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對民謠風有怎樣的認識
我覺得民謠風現在屬於一個小眾的音樂,曲調比較輕松,內容取材於生活,貼近自然。
② 童謠民謠
小豆豆,上學校,老師講課他睡覺,左耳聽,右耳冒,你說可笑不可笑?
③ 民歌民謠童謠
1,《馬燈調》
《馬燈調》,是一種民間曲調名。馬燈調是流傳在安徽一帶的民間樂曲,在安徽地區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2,《採茶調》
《採茶調》是漢族的民歌,在我國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演化產生了不少諸如「打茶調」、「敬茶調」、「獻茶調」等曲調。
除安徽、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誌中,也都有不少記載。這些茶歌,開始未形成統一的曲調,後來,孕育產生出了專門的「採茶調」,以至使採茶調和山歌、盤歌、五更調、川江號子等並列。
3,《對鳥》
《對鳥》是一首安徽樂清山歌。「對鳥」就是關於「鳥」的問答歌,從文學題材和形式而言,它與「對花」屬於同類。「對花」體民歌幾乎遍布全國,而「對鳥」大概只有這一首,所以它的題材內容本身就非常特殊。
4,《叮叮當》
《叮叮當》,它在安徽世代相傳,深深烙印在安徽人的童年成長記憶里。上世紀50年代,安徽人第一次將《叮叮當》在首都北京唱響,並很快傳播到全國。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將《叮叮當》選入亞洲、太平洋地區民歌集。
5,《做客歌》
《做客歌》是瓦市小學的吳欣怡同學創作的。歌詞:「小朋友,請聽好,上門做客要記牢。進門之前把門敲,見了主人問聲好。主人請茶雙手接,接過之後說謝謝。家居擺設別亂動,翻箱倒櫃沒禮貌。大人談話不打擾,靜靜坐在一起瞧。想和朋友一起玩,另外一處不喧鬧。
④ 你為什麼喜歡聽民謠,民謠給你帶來的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我喜歡民謠是因為它唱的是生活的不易、艱辛,而在這些不易和艱辛當中,又能帶給人如雨後春筍般的正能量。而這一點,也是我並不希望民謠火的原因,它火了就要發生變化,我們喜歡的民謠就要被一些人誤解為消極和喪。喜歡民謠對我最大的改變,應該就是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如何去擁有自己的人生。
現在的民謠對比過去,確實是火得不得了,可這不是我想看到的。現在人眼裡的民謠,只有失落、不甘、喪,變成了現在人“喪”的主要工具。人們看不到它所帶來的正能量,一個勁的去誤解它,並且宣傳這種“喪”。這種宣傳對於民謠來說是侮辱,而這種火熱的勁頭可能會毀掉民謠。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人甚至民謠歌手們都說,只有“野孩子、小河、萬曉利才是真正的民謠”。
⑤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民謠人很不容易
因為唱民謠的人都非常刻苦,民謠不太好學,所以說民謠人很不容易。
⑥ 製作一個總體介紹民謠宣傳片該從什麼角度出發
⑦ 你如何看待民謠
我覺得民謠是非常獨立的音樂,而且民謠音樂真的非常的好聽,我非常的喜歡民謠音樂,覺得可以帶給我很多新的認知和新的感覺。
⑧ 校園民謠的校園民謠概述
簡介
每一首歌都來自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發生在你生活的四周,執著的大地,永恆的校園民謠!
