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淇縣宣傳片

淇縣宣傳片

發布時間:2022-07-18 03:05:59

㈠ 朝歌是現在的哪裡

朝歌(zhāo gē),是中國商朝國都,30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朝歌位於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中國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所以朝歌(zhāo gē)這個地名只存在古籍中了。

商朝首都剛開始並不是朝歌,而是殷都,最早是盤庚作為商王的時候,把商朝的首都遷到了殷都,後來紂王繼位,將商朝首都擴大,從殷一直到沫邑,然後改名為朝歌。之後,隨著朝代變遷,朝歌更換過許多名字,到了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為淇縣,之後一直沿用淇縣這個名字。

(1)淇縣宣傳片擴展閱讀:

朝歌古城所在地有巨大的文化優勢,可以開發旅遊資源,還有水能資源。

主要代表:一山、一景、一閣、一湖、一文化、一風情

一山:即尖山。「打開尖山門,能富八府九州人」。尖山是鶴壁市可視范圍內最高峰,在鶴壁人心中有不可替代的神聖象徵。

一景:即古靈山景區。國家AAAA級景區、《封神榜》故事發生地,女媧修真處,由主景區、朝陽寺、清涼庵、靈湖、銅頂、涼水泉清代古民居石頭城六大版塊組成。現有景點130多處。相傳,人類始母——女媧在古靈山煉石補天,捏土造人,殷紂王降香女媧宮。

古靈山景區悠久的歷史文化與優美的山水景觀交織一起,成為休閑度假、登山探險、祭祖朝拜的游覽勝地。

一閣一湖:即靈光閣和靈湖。閣高三層,三面環水,被譽為淇縣的「滕王閣」。遊客登閣憑欄,可遠眺太行山,近觀靈湖水,湖光隨波盪漾,群山屏風林立,古靈山風光盡收眼底;若撐舟駕櫓,戲水遊玩一番,更是有種舟在水中走,人在畫中游的愜意感覺。

一文化:即殷商文化。包括甲骨文字、繪畫、建築藝術等,內容豐富,博大精深。

一風情:即朝歌風情。再現2000多年前商朝故都——朝歌的繁榮盛景。

㈡ 《朝歌少年行》開機,該部劇主要講述了什麼

《朝歌少年行》主要講的是一群義氣憤發的少年,保家衛國,相互守望,以及他們之間的信任,友情,愛情的電視劇,只聽片名就知道這是一部年輕熱血的電視劇,所以這部劇用的可以說都算是新人,可以說是全都屬於新面孔,因為很多人雖然演過劇,但多少都沒有太多的人記住他們,而這部劇里的演員,都是年輕帥哥靚女,對於顏值至上的人來說,這部劇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但是哪裡知道,年紀輕輕的人,真的是身體太好,居然同時交往十二個女朋友,這就不得不說,這種人是怎麼混進娛樂圈裡的,難道娛樂圈現在都是只看長相的嗎,完全不管一個人的人品的嗎,而且這種演員,他把自己的所有時間用來談對象,哪裡有時間好好的拍戲,哪裡有時間去研究角色,哪裡有心去鑽研自己的演技呢,因此這部劇把他換下來了。

沒有了這樣的人,我覺得這部《朝歌少年行》更被人期待了,帥哥那麼多,雖然不知真正人品,但起碼沒有海王。

㈢ 朝歌什麼時間播出,在哪裡播出

《朝歌》目前確定在愛奇藝播出,但播出時間和更新時間還是待定。

據悉,電視劇《朝歌》一共50集,每集片長45分鍾。

主要講的是商周兩代的故事,圍繞姬發和狄昕之間的一部權力劇。該劇主要講述商代末期,辛帝是一個巨大的成功,各方都在戰斗,使人民不高興。西昌吉昌的兒子季法從小就接受了弟弟張波的考驗。以長子的名義,他是朝歌的人質。在朝歌時期,他不僅多次立功,還練習武術。他也同情人民並幫助四方,從而被稱為聖人的故事。


《朝歌》的演員陣容也很強大,不僅有老戲骨,也有實力雄厚的小鮮肉。主要是張哲瀚,保劍鋒,林佑威,吳佳怡,劉敏濤等。而且編劇也很厲害,我們的「瓊瑤阿姨」於正。相信在他的操作下,這部劇的劇情也會很精彩。

㈣ 幫忙看一下這張照片在哪拍的,這是不是鬼穀子的雕像

拍的地方是雲夢山,那應該就是鬼穀子的像

雲夢山風景名勝區 - 景區簡介
雲夢山風景名勝區雲夢山風景名勝區
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西部,新鄉市衛輝東部交界有一雲夢山,為國家4A級景區。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均途經淇縣。北距安陽市58公里,南距鄭州市120公里、新鄉市42公里。是以戰國軍事文化為特色的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1984年成立雲夢山景區管理處,正式對其進行開發和建設。

