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孫子到底是哪裡人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
出生地:齊國樂安(今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人)
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Ⅱ 檢察院介入調查江西3死命案民警是否瀆職,結果如何
根據網路報道來看,目前相關的調查結果還沒有出現啊,所以想要知道結果如何,還需要等待調查結果出來。
民警最終將曾某某抓捕,民警在離開的時候,不少村民都對這些警方揮手送別,這一幕不禁讓人感慨,這是村民們對於民警工作的認可。而且在這些事件中,民警同志們確實也辛苦,工作排除萬難將曾某某抓獲,不可否認他們的出色能力。
當然曾某某被抓捕後,也發生了一些小插曲,事後康家人向有關部門反映,在案發前,此前曾有兩次向警方報警,並提醒警方,曾某某是一個慣犯,屬於危險人物,希望引起重視。但是案件還是接連發生了,所以康家想要知道在此次事件中,警方是否存在瀆職的行為。就此事有關部門正在對這起事件進行調查當中。
事件反思你認為在這起事件中,民警的態度是否存在瀆職?或者說你對於這件事持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Ⅲ 東營有哪些歷史名人
東營十大歷史名人
1、「武聖」
孫武(生卒年不詳) 字長卿,又稱孫武子、孫子,春秋末期樂安(今東營市廣饒縣)人,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思想家,被後世尊為「武聖」。曾以《兵法》(後多稱其為《孫子兵法》)見於吳王闔閭,被任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他的著作《孫子兵法》被譽為古代兵學聖典;全書共13篇,6000餘言;揭示了戰爭的重要規律,論述了戰爭論、治軍論、制勝論等多方面的法則;注重分析情況,全面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強調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為古今中外軍事家、政治家所重視。《孫子兵法》被譯成日、法、英、德、俄、捷、朝等數十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
2、西漢經學家歐陽生
歐陽生(生卒年不詳)字和伯,西漢千乘郡(今東營市廣饒縣)人。幼習經學,受《尚書》於伏生,是伏生的高足弟子,西漢早期經學博士之一。畢生致力於《尚書》章句的研究和著作,西漢今文《尚書》「歐陽學」的開創者。歐陽生著名弟子是倪寬,倪寬又傳授給歐陽生的兒子,此後世世相傳至歐陽歙,凡八世,多有建樹,史書稱「歐陽八博士」,也稱「歐陽尚書學派」。今廣饒縣城西南有歐陽八博士墓。
3、西漢御史大夫倪寬
倪寬(?~前103) 西漢武帝時千乘郡(今廣饒縣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貧寒,每下地勞動,總是把《五經》掛在鋤鉤上,有空即讀,「帶經而鋤」的故事廣為流傳。後因精通經學為漢武帝所賞識,擢升左內史,負責治理京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民政。在任期間,首倡在鄭國渠上游南岸開鑿六輔渠,促進了關中地區農業發展。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倪寬升任御史大夫,隨武帝東封泰山。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倪寬奉詔與司馬遷、公孫卿、壺遂等修改歷法,經過精心推算制訂出新歷法--《太初歷》 ,比秦朝的《顓頊歷》有很大進步。廣饒城西2.5公里處有倪寬墓。
