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近代廣東出的武術大師這么多
用不著找所有的北方武術大家,光看看我們河北的大師是廣東的多少倍.....
俗雲「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的八極拳高手,河北滄州孟村吳鍾;。天理教農民軍領袖馮克善大師隱於饒陽、蠡縣,用二十餘年時間創編出北腿代表性拳術——「戳腳」,其重要傳人段老緒是河北饒陽人,劉觀瀾、劉俊傑、劉景山是河北蠡縣人。以閃戰、翻轉和鷹爪為特點的「鷹爪翻子拳」,是「中國拳王」、河北雄縣陳子正在其師劉成友指導下創編成功的。
另外,被武術尊稱為「臂聖」的張策是河北安次人。清末鏢行因崇拜滄州六合拳名家李冠銘,而立規「鏢不喊淪州」。武林稱頌的「賽勝英」陳善、「雙鐧李」李鳳崗、「郭燕子」郭長生,「神槍」李書文,「神彈子」李五,「大槍」劉德寬、大刀王五「神力千斤王」王子平等,都是滄州人。
武術界稱贊的「單刀李」實有二人,或說李存義,或說李彩亭,他們都是河北人。形意拳名家李洛能、郭雲深、劉奇蘭、王薌齋都是河北深縣人,張占魁是河北河間人,張樹德是河北安國人。八卦掌重要傳人董海川是河北文安縣人,八卦掌重要傳人「桿子李」李振清是河北霸縣人,河南陳氏太極拳傳與河北永年縣楊露禪後,楊氏太極拳始傳播中外。清末武術詩人楊敞曾感慨道:「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此外,由楊氏太極拳派生出來的武式、孫式、吳氏、李式等太極拳,其重要傳人楊澄甫、武禹襄、李亦畲、郝為真、李瑞東、孫祿堂等,都是河北人。
河北一些拳師在推動全國武術運動中也做出過卓著貢獻。二、三十年代,在南京中央國術館任教的光滄州拳師就有三十多人。館長張之江、副館長李景林、少林門長王子平、武當門長高振東、編審處長姜容樵、太極拳教授楊澄甫、形意拳教授孫祿堂等等,都是河北人。
河北武師不但眾多,而且保持並發揚了燕趙古國豪俠遺風,許多著名拳家譜寫了一篇篇揚國威的新曲。清康熙十五年,兩個俄國人在京擺擂,河北滄州孟村拳師丁發祥聞迅連夜赴京,揭「皇榜」上擂,力劈「大牯牛」,嚇死「二牯牛」,名噪京都,皇帝親自授獎。1902年歐人康斯頓在上海擺擂,滄州全能武術家王子平到滬應戰,康氏聽說王在上海旅館高樓欄桿上練習倒立的消息後,當夜逃走了。次年王再次擊敗擺擂的美人沙利文,英人喬治和法人彼得。國畫大師齊白石欣然寫下了「南山搏猛虎,深潭驅長蛟」的對聯,贈送王子平。
1909年,英人大力士奧皮利到滬擺擂,譏我華人「東亞病夫」,自吹為「世界第一大力士」,猖狂一時,上海武術界邀請靜海秘蹤拳師霍元甲為國人雪恥。霍一到滬,奧氏聞風而逃南洋。1922年白俄大力士裴益哈伯爾到滬,參加德、英兩國武師聯合舉辦的國際拳擊比賽,登報狂稱不與不堪一擊的「東亞病夫」交手。河北定興縣形意拳家「朱氏四傑」之一的朱國福適在上海,聞訊憤慨異常,決心洗雪國恥,雙方簽訂「六個回合定勝負,打死勿論」的協議。結果到第四個回合時,哈伯爾就被朱氏「穿心崩拳」擊中,倒地不能再起了。
原西北軍的29軍訓練刀術多年,威名遠震,1936年僅綏東一役就砍侵華日軍五百頭顱,其教官之一是雄縣的姚建華。
燕趙的武林豪傑男士固然很多,而巾幗英雄也不少。1934年,白俄大力士麥加羅夫在北京「中央飯店」登台比武,河間名拳師楊福山攜二十歲的女兒楊劍霞專程到平。當時《覺京日報》曾載《女英雄函請一戰》的消息,並有楊劍霞致麥加羅夫函:「麥先生大鑒:昨閱報載,先生自負天下無敵,定乎無真實本領,決不敢如此之誇。霞雖一弱女子,願與先生一較身手,藉資勵練。如肯賜教,請示日期、地點,至為盼荷。」不日,楊女士作一次表演,有形意拳中的燕形,連續鑽下十二條長凳,面不紅,氣不喘,輕靈敏捷之至;還有與「謝快手」交手,楊女士以中、食指蘸墨,用「二龍吐須」著法,每交手必點中謝眉宇間,可見若取雙目必會百發百中。楊女士的這些絕技,被麥氏密探探得,麥氏登報服輸,並賠賞五百元大洋方算了事
❷ 張策是哪裡人
911年2月28日生於陝西高陵縣船張村。曾用名王尚毅於1999年1月8日在京逝世,終年88歲。 張策
中學時代參加愛國學生運動,曾加入中國國民黨。
人物生平
1927年入西安中山學院學習,後一度在國民黨高陵縣黨部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大革命失敗後,以教書、務農為掩護從事秘密革命活動。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高陵縣特別支部組織委員、特支書記。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後任陝甘邊第二十六軍四十二師連指導員、軍政治部秘書、師政治部科長,中共陝甘邊特委委員,陝甘邊西區辦事處主任等職。參加了創建和發展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35年在「肅反」中遭誣陷被關押。獲釋後任中共中央黨校白區工作班主任、總支副書記。1936年起任中共陝甘省委常委、白區工作部部長,中共中央東北軍工委委員,關中特委宣傳部部長。1938年任中共陝西省委委員兼蒲城中心縣委書記。後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任冀南區黨委民運部長、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赴東北,先後任中共嫩江省委常委兼白城子地委書記和軍分區政委,中共東蒙工委書記,興安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興安軍區副政委,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吉南地委書記、吉南軍分區政委,東北民主聯軍騎兵司令部政委,中共松江省委書記兼哈爾濱市委書記、松江軍區政委等職。參加了嫩江、東蒙、吉林、松江等根據地的創建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交通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國務院副秘書長。1958年起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兼西安市委第一書記和西安軍分區政委。1963年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1978年重新工作後,曾任中央廣播事業管理局黨委書記。同年在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1982年、1987年均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編輯本段《金盾》雜志副主編
個人簡介
筆名: 達章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56 民族: 回族 北京人。中共黨員。
人物生平
1976年畢業於北京第一六八中學。歷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人,北京公安局辦公室宣傳科副科長、科長,北京公安局《金盾》雜志副主編。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出版著作
著有長篇小說《血色風箏》,報告文學集《爆炸事件》、《「弄潮兒」翻船記》,小說集《情隱恩怨》、《警察生活錄》等。
所獲榮譽
小說《女民警的坎坷經歷》獲全國首屆金盾文學獎,報告文學《追尋兩行犯罪足跡的跳躍鏡頭》和《法制在沉思:周志遠現象》分別獲第二、三屆《十月》文學獎、《大潮下的沉浮》和《顛狂的書潮》分別獲中國潮報告文學徵文三等獎及全國首屆公安期刊優秀作品獎,小說《無悔追蹤》獲全國第二屆公安期刊優秀作品獎。
編輯本段鐵嶺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個人簡介
