念彻渊泉,蔬茹馀旬始吁天。寿陈宰(昉)其二
爱民一念彻渊泉,内府时时出禁钱。端午贴子词 皇后阁五首 其四
贾黄中
无人为起文渊问,端的珠还薏苡还。桂林还珠洞
高翥
爱花千古说渊明,肯把秋光不似春。菊花 其三
曹逢时
学书须学颜真卿,作诗须作陶渊明。漫成
梅尧臣
二水交流抱闾井,清潭几曲自渊回。依韵李密学合流河口见怀
喻良能
凭栏下瞰清渊底,秋水无尘浸碧霄。题开先寺飞桥次待制王公韵
未省折腰营五斗,悬知今日有渊明。题徐子由菊坡图 其一
彭汝砺
摇首谁能拜弥勒,皱眉却合怕渊明。和粹老云居之句 其四
葛立方
素魄经秋分外明,桂枝浓傍蕊渊清。次韵蔡仲平察院中秋 其一
葛绍体
每爱晋人标韵别,发挥天趣更渊明。赠休斋沈老丈 其二
蒋之奇
城东浈水碧渊洄,杨仆楼船向此来。南雄昌乐驿
㈣ 有关玩物丧志的资料
辩论首先掌握“玩物丧志”的出处。出 处 《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典 故
朝歌渊源: 春秋时,朝歌曾是卫国都城,卫国的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人们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的一篇政论小文,讲的是后唐主李存勖,初登基时为报父仇,励
精图治,终于手刃敌酋。一时间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举天下之豪杰,未有与之抗者”。
可这位大英雄却耽于逸豫,宠信伶人,最后只落得个国破家亡、死于非命的下场。
悲哉,李存勖,九泉之下如遇夫差先生,当相对一哭矣! 此二君皆玩物丧志者之典范也。
一个玩伶人,一个玩美人,只玩得废寝忘食,“走火入魔”,把雄才大略、冲天之志都玩到
了九霄云外,最后只玩出个国破身亡的结局。历代君王中玩物丧志者数不胜数,而普通人里
玩物丧志者也比比皆是。玩赌博的丧家财,丧人格;沉湎于脂粉的丧豪气,丧志向;就是小
孩子,也有贪玩把功课丢了的。可见“玩物”可以使人沉迷,沉迷而后“忘志”,“忘”得
久了,即便要找怕也难了,实所谓“玩物丧志”。
可见,“丧志”多因“玩物”。那么,“玩物”是否就一定“丧志”呢? 爱因斯坦曾说
过:“拉琴于我思考大有裨益。”这哪里是“玩物丧志”?“玩物得志”差不多!怪哉,同为
“玩物”,结果怎么大不相同呢?
这得从“志”说起。这个“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某种目标,二是对待人生的正确
态度。如李存勖、夫差之辈,在达到了某种目标之后,在外物的引诱下,就放弃了正确的人
生态度,也没有树起新的目标,因此“丧志”。而爱因斯坦则相反,他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
并靠着它不断建立起新的奋斗目标,虽玩物,不丧志。可见,玩物只是外因,关键在于“志”
是否坚定纯洁。志向坚定纯洁,则玩物可以有助奋进;志向不坚定,则难免落得玩物丧志的
下场。古今成败之事,都不违反这个规律。 所以,我们批判“玩物丧志”,不仅是要约
束“玩物”,更重要的是要坚定志向。有了坚定的志向,则无往而不胜,一点小小的“玩物”
又能奈我何呢?一句话,坚定志向,就不怕“玩物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