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瑪曲宣傳網

瑪曲宣傳網

發布時間:2022-06-26 21:58:31

❶ 甘肅省瑪曲縣大水(格爾珂)金礦床

大水金礦位於甘肅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境內的大水軍牧場一帶,距瑪曲縣城66°方向16km處,行政區劃上隸屬於瑪曲縣尼瑪鄉管轄(圖1)。地理坐標為東經102°12′26″~102°15′04″,北緯:34°01′53″~34°04′01″,礦區面積為1.4689km2。該礦是由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原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隊)於1990年發現後勘查評價的。

圖1 大水金礦交通位置圖

1996~2000年甘肅省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隊對大水金礦進行了勘查工作,2000年提交了《甘肅省瑪曲縣格爾珂金礦詳查地質報告》。大水礦區累計探明C+D級金儲量37 052 kg,平均品位12.67×10-6,為一大型微細浸染型(卡林-類卡林)金礦床。

2005年對大水金礦進行了資源潛力調查工作,該礦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找礦潛力巨大,總資源量預期可達100 t,達特大型規模。

1 區域成礦地質環境

1.1 大地構造單元

礦床大地構造位置位於秦-祁-昆成礦域秦嶺-大別成礦省的西秦嶺成礦帶之南亞帶,南與甘孜-松潘褶皺帶相接,以略陽-瑪曲斷裂為界。其北為西傾山隆起帶,其南為巴西復向斜。礦床位於西傾山隆起帶南緣。

1.2 區域地層

區域內出露最古老地層為志留系,屬潟湖相—淺海相沉積,分布在格爾括合褶皺束軸部。從軸部向南翼依次為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和下侏羅統。石炭系、二疊系和三疊系分別由淺海相和碳酸鹽岩台地的碳酸鹽岩組成;下侏羅統由湖沼相的碎屑岩、碳酸鹽岩及陸相火山岩組成;白堊系以碎屑岩為主,夾有少量的碳酸鹽岩。其中,三疊系灰岩金平均豐度值30×10-9,高出同類岩石地殼豐度值6倍以上,表明三疊紀地層是本區一個富金岩系。

1.3 區域構造格架

區域以翁尼-曲哈爾登斷裂為界,西傾山隆起帶分為2個次級構造單元,斷裂以北為格爾括合褶皺束,斷裂以南為郎木寺褶皺束,這2個次級構造單元相互平行呈帶狀延伸(圖2)。

圖2 西秦嶺大地構造示意圖

(據趙彥慶等,2003)

QLA—祁連構造帶;NQL—北秦嶺構造帶;WQL—西秦嶺構造帶;SG—松潘-甘孜構造帶;YZ—揚子板塊;SF1—武山-天水-商丹縫合帶;SF2—瑪曲-南坪-略陽縫合帶

區域內斷裂發育,以EW向和SN-SE走向斷裂為主,組成略陽-瑪曲、翁尼-曲哈爾登、喀阿爾賽-雜爾加佐利等3組斷裂,它們控制本區的地質構造發展。其中,略陽-瑪曲逆沖斷裂組是控制金礦帶的一組主要斷裂。略陽-瑪曲斷裂組成一個向南東方向突出的弧形構造,弧形構造西翼,主體構造線方向呈NW向或近EW向,沿斷裂發生走滑作用,形成一系列NW向斷裂破碎帶,對金礦起明顯控製作用。

1.4 區域岩漿活動

區域內岩漿活動較微弱,主要發生在晚印支-晚燕山期,具有多期次、多旋迴活動的特點,空間分布上明顯受斷裂控制,岩漿活動由中性向中酸性演化,具有偏鹼性和貧鹼性特徵,屬正常系列和氧化鋁過飽和系列。

區內岩漿活動以燕山早期岩漿活動為主,主要分布在大水-忠曲斷裂的北緣,其中有忠格扎那岩體、忠曲岩體和格爾括合岩體,面積分別為4.8km2、0.05km2和1.76km2,呈岩株狀、岩枝狀產出,岩性以花崗閃長岩、花崗閃長斑岩、閃長玢岩和正長斑岩為主,其中忠格扎那、格爾括合岩體分帶明顯,具有中心相和邊緣相,圍岩具明顯大理岩化。

1.5 成礦單元

礦床大地構造位置位於秦-祁-昆成礦域秦嶺-大別成礦省的西秦嶺成礦帶之南亞帶。

2 礦區地質特徵

2.1 礦區地層

礦區絕大部分被第四系殘坡積所覆蓋,基岩出露零星,分布的地層單一(表1),主要為中三疊統馬熱松多組,另有少量二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圖3;表1)。中三疊統下岩組第一岩性段Ta-12是格爾珂金礦床的賦礦層位。

中三疊統下岩組第一岩段(

):岩性為一套白雲岩、白雲質灰岩及硅質破碎角礫岩。

中三疊統下岩組第二岩段(

):岩性為一套微—細粒灰岩、泥質灰岩及砂屑灰岩。該段岩性不穩定,沿走向、傾向變化大,含泥質不均勻,絕大部分泥質灰岩或砂屑灰岩被塊狀灰岩所代替,屬於淺海相—陸相沉積。

表1 礦區地層表

圖3 大水金礦床地質略圖

K—白堊系;T1—下三疊統;T2—中三疊統;P—二疊系;1—花崗閃長斑岩;2—花崗閃長岩脈;3—金礦體;4—不整合界線;5—構造角礫岩帶;6—壓扭性斷層;7—地層產狀;8—花崗閃長岩

2.2 礦區岩漿岩

礦區內岩漿活動一般,僅在大水金礦區北側見到有規模較大的格爾括合花崗閃長斑岩體出露,在該岩體的南部見花崗閃長岩岩脈以放射狀沿南北向構造侵入礦區。

2.2.1 格爾括合岩體

格爾括合岩體產於礦區北緣,侵入於中三疊統的灰岩地層中,出露面積1.76km2,呈近圓狀,依據岩石礦物特徵和岩石化學特徵,可劃分為2個岩性帶,早期為黑雲母閃長玢岩,晚期為花崗閃長斑岩。

1)黑雲母閃長玢岩,形態不規則,零星分布於侵入體的北部、東部及西部,與圍岩(灰岩)呈侵入接觸關系。岩石呈淺灰綠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基質具隱晶質—顯微晶質結構。斑晶佔25%,斜長石12%~15%,角閃石3%~5%,黑雲母8%;基質有硅質(次生石英)50%~60%,長石5%,鈣質3%,氧化鐵2%。斜長石具自形—半自形晶,個別呈熔蝕狀,黑雲母邊緣被碳酸鹽交代,呈鋸齒狀,角閃石呈長柱狀,具纖閃石化。副礦物有磁鐵礦(1%)、磷灰石、鋯石及少許電氣石等。

2)花崗閃長斑岩,分布於格爾括合侵入體的中部、南部,其圍岩具大理岩化。南部內、外接觸帶具赤鐵礦化及硅化等蝕變現象。岩石呈淺綠灰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基質具微晶結構,斑晶佔20%~25%,主要為長石(>12%),具雙晶結構;黑雲母(6%左右);角閃石(>5%)呈長板狀,具多色性,為普通角閃石。基質主要為玉髓(60%)、綠泥石(10%)及細脈方解石(5%)。副礦物有磁鐵礦、磷灰石、鋯石、電氣石和黃鐵礦等。

2.2.2 花崗閃長岩脈

在格爾括合岩株狀花崗閃長斑岩的外側,有大量花崗閃長岩沿南北向斷裂破碎帶或裂隙貫入,呈岩枝狀產出,脈體呈0~10°、290°~310°展布,與SN向構造和金礦體展布方向大體相吻合。脈體長100~700m,寬10~50m,在礦床內組成一個很大的脈體。脈體形態很復雜,多呈港灣狀、長條狀和凸鏡狀,具有膨大縮小、分枝復合特徵,與花崗閃長斑岩岩體是同源異相的產物。

