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的心神戰機是什麼玩意
心神」驗證機的這兩個部分設計是分別由兩個部門進行的。其中高機動性的研究工作由日本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第3技術開發室完成,該項研究在2000年就已經開始,按計劃將於2008年末結束;而隱身性方面的研究則由「心神」項目的主要合同單位——三菱重工承擔。
三菱重工為了實現飛機的低可探測性能,因此在外形設計上參考了目前唯一投入服役的標准四代機F-22,採用了並列雙發雙垂尾正常布局。
根據上一代隱身理論,飛機的主要輪廓線和機身開口接縫線應該相互平行,以盡可能將雷達回波集中在有限的方向上,使得敵方只能在特定方向探測到自己。F-22正是在這一理論成熟的時候誕生的「心神」也參考了這些,採用了帶附面隔層道的carret進氣口。鑒於F一35的鼓包式進氣口早已經進行過試驗,而「心神」仍舊在進氣口內側設計有附面層隔道。很顯然是為超聲速飛行性能考慮的。其他諸如梯形主翼.外傾式梯形雙垂尾等均與F一22如出一轍。這個外形也令很多人在看到「心神」第一眼後會認為這不過是繼「猛禽斯基」後的「倭猛禽」罷了。平尾的輪廓倒還算有意思,前緣與主翼前緣相垂直,而折線形後緣外側與前緣平行,內側則與主翼後緣平行。不但保證了足夠的氣動效率,提高了隱身性,同時還擴大了機背通訊天線及其他天線的工作范圍。不過這一設計也不是「心神」首創。
「心神」在氣動外形上與F一22的最大區別主要在於類似F一1 6的氣動側板,這一將主翼和平尾有機結合成一體的氣動側板有效提高了飛機的控制效率,同時後端與平尾相接,使得控制效率進一步提高。這種結合了F一16和F-35各自特點的氣動側板雖然在很多國家的方案中並不鮮見,但是將其付諸於實施的還只有「心神」。 F一22還有一個設計亮點,就是在進氣口端上部外側各有一個三角形的突起,這個突起上表面與機身連成一體,下表面則於進氣口有一個折角。這個設計非常巧妙,極好地保證了飛機的隱身性以及進氣口的要求,同時起到了邊條/前翼的作用,能夠在大迎角狀態產生渦流提高主翼升力。而「心神」並沒有採用這一設計,而是直接在進氣口外側伸展出邊條,然後與氣動側板相接。這種結構簡潔,而且與F一22的設計相比,「心神」的設計保證了飛機機身對面積律的要求,結合其進氣口採用附面層隔道設計,說明「心神」非常強調跨聲速/超聲速特性。
不過「心神」的設計有一點必須特別注意,就是在主翼前緣襟翼內側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閉合鋸齒」設計。肉眼平視非常難以注意到這個結構,該設計也算巧妙而有意思。這一設計類似於米格~23主翼前緣的鋸齒結構,起到類似於翼刀的作用,用於控制失速氣流的擴展,能夠提高飛機的可控迎角范圍。很多飛機都採用了這一設計,但是此設計的最大缺點就是其獨特的凹口會大幅增加飛機迎風面的雷達反射面積,這對於現代戰斗機來說是非常致命的。而「心神」為了獲得更高的機動性、更大的可控迎角范圍,因此毅然採用了鋸齒設計,而與常規鋸齒不同的是,「心神」的鋸齒前端向內收攏與機身相接,整體形成了一個閉合的鋸齒結構,擋住了前向雷達波直接進入鋸齒內,這一設計目前還是只見於「心神」,不過這一設計是否真的能提高隱身性,以及氣動效率具體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試驗。
三菱重工除了要進行低可探測性機體形狀設計的研究外,還要進行IFPC技術的開發。IFPC是指綜合飛行/推進控制(Integrated FIight Pro—pulsion Contr01)技術,主要用於在飛機通過氣動操縱面無法控制飛機姿態的失速范圍內,通過對推力的控制來操縱飛機的控制技術。不僅如此,為了使整個系統性能最優和穩定性最好,就必須對各個部分綜合控制,即一體化控制。對於進氣道、 發動機及噴管的綜合控制稱為航空推進系統綜合控制,簡稱cs;對於飛機與推進系統綜合控制稱為飛行/推進系統綜合控制,簡稱IFPC。通過IFPC的實現,飛控、推進等系統也將演進成為一種一體化的、智能的、綜合了各種飛機控制能力並與指揮、控制、感測、導航、攻擊等系統高度綜合的飛機。同時,在整個飛行包線內最大限度地滿足飛行任務的要求,以滿足推力管理,提高燃油效率和飛機的機動性,有效地處理飛機與推進系統之間耦合影響及減輕駕駛員負擔等項要求,從而使系統達到整體性能優化。
