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肄業和在讀的區別
肄業和在讀它們二者是有截然不同的區別的,因為肄業是沒有到畢業就不念了,結束了學業而再讀是現在還在學校讀書。修習課業。古人書寫所學之文字於方版謂之業,師授生曰授業,生受之於師曰受業,習之曰肄業。
肄業:
肄業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ì yè,一指雖已離校但並未學到規定畢業的年限或並未達到規定畢業的程度,二指正在學校學習,三指各就其業。謂各就其業。晉陸雲《言事者啟使部曲將司馬給事復校諸官財用出入啟》:選眾官材,庶工肄業。《周書·權景宣傳》:景宣至,並除之,唯修起城樓,多備器械,寇盜歛跡,民得肄業。《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今東作既興,人須肄業。
❷ 高中肆業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肄業。
高中肄業就是學完高中課程,考試不合格,沒有畢業。
肄業 [yì yè]
基本釋義
[study in school or at college] 在校學習,指沒有畢業或尚未畢業。例:他曾在大學肄業二年
詳細釋義
修習課業。古人書所學之文字於方版謂之業,師授生曰授業,生受之於師曰受業,習之曰肄業。
《左傳·文公四年》:「 衛 寧武子 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答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陳書·吳興王胤傳》:「 胤 性聰敏,好學,執經肄業,終日不倦,博通大義,兼善屬文。」《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考過,宗師著實稱贊,取在一等第一;又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
今稱在學校學習為「肄業」。多指沒有畢業或尚未畢業。
巴金 《家》六:「在中學肄業的四年中間他失掉了母親,後來父親又娶了一個年輕的繼母。」如:大學肄業生;肄業證書。
謂各就其業。
晉 陸雲 《言事者啟使部曲將司馬給事復校諸官財用出入啟》:「選眾官材,庶工肄業。」《周書·權景宣傳》:「 景宣 至,並除之,唯修起城樓,多備器械,寇盜歛跡,民得肄業。」《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今東作既興,人須肄業。」
❸ 《周書 蕭歸傳》翻譯
【蕭巋傳譯文】
蕭巋字仁遠,是蕭鮞的第三個兒子。
機敏善辯而有文采。
善於安撫駕御部下,能得到部下的歡心。
繼位的元年(562),尊奉其祖母龔太後為太皇太後,嫡母王皇後為皇太後,生母曹貴嬪為皇太妃。
當年五月,其太皇太後駕崩,謚為元太後。
九月,其太妃又駕崩,謚為孝皇太妃。
二年,皇太後駕崩,謚為宣靜皇後。
五年,陳國的湘州刺史華皎、巴州刺史戴僧朔同來歸附。
華皎將兒子華玄響送到蕭巋處當作人質,請求出兵討伐陳國。
蕭巋上疏報告情況。
高祖詔令衛公宇文直率領荊州總管權景宣、大將軍元定等出兵。
蕭巋也派柱國王操率領水軍二萬,在巴陵與華皎會合。
接著與陳國將領吳明徹等在沌口交戰,宇文直失利,元定逃亡。
蕭巋的大將軍李廣等人也被陳人俘虜,長沙、巴陵均被陳人攻陷。
衛公宇文直把戰敗的責任都推給蕭巋的柱國殷亮。
蕭巋雖然認為退敗的責任不應當由殷亮一個人承擔,可是不敢違抗命令,只得將殷亮處死。
吳明徹乘勝攻佔蕭巋的河東郡,俘虜守將許孝敬。
次年,吳明徹進犯江陵,引長江水灌城。
蕭巋出逃紀南,避其鋒銳。
江陵副總管高琳及尚書僕射王操守城。
蕭巋的馬軍主馬武、吉徹等人擊敗吳明徹。
吳明徹退守公安。
蕭巋才回到江陵。
蕭巋在位的第八年,陳國又派司空章昭達來犯,被江陵總管陸騰及蕭巋軍隊擊退。
章昭達又侵犯江陵的青泥。
