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魯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等等,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
『貳』 魯迅的作品一個要簡介
作品及簡介
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 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志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專集都被收錄在各類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發表《阿Q正傳》,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發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沈鈞儒手書)三個字。 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叄』 任大霖簡介
任大霖(1929~1995)
浙江蕭山人。1947年考入浙江省立杭州師范,在校參加進步的文藝社團活動。開始業余從事兒童文學創作。杭州解放後,以學生代表出席了杭州市各界代表大會。1949年7月,參加杭州青年幹部學校,學習兩個月後,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浙江省委工作。1953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調到上海,在少年兒童出版社工作,先後擔任過編輯、編輯室副主任、主任和《少年文藝》主編等職。其間,參加了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學習,並去浙江深入生活、進行創作。70年代中,擔任《朝霞》編輯室負責人。「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任上海文藝出版社文藝編輯室主任。1980年8月,回少年兒童出版社工作,擔任編審。1989年,任少年兒童出版社總編輯,兼任《少年文藝》、《兒童文學選刊》、《巨人》等雜志主編。1990年,主持』90上海兒童文學研討會(120多名中外作家參加),並倡議組織成立了「中日兒童文學美術交流上海中心」。一生創作了幾百萬字的作品,出版了數十本兒童文學作品。
1947年開始發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山崗上的星》、《童年時代的朋友》,兒童劇集《水淹春花田》,童話集《鷹媽媽和她的孩子》,中篇小說《我們的田莊》、《喀戎掙扎》、《哥哥二十四我十五》,短篇小說集《蟋蟀》、《秀娟姑娘》、《少先隊員的心靈》、《心中的百花》,通訊集《紅泥嶺的故事》等。
《蟋蟀》獲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文學藝術獎一等獎;《兒童小說創作論》獲全國優秀少兒圖書獎和全國兒童文學理論獎。曾任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上海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第一批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專家。1994年,獲中國福利會婦幼事業樟樹獎。
任大霖文章:這一年的夏天,天氣特別熱,我們溪嶺鄉雖說是個山鄉,白天也悶熱得叫人受不了,你渾身脫個精光,只穿條短褲,汗水還是直淌。要到傍晚太陽落了山,方才有風打北干山那邊吹來,涼颼颼的,夾著苦艾和松樹脂的氣息。
任大霖《蟋蟀》
任大霖,l929年7月出生於蕭山城廂鎮姚家譚。l949年7月畢業於浙江省立杭州師范。同年7月參加工作,任《浙江青年》編籍、記者。l953年l0月調上海從事出版工作,先後任少年兒童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文學編輯、主任、編審,l980年起,任少年兒童出版社總編輯、編審。
任大霖從事編海工作40年,策劃、編輯或復審、終審書稿約200仲,其中不少是大型叢書、重點書、獲獎叢書。由他策劃、主編的《中國神怪故事大觀》出版後受到社會各方面的歡迎,獲國家級優秀少兒讀物獎、上海市優秀圖書獎,部分內容已改編為動畫片在中央電視台連續播出,台灣東華書局已購買版權在台出版,受台灣學術家的好評。他還長期主編有影響的《少年文藝》月刊,近年又擔任大型文學叢刊《巨人》主編。
任大霖從事文學創作亦40餘年,先後出版單行本20餘種,200餘萬字,獲各種優秀創作獎l0餘次.其中兒童小說集《蛤蟬》l980年獲全國少兒文藝一等獎,《童年時代的朋友》、《喀戎在掙扎》、《心中的百花》等作品均獲文學界好評,文藝理論專著《兒童小說創作論》獲全國兒童文學評論一等獎及全國優秀編輯獎。他創作的《我們院子里的朋友》、《牧童和毒龍》、《風箏》等作品已譯成英、日、德、法等國文字出版。國內出版的《兒童文學概論》、《當代兒童文學史》均有他的專節,《兒童文學辭典》、《文學家辭典》及日本《兒童文學大事典》均有他的條目。
l99l年,任大霖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特殊貢獻的專家"證書,並終身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貼
『肆』 長沙有幾家賣日本輕小說的書店,都在哪裡求大神告訴
你說的輕小說是哪個版本的(日文原版、大陸版還是台灣版)?
大陸版:我建議你到網上去買,不僅價格比書店便宜,數量也比書店的多。
台版:建議你到某寶上搜肥王書店(輕之國度就是他辦的),內地是買不到的。
日版:只能代購。
『伍』 介紹魯迅
魯迅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1936)是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
『陸』 魯迅簡介急急急!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