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怎麼回事大槐樹如今還在嗎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事件,想必大家都是聽過的。這件事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但是,在當時來說,之所以會出現大槐樹移民事件,是有具體的歷史背景的。這件事確切地說,是發生在明初,有皇帝朱元璋開始實施的。
4、當年的那棵見證無數人背井離鄉的大槐樹還有嗎?
據說那棵大槐樹是漢朝的時候耕種的,歷經千年而不倒,到了明朝的時候,已經成為了一棵參天大樹。
正是因為這棵大樹,十分的奪人眼目。
所以,大家都把大槐樹當作是一個代表性的地標建築。
但是,很遺憾的是,這棵大槐樹已經沒有了,在清朝順治年間的時候,一場大水把那棵歷經上千年的大槐樹給沖走了。
我們今天見到的洪桐縣的大槐樹,是現代人建造的,屬於是觀賞性的鋼鐵水泥製作而成的,並非是真正的大槐樹。
㈡ 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
選自《蘇三起解》,是傳統京劇《玉堂春》之一折。
大概意思:
民間故事《蘇三起解》說的是初次開懷的妓女蘇三,與進京趕考的貴公子王金龍相識相愛,後來蘇三被妓院賣給富商作妾,蒙冤倫為死刑。王金龍時任八府巡案,復查此案,為之平反,二人終成眷屬的故事。
《蘇三起解》藝術魅力
從圖像敘事的角度分析,周東申先生刻畫了蘇三在被提解復審途中訴說悲慘遭遇的畫面形象。這一片段是整個故事中的關鍵點,起到了承上啟下、貫穿故事線索的作用。
因此,周東申先生讀文聽曲,有感而發,巧妙構思,用木刻版畫語言精心創作了蘇三起解的藝術形象。通過黑白木刻語言進行圖像敘事,完成了從文本語言到圖像語言的轉換,更加直觀和通俗易懂地講述了蘇三起解的故事。
借用了中國戲劇的一些表現手段,少用道具和布景,故事的情節主要靠演員充沛的感情、豐富的表情和逼真的表演動作等體現出來,往往通過一兩個極洗練而又典型的姿勢,可以同時表現出時間、地點和特定的情景。
㈢ 洪洞大槐樹事件是怎麼回事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飢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據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裡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里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查看。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里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干什麼,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後,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祭祖小屋裡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該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們的牌位,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四百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㈣ 竹內亮為臨汾拍紀錄片,當地有哪些文化魅力
2022年1月30日,一場由中共臨汾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最早中國·春節精彩發布”活動在臨汾市圖書館內舉行,現場公布了《回家!熊召政老師開講啦!》、《回家!過年!》和《好聽!回家!》三部新片。其中《回家!過年!》,是由來自日本導演竹內亮所拍攝的紀錄片,他是通過一場紀實旅行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有關臨汾的多樣魅力的。那麼臨汾究竟有哪些魅力,竟引得日本導演都來到中國拍紀錄片了?
不僅如此,帝堯在臨汾在建都時,更是孕育了獨特的堯文化和堯精神,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在人口大遷移當中才看到了更多以大槐樹為標志的家。總之,要是想要去旅遊,那麼就一定要去山西臨汾看一看。去到臨汾,你可以看到黃河給它留下的美麗印記,也可以見證壺口瀑布自強不息的精神,更可以親眼看到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的遺址。
㈤ 2020山西洪洞大槐樹尋根今年開放了嗎
應該是不行的。
㈥ 洪洞人的洪洞歷史