熟悉的旋律引起似曾相識的感覺,但又在似與不似之間……讓一首首難忘的歌曲流過時間的長河,匯成永遠的經典。希望本光碟能陪伴著您,再次品味這優美的歌曲和動聽的旋律,在歌聲中回憶過去的好時光……
曾經的白衣少年是否還在歲月中張望;曾經的青澀年華是否還是那麼鮮艷光華;曾經有理想沖動,夢想飄揚;曾經有風花雪月,歌聲流淌……細細回味,純真的情懷依舊;慢慢品嘗,青春的旋律悠揚。
校園承載著無數人的夢幻心願,寄託著無數人的美好回憶。當青春走過,所有的過往都化為一段段清澈旋律沉澱在一代代人的心中,並不斷撥動著心靈的琴弦,這就是校園歌曲,我們的純真年代。
01 同桌的你
02 那天
03寂寞是因為思念誰
04 故事裡的樹
05 離開
06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07 等人就像在喝酒
08 我們相識
09 青春
10 上班族
11 流浪歌手的情人 歌曲代表
1冬季校園
2關於理想的課堂作文
3這種心情4昔日重來
5紅色天空
6老屋
7最後
8想你
9沒有想法
10同桌的你(伴奏版) 簡介
製作人的話:校園民謠,其實是一種文化,而不是一種簡單的音樂類型。它來自於校園,同時又融匯了多種多樣的音樂風格;它描寫著校園生活,但在今天,它越來越多地成為連接校園與社會的亮點。
校園民謠產生於一群人,因此代表它的也將是一群人。在這個專輯中,採用了許多新的創作和演唱組合,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名字,新的面孔和新的感覺。
校園民謠如果作為一種音樂,也許會像一陣風般地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我相信,它會永遠延續下去。
曲目1. 情感往事
2. 你是朋友嗎?
3. 你不在的北京還下著雨
4. 青春同路人
5. 初戀
6. 不安
7. 理想主義·EMPTY
8. 情人
9. 上學·上班 簡介 發行時間 1994年 唱片名 沒有圍牆的校園 表演者 許秋漢 表演者 巴特爾 表演者 韋展輝 表演者 陳涌海 表演者 苗陽 表演者 廖岷 表演者 王小穎 表演者 羅雪 表演者 易榕 出版者 北京印象音樂工作室/北京東方影音公司 1994年,由北大學生創作結集出版的《沒有圍牆的校園》這張唱片,是校園民謠風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校園音樂先鋒找到這張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當年的北大校園歌手許秋漢,跟著他的回憶,去窺探十年前校園民謠在北大這座最高學府里的風景。
一切從圍牆說起
在中關村的太平洋和中海電子市場之間,有一條並不寬的街——海淀南路。曾幾何時,這里是一條通往海淀圖書城的商業街,也是假證件和盜版光碟販子的聚集地。但很多年前,街的北邊是一堵並不高大的圍牆。跨過這堵牆,北邊就是詩人、學者、文化精英聚集的、包含了燕園和未名湖這兩個文化標志的北大校園。1994年,在北大師生一片喧鬧的爭論聲中,這堵圍牆被轟然推倒,在原來的牆基上,建起現在人們所能看見的這條商業街。也就是在這一年,北大的學生們推出了一盤名叫《沒有圍牆的校園》的磁帶,雖然幾乎是同時製作的,但由於出版的時間比另一張主要由清華學生創作的校園民謠合輯《校園民謠1》稍晚了一點,於是這盤磁帶便被很多人歸入了校園民謠歌曲的跟風之作中。
當這座圍牆被推倒11年以後,當初這張專輯的出品人,82級的北大學生渠萬春與辭去了華納唱片中國區總裁的職務、回到北大文化產業研究所當客座教授的83級學生許曉峰,又在緊鑼密鼓地搗鼓一張《未名湖是個海洋——北大原創音樂20年紀念》的專輯。而《未名湖是個海洋》這首歌的作者,就是當初《沒有圍牆的校園》的主力創作者之一的許秋漢。
1991年進入北大社會學系的許秋漢,直接參與了《沒有圍牆的校園》的製作,也是1994年北大推倒圍牆的見證者之一。這座不起眼的圍牆的倒下,在一些北大人的心目中,其意義之重大不亞於當時柏林牆之於德國人。圍繞著這堵牆的激烈爭論從北大延續到了社會上。相對於清華的實干傳統來說,北大人家國天下的情懷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正是這樣的傳統,註定了北大的音樂也將走一條與眾不同的「搖搖滾滾的道路」。
北大:在校園民謠中缺位?
