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貴州省禁毒條例(2021修正)
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懲治毒品違法犯罪行為,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員,保護公民身心健康,維護社會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第三條禁毒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實行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
禁毒工作實行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禁種、禁制、禁販、禁吸並舉的方針,堅持教育與懲治相結合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禁毒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禁毒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省人民政府禁毒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省的禁毒工作;市州、縣級人民政府禁毒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禁毒工作。各級禁毒委員會應當制定禁毒工作的具體措施,對本行政區域開展禁毒工作的情況進行監督、考核和評估。
各級禁毒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禁毒委員會的日常工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配備工作人員。第六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履行法定職責,依法打擊毒品違法犯罪活動。
司法行政、市場監管、衛生健康、應急、海關、交通運輸、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文化和旅遊、民政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開展禁毒工作。第七條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應當結合工作實際,組織開展禁毒宣傳教育,普及毒品預防知識,增強公民禁毒意識。
主流媒體應當每年安排一定版面或者時段免費刊登、播放禁毒公益廣告,其他媒體也應當採取多種形式進行禁毒宣傳。第八條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禁毒知識納入教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禁毒宣傳教育。公安機關、司法行政部門和衛生健康部門應當予以協助。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禁毒工作信息化建設,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開展禁毒宣傳教育、緝毒執法、禁毒管理、戒毒康復、毒情分析等工作。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動禁毒社會工作者隊伍和志願者隊伍建設,完善禁毒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志願服務體系;通過委託或者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扶持社會組織和鼓勵支持社會工作者協助禁毒部門開展禁毒宣傳教育、戒毒康復等工作。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陽光工程建設,採取措施促進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就業,對吸納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就業的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陽光工程是指以安置企業為載體,以集中安置為核心,其他形式為補充,集生理脫毒、身心康復、就業安置、融入社會四位一體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模式。
鼓勵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扶助其融入社會。第十二條城市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指導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做好禁種、禁制、禁販、禁吸毒品的教育宣傳,落實禁毒防範措施。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建立禁毒預防教育宣傳基地,免費向社會開放。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對本單位工作人員進行禁毒教育,落實禁毒責任制,做好禁毒工作。第十四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對未成年人進行毒品危害的教育,防止其吸食、注射毒品或者進行其他毒品違法犯罪活動。
家庭成員有吸食、注射毒品的,家庭其他成員應當進行教育和制止,並給予生活上的關心,幫助其戒除毒癮。第十五條公安機關對吸毒人員應當開展吸毒成癮認定,查清吸毒史,追查毒品來源,查找販毒線索。
吸毒人員應當主動向公安機關登記戒毒或者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公安機關應當建立吸毒人員登記檔案,對主動向公安機關登記戒毒或者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的吸毒人員,公安機關對原吸毒行為不予處罰。第十六條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的實際需要,配備社區禁毒專職工作人員。社區禁毒專職工作人員應當向社會公開招聘。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排的禁毒經費預算應當向社區傾斜,保障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的開展。
公安派出所應當加強對轄區內涉毒人員的動態管理,參與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日常管理;社區醫療機構負責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司法行政部門對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提供指導和協助,民政等相關部門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提供救助和援助。
『貳』 貴州省禁毒宣傳教育「八進」工作是什麼
進家庭、進學校、進單位、進場所、進鄉村、進社區、進工廠、進網路
『叄』 貴州省禁毒條例(2013修正)
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懲治毒品違法犯罪行為,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員,保護公民身心健康,維護社會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第三條禁毒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實行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
禁毒工作實行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禁種、禁制、禁販、禁吸並舉的方針,堅持教育與懲治相結合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禁毒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禁毒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省人民政府禁毒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省的禁毒工作;市、州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禁毒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禁毒工作。各級禁毒委員會應當制定禁毒工作的具體措施,對本行政區域開展禁毒工作的情況進行監督、考核和評估。
