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電信運營商的發展策略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
1 我國電信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我國電信業根據自身特點,大膽改革,務實發展,保持了兩位數的健康、快速增長態勢。2005年,電信業務總量達到11 575億元,比2004年增長25.4%;全年新增局用交換機4 608萬門,總容量達到4.7億門;新增固定電話用戶3 868萬戶,行動電話用戶5 860萬戶。截止到2005年末,全國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74 386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57部/百人。
長期以來,我國電信業一直是國家壟斷性行業,為迎接入世後的挑戰,中國電信業進行了分拆與重組的體制改革,電信運營業由中國電信獨家壟斷到1994年的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雙頭經營,再到目前的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鐵通和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5+1」經營,業務生成競爭格局已初步形成。2002年我國基礎電信企業已有6家,增值電信企業達到4 400多家,形成了不同規模、不同業務、不同所有制企業間的共同發展和相互競爭的格局。重組後的電信市場競爭推動了各企業適應市場變化、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明確發展方向,帶動了電信資費的不斷下降和服務質量的顯著改善,為電信業的業務創新、服務創新及穩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2 現階段我國電信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從宏觀上看,我國政府對電信業的管理水平還不高,電信法規建設相對滯後於電信業發展的要求。首先,由於我國電信服務業的管理體制剛剛做完調整,設立了新的電信管理部門,但是新的部、省電信管理局在自身的組織建設、人才配備和工作等內部管理方面,還亟待理順。其次,體制調整後,各級通信管理部門在行使政府監管部門各項職責、制定產業的調控政策之前,還有大量的基礎性工作要做,如對全國通信業整體資源的分布和潛力的了解、全國通信業市場體系的規劃等,這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第三,我國《電信法》等還在醞釀起草中,電信服務業的改革開放缺乏完善配套的基本法律依據,從國外電信業的改革發展經驗看,我國電信的法制建設有所滯後。
(2)從我國電信業的市場結構看,市場集中度仍然較高,有效競爭還沒有充分形成。由於對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公司實行分業經營,實質上仍是寡頭壟斷的市場體制。寡頭壟斷的優勢地位必然導致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通過各種途徑構築較高的進入壁壘,如通過價格戰、設置互聯網間障礙等,阻止新興電信運營商的進入和發展,企圖繼續謀取壟斷利潤。但是,如果國內電信運營商連國內競爭都避之不及,豈能有實力和經驗去面對國外電信巨頭的沖擊與挑戰?顯然,壟斷下的發展只是一種被動的、低水平的、缺乏創新力的發展,而非健康的、經得起環境變化和考驗的發展。而畸形的市場結構也必然導致電信產業整體素質不高,缺乏源自產業內部的發展增長機制的推動力量。
(3)當前電信監管在體制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深入研究。一是政府職能的沖突:引入競爭必然會觸動在位運營商的既得利益,以移動業務為例,增加新的市場准入可能會沖擊在位運營商的市場地位,給移動運營商的股東(包括政府及其他股東)帶來直接的損失,如何平衡公眾利益與上市公司股東的利益是一項現實而又困難的選擇。二是監管部門的能力不足:產業環境的變化和電信市場改革的步伐很快,行業監管部門和相關政府部門需要時間來認識新的監管環境和建立新的監管思路。由於資源和行政體制的約束,行業監管部門在基礎設施和監管能力上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三是監管范圍太寬:由於市場結構還處於改革過程中,放鬆管制要逐步進行,這導致監管部門監管的范圍太寬、目標太多。監管范圍過寬導致資源的緊張和重點不突出。