作為IFPC的一個重要組成環節,「心神」採用了推力矢量噴管。而該噴管區別於蘇一37的圓截面三維推力矢量噴管和F-22的矩形截面低可探測二維矢量噴管,而是類似於美德合作的X一31所具有的三片折流板矢量操縱方式,比較特別的是「心神」的矢量折流板帶有鋸齒,有可能是為了降低雷達探測性而設計的。
毫無疑問,X一31項目是目前有人戰斗機最強機動性的代表,這一項目誕生於1986年6月,美國和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簽訂了一份關於聯合進行「增強戰斗機機動性」(EFM)計劃研究的諒解備忘錄,該計劃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牽頭,聯邦德國國防部的技術計劃部門以技術合作的方式參與該計劃,為該計劃的發展研究機就是X一31「增強戰斗機機動性」驗證機,該機主要用來研究提高近距空戰格鬥能力的方法。而X一31最具特點的就是折流板矢量噴口,3塊碳一碳導流葉片繞發動機圓周對稱配置,每枚導流葉片的受高溫區都包敷著碳化硅面層,且均由單獨的作動裝置驅動。通過偏轉導流葉片來提供俯仰和偏航所需的控制力。最大偏轉角度為35度,折流板矢量噴管不像二維和三維推力矢量噴管那樣包覆住噴流,因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大隻能將氣流方向改變15度,而在某些低能量狀態以及發動機尾噴口面積較小的情況下氣流改變還達不到15度。而且折流板推力矢量控制方式的缺點是相當明顯的,首先它的導流葉片在同時偏轉一定角度以上可能發生相互碰撞,因而必須在控制軟體中做適當的設置,這會導致該機推力矢量的控制律和與飛行控制系統的結合相當復雜;其次是導流葉片本身的使用能力問題,X-31的折流板內偏5度僅僅10秒後就必須外轉10度冷卻15秒才能再次使用.最後是折流瓣式偏折噴口的固有缺點——推力損失問題,X一31A在導流葉片的偏轉角度超過10度時推力開始明顯損失,偏轉至25度時推力將損失700千克力左右。
不過盡管推力矢量控制方式有種種缺點,但是「心神」仍IEl決定採用這一矢量控制技術,一方面是結構簡單,不用面臨開發額外的且日本從未接觸過的結構復雜的俄式三維矢量噴口,同時也不像F-22的二維矢量噴口那樣不能對偏航方向作控制;另一方面,折流板技術是美國的現成技術,即使是雙發動機同時採用折流板也在F/A一18 HARV上進行過驗證,而X-31所驗證的技術本來就是用於移植的,因此在結構設計以及控制軟體上,日本都可以直接從其盟友美國身上獲取。畢竟日本要試驗研究的是控制技術而不是結構製造技術。對於日本來說,製造一個機器並不困難,不必因此浪費時間而導致「心神」計劃的拖後。
除此之外,三菱重工還要同時展開「靈巧蒙皮(Smart Skin)」的試制。靈巧蒙皮主要是指用於機身製造的一種重量輕且強度高的新型復合材料。這種全新材料的試驗工作計劃將於2011年完成。
「心神」先進技術驗證機起飛重量約為8噸,所裝備的兩台日本國產XF5-1渦輪風扇發動機總推力能夠達到10噸,飛機起飛推重比為1.25。採用了新型靈巧蒙皮的「心神」還將進一步降低重量。除了靈巧蒙皮之外,「心神」還將要驗證實現IFPC能力的矢量噴口.多功能主動相控陣雷達以及類似於F一35的綜合光電搜索瞄準系統。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全狀態「心神」驗證機將於2014年進行首飛。
⑵ 日本的飛機的種類有多少
日本飛機的一些命名 二戰初期,日本海軍使用3種命名辦法 1、「*」試系統 2、年代型號/飛機類型系統 3、飛機類型/型號序列/製造廠編碼/改型系統 二戰後期,日本海軍在這些辦法上又加上通俗命名法 「*」試 系統 從1931年起,日本海軍給每一種新設計的飛機,不論是設計計劃和試驗機,都按昭和年代(即1926年裕仁天皇即位的年號)給予一個編號---「*」試****機。例如:著名的「0」式艦載戰斗機在1937年設計,當年是昭和12年,所以又稱為「12」試艦載戰斗機。 年代型號/飛機類型 系統 1920年後,日本海軍按戰前日本舊歷(以日本第一個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即位,皇記元年)的最後兩位數或一位數,根據飛機入役的時間決定飛機的年代型號。「99」式艦載俯沖轟炸機,即皇記2599年--公元1939年入役;「0」式艦載戰斗機,即皇記2600年--公元1940年入役,稱為「0」式而不是「00」式;「2」式大艇,即皇記2602年--公元1942年入役。 