蕭巋命令大將軍許世武前去支援,被章昭達打得大敗。
當初,華皎、戴僧朔隨衛公宇文直被陳人打敗,率領部下數百人歸附蕭巋。
蕭巋任命華皎為司空,封江夏郡公。
任命戴僧朔為車騎將軍,封吳興縣侯。
蕭巋在位的第十年,華皎前來朝見。
到襄陽時,向衛公宇文直請求道:「梁主已失江南諸郡,民少國貧。
復興衰亡敗滅的朝廷,理應給予財物援助,難道使齊桓公、楚庄公獨占救助衛國、復興陳國的美名嗎?希望借給數州,用來幫助梁國。」宇文直認為此言有理,就派使者把情況上報高祖。
高祖允許,詔令把基、平、若阝三州劃歸蕭巋。
高祖平定齊國後,蕭巋到鄴城朝見。
高祖雖然待之以禮,可是對他並不重視。
蕭巋知道了這件事,後來在宴會上,乘機陳述自己父親承蒙太祖救命之恩,並敘述兩國艱難、唇齒相依之事。
說理明晰,言詞流暢,涕淚縱橫。
高祖也為之嘆息。
從此對他格外賞識,待他的禮節越來越隆重。
其後高祖又同他飲宴,齊氏舊臣吒列長義也在座。
高祖指著吒列長義對蕭巋說:「這就是在城頭上罵我的那個人。」蕭巋說:「吒列長義未能佐桀,膽敢反過來向堯吠叫。」高祖大笑。
酒喝到高興處,高祖又命人送上琵琶自彈。
對蕭巋說:「當為梁主盡情歡樂。」蕭巋起身,請求起舞。
高祖說:「梁主竟能為我跳舞嗎?」蕭巋說:「陛下已經親自彈奏,微臣為什麼不敢像百獸一樣起舞呢?」高祖大喜,賞賜雜色絲織品萬段、良馬數十匹,並將齊後主的舞女、妾及自己所乘的日行五百里的駿馬一起贈送給蕭巋。
隋文帝執政後,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等人各自起兵。
當時蕭巋的將帥們都私下請求發兵,與尉遲迥等人結成連橫之勢,進可為周氏盡節,退可席捲太行山以南。
蕭巋堅決不許。
不久,司馬消難逃奔陳國,尉遲迥等人相繼敗亡。
隋文帝登基後,恩典更厚,禮遇更高。
派使者賞賜黃金三百兩、銀一千兩、布帛萬段、馬五百匹。
開皇二年(582),隋文帝備下禮金,娶蕭巋女兒為晉王妃。
又打算讓蕭巋之子蕭蠩娶蘭陵公主。
從此廢去江陵總管一職,由蕭巋獨自統治他的國家。
四年(584),蕭巋來長安朝見,隋文帝待他十分尊敬。
詔命蕭巋的位次在王公之上,賞賜細絹萬匹,珍貴的玩賞物品均合心意。
蕭巋回去時,隋文帝握著他的手說:「梁主滯留荊、楚已久,未能恢復舊都,懷鄉之念,讓人十分痛心。
我要兵臨長江,送您返回故鄉。」蕭巋在位二十三年,開皇五年(585)五月駕崩,終年四十四歲。
他的群臣把他安葬在顯陵,謚號孝明皇帝,廟號「世宗」。
蕭巋孝悌仁慈,有君王的氣量。
四時祭祀太廟,沒有不痛哭流涕的。
特別儉省節約,治理部下很有辦法,境內清平安定。
著有文集及《孝經》、《周易義記》、《大小乘幽微》,都在世上流傳。
隋文帝又命其太子蕭琮繼位,年號廣運。
❹ 翻譯一下這個文言文
周書王士良傳
【原文】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晉陽人也。後因晉亂,避地涼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歸魏,為敦煌鎮將。祖公禮,平城鎮司馬,因家於代。父延,蘭陵郡守。士良少修謹,不妄交遊。魏建明初,爾朱仲遠啟為府參軍事。歷大行台郎中、諫議大夫,封石門縣男。後與紇豆陵步藩交戰,軍敗,為步藩所擒,遂居河右。行台紇豆陵伊利欽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孫女。士良既為姻好,便得盡言,遂曉以禍福,伊利等並即歸附。朝廷嘉之,進爵晉陽縣子,尋進爵琅邪縣侯,授太中大夫、右將軍,出為殷州車騎府司馬。東魏徙鄴之後,置京畿府,專典兵馬。時齊文襄為大都督,以士良為司馬,領外兵參軍。尋遷長史,加安西將軍,徙封符壘縣侯。齊文宣即位,入為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仍總知並州兵馬事。俄除驃騎將軍、尚書吏部中。未幾,入為侍中,轉殿中尚書。頃之,復為侍中,除吏部尚書。士良少孤,事繼母梁氏以孝聞。及卒,居喪合禮。文宣尋起令視事,士良屢表陳誠,再三不許,方應命。