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崇武古城有什麼好玩的
崇武古城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中華石雕精品園、西沙灣、青山灣、惠安女等:
華石雕精品園
中華石雕工藝博覽園,位於古城南門外沙灘半坡上,是我國為數不多的一處薈萃石雕精品的主題公園,佔地9公頃,共收藏有不同藝術風格的石雕藝術精品500餘件,與古城、大海渾然一體,獨具匠心。
② 崇武的特產是什麼
朋友,您到過「中國魅力鄉土民風名鎮」崇武嗎?你品嘗過美味的風味小吃——崇武魚卷? 魚卷,原來是崇武民間十分普及的含有美好圓滿祝願的菜餚,已有悠久的歷史,在這基礎上人們不斷研究改進,精心製作,才是他成為其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絕妙佳品。遇見入口柔潤清脆,咀嚼齒頰留香,既沒見魚肉,也不含腥味,初嘗者如不加說明,常不知採用何種原料。2005年,崇武魚卷榮獲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名小吃」稱號。 崇武魚卷在當地十分有名,其主原料選用當地盛產的優質魚,以馬鮫、鰻、鯊等最佳。經揉、攪、蒸等工序後製成魚卷,可保存數日,若放進冰箱或真空包,保鮮期可達幾個月。食用時可切成小段,加上清湯熬燉。其魚捲入口柔潤清脆,咀嚼齒頰留香,既沒見魚肉,也不含腥味,初嘗者常不知是用何原料製成。
崇武魚卷已列入中華小吃,是老少皆宜的可口食品、送禮的好佳品。平常可小炒配飯、湯煮、油炸,好幾種作法如果來崇武旅遊,作為當地的導游的我,推薦大家到「客記」魚卷品嘗魚卷。
③ 崇武古城的人文歷史
詩文
明代以來不少來崇武的官宦文士都情不自禁地題聯賦詩加以贊美。如明嘉靖年間吏部郎李愷為西門樓題聯:「舉酒邑南溟誰將鳴琴歌舜日;登台瞻北斗我當縉笏拜堯天」。明末司空何喬遠為東門樓題聯:「玄岳借名山勝鎮邊城乍大小,光天先出日輝明望縣錦田溪」。崇武所城一修建就很特殊地按縣城的規格把宋代建的誠應廟改為城隍廟祀顯佑伯,同時興建了東岳廟。由此可見,周德興在福建沿海加強防務建設時,是把崇武城作為重點工程另眼看待的。《明史·兵志》也載:「惠安東偏,窮海而止,其鎮崇武。國初以其為島夷出沒之路,設千戶所,置官屯戍,以御外護內,慮至遠也」。
在崇武城南郊峽道壁谷,盤石岩,峭壁間的「海門深處」石刻即為著名詩、書、畫名家黃克晦所書。黃克晦曾經「十年避亂別江灣」。1569年(隆慶三年),倭患平定,黃克晦重返家園,他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詠唱了平倭後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戰塵收,漠漠平沙罷唱籌,漁艇已鳴煙前櫓,農人又住水邊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一俊也曾在崇武的龍喉岩上摩刻一聯:「噓吸滄溟涵地脈,吐吞日月鎮天池」
抗倭
崇武所城建城之前,這里經歷元末兵亂,只剩下10戶人家。建城後,即抽漳州十縣壯丁1304名戍此防倭,又從安徽等省調來千戶、百戶、鎮撫等十幾名官員,這些人不少隨帶家眷,入籍定居,至今還有「百家姓,萬人丁」之稱,兵士們在這里生息繁衍,為捍衛古城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據史書記載,1424年(明永樂二十二年),倭寇一千多人從大山登陸,燒殺搶掠。崇武的千戶張榮率領軍民奮起抗倭,力戰身死,終於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卻一場災難。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城六晝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財產遭到嚴重損失,鑒此教訓,勸募大修。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正月,倭寇偷襲崇武城,全城軍民浴血奮戰,由於孤立無援,糧盡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無惡不作,令人發指。1567年(明隆慶元年),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指揮剿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施,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十年倭亂平定後,崇武也成了東南沿海的重鎮。這里的「護龍宮」、「崇山宮」、「崇報祠」、「元飼宮」、「十二爺宮」等,都是古城軍民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見證歷史
此外,崇武古城還是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寶島台灣的據點;也是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廈門的海上基地。在南城門外照牆上及偏東城壁上,還存有日寇炮擊損壞的殘跡,楷書橫寫的「炮擊處」記述著1938年5月17日日艦炮轟崇武之事。
④ 福建省泉州市的崇武古城有什麼建築特點呢
隨著旅遊業的大力發展,我們國內的旅遊景點也是非常多的,也分為不同的類型,其中有一些的知名度並不是特別高,我們可能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但是卻也是非常值得前去打卡的,近幾年來出門旅遊的人們也是越來越多。
