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麻疹的知識
麻疹是以往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很強,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為特徵。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始廣泛應用減毒活疫苗以來,麻疹發病率已顯著下降。
麻疹病毒屬副粘病毒科,呈球形顆粒,直徑約100-250nm,有6種結構蛋白;在前驅期和出疹期內,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離到麻疹病毒。在人胚胎或猴腎組織中培養5-10天時,細胞出現病理改變,可見多核巨細胞伴核內嗜酸性包涵體。麻疹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抗原性穩定。病毒不耐熱,對日光和消毒劑均敏感,但在低溫中能長期保存。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傳染源,患兒從接觸麻疹後7天至出疹後5天均有傳染性,病毒存在於眼結膜、鼻、口、咽和氣管等分泌物中,通過噴嚏、咳嗽和說話等由飛沫傳播。本病傳染性極強,易感者接觸後90%以上均發病,過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麻疹減毒活疫苗使用後,發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發病年齡後移。目前發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學齡前兒童、免疫失敗的十幾歲兒童和青年人中多見,甚至可形成社區內的流行。
嬰兒可從胎盤得到母親抗體,生後4-6月內有被動免疫力,以後逐漸消失;雖然絕大部分嬰兒在9個月時血內的母親抗體已測不出,但有些小兒仍可持續存在,甚至長達15個月,會影響疫苗接種。易感母親的嬰兒對麻疹無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後得病。
當易感者吸人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飛沫後,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時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後病毒在遠處器官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復制活躍,大約在感染後第5~7天,大量進入血液,此即為臨床前驅期。在此時期,患兒全身組織如呼吸道上皮細胞和淋巴組織內均可找到病毒,並出現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體液中,此時傳染性最強。皮疹出現後,病毒復制即減少,到感染後第16天,僅尿內病毒尚能持續數日。出疹後第2天,血清內抗體幾乎100%陽性,臨床症狀也開始明顯改善。由於此時全身及局部免疫反應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繼發鼻竇炎、中耳炎和支氣管肺炎。10%的患兒腦脊液中淋巴細胞明顯增多,50%在病情高峰時有腦電圖改變,但僅0.1%有腦炎的症狀和體征,其出現常在急性起病數天後,此時血清中抗體已增高,且已找不到病毒,因此考慮為自身免疫性腦炎。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又稱 Dawson encephalites。 在患麻疹之後若干年發生,曾提出病毒突變、病毒株特殊毒力或是第二個病毒感染促進慢性麻疹腦炎等發病機制,但都不能證實。最近研究發現SSPE病人系腦細胞的M蛋白(matrix)合成過程中翻譯受阻所造成。由於此蛋白是病毒裝配所必需,M蛋白的缺乏使不完整的麻疹病毒聚集,它不能被抗體或免疫細胞清除,從而導致本病。
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其病理改變可出現於全身各個系統,其中以網狀內皮系統和呼吸系統最為明顯。全身淋巴系統出現增生,在淋巴結、扁桃體、肝、脾和胸腺等處可見多核巨細胞。在皮膚、眼結合膜、鼻咽部、支氣管、腸道粘膜特別是闌尾等處可見有單核細胞增生及圍繞在毛細血管周圍的多核巨細胞,淋巴樣組織肥大。頰粘膜下層的微小分泌腺發炎,其病變內有漿液性滲出及內皮細胞增殖形成Koplik斑。
麻疹引起的間質性肺炎為Hecht巨細胞肺炎,而支氣管肺炎則是繼發的細菌感染。SSPE病變早期可見腦膜輕度炎症,全腦炎累及皮質和皮質下灰質及白質,在血管周圍有漿細胞和淋巴細胞圍繞,膠質細胞常增生。疾病後期有神經元退行性變、神經元缺失和髓鞘缺失,在神經元、星狀細胞的核內可見核內包涵體。在電鏡下,包涵體呈管狀結構,是副粘病毒核衣殼的典型表現。這些損害在腦內分布不均勻,且在病程早、晚期的改變也不一致,故腦活檢無診斷意義。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潛伏期 一般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潛伏期內可有輕度體溫上升。
