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一个统计上的概念,它和居民收入是有差别的。通俗地讲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就是从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了缴纳给国家的各项税费,扣除了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比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余下的收入。扣除的这些缴纳是按照国家的税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住户必须缴纳的。因为这些缴纳不能够再用于其他方面的支付。住户购买的那些商业性的保险不能扣除。商业性保险不是国家规定的必须购买的,而是住户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情况自主选择的,可以买,也可以不买。从记帐户来讲还要扣掉我们发给的记账户补贴,如果把记账户补贴算进去就算高了居民的收入。剩下的那些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只是居民收入的一部分,是比较大的一部分。
Ⅱ 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多少
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7.3%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
农业部30日公布2017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32元,增速为7.3%,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2.71∶1。各地推进结构调整、绿色发展,稳定粮食生产,实现了稳中向好,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产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并将不断增强。据统计,全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6个百分点,并呈现三大特点:民间投资主导地位持续巩固。第一产业民间投资增长13.3%,总量达到1.7万亿元,占第一产业投资的81.3%,增长贡献率超过90%;结构调整推动种植业投资加快。种植业投资增速达到16.4,高于第一产业投资增速4.6个百分点,总量近1.2万亿元,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投资热点。采摘园、农家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等保持较高关注度,农业主题公园、产业园等投资大幅升温。据统计,41家产业园带动投资近600亿元。
农业部预计,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实施,将为农业投资提供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开辟农业投资新空间,第一产业投资总量将持续扩大,投资领域将向优质农产品生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倾斜。伴随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划定,畜禽养殖方式和产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基础将更加坚实;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导向和优质优价的市场导向更加明显,产需匹配度将继续提高。
Ⅲ 电子商务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哪些
电子商务企业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五种:
1商业——出售产品或服务给消费者或企版业。
2广告——销权售广告空间给感兴趣的广告客户。
3收费——对消费者(个人或企业)收取订阅内容或服务费,参加拍卖的费用,交易和搜索的中介费,技术费用。
4销售消费者信息——汇总消费者的行为信息将它出售给有兴趣的公司。
5信贷——从开始第一天就收取费用,然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慢慢支付给供应商。这也叫做建立一个“漂浮”。
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统计
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大量居民家庭实际记账统计来的。中国有13.2亿多人口,大约有近5亿个家庭,我们不需要把5亿户的家庭一户一户地进行调查。只要选择一部分要有代表性家庭进行调查,就能基本上反映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反映居民的生活状况和水平。
对城乡居民生活情况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现在的记账户城镇居民6.4万户左右;农村居民6.8万户左右。这些记帐户每天记录家庭成员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这些记账户的选择是我们从大量的家庭中选择出来的,为了保证它有代表性,我们先计算需要多少记帐户,然后了一次大样本调查,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抽选出记帐户。比如通过计算某市需要3000个记帐户,以经常性记帐户为基础按1:8-10的比例。我们确定记账户的数量用概率进行测算,设定可信程度为95%,指标的误差范围在3%,根据收入及支出标识变动度,来计算出这个城市具有代表性基本调查户数。如何理解主要指标上下不超过3%的误差和95%的可信程度,比如说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15781元,实际是指有95%把握,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5308—15781—16254之间这个范围内。
为了取得这3000户首先要搞一次大样本调查,要选一户就要1:10,也就是起码要搞3万户的调查,在3万户调查结束后,把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结构、户型结构、各个行业的结构都搞出来。在这3万户当中抽取1/10作为记账户,实际上我们抽取10个样本,这10个样本为了减轻记账户的负担每年要轮换掉1/3。实际上是1:10的比重,大样本调查的人比较多,调查户比较多,出来的资料更可靠。
而为了减轻记账户的负担,也为了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不可能每一户都进行调查,而从中选出1户进行常年的记账户调查。城乡居民13万个记帐户就是这么选来的。
城镇居民每三年进行一次大样本调查,三年大样本调查之后选出常年的记账户,这个记账户选定后,按月记流水账。收入多少包括家庭成员所有收入,有工资性收入、补贴收入还有个人经营收入,如果是一个小企业老板还有经营所得收入,逐笔记账,按日记账,今天有一笔收入记一笔,明天有一笔收入记一笔。同时也要记他的支出,花了一笔钱怎么花的,买油花多少钱、买衣服花多少钱,所有支出、收入都要逐笔记录,记录以后每个月调查员把账收回来,按照分类进行整理,首先把收入整理出来,工资收入多少、补贴收入多少、个人所得是多少等等。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是从家庭每个月进行记账,把全年记账汇总起来,把这6万多户居民汇总起来,除以家庭数人口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了保证科学性、代表性,前面我已经讲到了,先从大样本调查再抽出小样本来记账,这就保证了它的科学性、代表性。那么如何能够保证居民能够如实记账这确实是一个难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我们现在公布的数据是偏低一点的,为什么说是偏低一点呢?
