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送給校媒人祝福語
1、自古有雲,天下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我現在能組建自己的家庭,這和我面前的您密不可分。您雖然不是家中日日照顧教育我的父母,但卻對我也有著深深的影響,工作的緊迫讓我無暇顧及其他,幸好您幫我聯系對象,如果沒有您的牽線搭橋,我現在還不知道會是怎樣的情況,再次向您表達來自心底里的謝意!
2、幸而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我才會有現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那個看似不起眼的決定,卻真實地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心中是極其期盼著一場浪漫的婚禮,也因此極其感謝你的撮合幫助,如果不是你的介紹,我絕不會有今天恩恩愛愛的時刻,我的愛情婚姻對我至關重要,我要感謝父母家人對我的養育,也一定不會忘記你的恩情。
3、幸得月老下凡,為我安排一生姻緣。您對我的幫助,晚輩定會記在心裡,我也要安排一個精緻的禮物表達對您的感謝。人生難得一遇紅顏知己,如今有幸相識相知,會全新全意專注於此,也會向身邊的朋友推薦您。
以上就是接親網小編總結的有關對媒人的感謝祝福的話的相關內容。媒人在舊式婚禮中是一個重要角色。在男女兩家對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見之後,他要引導男方去相親,代雙方送換庚貼,帶領男方過禮訂婚,選擇成親吉日,引導男方接親,協辦拜堂成親事宜,一直到「新人進房」,才把「媒人拋過牆」。
『貳』 校園媒體是什麼意思
在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中,傳統意義上的校園媒體更多仍在實踐著對管理層面的信息傳達功能和校園文化活動成果的通報功能,並且信息量小、周期性長、互動性差、服務性弱。在如今素質教育的宏大語境下,通過校園媒介功能的深化來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深化專業知識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從而進一步打造文化校園,不失為一項多贏的工程。 通過校園媒體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大學精神首先來自於讀書的魅力和學術的激情。校園媒體具有不同於社會大眾傳媒的特性在於,它在積極促進和構建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可以以多種途徑來營造這種彰顯大學精神的大學輿論空間。在校園媒體傳播內容的構建體系中,無論是名師泰斗思想的賡續,還是年輕小輩學術的張揚,亦或青年學子求知的感言,都是課堂的延續和智能升華的階梯,是打破專業分割絕對化、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近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即強調「破學生專己守殘之陋見」,所以校園媒體的傳播內容對於避免校園主體因缺乏交換知識的機會而產生隔閡、促進高校校園的學術和諧與文化和諧都至關重要。 不能奢求校園媒體的內容傳播在一夜之間改變校園主體審視社會的眼光,但是它會在潛移默化中重構人的思維結構,使大學精神在學生身上形成烙印並得以體驗;校園媒體內容也是校園內不同群體之間對話的有效載體,它是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認識范型之間的相互補充和相互溝通,這自然是對校園和諧的極大促進。古人雲: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尤其是對於今天以個性、自我、甚至於後現代為特徵的大學生來講,選擇真正能夠觸動人之心靈的人文素質教育方式來舒解矛盾、促進校園和諧將事半功倍。