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縣天池的十大奇景
一、神奇三色樹。這里有一種多年生木本植物——三色樹,其主軀干以上生長著三種不同顏色的枝葉,是植物的變種還是其他原因,人們不得而知。
二、不明水生物。在這里的水域中,生長著一種不明水生物,其形狀似球形,且十分光滑、柔軟。遠看奇異,近看恐怖,令人們倍感神奇。
三、水面無落葉。天池周圍有茂密的森林,而且生長著許多落葉樹木,但在天池遼闊的水面上,卻無法找到一片樹葉的影子,這一現象長期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四、靜水不結冰。天池的海拔達1750米,冬天的氣溫很低,四周湖岸山地均滴水成冰唯有天池的水始終未有結冰的現象,原因令人費解。
五、池水何來源。天池水深達90餘米,湖區周長20餘公里,水城面積達1200餘畝,卻無法找尋到池水的來源。只見水流出,不見水流入,人們不禁要問,難道天池有暗河?
六、夜見蓮花開。天池水下蓮花盛開,呈白色的光亮,白色褪去時,水下一朵朵發著光亮的白蓮花也隨之消失於水中,這一奇觀,至今尚未有科學的解釋。
七、水岸六綵帶。只要是沒有陽光的日子,站在天池岸邊的高處,其南邊則可見到一條六色的綵帶在不停地閃爍著六色之光,不知是何緣故。
八、三神泉水香。天池邊有一山泉,因當地百姓認為此為天神、地神、人神所賜,故名「三神泉」。三神泉水質清澈香甜,並且有治病健身的作用。
九、四山四流水。在天池邊可見並列的四座山,四道溝、四條水迎面而來,款款匯入溝
谷後流向遠方,地形地貌十分 奇特。
十、奇峰似女神。站在天池邊的高處向北遙望,在太陽下可見一座被森林掩映的奇峰整座山峰猶如一尊巨大的女神,其形象既逼真,又美麗,十分神奇。
2. 陰平小道
《三國志》記載:三國時,司馬昭命鍾會、鄧艾領兵伐蜀。被蜀漢大將姜維堵在劍門關以北,久攻不下,鄧艾則回軍景穀道,到達陰平郡,走數百里險要小道,到達江油關,蜀漢守將馬邈開關投降。鄧艾軍長驅南下,攻克綿竹,直抵成都。蜀後主劉禪投降,滅了蜀國。從此留下了陰平古道的歷史遺跡。
陰平古道起於陰平都,即今甘肅文縣的鴣衣壩(文縣老城所在地),途徑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鄉),全長265公里。與《三國志》所記的七百里陰平道完全一致,因當時是以360步為一里。照此推算,今天的一華里約等於三國時的1.33里,正好相符。
陰平古道自古以來就是險要崎嶇之路,歷代除了當地農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戰爭需要才用此道。明代將領付友德曾帶兵走過此道,紅軍長征時,李先念曾副食紅軍走過此路,後來人民解放軍青川時曾走過此道。陰平道上最險要的去處是摩天嶺。其嶺北西坡度較緩,南面則是峭壁懸崖,無路可行,當年鄧艾就是從這里裹氈而下,度守摩天嶺直插江油關而滅蜀的。如今嶺南已開辟了曲折小道,當地人叫「九倒拐」。
在摩天嶺上,海拔2730米處,有一大草坪,其草特異,每年夏季,遍開紅花,山風吹過,像一面巨大而鮮艷的紅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說這草原來是開紅花的,自從紅軍在這里打仗後,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了這塊土地,這些草才開出紅花來。因此,當地農民便把這片草坪取名叫「紅花草地」,實際原名叫「大竹埡子」,可見人民群眾對紅軍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摩天嶺之巔曾有諸葛亮孔明廟,由於多年失修,如今廟已倒塌,只存牆垣。當年的孔明碑也曾立於此地,《龍安府志》記載:「摩天嶺今有孔明碑,字跡磨滅不可識。」《三國演義》第117回說:「鄧艾,鄧忠並二千軍及開山壯士,皆到了摩天嶺。方才整頓衣甲器械而行,忽見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諸葛亮題』。