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知名的盟軍退卻,卻反敗為勝的戰例
紅軍當初都退到無法退的地步了,最後還不是取得了絕對的勝利?
B. 《從歷史學管理》中的一個案例:諸葛亮運籌退敵
你的問題很有挑戰性,不是那種復制什麼資料就可以解決的。當然也值得你出這么多的分數,因為你的問題不好回答。
我以為,在管理學的思想上,首先諸葛亮體現的就是人本問題,在管理學上叫做「人本原理」。可以看到,根據你的資料,第一:羌人認為馬超是神兵天將一樣的人,所以羌人必不敢向前。這一點上可以說算計的就是人。我們知道蜀國有良將甚多,為什麼單單只派了馬超去守呢?就是因為算好了羌人怕馬超這一點;第二算的是孟獲多疑。魏延雖說是良將,但是若真的打起來不見得是孟獲的對手。但是為什麼諸葛亮指派魏延就可以呢?實際上諸葛亮派的不是魏延,派的是疑兵。問題就在於諸葛亮算好了蠻族多疑這一點;第三就是孟達,諸葛亮算的就是他,知道他和李嚴是生死之交,李嚴若說孟達你不要進攻,孟達雖然降了魏也會找個理由不來進攻的;第四就是算自己了。為什麼這么說呢,這也是諸葛亮發愁的地方。要說和東吳就得派一個能說善辯之人。以上四點可是說是「人本原理」的體現。因為人本原理就是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資源,建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制定全面開發人力資源戰略,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一種原理。
另外我認為諸葛亮的策略還符合「能級原理」,也就是將不同的個人,根據其能力大小,分別安排在適當層次的組織機構中,做到人盡其才。比如以上的第一點,羌人獨怕馬超,孟達獨敬李嚴之交。若是派趙雲去抵擋羌人不是不行,卻難免大戰一場;若不用李嚴的信也可以,孟達作為原蜀將領諸葛亮也不會打不過他,但是這些都難免不打起來。孫子有言:上者伐謀,下者攻城,能不打就不打。
同時我認為諸葛亮最符合的應該是系統原理。系統原理就是為了達到最佳管理的效果進行系統分析,抓住系統的三個環節:目的性、全局性、層次性。從目的性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所作所為第一層面都是為了保全蜀國而做,沒有蜀國就沒有了諸葛亮;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為了節省自己的力量。從全局性來思考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懿這招兒用心甚為險惡。五路大軍群起而攻之總人數就有五十萬之巨。相信司馬懿可以知道,以諸葛亮之才,區區五十萬是不會滅亡蜀國的。可是五十萬人進攻,抵擋的話沒有三十幾萬甚至四十萬是根本不可能做到。蜀國發動了幾十萬人抵抗五路大軍,等到司馬懿來攻蜀國必然元氣大傷。所以諸葛亮必須最大程度上的節省自己的力量,因為他知道最終的目標是背後的司馬懿而不是五路大軍。這也是從全局性來思考的。從層次上思考更是如此。因為五路大軍不是真正主要的目標,真正主要的目標是在背後操縱的司馬懿。所以按照層次上的理解,可以說諸葛亮真正是從大局上來思考,並沒有太過於把所謂五路大軍放在真正處理的位置上,而是從目的性來講把五路大軍和司馬懿放在一起思考,從全局性來講最大程度上保存自己,從層次性上來講主要考慮司馬懿次要考慮五路大軍的思維方式。
「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的意思大致就是:善於管理者不會去動用武力;善於動用武力的也不會隨便的去備戰;善於備戰的不會真正的去戰斗;善於戰斗的不會打敗仗;知道怎麼樣敗的好的不會滅亡。這句話我認為真正是從層次上來理解戰爭的。作為「獨觀大略」的人,比如諸葛亮,就要做到從戰略上而不是從戰術上去理解戰爭。能夠從戰略上作出調整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所以孫子才說,百戰百勝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總體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你說的話就是從層次上理解戰爭罷了。當然這個層次不同的人有很多不同的認識,比如你舉出的這句話就分為了理、師、陳、戰、敗、亡六個層次。像孫子就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分成了謀、交、罰兵、攻城四個層次。
假如不是針對背後的理論,我認為這個案例在管理學上可以給人以用人的啟示,也就是人本原理。總體上來講就是,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發揮個人最大的能力和最能發揮能力的一面來處理事情。在人力資源管理上趨利避害,針對不同的人使用不能的方法來處理事情。這也是涉及到上文的「能級原理」的問題。從背後的理論來思考就是說在管理方面要做到從大局和總體上對問題產生一個戰略上的思考,而不能糾結於一時一處的得失,從大局上戰勝思考和戰勝敵人,把問題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分離的部分。
以上答案僅供參考。 同時鄙視樓下抄襲我的答案。
C. 保險營銷有哪些成功案例
現在產品都是靠營銷才賣的出去,案例很多。不如你使用保保網的微信通,可以將行業信息一網打盡/
D. 殘酷的現實,艱難的生活,無情的打擊讓我一步一步退卻。我本以為退讓和忍受能讓一切淡然,離群索居是遠...
你還有幾十年的生活,必須端正你的態度,想以後過什麼樣的生活,忍讓還是隨意回.如果是個答不能離開的城市,那麼拿出你的氣勢來,誰感對你無理你就反擊.
如果可以換個城市那就換吧,省得對過去糾纏不清,但以後不能再讓人欺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