對此,校園媒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通過校園媒體夯實校園主流文化 校園媒體針對於特殊受眾對象的區域性功能,在強度和功效上是絕不亞於社會大眾傳媒的。但是如何利用「議程設置功能」等大眾傳播理論的研究成果,高校校園媒體的相關組織管理者卻思考甚少或基本不去涉足。所以在校園文化多元並存、校園主體迷茫困惑的當下,在更深層次上科學、合理、有效地發揮校園媒體的信息傳播手段,讓校園內受到某種議程影響的特定受眾成員按照校園媒介對這些問題的重視程度調整自己對問題的看法,進而打造並夯實校園主流文化,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因為一種文化的主流化總會帶來其他文化的相對邊緣化,對於在大眾媒介信息的包圍與轟炸下成長起來的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代,校園媒體和校園文化的引導作用日益重要。 校園媒體是校園內部實現充分互動的平台,話語的多樣性是文化轉型和過渡時期最為典型的特徵。但是,校園文化在多種文化的沖擊和並存中必須具有主導性的精髓性的文化精神作為本質性的文化支撐點即主流文化,它是大學之為大學的關鍵所在,而校園媒體是最有可能運用有效的傳播手段將理性愉悅與感性快樂相融合的平台,因為大學校園受眾是精英內涵與活力內涵獨一無二的結合體。 通過校園媒體深化專業知識教育我們要摒棄專業知識學習僅限於課堂教學和專業分割絕對化的認識。真正的素質教育是專業知識教育的立體式擴張,不僅校園媒體的操作平台是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校園媒體的傳播內容也應是專業知識教育的形象化解讀。 隨著現代媒體的發展,大眾媒體的小眾趨向和專業化程度已初步顯現並將繼續深化,隨之帶來的即是對日後媒介從業人員專業素質的高標准需求。因此日後媒介的傳播者將不再僅僅是所謂新聞傳播的「科班出身」,在我國高等教育本科專業設置的結構中有諸多的學科和方向都可以與媒介進行完美的結合,進而加深日後「小眾傳媒」的專業化程度。校園媒體完全可以通過規模的擴張和具體內容、欄目、板塊的重新設置而讓更多的師生參與進其中的工作,促進專業學習的實踐性應用。對此,絕不僅僅局限於傳統人文學科,現代媒體本身就閃耀著技術的光芒,它已經對媒體武裝到了每一個細節。更何況,認識並熟悉媒體的運作過程是現代人提高日常辨析能力、合理結構自己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徑。 在以往,更多的人習慣於將學生參與校園媒體工作僅僅放入校園文化活動的范疇。這與我國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相符。因為對於中國教育傳統的精英觀念而言,任何學習型、研究型之外的培養觀念和教育成果都顯得與之格格不入。其實,在大眾化教育的素質教育理念中,專業教學與校園活動絕不是對立關系,二者恰恰應是在大學校園這一整體領域中辯證統一的組成。現代教育抑制對學生標准化、齊一化的培養,因為它將使一個民族的創造力和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大大衰竭。因此,在我們更多的關注高校擴招、體制改革帶給師生內心深刻觸動的同時,有理由通過高校校園媒體這一平台培養學生在某些能力上的特殊發展,這樣才能更有利於使理論型的、設計型的、應用型的、管理型的、經營型的等等各類學生都充分發揮自己的天性,成為具有特色、特長的創造型人才。
『叄』 ao什麼意思 網路用語貼吧裡面說的
ao的網路用語意思是傲嬌,不屑一顧。
如今,「玩梗」成為年輕人的流行文化,各種網路流行用語信手拈來。「中青校媒」日前調查顯示:72.48%的被調查者願意主動「玩梗」,超過90%的被調查者可以接上超過4句網路流行語。讀者在哪裡,受眾在哪裡,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
在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如何契合受眾特別是年輕人的需求,創新話語體系,提升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為此,我們邀請新聞一線編輯記者和新聞學界資深人士,分享交流利用網路流行語、創新融媒話語體系的精彩觀點和獨到見解。