一是调查户不会多记,挣了一百块钱,不会填一百一十块钱;二是中国人有一种怕漏富的心理,收入多了不愿意多填,收入填到九十五就蛮不错的了,这是他的心理来看;三是从实际生活中看,可能有漏记,比如妻子有一个贴己钱不愿意告诉丈夫,丈夫有一个小金库,一些额外收入不告诉妻子,如果是妻子记账那就稍微低了一点,但是这个问题不大,今年低、去年低,前年也是低的,整个趋势问题不大。
从整个调查范围来看,世界各国都是反映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一些高收入的大老板是不愿意记账的。我们要看这个数据、分析这个数据,它基本反应了大多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人们收入的状况。
我们的一个调查员管20户,要经常下户辅导填写,通过调查员的的观察可以发现记帐户是否认真记录,如到记帐户家中,发现多了一个新电视,就问住户是否记到了账里面,如果没记,就辅导记上;如果发现支出多于收入,就帮住户回忆收入是否忘了记了,辅导住户记好帐。这样通过调查、沟通后就使得住户记帐更实一些。
用这些方法保证他记得更真实。另外我们的调查员常年从事这项工作,有很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水平,他能感觉到一个正常家庭的正常支出是一个什么样的,能大概估计得到正常收入水平是什么样的。如果发现有漏记等问题能够发现,因为你买了一个房子,是一个家庭很大的一笔支出了,他就要问你的房子是怎么买来的?用什么钱买来的,回忆一下收入是不是漏记了?他就能改正这个数据,使这个数据更真实。
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收入是如何统计的
因为中国的发展,城镇和农村实际上是一种二元结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怎么一个概念,刚才我已经解释了。反映农民的收入是一个纯收入的指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也是通过刚才我所讲到的6.8万记账户来记账,他的选择也是这么选择来的,在农村家庭中进行大样本调查,然后再选择常年记账户。
他的概念和城市居民不完全一样,他叫农民的纯收入,纯收入的概念是这样的,就是这个家庭的总收入,城市人口主要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进行消费性支出;而农民大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他养鸡、养鸭、种粮,他要卖掉这些产品才能得到收入,因此他有生产经营活动,你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时候要有投入,要买种子,要买化肥,有生产性的投入,因此,在他得到的总收入中要扣掉生产经营性支出,比如买种子、化肥这些要扣掉,要把这些生产成本扣掉才能算成是纯收入;另外,他也要扣掉上交的税金,过去有农业税,现在农业税已经免了,有些上交国家的各项税。另外,过去还有上交给集体的承包性收入,承包一个企业、承包一个地也要给集体上交公共的一块,所以也要扣掉这些上交的以后才应该是他的纯收入。主要是要扣掉这些,另外,也要扣掉记账户的补贴,这是我们统计的特点,记账国家给一定的补贴,给的不多,城镇居民一个月给30块钱,农村居民一户一个月给20块钱,这个标准非常低,这也使得一些老百姓不愿意记,有很多老百姓是不愿意记账的,你选定了记账户他嫌麻烦,每天都要记,他说你国家没有钱我是不是自己出点钱你让别人去记去,因为他要花大量的功夫去做这个事情。
农民过去有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他就用纯收入指标来和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应。现在改革的方向也是将来要把农民的也计算成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是农民这里面有一个特点,他不但有生产经营活动,还有很多自产自食的部分是要计算进去的,因为他的产量中生产粮食一方面要卖掉,一方面要自己吃,自己吃没有流入市场,但是这个估价是按照市场的平均价格,有国家的收购价和市场零售的价格混合起来来估算农民的纯收入,因为他自产自食了也要算进去,这一点和城市也不一样。
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的是平均水平
这里面15781是我们通过6万多户的调查平均得出的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比2007年增加了14.5%,这是名义上增加的14.5%,因为2007年是13786元的城镇居民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就增加了14.5%。由于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实际是平均上涨了5.9%,但是城镇上涨了5.6%,再扣掉价格指数因素后,实际上居民的实际增长是8.4%,这个8.4%的水平比2007年低了,2007年涨了10%左右,2008年物价上涨了,居民实际收入是增加了,实实在在的增长了8.4%,是低于07年的水平的,为什么低呢?主要就是因为价格上涨了,价格涨得高了一些、快了一些,那么相对来讲,收入就比07年低了一些。但是8.4%的这个增长幅度也是不低的,也是很高的,扣掉了价格指数后实际上居民增长了的是这么多。
这个数据就标志着,尽管我们国家物价在上涨,但是居民实际还是增长了8.4%,这个数据就反映了实际的生活水平,物价在上涨,收入涨得比物价还要快。反映了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是在提高。
现在我们这个调查反映的是一个平均水平,有的老百姓也经常说,你们统计的数字不准,我收入没有那么多,实际上我们现在这个数是全国所有城镇居民的一个平均水平,那么我们有些详细的资料大家可以去查阅,我们有五等均分的资料,就是把调查的这些6万多户分成五等。最高收入的20%、偏高收入的20%、中等收入的20%、中下收入的20%、最低的20%,有五等均分的资料,这个资料就可以反映出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实际情况。
有的人可能自己这个家庭收入比较低,他看到这个数据就认为高了,但是也还有很多高的,因为这里有6万多户呢,如果把他分成五等的话,你看你在哪一等里可能就能理解这个数据了。
刚才我也讲到了一个平均数的问题。我们是遇到了经济危机,金融海啸对我们的冲击也很大,但是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提高低保的标准,提高最低生活的补助标准,另外也制定了最低的工资标准(每个地区的工资标准),另外国家也出台了社会保障的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居民的收入没有降低。
从我们这个数据来讲,大家认为有的说我们遇到了金融危机,我的收入没有增长,但是多数人的收入是增长的。从我们实际统计来看,前面我已经讲到了是这些居民日常在记账,他也可能有的收入低了,有的收入高了,但是多数居民通过这些日常收入的记账反映出来的确确实实是提高了,平均提高了8.4%。
我们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收入低的人对这个感觉比较敏感,你发表的数据和我的感受不一样,但是高收入的人(增长比较快的人)没有这种感觉,他也不会去说这件事,没有人说我比去年涨了50%,居民对收入都有上涨的期盼,涨了10%想涨15%,涨了15%想涨17%,老觉得自己收入低。
实际上从我们统计的角度来讲,前面我也已经说到了,我们这个数据还是偏低一点的,还不是很高的,因为高收入还没有记进来,高收入的人是不愿意记帐的。目前的记帐户每天在记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我增长了多少,他实际收入多少就记多少,而最终汇总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么高,反映出收入增加了应该说是实际的。
低收入的人对这个反映比较敏感就反映比较强烈,高收入的人反映就不那么强烈,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差别。
五、预计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可能会放慢