格爾括合岩體的40Ar/39Ar坪年齡為235.4±1.3 Ma,等時線年齡為235.2±2.3 Ma(王平安等,2000),全岩K-Ar法年齡為190.0~190.6 Ma,Rb-Sr等時線年齡為174.3 Ma;格爾珂金礦床花崗閃長岩脈體40Ar/39Ar坪年齡為222.5±2.6 Ma,等時線年齡為223.0±2.8 Ma;花崗岩中磷灰石裂變徑跡年齡為117.9±4.9 Ma至189.4±5.2 Ma(韓春明等,2004)。上述成岩成礦時代表明:大水金礦床成岩時代為印支至燕山期,成礦經歷了兩期成礦作用,即該礦床是多次構造—岩漿活動的產物。

2.3 礦區構造

大水礦區斷裂發育,成礦作用受斷裂構造控制明顯(圖3)。

2.3.1 NWW—EW 向的主斷裂帶

該斷裂貫穿整個礦區,總體呈100°~110°方向展布,傾向S或SW,傾角60°~75°,張扭性。該斷裂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很寬的破碎帶,破碎帶寬10~30m,發育有斷層泥、斷層角礫、構造透鏡體和碎裂岩等。

2.3.2 NE—NNE 向斷裂

主要發育在礦區西部,總體呈10°~30°方向展布,其斷層規模不大,長600~1400m,傾向SE,傾角60°~75°,該組斷裂切割近EW向斷裂,張扭性。在斷裂破碎帶內有大量花崗閃長岩脈和方解石脈充填,脈體有明顯膨大縮小現象,形成許多串珠狀分布的局部低壓張性空間,為熱液活動和金的沉澱提供了良好場所。在SN向斷裂的旁側,發育一組100°~110°方向羽狀裂隙,與斷層破碎帶呈銳角相交,遞錯排列,構成梯狀控礦構造。特別是它們二者交會處,是礦體最集中、最富集部位。因而,SN向斷裂對本礦床起著定位作用,控制了礦體的分布和產出。

2.3.3 NW 向斷裂

該斷裂產狀220°~240°∠50°~60°,斷層面呈舒緩波狀,斷裂破碎帶內有構造透鏡體,在斷層旁側見有張扭性節理組合,力學性質為張扭性。

大水礦區經歷了多期構造活動疊加和改造。礦區NWW向主斷裂帶不僅控制了岩漿岩的分布狀態,也是本地區的導礦、控礦構造。容礦構造主要是NWW次級斷裂,其次是NNE向和NNW向斷裂,此外岩溶構造也是一個重要的容礦構造。

大量資料表明,EW向構造主要定型時期為燕山早期,表現為EW向構造的壓性斷裂內充填有花崗閃長岩,動力變質及大水-忠曲斷裂的形成,奠定了本區構造的基本格架,並對成礦起了一定的控製作用。SN向構造切割EW向構造,是白堊紀末期EW向擠壓外力作用的結果,是燕山晚期運動在本區的反映,主要表現為斷塊的升降運動。

2.4 圍岩蝕變

礦區圍岩蝕變嚴格受到斷裂及破碎帶的控制,蝕變以中低溫熱液蝕變為特徵。圍岩蝕變類型主要有硅化、赤鐵礦化和碳酸鹽化,其次為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次生褐鐵礦化和少量汞砷硫化物礦化。

硅化是指富含硅質的熱液對圍岩碳酸鹽岩、中酸性脈岩進行交代,使其在圍岩中的含量增加,同時原岩組構、礦物成分發生相應變化的熱液蝕變作用。因此,硅化蝕變作用不包括鐵硅質熱液在開放空間直接沉澱而成的硅質岩和角礫岩的鐵硅質膠結物。硅化是大水金礦區最重要的一種蝕變礦化作用,它貫穿於成礦作用的全過程。主要有兩期,早期為面狀、帶狀蝕變,蝕變范圍廣、強度大。主要表現為灰岩或白雲質灰岩被交代成含量不等的硅化灰岩、似碧玉岩,花崗閃長斑岩的基質大部分被交代成微晶石英、長石斑晶玉髓化。晚期轉化為線型蝕變,以含方解石的石英細脈或網脈形式充填早期蝕變礦化體的構造裂隙中。

赤鐵礦化是大水金礦區所特有的一種蝕變礦化類型。主要有2種產出形式:一種呈塵狀或質點狀彌散分布於微晶-細晶石英顆粒中,與早期硅化作用密切伴生;另一種呈不規則團塊狀、短脈狀沿構造裂隙分布。

綠泥石化、絹雲母化及高嶺土化等主要是花崗閃長斑岩中的暗色礦物、長石斑晶及基質成分等為熱液交代形成綠泥石、絹雲母等。

與金成礦關系最為密切的蝕變是硅化和赤鐵礦化,所有的主要金礦體均產在硅化、赤(褐)鐵礦化和網脈狀方解石化最強烈的范圍內。硅化、赤鐵礦化和方解石化蝕變作用貫穿整個熱液期,金礦化是在多期礦化熱液疊加富集的基礎上形成的。硅化、赤鐵礦化最強烈地段,也是金礦化最富集部位。廣泛發育的微細網脈狀碳酸鹽化和粗晶-偉晶方解石脈指示著大規模的成礦流體活動的存在,是尋找深部隱伏礦體的重要標志。

3 礦床(體)地質特徵

3.1 礦體特徵

大水金礦區現已圈出金礦體127個,礦體主要產於中三疊統馬熱松多組的灰岩、白雲質灰岩和白雲岩中,其次產於燕山期花崗閃長岩脈的內外接觸帶、侏羅系礫岩地層,具有分段集中的特點。礦體走向近EW,NW及近SN向,礦體傾角較陡,傾角在45°~80°之間,礦體形態復雜,呈不規則枝杈狀(追蹤幾組斷裂形成)、似層狀、透鏡狀、囊狀、筒狀和脈狀等,並具有膨大縮小、分枝復合及尖滅再現等特徵。

礦體嚴格受到斷裂構造和古岩溶的控制,礦體與圍岩界線明顯。礦體長20~220m,最大長度達280m,控制礦體延深20~330m,礦體分布標高3342~3854m,厚度0.84~41.19m。金品位一般為1.0×10-6~29.36×10-6,個別地段高達100×10-6,平均品位8.52×10-6。礦體厚度變化系數為82%~134%,品位變化系數為38%~160%。

大水礦區雖然礦體眾多,但主要儲量集中在Au7和Au20-1A等幾個大礦體上。

3.2 礦石成分

根據大量岩礦石光薄片的顯微鏡觀察,結合人工重砂及電子探針等手段研究表明,大水金礦床礦石礦物組合比較簡單。金屬礦石礦物以赤鐵礦、黃鐵礦、自然金及褐鐵礦為主,含微量的辰砂、雄黃、雌黃、輝銻礦、磁鐵礦、白鎢礦和菱錳礦等,總含量不超過5%。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玉髓質石英、微晶—細晶石英和方解石,其次為白雲石、綠泥石、絹雲母和重晶石等。