4、元代名將綦公直
綦公直(? ~1286)字世美,廣饒縣綦許村人。自幼聰明剛毅,膽識過人。十七八歲為縣吏,二十歲投身行伍。後曾任益都勸農官,沂、莒、膠、密、寧海五州都城池所千戶等職。至元十年(1273年),奉命赴高麗(今朝鮮)督造戰艦,不久封荊南招討司事。至元十二年(1275年),率兵南征,攻克隆興(今江西南昌),南安、吉、贛皆望風款附, 連下堡柵600餘所。詔授綦公直武毅將軍、管軍上千戶,旋被召入都,加封昭勇大將軍、管軍萬戶,佩金虎符,領侍衛親軍。至元十八年(1281年),綦公直被調赴上都(今內蒙古開平) ,授輔國上將軍、都元帥、宣慰使,鎮守別十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 。綦公直回家葬父路經濟南時,以朝廷所賜錢物,代納樂安全縣軍民二年酒課稅、河泊課稅,計元寶楮幣5000餘緡。葬事辦畢,綦公直又散發錢物接濟貧民,為閭里鰥居不能娶者代付聘金,助其完婚。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諸王海都叛變,進攻別十八里,公直隨伯彥丞相進戰於洪水山,將叛軍擊敗。在追擊叛軍時,因孤軍深入,援軍不至,綦公直被叛軍所殺。
5、明代著名學者李舜臣
李舜臣(1499~1559)字懋欽,一字夢虞,號愚谷,又號未村居士,廣饒縣李鵲鎮李鵲村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以會試第一名(會元)中進士。初授吏部文選司主事,因反對佞臣得罪皇帝,受廷杖,被罷免。後被起用封員外郎,繼又出任江西省提學僉事,升南京國子司業,晉為太僕寺卿,後引病歸里。從此致力於學,經、史、詩、文均有較高造詣,為明代著明學者。著作見於文獻記載的有:《詩序考》、《毛詩出比》、《尚書說》、《易讀外編》等19種。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李舜臣編輯《樂安縣志》,其體例及史料考證多為後世所遵循。
6、明代剛正御史成勇
成勇(? ~1658)字仁有,一字寶慈,晚號蝸廬居士,廣饒縣廣饒鎮顏徐村人。明天啟五年(1625年)中進士,先後任饒州推官,開封、歸德二府推官,南京御史等職。以剛正聞名。任饒州推官時,曾將亂施淫威的朝庭中使當廳打數十大板,大快人心;任南京御史時,因上書參楊嗣昌奪情入閣,被革職下獄;遇赦出獄後,被貶守浙江寧波衛。成勇治學嚴謹,著作頗豐,以理學見長。
7、清代著名學者李煥章
李煥章(1613~1688)字象先,號織齋,廣饒縣大王鎮李橋村人。少承家學,博覽群書,是當時知名的秀才。明亡後,不復仕進,游覽名山大川,專攻古文詩詞。文風氣勢磅礴,雄傑豪放。顧炎武稱贊其文章說:「李先生作書,精古文詞,其傳記、書序、志表、碑銘出入河東(柳宗元)、廬陵(歐陽修),小品大有眉山(蘇軾)意。」著作有《龍灣集》、《無學堂集》、《老樹村集》等凡百萬言。後諸城名士李漁村訂其生平所著為《織齋集鈔》,清《四庫全書》有目。參編《山東通志》《青州府志》《樂安縣志》《臨淄縣志》《益都縣志》等志書。
8、樂安縣令李方膺
李方膺(1679~1756)字虯仲,號晴江、抑園、借園,江蘇通州(今南通)人。雍正七年(1729年) ,李方膺任山東樂安縣(今廣饒縣) 令。在任三年間,他嚴懲「訟棍」,革除雜稅,災年開倉放賑,興工整治小清河水患,清理豪強霸種地畝分給無地貧民,為官耿介清白,政聲卓著,深得民心。雍正十一年(1733年)完成《樂安縣志》(亦稱《李方膺志》)的編纂,為方誌界所推崇的名志。此後,他宦途坎坷,曾兩次罷官,一次入獄。退出官場後,長期隱居金陵(南京),寄情書畫,淡泊度日。能詩,擅畫松竹蘭菊,尤長寫梅。用筆倔強放縱,不拘成法,蒼勁有致,為「揚州八怪」之一。
9、農民起義首領李金鰲