『肆』 現在90後都有什麼樣的心理
當90後「長江後浪推前浪」般推著我們前進時,我們期待能對他們有更多了解。經連續3年的嘗試後,2010年有了些感覺。透過「對話」這個平等相處的平台,90後的形象在我們心目中正生動起來。我們試著給90後畫像,忍痛取捨之後,留下了這十組性格語句。我們知道,這不可能全面,但至少是一個勇敢的開始……
性格一:敢愛敢恨
成長中的90後還沒有學會深藏不露和表裡不一,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不管是喜怒哀樂還是輕蔑與不滿,都明明白白地寫在了臉上。他們討厭做作、拒絕虛偽、喜歡透明。這樣的一代,沒有人們想像中的灰暗與復雜。一是一,二是二,不瞻前顧後,不面面俱到,不左右逢源。
身邊人點評:
就我個人而言,做不到敢愛敢恨,因為這也是需要一定勇氣的。身邊倒是有這樣的朋友,我很喜歡他們的作風,但是他們所付出的代價也比較大,畢竟一個人即使十分討人厭,也總有另一面,在沒有全面了解的情況下,說敢愛敢恨都言之過早了。
(受訪者:黃凌雲,學生,1991年出生;校媒記者:福建農林大學校報 王選輝)
其實敢愛敢恨是每一代青年的特徵,只是這種特徵因年代的不同表現程度不同。90後目前都處於青少年階段,這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現,而且,由於90後是和網路一起成長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行為自然會被網路媒體所關注和放大。
(受訪者:陳璐瑤,廈門大學學生,1990年出生;校媒記者: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黃琬麗)
90後敢愛敢恨的個性鮮明而又獨特,我們慎於判斷,對待感情嚴謹又勇敢。喜歡或討厭表現得直白,並且義無反顧:愛上就死心塌地,恨了就決絕背棄。某些人看來這難免顯得武斷,但優柔寡斷會讓自己更茫然無措,個性上的獨立與倔強讓我們擁有了這樣果敢堅毅的性格。我們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敢愛敢恨是我們的標簽,有自己的堅持,這就夠了。
(受訪者:王燕美,學生,1991年出生;校媒記者:漳州師范學院青年宣傳中心大學生記者團 陳若藍)
90後的我們更熱愛生活、熱愛自己。我們會花很多的時間在長輩們認為沒有價值的事上,比如我們所鍾愛的街舞。我們覺得,只要是自己喜歡,就算再辛苦也值得,我們只想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好好地認真一把,去實現自己的價值。但如果我們不喜歡,再怎麼逼迫也徒勞,不愛就是不愛。總而言之我們是勇敢、自信、有追求、有理想、敢愛敢恨的一代,這會使我們有時候顯得稜角過於分明,氣焰略微囂張。
(受訪者:Selina(留學英國),學生,1991年出生;校媒記者:福建師范大學校報 魏蓉蓉)
大多數人總以為90後都是敢愛敢恨的人,其實無論在哪一代,敢愛敢恨都是少數。在我看來,敢愛敢恨也分「良性」與「劣性」,良性的敢愛敢恨是正直,是勇氣,反觀自己,的確也做不到個性分明無所畏懼;而劣性的敢愛敢恨,是過分張揚,缺乏理性。身為90後,大多為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較多,所謂的敢愛敢恨也容易成了他們扎堆兒的無理取鬧。
(受訪者:張弘驊,學生,1990年出生;校媒記者:福建師范大學青年通訊社 鍾藝泓)
作為90後,我眼中的同齡人大多數是敢愛敢恨、嫉惡如仇的。這既是一個好現象,但又有令人憂慮的一面。一方面,他們有明確的是非觀,同時又有強烈的個性,不畏強權,願意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另一方面,90後的獨特個性也常常會導致他們缺乏冷靜思考,總是不顧客觀事實或是在沒有周全考慮的情況下就狂熱地支持或是激烈地反對某一事物。因此,90後倘若能在愛憎分明的基礎上更注重理性思考,會變得更加成熟穩重。
(受訪者:黃曦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文系學生,1991年出生;校媒記者:福建師范大學青年通訊社 費靖華)
性格二:理「財」有道