文宣見其毀瘠,乃許之。因此卧疾歷年,文宣每自臨視。疾愈。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揚人物。士良與尚書令趙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國,但有一介之善者,無不以聞。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師,復除侍中,轉太常卿,尋加開府儀同三司,出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護聯突厥發北齊,權景宣以兵圍豫州,士良舉城降。授大將軍、小司徒,賜爵廣昌郡公。尋除荊州總管,行荊州刺史。復入為小司徒。俄除鄜州刺史。士良去鄉既久,得臨本鄉,耆老故人猶有存者,遠近咸以為榮。加授上大將軍。以老疾乞骸骨,優詔許之。開皇元年卒,時年八十二。
【譯文】
王士良,字君明,他的祖先是太原郡晉陽縣人。後來因為晉代戰亂,避難到了涼州。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平定沮渠氏,(他的)曾祖王景仁歸附了北魏,擔任了敦煌鎮將。(他的)祖父王公禮,(擔任了)平城鎮司馬,於是在代郡安家。(他的)父親王延,(擔任)蘭陵郡守。王士良少時就處事謹慎,恪守禮法,不隨便(與人)交往。北魏建明初年,(王士良)被爾朱仲遠啟奏擔任府參軍事。(王士良)歷任大行台郎中、諫議大夫,晉封石門縣男爵。後來與紇豆陵步藩交戰,失敗,被步藩捉住,於是移居在河右。行台紇豆陵伊利欽服他的才能,提拔他擔任右丞,(並)把自己的孫女嫁給他。王士良既然(與他)結為姻親關系,便對他知無不言,於是就跟他講明利害關系,伊利等人就一起歸附了(北魏)。朝廷嘉獎他,晉封晉陽縣子爵,不久晉封琅邪縣侯爵,授任太中大夫、右將軍,出京擔任殷州車騎府司馬。東魏遷都鄴城之後,設置京畿府,(任命王士良)專門掌管兵馬。當時齊文襄做大都督,任命王士良擔任司馬,兼任外兵參軍。不久升任長史,加封安西將軍,又轉而晉封符壘縣侯爵。北齊文宣帝(高洋)即位,(王士良)入京擔任給事黃門侍郎,兼任中書舍人,仍然總管並州兵馬事。不久授任驃騎將軍、尚書吏部中。不久之後,入京擔任侍中,轉任殿中尚書。不久,又擔任侍中,授任吏部尚書。王士良少時喪父,侍奉繼母梁氏因孝順聞名。到(繼母)去世時,守孝合乎禮節。文宣帝不久起用他令他視事,王士良屢次上表表達(盡孝)的赤誠之心(拒絕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應,他才答應詔令。文宣帝看到他因居喪過哀而極度瘦弱,就答應了他(的請求)。(王士良)因此卧病多年,文宣帝常常親自去看望他。(後來慢慢)病癒。孝昭帝(高演)即位,派遣三道使訪求提拔人才。王士良與尚書令趙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別巡視郡國,只要有一個符合要求的人才,無不稟告皇帝。到了武成帝初年,授任太子少傅、少師,又授任侍中,轉任太常卿,不久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出京擔任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護聯合突厥攻打北齊,權景宣待兵圍困豫州,王士良帶領全城投降。授任大將軍、小司徒,賜廣昌郡公爵。不久授任荊州總管,兼任荊州刺史。又入京擔任小司徒。不久授任鄜州刺史。王士良離開故鄉已經很久,(如今)得以回到原籍,鄉里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紳、老朋友還有在世的,遠近之人都認為(這是)特別榮耀的事。(後來又)加授上大將軍。(後)因年老有病請求辭官回鄉,朝廷特別下達褒美嘉獎的詔書答應(了他的請求)。開皇元年(581)去世,享年82歲。
【注釋】