李金鰲(1821~1863)廣饒縣張郭村人。少年讀書兼習武功,清咸豐元年(1851年)中武舉。清咸豐九年(1859年),樂安知縣朱源加稅自肥,民不聊生。李金鰲曾數次去縣衙為民請命,懇求削減賦稅,均遭拒絕。同年五月,縣衙役到張郭村捆綁無力繳納賦稅的百姓,李金鰲約同數十人將被捆綁的農民奪回。次日上午,李金鰲又帶領數十人,攜大刀、長矛奔赴縣城,直闖大堂,據理力爭,要求減輕賦稅,知縣朱源逃遁。當時,黑旗軍、捻軍等農民起義已波及樂安縣境,李金鰲毅然高舉義旗,組織抗糧軍,很快發展到1200餘人。抗糧軍的壯大,使官府、豪紳驚恐不安,清軍統帥僧格林沁曾派人前往勸降招安,李金鰲毀書逐使,嚴詞拒絕。後因叛徒告密,李金鰲被清政府逮捕,遇害於青州府署內。
10、為官清廉的隋藏珠
隋藏珠(1812~1866)原名藏朱,字松心,別號龍淵,東營市東營區牛庄鎮人。清道光十年(1830年)進京應會試中進士第二十二名,留京任戶部主事。後晉升郎中。清咸豐七年(1857年),任江西建昌知府。到任後,地方官吏紛紛持禮品晉見,隋藏珠一一回絕。 首次到屬縣視事, 縣官設宴待之,隋藏珠拒絕赴宴,並斥之曰:「留與難民,數日吃著不盡! 」他三個兒子讀書用度不足,只好賣掉家中良田十畝。「三年清知府,賣掉十畝田」,在當地傳為佳話。曾國藩聞其政聲,奏疏皇上,薦其到湘軍任錢糧總監。建昌「民聞其去,如嬰兒失母,攀留餞送」。在湘軍任錢糧總監期間,深得曾國藩器重,奏請皇上升任其為道員。清同治四年(1865年),隋藏珠因對官場厭倦辭官回家。還家時,除一箱箱書外,別無長物,有著述多種。
李煥章
李煥章(1613~1688)字象先,號織齋,廣饒縣大王鎮李橋村人,明代參政李中行之子,與兄含章、弟斐章、玉章均為名士。李煥章少承家學,是當時知名的秀才。明亡後,不復仕進,專攻詩文。其文氣勢磅礴,雄傑豪放,與商丘侯朝宗、新建陳石庄、南昌王於一並比。
當時的文壇主盟周亮工曾刊行李煥章的詩文。著有《龍灣集》、《無學堂集》、《老樹村集》等凡百萬言。後諸城名士李漁村訂其生平所著為《織齋集鈔》,清《四庫全書》有目。今存《織齋文集》八卷及《織齋遺詩》一卷。康熙七年(1668年),李煥章受聘與顧炎武、孫爾岐、薛逢祚等編輯《山東通志》;還曾編輯《青州府志》、《樂安縣志》、《臨淄縣志》、《益都縣志》。
李竹如(1905~1942)原名李貽萼,字世華,又名一凡。利津庄科村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南京中央大學黨支部書記。30年代在濟南創辦《新亞日報》,在上海主編《文化報》。「七七」事變後,由上海赴延安途中留晉東南工作,先後任晉冀豫區黨委機關報《中國工人報》社長、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副總編輯。1939年以後,歷任八路軍一縱隊民運部長、中共山東分局宣傳部長兼《大眾日報》管委會主任、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秘書長。1942年11月2日在魯中對崮峪反掃盪戰斗中壯烈犧牲。
隋建利
1950年11月生,牛庄鎮西隋村人。1968年3月入伍,196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北京衛戍部隊警衛二師五團九連戰士、班長、排長、副連長、幹部隊分隊長,中央軍委辦公廳警衛參謀,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韋國清辦公室警衛參謀,中央軍委警衛局警衛參謀,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辦公室警衛參謀。1992年副師職,1995年正師職。
Ⅳ 永豐第一個狀元官拜副宰相,為何卻成為了江西的恥辱
秦檜,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歷史上著名的奸相,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了忠臣岳飛。其實,在秦檜的手下,還有一個更加令人恥辱的人物,此人就是江西省永豐縣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董德元。
Ⅳ 孫武故里是哪裡
孫子是齊國樂安人,這是史書記載的,關鍵在樂安是今天山東哪個城市.