理財「小算盤」在90後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他們知道節流,更注重開源。年長者節儉度日的嘮叨,常常換來90後的嘲笑:你out了。Money賺了就是要花的。他們懂得享受生活,也懂得計劃自己的財富。在90後眼裡,資源、才華、人脈、親情、健康都歸入「財」列,需要精心打理。
身邊人點評:
理財這個話題和年齡無關,不能一概而論,60後也有不會理財的,90後也有創業家。從成人的眼光看,90後大多理財意識不強,甚至不如80後。我認為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國內物價漲幅快與購物方式的多元化,強烈地刺激了青年人的購物慾望,使得理財對於90後青年們來說越來越難,而且對於怎樣幫助90後樹立正確的理財觀也變得越來越難。
(受訪者:韓晗,知名青年學者,1985年出生;校媒記者: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黃琬麗)
我身邊的90後確實「理財有道」。他們有著充分的創新思維,對錢財越來越重視,因而有著很大的闖勁兒,創業較早。他們對自我花錢很捨得,但大部分90後對家人、親友並不怎麼大方。這或許源於90後非常獨立的人格特性,缺乏分享意識。
(受訪者:劉暘,大學生,1989年出生;校媒記者:華僑大學《華大青年報》 童靜)
90後思維活躍,膽子也大,他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投資並不能一概稱為理財有道,只是一些90後的確花錢比較精明。對於絕大部分尚處於純消費者階段的90後,給他們貼上理「財」有道的標簽還為時尚早,因為他們還未真正接觸理財教育。
(受采訪者:李偉,教師,80年代出生;校媒記者:漳州師范學院 余穎)
在理財觀念方面,我十分欣賞中國孩子。在歐美等西方國家,不少孩子的信用卡嚴重透支,甚至「負債累累」。中國孩子卻相反,他們在理財等方面顯得十分理性,崇尚根據實際情況消費,隨著網路的發展,他們更是將目光投向了物美價廉的網上商鋪,知道花小錢辦大事。
(受訪者:史密斯(芬蘭),大學外教,1955年出生;校媒記者:福建師范大學青年通訊社 李雅瓊)
90後愛「財」是沒有錯的,但我認為愛「財」首先要從學會節儉開始,而浪費現象較普遍地存在於90後學生中。如果一個人都不愛惜人們的勞動成果,怎麼談得上愛「財」呢?因此,愛「財」必須學會從節儉開始,反對浪費。
(受訪者:薛誼青,西南電力設計院高級工程師,1958年6月出生;校媒記者:蔣琰,四川師范大學)
性格三:國際范兒
中國90後的英語說得地道,英文歌曲唱得純真,與國際同齡人的文化差異也很小。較之60後、70後、80後,他們具備了更開闊的國際視野與更強大的思維能力。90後是現實社會中最「國際化」的一代,他們承載了中國從世界大國向世界強國崛起的希望與未來。
身邊人點評:
相比於其他年代出生的人,90後更新潮、時髦、靈活和開放,他們能更快速接受並適應新鮮事物,不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因而他們更容易與國際接軌,更顯「國際范兒」。要知道,他們中多數人還在讀幼兒園或小學時甚至剛學會說話時就開始接觸並學習外文,早早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外國人打交道相對順暢、文化隔閡較小。雖然90後年齡較小,相對幼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應該會更加理性與成熟。
(受訪者:胡友禎,職工,1989年出生;校媒記者:江西財經大學 周歡)
雖然受經濟一體化、教育國際化、信息網路化等影響,90後與60後、70後相比,國際化條件和基礎更加成熟,但要真正能夠成為最「國際化」一代,還有待於我們共同努力,尤其是90後的扎實拼搏。國際化並不等於英語化、西化,培養國際化的人才,需要注意正確處理世界與民族、傳統與創新、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既要培養90後的「世界眼光」,也要注意培養「中國之魂」,堅持國際化與民族化的統一。
(受訪者:陳宜大,副研究員,1970年出生;校媒記者:林恩文,福建農林大學)
性格四:有自我要團隊