(1957年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遼寧省美協常任理事 鐵嶺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張策作品
。國畫作品曾入選全國第七屆美展、中國工藝畫展、全國首屆花鳥畫展等全國性大展,並屢次獲得優秀獎、銀獎。1994年以來,多次在海外,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舉辦個人畫展。並多本個人畫集出版,如《怎樣畫工筆鷹》、《張策與鷹》、《張策工筆?寫意鷹》 、《天花飛揚玉壁風動》等,被譽為「當代鷹王」。天津大學教授 天津大學仁愛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天津大學機械傳動研究所所長;天津大學仁愛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 天津大學
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暨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傳動分會理事、國際機構學與機器科學聯合會(IFToMM)中國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機構學、機械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主要講授課程有機械動力學(碩士生課程,32學時)、機械振動基礎(碩士生必修雙語課程,20學時)。主持與參加國家、部委、地方課題10項、橫向課題2項,獲省部級獎勵6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40餘篇。
教育經歷
1958.09-1962.07 唐山礦冶學院(現河北理工學院)機械製造專業,本科畢業 1980.09-1982.05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研究生,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
主要學術經歷
1962.09-1992.03河北理工學院 助教(1962)、講師(1979)、教授(1986) 1992.03-至今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 1980.07-1982.07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訪問學者
主要學術兼職
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1-至今); 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5-2000)、主任委員(2001-至今);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傳動分會理事(2001-至今); 國際機構學與機器科學聯合會(IFToMM)中國委員會主席(1993-2001); 國際機構學與機器科學聯合會(IFToMM)中國委員會委員(2001-至今); 《機械傳動》編委(2001-至今)
科研項目
1.連桿機構的彈性動力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86-1990,第一完成人 2.連桿機構的彈性動力學,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84-1987,第一完成人 3.彈性連桿機構非線性動力學特性研究,教育部高校博士點基金項目,第二完成人 4.改善動力學特性的智能化機構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9675004),第一完成人 5.基於穩健設計的含間隙彈性連桿機構的分析與綜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50075041),(此項目由外單位承接,本課題組參加並完成了項目工作的主要部分) 6.含伺服電機驅動的可控閉鏈機構的研究,教育部高校博士點基金項目(2000005630),第一完成人 7.含步進機構的高速機械繫統動力學研究,教育部高校博士點基金項目(96005617),第一完成人 8.神經網路理論在智能化機構控制中的應用,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41410007),第一完成人 9.三環減速機的彈性動力學研究,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第一完成人 10.提高三環減速器承載能力的研究,南京高速齒輪箱廠,2001-2003,第一完成人 11.間歇機構創新——行星分度凸輪機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175077),主持人,在研 12.高速行星傳動的彈性動力學分析與動態設計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205019),主要參加者
發表論文
1.張策等,《彈性連桿機構的分析與設計》,機械工業出版社,1989第一版,1997第二版 2.張策,《機械動力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Ce Zhang, H.T.Grandin, Kinematic Refinement Technique in Optimum Design of Flexible Mechanisms, ASME Paper 82-DET-21 4.Ce Zhang, H.T.Grandin, Optimum Design of High-Speed Flexible Mechanisms,, ASME Journal of Mechanisms, Transmissions, and Automation in Design, Vol.105, June 1983,267-272 5.Ce Zhang, R.L.Norton, and T.Hammond, Optimization of Parameters for Specified Path Generation Using an Atlasof Coupler Curves of Geared Five-Bar Linkage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84, 19(3) 6.Yao Yanan, Zhang Ce, Yan Hongsen, Motion Control of Cam Mechanism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00, 35(4) 7.Chang Zongyu, Zhang Ce, Yang Yuhu, A New Method to Mechanism Kinematic Chain Isomorphism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02, 37(4) 8.Song Yimin, Zhang Ce, Yu Yueqing, Neural Networks Based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of Flexible Linkage Mechanisms, ASME Transactions,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2001, 123(2): 266-271 9.Chang Zongyu, Zhang Ce, Yang Yuhu, Wang Yuxin, A Study on Dynamics of Roller Gear Cam System