不知道大家過去沒有聽說過這個景點,如果大家有機會去到當地旅遊的話,一定要前去這個古城裡面遊玩。今天的介紹就到這里,如果大家對此有什麼疑問或者看法,歡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評論。
⑤ 泉州惠安崇武是個怎樣的城市拜託了各位 謝謝
崇武古城位於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台灣海峽,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隆慶元年(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視師崇武,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所書。清順治八年(1651年)鄭成功駐此抗清,傳有"馬蹄石"遺留。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 崇武古城內外,有20多處分別始建於宋、明、清,後經修葺延續至今的宮庵廟堂等古建築遺存,與古城構成了可供參觀稽古的古跡群。尤其是城外3公里處的大岞山「岞山八景」之一「龍喉曉煙」有惠安第一勝景的美譽,又有記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詩家摩崖石刻,「獅石晚照」的獅石台曾經是戚繼光操練水兵的指揮台又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城外半月海灣,著名畫家洪世清創作的大地岩雕——「魚龍窟」,以及著名書藝大師朱屺瞻、錢君陶、劉海栗等人的篆刻書法精品鐫刻在奇石怪礁上。古城下還建有現代石雕博覽園及省級海邊森林公園。登臨古城,足可探古覽勝。 城內有四個城門,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兩道城門,外加築月城,上建城樓,城門上各設烽火台一座,南城門則外加設一照牆。相傳當年倭寇炮轟城池,城內關帝廟的關雲長把青龍偃月刀一揮,炮彈被撥落在城牆旁,再一揮,炮彈射回賊船,於是船沉寇亡。我想,這就是關帝廟香火鼎盛的緣故吧。 西門的兩道城門如今依舊完好地保留下來。蔭涼的城門下擺有幾個小攤子,攤主相互拉著家常,手不忘揮動自製的撣子趕著飛過的蠅蚊。新枝、野花在城門牆頭留下春的影子,陳年古榕的須根垂下,默默感受著古城的一切。 經西門往東,而北,終到南門,城內的十字大街聯結著四個城門,太陽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投下長長的影子。在不大的城裡留下三十多座宋、明、清歷朝所修建的寺廟庵堂,有了這些古建築,古城的滄桑中更添幾多古樸。 對於崇武來說,石頭就是小城的靈魂。周長2567米的花崗岩古城牆承載著小城的歷史,見證了小城的從前以來,把歷史的記憶一直留到了今天。 踏著石砌的台階,緩緩地走上城牆。跑馬道上遍布的野草,泛著干凈的綠。斑駁的城牆就是古城的典籍,徐徐的風吹過,翻過一頁頁史冊:抗倭名將戚繼光親臨崇武,指揮剿倭,平定倭亂;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祖國寶島台灣;崇武軍民隨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祖國南大門廈門島;1956年周總理親自指揮崇武海戰,擊沉擊傷入侵的美蔣「永泰」、「永昌」號軍艦。幾百年來,古城幾代軍民憑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斗詩篇。這里的「崇報祠」、「元飼宮」等,都是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 順著城門一直向里走,外邊的嘈雜似乎隔於城門外,老街出奇地靜。老街兩旁是樸素的民居,石房子、紅磚厝、木結構房子都沒有太多的裝飾。這些不同年代的建築透出歲月的斑跡,沉澱的光芒還在。 一條條小巷藏於一座座民居之間。走在狹窄的石巷道,老房子的門終日敞著,人們不急不緩地過著悠閑的日子。院子里的婦女坐在裝滿帶殼海蠣的大桶,熟練地撬開蚝殼,不一會兒,腳邊的蚝殼已堆成小山。她的服飾就是被風趣稱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 頭戴黃斗笠,披著白底小碎花頭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藍色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腰間佩有銀腰鏈,下穿寬大飄逸的低腰黑褲。這種全國獨具一格的服飾在崇武不時會跑進你的視線,因為惠女們勤勞的身影隨處可見。 從逼仄的小巷走出一位老人,晃著矯健舒緩的步子。 這不禁令人猜想他們的祖上會是哪位駐守老城的官兵呢?又是屬於「百家姓,萬人丁」中的哪個支脈? 崇武半島在我國古代的海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為防備海盜倭寇,江夏侯周德興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築時,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攻城六晝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財產遭到嚴重損失,鑒此教訓,勸募大修。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施。