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開平碉樓擬一則宣傳語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到碉樓很遺憾。
❷ 西安有許多名勝古跡,為了吸引更多的中外遊客,寫一句廣告詞
秦始皇故地,大唐古都
❸ 經典閱讀宣傳語至少使用一種修辭(20字以內)10個
示例:聳立著的碉樓像手拉手肩並肩的鋼鐵戰士一般,守衛著開平不受洪澇災害,帶給開平安定的生活和穩定的社會;開平碉樓作為一種中國鄉土建築融合西式風格和集防衛、居住為一體的特殊藝術類型為世人所矚目。現在,見證了開平幾百年的政治文化經...
❹ 四川哪裡適合旅遊呢
我用一句話概括四川特色文化和旅遊資源吧,「天府三九大」(也是四川文化旅遊宣傳語的其中一句,全文是「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這是四川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資源稟賦的集中體現。
其中
1、「三」指三星堆,而往大了說就指四川的世界文化遺產包括:青城山,都江堰,樂山大佛,當然除了這些極具盛名的,還有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遺址等等地方
2、「九」指九寨溝,也可以說是四川的自然遺產,其中還包括:黃龍風景區,峨眉山(當然它是雙遺產),當然除了這些世界自然遺產,還有像若爾蓋,四姑娘山,瀘沽湖等等自然風光秀麗的地方。
3、「大」指大熊貓,作為國寶,大熊貓肯定當之無愧為四川代表之一,而提到大熊貓,當然少不了四川的熊貓基地,其中就包括: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碧峰峽大熊貓基地
這些都是四川標志性的文化和景色,是來旅遊必不可少的地方。
4、當然除了上面說的「三九大」之外,當然肯定有川西,是旅遊資源極具豐富的地方,也有川南蜀南竹海,興文石海,恐龍博物館,自貢燈會,黃荊老林,還有川東北紅色旅遊(朱德故里,陳毅故里,鄧小平故里等等)。
四川值得去的地方很多,無論你喜歡自然風景,還是人文古跡,還是紅色記憶…在這里都能找到屬於你的那一份眷戀。
❺ 馬降龍碉樓群在哪
馬降龍碉樓群位於開平市百合鎮百合墟東南面,東北距開平市區15千米,由永安、南安、河東、慶臨、龍江5條自然村組成,為黃、關兩姓家族於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興建。
居民80%為僑戶,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
馬降龍村背靠氣勢磅礴的百足山,面臨清澈如鏡的潭江水,5條自然村像一條珠鏈,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綠水之間。身臨其境,翠竹撲面,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人們辛勤勞作,安居樂業,自然環境十分優美。
該村有13座碉樓,這些碉樓造型別致,保存完好,掩映於村後茂密的竹叢中,與周圍民居、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登高遠眺近觀,疑為天上人間。
❻ 有誰知道周庄、烏鎮和開平碉樓是如何向人們作宣傳的
挖掘景色背後的深層次文化內含.
是啊,開平碉樓需然不靚.但是每一座碉樓背後都飽含著一段段的血淚史.
飽含著當年的海外遊子們對家鄉的熱愛.而且其建築特點也很有意思,中世合壁呵......