(4)與商品市場比較,作為服務業的中國電信業的市場運行機制是很不完善的。一方面要電信運營商參與市場競爭,另一方面卻不按價值規律辦事。社會各界關注的互聯互通問題是電信業競爭的基礎條件,但「聯而不通,通而不暢,暢而不久」的問題卻困擾著電信業。目前採用的辦法是政府強力管制,但收效甚微。互聯互通作為競爭的基礎條件,與競爭一樣,在本質上只是一個經濟問題,解決問題的機理還在經濟。現行網間結算體系的不公平,造成了各運營商網路升值的程度相差懸殊,有的網路從互聯互通中升值達數十倍乃至百倍,而有的網路卻升值甚微。此外,網間結算的不合理還導致了一些運營商利用互聯互通作為競爭工具,大打價格戰,擾亂了市場,這些都嚴重地削弱了主導運營商提供互聯互通的積極性。
3 解決我國電信業存在問題的對策
(1)加快我國電信業的法制建設工作,力爭早日出台《電信法》,為我國電信業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對內對外開放確定法律依據與法律基礎。良好的法律框架是電信業有序發展的前提,從國際經驗看,很多國家都已意識到制定專門的電信立法的重要意義。我國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後,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電信業的市場准入、市場規范、業務發展、互聯互通等提供了基本的規范,下一步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認真貫徹落實好。同時還要積極加快《電信法》及有關外商投資、電子商務、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以此加強通信市場的監管,完善市場准入和互聯互通規則,建立科學合理的通信資費機制,創造有利於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
(2)建立有利於競爭的市場結構。當前的市場結構基本建立了競爭的構架,深化市場結構改革可考慮以下幾點:一是鼓勵新的接入方式的應用,促進固定接入業務的競爭。傳統的固定接入很難引入實質性的競爭,新的接入方式包括各種寬頻接入、無線市話、有線電視網路、電力網路等,都有可能顯著地促進固定接入的競爭。只要這些新技術滿足電信技術的基本要求,監管部門就應該採取鼓勵和促進政策。二是增加移動市場的准入,移動業務具有潛在的競爭性,可以引入適度的競爭。首先,要允許無線市話技術的應用,無線市話技術在經營模式和市場定位上不同於傳統移動業務,是移動業務的重要補充,在一定范圍內有生存空間;其次,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增發移動牌照;再次,為增值業務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由於競爭的不充分和管制方式的不同,為防止縱向一體化的基礎運營商交叉補貼或濫用市場力量,可以要求其增值業務在結構上或財務上相對獨立於基礎業務,為增值業務的公平接入創造條件。
(3)建立有利於競爭的電信監管,合理監管是電信有效競爭的前提。實踐證明,加強監管體系的建設,調整監管思路,就能使電信監管改革與市場改革的步伐相協調。加強監管體系的建設,一是要加快有關法規的制定,建立完善的電信監管框架;二是要在改革時期適當增加行業主管部門的資源,用於電信監管的基礎條件的建設和專家隊伍的建設,提升監管部門的監管能力;三是國有資產主管部門要盡快促進國有或國有控股電信運營企業的完善公司治理。調整監管思路,一是要合理處理政府職能的矛盾,過去在特定的背景下偏重股東利益是必要的,但隨著環境的變化,現階段應適當突出促進電信競爭的目標;二是加強政府部門協調,在現行體制下,行業主管部門的監管受到較多外部因素的制約;三是電信主管部門要根據市場的變化適時調整監管范圍和目標,對於市場可以解決的問題,盡量交給市場解決,監管部門應加強對瓶頸設施和稀缺資源的管理,集中力量重點解決互聯互通和普遍服務問題。
(4)按價值規律辦事,制定科學合理的網間結算辦法和標准。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激勵主導運營商提供互聯互通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約束新進入者不打價格戰,避免惡性競爭。
