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湘西指的是什麼地方,為什麼那麼神秘
湘西:湖南簡稱湘,所以其西部地帶簡稱湘西(這種自然地帶異於行政區劃),亦稱湘西區域、湘西地帶、大湘西,是對包括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懷化市以及邵陽西部(城步縣等)在內的整個湖南西部地帶的統稱,區別於湘東、湘中、湘北、湘南等。系武陵山脈、雪峰山脈和雲貴高原環繞的廣大地區,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匯聚之地。是湖南省主要的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同時也是承接東西部、聯接長江和華南經濟區的樞紐區,具有突出的區位特徵和重要的戰略地位。湘西地帶在歷史上同屬於辰沅永靖兵備道、辰沅道、湘西綏靖處和湘西行政區。
湘西的神秘源於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其中苗族、侗族、土家族的比例很高,當地民俗屬於巫文化,所以給人以神秘的色彩,例如比較有名的湘西「三大邪」——湘西趕屍,放蠱,落花洞女。這些民俗都有自己形成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不危害社會的前提下,還是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的。
B. 請問湘西當地有哪些影響力比較大、覆蓋面比較廣的報紙、電視台
團結報,湘西最水最牛的報紙。有個廣播電台叫飛揚101。電視台的話,吉首人愛看湖南電視台的頻道。有時候也看看湘西電視台的新聞。
樓主是要做廣告嗎?建議機頂盒開機廣告。不過很貴
C. 湘西小兒推拿宣傳廣告怎麼做
可以考慮在網路、360等平台宣傳,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網站
D. 神秘湘西的內容簡介
湘西州位於湖南西北部(本書含張家界),處於武陵山脈中,主要屬於沅江水系。湘西山美水美,還有許多美麗的古村鎮。世界遺產武陵源是這條線路上最美麗的自然景觀。永順、不二門、芙蓉鎮、茶峒、德夯苗寨、鳳凰古城等許多歷史悠久、民風獨特的城鎮和村寨是點綴在這條線上最美麗的風景。
本書以張家界——永順——花垣——吉首——鳳凰一線為線索,詳細介紹了武陵山區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並且提供准確的旅遊資訊和實用的旅程指導。
E. 大湘西的介紹
大湘西,即「湘西地區」,是對包括張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市以及邵陽、永州的部分縣市在內的整個湖南西部地區的統稱。系武陵、雪峰兩大山脈和雲貴高原環繞的廣大地區,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匯聚之地。1這里山同脈,水同源,民俗相近。而對湖南整個經濟格局的現實狀況而言,這里更為同質的特點則是地域偏僻,發展滯後。湘西地區是湖南省主要的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同時也是承接東西部、聯接長江和華南經濟區的樞紐區,具有突出的區位特徵和重要的戰略地位。湘西地區在歷史上同屬於辰沅永靖道、辰沅道、湘西綏靖處和湘西行政區。
F. 有誰了解湘西的風俗民情
湘西風情
白水
記得在一個晚上觀看湘西風情表演,其中幾個場景印象極深:一曰哭嫁;二曰趕屍;三曰放蠱。與朋友談起這些事,大家亦頗感新奇。並非我們這些人孤陋寡聞,細細想來,歷史上湖南湘西山高林密,交通不便,過去與外界交往較少,再加上這里少數民族較多,土家族、苗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才培育出獨特的習俗。
哭嫁
經過仔細查書才知道哭嫁的習俗其實許多少數民族皆有,盡管結婚是喜事,應該皆大歡喜才對。可是從女方來說結婚嫁人就意味著女兒離開母親,母女離別,難舍難分,落淚亦人之常情。有的地方的人如果出嫁時不哭無淚,會被人指為不孝。可是女兒出嫁大哭特哭,哭的如此纏綿、如此悲痛、如此入情、如此跌宕起伏,唯湘西土家族所獨有。據說,土家族的女孩兒從懂事起就要接受這方面的教育。這裡面名堂頗多。與其說是哭嫁,莫若說是哭唱。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唱山歌在本地也叫「喊歌」。因為湘西山多峰險,隔山喊話是家常便飯,土家族人自小就練就了大嗓門,以便於日常溝通。哭嫁,作為土家族人的獨特婚俗,土家姑娘大約從十歲左右開始學習哭嫁,一般是母傳女、姐傳妹,或者姑娘之間互相傳誦,完全是口頭相傳。