各級禁毒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禁毒委員會的日常工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配備工作人員。第六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履行法定職責,依法打擊毒品違法犯罪活動。
司法行政、工商、衛生、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安全生產監督、質量技術監督、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交通運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文化、民政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開展禁毒工作。第七條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應當結合工作實際,組織開展禁毒宣傳教育,普及毒品預防知識,增強公民禁毒意識。
主流媒體應當每年安排一定版面或者時段免費刊登、播放禁毒公益廣告,其他媒體也應當採取多種形式進行禁毒宣傳。第八條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禁毒知識納入教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禁毒宣傳教育。公安機關、司法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應當予以協助。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陽光工程建設,採取措施促進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就業,對吸納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就業的單位和個人給予政策優惠。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陽光工程是指以安置企業為載體,以集中安置為核心,其他形式為補充,集生理脫毒、身心康復、就業安置、融入社會四位一體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模式。
鼓勵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扶助其融入社會。第十條城市街道辦事處(社區)、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指導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做好禁種、禁制、禁販、禁吸毒品的教育宣傳,落實禁毒防範措施。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建立禁毒預防教育宣傳基地,免費向社會開放。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對本單位工作人員進行禁毒教育,落實禁毒責任制,做好禁毒工作。第十二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對未成年人進行毒品危害的教育,防止其吸食、注射毒品或者進行其他毒品違法犯罪活動。
家庭成員有吸食、注射毒品的,家庭其他成員應當進行教育和制止,並給予生活上的關心,幫助其戒除毒癮。第十三條吸毒人員應當主動向公安機關登記戒毒或者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公安機關應當建立吸毒人員登記檔案,對主動向公安機關登記戒毒或者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的吸毒人員,公安機關不予行政處罰。第十四條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的實際需要,配備社區禁毒專職工作人員。社區禁毒專職工作人員應當向社會公開招聘。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安排財政預算禁毒經費時應當向社區傾斜,並安排一定專項經費,保障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的開展。
公安派出所應當加強對轄區內涉毒人員的動態管理,參與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日常管理;社區醫療機構負責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司法行政、民政等部門負責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矯治、救助、援助等工作。第十五條城市街道辦事處(社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轄區內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分布情況,建立戒毒治療、心理干預、幫扶救助、監督管理機制,成立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小組。工作小組由戒毒人員的家庭成員或者其他監護人、村(居)民委員會成員、社區民警、社區禁毒專職工作人員等組成。
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小組應當根據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方案,與戒毒、康復人員簽訂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協議,落實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措施。
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協議的格式和主要內容由省禁毒委員會辦公室統一規定。
『肆』 貴州省的禁毒形象大使是誰
貴州歌王野馬獲「黔東南州禁毒宣傳形象大使」稱號
網頁鏈接
貌似是這個人?你看看是不是。
『伍』 貴州省禁毒條例修正案(2013)
一、增加一條作為第九條,內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陽光工程建設,採取措施促進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就業,對吸納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就業的單位和個人給予政策優惠。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陽光工程是指以安置企業為載體,以集中安置為核心,其他形式為補充,集生理脫毒、身心康復、就業安置、融入社會四位一體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模式。
「鼓勵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扶助其融入社會。」二、將第十條修改為第十一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內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建立禁毒預防教育宣傳基地,免費向社會開放。」三、將第二十條修改為第二十一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內容為「公安機關、司法行政等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完善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出所銜接工作協調機制。」四、將第二十一條修改為第二十二條,修改為「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符合條件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陽光工程安置基地(點)和社區建立戒毒葯物維持治療門診或者流動服務站(點),為符合條件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提供戒毒葯物維持治療。」五、將條例中「社區戒毒(康復)」修改為「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六、本修正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陸』 貴州省禁毒條例的條例正文