在很多人眼裡, 90後像是川辣雞翅勁辣、古怪、自我中心、個性十足。的確,崇尚發展自我、展現自我、成就自我是他們的信念,但這顯然不是他們信念的全部。他們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充分展現個人風采,而什麼時候應該適當收斂鋒芒以便更好地融入集體、為整個集體的目標和榮譽而奮斗。
身邊人點評:
很多人說我們90後自私自利,缺乏集體榮譽感和合作精神,但我認為這只是少數。一些極端個案被媒體報道後無限放大,造成了社會群體對90後的普遍誤讀。在我們班上,多數90後都願意齊心協力,我們在排練晚會節目時,盡管舞蹈動作反復修改,但大家都沒有怨言,主動增加時間排練,練好的同學手把手教不會的同學。有時候合作就是這種不需要言語的默契,雖然大家都有個性和自我,但當需要的時候,我們還是義不容辭。
(受訪者:黃傑,學生,1992年出生; 校媒記者:江西財經大學 周歡)
我的孩子和侄子都是90後的,他們給我的感覺就是什麼都不太在乎,更關心的是自己喜歡的,喜歡圍著電腦在家宅著,讓父母操心。90後的自我展現欲很強,當然他們也有表現的能力,對於事物的看法不隨波逐流,有自己的見解,許多我們認為經典的東西時常被他們顛覆。這讓他們在團隊合作中既容易脫離孤立,也可能提出更為有效的方案。我覺得他們還需要去深入了解社會,才能理解團隊合作的涵義,只有社會對他們更包容,他們才不至於受那麼多的牽扯力。
(受訪者:方向昭,教師,1966年出生;校媒記者:福建莆田學院,林雲霞)
我覺得,用「有自我要團隊」作為90後的關鍵詞有失偏頗。我接觸了幾個新來的同事,一方面,90後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強,但其耐挫能力較差。他們在團隊工作中喜歡展現自我能力,但往往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容易出現自我為是、誇大其詞的現象。他們中的部分人具有合作精神,但從整個群體來看,這方面還是需要進一步磨練的。
(受訪者:肖金發,工程師,1963年出生;校媒記者:福建工程學院,肖珺)
性格五:反孤獨
自稱為「網路原住民」的90後,身上被貼得最多的標簽就「自我」、「孤獨」、「冷漠」,但90後說:「其實我們自己從來不這么認為。」身為獨生子女,他們其實比有兄弟姐妹的人更渴望友情、珍惜友情。他們在交友上從不刻意,更不功利。他們喜歡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而且喜歡有多種類型的夥伴。
身邊人點評:
誰又不曾孤獨過呢?我們沒有理由為90後擔心,也沒有資格教導他們。90後沒經歷過政治大戰爭,沒有遇到過經濟大波動,他們的大戰只是自己的心靈恐慌。他們愛錢、愛玩兒、愛自己、愛自由,小圈子的生活使得他們更加獨我,但創新、主見也是他們「孤獨」的衍生品。有時「孤獨」是和大環境相關的,比如教育體制,比如家庭環境,但有些東西是共通的,比如心存愛,比如對純真友誼的珍視……與其憂心,不如祝福!
(受訪者:艾維華,唐山晚報記者,1970年代出生;校媒記者:中國石油大學 孫婧)
90後不是孤獨的一代,他們充滿愛心,在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面前他們關愛他人,特別在奧運會、世博會志願服務上,充分展現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現在很多90後都是獨生子女,社會的確存在個別90後整天局限在小天地,心扉沒有敞開,但是這種現象在任何一代人中都有。社會不應對90後有過多的指責。
(受訪者:黃旺生,大學教授,1953年出生;校媒記者:福建農林大學校報 林恩文)
90後是孤獨的。他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過於重視自己的孩子,寧願把他們關在房子里,也不願讓他們走出家門去和同齡的夥伴一起玩耍。漸漸地90後的孩子養成了孤僻的性格,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回想起我自己的童年,都是和同齡夥伴一起度過的,一起收割稻草、一起嬉戲打鬧。而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了,可是他們就像金絲籠里的小鳥看似安逸,其實是孤獨的。