Considering Clearance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36(2001) 10.Chang Zongyu, Zhang Ce, Effects on Dynamic Response of Roller Gear Indexing Cam System Considering Clearance and Motor Characteristic,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1, 17(2) 11.Wang Yuxin, Zhang Ce, Yang Chuanmin, Study on Lower Order Harmonic Resonance of Elastic Linkages – Superharmonic Resonances,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96, 9(1):49-56 12.Feng Zhiyou, Sun Xuliang, Ce, Kineto-Elastodynamic Analysis of Four-Bar Linkages Incorprrating the Effects of Clearances in Kinematic Pairs,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91, 4(3) 13.劉建琴, 張 策, 王玉新,變長度曲柄——連桿機構的動力學分析,機械工程學報, 1999, 36(4): 41-44 14.劉建琴, 張 策,特定電壓函數抑制彈性連桿機構的振動,中國機械工程, 1999, 10(8): 850-852 15.宋軼民, 馬文貴, 張 策,神經網路在彈性連桿機構振動主動控制中的應用,振動工程學報, 2000, 13(1): 100-106 16.宋軼民, 張 策, 馬文貴,基於神經網路的彈性連桿機構振動主動控制,自動化學報, 2000, 26(5): 660-665 17.孫月海, 張 策, 潘鳳章,直齒圓柱齒輪傳動系統振動的動力學模型,機械工程學報, 2000, 36(8): 90-95 18.楊建明, 張 策, 秦大同, 三環減速機的彈性動力學分析,機械工程學報, 2000, 36(10): 19. 宋軼民, 張 策, 余躍慶,彈性連桿機構振動控制研究綜述,機械工程學報, 2001, 37(10): 10-13 20.常宗瑜, 張 策, 楊玉虎,運用凱恩方程建立弧面分度凸輪機構的動力學模型,機械工程學報, 2001, 37(3): 34-37
所獲榮譽
2002年天津市自然科學二等獎;1997年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4年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84年唐山市優秀知識分子;1983年唐山市先進工作者;
編輯本段革命烈士
個人簡介
張策(1949-1987),遼寧省遼陽縣人,生於1949年9月,高中文化,1968年9月下鄉插隊,1975年8月參加工作,1979年3月擔任沈陽啤酒廠保衛科保衛幹事,1984年1月調入鐵西區公安分局興華派出所任民警,犧牲前系分局治安科民警。
人物生平
張策同志在農村勞動時是個艱苦樸素的好青年,在工廠是個年年先進的好工人。參加公安工作後,積極鑽研業務技術,踏實肯干,是個人人稱贊的好民警,曾被評為市公安局「先進工作者」。1987年在沈陽市公安局開展的第一屆「衛士杯」竟賽中,分局抽調他與兩名同志一起到重工派出所參加辦案。他和同志們從3月1日起,連續十幾天,不分晝夜地一直在所里工作,相繼抓獲了7名流氓犯。3月19日夜,當他得知有一名流氓團伙首犯隱匿在和平區的線索時,便立即帶領3名同志前去抓捕,後在押送人犯返回途中遇車禍犧牲。 1989年,經遼寧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他「革命烈士」稱號。
編輯本段清末武術家
個人簡介
張策,字秀林,直隸香河縣馬神廟村人(今屬天津市武清區),生於1866年, 張策
卒於1934年10月8日,享年68歲。張策自幼習練家傳戳腳、二郎拳、黑虎拳等拳術,後遇游僧金陵笑和尚,學得五猴通臂拳。十二歲那年,因家庭內部原因,遭人暗算,便憤然離家進京,拜楊式太極拳傳人楊健侯習練楊式太極拳二十餘載,同時又拜陳慶老和尚習練通臂拳有七、八年。張策壯年後又得「祁家門」傳人王占春(京南良鄉北黃新莊人)授通臂拳,王占春大張策十幾歲,因都是陳慶的徒弟,感情甚篤,故平日只以師兄弟相稱,王、張二人相互切磋九載。王占春去世後,張策巧遇一韓姓老道,受韓道長指點練功。至此,張策師承眾家之長,盡得武術奧妙,通臂拳達到登峰造極之境地,成為既精通臂、又善太極的武術大家,因張策經常穿每隻二十幾斤重的鐵鞋練功,故被武術界譽為「臂聖」、「鐵鞋」。1934 年10月11日北平《民聲報》載:「通臂專家張策諱字秀林,精於技擊……,常北走關外,南走齊魯等地,蹤跡所至,名聲大振,曾於沈陽、北平等處設館授徒,以是桃李半天下,門人弟子散走四方,論教張之技藝,均多表示欽佩……」。
人物生平
張策與孫祿堂、吳鑒泉、褚民宜、許禹生、紀子修等武術大家交往甚厚,尤與孫祿堂感情更好,張策對他們總是以侍兄之理相待,甚得朋輩贊許。張策曾於1924年被張作霖請到沈陽做保鏢並教其兩個兒子,1928年皇姑屯事件張作霖死後,張策便任奉天國術館任副館長,1931年9·18事變後回到北平,在北平國術館任教。1933年夏,中央國術館在南京籌備第二屆國術考,主辦者誠邀張策赴南京任副總裁判長,張策到任並於考試後即留中央國術館任教。張策門人弟子遍天下,有韓占鰲、周景海、周學伊、張殿華、李祥雲、強雲門、吳圖南、張學明、張學思二兄弟(張作霖之子)、李萬春、馬熙春、董秀生、符懋堃、李樹堂、張以謙等。張策一生博採眾家之長,吸收了前人的優秀成果,把太極拳融於通臂之中,為創造「通臂太極」拳種之第一人,使自己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隨心所欲了藝術境地,高深不可測,是通臂武術史上距今最近的一座無人可以跨越的高峰。著名武術家吳圖南在他的《國術概論》中稱贊到:「光緒初,有張策者 ,字秀林,直隸香河人也,精通各家拳法,為人慷慨好義,性謙和,聞陳之名而往受業。未幾,陳卒,復從師兄王占春遊,切磋琢磨,歷時九載,而技始成。山、陝、燕、趙之地,未有出其右者,其平生以刀法最精。四方有名士,每與之較者,刀必落地……。 著者於民國二十二年夏始遇先生於首都,暢談刀法之理,妙不可言,恨相見之晚也。於是由吳鑒泉介紹,而拜先生之門。只因時間倉促,僅學刀法之應用,未暇及於拳、劍、槍。至今憶及之,未嘗不五中悵然也!」。張策打破封閉保守、秘不示人的門戶之規,廣招徒弟,傳播技藝,德高望重,被譽為「臂聖」、「鐵鞋」,不愧為一代武林宗師。
編輯本段農民書畫家
個人簡介
張策,生於1935年,海安縣西場鎮人,西場建築公司退休職工。現為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員會藝術委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新加坡共和國新神州藝術院高校名譽院士、高級榮譽顧問、特聘高級書畫師。
人物生平