连续几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是非常快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开始的时候,我们一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才343块钱,2008年达到15781块钱,这增长了45倍,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在7.2%,这是30年来实际增长了7.2%。
尤其是最近几年增长是比较快的,去年稍微低了一点,但是总体来看近几年增长是比较快的,收入大幅度的增加。
遇到了金融海啸,有些企业开工也不足,有些企业国外订单也减少了,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从实际收入来看,还会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不会增长得很快。因为收入是一种刚性的,上去以后就下不来了。
从这些年平均来看收入还是在稳定增长的,国家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大家也知道,2月28日 家宝总理也到新华网和网友进行交谈,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比如振兴我国工业的十项产业振兴计划及另外还有一些民生工程,还有保险、医疗等等,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我的感觉收入还会增加,虽然速度可能会有所降低,不过你到底是增加了10%还是增加了8%这个很难预料,因为金融海啸对我们的冲击还没有见底,但是我觉得实际收入水平还会增加,但是可能增长的幅度会放慢。
六、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人均可支配收入这项指标非常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标志着这个居民即期的消费能力,他的收入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有多大的消费能力,看一个居民、一个家庭有多大的消费能力就要看这个指标,因为它是可支配的,他可以用于消费、投资,购买股票、基金,用于存款,这个指标增长得越快,就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越快,反映他的消费能力就越强,这是很重要的指标,它是国家决策很重要的依据。我看收入的高和低主要看这个指标,如果这个指标要比其他指标,比如和物价相比,如果这个指标高于物价的上扬,那么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是在提高的,如果低于物价的上涨,物价指数比他还要高那么也就是说人民的生活水平实际是在下降的。
0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前10名的分别为:
1、深圳26729.31元,下降20.4%;
2、上海26674.9元,增长12.9%;
3、北京26048.71元,增长13.1%;
4、广州25316.72元,增长12.7%;
5、宁波25303.98元,增长13.4%;
6、杭州24103.58元,增长11.1%;
7、厦门23947.57元,增长11.4%;
8、南京23122.69元,增长13.8%;
9、济南20802.17元,增长15.5%;
10、青岛20464.41元,增长14.6%。
2009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40名
1东莞33045元 (粤1)
2深圳29245元 (粤2)
3上海 28838元 (沪)
4温州28021元 (浙1)
5广州 27600元 (粤3)
6宁波 27368元 (浙2)
7杭州 26800元 (浙3)
8北京 26738元 (京)
9苏州26320元 (苏1)
10厦门 26130元 (闽1)
11台州25889元 (浙4)
12无锡25600元 (苏2)
13南京 25504元 (苏3)
14绍兴25418元 (浙5)
15泉州25043元(闽2)
16嘉兴24693元 (浙6)
17佛山24578元 (粤4)
18舟山23930元 (浙7)
19常州23760元 (苏4)
20湖州23243元 (浙8)
21中山23088元 (粤5)
22金华22915元 (浙9)
23珠海22859元 (粤6)
24济南 22722元 (鲁1)
25鄂尔多斯21883元(蒙1)
26天津21430元 (津)
27东营21300元 (鲁2)
28惠州21278元 (粤7)
29青岛 (鲁3)
30镇江21240元 (苏5)
31烟台21125元 (鲁4)
32南通21001元 (苏6)
33包头21000元 (蒙2)
34福州20747元(闽3)
35呼和浩特(蒙3)
36丽水20446元 (浙10)
37长沙20217元 (湘1)
38威海20112元(鲁5)
39马鞍山20400元 (皖1)
40衢州19539元 (浙11)
2013年
截至2014年2月14日,中国31省(区、市)的201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全部公布。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22个省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年初设定的目标,有9个省(区、市)实现了既定目标,其中只有广东、河南、上海、天津、西藏和浙江6省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于既定目标,河北、青海和山西居民收入增速与年初既定目标持平。
此外,有16个省(区、市)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落后于地方GDP增速。
2014年2014年7月16日据国家统计局消息,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9元,同比名义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396元,同比名义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
中国各地2014年上半年居民收入数据近期陆续揭晓,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7日,除黑龙江外,全国30个省(区、市)已公布了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以24312元排名榜首,新疆增幅全国最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2014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记者梳理发现,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福建、山东、辽宁这9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从收入数额分析,2014年上海、北京、浙江、深圳等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4万元大关,其中,上海最高,达47710元,北京43910元位居第二,深圳40948元,浙江40393元。
从东中西看,收入差距依然十分显著。2014年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07元,甘肃暂排最后,为20804元。从城乡居民收入的总体情况看,也体现了这种差距—-东部:2014年浙江32658元,江苏27173元,广东25685元;中部:湖北为18283元,河南15695元,湖南17622元;西部: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736元。
2015年
截至2015年7月26日,除了山西、西藏、吉林、黑龙江外,其余27省份均已公布了当地的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其中,上海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664元、13346元,均为全国最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来看,与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相比,新疆、贵州、甘肃、云南、内蒙古、青海、宁夏、陕西这8地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超过了全国水平。