2、前驅期 也稱發疹前期,一般為3~4天。這一期的主要表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狀:①發熱,見於所有病例,多為中度以上發熱;②咳嗽、流涕、流淚、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狀,以眼症狀突出,結膜發炎、眼瞼水腫、眼淚增多、畏光、下眼瞼邊緣有一條明顯充血橫線(Stimson線),對診斷麻疹極有幫助。③Koplik斑,在發疹前24~48小時出現,為直徑約1.0mm灰白色小點,外有紅色暈圈,開始僅見於對著下臼齒的頰粘膜上,但在一天內很快增多,可累及整個頰粘膜並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現後即逐漸消失 可留有暗紅色小點;④偶見皮膚蕁麻疹,隱約斑疹或猩紅熱樣皮疹,在出現典型皮疹時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異症狀,如全身不適、食慾減退、精神不振等。嬰兒可有消化系統症狀。
3、出疹期 多在發熱後3~4天出現皮疹。體溫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開始為稀疏不規則的紅色斑丘疹,疹間皮膚正常,始見於耳後、頸部、沿著發際邊緣,24小時內向下發展,遍及面部、軀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嚴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膚水腫,面部浮腫變形。大部分皮疹壓之褪色,但亦有出現瘀點者。全身有淋巴結腫大和脾腫大,並持續幾周,腸系膜淋巴結腫可引起腹痛、腹瀉和嘔吐。闌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變可引起闌尾炎症狀。疾病極期特別是高熱時常有譫妄、激惹及嗜睡狀態,多為一過性,熱退後消失,與以後中樞神經系統合並症無關。此期肺部有濕性羅音,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多。
4、恢復期 出疹3~4天後皮疹開始消退,消退順序與出疹時相同;在無合並症發生的情況下,食慾、精神等其他症狀也隨之好轉。疹退後,皮膚留有糠麩狀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7~10天痊癒。
(二)其他類型的麻疹
1、 輕症麻疹 多見於在潛伏期內接受過丙種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個月的體內尚有母親抗體的嬰兒。發熱低上呼吸道症狀較輕,麻疹粘膜斑不明顯,皮疹稀疏,病程約1周,無並發症。
2、 重症麻疹 發熱高達40℃以上,中毒症狀重,伴驚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藍色者,常有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嘔血、咯血、血尿、血小板減少等,稱為黑麻疹,可能是DIC的一種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為循環不良表現。此型患兒死亡率高。
3、 無疹型麻疹 注射過麻疹減毒活疫苗者可無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甚至整個病程中無皮疹出現。此型診斷不易,只有依賴前驅症狀和血清中麻疹抗體滴度增高才能確診。
4、 異型麻疹 為接種滅活疫苗後引起。表現為高熱、頭痛、肌痛,無口腔粘膜斑;皮疹從四肢遠端開始延及軀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腫及肺炎。國內不用麻疹滅活疫苗,故此類型少見。
5、成人麻疹 由於麻疹疫苗的應用,成人麻疹發病率逐漸增加,與兒童麻疹不同處為:肝損壞發生率高;胃腸道症狀多見,如惡心、嘔吐、腹瀉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關節和背部痛;麻疹粘膜斑存在時間長,可達7天,眼部疼痛多見,但畏光少見。
(一)喉、氣管、支氣音炎 麻疹病毒本身可導致整個呼吸道炎症。由於<3歲的小兒喉腔狹小、粘膜層血管豐富、結締組織鬆弛,如繼發細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而需行氣管切開術。臨床表現為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吸氣性呼吸困難及三凹征,嚴重者可窒息死亡。
(二)肺炎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間質性肺炎常在出疹及體溫下降後消退。支氣管肺炎更常見,為細菌繼發感染所致,常見致病菌有肺炎鏈球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桿菌等,故易並發膿胸或膿氣胸。AIDS病人合並麻疹肺炎,伴有皮疹,常可致命。
(三)心肌炎 較少見,但一過性心電圖改變常見。
(四)神經系統
1、 麻疹腦炎 發病率約為1‰~2‰,多在出疹後2-5天再次發熱,外周血白細胞增多;出現意識改變、驚厥、突然昏迷等症狀。腦脊液改變為:輕度單核細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病死率達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運動、智力或精神上的後遺症。