貴州省禁毒條例
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懲治毒品違法犯罪行為,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員,保護公民身心健康,維護社會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
第三條 禁毒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實行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
禁毒工作實行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禁種、禁制、禁販、禁吸並舉的方針,堅持教育與懲治相結合的原則。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禁毒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禁毒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第五條 省人民政府禁毒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省的禁毒工作;市、州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禁毒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禁毒工作。各級禁毒委員會應當制定禁毒工作的具體措施,對本行政區域開展禁毒工作的情況進行監督、考核和評估。
各級禁毒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禁毒委員會的日常工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配備工作人員。
第六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履行法定職責,依法打擊毒品違法犯罪活動。
司法行政、工商、衛生、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安全生產監督、質量技術監督、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交通運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文化、民政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開展禁毒工作。
第七條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應當結合工作實際,組織開展禁毒宣傳教育,普及毒品預防知識,增強公民禁毒意識。
主流媒體應當每年安排一定版面或者時段免費刊登、播放禁毒公益廣告,其他媒體也應當採取多種形式進行禁毒宣傳。
第八條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禁毒知識納入教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禁毒宣傳教育。公安機關、司法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應當予以協助。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陽光工程建設,採取措施促進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就業,對吸納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就業的單位和個人給予政策優惠。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陽光工程是指以安置企業為載體,以集中安置為核心,其他形式為補充,集生理脫毒、身心康復、就業安置、融入社會四位一體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模式。
鼓勵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扶助其融入社會。
第十條 城市街道辦事處(社區)、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指導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做好禁種、禁制、禁販、禁吸毒品的教育宣傳,落實禁毒防範措施。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建立禁毒預防教育宣傳基地,免費向社會開放。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對本單位工作人員進行禁毒教育,落實禁毒責任制,做好禁毒工作。
第十二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對未成年人進行毒品危害的教育,防止其吸食、注射毒品或者進行其他毒品違法犯罪活動。
家庭成員有吸食、注射毒品的,家庭其他成員應當進行教育和制止,並給予生活上的關心,幫助其戒除毒癮。
第十三條 吸毒人員應當主動向公安機關登記戒毒或者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公安機關應當建立吸毒人員登記檔案,對主動向公安機關登記戒毒或者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的吸毒人員,公安機關不予行政處罰。
第十四條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的實際需要,配備社區禁毒專職工作人員。社區禁毒專職工作人員應當向社會公開招聘。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安排財政預算禁毒經費時應當向社區傾斜,並安排一定專項經費,保障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的開展。
公安派出所應當加強對轄區內涉毒人員的動態管理,參與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日常管理;社區醫療機構負責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司法行政、民政等部門負責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矯治、救助、援助等工作。
第十五條 城市街道辦事處(社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轄區內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分布情況,建立戒毒治療、心理干預、幫扶救助、監督管理機制,成立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小組。工作小組由戒毒人員的家庭成員或者其他監護人、村(居)民委員會成員、社區民警、社區禁毒專職工作人員等組成。
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小組應當根據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方案,與戒毒、康復人員簽訂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協議,落實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措施。
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協議的格式和主要內容由省禁毒委員會辦公室統一規定。
第十六條 吸毒成癮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縣級、市州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可以責令其在戶籍所在地或者現居住地接受社區戒毒:
(一)吸毒被公安機關初次查獲,有固定住所和穩定生活來源,具備家庭監護條件的;
(二)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滿1周歲嬰兒的;
(三)不滿16周歲的;
(四)60周歲以上的;
(五)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的;
(六)其他不適宜強制隔離戒毒的。
第十七條 社區戒毒人員戒毒期滿,由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小組作出評估報告,城市街道辦事處(社區)、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意見,社區戒毒執行地公安機關開具解除社區戒毒通知書,並通知原決定公安機關。
第十八條 強制隔離戒毒場所的設置,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具備醫療、生活、教育、勞動等功能,並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
強制隔離戒毒場所應當設立專門區域收治病殘戒毒人員,對患有嚴重疾病的戒毒人員,應當給予必要的看護和治療;對患有傳染病的戒毒人員,應當實行隔離治療。
強制隔離戒毒場所應當採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防止戒毒人員自傷、自殘、自殺或者實施其他危害行為。
除患有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不宜強制隔離戒毒的傳染病或者嚴重疾病的,強制隔離戒毒場所不得以患有其他傳染病或者疾病、經費不足等理由拒絕收治已被決定強制隔離戒毒的戒毒人員。
第十九條 吸毒成癮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市州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作出強制隔離戒毒的決定:
(一)拒絕接受社區戒毒的;
(二)在社區戒毒期間吸食、注射毒品的;
(三)嚴重違反社區戒毒協議的;
(四)經社區戒毒、強制隔離戒毒後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
(五)初次查獲吸毒成癮嚴重的。
吸毒成癮人員自願接受強制隔離戒毒的,經公安機關同意,可以進入強制隔離戒毒場所戒毒,但應當與其他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分開管理。
第二十條 對依法可以提前解除強制隔離戒毒或者需要延長強制隔離戒毒期限的,由強制隔離戒毒場所提出意見,報原決定公安機關批准,原決定公安機關接到相關報告後,應當在7日內作出決定。
第二十一條 公安機關、司法行政等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完善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出所銜接工作協調機制。
期滿解除強制隔離戒毒的,強制隔離戒毒場所應當開具解除強制隔離戒毒通知書,並在3日內書面通知原決定公安機關、戒毒人員家屬、所在單位及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城市街道辦事處(社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
被解除強制隔離戒毒的人員,原決定公安機關可以責令其接受不超過3年的社區康復,並將社區康復決定書轉交執行地城市街道辦事處(社區)、鄉鎮人民政府和公安派出所。
戒毒人員應當在戶籍所在地接受社區康復;在戶籍所在地以外的現居住地有固定住所的,可以在現居住地接受社區康復。
第二十二條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符合條件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陽光工程安置基地(點)和社區建立戒毒葯物維持治療門診或者流動服務站(點),為符合條件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提供戒毒葯物維持治療。
第二十三條 社區康復人員康復期滿的,或者社區康復期滿1年經評估康復情況良好的,由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小組作出評估報告,城市街道辦事處(社區)、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意見,社區康復執行地公安機關開具解除社區康復通知書,並通知提出意見的城市街道辦事處(社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及原決定公安機關。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戒毒工作的需要,可以開辦戒毒康復場所;有條件的強制隔離戒毒場所,可以依法設置戒毒康復場所;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依法開辦公益性戒毒康復場所。
戒毒康復場所應當具備康復治療、生活服務、教育培訓、生產勞動等基本功能,建立健全戒毒康復管理制度。
戒毒人員自願申請,可以到戒毒康復場所執行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戒毒人員解除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後可以自願申請到戒毒康復場所生活、勞動。
第二十五條 被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被決定予以強制性教育措施的人員有吸毒行為的,其刑罰、強制性教育措施執行完畢後,或者被判處管制、緩刑的人員有吸毒行為的,公安機關可以依法採取相應的戒毒措施。
第二十六條 戒毒人員及家庭成員在入學、就業、享受社會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視。有關部門、組織和人員應當在入學、就業、享受社會保障等方面對戒毒人員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第二十七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組織、參與、教唆、介紹、引誘、欺騙他人販賣、吸食、注射毒品,或者以其他方式為販賣、吸食、注射毒品提供條件和幫助。
第二十八條 娛樂場所及餐飲、住宿、洗浴、會所等服務業的經營者、管理者應當加強對本單位員工的禁毒教育,落實禁毒防範措施,防止在經營場所發生毒品違法犯罪活動;發現毒品違法犯罪活動應當向公安機關報告,並協助公安機關開展調查取證工作。
房屋出租人發現承租人有毒品違法犯罪活動或者毒品違法犯罪嫌疑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根據查緝毒品的需要,可以依法在物流集散地、交通要道、飛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碼頭、口岸等地對來往人員、物品、貨物以及交通工具進行毒品和易制毒化學品檢查,有關單位和人員應當予以配合。
物流企業應當建立托運人、提貨人身份證明登記制度。貨物托運、提取的單據及驗視、登記的記錄應當留存90日備查,發現貨物中夾帶毒品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
第三十條 禁止非法種植、買賣毒品原植物。
城市街道辦事處(社區)、鄉鎮人民政府和林業、農業等部門,應當組織開展禁種毒品原植物的宣傳教育和踏查工作。發現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的,應當及時報告公安機關強制鏟除,並依法查處。
第三十一條 禁止在食品、飲料中摻入罌粟殼、罌粟籽、罌粟苗等毒品原植物。
第三十二條 禁止對戒毒治療的葯品、醫療器械和治療方法做廣告宣傳。
第三十三條 從事戒毒治療業務的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報省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並向省公安機關備案。
第三十四條 銷售戒毒葯品的,應當在有資質的戒毒所、醫院和葯店銷售,並報省公安機關備案。
第三十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檢舉、揭發毒品違法犯罪行為的義務,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對檢舉人、揭發人予以保護。