石英是各種類型礦石的主要組成礦物,可分為隱晶—微晶玉髓狀石英、細粒石英、細脈或網脈狀粗粒石英。

赤鐵礦是大水金礦的主要金屬礦物,也是特徵性礦物。關於赤鐵礦的成因問題,有2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閆升好等(2000)認為有2種產出形式,一種呈塵狀或質點狀彌散分布於微晶-細晶石英顆粒或方解石內,見於各種硅質岩型和交代成因的礦石內,赤鐵礦化是伴隨石英顆粒沉澱而成的;第二種赤鐵礦呈不規則團塊狀、短脈狀、環帶狀或皮殼狀沿構造裂隙及其交叉部位或孔洞分布,系由本身富含鐵質的成礦熱液在開放氧化環境下沿構造裂隙充填沉澱而成。由此說明,大水金礦富含赤鐵礦的硅質岩礦石並非表生環境下次生氧化所致,而是原生成因的。而李紅陽等(2007)則認為大水金礦淺部地表氧化礦中廣泛分布的赤鐵礦和褐鐵礦,為微細粒稠密浸染狀和網脈狀黃鐵礦等硫化物表生氧化作用所致。

大水金礦床礦石按礦物成分、礦化原岩及結構構造可分為赤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岩型、交代似碧玉岩型、赤鐵礦化硅化花崗閃長岩型、紋層狀、條帶狀硅質岩型和角礫岩型5種類型。其中前3種為主要礦石類型,尤以赤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岩型分布最為廣泛。而紋層狀、條帶狀硅質岩型和角礫岩型礦石則分布較少。

3.3 礦石組構及成礦階段劃分

礦石結構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狀、交代殘余、微晶-細晶、變余斑狀、膠狀和鮞(豆)狀;礦石構造主要有緻密塊狀、紋層狀和條帶狀、浸染狀和細脈浸染狀、細脈和網脈狀、碎裂—角礫狀、氣孔(孔洞)狀及蜂窩狀等。

閆升好等(2000)根據熱液脈體宏觀與微觀穿切關系及其共生礦物組合,將成礦作用過程劃分為熱液期和次生風化期。熱液期分5個成礦階段:①微晶石英-赤鐵礦階段,為含礦熱液早期面型蝕變礦化,是金重要成礦階段;②微晶石英-赤鐵礦-方解石階段,為含礦熱液充填沉積階段,是主要成礦階段;③石英-方解石階段,形成石英-方解石細脈或網脈,伴隨少量的辰砂、雄黃、雌黃及輝銻礦等硫化物,是次要成礦階段;④粗晶方解石階段,形成白色、雜色粗晶-巨晶方解石和少量菱鐵礦;⑤條帶狀梳狀方解石階段。

次生風化期主要表現為原生灰岩礦在風化環境下形成岩溶紅土型礦石,此外原生灰岩型礦石可見少量褐鐵礦化。

4 礦床成因分析

4.1 流體包裹體特徵

大水金礦床流體包裹體形態為不規則的菱形、長條形、圓粒形、米粒形和不規則的長管形。從鏡下觀察可知,方解石中的流體包裹體較為發育,且形態各異。形態各異包裹體的共存現象說明了大水礦床在形成過程中可能遭受了後期熱動力作用。

方解石中原生流體包裹體大小為3~90 μm,大多集中於10~25 μm,而粒徑較小的包裹體主要是一些單相包裹體和部分氣液包裹體,尤其以次生包裹體更為明顯。大水金礦床石英粒度很小(0.05~0.1mm),且石英內多數含有雜質、塵狀鐵質和泥狀物,包裹體不發育。似碧玉岩或硅質岩礦石主要由隱晶、微晶質石英組成,其中的流體包裹體個體非常小。方解石中的包裹體大多數無色透明,氣、液相之間界線十分清楚。少部分包裹體中液相成分呈暗灰色,大部分氣相成分呈現灰色、灰黑色。包裹體氣液比大小有差異,大多數為5%~10%,僅有少部分≤5%。

4.2 物理化學條件

閆升好等(2000)測得的包裹體均一溫度變化范圍為105~386℃,峰值為150~200℃;韓春明等(2004)測得的成礦流體均一溫度變化范圍為100~400℃,成礦溫度峰值區間變化范圍為150~200℃。從測溫結果來看,該礦床屬於中低溫熱液礦床。韓春明等(2004)測得的成礦壓力范圍為40.50~101.30 MPa,成礦壓力范圍較大。由地球內部0~35km壓力平均增長率為28.5×106Pa/km,可以計算出大水金礦區成礦的深度介於1.40~3.55km之間,結合含礦圍岩為斜長花崗岩和灰岩,認為該礦床形成於中淺成深度。

鹽度變化范圍為2.70%~9.10%,平均為4.88%,大部分成礦流體鹽度集中於2%~5%之間,表明該礦區成礦流體鹽度都很低。根據 Roedder(1980)編制的 NaCl-H2O 體系中 P(壓力)-T(溫度)-D(密度)圖解,韓春明等(2004)求得大水金礦床成礦流體密度為0.875~970 g/cm3,閆升好等(2000)求得的流體密度在0.817~0.972 g/cm3之間,測量結果均反應屬於中等密度流體。

4.3 同位素地球化學標志

4.3.1 硫同位素

礦床內δ34S值變化范圍較窄(-1.8‰~4.1‰),極差為5.9‰,平均值為2.4‰,塔式分布特徵明顯(圖4),以2‰~3‰為塔峰,反映硫的深部來源特徵。

圖4 大水金礦床硫同位素組成直方圖解

(據韓春明等,2004)

4.3.2 碳、氧同位素

碳酸鹽的碳、氧同位素分析採用100%磷酸法,用MAT251 EM質譜儀測定,δ13C以PDB為標准,δ18O分別以PDB和SMOW為標准,分析精度為±0.20‰。灰岩δ13CPDB介於-1.2‰~+3.4‰之間,平均值為0.83‰;δ18OPDB為-21.6‰~-5.4‰,平均值-13.29‰(韓春明等,2004)。

4.3.3 氫、氧同位素

據韓春明等(2004)對大水金礦床10件方解石的氧同位素和氫同位素結果的研究表明,方解石礦物的δ18OSMOW分布於6.63‰~19.42‰之間,根據同一樣品流體包裹體資料,按照O'Neil(1969)同位素分餾方程(即1000lnα=2.78×106T-2-2.89),計算所得

介於-4.32‰~8.33‰之間。將這些數據投入到

圖解上,早期方解石3個樣品投入到岩漿水范圍之內,4件樣品位於岩漿水范圍附近。晚期方解石樣品均落於岩漿水和大氣降水之間,這個變化趨勢表明,成礦流體在成礦早期是以岩漿水為主,晚期為大氣降水混合,與δD給出的信息完全吻合(圖5)。圖5中部分樣品距離大氣降水線較近,而另一些樣品距離大氣降水線較遠。這種「δ18O漂移」現象,反映了大氣降水與岩石中氧同位素發生不同程度交換的結果。據Taylor(1979),在發生水/岩同位素交換時有如下的公式:W/R(水/岩石)=(δ末岩初岩)/(δ初水末水),公式中間「末」表示交換後,「初」表示交換前。在成礦初始階段成礦流體為岩漿水,δ初水為9.1‰,δ初岩為20‰,可以算得大水礦區W/R(水/岩石)比值約為0.75~1.00。因此,岩漿水雖然在成礦流體中佔有一定比例,但是所佔比例不高。晚期成礦流體是以經過交換的大氣降水為主,這個計算結果與δ18O-δD關系圖解是一致的。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徵

對礦區硅質岩、脈岩礦石、熱液方解石以及賦礦地層、岩漿岩體(脈)等各種地質體進行了系統采樣和稀土元素測試分析,綜合分析這些數據可以獲得如下幾點認識。

1)大水金礦區岩漿岩、灰岩、各種礦石及熱液方解石等不同地質體稀土元素總量系統差別明顯。岩體ΣREE最高,變化於148.32~352.79×10-6,平均為186.56×10-6。脈岩稀土元素總量在100.21~170.05×10-6之間,平均為127.32×10-6。灰岩ΣREE最低,為1.97×10-6。而各種蝕變礦化岩石及熱液方解石ΣREE介於灰岩和岩漿岩之間。