❼ 開平碉樓有什麼特色 開平碉樓民俗文化
開平的民俗風情和風俗文化獨具風格,自成一體。從開平八音鑼鼓到民間曲藝,從水口泮村舞燈到全民賽龍舟,從缽仔糕到赤坎豆腐角都極具開平特色。獨特的僑鄉文化使紛至沓來的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開平民歌
開平民歌作為一種具有開平僑鄉地方特色的文藝形式,起源於明、清時期。開平民歌民謠是數百年前人們遷徙到開平地區時帶來的。隨著風俗和語言的變異,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民歌。
賣雞調
「賣雞調」是五邑地區尤其是開平、台山比較流行的民歌。
賽龍舟
開平傳統風俗賽龍舟活動,傳說已有六、七百年歷史了。傳統上,整個賽龍活動—般包括起龍、龍下水、舉辦龍舟宴、旺龍、出龍、采青、應景、斗龍(即正式的龍舟賽)等環節。這些環節時至今日仍然保留著很傳統的形式和非常濃郁的鄉土味。
碉樓文化
開平碉樓千姿百態、形式多樣,最大特點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選取不同的外國建築式樣綜合一起,自成一體,既有古希臘、羅馬的風格,又有哥特、伊斯蘭、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建築要素。
❽ 下面的材料對開平碉樓作了介紹。請根據此段文字內容,為碉樓擬一則宣傳語,向遊客推介。至少使用一種修辭
示例:聳立著的碉樓像手拉手、肩並肩的鋼鐵戰士一般,守衛著開平,使其免受洪澇災害,帶給開平安定的生活和穩定的社會;開平碉樓作為一種中國鄉土建築,融合西式風格和集防衛、居住為一體的特殊藝術類型為世人所矚目。現在,見證了開平幾百年的政治、文化、經濟發展的碉樓正以自豪的身姿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該題的要求表面上非常寬松,沒有字數限制,只有一個修辭的要求,但是在題干中註明是「推介詞」,其實是有要求的,也就是在答案中一定要把碉樓的地位、作用、建築風格這三點講到。) |
❾ 保護開平碉樓 弘揚僑鄉文化 歷史論文 急急急
申報僅僅是我們保護遺產工作的開始,如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當然值得自豪與榮譽,然而,稱號既是榮譽也是任務,如何保護和管理好遺產地特有的歷史、文化和周邊生態環境,使其靈魂和生命延續下去,不致因為旅遊、工業等開發不當而使其枯竭、頹敗,將是我們面臨的艱巨大任務……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滿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這兩句詩歌道出了很多熱愛家鄉的人的心聲。開平碉樓與村落項目申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名錄,牽動著海內外開平人的心,無論政府或民間都紛紛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她們對申報工作的支持:支持申報的新聞報道、世界遺產知識介紹等宣傳活動此起彼伏。 加大力度宣傳開平碉樓與村落的遺產價值。
然而,細看宣傳的內容,除了表達對申報工作的支持外,對遺產本身的價值和對遺產保護的宣傳較為欠缺。縱觀眾多中國世界遺產點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欠佳的情況,開平碉樓和村落項目有必要吸取其她景點的經驗教訓,在宣傳申報的同時,讓市民充份了解開平碉樓與村落的遺產價值,尤其是市民不太熟悉的文化景觀價值,以及如何依法科學保護和管理等,市民的理解和參與是至關重要的。
歷史是建築的靈魂,文化是建築的生命。開平碉樓與村落以其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極具特色的農耕文化景觀感動著眾多的參觀者。如何在保護建築本體的同時,保護好村落生態環境、本土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使這個有著特殊身份的遺產不至於因為開發不當而失卻其身份特徵?為此,我國有過太多教訓,目前已有六處世界遺產點因為開發不當被聯合國正式黃牌警告,另有多處遺產地由於管理不善而被公開批評,成為最多黃牌警告的國家之一,連中國人常常引以自豪的故宮、西藏布達拉宮也因為無法控制人流量而在黃牌之列,張家界在遺產核心區內大力開發酒店並花巨資建電梯上山而被罰黃牌,雲南「三江並流」項目因為試圖建水電站而被警告……
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碉樓,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
❿ 碉樓在哪裡
碉樓
開放分類: 廣東、世界文化遺產、羌族、民居、開平
1、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源於明朝後期,隨著華僑文化的發展而鼎盛於二十世紀初,是融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華僑鄉土建築群體,現存1833座,被譽為「華僑文化的典範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築文藝長廊」。
開平碉樓主要用於防匪,防澇及居住,其建築風格既有中國傳統的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國外不同時期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等,千姿百態,異彩紛呈。開平碉樓突出了歷史文化藝術合科學價值日益被國內外所關注和認同。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開平碉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開平碉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迎龍樓
迎龍樓坐落在開平市赤坎鎮三門里村,東距開平市區6公里,是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為關氏家族所建。三門里村建於明朝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地處潭江下游沖積平原,是一片蘆葦叢生、水鳥群集的低窪之地,洪澇不時地威脅著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關氏十七世祖關聖徒夫婦獻出家庭積蓄,建起了迎龍樓。