電信市場的不規范使投資者的利益受到威脅,作為國有的電信企業,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將遇到挑戰。根據市場經濟較發達國家的經驗,就是要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按照公司制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盡管現在一些電信企業通過上市已經吸納了部分非國有資本,但國有資本一股獨大的情況使企業的經濟性質仍然沒有多大改變,與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的要求還差得很遠。過去電信業拆分重組的改革應當說只是在形式上形成了一個市場競爭的框架,但更為繁重的改革任務,就是要對電信企業實施公司制改造,把它變成一個合格的市場主體。
B. 國內外營銷策略研究現狀是什麼
面對越來越多大企業的「搶逼圍」,中小企業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劣勢。技術力量不如人,資金不夠一個零頭,人才更是弱項,中小企業究竟憑什麼跟大企業競爭?中小企業的獨特競爭優勢究竟何在?筆者認為,相對大企業來說,中小企業應以零距離營銷方式快速獲取競爭優勢。
零距離營銷,就是中小企業要利用對消費者的近距離接觸,以變化和速度來求先求勝。可以說主動求變、速度制勝是「零距離營銷」的精髓。發揮中小企業優勢從產品銷售各環節來說,應在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策略中突出四個「最」字。
最能滿足目標顧客需求的產品
與消費者「親密接觸」的中小企業,無疑擁有深入了解消費者需求的先天優勢,但僅僅將注意力停留在顧客對現有產品的顯性需求上則未免目光太短淺。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最佳的選擇不是去追逐現有需求最暢銷的產品,而是應該集中精力在目前沒有得到充分滿足的「隱性」需求,追蹤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作為自己產品定位的基礎。最有效的方法包括:
市場補缺。消費者的有些需求由於需求量不大被忽視,或者是潮流改變帶來的新需求,大公司沒有介入。中小企業在經過評估後如果認為可以贏利,則可以採取市場補缺的策略開發針對性產品進入市場。
需求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處於隨時變化中,消費者本人也無法清晰地意識到全部的潛在需求。而作為旁觀者的中小企業,可以根據自己比較客觀的了解去提出能滿足消費者潛在需求的產品概念,然後採取調查、訪談等方式到消費者中去徵求意見。消費者朦朧的需求會受具體產品的激發而明確化,廠商就可以將這些明確化的需求作為自己開發產品的出發點。這就是需求挖掘的方法。
個性化定製。當今社會,消費者對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要求日益上升,而這部分追求個性的消費群體往往正是20
C. 中國電信戰略轉型過程中的營銷策略分析
「我們正在做正確的事情。」,中國電信的王曉初總經理如是說。這位被業界稱之為「少壯派精英」的中國電信掌門人「曉初老總」總是顯得特別自信。中國電信的戰略轉型決策的構想、醞釀始於王曉初由中國移動履新至中國電信的初期,早在新年前夕,剛剛走馬上任的中國電信總經理王曉初在他主持的第一次集團工作會議上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電信要實現從傳統基礎網路運營商向現代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的轉型思路。
2005年伊始,中國電信關於實施戰略轉型的指導意見就在醞釀與起草當中。
其實,關於中國電信業轉型的討論並不是當前才提出的,事實上中國電信業的轉型始終在持續進行,只是此次戰略轉型的范圍、力度以及戰略高度與前期轉型的界定不可同日而語。用王曉初的話來解讀,那就是「我們在正確的時機做正確的事。」
「轉型的迫切性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關注中國電信業轉型的一位專家如此表述道。
中國電信業在經歷了長久、持續、高速的發展時期後,已經進入了發展的疲勞期。隨著國際電信業變革趨勢逐漸清晰與明確,中國電信業不得不認真考慮在全球化、國際化背景下的生存與發展。