圖5 成礦流體氫氧同位素組成圖解

(據韓春明等,2004)

2)所有樣品的ΣLREE/ΣHREE,(La/Yb)N,(Ce/Yb)N比值均遠>1,為輕稀土富集型,配分曲線右傾(圖6)。與富含輕稀土的鹼性—偏鹼性岩漿岩稀土組成相似。

圖6 大水金礦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圖

(據閆升好等,2000)

3)自灰岩→硅化灰岩礦→硅質岩礦,隨著蝕變礦化作用增強,ΣREE、ΣLREE和ΣHREE均呈顯著增高的變化特點:即ΣREE 從1.97→20.77→54.46×10-6;ΣLREE 從1.73→17.59→49.09×10-6;ΣHREE從0.24→3.18→5.37mg/g。熱液方解石ΣREE也明顯高於灰岩。這些都充分說明成礦作用過程中伴隨有大量稀土元素的帶入。

4)由圍岩到礦石,ΣLREE/ΣHREE、(La/Yb)N及(Ce/Yb)N等特徵參數變化規律也非常明顯,即從灰岩至礦石逐漸升高,從脈岩到礦石則逐漸降低。

5)從稀土配分曲線和δEu,δCe值看,岩漿岩和脈岩具較明顯的弱—中等Eu負異常,δEu值在0.58~0.85之間,平均為0.67;Ce異常不明顯,δCe值分別為0.78和0.85。灰岩則具較明顯的Eu正異常和Ce負異常,δEu和δCe值分別為1.23,0.49。脈岩礦δEu和δCe值為0.69,0.82,硅質岩礦δEu和δCe值為0.69,0.84,硅化灰岩礦δEu和δCe值為0.89和0.84。因此,各種礦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和δEu,δCe值均與岩漿岩類似或接近(圖6),而與灰岩存在較大差別,說明成礦物質來源與岩漿活動有關。

4.5 成岩和成礦時代

大水金礦北部格爾括合岩體的40Ar/39Ar坪年齡為235.4±1.3 Ma,等時線年齡為235.2±2.3 Ma(王平安等,2000),全岩K-Ar法年齡為190.0~190.6 Ma,Rb-Sr等時線年齡為174.3 Ma;大水金礦床花崗閃長岩脈體40Ar/39Ar坪年齡為222.5±2.6 Ma,等時線年齡為223.0±2.8 Ma;大水地區花崗岩中磷灰石裂變徑跡年齡為117.9±4.9 Ma至189.4±5.2 Ma(33件)。上述成岩成礦時代表明:大水金礦床成岩時代為印支至燕山期,成礦經歷了兩期成礦作用,即該礦床是多次構造-岩漿活動的產物。

4.6 礦床類型

大水金礦床為淺成—超淺成氧化環境下形成的熱液礦床,其熱液方解石、硅質岩礦石、硅化灰岩及原岩、岩漿岩等地質體的碳、硅、氧、氫同位素特徵顯示,成礦物質中碳為氧化作用改造的深成岩漿碳,硅具深部岩漿或岩漿熱水來源的特點,成礦流體兼有岩漿水與建造水混合之特點。

各種礦石和熱液方解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和δEu,δCe值均與富輕稀土的鹼性—偏鹼性岩漿岩相似,而與地層灰岩差別較大,成礦流體富含稀土、特別是輕稀土元素,成礦物質來源與岩漿活動有關,岩漿侵入和礦液上升就位可能是燕山期陸內造山階段同一構造-岩漿-熱液體系演化的系列產物。

參考文獻

韓春明,袁萬明,於福生等.2004.甘肅省瑪曲大水金礦床地球化學特徵.地球學報,25(2):127~132

李紅陽,李英傑,袁萬明等.2007.甘肅大水閃長岩型金礦床的礦物地球化學特徵.地質與勘探,43(4):41~45

孫保平,潘振興.2007.格爾珂金礦大水礦區地質特徵及找礦標志.內蒙古石油化工,(1):128~130

閆升好,王安建,高蘭等.2000a.大水式金礦床地質特徵及成因探討.礦床地質,19(2):126~136

閆升好,王安建,高蘭等.2000b.大水式金礦床穩定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研究.礦床地質,19(1):37~45

趙彥慶,葉得金.2003.西秦嶺大水金礦的花崗岩成礦作用特徵.現代地質,17(2):151~156

(李文良編寫)

❷ 哪位大神知道沙瑪曲比的《別知己》MP3百度雲網盤謝謝啦!!!