普遍認可的資料如下
http://..com/question/11580384.html?si=5&wtp=wk
孫武,齊國樂安即今廣饒縣人,歷史上只此一種說法。從宋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到清代孫星衍《孫子兵法序》、《魏吏部尚書孫邕傳》、《陽湖孫氏譜記序》等史書記載甚明。新發現的唐代《貞觀氏族志》以及孫處約、孫起、孫壬林等墓誌碑銘,進一步證實了史書所載先秦齊國樂安縣邑與世居東漢青州樂安郡(孫氏郡姓出處)「與齊同姓」的孫武後裔為同一地面上的孫氏望族。經歷史學家考證,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廣饒縣。民國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樂安縣志》和二十五年(1936年)《續修廣饒縣志》上亦均載孫武為邑人。
為了徹底弄清楚孫武的里籍問題,為後世負責,1990年冬,廣饒縣成立了孫武故里考證領導小組,抽調有關史志人員參加,並邀請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維衍、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教授駱承烈和淄博市的文博專家等10多名史地專家、教授,共同進行孫武故里考證並實地勘察了古樂安的地理位置。
通過考證和新發現的史料,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先秦齊國樂安地面主體在今廣饒縣;古濟水、時水故道主流區域在廣饒縣並由此入海;樂安故城在廣饒縣城北近30里之草橋村;與齊國樂安邑為同一地面的東漢至隋代的青州樂安郡(孫氏郡姓出處)治所亦在廣饒縣。故孫武故里樂安在廣饒縣信而有據。
1991年1月27日至30日,廣饒縣組織召開「孫武故里研討會」,揭開了孫武故里齊樂安主體地面在廣饒縣的千古之謎。4月21日至24日,廣饒縣召開「先秦齊國樂安地面考察論證會」,論定:「先秦齊國樂安地面主體在今廣饒縣境」,並初步認定齊樂安故城即今「草橋遺址」,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孫武故里的考證工作。5月11日至16日,廣饒縣召開「齊樂安故城遺址考古鑽探調查論證會」,再次論定:草橋遺址即為春秋齊國樂安故城遺址。齊樂安故城的確認,使孫武故里的考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1992年6月6日至9日,廣饒縣召開「孫子學術討論會」,來自全國13個省市的楊向奎、張政烺、任繼愈、周維衍、唐嘉弘、駱承烈等150餘位專家學者從歷史學、歷史地理學、文獻學、考古學和方誌學等諸多領域分析論證,在對「孫武故里齊樂安即今廣饒縣」取得共識的同時,一致否定了孫武故里在其它地方的種種無據之說。
1992年3月31日至4月3日,廣饒縣與山東古國史學會聯合召開「海峽兩岸孫子與齊文化討論會」,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河南、山東、台灣、香港等省市和地區的專家學者130多人參加會議。著名史學家王玉哲、黃盛璋、周維衍、田昌五、趙海成、安作璋、劉敦願、駱承烈、洪家義等都在大會上作學術性發言。中共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董鳳基發來賀電,向大會表示祝賀。中國先秦史學會、山東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曲阜師范大學及全國著名史學家楊向奎、張政烺、任繼愈、李學勤、胡厚宣、張岱年、台灣著名學者陳鼓應等也發來賀電或賀信。大會共收到學術論文40餘篇,書稿3部。同時收到聶榮臻元帥、楊得志、楊成武、王任重、洪學智、遲浩田、李德生等老將軍為孫武故里廣饒縣和中國孫子與齊文化研究會的題詞10多幅,取得了十分豐碩的研究成果,同時也為「孫武故里在今廣饒縣」的考證工作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Ⅵ 什麼是陳列館
將文物、史料、遺跡等進行歸納、分、整合,並設立專門區域向外界公開展示,供人參觀、學習的地方就可以稱為陳列館,實際上與博物館意思上差不多。陳列館是以具體實物標識事件過程,人物特徵的集中展現。
大多數的陳列館也是設在博物館內,只不過陳列館更具有公益性、公開性。
文物陳列館位於流坑村中巷東端南側的振卿公祠內,該棟古建築建於清代,為前帶庭院的二進一天井建築,門楣上有「振卿公祠」墨書,兩側有陰刻對聯,前堂懸有「歲進士」匾,後堂懸有「報本堂」金字大匾,後堂神龕內置雕刻精美的「靈屋」,前檐頂棚有多組彩繪。
為了搶救保護利用流坑古文化,2000年9月,在縣流坑古文化保護利用工作委員會的指 導下,流坑村委會、文物管理局推出文物陳列館展覽,將部分家藏文物、歷史文物集中在「振卿公祠」展示。