雲夢山由主景區-戰國古軍庠、上聖古廟及雲夢五里鬼谷大峽谷游覽區、雲夢大草原游覽區三部分組成,面積約26平方公里。景區以景色壯美、文化內涵豐富著稱,被稱為「青岩仙境」。戰國古軍庠是縱橫家鼻祖鬼穀子王詡隱居授徒之地,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確定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研究基地」,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等名人志士,由此出山,叱吒風雲,演繹了一部春秋戰國史;雲夢大草原是太行山脈中極為罕見的山頂草原,起伏舒緩,空曠開闊,春季桃花爛漫,夏季綠草如茵,秋季一片金黃。
雲夢山風景名勝區雲夢山風景名勝區

景區內山、泉、洞、谷渾然天成,奇山、秀泉、妙洞、幽谷,加之壯觀的高山草原風光,與人文景觀「中華第一古軍校」巧妙結合,形成雲夢山景區的獨特魅力。雲夢山向社會開放後,先後建立了電瓶車、高空吊橋、「三十六計」文化步道等游覽設施;每年舉辦雲夢草原風情文化節,吸引了大量遊客;1994年、2001年先後舉辦了兩屆全國鬼穀子文化研討會,並成立了中國鬼穀子文化研究會,成為全國鬼穀子文化研究基地。主要景觀有紀念性建築鬼谷祠、鬼谷墟、捨身台、映瑞門、水簾洞、仙牛洞、孫臏洞、龐涓洞、毛遂洞、王老聖母洞、千佛洞、九龍柏、太陽洞、月亮洞、古佛洞、觀音洞、老母洞、青龍泉、仙泉、鬼谷井、映瑞池、五里井、一線飛瀑、清溪、五里鬼谷、百獸壁、天書崖、魔壁、演兵嶺、八卦陣、蟠龍陣、劍秀峰、青龍背、雲夢大草原等100餘處。

雲夢大草原位於淇縣西南15公里雲夢山群峰之巔,海拔近600米,面積約16平方公里。夏秋之季,茂草齊胸,一望無際,一派塞外風光。

五里鬼谷是一道綿延五里的山谷,兩側山勢陡峭,峰巒峙立,春夏之季,灌木鬱郁蔥蔥,野卉芬芳,蟬鳴蝶舞,山泉瀑布飛濺;一到秋季,山色俊俏,滿山的野菊花競相開放,一片金黃,簇簇的山榆樹,紅葉片片。谷內現有孫臏墓、一線飛瀑、魔壁、天書崖、五里井等景點。當年王禪因在此隱居,而自號鬼穀子。

㈤ 《封神演義》里出鏡率極高的西岐和朝歌,現在位於什麼地方

西岐和朝歌,是神話小說《封神演義》,及其改編的影視劇《封神榜》中,出鏡率極高的兩個地名。那麼這兩個地點位於,現今的什麼地方呢?

武王滅商後,四分其地,將朝歌分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已延續商朝的祭祀,同時設立邶、鄘、衛三監,以監控當地商人,防止其造反。

三監之亂後,周成王封康叔於此建立衛國,衛國定都朝歌400餘年。漢代置朝歌縣,元代置淇州,明代改為淇縣。淇縣周邊還散布著鹿台遺址等商代遺跡。

㈥ 《朝歌》你最喜歡哪個角色

最喜歡的事作為配角的吳謹言、真的把角色刻畫入木三分~~!

自去年播出的《延禧攻略》大火之後,吳謹言就逐漸進入了大家的是視野,從名不經傳的小演員瞬間躥身為一二線明星。所以繼《延禧攻略》後為延續熱點,於正又原班人馬拍了一部《皓鑭傳》,雖然這部劇的熱度沒有之前那部劇高,但是也為吳謹言收獲了一大批粉絲,得到了許多網友的肯定。

大家對於阿嬌的顏值應該是沒有什麼誤解的,畢竟她的顏值一直都是在線的,雖然她的腿是她的缺陷,但是在古裝劇中,能很好地掩藏這個缺點,很多人還是很期待阿嬌飾演的這個角色的。

㈦ 《封神榜》中的西岐和朝歌,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說起《封神榜》中的兩大對立的勢力,那肯定是以周文王一方為代表的西周勢力和以商紂王為代表的商朝勢力,他們一正一邪,闡教和截教分別在他們的背後支持他們。最後,武王繼承文王遺志,在姜子牙等人的輔佐之下,兵出西岐。在牧野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紂王軍隊,並使得紂王自焚於首都朝歌,建立西周的統治。

總而言之,朝歌和西岐在《封神榜》所處的商末周初的時代里,的的確確是那個時代最為耀眼的兩個地區,但隨著上千年的歷史發展,最終曾經的風流,也難免被雨打風吹去,成為今天的河南省鶴壁市的淇縣以及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縣。

㈧ 朝歌在哪裡

朝歌位於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中國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朝歌,是中國商朝國都,30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盤庚時期,將商的國都遷於殷,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個帝王以殷為都,商紂王執政時期擴大殷都至於沫邑,大修離宮別館,稱為朝歌。

(8)淇縣宣傳片擴展閱讀:

朝歌古跡:

商紂王摘星台、紂王宮、荊軻冢、衛國故城、唐代陳婆造心經浮圖、明末清初扯談碑等。淇河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數千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華夏子孫,春種秋收,夏網冬獵,「坎坎伐檀」創造了淇河文化,發展了人類文明。