(受訪者:謝桂華,一位長期在小學工作的普通教師,1958年出生;校媒記者: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 徐珊珊)
性格六:親情現代觀
愛孩子不是付出就有回報的,嬌慣反而會絆住孩子成長的腳步,消解他向上的動力,在關鍵時刻的支持才能讓他體驗到逆境中爆發力量的成就感。高質量的兩代人關系其實比單方面的父愛母愛更重要。要教會孩子凝視爸爸慈愛的眼睛和感受媽媽溫暖的手,少點抱怨、少點恨鐵不成鋼。
身邊人點評:
其實很多人都回答不上來親情是什麼概念,但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這是一種無法言語的情感。「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每一對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盡管他們的方式可能不合我們的胃口。因此遇到矛盾時,我都和父母好好地談,力求達到理解和體諒。越長大就越覺得父母真的很不容易。而且,在我看來,不管是出生在什麼時代,親情,對我們而言永遠都是世上最難以割捨的美麗。
(受訪者:張海星,學生,1990年出生;校媒記者:福建醫科大學青年通訊社 張美戀)
很多時候,孩子的觀念,來源於家庭,與年代無關。我不會拿孩子和別人比較,而是多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個鼓勵的眼神;我不會只關心他的成功,而更願意分享他的成長。我希望兒子能多傾聽,而不是一味地表現;多歷練,而不是躲在父母背後總也長不大。我願意給孩子一種信念:親情是相互的分享和支撐,是不變的溫暖和力量。
(受訪者:於甜,大學教師,1970年代出生;校媒記者:中國石油大學 孫婧)
有時,社會輿論會給我們扣上帽子,當我們還不知道怎麼孝順時,卻已因為「不孝」成為眾矢之的了。其實對於我們而言,父母長輩依舊是最值得我們尊敬的人,最應該孝順的人,行動會檢驗一切。
(受訪者:李元,學生,1992年出生;校媒記者:福州大學校報 林典)
親情一如盛夏徐徐拂面的涼風,寒冬熱氣騰騰的牛奶,它如影相隨,給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與感動。親情是寒暑假裡兼職回家的小巷路口爸爸熟悉的身影;是學習、工作不順時姐姐孜孜不倦的開導;是閑暇時聽媽媽嘮叨嘮叨家常;是忙裡偷閑地聆聽妹妹考試失利遇事不順……它從我們的祖輩傳至父輩,然後又一代接一代地沿襲下去,教會我們如何愛人和「血濃於水」這一真理。
(受訪者:高碧清,學生,1990年出生;校媒記者:莆田學院校報 劉春榮)
90後對父母的態度是矛盾的,他們一方面能意識到父母的辛苦或者父母所做的一切,但另一方面卻理所當然地接受父母提供的一切,很少用一些行動向父母表達愛意或者減輕父母的壓力。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90後不善於表達自己,尤其是男生。
(受訪者:李榮鍇,大學生,90年代出生;校媒記者:漳州師范學院青年宣傳中心大學生記者團 楊碧雙)
嬌生慣養的環境讓90後養成了很多不好的性格。90後大多愛表現卻缺乏傾聽的耐心,尤其是親人的囑咐嘮叨。90後不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不經意間往往會傷害到親人。90後不善於跟親人進行交流,他們寧願對著電腦把自己的心情跟陌生人說,也不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說給親人聽。他們不斷的追求時尚,在他們內心總是覺得父母的想法落後,思想跟不上潮流。
(受訪者:楊蕊蕾,學生,1992年出生;校媒記者:福建師范大學青年通訊社 周曉璇)
在寬松富足的環境中長大的90後,心中有著自己於親情獨特的堅守。一首《聽媽媽的話》唱出的是自己期盼長大以盡孝的心理;一曲《世上最美的歌》更是直接哼出了90後對於親情的追念。90後的親情觀其實很簡單,「爸媽太辛苦,我要賺錢,買好的房子,給爸媽養老」便是他們簡單而堅定的想法,亦是他們對於親情最好的詮釋。
(受訪者:林穎,學生,1991年出生;校媒記者:福建師范大學青年通訊社 聶歷蓉)
性格七:動漫一代