鏈接: https://pan..com/s/1AcfvW7NYRDRZ5Qc8x3U1yw

提取碼: 8ht4

別知己是由海來阿木、阿呷拉古、曲比阿且演唱的一首歌,由海來阿木填詞譜曲,曲比阿且編曲,歌曲發行於2019年3月5日,並收藏在專輯《別知己》中。

❸ 王萬青的人物事跡

銘記宗旨,以實際行動踐行黨員誓言
1968年,王萬青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響應黨的號召,自願來到條件極為艱苦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工作。
瑪曲縣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處,是一個純牧業縣,平均海拔3800多米,縣城海拔3400多米。王萬青剛來時,瑪曲的交通條件十分落後,從蘭州到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需要2天時間,從合作市到瑪曲縣也是2天的路途,從瑪曲縣城到50多公里外的阿萬倉鄉,還得多半天的路程。曾經有位領導感慨地說:「在瑪曲這樣艱苦的環境,即使不做貢獻,能留下來,就很了不起。」許多來瑪曲工作的外地幹部職工,經受不住嚴酷環境的考驗,一批一批地調離了。當年,與王萬青同時來到甘南大草原的大學生有100多人,隨著時間的流失,有的通過考大學、讀研究生離開了,有的通過各種關系調走了,有的索性早早病退回去了,但當初被人們認為是飛鴿牌的王萬青不僅留下來了,還為瑪曲的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曾經先後任阿萬倉鄉衛生院醫生、副院長、院長,瑪曲縣衛生防疫站副站長、站長,瑪曲縣人民醫院醫生、外科主任、外婦病區主任等職。在長達40多年的時間里,王萬青始終如一地堅守著他最初的信念--做一個有價值的人,為黨和人民做出一份貢獻!他多次放棄了回上海的機會,憑著對瑪曲人民、對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毅然選擇長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的堅守,贏得了「草原曼巴」的親切稱呼(「曼巴」就是藏語「醫生」的意思)。
紮根草原,全心全意服務人民健康
40多年來,王萬青視藏鄉為故鄉,視牧民為親人,克服重重困難,全心全意為牧民群眾解除病痛。他曾在早春的黎明飛馬奔到放牧點,搶救一名窒息昏迷的女牧民;曾爬在牛糞堆上為大出血休克的產婦實施胎盤剝離術;也曾在夏窩子(夏季放牧點)中徹夜輸液,搶救心衰的新生兒。他一個人騎馬完成了阿萬倉全鄉人畜共患的布氏桿菌病普查,給當地的牧民孩子逐一實施計劃免疫,建立了全鄉3000餘人的門診病歷,使全鄉90%的藏牧民有了健康檔案,在瑪曲縣首開先河。在阿萬倉衛生院的20餘年時間里,他每年接診病人3500餘人次(當時阿萬倉鄉總人口3400餘人),20年累計接診7萬餘人。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只要牧民需要,他都義無返顧地前往,書寫了許許多多為藏族群眾解除病痛的感人故事。
王萬青十分重視高原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堅持狠抓管理、預防、培訓、宣傳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為了讓牧民少得病,他曾背著X光機、心電圖機、騎馬去冬窩子(冬季定居點)為牧民進行健康體檢,帶著顯微鏡做糞檢查寄生蟲。1981年他一人獨立完成全鄉布病普查任務,幾個月騎馬走遍全鄉,風雨無阻。1985年阿萬倉四苗接種率達到85%,成為當時瑪曲縣乃至甘南藏族自治州計劃免疫工作的先進典型。
他謝絕家庭、同學和朋友的勸阻,娶當地一名藏族姑娘為妻,始終不離不棄。他把自己的親情、愛情和工作熱情全部融入到養育他的草原,他的四個子女都留在了瑪曲縣,為了秉承他的事業,他把藏區醫生的接力棒傳給了大兒子,讓兒子同樣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生活,留在瑪曲高原為當地的牧民群眾服務、為瑪曲的醫療事業奉獻。
40多年的堅守,換來的是藏族同胞的尊重和認同,讓當地的牧民群眾視他為自家人,完完全全接納了他。天葬,是藏族同胞最普遍採用的喪葬方式,一個人死後被背上天葬台,把身體的全部奉獻給大自然中的鷹鷲才算是走完了人生的最後歷程。天葬時,只有死者最親的人和族人可以在場。王萬青不僅可以在現場,而且死者家屬還能按照他的指點,解剖屍體,讓他查看病變部位。43年來,藏族人民和妻子真摯的愛和包容,給了王萬青強有力的支撐,成為他留下來的動力和源泉,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自己的醫學專長最大限度地回報了當地群眾,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典範。
立足崗位,成就不凡業績
王萬青十分重視業務學習和科學研究,積極參加野戰外科學習班、心電圖診斷、骨科、外科、急救急診等學術培訓班。自費購買了一套俄文原版《醫學網路全書》,翻譯醫學資料10餘萬字。在國家級和地方各級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20餘篇,部分論文獲獎外還引起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所及國外醫界關注。作為瑪曲藏區的一名基層醫生,王萬青能在某些醫學課題方面有所發現和創新是非常不易和難得的,他也因此成為甘南藏族自治州醫療衛生行業歷史上第一個正高級職稱獲得者。
在臨床上,王萬青是一個真正的多面手。在醫療設備不足、衛生院基礎設施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他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度的責任心,成功救治了無數個生命垂危的患者。1982年他成功搶救一名滿口血痰,呼吸困難的急性高原肺水腫男性牧民。1984年秋,由他主刀成功搶救一名腹部外傷、腸壞死、休克的10歲藏族兒童,這至今在瑪曲鄉下是首次。在瑪曲縣人民醫院任外科主任期間,他主刀或主持參與顱腦、頸、胸、腹、骨、婦產、五官科等各類手術數千例,有些手術填補了瑪曲乃至甘南高原外科手術空白。
王萬青不僅自己堅持學習,也十分注重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在任阿萬倉鄉衛生院院長期間,他試行病例討論制度,舉辦衛生院人員業務及英語知識培訓班,提高衛生院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衛生人才。 王萬青常說「禍莫大於喪失信念」。如果說在1968年那個特殊的年代,做出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報效祖國的決定,是當時所有熱血青年都會做的事情,那麼,能夠在以後長達40多年的時間里,始終如一日地堅守當初立下的誓言,堅守醫生的職業道德,堅守對家庭的責任承諾,這份執著與堅定,卻不是每一個熱血青年都能做得到的。43年來,對黨的堅定信念支撐他一路走來!王萬青如今已年近七旬,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片草原,奉獻給了瑪曲的衛生事業和這里的人民。他說:「我感謝瑪曲草原人民給了我人生的意義,我感謝偉大的祖國讓我繼續一個上海人的草原故事」。

❹ 關於黃河、長江的

長江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397公里(以沱沱河為源),一般稱6300公里。流域總面積一百八十餘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約九千六百餘億立方米。以幹流長度和入海水量論,長江均居世界第三位。
長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回合後稱通天河;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長江流經西藏、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市區,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和黃浦江等支流。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長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洞庭兩湖最大);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沖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昌。
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上海。
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二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在重慶奉節以下至湖北宜昌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江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就位於西陵峽中段的三斗坪。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大河之一,幹流全長六千三百多公里,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北緯33°28′,東經91°08′)。幹流流經青、藏、 川、滇、 鄂、湘、贛、皖、蘇、滬10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全長約6300公里(若以當曲為源頭,長江全長應為6403公里),居世界第3位。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年均入海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古時簡稱江,六朝以後才有大江和長江之稱。
幹流概況 長江幹流各段名稱不一:源頭至當曲口(藏語稱河為「曲」)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長358公里;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境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稱金沙江,長2308公里;宜賓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約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間稱「川江」(奉節至宜昌間的三峽河段又有「峽江」之稱),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磯間稱荊江,江蘇省揚州、鎮江以下又稱揚子江。 流域內高原、山地佔65.6%;丘陵佔24%;平原、低地佔10.4%。
長江支流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有48條;5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礱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和贛江等9條。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超過10萬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積最大,約16萬平方公里。
中國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面積較大的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長江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與唐古拉山脈間,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這里冰川廣布,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人海口,可分為三大段。四川宜賓以上為上游;宜賓至湖北宜昌為中游;宜昌以下為下游。上游段約長三千五百公里,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流程較長,水量也較多,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其最長支流沱沱河應為長江的正源。自當曲河口到青海玉樹一段稱通天河,長八百一十三公里,河道較寬,水流舒緩。自玉樹到宜賓稱為金沙江,古稱麗水,從北向南流,穿過橫斷山脈,到雲南石鼓附近折向東北入四川盆地,在宜賓與岷江匯合,全長二千三百公里。自宜賓以下才稱長江。 中游段約長一千公里,因流經四川盆地,故俗稱川江。從宜賓到重慶,河道頗曲折。自奉節白帝山到宜昌南津關一段,江水穿過四川與湖北邊境山區的大峽谷地帶,自西至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統稱三峽,全長二百零四公里,灘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稱為長江天險。 下游段約長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緩慢,江面寬闊,一般都超過二公里,最窄處也有六百五十公尺。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一段,古稱荊江,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由於流速緩慢,泥沙淤積多,每當汛期來臨,極易造成潰堤泛濫災害,自古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從宜昌到蕪湖一段,兩岸湖泊極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是長江的天然水庫。江水入江蘇後,因受山勢所阻,向東北繞過寧鎮山地。自鎮江以下,折向束南,進入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布,水道交織似網,一片水鄉澤國景象。江口竟寬達八十公里,呈現江海相連的壯觀景色。 長江兩岸多名山大澤,風光秀麗,有許多游覽勝地。由於流程長,流域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國」,下游多「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中華民族的搖籃雖在黃河流域,但據史載,周武王滅殷後,領域南達長江流域,此後黃河、長江兩流域便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慶、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是了解中國歷史的珍貴資料,還有不少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 長江干支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橫貫東西、縱連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動脈,航道總長八萬多公里。萬噸級輪船可達南京,三千噸級可抵達漢口,一千噸級可至重慶,五百噸級可通宜賓。
■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長江三角洲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和上海市東南部、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縣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盪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等是風景游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
長江圖片:http://ke..com/pic/1/11456102519546897_small.jpg

黃河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積 752443 km²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曾有過多種說法。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沒有被公認。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和1704年清朝的拉錫,為探求河源曾到達星宿海。因此,星宿海為河源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源考察隊,又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20多年來,雖然以錯就錯,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是人們熟知的歌曲《黃河頌》的歌詞。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浸沉在對黃河的無限追憶之中。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偉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兒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為黃河自豪,為黃河歌唱。
釋名「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水文特徵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黃河圖片:http://ke..com/pic/1/11459793131860464_small.jpg

❺ 黃河和長江的區別

1、長度的區別

長江全長為6397km,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

2、發源地的區別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黃河發源地: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

3、流經區域去區別

長江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黃河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5)瑪曲宣傳網擴展閱讀

1、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97km,比黃河(5464km)長900餘公里,在世界大河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大河水流量排行中,長江也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亞馬遜河和剛果河。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遜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剛果河流域跨非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

長江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青海、四川、西藏、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20%。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幹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至出海口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2、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❻ 班德瑞是誰的作品

事實是:

班得瑞這個樂團是不存在的!!