在校園民謠還沒有大規模地以音像製品的形式出現以前,北大原創的校園歌曲在數量上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而且之前像徐小平的《星期天》、池永強《搖搖滾滾的道路》(均作於1987年)等一批歌曲散落在各種合輯中,也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如果以學校作單位來比較,北大學生曾經發表的歌曲數量和質量並不輸於後來一夜之間成為校園民謠旗幟的出身於清華大學的那些作者。但說起校園民謠,幾乎所有人第一個聯想到的人不是高曉松就是老狼,而在三輯《校園民謠》里,也很難找到北大人的身影。
許秋漢談起那時合輯製作的情形:「本來製作人打算出一個我的專輯,那時候我寫的歌數量已經足夠,但我自己覺得品質還是不夠好,不是從市場的角度,而是以我自己的標准。後來就改成了出北大學生的合輯。但那時候其他的北大學生也大多都像我這樣想,覺得音樂的創作,應該像王洛賓那樣,積累幾十年,等到五、六十歲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候再把它寫出來。」
風花雪月與家國天下
許秋漢很坦率地承認:「這張唱片做得不好,其實是必然的。最關鍵是北大人的理念造成的,其次才是那時的一些機緣巧合。外部的原因是那時候中途換了策劃人,而且製作的想法落實得比較晚,但歸根到底還是北大的學生不像清華的那麼上心。清華無論是歌手,還是策劃人,都比較務實,他們是把發行音樂作為一件實事來做,結果人家就開創了市場。我們都是抱著玩的心態,壓根就沒打算要讓它廣泛流行。錄《未名湖是個海洋》的那天,我白天還要考試,晚上就在錄音室里一邊捧著筆記復習,一邊錄音。」
不過,如果僅僅把《沒有圍牆的校園》當成一張失敗的校園民謠跟風之作,北大的故事就沒什麼意義了。實際上,這張唱片是否應該劃入和《校園民謠》系列相承的一堆作品中,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一切還得再往前倒推個十年。高曉松從清華退學,寫出了《同桌的你》,這是1992年的事了。我們記憶中的這些校園民謠,大都是那幾年間的作品。但這一切並不是憑空地冒出來的。醞釀成這一切的乃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1990、1991年之間的「草地音樂會」風潮。據高曉松回憶,北大、清華的草坪,經常有詩朗誦結合吉他彈唱的聚會,草地是開放性的,於是一圈一圈的人圍上來,便成了一個大歌會。那麼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這種歌會清華北大的人都是湊在一起的,但另外有一些聚會是只有北大人才熱衷於參加的,那就是1989年以前的探討時事、詩歌、音樂、文化的有組織的學生聚會。
北大人與清華人在情懷上的不同最後直接體現在音樂上面,清華的學生中,風花雪月的小情調佔了大部分。翻開唱片的宣傳文案,《沒有圍牆的校園》就用了「新校園歌曲」這個概念來區別於《校園民謠1》,後來北大的一個校園DJ寫道:「『新校園歌曲』擺脫風花雪月的個人情感,以強烈的人文精神和社會批判意識直面人生。」刨去為了宣傳而標新立異的因素,至少可以看到北大人在心底里是不願把自己的歌曲和校園民謠歸於同一類的。
後來的情況更加證明了這一點。1989年以後,由於外部原因的影響,校園裡面那股家事國事事事關心的豪氣逐漸降溫,風花雪月的東西開始佔主流地位,於是許秋漢們號稱心懷天下的作品反而成了小眾趣味,「我們的東西都是少數人寫少數人聽,」許秋漢如是說,「到了1993年黃小茂策劃校園民謠合輯選歌的時候,北大的、清華的和其他學校的東西都擺在他面前,但是為什麼人家就選了清華而沒選北大的,不管是從市場,還是從審美趣味的角度出發,都是自有道理的。」
曲目
抒情的A面:
已是盛夏
溫馨天堂
往事
起風