迎龍樓坐西北向東南,佔地面積152平方米,建築面積456平方米,磚木結構,樓高3層11.4米,為全村制高點。第1、2層為明朝大型紅泥磚砌築,紅磚規格為33×15×8厘米,牆厚93厘米,為明代原構。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用青磚加建了第3層,開窗比第2層大,樓面為木樑板結構。樓的四角各有一個落地式塔樓,塔樓的第2、3層開設了射擊孔,樓頂為傳統硬山頂式,風格拙樸,造型簡潔。
在中國,龍是吉祥的象徵,樓名為「迎龍」是期望它給村民帶來平安、好運、幸福。迎龍樓建成後,在保護民眾避免了洪澇和盜匪的侵襲起了其應用的作用。迎龍樓方形的建築形體沒有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是開平碉樓傳統最原始的模式。
◆馬降龍碉樓群
馬降龍碉樓群位於開平市百合鎮百合墟東南面,東北距開平市區15公里,是由永安、南安、河東、慶臨、龍江5條自然村組成,為黃、關兩姓家族於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興建。現有村民171戶、506人,80%為僑戶。海外僑胞多於國內人口,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
馬降龍村背靠氣勢磅礴的百足山,面臨清澈如鏡的潭江水,5條自然村像一條珠鏈,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綠水之間。身臨其境,翠竹撲面,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人們辛勤勞作,安居樂業,生態環境十分優美。該村有13座碉樓,這些碉樓造型別致,保存完好,掩映於村後茂密的竹叢中,與周圍民居、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登高遠眺近觀,疑為天上人間。
馬降龍碉樓在保護當地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據記載,1963、1965、1968年開平發生3次大水災,洪水漫過民居屋頂,村民登上碉樓得以避難。
◆方氏燈樓
方氏燈樓坐落在開平市塘口鎮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東距開平市區11公里。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強亞兩村的方氏家族共同集資興建,原名「古溪樓」,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來流經樓旁的小溪命名。該樓高5層18.43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第3層以下為值班人員食宿之處,第4層為挑台敞廊,第5層為西洋式穹窿頂的亭閣,樓內配備值班預警的西方早期發電機、探照燈、槍械等,是典型的更樓。方氏燈樓歷史上為古宅鄉的方氏民眾防備北面馬岡一帶的土匪襲擊起到了積極的預警防衛作用。
◆適廬
位於百合鎮厚山村委會蝦邊村村中,建於20世紀二十年代,是開平第一個農會——蝦邊農會及中共地方黨組織的活動據點。該樓的標准層3層,頂部亭閣2層,第4層正面為柱廊式,四角均有一個「燕子窩」,窩內均設有槍眼。頂層為歐洲城堡式。適廬古色古香,堪稱「三合土」碉樓的代表作。
◆雁平樓
位於百合鎮齊塘村委會河帶村,1912年旅居加拿大華僑為防止匪盜而興建,耗資三萬雙毫。因其是當地最高的建築,號稱與天際飛雁齊平,故名「雁平樓」。
◆日升樓與翼雲樓
日升樓與翼雲樓位於赤水鎮大同村村口,始建於1926年,屬於私人建造的用於防匪、居住的碉樓。兩樓並排而立、相互依偎,數十載的風雨侵蝕使之留下斑斑痕跡。該樓為保護村民生命財產安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南樓
南樓位於廣東開平市赤坎鎮騰蛟村。建於1912年,樓高7層19米,佔地面積39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設有機槍和探照燈,是司徒氏人為防盜賊而建。抗戰時期,七名司徒氏自衛隊隊員曾在此堅守八天九夜阻擊日軍,最後被捕並遭日軍殘暴殺害。1983年,開平縣人民政府公布南樓為縣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開平市人民政府籌資300多萬元,在原址建成南樓紀念公園,增設紀念館、雕像、牌樓等景緻。
2、羌族民居
羌族民居。流行於四川茂縣,漢代稱「邛籠」,即羌語碉樓的意思。一般底平面,呈四方形,也有六角形的。分三層,上層放置糧食,中層住人,下層是畜廄。下層牆厚1米,用碎石合黃膠泥砌成。外形堅實穩重。最多達13-14層,高十餘丈。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撟、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歷盡滄桑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御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技藝精湛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余。房頂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牆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台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游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以便往來。 羌族地區山高水險,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創造了索撟(繩撟)。兩岸建石砌的洞門,門內立石礎或大木柱,礎與柱上掛胳膊般粗的竹繩,少則數根,多則數10根。竹索上鋪木板,兩旁設高出撟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棧道有木棧與石棧兩。木棧建於密林,鋪木為路,雜以土石;石棧施於絕壁懸崖,綠岩鑿孔,插木為撟。 羌族民間石匠農閑時常外出做工。舉世聞名的四川灌縣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O多年的歷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蕪人的血汗和智慧。 淳厚的古遺風悠久的歷史與長期閉塞的生活環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樸厚重的古代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