30年代後期,為了描述飛機的改型,日本海軍在飛機型號後又增加了改型描述碼,用兩位阿拉伯數字代表飛機機身(機翼)和發動機改型,例如:「0」式11型戰斗機,是「0」式的第一種型號,而21型是第二種改型(2代表飛機的機身已經改進,事實上飛機的機翼外改為可以折疊,1代表發動機未改進),52型是機身進行了5次改進、發動機改進了2次。 進一步的改進以相當於英語ABC和漢語甲乙丙的日語字元表示,列在名稱的最後。 飛機類型代碼/型號序列/製造廠編碼/改型 系統 從1922年開始,日本海軍飛機還摹仿美國的編號系統。 飛機類型代碼 A 艦載戰斗機 B 艦載攻擊機 (包括魚雷、水平轟炸機) C 偵察機 D 艦載轟炸機 (俯沖轟炸機) E 水上偵察機 F 觀察機 G 攻擊機 H 水上飛機 J 陸基戰斗機 K 教練機 L 運輸機 M 特種水上飛機 MX 特種用途飛機 N 水上戰斗機 P 轟炸機 Q 巡邏機 R 陸基偵察機 S 夜間戰斗機 型號序列 飛機序列號。但有部分飛機按美國習慣不從1開始。 製造廠編碼 A 愛知 G 日立 H 日野(Dai-Juichi Kaigun Koskusho) J Nihon Kogata Hikoki K 川西 M 三菱 N 中島 P Nihon Hikoki S+ Sasebo(Dai-Nijuichi Kaigun Kokusho) Si Showa Hikoki W Watanabe Tekkosho 九州 Y 橫須賀(Dai-Ichi Kaigun Koku Gijitsusho) Z Mizuno Guraida Seisakusho 第4個阿拉伯數字表示改型,在此之後的英語字母則表示具體的改型用途。例如:H6K4表示川西飛機公司的第6種水上飛機的第4種改型,H6K4-L則表示這種飛機的運輸改型。所以,--"L"代表運輸改型,--"K"代表教練改型。也有直接用--"改"表示的 通俗命名法 1943年7月後,日本海軍也覺得繁復的飛機名稱不利於作戰的指揮,又規定了新型飛機的通俗命名辦法。 艦載戰斗機 以「風」命名 水上戰斗機 截擊戰斗機 以「電」命名 夜間戰斗機 以「光」命名 攻擊機 以「山」命名 轟炸機 以「星」或「星座」命名 巡邏機 以「海」或「洋」命名 偵察機 以「雲」命名 教練機 以「樹」、「植物」、「花」命名 運輸機 以「天」命名 其他 以「風」命名 日本陸軍飛機的命名辦法 日本陸軍飛機的命名辦法有以下三種 年代型號/飛機類型系統 和日本海軍相似,僅有一點不同:皇記2600年--公元1940年入役的飛機稱為「100」式,而不是稱為「0」式。 Ki編號系列 從1932年起,日本陸軍將所有陸軍飛機統一按試制、入役的先後次序將飛機編為Ki***.後面再根據改型情況加上羅馬字I、II、III和abc。從名字上面完全看不出飛機的功能、製造廠等信息,而且在1944年後,新飛機出現太多,這種編號方式顯得十分混亂 通俗名系列 戰爭後期,日本陸軍也發現,長且繞口的飛機名稱在指揮時十分不利,於是和海軍一樣為新型飛機起了簡略的通俗名。但日本陸軍的通俗名並不象海軍一樣有規范,例如:Ki-61戰斗機-飛燕,Ki-41戰斗機-隼,Ki-67轟炸機-飛龍。 盟軍識別編號 我們可以想見,要美國參謀人員記住諸如:愛知D3A1海軍「99」式艦載轟炸機第11型這樣長的名字是多麼困難。1942年中,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空軍司令部的參謀開始在內部使用綽號來稱呼日本飛機,在工作中發現這種名字既簡短又有特色。1942年底,這種方法為美國海軍和陸軍接受,在使用過程中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大致規則 男性名 戰斗機(海軍、陸軍),偵察機 女性名 轟炸機(包括攻擊機和俯沖轟炸機) 偵察機(陸基和艦基) 飛艇和運輸機(運輸機名字以「T」開始) 樹名 教練機 鳥名 滑翔機
⑶ 日本推出賞星航班,有哪些亮點
近日,日本星悅航空公司推出了賞星航班,引起很大反響。賞星航班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在飛機上觀賞星空,不過這個星空是天象儀投影出來,而不是乘客打開飛機窗口直接看到的。此次日本星悅航空公司在飛機通道上設置了六台小型天象儀,將各種各樣的星空圖案投放到機艙頂部,飛機乘客們抬頭就可以看到滿天星辰,整個投影時間大約二十五分鍾,期間機艙內的燈會被關掉,整個機艙里只有熠熠星光。
日本星悅航空公司之所以會推出賞星航班,還是受到今年疫情的影響,航空客流大幅減少,日本航空公司為了增加收入,才想出這樣有趣的項目。在我看來,航空公司都可以推出更多有趣的項目。
⑷ 尋找「F6F-3」飛機簡介!!!