女兒出嫁哭的悲痛感人,就會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尊重,嫁到婆家地位也高,有的新媳婦就因為過門時哭嫁受到贊許,婆婆當場將象徵家庭權利的鑰匙交付新媳婦。當雙方婚事確定,男方送來聘禮,婚前三個月就開始哭唱,幾乎三五天哭一次,臨嫁前要夜夜哭唱。哭的內容一般是爹娘情、姊妹情、姑嫂情等等,哭嫁詞因地、因人、因時而別,曲調不變,哭嫁詞可隨意發揮,但一般也有固定的歌詞,如《別祖歌》、《戀寨歌》、《別爹娘歌》、《別姊妹歌》、《上轎歌》……如其中《別爹娘歌》,女兒唱道「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曾記鬢發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燕子齊毛離窩去,何時銜泥得回頭?」娘亦哭女道「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世上三年逢一閏,為何不閏五更頭?孝敬公婆勤持家,夫妻恩愛度春秋。」母女情深,叮嚀囑托,執手相別,真情感人。
趕屍
何謂「趕屍」?即由人拿著鞭子趕著屍體走。人死如燈滅,死去萬事空,僵屍一具,怎能行走?聽起來不可思議,這可確實是湘西獨特的習俗。
湘西自古被稱為「荒蠻之地」。一則山高路險,與世隔絕;二則其中居住的多為少數民族,被人歧視稱其為未開化的「蠻族」。明清以來,軍隊駐扎,屯兵墾田,當地人亦把當兵吃糧視為「正途」。清朝太平天國起事時,曾國藩組織湘軍,其中就有一支苗族的軍隊。苗軍義勇剛烈,疆場威猛,堪稱堯勇之師。還有一些湘西人到雲貴一帶做生意。因為要葉落歸根,這些湘西人在外地或戰死或病死,無論山高路險,都要運回湘西埋葬。運屍的行業迎運而生。封建時代人們相信人死是有鬼魂的,運屍是一件頗為恐懼的事情。湘西道教盛行,於是一些道士、巫師就成為運屍的主角。據說,建國初期還有趕屍現象。趕屍一般是「夜行晝伏」,當路過村莊時,道士手持燈籠高喊:「各家各戶,關門閉戶,雞犬回家,請早讓路!」也有好奇之人曾目睹其景,道士手持塵拂,高聲喝道,後面幾具屍體身著黑色長衣,雙腳跳行,遇到轉彎或水溪,道士喊話指揮,觀者無不稱奇,對這種神奇現象,人們口口相傳,愈顯神秘。在當時湘西形成了一個行當,有收屍的、有運屍的、有專門接待趕屍住宿的客棧。
無神論者認為,讓屍體自己行走是根本不可能的,這裡面肯定有「機關」。我後來在新浪旅遊網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解放初期,解放軍部隊進駐湘西剿匪,在一個鎮子駐扎時,清晨有人報告,說有趕屍的進了鎮子。指揮員懷疑很可能是土匪裝扮成屍體要逃跑,於是帶人到趕屍的客棧去查看,敲門時許久才有人開門,指揮員愈加懷疑。待開得門來,只見一個趕屍人在桌邊吃飯,牆壁立一排死屍,細心的指揮員卻發現桌上擺了多副碗筷,嚴厲訊問,趕屍人懦喏。走到屍前掀起屍體的長衣,原來每具屍體下都立著一個活人!至此,趕屍人的秘密真相大白,所謂屍體行走,卻原來是由活人背著行走。
還有的文章披露說,趕屍人接到屍體後要分解軀干,只保留四肢和頭顱,以減輕重量,然後以支架固定,再捆綁在背屍人身上。等到了喪家,聽到死者親屬的哭聲,屍體「砰」然倒地,趕屍人再喝退眾人,重新為死者穿衣,以棉絮充填軀體,裝殮入棺。這是一套十分專業化的行當,據說,趕屍人在招收徒弟時十分嚴格,一要身體強壯;二要膽大心細;三要機靈應變。學徒的頭幾年只能背屍體;然後才能接屍、肢解、裝殮;幾經考驗合格,才傳授念咒畫符等關鍵技能。
如今,趕屍早已成為歷史。想像當初在湘西崎嶇的山路上趕屍隊伍艱難行進。一些愚昧的人們對此卻堅信不移,真令人吁唏感嘆。
放蠱
作家沈從文是湘西鳳凰城人,他在《湘西》一文中曾寫到:「湘西是個苗區,同時又是個匪區。婦人多會放蠱,男人特別喜歡殺人。」到了湘西,常聽人們繪聲繪色地講起「放蠱」的故事。曾有人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上海知青到湘西插隊,與當地的一位姑娘相戀。後來知青在回城前與姑娘海誓山盟,吃了姑娘特地為他做的一頓飯,姑娘把貞操交給了他。等知青回到上海,家人強烈反對他與湘西姑娘繼續交往,書信往來漸少,多半年後,小夥子莫名其妙地得了一種怪病,住進了醫院,日漸消瘦,卻查不出病因。這時,過去相戀的姑娘突然出現在病床前,姑娘給小夥子倒了一杯水,小夥子喝了這杯水,立刻精神煥發。姑娘平靜地告訴他,他之前被放蠱,剛才水裡有解葯,但是,並不能徹底解除蠱毒,除非兩人結婚。小夥子的家人再也不反對兩人的婚事了。
關於「蠱毒」之說,並非唯湘西獨有。史書早有記載。《左傳�6�1昭公元年》中記載:「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蠱。』」這里說「蠱」為亂世之產物,又提到「皿蟲為蠱」。在古時候,「蠱」往往與巫術關聯。歷朝都有「巫蠱為患」的記載。漢武帝時朝中就發生過多起「巫蠱案」。除此外,在雲貴、四川、廣東等地方都有「蠱毒」的傳說。古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記載了中「蠱毒」的征狀「凡中蠱毒,令人心腹絞痛,如有物齒。或吐下血,皆如爛肉,腹**黑如漆。」那麼,到底有沒有「蠱毒」,官方從未有調查或考證,難以下斷言。我想,或許古人遇到疑難雜症,比如腫瘤、肝硬化腹水等當時的手段難以診斷的病症,只好把它們歸結到「蠱毒」之列。