首次展覽的文物有35件,包括明宣德龍泉青釉香爐、明萬曆十年撫樂流溪董氏族譜、李白長安醉酒瓷板畫一批十分珍貴的文物和重要的匾、聯、明清傢具等。
從當年10月1日開始,在國慶假期的旅遊黃金季節,樂安縣流坑村首次推出的村中家藏文物展覽,展出的這些文物塵封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不僅外人難窺其貌,連村裡的群眾平常也很少見到。為充分展示流坑村歷史文物的厚重廣博,從此並作為流坑一個重要旅遊項目推廣,此後在文物陳列館不斷充實展覽內容,2001年5月、2002年5月連續兩次新增重要文物,目前陳列館共有文物40件。
Ⅶ 江西撫州市紀委等調查樂安警方,調查結果如何
江西撫州市紀委對民警在曾春亮案件中是否存在瀆職等問題展開了調查。
在曾春亮案件中,受害者家屬康家主人康帥紅發文稱,曾春亮第一次潛入他家中,熊小美正好去三樓卧室打掃衛生,發現了嫌疑犯曾春亮。之後曾春亮就把熊小美給打傷,然後把他兒子的手指、手掌和背部皮膚組織的扎傷。之後,家人就選擇了報警,在公安信息系統中認出了嫌疑犯曾春亮。
江西撫州市紀委稱案件正在偵辦中,一切消息等官方渠道發布為准,相信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一定會還給死者一個公道。
Ⅷ 中國貧困地區集中在哪貧困到什麼程度
中國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中國的中部地區、西部山區及西南、東北地區。包括甘肅地區,雲南,貴州的局部山區。
其特徵有:自然環境惡劣;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太低;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礎投入嚴重不足。
全國共有585個國家貧困縣(包括縣級行政單位區、旗、縣級市)。國家為扶持貧困地區,設立國家級貧困縣標准,資格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共進行過三次。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不同評定標准,稱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國家級貧困縣分布於全中國17個省級行政區內,其中以西藏自治區為最多,其後為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陝西省、湖北省、河南省、河北省、甘肅省、山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中國貧困地區面臨五大突出問題。
一是道路交通。經過多年發展,全國交通主網干線已經基本健全,但是貧困地區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的村組內道路還欠賬很多。
二是生產用電。現在生活用電基本解決了,但是西部貧困地區還有20%的行政村缺少加工生產所需的三相電,制約了當地產業發展。
三是農村住房。目前國家對農村危房改造有補貼,但是農民自己還是要出大頭,越窮的人越享受不到補貼、越蓋不起房子,住房不安全是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四是教育問題。山裡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嶺去上學,有的父母不得不搬到學校附近陪讀。還有的貧困家庭孩子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出現因學致貧現象。
五是醫療衛生。貧困地區缺乏醫療資源,小病扛、大病拖,最後全勞動力弄成半勞動力、半勞動力弄成沒勞動力。一人得大病,全家跟著窮。
Ⅸ 歷史上姓連的名人有哪些
連舜賓
字輔之。宋朝應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鄉試舉沒有考中,於是便回家供養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很多都用來救濟當地的老百姓。別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後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連 庶
字居錫,安州應山人。宋仁宗年間舉進士,調商水尉、壽春令。興學,尊禮秀民,以勸其俗;開瀕淮田千頃,縣大治。淮南王舊壘在山間,會大水,州守議取其甓為城,庶曰:「弓矢舞衣傳百世,藏於王府,非為必可用,蓋以古之物傳於今,尚有典刑也。」壘因是得存。以母老乞監陳州稅。嘗送客出北門,見日西風塵,而冠蓋憧憧不已,慨然有感,即日求分司歸。久之,翰林學士歐陽修、龍圖閣直學士祖無擇言庶文學行義,宜在台閣。以知崑山縣,辭不行。累遷職方員外郎,卒。