1月5日,在全國信息產業工作會議上,王旭東部長丟開講稿,語重心長地要求全行業站在信息化的高度,從信息產業的全局來認識自己、給自己定位。他明確提出要「樹立信息化是大局、信息化是市場的觀念」。在部署今年的工作時,王部長要求電信業「突破原有業務領域的概念,樹立大行業觀念,立足於整個信息服務業的發展,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培育新的增長點」。
轉型是我國電信運營企業共同的選擇。面對「增量不增收」的困境,幾乎和中國電信同時,中國聯通提出了從規模型向規模效益型轉變的目標,並調整充實了總部和各省級公司的增值業務部門領導班子;較早就已開始探索轉型的中國移動打造「無線音樂價值鏈」,更是邁出了向更加綜合多元的信息服務業轉型的實質性步伐;中國網通的「三大戰略」,無一不與轉型的核心理念密切相關。
中國電信的轉型轉型實質上是中國電信業整體實施戰略轉型的信號,也是中國電信業進行戰略轉型的先行者。事實上,中國電信戰略轉型的決策過程就是中國電信業戰略轉型的思考。
中國電信作為我國電信業航母級國有企業,其危機意識積極反映在了此次戰略轉型的決策當中,其決策智慧與擇機而動可謂是「靜若磐石,動如脫兔」。
作為最早明確提出向現代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轉型的運營企業,中國電信各級管理層和員工反復思考著轉型的課題。王曉初總經理幾乎逢會必講轉型,在和總部員工交流的場合,在江西、福建、廣東等地調研期間,他講話的主題和關注的焦點無不圍繞著轉型展開。中國電信各省級公司在今年的工作會議上,紛紛把轉型作為當前最重要的戰略任務,並進一步將企業轉型課題分解為網路、人才、管理方式轉型等專題進行研究和探索。
「轉型」是大勢所趨,中國的電信企業、全世界的運營商都在迎接轉型的浪潮。
早在去年初,老牌的固網運營商英國電信就發表了《21世紀網路戰略白皮書》,率先吹起面向新世紀全面轉型的號角:目標是放棄現有的ATM和PSTN網,成為一個以網路為中心的信息通信服務提供商;方向是轉向ICT、寬頻和移動。很快,Verizon、德國電信、法國電信、義大利電信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轉型戰略及思路。
今年2月在倫敦舉行的21世紀通信全球論壇,更將全球電信業轉型推向了新的高度。世界上最重要的100多家電信巨人和製造企業、2000多名世界電信業的代表人物,都以各自的觀點發表著面向21世紀的轉型宣言。人們在用不同的語言重復著一個聲音——轉型。這個聲音既是世界電信業告別百年傳統的哀婉詠嘆,又是奔赴信息時代美好未來的激昂戰歌。
國際電信業從分業、專業經營轉變為混業、綜合經營的趨勢日趨明顯使得電信運營商的格局產生了相應的變化。1984年, 美國AT&T分拆為1個長途公司和7個本地公司,形成分業/專業經營格局;1996年,美國新電信法允許本地和長途公司相互進入,打破電信、信息和有線電視界限,7家本地公司整合為4家;2004年,Cingular收購AT&T Wireless, Sprint收購Nextel,美國移動通信業加快橫向融合;今年又爆出 SBC收購AT&T, VERIZON競購MCI,如此使得美國電信業將形成4家全業務經營電信運營商,呈現混業/綜合經營格局。據德意志銀行、摩根斯坦利、高盛等投資機構2004年行業分析報告顯示:各國主導運營商除了英國BT ,均是全業務綜合運營商,同一市場全業務主導運營商一般為3-4家展開公平競爭的格局與趨勢對國際電信市場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電信轉型的戰略方向。
世界范圍內固網業務基本上呈負增長的趨勢日趨明顯,固網收入出現負增長,固網話音業務向移動轉移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大多數國家移動收入已超過固網話音收入。中國電信作為老牌固網運營上始終關注國際電信業的動態發展趨勢,以此作為修正、調整運營業務格局的依據。
另外,電信監管政策更加透明,市場競爭更趨理性的國際電信監管方式促使電信市場准入、資費等更開放、透明,同一市場形成3-4家全業務綜合運營商的競爭格局與趨勢日趨明顯。
國際電信領域的這一明顯趨勢成為中國電信戰略轉型的參照系。
戰略轉型對中國電信轉型來說,其必要性就是一句話「壟斷利潤難維持,中國電信即將出現英國電信2003年的狀況(負增長),只有走業務轉型道路才有出路。」
D. 電信營銷計劃書
1、確定營銷目的
2、分析受眾群體
3、過去用過的營銷方法及效果評估
4、制定三種以上(含)的營銷方案
5、每種營銷方案的優劣
6、每種營銷方案的效果評估
7、需用的一些關系、途徑、道具
以上是我做策劃的一些心得,如有不妥,萬望見諒,誠請賜教!