湘西人管放蠱人叫做「草蠱婆」。一般說,放蠱人多為女性。放蠱首先要養蠱,當地人傳說在五月初五,要踏著露水捉來有毒的蟲子,如蛇、蠍、蜘蛛、蜈蚣、癩蛤蟆等等,置於器皿之中讓其互相殘咬,最後剩下的為劇毒之王,待其死後陰干,碾成粉末,即為蠱毒。「草蠱婆」將其藏於指甲內,放蠱時,伺機彈彈指甲,放置於食物或茶水中,使人不知不覺中了蠱毒。解鈴還需系鈴人,只有放蠱人有解葯。中蠱人必須哀求於放蠱人解蠱。這里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放蠱人多為女性。許多少數民族還保留母系社會的傳統,由於社會的發展進步,男性逐漸擺脫了母系家庭的控制,這時的女性往往處於守勢或弱勢,而女性要加強這種控制,放蠱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至於一些以放蠱的手段維系愛情的故事更帶有同情女子弱勢的含義在裡面。
今天還有沒有放蠱人?前不久,湖南衛視有一個短片,表現的是記者在湘西尋找放蠱人的故事,記者歷盡周折在一個偏遠山區找到一戶據說會放蠱的人家。這家人因其放蠱的名聲在當地倍受歧視,住在村外一處偏僻院落,家中只有四個女人,最小的十幾歲,家徒四壁,十分貧寒。當記者問其是否會放蠱時,笑而不答。
放蠱,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傳說。在科學發達的今天,其危害已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淡化。但願其只是傳說而不是事實,希望疑惑自己被放蠱的人早日解除心病,希望傳說中哪些會放蠱的人不再受歧視,回歸到社會正常生活狀態中來。
G. 魅力湘西的劇院規劃
張家界魅力湘西大劇院,佔地31.22畝,座位2800個,擁有頂級燈光、音響、機械設備的魅力湘西國際文化廣場開始施工,《魅力湘西》4.0版本正在進行最後聯排,身為湘西古丈人的藝術家宋祖英,已經為《魅力湘西》演唱主題歌。張也、陳思思等湘籍歌唱家,均會為《魅力湘西》分別演唱一首由王原平作曲的湘味歌曲。
有專家指出,認真研究旅遊市場,把文藝演出與旅遊開發有機結合起來,找准切入點,准確定位,精心編排等,都是魅力湘西成功的法寶;她強化宣傳造勢,力求人人必看;實現雅俗共賞,人人愛看。將來,如何在已經取得良好社會效益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市場,提高演出品質,以實現最大的市場效益和文化效益,成為了擺在《魅力湘西》面前的課題。
H. 湘西州廣播電視台支部全稱
湘西州廣播電視台的全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廣播電視台
電視節目:1、新聞綜合頻道(高標清同播),2、公頻道(高標清同播);廣播節目:1、綜合廣播
2021年3月25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廣播電視台被湖南省文明委授予「2020屆湖南省文明單位」稱號。
地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砂子坳巷。
湘西電視台,1985年6月1日經廣電部批准成立。該台座落於古首市砂子坳,佔地面積9。3畝。有演播大樓、辦公樓、宿舍樓各一棟, 其中演播大樓面積為2442m_,是自治州建州四十年大慶工程項目之一。 600m2的演播廳是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最大的電視演播斤,是湘西自治州宣傳 部門的標志性建築。
I. 湘西旅遊景點的宣傳語
神秘湘西,魅力湘西
J. 湘西旅遊中的民族節日的開發的文章
湘西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區域,各市州之間有著緊密的地緣聯系,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的省際邊界地區。這里不僅擁有迷人的山水風光,而且有獨特的人文景觀,旅遊資源相當豐富.而本文主要從湘西旅遊及資源開發的現狀出發,探討了湘西旅遊資源開發中所存在的問題,著重分析了湘西旅遊資源開發的機遇挑戰和實現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一)制定地區旅遊開發總體戰略規劃。旅遊業經營跨越省域展開,其開發本身要在高層次總體方案的指導下進行,才能保證區域經營的合理性。為此,必須站在戰略高度,採取戰略性的措施扶植旅遊業,在充分利用天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文化的基礎上,依託專門規劃機構充分研究論證,緊密結合當地民族特色,制訂一個地區旅遊開發的總體規劃。從資源普查到各地域的效益產生,都要通過區域規劃落實到空間,實現旅遊項目布局的科學性和計劃性。