對舉報毒品違法犯罪行為有功的人員和在查處毒品違法犯罪、禁毒宣傳教育、戒毒幫教、禁毒科研和創建無毒縣(鄉、鎮、單位)等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教唆、引誘、欺騙、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介紹買賣毒品,尚不構成犯罪的,分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七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處罰;以其他方式為販賣、吸食、注射毒品提供條件和幫助,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沒收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娛樂、服務場所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的,除按照前款規定處罰外,責令停業整頓3個月至6個月,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經營許可證。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經營者、管理者未落實禁毒防範措施、管理不力,在其經營場所內發生販賣、吸食、注射毒品違法犯罪活動,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對經營場所予以處罰:
(一)1次被查獲販賣、吸食、注射毒品5人以下的,處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
(二)1次被查獲販賣、吸食、注射毒品6人以上10人以下的,處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
(三)1次被查獲販賣、吸食、注射毒品超過10人的,或者1年內發生販賣、吸食、注射毒品被查獲2次以上的,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對經營場所責令停業整頓3個月至6個月。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和毒品原植物,並處3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並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負有責任的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停止廣告發布、沒收廣告費用,可以並處廣告費用1倍以上5倍以下罰款。
第四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擅自從事戒毒治療業務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停止違法活動,沒收違法所得和使用的葯品、醫療器械等物品。
第四十二條 國家工作人員在禁毒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一) 包庇、縱容毒品違法犯罪人員的;
(二) 向有毒品違法犯罪行為的單位和個人通風報信的;
(三) 對戒毒人員體罰、虐待、侮辱的;
(四) 挪用、截留、剋扣禁毒經費的;
(五) 擅自處分查獲的毒品和扣押、查封、凍結的涉及毒品違法犯罪活動的財物的;
(六)利用職務之便,索取、收受他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的;
(七)弄虛作假、隱瞞毒情的;
(八)發現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沒有及時報告、鏟除的;
(九)違反規定辦理解除強制隔離戒毒手續的;
(十)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
第四十三條 本條例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2002年9月29日貴州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的《貴州省禁毒條例》同時廢止。
『柒』 貴州省禁毒條例修正案(2021)
一、增加一條作為第九條,內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禁毒工作信息化建設,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開展禁毒宣傳教育、緝毒執法、禁毒管理、戒毒康復、毒情分析等工作。」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十條,內容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動禁毒社會工作者隊伍和志願者隊伍建設,完善禁毒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志願服務體系;通過委託或者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扶持社會組織和鼓勵支持社會工作者協助禁毒部門開展禁毒宣傳教育、戒毒康復等工作。」三、第十三條改為第十五條,修改為:「公安機關對吸毒人員應當開展吸毒成癮認定,查清吸毒史,追查毒品來源,查找販毒線索。
「吸毒人員應當主動向公安機關登記戒毒或者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公安機關應當建立吸毒人員登記檔案,對主動向公安機關登記戒毒或者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的吸毒人員,公安機關對原吸毒行為不予處罰。」四、第十四條改為第十六條,第二款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排的禁毒經費預算應當向社區傾斜,保障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的開展。」
第三款修改為:「公安派出所應當加強對轄區內涉毒人員的動態管理,參與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日常管理;社區醫療機構負責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司法行政部門對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提供指導和協助,民政等相關部門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提供救助和援助。」五、第十五條改為第十七條,第二款修改為:「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小組應當根據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的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方案,落實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措施。」
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內容為:「城市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在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報到後及時與其簽訂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協議。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協議的格式和主要內容由省禁毒委員會辦公室統一規定。」
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內容為:「城市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對患有嚴重疾病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可以聯系醫療機構,開展疾病救治。」六、刪除第十六條、第三十三條。七、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九條,內容為:「申請設置戒毒醫療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從事戒毒治療業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省衛生健康部門批准,並報省公安機關備案。