清代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這時全城周長2567米,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基寬5米,牆高7米,有窩鋪26座,城堞1304個,箭窗1300個。四面設門,東西二門築有月城,城牆上有烽火台、瞭望台和這放銃炮的虛台。城牆有二至三層的跑馬道四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溝。城內原建有捍寨、墩台、館驛、軍營和演武廳等,構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此後,城防已失去軍事上的作用,又因長期廢棄,城牆失修倒塌。1983年,由國家撥款進行全面修復。歷史上曾經為國立下不朽功績的古城,又屹立於崇武半島上。1987年舉行「崇武古城創建六百周年紀念活動」及學術討論會,引起了中外學者的巨大興趣,它是民族的驕傲,歷史的豐碑。 門票50元(包括古城及雕塑公園)。 交通 要到崇武古城的人,可以先坐車到泉州車站,從泉州車站有直達惠安崇武的車,價錢在10-11塊, (11塊是到窗口買的票,而10塊錢是直接到檢票處找班車的售票員買,他給你是的泉州—山霞的票,只收你10元,但實際你可以拿著票一直到崇武,終點站下車。)一下車,就可以坐摩拖車到崇武古城,價錢3塊左右,要跟他們砍價 如果有摩托車說,知道地方去古城可以省去門票,請不要相信。
⑥ 抗僂名將戚繼光是哪個朝代的人崇武古城建於什麼朝代,你能簡要介紹一下崇武古
抗僂名將戚繼光明朝的人。崇武古城建於明朝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
崇武古城歷史沿革:
「崇武」乃「崇尚武備」之意。這里古名「小兜」,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惠安置縣時,設崇武鄉守節里,續置小兜巡檢寨。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
1370年(明洪武三年),活動在朝鮮和中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禦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
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設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崇武城為五城之一,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一個千戶所。
⑦ 崇武古城的地理環境
古城內外的30多處分別始建於宋、明、清,後經修葺延續至今的宮廟庵堂等古建築遺存,其佔地面積多在數百以至近千平方米,每座廟宇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是崇武古城這座抗擊外夷歷史豐碑的一篇篇生動詩章,深烙著千百年間崇武人民奮斗前進艱辛創業的腳印,同時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深刻反映出復雜多元的宗教信仰觀念。如宋建的誠應廟,明時改為城隍廟;明建的關帝廟、天妃宮、思德祠、三官廟、崇山宮、崇報祠、雲峰庵、恆淡庵,以及清建的東岳廟等等,與古城構成了可供參觀稽古的古跡群。
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繼光所書,媽祖宮後的「馬蹄石」傳為1651年(清順治八年)鄭成功駐此抗清時遺留。城外3公里處的大岞山「岞山八景」之一的「龍喉曉煙」有惠安第一勝景的美譽,又有記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詩家摩崖石刻,「獅石晚照」的獅石台曾經是戚繼光操練水兵的指揮台,還有大岞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的代表,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古城牆南側的「中華石雕工藝博覽園」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一處薈萃石雕精品的主題公園。全園長約1200米,幅面寬度60-200米,佔地面積約9公頃,地形起伏有序,園里石徑縱橫,綠茵片片,設有25個景區,共收藏有不同藝術風格的石雕藝術精品500餘件。其中最為突出的景區有:巨型「雙龍搶珠」石壁堵及高浮雕蟠龍石柱、高10.8米的戚繼光雕像、媽祖藝術展區、惠女雕像廣場、石雕動物園、獅子林、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人物雕像、聊齋志異區、華夏諸神展示區、十二生肖園、二十四孝園、八仙區、觀音坡景區、石雕藝術珍品館、崇武石雕藝術重要工程展館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集中展示了「中國石雕之鄉」石雕技藝的新成就。
古城南門外的半月灣有全國最大的岩雕藝術作品——「大地藝術」,也稱「魚龍窟」岩雕,是由畫家洪世清老先生花費數年心血創作而成的,其作品取材於海礁岩崖的原始形態,依形取勢,循石造型,創作出形神兼備的各種藝術形象170餘件,遍布於海灣的灘頭、水中。又有書法藝術大師宋屺瞻、錢君陶、劉海粟等人的篆刻、書法精品鐫刻在奇石怪礁上。 崇武海岸被譽為「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連接著「南方北戴河」——半月灣、「西沙銀蛇」——西沙灣、「八閩第一金灘」——青山灣等頂級度假勝地。區內有長達28.8公里的曲折海岸線,12個沙灣,4大岩群。「中國·崇武東海南海氣象分界線」標志碑就矗立在古城東南角。