張策出生於一個普通農家,幼年曾就讀於私塾和西場小學,後畢業於如皋初級中學。兒童時代的張策,聰明好學,興趣廣泛,尤愛書畫、雕刻藝術。早年在校先後臨習過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的字帖。那時因家境貧困,兄弟姐妹多,生活維艱,別說文房四寶,他連一本字帖也買不起。所用字帖都是向同學好友借來的。艱苦難不到有心人,張策常用柴棒、瓦片、鍋堂泥,伏在自家門前的空地上專心致志地練字習畫,別人還以為他在地上玩耍。在室內,他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練習指書,任教的老師聞知,感動不已,贈送紙筆給他,這些為他後來練習書畫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953年-1962年,張策先後擔任過掃盲補導員,職工教帥(業余)、幼兒園教師,後到西場小學任教數年(民辦)。他尊師好學,求知若渴,受到多才多藝的仲貞子老師的關愛,在仲老的親切指導下,他一有空閑就習字繪畫。逢到星期天,他就登門向仲老求教,使他的書畫功底有了顯著的長進。 1963年,張策由西場街道下放到農村勞動,盡管當時生活艱苦,他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堅持邊勞動、邊練習書畫。每當春節來臨,他就自費買來紙墨,為附近農民書寫春聯,再一一送給農戶,深受農民的歡迎和愛戴,也得到了村、鎮領導的賞識和好評。 1959年,建國十周年來到了,張策頭頂烈日,不辭勞苦地為家鄉書寫了數十條大幅牆頭標語。在領導的推薦下,他為海安烈士塔書寫了革命烈士紀念碑,繕寫了「海安縣人民政府」門牌,繼而為海安廣播站書寫題詞「努力辦好廣播,為全中國和全世界人民服務。」 1971年-1983年,張策來到南京建築工程公司工作。雖然工作勞苦,他仍不忘書畫篆刻。他節衣縮食,身邊有了零錢,就跑書店,購買名家的書畫作品,回來認真琢磨觀賞,聽說省城舉辦書畫展覽,他也不肯放過參觀學習的機會。一次因購書畫作品,而囊中羞澀,沒錢坐車,他就安步當車,步行10餘里,終於來到展覽館參觀。事後,他對同伴說:「今天不枉此行,一飽眼福」。 功夫不負有志者。張策在名師指導和自己孜孜不倦的勤奮苦練下,在書畫上日漸成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1997年,在「臨淮杯」中國農民書畫大賽中,他的書法作品「弘揚民族藝術,建設精神文明」獲優秀獎。作品在江蘇美展館展出。1998年舉行「楚漢杯」中國書畫大賽,此時,正逢江、湖幾省抗洪救災之期,許多子弟兵、好黨員、好乾部為抗洪排澇,保護和搶救人民的生命財產而英勇獻身。張策情思千里,感動萬分,他書寫了「舍己為人,當仁不讓,赴湯蹈火,見義勇為」送展,榮獲優秀獎,作品先後在《南通日報》、《中國書畫報》上發表,同時被《中國當代書畫精品》入集。 1998年,海安電視台專程來西場鎮為張策拍攝專題片《一家三代弄墨人》,報導張家三代從事藝術創作交流活動的情景。張策當場表演了指書「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拳書「福、壽」兩個大字,其技藝嫻熟自如,別具一格,在場的領導與民眾贊嘆不已,此專題片先後在海安、南通、江蘇電視台播映。 1999年,為「慶祝建國五十周年,迎澳門回歸」舉辦中國書畫大聯展,張策的書法作品「江山千載美,祖國萬年青」,指書:「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參展,其作品被「99」《翰墨藝術家書畫庫》入集,《新世紀翰墨藝術家精典》入典。同年,他的指書作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發行。作品由北京市雲凌藝術發展中心展出,個人的藝術簡歷被收入《當代藝術家群星傳》。 2000年1月,張策成為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員會藝術委員。4月,他的書法作品「創建新成就,迎接新世紀」獲「中國龍文化藝術節書畫展」優秀獎,並在中國美展館展出。5月,書畫作品「百年人物有公論,四海虛名只汗顏」(鍾鼎文)和《池趣圖》獲「世界華人藝術家書畫精晶大賽」優秀獎,分別收進《新世紀傳世書畫藝術精典》、《書畫藝術鑒寶》,由長城國際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書畫作品「翰墨千秋重,丹青萬象新」、《池趣圖》、《蝦趣》榮獲金杯獎,被《二千年中國藝術家》藝術長卷特邀入編,由國家級電視台和《中國書畫報》刊載報導。7月,書畫作品「書畫怡情樂,梅蘭養性榮」、國畫《放盪江湖任去留》獲《人民畫報》和《中國畫報》出版社入編,傳略被收入中國翰墨名家資料庫(世紀珍藏版)。同月加入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成為會員,國畫《蝦趣》入選參展。8月,書畫作品和《神州千秋正氣,華夏萬古長青》、《金魚圖》、《梅鵲》、《松鶴》,獲新加坡新神州藝術彩照院長期展示、收藏,特聘為書畫師、高級顧問、院士,獲傑出表現證書。10月,國畫《放盪江湖任去留》入編「中國名家資料庫」榮獲《人民畫取》出版社金牌獎。11月,指書李白詩《朝發白帝城》國畫「團聚一家親」入編《當代翰墨藝術家精品鑒賞》和新世紀台歷由《香港中華翰墨韻》出版社出版,在北京展出,獲「藝術世紀大展賽創作獎」,作品被組委會和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12月,書畫「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蝦圖」入選中國書法家和中國美術協會精品大展參展。 2001年2月,書法「室雅詩書畫印,庭園梅蘭竹菊」和《池趣》圖,獲第四屆當代書畫家作品邀請展三等獎。 「海陵自古多人傑,江山代有人才出」,張策是海安縣文化之鄉西場鎮繼飲譽扶桑的著名書畫家仲貞子先生之後,升起的又一顆翰墨新星。他為人朴實厚道,謙和好學, 廣交藝友,注重藝德,樂於奉獻,無論老幼對他的字畫愛好求索者,他從不收取分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今,張策又像仲貞子老師關心他那樣,利用雙休日和空餘時間,熱情而無私地輔導登門求教書畫的西小、西中學子,為家鄉造就一代新人在不倦地學習著,耕耘著。
編輯本段四川省成都市新華物業有限公司主管
張策,四川省成都市新華物業有限公司主管。 負責安全方面工作。[1]
編輯本段後梁官吏
張策[2],字少逸,敦煌人。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經略使。策少聰警好學,尤樂章句。居洛陽敦化里,嘗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製作奇巧,同甚寶之。策時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漢禪,始號黃初,則是黃初元年無二月明矣。鼎文何謬歟!」同大驚,亟遣啟書室,取《魏志》展讀,一不失所啟,宗族奇之,時年十三。然而妙通因果,酷奉空教,未弱冠,落發為僧,居雍之慈恩精廬,頗有高致。 唐廣明末,大盜犯闕,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難,君子多之。及丁家艱,以孝聞。服滿,自屏郊藪,一無干進意,若是者十餘載,方出為廣文博士,改秘書郎。王行瑜帥邠州,辟為觀察支使,帶水曹員外郎,賜緋。及行瑜反,太原節度使李克用奉詔討伐,行瑜敗死,邠州平。策與婢肩輿其親,南出邠境,屬邊寨積雪,為行者所哀。太祖聞而嘉之,奏為鄭滑支使,尋以內憂去職。制闋,除國子博士,遷膳部員外郎。不一歲,華帥韓建辟為判官,及建領許州,又為掌記。 天復中,策奉其主書幣來聘,太祖見而喜曰:「張夫子且至矣。」即奏為掌記,兼賜金紫。天祐初,表其才,拜職方郎中,兼史館修撰,俄召入為翰林學士,轉兵部郎中,知制誥,依前修史。未幾,遷中書舍人,職如故。 太祖受禪,改工部侍郎,加承旨。其年冬,轉禮部侍郎。明年,從征至澤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戶部,尋遷中書侍郎。以風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書致仕。即日肩輿歸洛,居於福善里,修篁嘉木,圖書琴酒,以自適焉。乾化二年秋,卒。所著《典議》三卷、詞制歌詩二十卷、箋表三十卷,存於其家。
❸ 導演張策最近有什麼傳聞呢