2、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 是一種急性感染的遲發性並發症,表現為大腦機能的漸進性衰退,發病率約為百萬分之一;在神經系統症狀出現前若干年有典型麻疹史,並完全恢復。85%起病在5~15歲,開始症狀很隱匿,有輕微的行為改變和學習障礙,隨即智力低下,並出現對稱性、重復的肌陣攣,間隔5~10秒;隨疾病進展,肌陣攣消失,出現其他各種異常運動和神經功能障礙,有共濟失調、視網膜冰、視神經萎縮等;最後發展至木僵、昏迷、自主功能障礙、去大腦強直等。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診斷後l~3年死亡,個別能存活10年以上。
3、 其他 格-巴綜合征、偏癱、大腦血栓性靜脈炎和球後視神經炎均少見。
(五)結核情惡化 麻疹患兒的免疫反應受到暫時抑制,對結核菌素的遲發性皮膚超敏反應消失,可持續幾周,使原有潛伏結核病灶變為活動甚至播散而致粟粒型肺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者不鮮見。
(六)營養不良與維生素A缺乏症 麻疹過程中由於高熱、食慾不振,可使患兒營養狀況變差、消瘦;常見維生素A缺乏,角膜呈混濁、軟化,且發展極迅速,最後導致失明。
(一)一般治療 卧床休息,房內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有畏光症狀時房內光線要柔和;給予容易消化的富有營養的食物,補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膚、粘膜清潔。
(二)對症治療 高熱時可用小量退熱劑;煩躁可適當給予苯巴比妥等鎮靜劑;劇咳時用鎮咳祛疾劑;繼發細菌感染可給抗生素。麻疹患兒對維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在維生素A缺乏區的麻疹患兒應補充維生素A,<l歲者每日給 10萬單位,年長兒20萬單位,共兩日,有維生素A缺乏眼症狀者 I~4周後應重復。
(一)被動免疫 在接觸麻疹後5天內立即給於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預防麻疹發病;0.05ml/kg僅能減輕症狀;超過6天則無法達到上述效果。使用過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臨床過程變化大,潛伏期長,症狀、體征不典型但對接觸者仍有潛在傳染性。被動免疫只能維持8周,以後應採取主動免疫措施。
(二)主動免疫 採用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預防效果可達90%。雖然5%~15%接種兒可發生輕微反應如發熱、不適、無力等,少數在發熱後還會出疹,但不會繼發細菌感染,亦無神經系統合並症。國內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如應用過早則存留在嬰兒體內的母親抗體將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於免疫後血清陽轉率不是l00%,且隨時間延長免疫效應可變弱,1989年美國免疫咨詢委員會提出:4~6歲兒童進幼兒園或小學時,應第二次接種麻疹疫苗;進入大學的青年人要再次進行麻疹免疫。急性結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應同時進行結核治療。
(三)控制傳染源 早期發現患者,早期隔離。一般病人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並肺炎者延長至10天。接觸麻疹的易感者應檢疫觀察3周。
(四)切斷傳播途徑 病人衣物應在陽光下曝曬;病人曾住房間宜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流行季節中做好宣傳工作,易感兒盡量少去公共場所。
[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對病人應嚴密隔離,對接觸者隔離檢疫3周;流行期間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機構應暫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兒入所。
(二)切斷傳播途徑:病室注意通風換氣,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醫護人員離開病室後應洗手更換外衣或在空氣流通處停留20分鍾方可接觸易感者。
(三)保護易感人群:
1.自動免疫:麻疹活疫苗的應用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辦法。可在流行前1個月,對未患過麻疹的8個月以上幼兒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2ml,12天後產生抗體,1個月達高峰,2~6個月逐漸下降,但可維持一定水平,免疫力可持續4~6年,反應強烈的可持續10年以上;以後尚需復種。由於注射疫苗後的潛伏期比自然感染潛伏期短(3~11天,多數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觸病人後2天接種活疫苗,仍可預防麻疹發生,若於接觸2天後接種,則預防效果下降。但可減輕症狀和減少並發症。對8周內接受過輸血、血製品或其它被動免疫制劑者,因其影響疫苗的功效,應推遲接種。有發熱、傳染病者應暫緩接種。對孕婦、過敏體質、免疫功能低下者、活動性肺結核均應禁忌接種。
2.被動免疫:有密切接觸史的體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兒應採用被動免疫。肌注丙種球蛋白0.1~0.2ml/kg,胎盤球蛋白0.5~1.0ml/kg,接觸後5天內注射者可防止發病,6~9天內注射者可減輕症狀,免疫有效期3周。