地獄之貓 F6F 戰斗機
F6F 是二戰美國海軍的標准艦載戰斗機,它不是最快速的二戰戰斗機,但是與以往的美國戰斗機不同,F6F 可與日本飛機在低空玩起「貓捉老鼠」的死亡游戲,成功地壓制住零式戰斗機取得空中優勢。F6F 共生產 12,272 架。
艦載機的大型化
F6F 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938 年,當時格魯曼 F4F-2 原型機 XF4F-2 正在試飛中,美國海軍和格魯曼公司都想給 F4F 塞進一台馬力更大的發動機以進一步提高性能。但是基於 XF4F-1 的基本設計,單單換發並不能保證性能的全面提升,還需要增加翼面積,於是出現了非常成功的 XF4F-3,這些都為日後 F6F 的研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 1939~1940 年期間,美國海軍開始著手發展新一代的艦載戰斗機,錢斯.沃特公司的倒鷗翼 XF4U-1 和格魯曼公司的雙發 XF5F-1 是此計劃的兩個競爭者。在試制 XF5F-1 的同時,格魯曼並未停止單發戰斗機的研究,仍在繼續改進 F4F「野貓」,期間借鑒了來自歐洲戰場的寶貴信息。值得一提的是,新的 F4F-4 首次引入了折疊機翼,大大減小了航母甲板佔用面積,從而有可能設計出更大的艦載戰斗機。
1940 年末,格魯曼公司的 XF5F-1 受到海軍的質疑。格魯曼出於艦載機安全性考慮而設計的雙發 XF5F-1 戰斗機原本是個很好的設想,但是 XF5F-1 的兩個發動機在座艙之前,飛行員著艦時更本無法看見著陸信號官 LSO 的信號,這絕對是個嚴重的問題,並且 XF5F-1 原型機的式飛結果也不理想。海軍要求格魯曼拿出另一個替代方案,1941 初年格魯曼提出了 XF6F-1 方案,考慮到采購成本與便於生產,發動機選用 1,700 馬力的 14 缸氣冷萊特 R2600,這種發動機已經應用在格魯曼 XTBF-1 魚雷機上,並開始批生產。XF6F-1 借鑒了 F4F 的大量成熟技術,使這種飛機可以在短期內設計出來。美國海軍在評估了格魯曼的設計方案後,1941 年 6 月 30 日向格魯曼訂購了兩架原型機,這兩架飛機分別安裝不同的發動機,以便進行對比測試。
XF6F-1 可以看成為是 F4F 的放大型,XF6F-1 的正常起飛重量 5,896 公斤,比 F4F 重了一倍,幾何尺寸上也增大了 20%。兩者都出自格魯曼「鐵匠鋪」設計小組之手,所以這兩種飛機在外觀上的相似就不足為奇了。XF6F-1 機身和尾翼結構都繼承自 F4F,僅僅了幾何尺寸不同。XF6F-1 重新設計了中翼段,使主起落架可以向後收進機翼內而不是 F4F 那樣收入機身,這樣 F6F 的主起落架輪距比 F4F 寬了許多,更適合在航母上操作。XF6F-1 還加強了飛行員裝甲並增加彈葯容量。艦載機的大型化使得 XF6F-1 大大提高了戰術性能,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它的競爭對手 XF4U 上,它們的重量都達到了零式的兩倍以上。
F6F 家族
XF6F-1
不久後,XF6F-1 於 1942 年 6 月 26 日首飛成功。安裝 R2600-16 發動機和寇蒂斯電氣的三葉螺旋槳,在發動機 2,400 轉/分時可產生最大 1,600 馬力的功率。機翼內並列安裝六挺 12.7 毫米白朗寧機槍,每挺備彈 400 發。XF6F-1 的寬敞的座艙位於機身主油箱之上,位置較高,飛行員具有良好的前向視野,座艙四周有完善的裝甲保護。盡管試飛結果和人們預期的一樣,XF6F-1 性能相對 F4F 有了台階性的提高,格魯曼仍計劃在第二架原型機 XF6F-3 中安裝功率加大 25% 的普惠 R2800-10「大黃蜂」發動機。