未名湖是個海洋
星期天
搖滾的B面:
回鄉偶書
蝴蝶的翅膀
廢墟
安全行車365天無事故
我沒醉 發行時間 2005 唱片名 未名湖是個海洋 表演者 Various Artists 作者 許秋漢 作者 關偉 作者 等許秋漢 作者 夏威 作者 水源 作者 焦健 簡介
此套唱片20首歌曲的演唱者同時也是創作者,年紀最長者已經年逾五旬,最小的則還是三年級的本科生。他們不全是北大學生,但都曾在北大工作過或生活過,同北大有著千絲萬縷的情感聯系,例如早年圖書館東草坪吉他彈得最棒的秦水源和北大藝術教研室的老師徐小平。此專輯是由許曉峰和渠萬春兩位北大校友個人名義出資製作的一套公益唱片。分兩張,20首歌,都是北大學生原創原唱,其中有華納前總裁許曉峰,新東方副校長徐小平,《校園民謠1》作者之一廖岷等。唱片由北大學生操作,收入全部捐獻給北大,用於支持在校學生的文藝創作。
唱片中收錄了北大20年來大部分優秀的原創歌曲,其中很多都是當年北大乃至其他高校的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飽含著那一個年代的特殊情結,例如80年代曾經傳唱一時的《陝北1988》、《溫柔夢鄉》,在高校學生中影響甚廣的《星期天》、《搖搖滾滾的路》以及有「北大地下校歌」之稱的《未名湖是個海洋》等,音樂符號,也同樣不可避免地塗抹上了中國高校20年來經歷的變遷的痕跡,它屬於北大,也同樣屬於每一個經歷過校園生活的人。
曲目
1-1. 未名湖是個海洋
1-2. 長鋏
1-3. 什麼時候
1-4. 星期天
1-5. 有為青年司馬懿
1-6. 愛情傳說
1-7. 紅毛衣
1-8. 真感情
1-9. 給我一個溫柔的夢鄉
1-10. 糖
2-11. 陝北1998
2-12. 搖搖滾滾的路
2-13.張木生
2-14. 敲開
2-15. 風中的新娘
2-16. 孔雀到時候東南飛
2-17. 無奈
2-18. 湟水河
2-19. 致老朋友
2-20. 流動的青春
⑨ 歌謠,民謠,童謠有什麼區別
歌謠,民謠,童謠區別如下:
歌謠是人民的口頭創作,最貼近生活,直接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願望。其中原始歌謠標志著我國詩歌的起源,在文學史上有重要意義。
歌謠的種類很多,按內容分,有苦歌、情歌、盤歌、風俗歌、節令歌、童謠等;按形式分,有歡、西、加、比論等。梅山歌謠的種類和形式也很多,山歌、情歌、儺歌、號子都各具特色。河南時政歌謠富有傳統特色:一、敢於把矛頭宜指最高統治者,公開揭帝後之短、之丑、之劣、之毒;二、對宦官、外戚、奸臣把持朝政、禍國殃民現象深惡痛絕,大膽譴責;三、對清官廉吏的歌頌總是發自肺腑由衷贊美,流露出無比的敬愛之情;四,富於現實性、政治性和斗爭性,感情強烈,愛憎分明,語言形象生動,簡短有力。
民間流行的、富於民族色彩的歌曲,稱為民謠或民歌。民謠的歷史悠遠,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謠的內容豐富,有宗教的、愛情的、戰爭的、工作的,也有飲酒、舞蹈作樂、祭典等等。民謠表現一個民族的感情與習尚,因此各有其獨特的音階與情調風格。如法國民謠的蓬勃、義大利民謠的熱情、英國民謠的淳樸、日本民謠的悲憤、西班牙民謠的狂放不羈、中國民謠的纏綿悱惻,都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氣質與色彩。
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強調格律和韻腳,通常以口頭形式流傳。許多童謠都是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逐漸加工流傳而來,或是以較晚一些的歷史事件為題材加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