其文雲:『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這當然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把諸葛亮神化了。但諸葛亮是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他或許也預見到魏軍從陰平道攻蜀的可能,在摩天嶺設防戍守,這是諸葛亮天才的表現。李先念1935年在這里打仗時曾見過此碑,在他的回憶錄中有所記載。如今雖然碑已無存,但也明碑確確實實曾經在這山巔上歷經過千餘年的風雨。
折轉九倒拐,過摩天嶺橋,便到了南天門,此處群山環抱,深谷幽壑,流水淙淙,鳥語蟬鳴,大有登臨仙境之感。南天門之下有一石壁,像一屏鏡,據老年人講,在這塊石壁上,鄧艾曾寫下「鄧艾過此」四個大字,只要用水洗其壁,便顯出字跡,水干字隱。可惜被修公路時毀掉了一部分。
陰平古道沿途還有許多鄧艾留下的遺跡,如鄧艾磨刀的磨刀石,蓋印的印合山,鄧艾士兵歇息時抖鞋土的鞋土山,鄧艾丟失衣服的落衣溝,鄧艾練兵的射箭坪,幾乎每處都有可以探尋的遺跡,也有許多傳奇故事。
沿陰平道考察或旅遊,雖然勞累,但樂在其中,其趣無窮。
據諸多史書記載和有關專家實地考查:陰平古道遺址自今甘肅省文縣鴣衣壩至江油關(今四川平武南壩鄉)。途經陰平橋,翻越摩天嶺,經唐家河、落衣溝、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清道口,按古時三步二米的習俗推算,遙遙700餘里。正如《三國志》779頁所述:「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蜀宇將馬邈降。」蜀國鎮 守江油關的將領馬邈開關投降,馬邈夫人李氏為國盡忠,有史書佐碑為證。
文縣鴣衣壩,距文縣縣城5公里,是三國陰平郡治地所在地,是甘肅從陰平遺址開始進入四川的一條非常捷徑的羊腸小路,也是古今公認的「山高如雲表,玄鶴尚怯飛」的險路,陰平古道是根據陰平郡名而得名的,故後人和史書把這條險道稱為陰平古道。
由於中外馳名的陰平古道是甘肅南部進入四川的一條捷徑,中間有摩天嶺蒼茫橫亘,是歷代兵家必爭之要道。自從魏國大將鄧艾伐蜀打開陰平道以後,明朝初年傅友德領兵偷渡陰平天險摩天嶺滅夏;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與胡宗南部隊在這里開展殊死大血戰,狙擊了胡宗南部隊,取得懋功會師的大勝利;青川解放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是從陰平古道上進軍的。這條古道的重要位置,不僅為歷代兵家所重視,而且在中外享有盛名,前來歡觀光旅遊的人與日俱增。
3. 甘肅龍南文縣白龍江有種淡水無鱗魚。像黃辣丁 。誰知道/
大頭魚,頭部扁平,欲稱「石片(音pia)子」.白龍江里有很多的,逆水向上的時候、用嘴吸住石頭在水底下向上流。生活在水底,很少在水面活動。吃掉入水中的小昆蟲,以及昆蟲在水中的幼蟲還有水中蠕蟲類生存。肉很鮮美,但這種魚一出岸很容易死。死了後肉就發軟,就不適合吃了。
4. 熊貓的生活習性
大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它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
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也具有食肉動物吃肉的潛力,但很少捕食動物或動物的屍體,這並不是它不喜歡吃肉,而是缺少機會。因為在大熊貓的分布區里,大型的食肉獸很少,沒有多少殘屍剩首供它食用。如果自己經常去捕捉鼠類等小動物,所得到的營養卻常常不足以抵償消耗掉的能量。
(4)文縣宣傳片擴展閱讀:
野生熊貓棲息於密林之中,它們生長到一定階段要進行婚配和生育,即發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貓平時孤居,到了繁殖季節,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開始進行各種求愛活動。熊貓是屬於多雄爭配製。