Ⅳ 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对比有什么研究意义
我国的城乡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
这也导致了在分析我国居民的消费时必须划分城镇居
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我国的农村人口比重较大,但是消费水平却不能与人口比重呈正比。
2003
年我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59.47%
,
但农村居民消费只占全国居民消费的
41.40%
,
城乡消费与人口比重的差
距为
18.07%
。虽然相比前些年有所下降,但是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均衡仍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一
个重要因素。
虽然从相对数水平上来说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程度基本相同,
但比较基数及绝对数便可以
看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惊人的差距。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从
1978
年的
138
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2351
元,增加了
17.34
倍。同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
405
元增加到
9393
元,增加了
22.19
倍,年
均增长比农村居民高出
0.84
个百分。
农村居民消费的起点本就比城镇居民低,
再加之增长速度又慢于城镇
居民,那么消费水平差距的扩大就是必然的。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都有很大幅度
的增长,但由于种种原因城镇的增长速度快于农村,使得城乡消费差距拉大。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不仅体
现在消费占有率上,同时也存在消费结构的差异。
1
可以看到,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与农村相比少
10
个百分点,于是城镇居民就能在
文教娱乐、保险保健等方面投入更多,获得更高的生活保障,提高生活品质。中国官方的一份调查报告显
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不断扩大,如果将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这种差距将成为世界之最。
消费活动是经济活动的终点,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
求;但另一方面,消费活动又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本文通过比较城乡居民消费的
差异,旨在找出导致我国居民消费出现城乡差异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据此提出关
于居民消费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建议。
Ⅵ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翻一番中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还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通常计算目标--------------------------- 是前者,
Ⅶ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国内消费,增加居民收入的渠道有哪些
居民收入主要来源由三部分构成,包含劳务性工资收入与企业经营所得、投资收入与知识收入、转移支付。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增加收入来源,收入增加了,国内消费才可以拉动起来。
只有居民收入渠道增加了,相关居民可以真正取得相关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才能落到实处。目前底层居民生活压力都比较大,不是不想消费,确实是消费能力有限,要想内需经济真正动起来,根源还是在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收入提高了,老百姓才敢于消费,才有钱消费。
Ⅷ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1)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将通过鼓励兴办高就业率、高成长性的企业,拓展就业岗位,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开辟招聘渠道,增设下岗职工的招聘专场,下岗职工只要不挑不拣,保证有岗可上;适时提高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标准。
(2)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将从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方面加大对个私经济的扶持力度,营造创业氛围,形成“政府激励创业、民众创业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3)加大社会的二次分配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规范合理的转移支付机制,帮助弱势群体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根据保障标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低保标准。
Ⅸ 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可作为营业收入吗
居间服务费佣金、广告收入、利息收入等才能作为自己的营业收入吧,不然得交多少税啊。交易额是货物买卖双方的。
Ⅹ 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性支付实际上为什么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势在必行有助于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满足人民消费新要求。伴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广西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从生存型消费阶段到发展型消费阶段的历史性转变。食品、衣着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比重大幅下降,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下降,汽车、电脑、手机、高档电器等新兴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需求新的增长点,住房需求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大幅上升,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目标。为了顺应广西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推动消费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形成一个更大规模、品种、更高质量和档次的消费市场,培育消费需求新热点。