1、修謹:謂行事或處世謹慎,恪守禮法。《南史·袁泌傳》:「泌字文洋,清正有干局,容體魁岸,志行修謹。」《明史·陸培傳》:「培少負俊才,有文名,行誼修謹,客華亭,嘗卻奔女於室雲。」
2、居喪:猶守孝。處在直系尊親的喪期中。《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居喪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謂不度。」《禮記·曲禮下》:「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喪復常,讀樂章。」唐韓愈《馬府君行狀》:「女子二人,在室,雖皆幼,侍疾居喪如成人。」《紅樓夢》第64回:「賈珍、賈蓉此時為理法所拘,不免在靈旁藉草枕苫,恨苦居喪。」巴金《秋》一:「姑母因五叔在居喪期中將喜兒收房……心中有些不滿。」
3、視事:就職治事。多指政事言。《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饗諸北郭,崔子稱疾,不視事。」唐元稹《贈太保嚴公行狀》:「疾告久之,有司上言:百日不視事,當絕俸。」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錦瑟》:「生喜得所。黎明,早起視事,錄鬼籍。」何其芳《街》:「新校長和著其他的人一塊兒到學校里視事。」
4、陳誠:表達出一片赤誠之心。漢董仲舒《詣丞相公孫弘記室書》:「近而不言為諂,遠而不言為怨。故輒披心陳誠,仲舒叩頭死罪死罪。」漢王逸《九思·守志》:「伊我後兮不聰,焉陳誠兮效忠。」三國魏嵇康《卜疑》:「先生曰:『吾寧發憤陳誠,讜言帝庭,不屈王公乎?』」
5、毀瘠:也作「毀眥」「毀胔」。因居喪過哀而極度瘦弱。《荀子·禮論》:「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帶之,相高以毀瘠,是奸人之道也,非禮義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將以有為者也。」《後漢書·東海恭王彊傳》:「(孝王臻)及弟蒸鄉侯儉並有篤行,母卒,皆吐血毀眥。」《後漢書·彭城靖王恭傳》:「和(劉和)性至孝,太夫人薨,行喪陵次,毀胔過禮。」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執喪累年,毀瘠如禮。」《明史·張棟傳》:「母卒,棟年已六十,毀瘠廬墓,竟卒於墓所。」
6、卧疾:卧病。南朝宋謝靈運《齋中讀書》詩:「卧疾豐暇豫,翰墨時間作。」《北史·李暉傳》:「嘗卧疾期年,文帝憂之,賜錢一千萬,供其葯石之費。」前蜀韋庄《卧重疾有題》詩:「與君同卧疾,獨我漸彌留。」宋洪邁《夷堅丙志·錢大夫妻》:「其後卧疾,有發語於冥暗中,自言為亡妾某人,具道欲殺陳之意。」
7、臨視:親臨省視。指尊貴者看望地位卑下者。《漢書·蕭何傳》:「上親自臨視何病。」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唐韓愈《順宗實錄一》:「德宗憂戚,形於顏色,數自臨視。」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爭解元》:「行鄉飲之禮,常率賓佐臨視,拳拳然有喜色。」宋洪邁《夷堅丙志·常熟圬者》:「吳人之俗,每覆瓦時,雖盛暑,亦遣子弟親登其上臨視,蓋懼此也。」《清史稿·高宗紀三》:「乙酉,上奉皇太後臨視織造機房。」
8、搜揚:也作「搜敭」。訪求舉拔。三國魏曹植《文帝誄》:「思良股肱,嘉昔伊呂,搜揚側陋,舉湯代禹。」《舊唐書·薛登傳》:「或明制才出,試遣搜敭,驅馳府寺之門,出入王公之第。」宋曾鞏《正長各舉屬官詔》:「非獨搜揚幽滯,庶幾為官得人。」清吳偉業《送宛陵施愚山提學山東》詩之一:「兵火獨搜揚,重見鍾離意。」
9、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紳。