XF6F-3
XF6F-3 是 F6F 的第二架原型機,由於換裝了 R2800-10 發動機,細節處和 XF6F-1 有些不同,左側發動機排氣管開口減小了一些,並且將空速管移到了右翼前緣底部。1941 年 7 月 30 日,試飛員 R.霍駕駛 XF6F-3 首飛成功。隨後格魯曼又把第一架原型機 XF6F-1 改成 XF6F-3 標准,這兩架 XF6F-3 成為後來 4,400 架各型 F6F-3 戰斗機的始祖。
F6F-3
1942 年 11 月,XF6F-3 首飛後的 5 個月後,首架生產型 F6F-3 飛上藍天。和原型機相比,F6F-3 改動很多,主起落架艙門經過修形以降低阻力;用漢米爾頓-標准全天候螺旋槳替代了寇蒂斯電氣的產品;發動機罩和排氣管也有少許改動,但 F6F-3 的武器仍沿用原型機的六挺 12.7 毫米白朗寧機槍。在排除了一些微小的設計缺陷後,1943 年 1 月 16 日格魯曼開始向海軍交付 F6F-3,埃塞克斯號航母上的 VF-9 中隊成為首個裝備 F6F-3 的單位。1943 年 8 月 31 日,約克城號航母的 VF-5 中隊的 F6F-3 首次參加實戰。到 1943 年底,F6F-3 已經交付了 2,500 架之多。F6F 生產如此迅速的原因除了美國強大的航空工業實力外,F6F-3 與 F4F 相似性也幫助了格魯曼迅速地轉產。F6F-3 早期型使用 R2800-10 發動機,1943 年末,F6F-3 後期型換成了帶注水加力的 R2800-10W 發動機,並增加了機腹中線掛架,可以掛載炸彈或者 150 加侖副油箱。
F6F-3N/E
1943 年 11 月,格魯曼在 F6F-3 基礎上發展出了先進的夜戰型,大約生產了 200 架 F6F-3N 和 18 架 F6F-3E。F6F-3N 和 F6F-3E 都在右機翼安裝有雷達天線,不同的是 F6F-3E 的 AN/ASP-4 雷達天線單元以吊艙形式安裝在右翼掛架上,F6F-3N 的 AN/ASP-6 雷達天線單元則安裝在右翼的流線型整流罩中。兩種型號的雷達波接收器都安裝在機身內,在座艙儀表面板中增加了雷達顯示器,這兩種型號都安裝有 R2800-10W 發動機。
到 1944 年 4 月停產時為止,F6F-3 各型共生產了 4,402 架。其中根據租借法案,英國海軍獲得了 252 架。
XF6F-2
XF6F-2 是與 XF6F-1 同期生產的原型機,機身與 XF6F-1 相同,但是加裝一個波曼渦輪增壓器以增大發動機輸出功率。XF6F-2 造好後一直沒有進行試飛,在海軍的督促下,XF6F-2 的工作才又重新運作。一開始 XF6F-2 准備安裝懷特 R2600-15 發動機,但後來格魯曼又相中了功率更大的普惠 R2800-21「大黃蜂」發動機。1944 年 1 月 7 日,安裝有新發動機的 XF6F-2 終於開始了處女航,試飛員卡爾.艾伯。由於渦輪增壓器未能提高 XF6F-2 的性能,這架唯一的 XF6F-2 原型機去掉渦輪增壓器後被改成了 F6F-3 賣給了海軍。
XF6F-4
F6F-3 的首架原型機 XF6F-1,就是後來改成 XF6F-3 的那架,後來又改成了 XF6F-4 原型機。XF6F-4 主要改進之處是加強了火力,機槍被換成了兩門 20 毫米航炮,每門備彈 200 發,發動機換成了更新的普惠 R2800-27。位於馬里蘭州帕圖森特河畔的海軍航空測試中心在對 XF6F-4 進行廣泛的測試後,決定不投產這種型號的 F6F。這架 1942 年就首飛並改裝過三次的飛機接受了最後一次改裝,變成了 F6F-3 進入現役。