B. 秋冬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秋冬季節常見的傳染病就是流行感冒和輪狀病毒啦,然後新冠肺炎也是要警惕的哦!針對這幾種病毒應該如何預防呢?
輪狀病毒:通過糞口傳播,如果上完廁所不洗手或則消毒,又去抓了食物,病毒就會污染食物,導致交叉感染。而輪狀病毒的傳播路徑有玩具、餐具等。
流行感冒:也是一種病毒,主要通過飛沫進行傳播,其特徵是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外出盡量佩戴口罩,不要隨意吐痰。
新冠肺炎:這種病毒,致死率很高,而且溫度越低存活率越高,因此秋冬時節要特別注意,人多的地方少去,避免傳染源,進口的冷凍食品少吃,出門佩戴口罩,遠離傳染源。祝你我都健康。
C. 對於麻疹你了解多少
春夏季節是麻疹的高發期,對於麻疹你了解多少呢?
一、麻疹是什麼?
麻疹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很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發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屬副黏液病毒,通過呼吸道分泌物飛沫傳播。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眼結膜炎及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後遺留色素沉著伴糠麩樣脫屑為特徵。常並發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氣管炎、肺炎等,麻疹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等嚴重並發症。目前尚無特效葯物治療。我國自1965年,開始普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後發病顯著下降。
預防方式
1.被動免疫
在接觸麻疹後5天內立即給於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預防麻疹發病;超過6天則無法達到上述效果。使用過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臨床過程變化大,潛伏期長,症狀、體征不典型,但對接觸者仍有潛在傳染性。被動免疫只能維持8周,以後應採取主動免疫措施。
2.主動免疫
採用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預防效果可達90%。雖然5%-15%接種兒可發生輕微反應如發熱、不適、無力等,少數在發熱後還會出疹,但不會繼發細菌感染,亦無神經系統合並症。國內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如應用過早則存留在嬰兒體內的母親抗體將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於免疫後血清陽轉率不是100%,且隨時間延長免疫效應可變弱,所以4~6歲或11~12歲時,應第二次接種麻疹疫苗;進入大學的青年人要再次進行麻疹免疫。急性結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應同時進行結核治療。
3.控制傳染源
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隔離。一般病人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並肺炎者延長至10天。接觸麻疹的易感者應檢疫觀察3周。
4.切斷傳染途徑
病人衣物應在陽光下曝曬,病人曾住房間宜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流行季節中做好宣傳工作,易感兒盡量少去公共場所。
編者語錄:預防麻疹最好的方法是注射麻疹疫苗。還有平常應做好個人衛生,應注意勤開窗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流通;勤洗手;勤曬衣被;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如果知道周圍有人得了麻疹,應做好隔離,避免與其密切接觸,同時若自身麻疹疫苗接種史不詳者,應到有關單位進行應急接種,以防被傳染。萬一發生麻疹,也不可怕,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隔離治療,避免外出傳染他人。到醫院就診者應協助醫務人員登記詳細家庭地址,以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采樣和採取其他措施,減少傳染他人的機會。疾控專家介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傳染性極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在人員擁擠、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中,很容易傳播。當前,麻疹發病高峰即將到來,疾控中心建議,如果出現發燒、紅色皮疹、咳嗽等症狀,要盡快到醫院診治。
D. 社區健康教育宣傳欄
炎陵縣人民醫院健康教育宣傳欄
辦公區第一期2011年1月
春節降膽固醇攻略