短視頻的爆火,讓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自媒體這個賽道。曾經擔任《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這個抖音賬號的策劃,導演,編劇,配音工作的張策,在該賬號爆火以後,他卻由於各種原因選擇了離職,當時他在微博發文辭職的時候,也引起了網友們的很多猜疑,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選擇離職,他沒有公開說明。很多人都好奇當離職以後,他去了哪裡發展,現在又在做什麼工作,也有人好奇讓他選擇離職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事情已經過去了很久,當事人沒有進行說明應該也是有自己的想法。
❹ 朱一旦團隊導演張策離職,朱一旦還能火下去嗎
01、掉粉是必然的“有錢人的生活,往往就是這么的朴實無華且枯燥”——隨著ID 為“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博主視頻在全網的爆火,視頻中的人虛擬主人公“朱一旦”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句台詞也成為了當下流行的梗。雖然朱一旦團隊演員眾多,但真正處於核心地位,負責整個視頻的劇本撰寫、製作、配音等工作的卻只有導演張策一個人。而近期,張策卻宣布已從朱一旦團隊離職,這也讓一眾網友感到十分震驚和遺憾。也難免有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離開了張策的朱一旦團隊,還能繼續火下去嗎?以下是個人看法。
由朱一旦團隊出品的短視頻,和目前各平台的其他短視頻不同,它內容豐富,多以暗諷的手法反映社會現實問題,詼諧幽默,非常具有自己的風格特點,可以說是在現如今越來越千篇一律的短視頻創作中獨樹一幟。許多粉絲也正是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才選擇點擊關注。而隨著核心人物導演張策的離職,視頻必然無法再回到原來的風格,也難免會讓原先的粉絲覺得“沒內味兒”了,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掉粉將會是必然的趨勢。
總得來說,還是祝願導演張策和朱一旦團隊都能有好的發展。
❺ 張氏有什麼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嗎列舉人名年代事例…多多益善
張飛,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勇猛大將。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起兵。曹操奪取荊州,劉備敗於長坂(今湖北當陽),張飛率騎出戰,曹軍不敢前進,當時與關羽同被稱為「萬人敵」。
張居正,明朝最傑出的改革家。明神宗時他出任宰相,針對當時軍政敗壞,財政破產的局面進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整頓賦稅,又任用名將戚繼光練兵,加強邊防,取得成效。
張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今草書法大師。好書法,尤善章草書。其後,省略了章草的繁難之處,在運筆上使用了流利的出鋒,顯示出奮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的常規,創造了「今草」。
張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使西域的旅行家。其西漢時(公元前139年和前116年),曾兩次出使西域,從此打通了亞洲的交通線,開辟了中國和歐亞各國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往的通道「絲綢之路」。
張謇,最早創建博物館的人。清光緒年間的狀元。從事民族工商業,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民族資本家之一。1905年,在江蘇省南通市創建了南通博物苑,開了中國人自辦博物館之先河。
張伯行,「天下第一清官」。清康熙進士,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康熙皇帝稱其操守為「天下第一清官」。
張仲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中醫理論家。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年輕時鑽研和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後來在長沙任地方官,因看到連年瘟疫奪去無數人的生命,心裡十分痛苦,便辭官行醫。在醫療中,既重視學習古人的知識和經驗,並且勇於創新。有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由於他對中醫的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之洞,最早推廣普通話的高層官員。清末洋務派的後起之秀,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創辦鋼廠、鐵路。1903年,為清廷學部重臣,主持制定了《學務綱要》,銘文規定學堂皆習官音,積極推廣官話(普通話)以統一全國語言,實為一種替中華文明鋪石墊路的明智之舉。
張元濟,張姓最著名的中國近現代出版家。生於1867年,卒於l959年,享年92歲。清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因參加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失敗被革職,後在上海致力於文化事業,主持商務印書館。解放後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張志和,張姓最早成名的唐代詩人。16歲參加科舉考試,皇榜高中,被賜為明經及第。他向唐肅宗獻策,頗得賞識,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唐肅宗賜名志和。
張衡,世界上第一架觀測地震儀器的製造者。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文學家。曾擔任掌管天文的官吏。精通天文歷算,不但注意理論研究,而且注重實踐。他製造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的儀器。他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人發明的地震儀器早1700多年。其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最著名。
張學良,國民黨最著名的愛國將領、張姓最長壽名人。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等愛國志士,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在西安毅然率部扣留了蔣介石及其軍政要員10多人,發動了「西安事變」。當天,張、楊通電全國,提出以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為主旨的八項主張。中共中央以民族利益為重,根據當時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及時制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並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參加調解談判。24日,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完成。此後,張學良被蔣介石長期囚禁。2001年10月14日逝世,享年101歲。