連總
(生卒年待考),字會川;閩縣人。著名唐朝文士。唐咸通年間進士,善於作賦,為文學家溫庭筠所稱道。
連南夫
(1085~1143年),字鵬舉,應山人,宋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徽猷閣侍制,擢顯謨閣學士、知建康府、加兵部尚書銜、兼太平洲廣德軍制置使,知信州、泉州,進寶文閣學士、知廣州、遷廣東經略安撫使,紹興九年(1139年),因得罪權相秦檜,被謫知泉州,後隱於龍溪縣十一都秀山(今龍海市榜山鎮翠林村西)之麓,紹興十三年(1143年)卒,謚忠肅,贈左正奉大夫、太子少傅,葬於秀山,後人因此把南夫隱居處稱「連厝」,把葬地稱「連山」、「尚書尖」、「尚書峰」,把連南夫的後裔稱「連山氏」。
連久道
(生卒年待考),字可久。著名宋朝詩人、道士。十二歲就能作詩。父親帶他見當地名士熊曲骸,他作了《漁父詞》,熊曲肱也寫詩相贈,又說:「這個孩子在富貴中留不住。」後來,連久道果然做了羽衣道士,穿著鳥羽做的衣服,如神仙一樣飛翔,來往於西山之間。
連礦
字佰金,號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間進士選翰林院,曾任戶部主事、山西道監察御史、敕命進階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參政、湖廣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總督漕運兼總河加戶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聲顯赫。
連格
河南禹州人,明嘉靖丁丑進士,官至御史大理寺左少卿
連標
河南禹州人,明萬曆葵未進士,官至太僕寺卿左副都御史
連祥
明天順乙卯舉人,禹州人,任齊河知縣
連得意
河南禹州人,明隆慶庚午進士,任蒙陰知縣,鄜州知州。
連茹
字廷用,山東青州府樂安人,以文學著由國學授浙江紹興衛知事,有卓異跡載縣志。
連三顧
山東青州府樂安人,明嵗進士,官直隸真定府寧晉縣知縣。
連守度
山東青州府樂安縣人(今廣饒縣),萬曆三十三年任陝西淳化縣令,後因政績卓著,擢任至鎮南知州。
連應鄭
山東樂安人,清順治庚子戊戌科進士,兵部觀政,復修山東連氏宗譜。
連世秀
少將軍銜; 1954年11月出生,1972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臨朐縣辛寨鎮連家廟子村人,1974年6月入黨。歷任戰士、副班長、班長、排長、副指導員、連職參謀、副營職參謀、區隊長、正營職參謀、副團職參謀、正團職秘書、總參軍務部辦公室副主任、總參軍務部隊務局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副教育長。北京軍區勤聯部副部長等職。
連維良
河南禹州人,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連輯
山西襄垣人,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
連闊如
原名華連壽,號發表評書小說《西漢演義》等。抗日戰爭爆發仲三。筆名雲遊客。北京人。1927年的時候拜李傑恩學評書,曾參加過北平市的曲藝工會。民國22年開始在天津的《時言報》、《民聲報》、《立言報》上以後在北平、天津等地說書,並開展廣告業務。曾應尚小雲的邀請,為榮春社排演全部《東漢》說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戲劇界藝人講習班主任委員。創立前門箭樓大眾游藝社,自任社長。1951年任赴朝鮮慰問團戲曲服務隊大隊長。歸國後多次到北京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科學院講學。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曲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連橫
是江都(福建)連氏的第十世孫,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過台灣,在台南寧南坊兵馬營一帶安居樂業,後代枝繁葉茂,名人輩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稱連橫家族。生於1878年的連橫,著有《台灣通史》、《台灣語典》、《台灣詩乘》、《大陸詩草》等著作。其中,《台灣通史》一書以大量的史實,記載了大陸、台灣人民一道披荊斬棘開發台灣的歷史,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連橫的夫人在後序中說:「台自開辟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章太炎讀《台灣通史》後稱贊連橫「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台灣詞典》則從語言方面論證了台灣與大陸的血脈關系,提出台灣「語言多沿漳泉。」在連橫的一生中,始終對故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後五次返回祖國大陸求學、工作、旅遊。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後來病逝於滬。