具瑞士AVC唱片公司所說:當時我們把版權賣給台灣金革公司,告訴他們這是張新世紀音樂,是完全電腦MIDI製作合成的!之後在大陸發行宣傳都是他們的事情了!

在金革公司討論會上,一位女將才智過人,給他編了個名字班得瑞.並且有專人在網宣傳。在報紙上也花了不少錢,而且都上海的報紙。為什麼在上海????因為上海設有辦事處!這都是台灣公司策劃,真是用心良苦!

再後來聰明的人開始懷疑班得瑞的真實性,唱片公司對重金宣傳,還給班得瑞樂團每個成員編了名字!

他們太聰明了,花錢買下上海最好的報紙版塊,全方位宣傳金革品牌和班得瑞。為自己的路鋪好!

❼ 與中秋節有關的奇聞趣事(再線等)

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動,每天輪流出來一個。可是驕橫的太陽兄弟們根本不把後羿放在眼裡,反而變本加厲,故意接近大地,地面上更是燃起了大火。

後羿看到太陽兄弟為非作歹,多次勸告都沒有效果,人民已經死傷無數,實在無法忍耐了,便彎起他的神弓,搭上神箭,向太陽射去,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最後一個太陽認罪討饒,後羿才息怒收弓。

後羿為人間除了大害,卻得罪了天帝,天帝因為他射殺自己九個兒子而大發不知起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瀏覽唐詩,中秋賞月詩確有多篇,王建詩雲:「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徐凝有詩:「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我連坐至曉」。《新編醉翁談錄》載「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台,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升天,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在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中秋這一天,還舉行別具特色的「拜月」、「鬧月」、「行月」、「跳月」、「偷月」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游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又是「團圓節」。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萬里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

現將一些地方最佳賞月處作簡單介紹:
青 青 沐 月
都市中人們過中秋,再也不滿足於欣賞那樓縫中漏下的縷縷殘月,而希望投入山林原野的懷抱。在深圳大南山月亮灣畔的「青青世界」,綠草如菌,蒼木林立,飛瀑幽澗點綴其間,月色下的青青世界更是清新怡人,空氣中彌漫著田野山林的芳香,中秋夜,靜可賞清風明月,動可游園戲水,草地上、山林間,或古樸的小屋中,知己言歡,家人同聚,共賞明月共沐清輝,其樂也融融。

長 江 追 月
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氣勢雄偉。峽內重巒疊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聽江濤澎湃,觀遠山夜景,夜色朦朧中的三峽別有一番景緻。三峽截流後不但美景如昔,而且增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大壩」這一氣勢恢宏的景觀。月明之夜,在豪華游輪的大型觀景台上與三五好友品茗賞月,把酒談心,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三 潭 印 月
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島之一,歷來人們將這里比作神話傳說中的仙島,故有「小瀛洲」之稱。三潭印月園地是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積而成,周圍環形堤埂築於萬曆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連以曲橋,東西系以柳堤。面積7公頃,俯視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水上園林而著稱。洲上有「開網」、「亭亭」、「迎翠」、「閑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樓、台,石橋曲折有致,漏窗空靈深遠,花木扶疏,倒影迷離,置身其間,有一步一景,步移景異之趣。

三潭印月的三個石塔始建於宋元四年(公元1089年),宋蘇軾任官杭州時,開浚西湖,於湖中立塔為標志,禁止在三塔以內植菱種芡,以防湖泥淤積。原塔已在元代毀去,現存石塔為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補立。塔形如瓶,高2米許,塔身中空,周有五個圓孔。在中秋月明之夜,到杭州西湖泛舟,您可領略「煙籠秋水月籠紗」的美境,當明月在空,塔內點燭,洞口蒙以薄紙,燈光從中透出,宛如一個個小月亮,與天空倒映湖中的明月相襯,出現「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的奇麗景色,月影、塔影、雲影相互映襯,畫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讓人流連往返。更有巧妙之處三塔一個等邊三角形,三角形的中心線是岸上的「我心相印」亭和曲橋的中心線的延伸。站在這條線上,視線可以同時穿過三個塔上的洞孔,見到塔外的水面,因此當月光在某一角度射到水面時,在岸上就可以穿過洞口看到反襯的月光,彷彿每一個塔上都有一個小小的月亮。

古 城 思 月
朋友,如果您中秋之際正好在長沙,那可是天賜的良機,千萬別錯過啊!您可以趁著夜色,游嶽麓、訪書院、看橘子洲頭成熟的金桔。最後,登上天心閣古城牆,在上面賞月可讓您充分感受一種久違了的古樸蒼涼的味道,不由得思緒萬千……

石 湖 串 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和中秋期間,人們除卻吃月餅賞月,蘇州人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石湖看串月」的民間習俗。

石湖,是太湖的支流,居上方山東麓,離蘇州城西南十八里。相傳春秋時,范蠡帶了西施就是從這里泛舟入太湖的。石湖東面有越來溪,溪上有座越城橋,是當年越王勾踐率兵攻吳從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城而得名。就在越城橋的右首,有座九環洞橋,叫行春橋。這里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處。

每當農歷八月十七半夜子時,月亮偏西時,清澈的光輝,透過了九個環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這時,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盪漾,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遊人為了看這一勝景,一過中秋,不僅蘇州城裡城外,大小船隻一租而空,甚至還有人遠從無錫、常熟、吳江等地、趕來看串月的相沿成習。這二三天中,石湖裡燈船、遊船往來如梭,絲竹詩人蔡雲曾有詩「行春橋畔畫橈停,十里秋光紅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河亭」,詩人把行春橋畔秀麗的秋色同串月緊密聯結,融為一體,烘托出石湖串月的盛景。

清代沈朝初也有《憶江南》詞說:蘇州好,串月有長橋。橋面重重湖面闊,月亮片片桂輪高,此夜愛吹簫。抒發了作者身臨詩情畫意的意境。難怪田園詩人范成大辭官回鄉要隱居這里,並以「石湖居士」自稱。

「蘇州好,串月有長橋」,除了行春橋,蘇州還有一座橋梁史上的傑作——寶帶橋。寶帶橋53孔,猶如「長虹卧波」橫卧在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相傳在農歷八月十八半夜,明月正中,照在湖上,每一個橋孔都幻出一個月亮,水中的月亮,隨波起伏,猶如一串明月。

現在,每年中秋期間,夜色清朗,在上方山上,楞枷塔下,皓月當空,澄澈萬里,湖波山嵐,一片清光。遙望蘇州城區,繁燈如星,恍若人間天堂。還有小船載酒,泛月湖心,傳出弦歌之聲。一到半夜最佳時刻,人們群集行春橋周圍,待一輪明月升上中天,透過九個橋洞,神奇地顯現在波心之中,每一個人都會為此千古奇觀而發出歡呼和驚嘆。

洞 庭 攬 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一望無際的蘆葦搖曳滿湖金黃。八百里洞庭煙波澹盪搖空碧,葉葉扁舟弄斜陽。1700年的風吹雨打並沒有使岳陽樓蒼老,日登層樓,見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夜上層樓,見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漁村夕照」都可盡收目中。