F6F-5
1944 年春,F6F-3 正式停產,取而代之的是 F6F-5。F6F-5 的各種型別-5E、-5K、-5N、-5P 一共生產了 7,870 架之多。F6F-5 在主起落架內側的翼根部分增加了一對掛架,可以掛載兩枚 450 公斤炸彈,另外在外段機翼下增加了六個 HVAR(機載高速火箭)火箭導軌,每側三個。F6F-5 部分型號安裝兩門 20 毫米機炮和 4 挺 12.7 毫米機槍,加強了火力。F6F-5 的發動機導流罩與 R2800-10W 發動機之間的間隙縮小,顯得更加流線。F6F-5 在外觀上與 F6F-3 最大的不同是,除了早期型外大多數 F6F-5 取消了座艙後的側窗。在 7,000 米高度,F6F-5 最大速度達到了 611 公里/小時,並且能在 7 分鍾內爬升到 6,100 米的高度。
英國海軍獲得了 930 架 F6F-5,另外法國和烏拉圭也有少量裝備。
英國海軍型
一開始,英國海軍的 F6F-3 被重編型號為塘鵝Mk.I,裝備給英國海軍 800 艦載戰斗機中隊,後又改稱為惡婦Mk.I,F6F-5 則是惡婦Mk.II。惡婦Mk.I 與標準的 F6F-3 並無二致,惡婦Mk.II 在 F6F-5 基礎上改進了發動機注水加力裝置、重新設計了發動機導流罩和副翼、加強了座艙裝甲,並拋光機身蒙皮。這樣惡婦Mk.II 的最大速度和機動性比 F6F-5 稍好,最大速度達到 644 公里/小時。英國海軍也獲得過 70 架 F6F-5 夜戰型,重編號為惡婦NF.MkII。
F6F-5N/E
和 F6F-3N/E 一樣,F6F-5N 裝備 AN/ASP-6 雷達,F6F-5E 裝備 AN/ASP-4 雷達。F6F-5N/E 通常配置兩門 20 毫米機炮和 4 挺 12.7 毫米機槍。除了海軍在艦上使用 F6F-5N/E 外,海軍陸戰隊也在陸上機場上操作這種夜間戰斗機。
F6F-5P
F6F-5P 是 F6F-5 的偵察型,F6F-5P 在座艙下的左側機身安裝了一具機載照相機,通常跟隨大編隊一起行動,進行戰果評估照相。F6F-5P 保留了標准型的武器,空戰能力並未降低,在幾次行動中 F6F-5P 還擊落過日本飛機。
XF6F-6
F6F-6 的原型機,共製造兩架。由 F6F-5 的機體改造而成,換裝了新的普惠 R2800-18W 發動機和漢密爾頓-標准四葉螺旋槳。XF6F-6 在試飛中達到了 671 公里/小時,成為飛得最快的惡婦。正在格魯曼公司計劃投產之際,1945 年 8 月太平洋戰爭勝利,海軍隨即取消了訂單,這種惡婦的終極型未能趕上戰爭末班車。
F6F 無人機
在 F6F 的龐大家族中,有兩種機型的編號比較特殊,這就是 F6F-3K 和 F6F-5K。在它們編號之中的「K」代表這是一種裝有遙控裝置的無人機(類似於現在美軍用 F-4 改裝的 QF-4 遙控無人靶機)。這些 F6F-3K/5K 由標準的 F6F-3/5 改裝而成,部分飛機安裝了固定的翼尖副油箱。無人機保留了全部座艙設備,除了可以由地面基站、水面艦艇或另一架飛機進行遙控飛行外,還可以由飛行員常規駕駛。
美軍在太平洋比基尼島進行核爆時,F6F-3K 無人機首先穿越了核爆雲。朝鮮戰爭期間,這些二戰剩餘物資安裝了高爆炸葯,在道格拉斯 AD-4Q 引導機的操縱下,對北朝鮮的橋梁進行自殺攻擊。殘存的 F6F-3K 和 F6F-5K 塗著醒目的橘色,成為靶機在後來的空空導彈試驗中被一一擊落。
戰斗中的 F6F