新春佳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人們探親訪友,舉杯暢飲,盡享山珍海味。殊不知,人們盡情享受美味佳餚的同時,健康卻被忽視了。在大吃大喝的同時,特別容易攝入過量的膽固醇。研究表明,人體總膽固醇超過正常值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靜脈血栓,還有膽石症、脂肪肝等。因此春節期間,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飲食,謹防春節病,防患於未然。春節期間飲食降膽固醇,不妨參照以下四大攻略。
攻略一:葷素合理搭配。春節期間免不了大魚大肉,但一定要限制「三高」飲食,即高熱量、高膽固醇、高脂肪飲食。飲食提倡清淡,但也不宜長期吃素,否則飲食成分不完善,反而會引起內生性膽固醇增高。限制高脂肪、高膽固醇類飲食,如動物腦髓、動物內臟、蛋黃、雞肝、黃油等。脂肪攝入量每天限制在30—50克。少吃甜食和零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多吃些有降膽固醇作用的食物,如大豆及其製品、玉米、洋蔥、大蒜、香菇、木耳等。盡量少吃含飽和脂肪酸多的食物,如肥肉、奶油、豬油、牛油、肉類外皮等動物性食品,烹調用油宜選擇含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例如玉米油。
攻略二:絕對戒煙,限制飲酒。餐桌上推杯換盞,免不了會飲酒,這時一定要注意,對於膽固醇偏高的人群來說,戒煙限酒是最重要的,這是因為吸煙和酗酒也是高膽固醇血症的誘發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吸煙者的血清總膽固醇水平顯著高於非吸煙者。吸煙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好」膽固醇)的水平,並且吸煙量越大,好膽固醇水平越低。香煙中的尼古丁,還能使周圍血管收縮和心肌應激性增加,使血壓升高,導致心絞痛發作。此外,不適當飲酒會使心功能減退,對胃腸道、肝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均有損害。
攻略三:適量飲茶。茶葉中含有的兒茶酚有增強血管柔韌性、彈性和滲透性的作用,可預防血管硬化。茶葉中的茶鹼和咖啡因能興奮精神,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疲勞,具有利尿作用。適量飲茶能消除油膩飲食而減肥。
炎陵縣人民醫院健康教育辦公室宣
2011年1月13日
E. 疫苗接種宣傳內容有哪些
疫苗接種宣傳內容:
1、給兒童適時免疫是每個兒童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
2、兒童免疫要全程,兒女才有好前程。
3、預防接種,享受健康。
4、實施免疫規劃,保護兒童健康。
5、免疫接種是保障兒童身體健康的一次最佳機會。
6、關愛兒童做好免疫從現在開始。
7、好好免疫,天天健康。
8、讓每個兒童都能按時接種疫苗是各級政府的責任。
9、一分預防一片心,預防接種獻愛心。
10、為了孩子的健康和未來。
11、接種疫苗花費少,漏種疫苗患病花費大。
12、國家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
13、要健康,先預防。
14、接種疫苗保障兒童身體健康。
15、是每個兒童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
16、常打預防針,寶寶不生病。
17、預防接種,為兒童築起健康的起跑線。
18、讓每一名兒童都能按時接種疫苗是各級政府的責任。
19、寶寶即時接種,就是種下希望。
20、計劃免疫——一個都不能少。
21、免疫——傳染病的天敵。
22、疾病——健康的。大敵,疫苗——預防的武器。
23、讓每一個未免疫的兒童得到免疫。
24、接種疫苗,預防傳染病。
25、預防接種好,寶寶疾病少。
27、打針防病有好處,子女健康才能富。
28、國家免疫規劃項目的預防接種實行免費。
29、別忘打針防病保健康。
30、關愛兒童,計劃免疫。
31、開展麻疹疫苗接種,控制麻疹流行。
32、健康就是幸福。
33、同樣的權利,同樣的健康—關注流動兒童預防接種。
34、接種疫苗,遠離疾病。
35、播種健康,呵護未來。
36、實施計劃免疫,讓您的娃娃獲得抵抗力。
37、防病要打預防針,快去當地疾控中心。
38、兒童健康樂全家。
39、服糖丸防癱防殘防麻痹,種疫苗利國利民利自己。
40、一分預防勝於十二分治療。
F. 麻疹手抄報圖三年級
麻疹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很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發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屬副黏液病毒,通過呼吸道分泌物飛沫傳播。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眼結膜炎及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後遺留色素沉著伴糠麩樣脫屑為特徵。常並發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氣管炎、肺炎等,麻疹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等嚴重並發症。目前尚無特效葯物治療。我國自1965年,開始普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後發病顯著下降。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預防麻疹的關鍵,故對易感人群實施計劃免疫十分重要。如發現麻疹病人,則應採取綜合措施防止傳播和流行。
自動免疫