一生中產仔數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於熊貓生殖能力和育幼行為兩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貓的種群增長十分緩慢。
圈養條件下雌性大熊貓4歲左右,雄性大熊貓6歲左右進入性成熟,野外大熊貓性成熟稍晚。大熊貓除發情配種季節外,其他時候一般是單獨生活,各有其活動的區域。
大熊貓妊娠期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出生的巢穴通常是一個隱蔽的樹洞,或天然的岩洞,裡面有大熊貓媽媽精心鋪墊的樹枝和乾草。
5. 文縣花椒跟漢源花椒哪個好
花椒有所准備於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早在《詩經》中就有「椒聊之實,繁衍盈升」的描述。在《齊民要術》中,也有花椒栽培的記載。歷代文人墨客贊頌「椒漿」、「椒酒」、「椒房」的詩句和文章也不少。全國均有分布,但以西北、華北、西南地區較多。重點產於河北、河南、山東、甘肅,尤其甘肅的花椒名列前茅、遐爾聞名。甘肅最有名的主要指武都花椒,「花椒金三角」指洛塘片、三河片、文縣的臨江片。據歷史資料記載,我縣花椒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了,歷代就被列為貢品進貢。其特點是:粒大、皮厚(花椒的主要食用部分為外果皮和內果皮)、色澤丹紅、芳香濃郁、麻味純正,是花椒中的調味、葯用之正品,居全國之冠。
「黎椒家種傳何人,三藏插藤記夙因……無怪元和志貢品,調羹鼎鼐奈香辛!」
「夷人以紅椒、馬同漢人交換鹽和布。」由此可見,漢源花椒栽培歷史十分悠久,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平西南夷後,以漢源盛產花椒設置黎州郡。
另據《漢源縣志》記載,「黎椒樹如有刺,縣中廣產,以附城(今清溪)、牛市坡(今建黎)為最佳,蓋每粒有小粒附之,故稱為子母椒……元和志貢黎椒,寰宇記貢花椒,明統志貢花椒,大清一統志貢花椒。密斯士者,每年除入員外,以小印記分遺,得者莫不以為貴也。」早在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漢源花椒就被列為皇室貢品,一直到清光緒19年立碑免貢為止。時至今日,漢源花椒依然是以麻辣盛名九州的川菜最珍貴的調味品。
「清風、雅雨、建昌月」這是古南絲路上的背客挑夫對八百里南絲路上氣候特點的提煉。貼著大渡晴波徐徐吹上大相嶺來的清風帶來了清涼乾燥光強的氣候特點,於是孕育出了這大自然的精靈——清椒。清椒史稱貢椒、娃娃椒、子母椒,又稱漢源花椒,主產於相嶺漢水之間的綠水青山中,得天獨厚的氣質煅造了清椒得天獨厚的品質,清椒的品質貴在油重粒大、色澤紅潤、芳香濃郁、香麻可口,贏得了「川味正宗麻,黎紅第一佳」的盛譽。其芳香油含量達到7-9%,是普通花椒的2-3倍,麻香可口,冠居全國。
漢源花椒經過上百代清溪椒農的選種繁育,氣更清、味更重、香更濃、麻上勁。目前,漢源花椒種植面積已達6萬余畝,1000多萬株,年總產量726噸,2001年漢源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2004年,巴蜀一絕的漢源花椒正式列入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2008年漢源花椒名列四川省「十佳地理標志農產品」榜首,是雅安市唯一上榜的產品。
花椒始見載於《詩經》。古代常將花椒與酒配製,稱作椒酒。《齊民要術》多次提到用於調味。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其味辛而麻」的特點。此麻現已形成四川風味的一大特色,並為廚師所廣泛應用。