E. 電信市場營銷策略的可行性分析應該怎麼寫
市場抄分析怎麼寫
方法/步驟襲
•1
環境分析
行業環境是對企業影響最直接、作用最大的外部環境。
•2
結構分析
行業結構分析主要涉及到行業的資本結構、市場結構等內容。一般來說,主要是行業進入障礙和行業內競爭程度的分析。
•3
市場分析
主要內容涉及行業市場需求的性質、要求及其發展變化,行業的市場容量,行業的分銷通路模式、銷售方式等。
•4
組織分析
主要研究行業對企業生存狀況的要求及現實反映,主要內容有:企業內的關聯性,行業內專業化、一體化程度,規模經濟水平,組織變化狀況等。
•5
成長性分析
是指分析行業所處的成長階段和發展方向。當然,這些內容還只是常規分析中的一部分,而在這些分析中,還有不少一般內容和特定內容。例如,在行業分析中,一般應動態地進行行業生命周期的分析,尤其是結合行業周期的變化來看公司市場銷售趨勢與價值的變動。
F. 關於中國電信營銷
我不知道你是那個省份的,但是現在電信的新增用戶數量雖然比不上移動,但是增長速度還是三家之中最快的。我們甘肅電信有很多廣告攻勢很有優勢。
比如我的E家手機和固話之間互打免費;CDMA手機全國全國接聽都免費;交話費送手機(我一個同學參加的交100話費送的CDMA中興手機後經過在手機賣場的查證,那部手機的零售價是180);而且電信的手機雖然有最低消費,但是彩鈴等新業務都是可選的(而非必選),而且來電顯示居然都可以取消,這樣一來,手機消費可以說是純話費了!也挺有誘惑的。最關鍵的是CDMA是所有手機標准里輻射最小,保密性能最好的!
運營商要更好地提供ICT服務,運營商整合產業鏈滿足行業需求需要採取五點策略
1、市場細分上:按照規模細分為大中型企業、中小規模企業。企業規模越大對產品功能、服務越重視,規模越小對資費越重視。同時從重點行業向一般行業,從重點地區向全省延伸;
2、產品設計上:運營商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加強與產業鏈上各方合作。可以通過租賃、合作的方式與競爭對手、產業鏈上下游和其它商業用戶合作,藉助外部資源優勢,實現與集團客戶的需求無縫對接。
3、業務上,運營商可以單獨充分利用自身的現有的客戶、接入和網路優勢,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優勢開發出一些競爭性產品、創新性產品,以及系統集成類產品等,同時需要根據競爭對手的相對應業務做比較,突出賣點和利益點。短期內以捆綁業務為主,長期要形成一整套ICT產品體系。
4、渠道策略上,運營商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產業鏈上下游,包括集成商和服務商的渠道一起來發揮協同作用。充分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渠道資源來擴大關系網。
5、產品維護上,運營商可以通過整合和利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人力資源技術優勢,來做好相應的維護支撐工作。
與產業鏈合作時,運營商可以採取的合作模式
產業鏈對於中電信開展集團客戶業務的意義是「配合者」:圍繞細分客戶進行其深層需求的探索與服務的配合者。因為中國電信擁有全球最大的固話網路和中文信息網,目前又擁有了用戶數全球排名第二的CDMA移動通信網路,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具備豐富業務提供能力的全業務運營商。中國電信在固網、寬頻方面的綜合解決方案已擁有多個成熟品牌,例如在企業客戶方面的「商務領航」和針對家庭客戶的「我的e家」,把現有固網、寬頻優勢與CDMA移動業務融合,將使得中國電信能夠提供包含固定、移動的一攬子、一站式通信服務,從而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中國電信具有提供全方位的移動業務服務能力,融合通信服務以及客戶專網服務優勢和能力。中國電信「商務領航」逐步將盡可能地融合「天翼」業務,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產業鏈對於中電信來說,更多的是做一個配角。
G. 電信市場營銷策略
http://www.cqvip.com/content/citation.dll?id=12229173
電信業復務市制場的營銷組合戰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