張勛,最後一支「辮子軍」的北洋軍閥統帥。曾隨袁世凱鎮壓義和團,受到慈禧太後的寵信。清王朝被推翻以後,他為了表示對清王朝的忠心,令他的部隊禁剪辮子,稱為「辮子軍」,他被稱為「辮帥」。在袁世凱死後,他帶兵入京,逼走總統黎元洪,解散國會。1917年7月,擁立清帝溥儀復辟。年底被段祺瑞擊敗,復辟流產。
張國燾,中國共產黨黨史上最大的叛徒。1920年在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在中共一大當選為中央局組織主任。在中共六大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書記、軍事委員會主席,積極推行「左」傾路線。在紅軍長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偽中央。1938年叛變革命,投降國民黨。1948年逃到台灣,後定居加拿大,死於加拿大多倫多。
張瑞芬,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家。1927年,遠渡重洋到美國求學,研讀航空學。1932年,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訓練,飛行考試合格,領取了美國航空執照,被接納為航空協會會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名人
張雲逸(文昌籍),開國大將。
張宗遜,開國上將。
張愛萍(達縣籍),開國上將。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國務院副總理。
開國中將:張震(平江籍)、張藩(瀏陽籍)、張才千(麻城籍)、張天雲(紅安籍)、張仁初(紅安籍)、張令彬(平江籍)、張達志、張池明、張賢約、張祖諒、張國華(永新籍)、張經武(炎陵籍)、張南生(連城籍)、張翼翔(瀏陽籍)、陶勇原名張道庸。
開國少將:張雄(瑞金籍)、張光華(寧都籍)、張英輝(興國籍)、張耀祠(於都籍)、張力雄(上杭籍)、張雲龍(永定籍)、張元培(永定籍)、張開荊(吉水籍)、張華(永豐籍)、張和(瀏陽籍)、張天恕(紅安籍)、張太生(吉安籍)、張日清(長汀籍)張文碧(吉水籍)、張水發(連城籍)、張書祥(平江籍)、張平凱(平江籍)、張正光(平江籍)、張漢丞(麻城籍)、張廷發(沙縣籍,任過解放軍空軍司令等職)、張闖初(平江籍)、張志勇(紅安籍)、張宜步(永定籍)、張顯揚(通江籍)、張濟民(泰和籍)、張培榮(麻城籍)、張銍秀(永新籍)、張強生(安福籍)、張新華(寧化籍)、張雍耿(寧化籍)、張竭誠(紅安籍)、張德貴(巴中籍)、張世蓋(巴中籍)等103人。以上1/3強出自客家聚居地。
《黃埔軍校三百名將》列有張純(湘鄉籍,國民黨中將)、張鎮(國民黨追贈上將)、張子清(紅四軍十一師師長)、張開荊(吉水籍,解放軍少將)、張友清(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張世希(國民黨中將)、張赤男(長汀籍,紅四軍十一師政委)、張靈甫(國民黨中將)、張國燾(萍鄉籍,原紅軍總政委)、張宗遜(解放軍上將)、張金廷(國民黨中將)、張炎元(梅縣籍,國民黨中將)、張治中(原國民黨中將加上將銜,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17人。
張姓枝繁葉茂,名人輩出。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曾先後任泰相和魏相,其策略號稱「連橫」。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除前已述的張良和張騫。還有諸侯王張耳,歷算家張蒼,御史大夫張湯,大司馬張安世,淮南相張釋之,京兆尹張敞,丞相張禹。東漢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是前已述的張衡、張仲景。今河南南陽縣北25公里石橋鎮有張衡墓,南陽市東關溫涼河畔醫聖祠內有張仲景墓。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稱「張天師」。至東漢靈帝時,張氏出現兩個著名的道教中心:一個是張角所創的太平道,184年起義,以頭纏黃巾為標志,稱「黃巾軍」,其弟張梁、張寶均為首領,斗爭持續了10多年;一個是以張修、張魯為首領的天師道,184年在四川舉行武裝起義,所建政權繼續約30年,成為東漢末年比較安定的地區。西晉有大臣、文學家張華,還有文學家張翰、張協、張載,法律學家張裴,荊州蠻、漢各族人民聯合起義領袖張昌。西晉永康二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聯合漢族和少數民族統治階級穩定當地秩序,創造了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其子張茂,建立前涼國,傳4代7王63年。南北期,有南朝宋農民起義領袖張鳳,南朝梁畫家張僧繇,北魏教育家張偉,北齊天文學家張子信。隋未有山東農民起義首領張金稱。唐代,張姓更是才人濟濟,僅宰相即有17人,其中張說、張九齡同時又是詩人;還有以守睢陽、抗安祿山叛軍而聞名的張巡,文學家張鷟,書法家張旭,小說家張讀,畫家張萱、張璪,詩人張若虛、張繼、張籍、張祜、張為、張碧,傳為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天文學家、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張遂。 五代時南漢有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川陝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張余,陝豫鄂農民起義首領張海,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詞人張先,詩人張末,以畫《清明上河圖》著名的畫家張擇端,道教南派初祖張紫陽。南宋有大臣張浚,將領張憲、張俊、張貴、張順、張珏、張世傑,抗金農民軍首領張榮,詞人張元干、張孝祥、張炎,學者張拭,書法家張即之。金有醫學家張子和、張潔古。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散曲家張養浩、張可久,詞人張埜,詩人張翥,畫家張渥、張守中,戲曲藝人、作家張國賓。明代有建文時受命密察燕事,靖難兵起被朱棣執,不屈而死的北平布政使張,明代還有畫家張路、張宏,戲曲作家張風翼,音樂家張野塘,醫學家張景岳,文學家張溥,閩、粵、贛邊區農民起義首領張璉,著名道士張三豐;明未有農民軍起義首領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歷時三年。明清之際有伊斯蘭教學者張中,文學家張岱,畫家張風,經學家張爾岐。清代有醫學家張石頑,水利家張玉書,學者張琦、張澍、張文虎,經學家張惠言、張穆,文學家張潮、張景祁,詩人張問陶、張維屏,書法家張照、張裕釗,戲曲作家張大復,川楚白蓮教起義首領張正謨;清末有捻軍首領張樂行、張宗禹,貴州苗族農民起義首領張秀眉,義和團首領張德成,著名外交官張蔭桓,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
近現代,張姓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因之幾乎在各個領域都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在軍政界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太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張聞天,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張際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張瀾,著名愛國將領張自忠等。在科學技術界有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張如心,近代地理學家張相文,學者張采田,近代史學家張星烺,植物學家張景。在醫葯學界有解剖學家、醫學教育家張鋆,葯理學家張昌紹,近代名醫張錫純、張山雷。在文化藝術界有出版家張元濟,現代作曲家張寒暉、張曙。英模人物有張思德、張福林、張學棟。