旅遊開發總體規劃布局內容應遵循「兩個重點投入,三個重點傾斜」的原則。兩個重點投入,一是重點布局風景名勝區和歷史文化名城,二是重點設計和布局旅遊黃金熱線;三個重點傾斜,一是重點向市區及其附近的資源傾斜,二是重點向交通干線及其兩則傾斜,三是重點向能納入環形旅遊圈的沿線、沿點及其附近的資源傾斜。總體戰略規劃不僅僅是景觀現狀的開發,還要規劃到民族風情、民族節慶、民族風味、民族商品等內容。
(二)立足神秘湘西遊定位,精心設計旅遊項目。有特色才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發展旅遊業的著眼點必須著眼民族特色,立足神秘湘西遊的市場定位。一要積極發掘各種民族風情、傳統習俗、民間藝術、宗教信仰、人物典故等優秀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使它們更具濃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區域性而展現在遊人面前;二要在開發和建設旅遊景點時,盡可能把各民族的傳統藝術與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特別是人工建築不能因刻意追求現代化而失去民族特色;三要在旅遊業的經營上,積極組織旅遊者參與並體驗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活動項目,如安排遊人參加各類民族節日活動,觀賞少數民族的歌舞、盛會,從中體味湘西少數民族神秘多彩的生活;四要組織生產適銷對路的帶有民族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和旅遊用品,如金銀首飾、提袋服裝、地毯圍裙、本地特產和那些印有風景名勝、有紀念意義的手帕、提包等小飾物。此外,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民族風味食品、傳統手工藝品等方面,仍有相當的潛力可挖。同時,利用全州70%以上的旅客要在吉首市停留或中轉的有利條件,積極開拓旅遊購物市場,建設一座專業的旅遊產品市場,銷售老爹果王素、苗家銀飾、土家臘味、乾州板鴨、河溪香醋等具有民族特色和個性化的旅遊產品。
在旅遊項目方面可廣開思路設計游樂項目。如民族風情旅遊項目:對歌、擊鼓、騎牛等;民族歷史旅遊項目:如歷史名人考察旅遊、文化遺址考察旅遊、古官道考察旅遊等;民族宗教旅遊項目:苗家祭祀考察旅遊等;民族貿易旅遊項目:利用三月三、四月八等民族傳統節日,組織各種形式的物資、商品交流會等。
(三)拓展宣傳促銷的深度和廣度。旅遊宣傳,要突出其特色和整體性,湘西州應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地區整體旅遊形象的宣傳。在宣傳上要突出幾個原則:一是唯我獨有原則。本地獨有的民族風情應大力加以宣傳。在遊客頭腦中形成只有在這個地方才能領略到此種風情的印象。二是有的放矢的原則。旅遊宣傳必須注重針對性,因為旅遊者中包括男女老幼,包括不同地域、國籍、階層、職業、文化教養和宗教信仰的人,因此,宣傳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考慮遊客的傳統觀念、審美情趣、欣賞習慣、思維方式的差異。三是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於所宣傳的事物應採取客觀的態度,不能誇大,更不能無中生有。對於本地優勢的旅遊景觀、民族風情可以大力渲染,而對於服務質量、交通設施,飯店接待條件的宣傳則要掌握分寸,如果宣傳失實,就會造成遊客的失望和不滿,影響今後業務的進一步擴大。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正確處理好保護和開發的關系。一是各景區(點)要把保護放在首位,在保護中開發,通過開發促進保護。如德夯風景區要保護原生態的自然民俗景觀,加快主游道的建設和民居的改造;乾州古城要加大修繕保護力度,挖掘歷史文化財富。二是加快高檔次接待服務設施建設。發揮吉首市作為湘西旅遊中心城市的優勢地位,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建設一批高檔次的旅遊接待服務設施。
(五)進一步規范旅遊市場秩序。一是加大綜合執法力度。成立旅遊綜合治理辦公室,從工商、交通、公安、衛生、物價等部門抽調精幹力量綜合執法,加強監管力度。二是成立行業協會,促進自律,引導旅遊企業以旅客為中心,誠信服務,誠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