花椒 又叫秦椒、川椒,是花椒樹的果實,在四川、河南、河北、山西、陝西、雲南等地都有出產。一般在8月份成熟。生品有強烈的麻味,炒熟之後會發出香氣。是一種常見的香辛調料,很多種復合調料都以它作主要原料。用於菜餚可以除腥祛異、增香和味,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與其他調味品復合使用,多用於熗、腌、拌、燒、炒、燴、炸、蒸等技法中。
按大小分為:大椒、小椒。
按產地可分為:野花椒、川陝花椒、竹葉花椒、青花椒、大紅袍、大紅椒、小紅椒、白沙椒、豆椒、秦安1號、雙耳椒 。
韓城生產花椒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有文史資料可查的可追溯到明清兩代。據明萬曆35年(即公元1607年)《韓城縣志》論土產中就有「境內所饒者,惟麻焉、木棉焉、椒焉、柿焉、核桃焉」的描述。清康熙42年(即公元1703年)《韓城縣續志》也有「西北山椒,迤邐溪澗……亦有猴頭花椒極盛,各原野村墅俱樹之,種不一,有大紅袍,有枸椒,有黃色椒,遠發江淮」的描述。文中的「西北」就指現在的西部山區。數百年前的縣志不但說明了韓城花椒的栽培歷史、生產區域及規模,而且結合外部感觀特徵對所產花椒予以冠名,名曰「大紅袍」花椒。「大」意味著韓城花椒顆粒大,「紅」表明韓城花椒顏色為鮮紅色,「袍」即表述了韓城花椒外形酷似衣袍。同時,也對產品流通情況進行了概述。在韓城生產花椒最早的盤龍鄉就有一個以盛產花椒而得名的「椒樹圪土勞 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韓城花椒的栽植歷史由此可見一斑。
我國華北、華中、華南均有分布。陝西韓城、合陽(國內最大產地),河南省伏牛山、太行山栽培較為集中,鄢陵各處均有栽植。 南美洲也本來就有一些品種在野外生長。花椒果子
其中,甘肅省臨夏地區已經成為除陝西韓城以外的第二大花椒產區,其周邊地區也有栽植.
花椒始見載於《詩經》。古代常將花椒與酒配製,稱作椒酒。《齊民要術》多次提到用於調味。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其味辛而麻」的特點。此麻現已形成四川風味的一大特色,並為廚師所廣泛應用。
6. 金牛古道和陰平古道的作用
金牛古道和陰平古道的作用:
一、金牛古道的作用
1.金牛道是成都歷史上蜀國第一條和外部世界相通的道路。金牛古道是一條開放和順應歷史潮流的大道。它的意義,是使蜀國融入了更加開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中,接受外來文明更加便利。為成都日後的繁榮和興盛奠定了基礎。
2.這一條連接兩個國家、兩種文化的黃金通道,全線從陝西勉縣起,經寧強,過七盤山,入四川廣元,過劍門關,經梓潼、綿陽,其南端就直接延伸和鋪展到成都金牛區這塊肥美的土地上。
3.該道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的角度進行觀察,金牛道都是成都向北的主要通道和戰略要地,它不斷地接受外來的文明,同時又輸出自己的文明,就像一開放的窗戶,吞吐著歷史的風雲和文明的潮汐。
2.陰平古道的作用
1.陰平古道是溝通甘川的一條捷徑。文縣,古稱陰平。陰平古道,是入蜀三道中除了峽江道、金牛道外,還有一條比較隱秘的古道,是溝通西北地區與巴渝地區的一條捷徑。
從甘肅天水出發,經過禮縣、宕昌、武都至文縣。在文縣分出兩條路,一條從文縣循白龍江而下,經過陰平橋、玉壘關至碧口古鎮入川,進入青川縣境而後至平武,到江油。也可以乘船沿著白龍江至嘉陵江,直至長江。
另一條是從文縣向南經丹堡、劉家坪翻越摩天嶺,進入青川境後,經唐家河、落衣溝、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清道口,至江油關(今四川平武南壩鄉)止。全長260多公里。
2.陰平古道自古以來就是險要崎嶇之路,歷代除了當地農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戰爭需要才用此道。