僑居海外的張姓華人以及台港澳張姓同胞也是人才濟濟。在美國,有費城中華文化社區中心理事長張天德,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托瑪斯·奧森研究中心量子結構部經理、博士張立剛,航空與太空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雲樵,1986年1月12日以哥倫比亞號太空船升空的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張光直,密蘇里大學歷史學教授張春樹,國家科學院院士、教授、被稱為「避孕葯之父」的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環球瞭望》電視系列節目主持人、總編輯、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女研究員張雯,1987年獲美國聯合藝術家協會年度繪畫比賽第一名的水彩畫女畫家張融。在英國,有劍橋大學漢文系教授張心滄。在法國,有巴黎保安運輸公司負責人張宗清,著名女畫家張玉良。在澳大利亞,有心外科專家、反貪污特別專員張任謙,國立大學人文科學院院士、教授張光裕。在菲律賓,有馬尼拉國際稻米研究所所長、教授、水稻專家張德慈,馬尼拉迪拉莎大學文學院中國研究計劃女學者張素玉。在印度尼西亞,有蘇門答臘資本家張度淵。在新加坡,有古幣協會委員張愛俊、張其深。在汶萊,張民為汶萊工農商業發展立下大功,被汶萊王封予拿督勛銜。在巴拿馬,有工商部次長張志誠。在台灣,有著名畫家張大千;長榮海運公司總經理張榮發及其子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擁有財富約20億美元,在「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榜」排名第45位。此外,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的張姓人有16位,他們是:泰國的張錦程,馬來西亞的張曉卿、張德麟、張泗清,菲律賓的張偉廉,美國的張濟民,巴西的張勝凱,紐西蘭的張朝,英國的張祺威,台灣的張建安、張國安、張伯欣、張添根,香港、澳門的張祝珊、張人龍、張玉良。
贛南張姓名人還有出自章貢區的20世紀前半期贛南教育三泰斗之一張廣鴻;出自於都的贛南第一個縣紅色政權主席張文煥;出自上猶的上猶縣第一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張書杜等。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中國道教創始宗師(張天師) 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之一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一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一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一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張旭 (草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之一 張作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張自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一 張雲逸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張朝陽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 張藝謀
❻ 扎蘭屯市河西新區的發展歷程
據專家考證,至少在距今7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雅魯河、綽爾河流域即已有人類活動。順治年間,沙俄開始入侵黑龍江北岸廣大地區,世代生活在那裡的索倫(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族人民被迫遷居嫩江流域。清政府將嫩江流域的達斡爾人編為3個「扎蘭」(也稱「甲喇」,滿語,漢譯為「參領」之意,清代正三品武官職,每個參領下轄5個佐,每個佐300人),將鄂溫克人編為5個「阿巴」(鄂溫克語,漢語譯為「圍場、獵場」之意),並派官員進行統轄。扎蘭屯境內主要居住著鄂溫克人,以狩獵為生。
康熙30年(1691年),清政府在3個「扎蘭」、5個「阿巴」的基礎上組建了布特哈(滿語,漢語譯為「漁獵、打牲」之意)八旗,將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人編在八旗之內,在嫩江西岸宜卧後屯(今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鎮北)建立了總管衙門,管理八旗事務。扎蘭屯境內雅魯河畔的鄂溫克人被編入了鑲紅旗,濟沁河畔的鄂倫春人被編為正藍旗,旗衙門合設在雅魯河畔的扎蘭屯,也稱「扎蘭衙門」,派「扎蘭章京」(也稱「甲喇章京」。「章京」為官職名,清代軍職多稱章京,為滿語的音譯,如參領被稱為「扎蘭章京」),坐鎮扎蘭屯,司掌兩旗的軍事、行政與司法事務。
中東(東清)鐵路修通以前,這里山高林密,河流縱橫,禽珍獸異眾多,為歷代北方少數民族棲息、游獵的理想之地。自清末實行墾荒政策及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大批流民自冀、魯、豫、黑、吉、遼等地紛紛湧入,使扎蘭屯地區人口逐漸增加,農、工、商各業初露端倪。
光緒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裁撤布特哈總管衙門,將其升為布特哈副都統,副都統由宜卧奇遷駐博爾多(今黑龍江省訥河市)。不久,裁撤舊92佐,新組建布特哈八旗,以嫩江為界,分設東西兩路布特哈,東布特哈總管衙門駐博爾多,西布特哈總管衙門駐宜卧奇。扎蘭屯境歸屬西路布特哈,駐「扎蘭章京」衙門廢止,改設官莊,專司收容、管理關內流入人口和墾荒事宜,編為軍籍屯田。
民國四年(1916年)3月1日,為管理自行流入的墾荒農民和發展招墾事業,黑龍江省在現扎蘭屯市境內的濟沁河和扎蘭屯分別設置稽墾局,「承總管之命,輸墾務,以招徠佃戶,督催墾辟,暨清理荒地謬葛,設法振興街墓之事。」同時設置管理土地開放等行政事務的佐治局,專事土地開發及管理事務。
民國十四年(1926年)2月2日,濟沁河、扎蘭屯兩稽墾局廢止,改設雅魯設治局(成立縣條件尚不成熟,暫時設此機構,待條件成熟後改局為縣),駐扎蘭屯街,歸屬黑龍江省龍江道。此為現扎蘭屯市境正式設治之始。
民國十七年(1929年)1月9日,雅魯設治局改升為三等縣,定名雅魯縣,歸黑龍江省管轄,設雅魯知事,縣署駐扎蘭屯街。同年2月15日雅魯縣公署改為雅魯縣政府,縣知事改設縣長,設縣長、副縣長、秘書長等職,下設總務科、行政科、財務科、建設科、產業科、警察局和扎蘭屯街公所,並將轄區劃分為三個區,第一區為扎蘭屯街,轄11個鄉;第二區為濟沁河區,轄3個鄉;第三個區為博克圖區,轄2個鄉。