這里即有馳名中外的牧野之戰古戰場,久負盛名的中華第一古軍校——雲夢山戰國軍校,中國第一個皇家園林——淇園,又有數不勝收的殷商文化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歌

㈨ 想要一篇作文,描寫淇縣風俗習慣的作文

篇一:過年風俗

時間可真是飛逝啊!轉眼間我已經度過了十多個新年了……這不,新年又來臨了。

在除夕之夜,我們全家團聚,吃年夜飯,這是我們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還有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起於南北朝,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坐看電視,一家人笑語連連……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我們在過年時還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餚——餃子。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可又為什麼它是必不可缺的呢?說其中的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我們在臘月二十八掃完房子後還要貼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號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我們還有一個傳說: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很懼怕「年」來傷害他們就帶著牲口進山裡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鬍子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鬍子爺爺快躲一躲。白鬍子爺爺很平常的說,我住在這里,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老婆婆和村裡的人都躲到大山裡去了,只有白鬍子老爺爺留在了老婆婆家裡。晚上,年獸闖進村子,第一個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門口貼著紅紙,身體抖了起來,年獸氣得怪叫一聲,怒氣沖沖的就朝院子里跑過去。正在這時候,院子里響起了「嘭嘭啪啪」的聲音,還有火光。年獸抖得更厲害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年獸剛進院子,屋子的門就開了,白鬍子爺爺穿著紅衣服從屋子裡慢悠悠地走出來,朝著年獸哈哈大笑。年獸一看,嚇得轉身就逃。白鬍子爺爺去追年獸,一直追到大海邊。年獸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來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裡的人回來一看,家家戶戶的門口都貼著紅紙,院子里都堆著一燃燒一邊啪啪響的竹子。

從那以後,大家知道了趕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窗花、紅福字,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大年初一我們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壓歲有諧音「壓祟」的意思,所以長輩受拜以後,就會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而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

其實我們的春節還有著許許多多的風俗,值得我們去了解它,還有去傳承它,不要讓它變成一個回憶。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溝通,從中獲得快樂。所以在過年之際,我們就回家看看吧,不要再一次與家人失去團圓的機會吧!

篇二: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春節習俗]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准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跳灶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們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鬧於門庭,乞錢,謂之「跳灶王」,也含有驅邪之意。這一活動主要在我國的東南方進行。

掃塵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有趣的是,古時有關掃塵的由來,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屍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屍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傢伙,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一次。三屍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屍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牆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屍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於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乾乾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屍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倖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三屍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屍中經》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篇三: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裡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徵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里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篇四:家鄉的風俗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里,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里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上床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熏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著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為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㈩ 朝歌古城的介紹

朝歌古城遠古稱沫,殷商末稱朝歌,其為今淇縣,位於河南省北部,隸屬鶴壁市。

古時的朝歌城,從現有遺址看,共分三道:外城,北至今縣城東北12公里處的高村橋村;南至今縣城南7公里處的常屯村。東至淇水,西至金牛嶺。沫邑中心位置在今城關鎮北關、西壇、三海一帶。

沫地三面環水,一面依山。淇水從西來,繞境北而東、而南入古黃河。滄水西來繞境南向東流去。西面是太行山的支脈。古朝歌城正位於華北平原西沿,南北交通要沖之地。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優越的地理環境,為帝辛(紂)的建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0)淇縣宣傳片擴展閱讀:

淇縣概況

淇縣位於河南省北部,隸屬鶴壁市,總面積567平方公里。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達,北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南至省會鄭州120公里,京廣鐵路、石武高鐵、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全境南北,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西傍縣城而過。

縣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稱朝歌,曾為殷末四代帝都和春秋時期衛國國都,是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因有北方灕江之稱的淇河流經於此而聞名,具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這里人傑地靈,英才輩出。被孔子譽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縱橫家、軍事家、教育家鬼穀子,刺秦義士荊軻等都出自這片古老的土地。林姓、衛姓、康姓、商姓、殷姓以及韓國康氏、琴氏等姓氏均起源於此,是中華民族姓氏的重要發源地。

閱讀全文

與淇縣宣傳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市場營銷是什麼概念 瀏覽:459
國際市場營銷有哪些特殊性 瀏覽:331
宴會流程策劃方案 瀏覽:631
電大市場營銷實訓 瀏覽:6
煤礦2017安全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942
電子商務工程師有用嗎 瀏覽:461
阿里研究農村電子商務的10種模式 瀏覽:57
七夕情人節美容院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405
海底撈火鍋市場營銷策劃書 瀏覽:695
網路營銷推廣是怎樣運營的 瀏覽:705
護士長助理培訓方案 瀏覽:212
學校暑假教師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883
泓泉電子商務騙局揭秘 瀏覽:98
電子商務員工合同範本 瀏覽:152
2015樓盤營銷方案ppt 瀏覽:387
市場營銷乞丐案例觀後感 瀏覽:552
大東女鞋市場營銷策略 瀏覽:708
市場營銷寓言案例分析 瀏覽:113
上海集司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392
5g市場營銷戰略論文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