連戰
連橫之孫。於1936年出生於祖國大陸,1945年隨父返台,後步入政界。現為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連城珍
(1871~1937),清末最後一科秀才,能書善畫,擅長醫學,重編《石碼鎮志》,長於畫梅花,因號梅仙,其畫流傳遠及日本、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國家。
連瀛洲
連瀛洲10歲時父母相繼去世,後輟學到香港的小雜貨店當學徒,1919年移居新加坡。1928年他與友人創立華興公司,經營進出口貿易兼船務代理,事業穩步發展。1949年連瀛洲與數名馬來西亞華商成立華聯銀行,進入金融業,2001年華聯銀行與大華銀行合並,躋身新加坡第一大銀行,大華銀行集團。
此外,連姓名人還有:宋仁宗慶歷年間,有連庶、連庠兄弟,深得歐陽修的器重;紹光年間的連希覺,曾在英州為地方築堤引水灌田;宋寧宗寧元年產的連三益,歷知沙縣、廣州、紹興,任滿離去,老百姓皆遮道挽留。至於明代,入仕的連姓之人也有不少。如明在祖時的名御史連均;英宗正統年間的福建按察副使連鏞;憲宗成化年間的御史連盛;神宗萬曆年間的廣西按察副使連繼芬;思宗崇禎年間出知靈州的連宗度,等等,都為造福百姓,做過一些好事。在上述連氏良吏名臣之中,宋代的連庶、連庠兄弟是湖北應山人,連三益是福建安溪人,明代的連均、連鏞都是江蘇建安人,連盛是河北永年人,連繼芬是福建龍岩人。這些充分說明,明清時期,連姓人已遍布大江南北。
連英煌
連英煌字耀臣(?一1928),山東青州府樂安縣人(今廣饒縣)。1896年登州文會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醫學院前身)畢業,同時並和張豐年、朱葆琛合著《筆算術學》教材,將中國幾千年文言文及珠演算法改為淺白話文西方計演算法,並採用函數、分數、比數、開平方、級數、量法等現代運算方式,及應用於保險、稅收、商業等實用問題,為中國數學現代化的發展和進步作出突出貢獻和具有重大歷史意義。1898年光緒帝接納維新派建議,由登州文會館西方教習丁韙良帶領下組建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出任京師大學堂首批教習,後赴日本宏文學院留學(校友黃興、張瀾、魯迅、楊度、楊昌濟、陳師曾、陳寅恪、李四光、林伯渠等),期間協助施約瑟編譯了多部重要聖經專籍並在施約瑟去世後為尊重其遺願出版發行,1921年4月18日與王奎岳作為發起人與美方代表簽訂草約承建煙濰鐵路,由於與1918年與日本簽約內容一樣各項權利均受制外方,加上羸弱腐敗政府停止賑款而被迫停建,將路基改為煙濰公路,作為近代中國第一批接受西式教育的新知識分子,成為一代有力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人才,為近代中華民族振興崛起而振臂挺軀之士。
連楹
(?-1402年),謚剛烈,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潞安府襄垣縣(今山西省襄垣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連楹為太學士出生。洪武年間,其任左春坊太子贊善,後升任贊讀、監察御史。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金川門,其叩馬欲刺朱棣,後失敗被殺,屍體直立不倒
Ⅹ 1933年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全面推行後,在江西遭受到嚴厲批判的是
鄧毛謝古四人主要是鄧小平。這個問題毛澤東同志多次提到過。1931年鄧小平當時在瑞金縣任縣委書記,8月任江西省委宣傳部長。因為執行毛澤東同志關於打破國民黨軍事圍剿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而挨整的,當時王明等人從蘇聯回國後,為樹立自己的威望,打擊異己,但又不敢直接把矛頭對准毛澤東同志,便開始從執行毛主席正確路線的領導同志入手,羅織罪名,無情打擊。鄧小平同志就是因此而被王明一夥無理撤銷職務、並受到「黨內最後嚴重警告」後發配到樂安縣去當巡視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