⑧ 關於崇武古城這個景點的導游詞(具體裡面看。高分懸賞)
崇武古城風景區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特色旅遊風景區。歷來被世人稱之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我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也是我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古城位於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台灣海峽,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隆慶元年(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視師崇武,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所書。清順治八年(1651年)鄭成功駐此抗清,傳有"馬蹄石"遺留。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內外,有20多處分別始建於宋、明、清,後經修葺延續至今的宮庵廟堂等古建築遺存,與古城構成了可供參觀稽古的古跡群。尤其是城外3公里處的大乍山龍喉岩,既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又有記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詩家摩崖石刻。城外半月海灣,著名畫家洪世清創作的大地岩雕——「魚龍窟」,以及著名書藝大師朱屺瞻、錢君陶、劉海栗等人的篆刻書法精品鐫刻在奇石怪礁上。古城下還建有現代石雕博覽園及省級海邊森林公園。登臨古城,足可探古覽勝。 來源:www.365ttw.com
⑨ 崇武古城的廣告詞
崇武古城風景區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特色旅遊風景區。歷來被世人稱之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我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也是我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古城位於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台灣海峽,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隆慶元年(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視師崇武,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所書。清順治八年(1651年)鄭成功駐此抗清,傳有"馬蹄石"遺留。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內外,有20多處分別始建於宋、明、清,後經修葺延續至今的宮庵廟堂等古建築遺存,與古城構成了可供參觀稽古的古跡群。尤其是城外3公里處的大乍山龍喉岩,既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又有記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詩家摩崖石刻。城外半月海灣,著名畫家洪世清創作的大地岩雕——「魚龍窟」,以及著名書藝大師朱屺瞻、錢君陶、劉海栗等人的篆刻書法精品鐫刻在奇石怪礁上。古城下還建有現代石雕博覽園及省級海邊森林公園。登臨古城,足可探古覽勝。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備。據說宋朝時,這里就稱為崇武鄉守節里。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縣後,在這里設小兜巡檢寨。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動在朝鮮和我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一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禦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設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祟武城為五城之一,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一個千戶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崇武古城海岸風景