(1)老年人。《禮記·王制》:「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漢書·朱博傳》:「門下掾贛遂耆老大儒,教授數百人,拜起舒遲。」唐王翰《飲馬長城窟行》:「問之耆老何代人?雲是秦王築城卒。」《新唐書·儒學傳下·褚無量》:「(無量)以耆老,隨仗聽徐行,又為設腰輿,許乘入殿中。」
(2)年老。《漢書·宣帝紀》:「朕惟耆老之人,發齒墮落,血氣衰微,亦亡暴虐之心。」宋葉適《宋杜君墓誌銘》:「如君之安於一丘,而能自信獨樂,耆老不倦,以盡其死,是可賢也。」
(3)老成人。《禮記·檀弓上》:「魯哀公誄孔子曰:『天不遺耆老,莫相予位焉。』」陳澔集說:「言天不留此老成,而無有佐我之位者。」
(4)特指致仕卿大夫。《禮記·王制》:「耆老皆朝於庠。」鄭玄註:「耆老,鄉中致仕之卿大夫也。」
(5)指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紳。《水滸傳》第94回:「兩縣耆老率領百姓,牽羊擔酒,獻納城池。」《文明小史》第37回:「那諸城的百姓……聽見新官到任,而且為著這件事來的,內中就推出幾箇耆老來見新官。」
(6)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中稱能言善辯者。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夷中有桀黠能言議屈服種人者,謂之耆老。其所議論,謂之夷經。」
10、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請退職,意謂使骸骨得歸葬故鄉。《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復治東阿,願乞骸骨,避賢者之路。」《漢書·趙充國傳》:「充國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就第。」《明史·錢習禮傳》:「復上章乞骸骨,乃得歸。」亦省作「乞骸」。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下》:「大司空彭宣見莽專權,乞骸。」唐權德輿《送崔諭德致政東歸》詩:「乞骸歸故山,累疏明深衷。」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司馬》:「後司馬乞骸歸,塞上復警。」
11、優詔:褒美嘉獎的詔書。《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蒼)聲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歸職……帝優詔不聽。」《南齊書·張欣泰傳》:「上書陳便宜二十條,其一條言宜毀廢塔寺。帝竝優詔報答。」唐白居易《唐贈尚書工部侍郎張公神道碑銘》:「優詔褒美,特授密縣主簿。」張際亮《遷延》詩:「捷書互報中朝賀,優詔仍蒙上賞頒。」
❺ 肄言是什麼意思
肄業
【詞語】肄業(肄業)
【讀音】yìyè
【翻譯】[study in school or at college] 在校學習,指沒有畢業或尚未畢業
【解釋一】修習課業。古人書所學之文字於方版謂之業,師授生曰授業,生受之於師曰受業,習之曰肄業。
〖示例〗《左傳·文公四年》:「 衛 寧武子 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答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陳書·吳興王胤傳》:「 胤 性聰敏,好學,執經肄業,終日不倦,博通大義,兼善屬文。」《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考過,宗師著實稱贊,取在一等第一;又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
【解釋二】今稱在學校學習沒有畢業或尚未畢業的為「肄業」。。