峨 眉 山 月 半 抱 秋
有「峨眉天下秀」之稱的峨眉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有山峰相對如峨眉得名。全山縱橫200多公里,頂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雄渾秀麗,氣象萬千,山上寺廟眾多,濃蔭密布,雲霧繚繞。24座古剎依山取勢,各具特色。在半山賞月,峰如峨眉,月如金盤,別有一番靜劾和奇俏。觀方池秋月,波影融融,來水漱玉,去波尋珠。白水秋風,聖積晚鍾,雙橋清香,靈岩疊翠,一處又一處的勝景讓人浮想連翩。特別是金頂的「峨眉四絕」——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和沿途可見的峨眉猴群更別有情趣。

天 野 蒼 茫 月 無 言
甘肅省蘭州以南的美麗大草原,貫穿了夏河、碌曲、瑪曲、合作等七個省市。這里秋天雖不似夏天那般繁花似錦,但格桑花、香柴花、小野菊、蒲公英......星星點點,色色相映,營造著甘南無處不飛花的意境。草原與山、河、湖密切相處,藏傳佛教古寺點綴期間,更添了些神秘和誘惑。夏河是甘南遊的第一站,有「小西藏」之稱,擁有世界藏書最多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拉卜楞寺。桑科草原、格桑花草原一個連一個。瑪曲的草原也很美,瑪曲的黃河又很壯觀。黃河流經這里,突然一個轉彎,形成了秀美絕倫的「天下黃河九曲十八灣」之首曲景觀。秋夜,半個月亮爬下來,月光灑在黃河岸上連綿不斷的峰巔,微風輕輕吹著,如濤低吟,大草原越發安靜了,連牧羊犬聲也聽不到,彷彿萬物都已沉入夢鄉。明月下黃河潔麗、沉靜,還帶著點兒羞澀;而月下的草原更加空曠、靜沓。天蒼蒼、野茫茫的情結凝聚在天邊的草原月色里。碌曲縣內有郎木等眾多寺廟,寺廟高高低低藏在鬱郁蔥蔥的山谷里,經殿金碧輝煌,佛邸、僧房、民宅則是木頂石壁,風情各異天藍山白,草綠水清的景緻好似瑞士風光。而月下的草原更加空曠無際,「天蒼蒼、野茫茫」的景象出現在天邊的草原月色里……

象 山 夜 月
在廣西桂林象山。象鼻和象身中間有一水月洞,江水從洞中橫貫而過。中秋之夜,乘小舟作江上游,駛入水月洞,便見「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不還流」的絕妙景觀。

黃 山 邀 月
人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之美是一種多彩而又清純的美。在南國還是初秋時節的中秋佳節,黃山卻已層林盡染。漫山的紅葉,映襯著名傳天下的黃山迎客松,蒼翠中透出絢爛,更顯黃山的秀美。 入夜,盈盈明月高懸夜空,山霧如輕紗般將月兒籠在其中,透出朦朧而神秘的皎皎月光。黃山的月如此純凈,黃山的夜如此靜謐,這個時候,無論是行於山徑找尋月影,還是靜坐樹下以酒邀月,面對如此純凈的月,如此靜謐的山,都將不由自主沉醉於這片銀色的世界之中,方能明白什麼是空靈。

槳 聲 燈 影 水 鄉 月
浙江不僅西湖秋月、三潭映月動人,紹興水鄉的月更有一番靈韻。古城紹興河道縱橫、曲水流殤,石橋相連,酒肆林立,其水醉人,景醉人,書法醉人,黃酒醉人,月色更醉人。水鄉的月夜靈動飄逸如水墨畫,坐著紹興獨有的烏篷船漫遊夜的水鄉,艄公在船尾用雙腳劃槳,好像在騎腳踏車,邊品嘗黃酒、茴香豆,輕靈的月光便順著矣乃的槳聲流淌過來,和著水中倒映的臨河白牆青瓦小樓里的燈影,如夢如幻,不由讓人猜度月的心事,細讀水的情節。

在紹興有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蘭亭,稽山鑒水,咸豐酒店,景如詩畫,景含文化,各有情趣。而距紹興不遠的寧波有8月16過中秋的傳統,在天一閣上望月,便會有「秋月年年望相似,不知秋月待何人?」的感嘆。奉化溪口是民國總統蔣介石的故鄉。那裡的中秋明月與山水掩映,顯得清幽秀麗。從寧波乘船前往海天佛國普陀山,可觀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壯觀景象。在潮聲音倫中賞月,更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味道。

廬 山 邀 月
奇秀天下的廬山屹立於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詩人曾用「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來形容廬山的峻美,廬山還有「清涼世界」、「避暑勝地」等美譽,秋日裡更是賞紅葉的好去處。

中秋之夜,人們大多喜歡到上匡廬賞月,那是令人陶醉的經歷。山上空氣清新,森林、花鳥、溫泉、飛瀑、峭壁、別墅一應俱全。
當您在望鄱亭中小坐時,放眼望去,鄱陽湖上萬頃碧波,星星漁火,微風拂煦。慢慢地,明月升起,浩月當空。中秋的明月,在您看起來顯得更加清澈、明亮,如同垂手可得,讓人飄飄欲仙。如果您又踏上牯嶺鎮,便會看到明月如鏡,月光撒在地上,曠野里如同鍍上一層銀色的光澤。

平 湖 秋 月
平湖秋月景在白堤西端,面臨西湖外湖,背倚孤山,是白堤的起點。唐代在此處建有望湖亭,明代萬曆十四年(1586年)改建為龍王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又改建為「御書樓」,並在樓前水面鋪築平台,構圍欄,立碑亭,題名「平湖秋月」,由於平台向南伸出水面,視線低平,視野廣闊,是臨湖賞月的好地方。原平湖秋月的游覽面積不到2000平方米,1959年拆去沿湖一帶「羅苑」(猶太商人哈同為其妻羅迦陵建造的別墅)的高聳圍牆,新建和改建八角亭、四面廳和「湖天一碧」樓等建築,增植石榴、紅楓、垂絲海棠等花木,掇疊了山石,游覽面積擴大數倍。沿湖一組亭、樓、廳、榭掩映在花木叢中,高下錯落,極富詩情畫意。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皆有景色可觀,情趣各異。每當秋高氣爽,皎月當空,湖平如鏡,水月雲天,引人入勝。「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這兩副對聯,是平湖秋月的真實寫照。

古今中秋詠月詩詞對聯選:

中秋 李朴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太常引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南齋玩月 王昌齡
高卧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 齊已
空碧無雲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霜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中秋待月 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最愛笙調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倪庄中秋 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繽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中秋月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中秋見月和子由 蘇軾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盡銀闕涌,亂雲脫壞如崩濤。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青熒滅沒轉山前,浪占風回豈復堅。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中秋登樓望月 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西江月 蘇軾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文天祥
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輪嗣布。

滿江紅.中秋寄遠 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秋夜月
當初聚散。便喚作、無由再逢伊面。近日來、不期而會重歡宴。向尊前、閑暇里,斂著眉兒長嘆。惹起舊愁無限。

秋蕊香引
留不得。光陰催促,奈芳蘭歇,好花謝,惟頃刻。彩雲易散琉璃脆,驗前事端的。風月夜,幾處前蹤舊跡。忍思憶。這回望斷,永作終天隔。向仙島,歸冥路,兩無消息。

長相思
畫鼓喧街,蘭燈滿市,皎月初照嚴城。清都絳闕夜景,風傳銀箭,露叆金莖。巷陌縱橫。過平康款轡,緩聽歌聲。鳳燭熒熒。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羅綺叢中,認得依稀舊日,雅態輕盈。嬌波艷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牆頭馬上,漫遲留、難寫深誠。又豈知、名宦拘檢,年來減盡風情。