有助于推动需求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增长新动力。改善需求结构,使经济增长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过去10年,广西保持着高强度投资,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投资比重过大,投资结构有待优化,投资效率有待提高,长期高位投资难以持续。与投资率高位运行形成鲜明对比,广西消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消费率相对偏低。由于居民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导致整体消费需求动力不足,不仅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更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加快需求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机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结构不仅决定着需求结构,也决定着产业结构。在生产型消费阶段,基本生活必需品相对匮乏,农业扮演重要角色,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与低端消费需求相适应的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基本生活必需品不再紧缺,农业比重持续下降,部分工业产品出现过剩,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与需求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当前广西处于工业化中期,制造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面临着市场需求疲软、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问题,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经济增长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符合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趋势,代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广西产业发展过于倚重工业特别是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服务业仍然滞后于工业。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必然有效地缓解工业品的产能过剩,有力地带动工业品的高端发展,极大地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2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富民优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需求总量,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要确立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的农民、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培育壮大新的最大的消费群体。制定和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制定和实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形成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缩小地区和行业工资差距。努力增加低收入者的转移性收入,完善扶贫济困的制度安排,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民间投资发展,优化全民创业环境,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消费升级,挖掘消费热点,拓展消费市场。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变化,善于把握消费发展趋势,分析消费目标市场,捕捉消费市场热点,完善消费促进体系,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要扩大汽车、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使之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主攻方向。积极拓展信息产品、电信服务等信息消费市场空间,培植壮大家庭信息服务产业链,使信息消费成为新一轮居民消费的热点。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发挥好房地产对于消费需求的重要拉动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高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中的比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满足全面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全面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努力建设美丽广西,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更高需求。改善消费预期,转变消费方式,优化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必须让人民群众愿意消费、放心消费、便利消费、安全消费。要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人们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尤其是保持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相对稳定,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影响人们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正常消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科学文明、低碳绿色的消费方式,反对奢侈消费、铺张浪费,加快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增加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销售。制定和完善促进中低收入者消费需求的财税和收费方面的优惠政策,给予财政补贴,施行减免收费。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逐步扩大消费信贷的服务领域,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发展无店铺销售业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提升居民消费的便利性。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社会养老、医院护工、社区服务等各类家庭服务业,扩大服务规模,完善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产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