〖示例〗巴金 《家》六:「在中學肄業的四年中間他失掉了母親,後來父親又娶了一個年輕的繼母。」如:大學肄業生;肄業證書。
【解釋三】謂各就其業。
〖示例〗晉 陸雲 《言事者啟使部曲將司馬給事復校諸官財用出入啟》:「選眾官材,庶工肄業。」《周書·權景宣傳》:「 景宣 至,並除之,唯修起城樓,多備器械,寇盜歛跡,民得肄業。」《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今東作既興,人須肄業。」
❻ 緊急,文言文翻譯《周書,列傳第二十九》
原文::
顏之儀,字子升,琅邪臨沂人也,晉侍中含九世孫。祖見遠,齊治書御史。正色立朝,有當官之稱。及梁武帝執政,遂以疾辭。尋而齊和帝暴崩,見遠慟哭而絕。梁武帝深恨之,謂朝臣曰:「我自應天從人,何預天下人事,而顏見遠乃至於此。」當時嘉其忠烈,咸稱嘆之。父協,以見遠蹈義忤時,遂不仕進。梁元帝為湘東王,引協為其府記室參軍。協不得已,乃應命。梁元帝後著《懷舊志》及詩,並稱贊其美。
之儀幼穎悟,三歲能讀《孝經》。及長,博涉群書,好為詞賦。嘗獻《神州頌》,辭致雅贍。梁元帝手敕報曰:「枚乘二葉,俱得游梁;應貞兩世,並稱文學。我求才子,鯁慰良深。」江陵平,之儀隨例遷長安。世宗以為麟趾學士,稍遷司書上士。高祖初建儲宮,盛選師傅,以之儀為侍讀。太子後征吐谷渾,在軍有過行,鄭譯等並以不能匡弼坐譴,唯之儀以累諫獲賞。即拜小宮尹,封平陽縣男,邑二百戶。宣帝即位,遷上儀同大將軍、御正中大夫,進爵為公,增邑一千戶。帝後刑政乖僻,昏縱日甚,之儀犯顏驟諫,雖不見納,終亦不止。深為帝所忌。然以恩舊,每優容之。及帝殺王軌,之儀固諫。帝怒,欲並致之於法。後以其諒直無私,乃舍之。
宣帝崩,劉昉、鄭譯等矯遺昭,以隋文帝為丞相,輔少主。之儀知非帝旨,拒而弗從。昉等草詔署訖,逼之儀連署。之儀厲聲謂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沖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賢戚之內,趙王最長,以親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備受朝恩,當思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儀有死而已,不能誣罔先帝。」於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儀署而行之。隋文帝後索符璽,之儀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於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將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為西疆郡守。
隋文帝踐極,詔征還京師,進爵新野郡公。開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靜,夷夏悅之。明年代還,遂優游不仕。十年正月,之儀隨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識之,命引至御坐,謂之曰:「見危授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古人所難,何以加卿。」乃賜錢十萬、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於世。
翻譯:
顏之儀字子升,是琅邪臨沂人,晉侍中顏含第九代孫。祖父顏見遠,任齊御史治書。在朝中神情莊重態度嚴肅,居官稱職,為人稱揚。到梁武帝執政時,以疾病為由辭官。不久齊和帝突然而死,見遠大哭而致氣絕。梁武帝深感遺憾,對朝臣說:「我自從順應天命和順從人心臨政以來,參與干涉天下人事,而顏見遠竟至於如此。」當時稱贊他忠烈,都為他感嘆。父親顏協,因為見遠蹈義觸犯時政權要,因而不任官職。梁元帝做湘東王,推薦顏協任其府記室參軍。顏協不得已,只好赴任。