區內長達28.8公里的曲折海岸線上,12個沙灣處處沙質細膩、嫵媚綺麗,4大岩群迭峰壘石、磊落萬狀。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明代丁字型石砌古城池——崇武古城就聳立在景區的正東方,其建築工藝之獨特合理被稱為「古代系統工程的案例」。位於古城南側的「中華石雕工藝博覽園」是我國為數不多的一處薈萃石雕精品的主題公園。該園區佔地9公頃,共收藏有不同藝術風格的石雕藝術精品500餘件,與古城、大海渾然一體,獨具匠心。景區內全國最大的岩雕藝術作品——大地藝術,是由著名的畫家洪世清老先生花費數年心血創作而成的,其作品取材於海礁岩崖的原始形態,依形取勢,循石造型,創作出形神兼備的各種藝術形象170餘件,甚稱石雕藝術一大奇觀。而位於崇武大乍的東山,豎起了20米高的惠女雕塑,惠女民俗村建設已拉開帷幕。目前,該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區和全省優秀旅遊景區,被福建省財政廳、旅遊局列為全省旅遊重點建設項目,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風景名勝區,年接待遊客量近百萬人次。
·古城門
城內有四個城門,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兩道城門,外加築月城,上建城樓,城門上各設烽火台一座,南城門則外加設一照牆。相傳當年倭寇炮轟城池,城內關帝廟的關雲長把青龍偃月刀一揮,炮彈被撥落在城牆旁,再一揮,炮彈射回賊船,於是船沉寇亡。我想,這就是關帝廟香火鼎盛的緣故吧。
西門的兩道城門如今依舊完好地保留下來。蔭涼的城門下擺有幾個小攤子,攤主相互拉著家常,手不忘揮動自製的撣子趕著飛過的蠅蚊。新枝、野花在城門牆頭留下春的影子,陳年古榕的須根垂下,默默感受著古城的一切。
經西門往東,而北,終到南門,城內的十字大街聯結著四個城門,太陽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投下長長的影子。在不大的城裡留下三十多座宋、明、清歷朝所修建的寺廟庵堂,有了這些古建築,古城的滄桑中更添幾多古樸。
·古城牆
對於崇武來說,石頭就是小城的靈魂。周長2567米的花崗岩古城牆承載著小城的歷史,見證了小城的從前以來,把歷史的記憶一直留到了今天。
踏著石砌的台階,緩緩地走上城牆。跑馬道上遍布的野草,泛著干凈的綠。斑駁的城牆就是古城的典籍,徐徐的風吹過,翻過一頁頁史冊:抗倭名將戚繼光親臨崇武,指揮剿倭,平定倭亂;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祖國寶島台灣;崇武軍民隨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祖國南大門廈門島;1956年周總理親自指揮崇武海戰,擊沉擊傷入侵的美蔣「永泰」、「永昌」號軍艦。幾百年來,古城幾代軍民憑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斗詩篇。這里的「崇報祠」、「元飼宮」等,都是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
·古民居
順著城門一直向里走,外邊的嘈雜似乎隔於城門外,老街出奇地靜。老街兩旁是樸素的民居,石房子、紅磚厝、木結構房子都沒有太多的裝飾。這些不同年代的建築透出歲月的斑跡,沉澱的光芒還在。
一條條小巷藏於一座座民居之間。走在狹窄的石巷道,老房子的門終日敞著,人們不急不緩地過著悠閑的日子。院子里的婦女坐在裝滿帶殼海蠣的大桶,熟練地撬開蚝殼,不一會兒,腳邊的蚝殼已堆成小山。她的服飾就是被風趣稱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 頭戴黃斗笠,披著白底小碎花頭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藍色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腰間佩有銀腰鏈,下穿寬大飄逸的低腰黑褲。這種全國獨具一格的服飾在崇武不時會跑進你的視線,因為惠女們勤勞的身影隨處可見。 從逼仄的小巷走出一位老人,晃著矯健舒緩的步子。 這不禁令人猜想他們的祖上會是哪位駐守老城的官兵呢?又是屬於「百家姓,萬人丁」中的哪個支脈?
崇武半島在我國古代的海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為防備海盜倭寇,江夏侯周德興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築時,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攻城六晝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財產遭到嚴重損失,鑒此教訓,勸募大修。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施。清代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這時全城周長2567米,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基寬5米,牆高7米,有窩鋪26座,城堞1304個,箭窗1300個。四面設門,東西二門築有月城,城牆上有烽火台、瞭望台和這放銃炮的虛台。城牆有二至三層的跑馬道四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溝。城內原建有捍寨、墩台、館驛、軍營和演武廳等,構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此後,城防已失去軍事上的作用,又因長期廢棄,城牆失修倒塌。1983年,由國家撥款進行全面修復。歷史上曾經為國立下不朽功績的古城,又屹立於崇武半島上。1987年舉行「崇武古城創建六百周年紀念活動」及學術討論會,引起了中外學者的巨大興趣,它是民族的驕傲,歷史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