F6F 可以說是針對零式研製的一種空優戰斗機,在珍珠港事件後格魯曼重新審視了以往的空戰概念。他們發現零式雖然發動機馬力不大,但是翼載極底,機身很輕,所以機動性很好。格魯曼也在 F6F 中引入了低翼載輕機身的概念,在減輕結構重量上大下功夫,翼面積達到 31 平方米。翼面積的增大勢必會增加阻力,所以格魯曼為 XF6F-3 安裝了普惠公司著名的「大黃蜂」R2800-10 發動機。這種發動機除了功率大外,另外帶來的好處是體積較小,使座艙到機頭有 3 度的下傾角,這對於艦載戰斗機來說,良好的前下方視野特別利於艦上起降,錢斯.沃特公司的 F4U 海盜,F6F 的競爭者,由於座艙位於機身後部,著艦時飛行員看不到前下方,初裝備時發生過幾起著艦事故。於是海軍將這種戰斗機轉交給海軍陸戰隊在陸上機場使用,F6F 成為了當時美軍的航母標准艦載機。
為了進一步降低阻力,F6F 機身蒙皮使用平頭鉚釘鉚接,機身外表光潔,英國使用的惡婦Mk.II(F6F-5)甚至進一步進行了蒙皮拋光。這樣這種低翼載大馬力的戰斗機理所當然的獲得了極佳的機動性,美國依託強大的航空工業迅速獲得了對付零式的利器。
在 1943 年 1 月 F6F-3 正式交付海軍後,越來越多的 F4F「野貓」中隊換裝了惡婦機,到年底美國海軍的大型航母都裝備了 F6F-3,老式的 F4F 移交給小型護航航母。當這些一線戰斗機飛行員充分了解他們的座機後,他們重新獲得信心,准備好用六挺 12.7 毫米機槍的密集火力來撕裂驕狂的零式,於是有了以下一些不可思議的戰績。
某日的黃昏,一個惡婦編隊巡邏至關島附近,發現日本佔領的關島奧若特機場上空有 49 架日本艦載機盤旋進入著陸航線。他們跟在這些飛機後並未被發現,並將其中的 30 架逐個擊落,剩下 19 架也被擊毀在跑道上。另一次是一位惡婦飛行員將他的副油箱准確地投在一架零式上,將其「砸落」。
日本飛行員一開始以為這只不過是 F4F 的一種改進型,但吃過苦頭後他們發現這是一種全新的、比零式更優秀的美國戰斗機。F6F 的座艙裝甲和自密封油箱使它能經受住零式 7.7 毫米機槍彈丸的射擊,與零式相比,F6F 在速度、火力、垂直機動上占優,續航力、盤旋性能處於劣勢。零式占優的地方在於小半徑轉彎與盤旋,零式被惡婦追尾後常使用小半徑斤斗擺脫,有時還能反咬住惡婦。在 3,000 米以下零式略占優勢,但在 5,000 米以上零式動作變得僵硬,成為惡婦的活靶子。戰爭後期,F6F-5 已經能夠切入正在急轉的後期型零式(A6M5)內圈,一方面與 F6F-5 的機動性改進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後期型零式追求提高速度而機動性下降有關。
1944 年 6 月,美國進攻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據點:馬里亞納群島。6 月 19 日,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空戰爆發了,F6F 與數種日本飛機展開激戰。打退了日本戰斗機和轟炸機的4次連續進攻,美機損失 26 架,日機則損失 336 架!此役就是「馬里亞納獵火雞」之戰。
1945 年,戰爭的最後幾個月,日本海軍已經盪然無存,無所事事的 F6F 機隊通常只能執行一些武裝偵察/搜索任務,在這些任務中,F6F 通常在機腹下掛載一枚 900 公斤炸彈或在機翼下掛載六枚火箭彈,一旦發現日本的軍艦、商船,就給於無情的打擊。
在二戰眾多戰斗機中,F6F 惡婦創造了一項不可能超過的紀錄: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F6F 共擊落 5,155 架敵機,佔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飛行員擊落的 6,477 架敵機中的80%!