「省衛生健康部門商同級公安機關、司法行政部門,根據本行政區域戒毒治療資源情況、吸毒人員分布狀況和需求,制定本行政區域戒毒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並納入當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
「衛生健康部門負責戒毒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
「戒毒醫療機構應當根據業務特點制定管理規章制度,加強對醫務人員以及戒毒人員的管理,保障醫療場所正常開展工作。
「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患嚴重疾病的,執行地城市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可以經徵求本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後,積極聯系戒毒醫療機構,開展疾病救治。」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條,內容為:「戒毒醫療機構應當與戒毒人員簽訂知情同意書。對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戒毒人員,戒毒醫療機構可以與其監護人簽訂知情同意書。知情同意書的內容應當包括戒毒醫療的適應症、方法、時間、療效、醫療風險、個人資料保密、戒毒人員應當遵守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及雙方的權利義務等。
「戒毒人員治療期間,戒毒醫療機構應當不定期對其進行吸毒檢測。發現吸食、注射毒品的,應當及時向當地公安機關報告。」九、第十八條改為第二十一條,第四款修改為:「強制隔離戒毒場所可以通過購買服務、向同級人民政府申請派駐醫技力量等方式,提高強制隔離戒毒場所醫療服務保障能力。」
增加一款作為第五款,內容為:「禁毒委員會協調公安機關、司法行政、衛生健康等有關部門,利用現有強制隔離戒毒場所改建特殊醫療場所,收治患嚴重疾病的強制隔離戒毒人員。」
增加一款作為第六款,內容為:「禁毒委員會應當組織、協調相關成員單位,加強對強制隔離戒毒工作的支持和指導。人民檢察院對強制隔離戒毒場所執行強制隔離戒毒的工作進行監督。」十、第二十三條改為第二十六條,修改為:「社區康復人員康復期滿的,由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小組作出評估報告,城市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意見,社區康復執行地公安機關開具解除社區康復通知書,並通知提出意見的城市街道辦事處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及原決定公安機關。」
『捌』 貴州省禁毒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有效地禁絕毒品,打擊毒品違法活動,保護公民身心健康,維護社會治安秩序,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的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二亞甲基雙氧安非他明(搖頭丸)、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
易制毒化學品是指可用於製造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的化學原料與配劑。第三條 禁毒工作堅持禁吸、禁販、禁種、禁制並舉,預防為主、全民參與、綜合治理的原則。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負責領導本轄區的禁毒工作,實行禁毒工作責任制。
公安機關是查禁毒品和強制戒毒工作的主管部門。
司法行政機關是戒毒勞動教養工作的主管部門。第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以及海關等國家機關和鐵路、民航、郵政等部門,在禁毒工作中應當履行各自的職責。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把禁毒教育列為學校法制教育的內容。
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要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對禁毒工作實行綜合治理。第六條 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和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站等媒介,應當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禁毒宣傳工作,增強公民的防毒、拒毒意識。第七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村(居)民委員會應當按照屬地原則,組織開展無毒社區的創建工作,重點抓好禁毒工作責任制的落實和對社區吸毒人員的幫教。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禁毒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專款專用。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檢舉、揭發毒品違法犯罪以及在禁毒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 禁止吸毒第十條 嚴禁吸食、注射毒品。
嚴禁強迫、誘騙、教唆和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第十一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介紹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以任何方式為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提供資助和場所。
文化娛樂、飲食服務、旅館、出租汽車、房屋出租等經營單位或者業主,發現他人在其所屬場所吸食、注射毒品的,應當及時報告公安機關。第十二條 吸毒人員在未戒除毒癮之前,有關單位應當禁止其從事下列工作:
(一)火車、機動車、飛機、船舶的駕駛、指揮;
(二)與電力、煤氣、石油、化工、倉庫、鍋爐相關的工作;
(三)重要生產設備、精密儀器儀表的操作;
(四)高空作業;
(五)精神葯品、麻醉葯品的生產、管理、經營、使用、運輸;
(六)醫療、醫葯、教育、金融、財務、警衛、電信、電視、互聯網站和廣播;
(七)其他對公共安全和社會影響負有重大責任的。第十三條 有犯罪記錄並已經戒除毒癮的人員,公安派出所應當重點幫教,防止其再次吸食、注射毒品。
其他已經戒除毒癮的人員,由其所在單位和近親屬以及村(居)民委員會做好幫教工作。第十四條 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有責任督促其戒毒。第十五條 鼓勵城市社區開展多種形式的戒毒康復治療工作,為自願戒毒者提供戒毒醫療服務。
社區戒毒康復治療場所的設置,應當按照省公安機關的統一布局規劃,報省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批准。第十六條 任何醫療單位、診所,未經省公安機關和省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不得開辦戒毒脫癮治療業務。第十七條 在省內銷售的戒毒葯品,應當報省公安機關備案。第十八條 禁止利用大眾傳播媒體對戒毒葯品或者戒毒場所進行廣告宣傳。第三章 強制戒毒第十九條 對吸食、注射毒品成癮人員,應當予以強制戒除。第二十條 強制戒毒所是公安機關依法通過行政措施,對吸食、注射毒品成癮人員,在一定時期內強制進行葯物治療、心理治療和法制道德教育的場所。
強制戒毒所的設置,由省公安機關統一規劃,提出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二十一條 對需要送入強制戒毒所的吸食、注射毒品成癮人員實施強制戒毒,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決定。強制戒毒期限為3個月至6個月,自入所之日起計算。
對強制戒毒期滿仍未戒除毒癮的戒毒人員,強制戒毒所可以提出意見,報原作出決定的公安機關批准,延長強制戒毒期限。實際執行的強制戒毒期限連續計算不得超過1年。
『玖』 貴州禁毒宣傳投票連接鏈
如果不清楚具體的地址可以網路搜索活動名稱全稱進行查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