之儀幼年穎悟,三歲時能讀《孝經》。長大後,博覽群書,喜好寫詞賦。曾經進獻《神州頌》,文辭典雅富麗。梁元帝親手回書說:「枚乘父子都能與梁王游學,應貞兩代,都被稱贊為有文學才能。我尋求才子,心中的鬱塞得到很大寬解。」
江陵平定後,顏之儀按照規定遷到長安。世宗任其為麟趾學士,不久遷升為司書上士。高祖剛設立太子,認真替他選擇師傅,選之儀為侍讀。太子後來征討吐谷渾,在軍中有不軌行為,鄭譯等人都因不能糾正輔助而受到責罰,只有顏之儀因為屢次勸諫而獲賞。因而授任小宮尹,封平陽縣男,食邑二百戶。宣帝即位,晉位上儀同大將軍、御正中大夫,進爵為公,增加食邑一千戶。宣帝其後刑法政治乖僻,越來越昏縱,顏之儀屢次冒犯主上的尊嚴進諫,即使未被採納,始終未停止上諫言。宣帝十分忌恨他。但由於有舊恩,也一直加以優容。當宣帝殺王軌,顏之儀堅持進諫。宣帝大怒,想將他也處死。後來以他誠實正直而無私心,沒有執行。
宣帝去世,劉昉、鄭譯等偽造遺詔,以隋文帝為丞相,輔助少主。顏之儀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絕相從。劉昉等人草詔而署名之後,逼迫之儀接著署名。顏之儀厲聲對劉昉等人說:「主上去世,繼嗣之子年幼,朝廷大權應該由才能傑出的宗族掌握。現在皇親之中,趙王年齡最大,以親以德來說,都應該寄以重任。你們備受朝恩,應一心盡忠報國,怎麼能一下子就將朝庭大權交給別人!之儀只是一死罷了,不能欺騙先帝。」因此劉昉等人知道他不可屈服,於是代替之儀署名而公布。隋文帝後來又索要符璽,顏之儀又正色說:「這是天子的信物,自有主人,做宰相的為什麼要?」隋文帝因此大怒,下令帶出去,想殺掉他,但是因為他在民眾中聲望很高,才放掉他。出朝做西疆郡守。
隋文帝做了皇帝,下詔將他征回京師,進爵為新野郡公。開皇五年,任為集州刺史。在任期間州內清平安寧,各民族百姓都很喜歡。十年正月,之儀按例上朝廷去進見。隋文帝見到後就認出了他,命帶他到御座前,對他說:「危難時刻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改變節操,古人也難做到,用什麼來嘉獎你。」於是賜錢十萬、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去世,終年六十九歲。有文集十卷行於世。
❼ 肄業是什麼意思
肄業的意思是:
1、正在學校學習。
2、指雖已離校但並未學到規定畢業的年限或並未達到規定畢業的程度。
引證:巴金《家》六:在中學肄業的四年中間他失掉了母親,後來父親又娶了一個年輕的繼母。
造句:我的盡力肄業沒有失掉此外益處,只不外是愈來愈覺察本人的蒙昧。
肄業的近義詞:修業、求學
肄業的反義詞:畢業
(7)周書權景宣傳翻譯擴展閱讀:
近義詞釋義:
一、修業[ xiū yè ]
釋義:(學生)在校學習:~期滿。
引證:晉·葛洪 《抱朴子·崇教》:「若使素士,則晝躬耕以糊口,夜薪火以修業。」
翻譯:如果讓普通百姓,白天耕種來維持生活,夜薪火來學習。
二、求學[ qiú xué ]
釋義:
1、到學校學習:赴京~。
2、探求學問:刻苦~。
引證:巴金《滅亡》第三章:「他這年在中學畢業以後,就打算到上海去繼續求學。」
反義詞釋義:
畢業[ bì yè ]
釋義:在學校或訓練班學習期滿,達到規定的要求,結束學習:大學~。他的學習成績太差,畢不了業。
引證: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我要騙人》:「如果這騙人的學問不畢業,或者不中止,恐怕是寫不出圓滿的文章來的。」
❽ 《周書》翻譯 急急急急急急
齊國南安城主馮顯私下裡派遣使者請求歸降,他的手下兵都不知道這件事。處於中流砥柱國家地位的宇文貴命令彥某率領軍隊前去應接。權景宣以為城樓防守已經太嚴,士兵們難以攻取奪下,就准備撤兵南下,改變策略,以後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