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並於1932年(大同元年)建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後,偽滿洲國國務院設立興安局,不久改為興安總省,並開始實行省公署官制。6月5日,興安總省在大興安嶺東麓扎蘭屯地區設立興安東分省,並在齊齊哈爾設立興安東分省公署臨時辦公處。6月27日,裁撤雅魯縣,在原行政區設立布特哈左翼、右翼兩旗,布特哈左翼旗駐扎蘭屯,布特哈右翼旗駐博克圖。1933年1月27日,興安東分省臨時辦公處由齊齊哈爾移駐扎蘭屯,在扎蘭屯正式建立興安東分省公署。5月10日,興安東分省將布特哈左翼、右翼兩旗合並,建立布特哈旗公署,同駐扎蘭屯。興安東分省下轄布特哈旗、阿榮旗、喜扎嘎爾旗、莫力達瓦旗和巴彥旗5個旗。公署內設省長、副省長、參事官等職,下設總務廳、民政廳、警務廳3個廳。興安東分省還設有保安司令部,下轄3個團,總兵力約500人,主要承擔維持地方治安、肅清土匪等任務。布特哈旗公署設旗長、副旗長、參事官等職,內設庶務、內務、開拓、警務4個科11個股,下轄恩和、烏爾吉、濟沁河、博克圖5個努圖克(區)和扎蘭屯辦公處(街)。
1934年(康德元年)12月1日,為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偽滿洲國當局將東北和
內蒙古東部地區劃為十四個省,興安東分省隨之改為興安東省。
1940年扎蘭屯辦公處改為扎蘭屯街公所,博克圖努圖克提升為行政公署。
1943年10月,偽滿洲國取消興安四省,建立興安總省,省公署設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原興安四省為 總省派出機構,興安東省隨之撤銷,布特哈旗劃歸興安總省。
1945年8月17日,蘇聯紅軍進駐扎蘭屯,日偽政權隨之垮台。這一時期,共產黨在這一地區活動尚未公開,國民黨鞭長莫及,無力接管。在這種復雜、特殊歷史背景下,當地上層人物、紳士、富商積極活動,經蘇聯紅軍同意,建立了扎蘭屯地方維持會,各努圖克也建立了地方維持會。9月12日,扎蘭屯地方維持會改為布特哈旗解放委員會。解放委員會設委員長、副委員長、顧問等職,下設總務、聯絡、復興、宣傳、救濟、公安6個處,並在大河灣等地建立5個分區。12月4日,布特哈旗解放委員會宣告解體。原興安東省地區的蒙古、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和知識分子,共同建立興安地區行政公署,歸屬籌建中的東蒙自治政府。興安地區行政公署內設秘書室和總務、民政、實業、內防4個處,仍轄布、阿、莫、巴4個旗(喜扎嘎爾旗撤銷)。
1945年冬至1946年春,中共嫩江省工委、中共中央東北局相繼派夏輔仁、蘇林以及張策、王盛榮等人來扎蘭屯開展工作,並根據東蒙自治政府的指示,依靠達斡爾等民族上層人士和知識分子,於1946年3月27日在扎蘭屯召開納文慕仁盟人民代表大會,於5月3日建立納文慕仁省政府,公署設在扎蘭屯。5月13日,納文慕仁省政府發布命令,撤銷雅魯縣政府,建立布特哈旗政府。布特哈旗政府於7月25日正式辦公,內設總務、行政、公安3個科。根據1946年4月3日烏蘭夫在承德主持召開的「四.三會議精神,東蒙自治政府決定將所轄各省政府一律改為盟政府,納文慕仁省政府遂於6月27日改稱為納文慕仁盟政府,內設秘書、民政、實業、公安4個處。
1946年10月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成立後,在扎蘭屯設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總分會駐扎蘭屯辦事處,為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派駐機構。1947年4月23日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東蒙總分會駐扎蘭屯辦事處隨之撤銷。
1947年5月1日後,歸屬內蒙古自治政府納文慕仁盟政府領導。
1948年2月,根據內蒙古自治政府命令,恢復建立布特哈旗政府,歸屬納文慕仁盟政府。8月7日,為精簡機構,撤銷布特哈旗政府,旗政府由納文慕仁盟政府兼管,盟長兼任旗長。同月,建立城鎮和農村兩個中心區委,分別領導城鎮和農村工作,1949年4月撤銷。
1949年1月後,布特哈旗為呼倫貝爾盟(簡稱呼納盟)轄區。4月11日,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命令,納文慕仁盟同大興安嶺西麓的呼倫貝爾盟合並,建立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簡稱呼納盟),4月23日,恢復建立布特哈旗政府,隸屬於呼納盟。
1950年1月23日,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命令,布特哈旗所屬博克圖努圖克(區)及所屬巴林、雅魯兩嘎查(村)劃歸喜桂圖旗(今牙克石市)。
1953年4月,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命令,撤銷呼納盟政府,設立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區行政公署。1954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東部區行政公署,將這一地區的呼納盟、興安盟合並為呼倫貝爾盟,布特哈旗隸屬於呼倫貝爾盟。
1956年5月9日,全旗行政區劃進行重大調整,其中扎蘭屯區改為扎蘭屯鎮,並將鎮區劃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區。
1969年8月1日,布特哈旗隨呼倫貝爾盟劃歸黑龍江省。
1979年7月,布特哈旗隨呼倫貝爾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83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布特哈旗,設立扎蘭屯市(縣級),翌年1月1日,正式撤旗設市。
❼ 張策的介紹
張策1976年畢業於北京第一六八中學。歷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人,北京公安局辦公室宣傳科副科長、科長,北京公安局《金盾》雜志副主編。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❽ 張策的人物履歷
1911年2月28日生於陝西高陵縣船張村。曾用名王尚義。中學時代參加愛國學生運動,曾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5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青年社,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參加紅二十六軍。
1934年以後歷任陝西省委常委兼白區工作部部長、嫩江省委常委兼白城子地委書記、東蒙工委書記、興安省副主席、東北騎兵縱隊政委、吉林省委常委兼吉南地委書記、松江省委書記兼哈爾濱市委書記、松江軍區政委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交通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國務院副秘書長兼國家編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處書記兼中共西安市委第一書記,中央廣播事業局黨委書記。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顧問。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1982年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中共八大代表,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大特邀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1999年1月8日在京逝世,終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