元末明初,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兵災和天災,先是朱元璋所領導的明軍與元軍在這片土地上進行了殊死的搏鬥,繼而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又與建都南京的建文帝發生了殘酷的爭奪皇位的戰爭,史稱「靖難之變」。在這兩場大規模的兵災期間,天災又連年不斷。水災、蝗災、旱災輪流發作,「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富庶的華北平原和江南水鄉變得一片狼藉,有的地方甚至淪為一了「無人區」。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晉城內,尤其是晉南一帶,政治安定,谷足民豐,一派盛世祥和的氣象。為了鞏固政治、鞏固邊防,恢復生產,明王朝採取了移民墾荒的措施,從富省山西,尤其是山西首富的洪洞縣集中移民數百萬人。「昔日從戎驅韃虜,今朝屯田太行東,洪洞分支老門弟,曹州安居舊家鳳,古崗植槐三五株,銘記晉中父老親,卧雪傳說留千古,後昆霞蔚賽勁松。」這首刻在山東菏澤袁氏祠堂前的懷鄉祭祖詩,充分反映了客居他鄉的洪洞後人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他們雖然遠在千里之外,仍不忘在高崗之上植幾株槐樹,使之與故鄉的大槐樹遙相呼應,首尾相連,血脈同源。洪洞移民,使中原地區人口大量增加,勞動力得到了解決;使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農業生產迅速得到了恢復;使明王朝稅糧大量增收,社會出現了繁榮穩定的局面;同時移民拓荒、實行屯田,鞏固了明政府的邊防。
㈦ 洪洞大槐樹來歷
“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首古老民謠,在年復一年地口耳相傳中保留下來。這些民謠,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從那些古稀老人低沉而滄桑的聲音里流出來,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一個遙遠而漫長的故事。那麼,洪洞大槐樹的背後,到底藏著一個怎樣的故事呢?這還得從元末明初時期開始說起。
現在我們看到的洪洞大槐樹早已不是原來的那棵,而是在原來的槐樹的位置上,用鋼筋水泥重新還原成的。但即便如此,它還是成為了國家5A級景區,也是中國唯一一個以民間祭祀活動為特色的5A級景區。
曹文軒在散文《前方》里說“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這大概就是大槐樹存在的意義,也是為什麼在人口遷徙日益頻繁,鄉村文化日益衰落的今天,仍然有那麼多人,對鋼筋水泥築成的大槐樹念念不忘的原因。
參考文獻:《中國救荒史》
㈧ 洪洞縣大槐樹事件是怎麼回事
在古代山西地界因為挨著黃河流域,又有汾河貫通,土地肥沃,人員較為密集,中原荒蕪地帶由於連年戰爭和自然災害,大家都遷移出來,造成有地無人種,大多村子荒蕪了。於是國家出台政策,命令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需要移民過去開荒,由於人們封建守舊的死不離土的關鍵,加上是開拓荒地,背井離鄉,所以只有很少人想去。這天通知下達到了洪洞縣衙,也遇到類似沒人去的困難,於是縣長下令,凡是不願出去的村民,第二天下午5點,必須在廣濟寺廟口的那顆大槐樹下集合簽名,只有簽了名字,才可以不去。大家信以為真,爭搶著寫上自己名字!縣長卻出爾反爾,說凡是簽上名字的人都必須在三天之內遷出,否則重罰,於是就有了大槐樹的典故。洪洞大槐樹是我國4A級旅遊景區,其歷史文化在這里也道不完的,不如親身經歷感受一下,洪洞還有明代保存完好的監獄,蘇三起解也源於此,歡迎來洪洞玩。
㈨ 山西洪洞縣移民的歷史
河北省廣大地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故鄉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是說,自己的祖宗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移來的。如果接著要問:為什麼遷移呢?那就得從「燕王掃王」說起了。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領重兵鎮壓守大都(即今北京)。朱元璋長子朱標早死,朱元璋死後,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標的大兒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聽從齊泰、黃子澄等大臣建議,大力削藩,剝奪分封全國各地的叔父們的兵權。燕王以討齊、黃為名,起兵反抗,號稱「靖難」。建文帝派兵平叛。於是在河北、山東一帶,進行了長達三、四年之久的大戰。史書上稱之為「靖難之戰」,民間傳說則為「燕王掃北」。在此期間,人民遭受戰亂的破壞和自然災害的襲擊,「村莊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史書上記載,河北這塊地方「青轔白骨」,「怵驚心目」,滿目荒涼。而山西洪洞一帶,卻無兵荒馬亂之苦,連年風調雨順,四境安寧,人民生息繁衍,一片昇平景象。「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1403年,燕王軍攻佔南京,建文帝於戰亂中失蹤。燕王即皇帝位,改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明成祖在歷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發展生產,極力恢復河北一帶經濟。永樂初年,詔令從山西「分丁於真定、南官一帶占籍為民。」於是,當時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縣設立一個移民機構,專門辦理移民事宜。相傳此處有一棵老槐樹。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老槐樹」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