望漢月
明月明月明月。爭奈乍圓還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暫歡會、依前離別。小樓憑檻處,正是去年時節。千里清光又依舊,奈夜永、厭厭人絕。

鷓鴣天
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情脈脈,意忡忡。碧雲歸去認無蹤。只應曾向前生里,愛把鴛鴦兩處籠。

十二時(秋夜)
晚晴初,淡煙籠月,風透蟾光如洗。覺翠帳、涼生秋思。漸入微寒天氣。敗葉敲窗,西風滿院,睡不成還起。更漏咽、滴破憂心,萬感並生,都在離人愁耳。天怎知、當時一句,做得十分縈系。夜永有時,分明枕上,覷著孜孜地。燭暗時酒醒,元來又是夢里。睡覺來、披衣獨坐,萬種無□憀情意。怎得伊來,重諧雲雨,再整餘香被。祝告天發願,從今永無拋棄。

念奴嬌.中秋對月 文徵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風泛須眉並骨寒,人在水晶宮里。 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 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 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秦淮看月記 潘之恆
戊午中秋,登虎丘見月而思秦淮也。幾望及望,月色如晝,逢麗姬金、王兩姓,從千人中獨見而月不能為之奇。時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聞之靡靡耳。至已未是日,則余居金陵已七見圓魄,靳一而將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將又思。」乃發慨而止。上弦以來,猶吳咋也,幾及兩夕而忽若失之,則人或勝於吳,非人勝而情勝也。匝青溪夾岸競傳吳音,而閣中以真情勝者,則元女之珠獻彩女之簫,隨其孤調皆綠雲之音,其為劇,如琵琶、明珠更為奇絕,余悔其聞之晚而娛耳淺也,應為廢吳思,而胡以又之,令當吳游,片石盡肯,可中易仄,劍池一勺,若海印發光矣。因擲筆空中,俄而雲開月出,恍置身於虎丘間,因為歌曰:「我之思兮雲隱,月中生兮風中殞,忽如夢兮如醒,我又思兮瀛海,龍街光兮鳳舒彩,忽以游兮以嬉,願千秋兮無改。」

中秋
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離\ 在我年輕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諒你 \就像落葉可以原諒野風 無禮 \青春可以原諒歲月 將她抹去 \蟋蟀停止了吵鬧 \石榴樹掛滿了羞紅的果 \最後那一場雨淋濕了野玫瑰 (他們說湖邊的玫瑰喜歡歌) \你會不會坐在月下 \聽我唱 \聽我的歌飛進山林 \飛越湖水 \飛向那一輪圓月

中秋月
中秋的月亮\總是那麼惆悵\似一窪秋水的悲涼\蘊著我無可奈何的感傷\借你纖纖的手\剪一縷朦朧月光\讓我把今夜的孤獨收藏\八月的桂花開始了飄香\而我\再也找不到了來時的方向

台灣民謠: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掛天正中,寂無聲;睡眼朦朧,恍若夢中;生卧徘徊以不寧,故國家園縈腦中;苦煎熬,歸去成空,如焚王衷。

詠月對聯
重慶巫峽瑤上有一副妙聯:「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聯運用疊字手法寫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與巫山秀色為內容的下聯相對,堪稱工整自然,珠聯璧合。

上海豫園得月樓聯:「樓高但任雲飛過;池小能將月送來。」聯中闡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通過對聯的欣賞示人以哲理。

台灣阿里山古月亭聯:「滿地花陰風弄影;一亭山色月窺人。」全聯對仗既工且含無窮韻味。「弄」、「窺」兩字用得恰到好處,最能傳神。

杭州西湖水月亭聯:「水憑冷暖,溪間休尋何處來源,詠曲駐斜暉,湖邊風景隨人可;月自圓缺,亭畔莫問當年初照,舉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認我不?」此聯典雅明麗,富於想像力
裡面都是跟月亮有關的詩詞,隨便問吧!~
回答者:Jean_léon - 試用期 一級 9-23 20:15

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傳說之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❽ 黃河的源頭在哪裡

黃河源頭位於青海省曲麻萊縣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東經95˚59´24˝,北緯35˚01´18˝。這是1985年黃委會根據歷史習慣和各家意見,確認並報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的黃河源頭的位置。

引起我也說黃河源頭在哪裡,是黃河報2009年7月21日轉載人民網消息:「卡日曲的那扎隴查河源頭為黃河源頭」。理由是:以瑪多黃河沿大橋算起:卡日曲長362.63公里,瑪曲長326.09公里,卡日曲長出36.54公里,且卡日曲的流量是瑪曲的兩倍。

關於黃河源頭的確切位置,學術界歷來有爭議,近年來最熱議的莫過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那次,起因都是「卡日曲」惹起的。

關於黃河源頭問題,如果必須要表明態度,我更傾向「維持原判」,即約古宗列曲,理由如下:

流量的兩倍不能說明誰大誰小,流量大小隻表明瞬間。比較河流大小的一個基本概念應該是年徑流量。按青海省水利志所載數據表明:卡日曲年徑流量約2億立方米,瑪曲年徑流量約為1.6億立方米,卡日曲年徑流量多出25%。如果用年平均降水量的概念比較兩條支流水量的大小,則瑪曲反而大一些。卡日曲區域年平均降水量比瑪曲區域少20毫米,假設兩條河的植被及下墊面條件相同,瑪曲區域來水量應該大於卡日曲。顯然,卡日曲年徑流量不一定就比瑪曲大,兩條支流沒有完整的水文觀測資料,只能這樣推斷。

從宏觀角度看河源區這兩條重要支流卡日曲和瑪曲的流向。卡日曲更「蜿蜒」一些,瑪曲更「直接」一些,這不需要有資料來證明,攤開一張青海省地圖或黃河流域地圖就「有目共睹」了。

卡日曲比瑪曲長,這是不爭的事實,是百家共識。誰長誰就是正源之說不是唯一。這在黃河流域內就有很典型的例子:黃河上游支流一級湟水河的正源在青海的海晏縣,湟水河長420公里,而湟水河支流大通河長達554公里,由於歷史原因,也只能屈居第二;黃河中游一級支流涇河源頭在涇源縣,而涇河的支流馬蓮河遠比涇河長。這兩條支流的正源遵循的是「歷史習慣」,誰開發地早誰就為正源,正所謂「早到是君」。由此可見,卡日曲只佔了「河源唯長」,而瑪曲則佔了「與主流方向一致及歷史習慣」。比較起來,理由相當,算是「平手」。

閱讀全文

與瑪曲宣傳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教育培訓立項報告方案 瀏覽:136
簡述電子商務的基本概念 瀏覽:223
永恆印記市場營銷策劃 瀏覽:688
2014北京電子商務大會 瀏覽:418
信息工作培訓方案 瀏覽:648
電子商務和市場營銷哪個專業好 瀏覽:592
銀行企業客戶沙龍策劃方案 瀏覽:532
工廠開業慶典策劃方案 瀏覽:539
電子商務產業優惠政策 瀏覽:138
幼兒園新學期家長策劃方案 瀏覽:218
業務交流培訓會方案 瀏覽:586
教師普通話培訓達標實施方案 瀏覽:50
美麗說網路營銷策劃 瀏覽:669
賓士最新促銷活動 瀏覽:418
證券公司電子商務 瀏覽:641
市場營銷的實踐報告 瀏覽:278
網路營銷站點的規劃 瀏覽:451
市場營銷論文關系營銷 瀏覽:508
武功山旅遊市場營銷策劃書 瀏覽:956
招商引資局培訓方案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