動漫已經深深嵌入到很多90後的精神結構中。動漫帶給他們的不僅是快樂,還有感動、思考和激勵。他們對中國動漫的現狀不甚滿意,只是不知,當他們成長為動漫製作的生力軍時,是否有力量改變這樣的現狀?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身邊人點評:
我喜歡《阿凡提》,90後喜歡《火影忍者》。我雖沒看過《火影忍者》,但猜想它一定有獨特之處,也許它能通過奇特的故事,新穎的創意,讓孩子們體悟到和書中、電影中同樣甚至更為鮮活的道理吧。這種沖擊,更生動,更平實。如果動漫能夠同時帶來休閑和感悟,我想,它就能成為一種成長的理由。
(受訪者:王翠紅,唐山一中教師,1960年代出生;校媒記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孫婧)
性格八:清純現代觀
相較70後,90後是按照科學喂養的溫室、大棚、陽光、肥料,一切都是充足的,所以生的也像熟的,好像壓根就沒有青澀過。但他們依然是清純的,只是這個清純不是張藝謀導演心目中的「1975」版,而是2010版。
身邊人點評:
在我心裡,「清純」是留給思想單純、心地清澈的女孩子的詞。可現在的90後女孩兒,不像孩子,她們有手機、電腦,穿戴品牌服飾,生長在繁雜世界中,他們見多識廣,見怪不怪。清純也許只是一個時代的名詞,包含著青澀、懵懂,甚至是無知和貧瘠。而現在的清純,已經失去了它成長的養分,卻更多與外貌的養眼或者氣質上的清新聯系在一起。既然「熟」了,又怎能「返老還童」?也許時代走得太快了,我們的思維都跟不上了……
(受訪者:何柏青,退休工人,1950年代出生;校媒記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孫婧)
誠然,60後、70後、80後的人們是從青澀走向成熟,他們所經歷的困難是90後難以想像的,他們的拼搏精神也是值得尊敬與學習的。但是不可否認,在這個互聯網高速擴張的時代,90後接觸的世界要比上一輩要廣,大量的日劇、韓劇、美劇充斥著網路,90後穿衣打扮、行為方式與上一代不同,那是自然的事情,只要不是過度的模仿,適當的改變又何嘗不可呢?
(受訪者:薛皓仁,大學生,1989年出生;校媒記者:西安交通大學 徐盼)
性格九:娛樂精神
宣稱「我每天可以吃的有限,穿的有限,花的有限,但是開心必須無限」的90後,是娛樂能力超強的一代。在他們眼中,娛樂是天性的釋放,是讓自己更開心的生活方式。相比我們任何一代人,他們都更加希望 「在娛樂中生活,也在娛樂中學習和成長」。
身邊人點評:
其實每個年代的人都期待自己像90後孩子一樣活得輕鬆快樂。90後是幸福的一代,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可以通過娛樂豐富業餘生活。雖然有時候他們看上去很瘋很野,但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懂得邊玩邊學習,比起我們這代人,他們是最會享受生活的人。
(受訪者:周倫才,農民,1963年出生;校媒記者:江西財經大學 周歡)
大多數90後不必過多地擔憂吃不飽穿不暖,因而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精神慰藉。娛樂是生活中的調味品,適當娛樂可以自我放鬆、緩釋壓力和消解煩惱,但90後玩世不恭、游戲人生的「泛娛樂化」現象也值得警惕。
(受訪者:況娟,大學生,1990年12月出生;校媒記者:江西財經大學 周歡)
性格十:愛現
90後有著十足的行動力。他們想做就做,不假思索,喜歡挑戰。他們說:「其實,我們不復雜,只需要一個表達的空間。」他們還說:「給我陽光,我就燦爛;給我空間,我就成長。」
身邊人點評:
與很多90後一樣,我也樂於表現,在適當的場合凸顯自己的存在、展示個人的風采。然而,這種舉動往往會被老師或其他年長的人誤解為過於炫耀而不懂謙虛,甚至被批為不知天高地厚。在這種情況下,我一般都不會跟他們犟嘴或急於辯駁。在我看來,只要不違法亂紀、不觸碰道德底線,自己能夠決定的事情可以想做就做,何必看他人眼色?打敗猜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行動。我們90後也會默默努力,給自己爭氣,證明我們並不比別人差。
(受訪者:王慶峰,大學生,1991年出生;校媒記者:江西財經大學 周歡)