陰平橋橫跨文縣東30公里處的兩座對峙的山頭之上,玉壘關則立於陰平橋頭。關下是萬丈深谷,橋頭是險關要隘,因而這里在歷史上被稱為「隴蜀咽喉」,其險要與四川的劍門關齊名。
明代將領付友德曾帶兵走過此道,紅軍長征時,李先念曾副食紅軍走過此路,後來人民解放軍青川時曾走過此道。陰平道上最險要的去處是摩天嶺。其嶺北西坡度較緩,南面則是峭壁懸崖,無路可行,當年鄧艾就是從這里裹氈而下,度守摩天嶺直插江油關而滅蜀的。如今嶺南已開辟了曲折小道,當地人叫「九倒拐」。
在摩天嶺上,海拔2730米處,有一大草坪,其草特異,每年夏季,遍開紅花,山風吹過,像一面巨大而鮮艷的紅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說這草原來是開紅花的,自從紅軍在這里打仗後,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了這塊土地,這些草才開出紅花來。因此,當地農民便把這片草坪取名叫「紅花草地」,實際原名叫「大竹埡子」,可見人民群眾對紅軍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7. 李子柒在哪裡啊
有人詫異為什麼李子柒能成功?
或許答案,就在豆瓣的一條熱門話題中:
「你有長期堅持一件事,然後取得成就嗎?」
對於這個話題,有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有人堅持看美劇練口語,800+集看下來,半年內就從英語四級不及格到六級590分,再後來看沒有中文字幕的劇也毫無壓力;
有人堅持存錢,每個月按工資比例存起作為旅遊基金,於是每年年假都安排和父母一起去旅遊;
有人堅持自學剪輯視頻,最後有了底氣辭掉不喜歡的工作入職了喜歡的公司,並見到自己的愛豆……
而如果讓李子柒來分享,估計答案也在她日復一日的堅持中。
看過李子柒的視頻的人,都會由衷感慨它的唯美,畢竟連專業的紀錄片製作者也如此評價。
確實,在短視頻普及的今天,人人皆可做視頻博主。但李子柒的作品在構圖、調色和節奏上均屬同類博主中的佼佼者,甚至超過很多電影,隨隨便便截一幀都能作壁紙用。
而6年前的李子柒,是從0粉絲,0點贊起步,從零開始學習視頻拍攝和剪輯的。
一開始,她像每一個拍攝小白一樣,不懂取景,不懂構圖,去請教專家的時候被批評地得無地自容,說她拍出來的都是「廢品」。
但她並沒有因此就放棄,而是舔著臉去看去學去請教,從視頻的拍攝角度,到背景音樂的選擇,點點滴滴去攻破。
夏天有烈日、冬天有寒風,很多看著唯美的鏡頭,其實很難拍,但李子柒一忍就是七八個小時。
很多時候,那2-3秒的特寫,李子柒可能要拍上2-3小時的素材。
比如讓她一夜走紅的《蘭州牛肉麵》專題,鏡頭後是她每天拉麵拉到胳膊發酸,甩掉了20斤麵粉。
而為了呈現2分鍾的拉麵鏡頭,她足足拍了整整3天,200多個鏡頭,最後也只用上了50多個。
配合著這種堅持的,還有李子柒的誠意。
看過李子柒的視頻的人都知道,她的拍攝周期極長。
很多時候為了一條視頻,在春天拍播種,在夏天拍打理,在秋天食材成熟了再拍攝烹飪的鏡頭。大多時候,為了一條主題視頻,她要提前准備一年甚至是兩年。
比如為了拍攝「棉花被」主題視頻,從種棉花、收棉花、彈棉花,一直到做棉花被,她需要花整整一年時間和精力去呈現全程手工的製作過程。
放眼同行視頻博主,幾乎找不到人有這樣的耐心和堅持。
很多人說,李子柒似乎無所不能:做飯,農活,釀酒,做胭脂黛膏、養蠶刺綉、雕刻活字版、寫得一手好書法外
8. 無心法師第二季主要講了什麼
《無心法師第二季》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7Lc0ZNzKky5UplQhU7LFPg
無心帶著寄身於白蛇的白琉璃重迴文縣,偶然結識孤女蘇桃。蘇桃母親早亡,父親是剛剛"自絕於人民"的軍隊高幹,只有十五歲的蘇桃瞬間漂泊無依,還有隨時被"革命小將"抓獲批鬥的危險。