易感者都應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初種年齡不宜小於8個月,因恐來自母體的抗體中和疫苗病毒,使之失效。
被動免疫
年幼體弱及患病者如接觸麻疹病人,5天內進行被動免疫可免於發病,5~9天內進行則僅能減輕病情。
可肌注丙種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盤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漿20~30ml。被動免疫力僅能維持3~4周,3周後又接觸麻疹患者需再注射。
綜合預防措施
發現麻疹病人應立即作疫情報告,並隔離至疹後5天,有並發症者延至10天。凡接觸患者的易感兒應檢疫3周,並根據情況給予自動免疫或被動免疫,接受免疫制劑者,應延長檢疫至4周。在麻疹流行期間,應大力宣傳患者不出門,醫葯送上門,易感兒不患門,集體機構加強晨間檢查,對可疑者應隔離觀察。
切斷傳播途徑
病人衣物應在陽光下曝曬;病人曾住房間宜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流行季節中做好宣傳工作,易感兒盡量少去公共場所。
G. 麻疹的預防
1.被動免疫
在接觸麻疹後5天內立即給於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預防麻疹發病;超過6天則無法達到上述效果。使用過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臨床過程變化大,潛伏期長,症狀、體征不典型,但對接觸者仍有潛在傳染性。被動免疫只能維持8周,以後應採取主動免疫措施。
2.主動免疫
採用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預防效果可達90%。雖然5%-15%接種兒可發生輕微反應如發熱、不適、無力等,少數在發熱後還會出疹,但不會繼發細菌感染,亦無神經系統合並症。國內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如應用過早則存留在嬰兒體內的母親抗體將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於免疫後血清陽轉率不是100%,且隨時間延長免疫效應可變弱,所以4~6歲或11~12歲時,應第二次接種麻疹疫苗;進入大學的青年人要再次進行麻疹免疫。急性結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應同時進行結核治療。
3.控制傳染源
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隔離。一般病人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並肺炎者延長至10天。接觸麻疹的易感者應檢疫觀察3周。
4.切斷傳染途徑
病人衣物應在陽光下曝曬,病人曾住房間宜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流行季節中做好宣傳工作,易感兒盡量少去公共場所。
H. 大學生接種麻疹疫苗卡通宣傳單(圖)
所有中國有生育能力復的人都要接種麻制疹疫苗?打還是不打?上次1億兒童,這次中學大學生,還要擴展到育齡婦女!覆蓋全中國所有未來有生育能力的兒童學生育齡婦女,生過小孩以後不生小孩的成年人都不關心,偏偏關心能生小孩的。疫苗副作用怕不怕?疫苗出問題民族命運呢?麻疹疫苗專家先說是美國幫助提純的,後來衛生部改口是荷蘭幫助提純的,未來民族的生育載體,幾億人,居然打外國動過的疫苗!別的疫苗不這么積極,為何麻疹疫苗這么積極?照衛生部的說法是為了實現對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前消滅麻疹的承諾。對外國組織負責?更何況有美國比爾蓋茨說:「以疫苗減少世界人口」,難道不該提防外國生物戰爭人造病毒嗎?難道忘記美國到處打仗,還在對台灣出售武器。如果有一天,美國攻打中國了,想想自己身體里的美國疫苗,你還有心思打嗎?
高中或大中專學生今秋強化接種麻疹疫苗
I. 什麽是麻疹
什麼是麻疹?
麻疹一種急性病毒性呼吸道傳染病,由麻疹病毒所引起,得過一次就可終身免疫,它的傳染力很強,台灣地區在尚未全面施打麻疹疫苗之前,幾乎每個人都難逃得到麻疹的命運。自從民國六十七年起全面實施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得麻疹的人減少許多,是全世界繼小兒麻痹之後預備根除的疾病。
感染麻疹會有什麼症狀?
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及口腔內頰側黏膜上出現柯氏斑點(為一種白色小斑點,為感染麻疹所特有)、全身出紅疹。一般而言,得病的人痊癒後多不會有後遺症,但約5-10%的人會並發為中耳炎、肺炎、腦炎等嚴重的症狀。
麻疹是怎樣傳染的?
直接接觸麻疹病患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或經由飛沫而感染。病患在出疹前、後各四天最具傳染性。
麻疹的潛伏期有多長?
7-18天,通常為10天。
我是否打過麻疹疫苗?
民國66年次後出生的人,都在九個月及十五個月大時分別打過麻疹疫苗,除非當時因為感冒發燒或不在國內沒施打疫苗。
如何防治麻疹?
1.未按時接種麻疹預防針的人,要到衛生所補接種。
2.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要蒙口鼻。
3.擦過鼻涕或口水的衛生紙或手帕不可亂丟或借別人用。
4.得麻疹的人出現紅疹後4天內不要上學或到公共場所,以免傳染給他人。
5.有不舒服的症狀如發燒、全身出紅疹馬上告訴父母,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