性能分析
二戰戰斗機性能對照表
年代 型號 全長M 翼展M 重量Kg 馬力HP 極速KM/H 航程KM 固定軍械 翼面積M 翼載Kg
1940 A6M2b 零式21型 9.06 12.00 2,410 940 533 3,502 20mmx2/7.7mmx2 22.4 107.5
1941 KI-43-1 隼1型 8.83 11.43 2,043 990 491 1,146 12.7mmx2
1940 F6F「惡婦」 10.22 13.05 5,800 2,000 605 2,258 12.7mmx6 31 187
1942 F4U「海盜」 10.26 14.29 5,556 2,100 718 1,609 12.7mmx6 29 191
1939 P-38「閃電」 11.53 15.85 9,806 1,425(雙發) 666 3,025 20mmx1/12.7mmx4
1939 P-40「戰斧」 9.67 11.37 3,607 1,150 570 563 12.7mmx6
1941 P-47「雷電」 10.92 12.43 6,623 2,300 764 764 12.7mmx8
1941 P-51「野馬」 9.82 11.27 4,581 1,490 703 1,529 12.7mmx6 21.6 212
1937 Bf 109E 8.74 9.86 2,770 1,200 578 1,090 20mmx1/7.92mmx2 16.35 161
1941 Fw 190A 9.00 10.50 4,460 1,700 640 1,450 20mmx2/13mmx2
1937 颶風 9.82 12.19 3,311 1,280 550 1,585 7.7mmx12 23.97 138
1938 噴火 9.12 11.22 4,663 1,440 598 750 20mmx2/7.7mmx4 22.3 209
二戰中典型戰斗機的翼載都在 150~220 公斤/平方米之間,其中零式和 P-38 例外,零式僅有 107.5 公斤/平方米;雙發 P-38 的重量高達 9,806 公斤,未能查得此機的真實翼載數值,推測在 350 公斤/平方米左右,實戰中也證實了此機的機動性不佳。令人驚異的是德國 B f109E 翼載僅為 161 公斤/平方米,戰斗重量只有 2,770 公斤,是一架輕型戰斗機。
從表面上看,本文的主角 F6F 和它同時期的 F4U 翼載優勢不是最突出的,但是如果將上面有翼載數據的戰斗機除以一個發動機馬力的話,我們就會得到下面一個排名:
型號 翼載/馬力
F4U「海盜」 0.090
F6F「惡婦」 0.093
颶風 0.107
A6M2b 零式21型 0.114
Bf 109E 0.134
P-51「野馬」 0.142
噴火 0.145
F4U 和 F6F 以 0.09 的比值躍居第一位,這表明了這兩種戰斗機除有較低的翼載外,發動機剩餘功率大,做劇烈的機動動作後能量損失小。而零式戰斗機雖然有極低的翼載,但是發動機馬力太小,限制了性能的進一步發揮。F6F 如果作為陸基戰斗機派駐歐洲的話,將優於德軍和盟軍任何一種戰斗機。
⑸ 侵華鐵證,無恥之尤,日機轟炸四川時拋撒的傳單上究竟寫了什麼
面對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全民族抗戰,用血肉之軀築起鋼鐵長城,譜寫了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文博單位保存的一份珍貴文物《奉天命銖 告四川良民書》成為日本侵華、轟炸四川、空襲廣安罪行的直接鐵證。
這張《奉天命銖 告四川良民書》作為日本侵略者發動戰爭罪行的自供狀,將有力批判和回擊日本右翼掩蓋、抵賴和否認侵略歷史的言行,也將時刻提醒人們牢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
⑹ 抗戰期間中國開飛機有向日本發傳單嗎。
1938年5月19日至20日,中國飛行員徐煥升、佟彥博、蘇光輝、蔣紹禹、劉榮元、吳積沖、雷天春、陳光斗等八人,分兩組,駕駛裝有200多萬張傳單的兩架馬丁B-10型轟炸機,連續長途飛行16小時,將傳單全部投下在日本九州島。
⑺ 我看了一個日本航空1988年的宣傳片 然後配樂是杉本清貴唱的歌 好想知道歌名希望網友告知!
閣下是說蔡妍的《兩個人》嗎? 還是蔡妍的《危險的演出》!都是韓國歌曲
⑻ 日本推出賞星航班,此次星空飛行的創意來自哪裡
二零二零年的新冠疫情可以說對世界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全球的經濟都因此發生的動盪。在所有的行業里,航空業、旅遊業、線下零售業所受的打擊是最重的。疫情之下,全球有許多航空公司因為經營不善而面臨著倒閉,而倖存下來的航空公司也在面臨著新的挑戰。近日,日本星悅航空推出了一架特殊的航班,這次的航班名字叫做賞星航班,那麼,這次的星空飛行來自於哪裡呢?
無目的地航班就是不以交通為目的的航班,這種航班的主要目的就是讓遊客體驗飛機上的旅行。首先,這架航班會經過澳洲最著名的一些景區,在經過這些景區時,飛機就會低空飛行。這樣,遊客們就可以在飛機上清楚的俯瞰城市的美景,對於遊客來說,從不同角度觀賞城市也是一種樂趣!
⑼ 盟國飛機在對日本發出的傳單發出什麼警告
從1945年7月27日到8月1日,盟國飛機在日本各大中城市上空散發150萬張傳單和300萬張波茨坦公告。傳單對這些城市發出警告:如日本不投降,它們將受到大規模的猛烈空中轟炸。每次傳單散發過後,美機接著就是一次常規炸彈的轟炸。波茨坦公告發表後,日本統治集團在戰與和的問題上,始終意見不一。以外相東鄉茂德為首的一批文職要員,主張看蘇聯是否參戰等情況而定。以陸相阿南惟幾、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海軍參謀長豐田副武等為首的一批軍界頭目,則堅持把戰爭進行到底的強硬態度。
⑽ 日本飛機是什麼形狀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