9. 甘肅文縣的洪災給當地造成了多大的損失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由於連續強降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發生多起泥石流,縣城通信一度中斷。17日下午4點左右,文縣石雞壩鎮水磨溝村突發泥石流,沖入白水江,形成堰塞湖,石雞壩鎮幹部職工組織撤離群眾1300多人。但堰塞湖形成速度太快,導致11個村48人沒能及時撤離,在屋頂等待救援。多位網友上傳的現場視頻片段17日晚在網上流傳。從視頻中可以看到,暴洪裹挾著泥石土方沖入渾濁的白水江,有人開車緊急從泥石流旁撤離,還有人打傘逃跑。由於連日強降雨導致文縣境內的大部分國省干線都出現塌方、滑坡或者水毀,交通受阻比較嚴重,當地緊急調集的救援機械和人員很難接近被困群眾。
到17日晚11點半左右,縣城電力基本恢復,通信也逐步恢復。但是,受強降雨影響,一些鄉鎮或者村社的電力或通訊還沒有完全恢復,所以詳細的災情仍在統計當中。
10. 隴南屬於那個市的
截止2018年,隴南市隸屬於甘肅省管轄,不屬於那個市。
隴南,甘肅省下轄地級行政區(市),簡稱「隴」,位於甘肅省東南端,東接陝西省,南通四川省,扼陝甘川三省要沖,是連接蘭白、對接成渝、銜接關天三大經濟區的戰略通道。
西北—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聯結地, 素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下轄武都區、康縣、文縣、成縣、徽縣、兩當縣、西和縣、禮縣、宕昌縣1區8縣。
(10)文縣宣傳片擴展閱讀
隴南市位於甘肅南部,地處東經104°01′19″至106°35′20″,北緯32°35′45″至34°32′00″。北與天水市秦州區、麥積區、武山縣、甘谷縣接壤;南抵四川盆地,與廣元市、青川縣、綿陽市平武縣和阿壩州九寨溝縣毗連;
西依甘南高原與迭部縣、舟曲縣和定西市的岷縣;東接秦巴山地,與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略陽縣、勉縣和寶雞市鳳縣為鄰。全市東西長約237千米,南北寬約230.5千米,土地面積27923平方千米,占甘肅省面積的8.67%。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隴南歷史沿革:
1949年7月,西北局在西安組建武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武都縣、西固縣、文縣、康縣、西和縣和禮縣;11月25日,國民黨任命王治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撤銷武都專員公署改為省政府;12月9日,武都起義宣告甘肅全境解放。
1950年5月,岷縣劃歸武都專區。1951年4月,武都分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武都區專員公署。1954年,西固縣治遷宕昌並改名為宕昌縣。
1955年2月,武都區專員公署更名為武都專員公署。1956年,禮縣、西和縣、成縣劃歸天水專區。1958年4月,武都專區全境劃歸天水專區。1961年11月,恢復武都地區,轄武都縣、康縣、成縣、文縣和宕昌縣。
1963年10月,岷縣重新劃歸武都專區管轄,這次調整後,直至1985年6月,武都地區下轄武都、岷縣、宕昌縣、文縣、成縣和康縣。
1985年5月14日,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管轄武都縣、宕昌縣、文縣、成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徽縣和兩當縣,原屬武都地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地區管轄;6月1日,武都地區正式更名為隴南地區。
2004年1月,撤銷隴南地區和武都縣,設立地級隴南市,隴南市設立武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