有人說90後愛表現和炫耀自己,很傲氣,但我認為這並非普遍現象。比起往屆的大學生,90後雖然更自我一點,但如果真正深入地和他們交往就會發現,他們更容易與老師交心,只要你真心對他們,他們很快就和你親近起來。很多人沒有發自內心對待他們,或與他們接觸不多、了解不深才造成這樣那樣的誤解。
(受訪者:魏麗艷,大學教師,1977年出生;校媒記者:江西財經大學 周歡)
"90後"的典型特徵
1.在熟人面前說個不停,在生人面前一言不發;
2.業余愛好必有一項是睡覺;
3.永遠覺得別人不可能了解自己;
4.不問問題,只查谷歌和網路;
5.熱衷研究星相運勢;
6.電腦里一定有聊天工具;
7.眼鏡度數增長飛快;
8.對動漫情有獨鍾,尤其是日韓動漫;
9.QQ號碼等級在一個太陽以上;
10.發簡訊的速度與寶馬Z4有一拼;
11.坐在電腦前可以坐到屁股冒煙;
12.喜歡制定周密的個人計劃,然後不執行;
13.沒事就喜歡檢查手機有沒有簡訊;
14.所有的電器都不看說明書;
15.討厭父母把自己和別人比較;
16.晚上效率極高;
17.在眾人面前放過狂言;
18.喜歡一個人在家;
19.經常早飯午飯合在一起吃;
20.每天,家-學校-家,兩點一線;
21.報喜不報憂;
22.不能保證每天刷兩次牙;
23.會用火星文;
24.長期喝一個品牌的飲料;
25.至少擁有一個雙肩背包;
26.使用最多的稱呼是"同學";
27.路過有鏡面反射的地方一定會關注一下自己的容貌;
28.至少兩周才打掃一次衛生;
29.永遠不知道自己的錢花到哪兒去了;
30.會一兩種方言;
31.喜歡酷的女生或者漂亮的男生;
32.寫博,但決不嘔心瀝血;
33.網友成為朋友,朋友成為網友;
34.可以借書,決不借碟;
35.至少有一個曾經是偶像而現在羞於承認的明星;
36.R&R、R&B、Hip-Hop,至少喜歡一個;
37.可以用拼音打出每個字,但不見得能寫出來;
38.少打電話,經常發簡訊;
39.鍵盤磨損得很快;
40.彩鈴兩周一換;
41.擁有一個以上的MP3;
42.不看500字以上的帖子;
43.永遠對自己的發型不滿意;
44.愛去小店淘寶;
45.對"80後"不屑;
46.喜歡QQ不喜歡MSN;
47.恐龍戰隊、奧特曼必看過;
48.兩分鍾經常這樣安排:前一分鍾是崇拜,後一分鍾變成藐視;
49.總想嘗試廣告里的新產品;
50.永遠找不到自己的筆。
『伍』 加入校媒是什麼體驗
收獲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他們都將是我未來之路上的同行者和互助者。相信我所收獲到的朋友們是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陸』 如何利用校園媒體對學生進行宣傳
鄭州綠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最專業的校園廣告公司,讓您的信息瞬間直達到學生當中,擁有學生會員10萬人,以以一傳十,以十傳百的效果,這樣會鄭州大學生都會知道您的產品,目前在濟南,武漢,南京都有分公司,也就是說,還可以做到其它城市的效果。請登錄綠意網。
『柒』 ao戀是什麼意思網路用語
ao的網路用語意思是傲嬌,不屑一顧。
如今,「玩梗」成為年輕人的流行文化,各種網路流行用語信手拈來。「中青校媒」日前調查顯示:72.48%的被調查者願意主動「玩梗」,超過90%的被調查者可以接上超過4句網路流行語。讀者在哪裡,受眾在哪裡,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
『捌』 高校新媒體系列策劃應該怎麼做
摘 要:疫情影響下,國內部分高校採取線上「雲」畢業的方式歡送2020屆畢業生。在宣傳上,從往年的線下為主改為線上。我們在新媒體模塊特別策劃了七個線上活動,與「雲升旗」「雲晚會」「雲團聚」共同組成了2020畢業季「雲系列」,這一系列策劃為校園新媒體宣傳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本文將對「雲系列」進行全面分析,對校媒選題策劃提出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校園媒體;高校宣傳工作;
本文由知否青年說授權轉載自一隻奧列格(ID:yzalk0828 作者:董舒凱),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