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拾遺記》的白話文或者譯文的電子書txt!
鏈接:https://pan..com/s/1ufL9BaYBx_OaGWNNWIpowg
2. 求翻譯古文拾遺記
《拾遺記》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代中國神話志古怪小說集。作者東晉王嘉,字子年
原文: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淪波舟」。其國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始皇與之語,及天地初開之時,瞭如親睹。曰:「臣少時躡虛卻行,日游萬里。及其老朽也,坐見天地之外事。
臣國在咸池日沒之所九萬里,以萬歲為一日。俗多陰霧,遇其晴日,則天豁然雲裂,耿若江漢。則有玄龍黑鳳,翻翔而下。及夜,燃石以繼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則碎,狀如粟,一粒輝映一堂。昔炎帝始變生食,用此火也。國人今獻此石。或有投其石於溪澗中,則沸沫流於數十里,名其水為焦淵
臣國去軒轅之丘十萬里,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銅,鑄為大鼎。臣先望其國有金火氣動,奔而往視之,三鼎已成。又見冀州有異氣,應有聖人生,果有慶都生堯。又見赤雲入於酆鎬,走而往視,果有丹雀瑞昌之符。」始皇曰:「此神人也。」
翻譯:
秦始皇想當神先。小時候就剛強堅毅,學習陰陽術數,誦讀《等典籍數千言。武帝計劃攻打吳、蜀,問曹彰行軍作戰的訣竅。曹彰能左右開弓,劍術於百步之內,斷人的胡須和頭發。
當時東浪郡獻來一隻猛虎,紋理斑彩,用鐵籠關住。力士們都不敢看。曹彰抓住虎尾,纏在自己胳膀上,猛虎貼著耳朵,不敢出聲,大家都佩服他的神勇。後來南越國獻一白象子給武帝,曹彰用手捏住它的鼻子,象乖乖地伏在地上不敢動。文帝曹丕曾鑄一口萬斤重的大鍾,懸在文華殿,想換一個地方。
力士一百人也挪不動。曹彰把鍾背起來就走。四方聽到他的神勇,都息兵自保。文帝說:「以任城王的雄武,並吞巴蜀,就象貓頭鷹銜死老鼠!」後來曹彰死了,以漢代王禮安葬。出喪時,空中有幾百人的哭聲相送。都說過去亂兵互相殘殺而死的魂靈。
沒有棺槨收殮,任城王仁慈恩惠,埋葬了這些枯骨。死者在地下也喜歡,精靈心知感激。所以有人贊美王的恩德,國史撰有《任城王舊事》三卷,晉初珍藏在持宮秘閣中。
任末,他14歲時就背著書箱拜了很多老師,是沒有固定的老師,就背著書籍求師,不怕艱難險阻。他常說人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憑什麼去完成一番事業?他貧窮無家,有時沒有宿處,只在樹下搭一個草棚,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書,沒有月亮的日子就點燃枯草雜木照明。
平日里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跟他學習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他們經常輪流用干凈的衣服跟他交換。臨死時告誡後人說:「一個人如果終身好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一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屍走肉罷了。」
(2)拾遺記宣傳擴展閱讀
主要內容
《拾遺記》共10卷。前9卷記自上古庖犧氏、神農氏至東晉各代的歷史異聞,其中關於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誕的神話。漢魏以下也有許多道聽途說的傳聞,尤其宣揚神仙方術,多誕謾無實,為正史所不載。末1卷則記昆侖等8個仙山。
《拾遺記》的主要內容是雜錄和志怪。書中尤著重宣傳神仙方術,多荒誕不經。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貫月槎」﹑「淪波舟」等,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文字綺麗,所敘之事類皆情節曲折,辭采可觀。後人多引為故實。如第6卷記劉向校書於天祿閣,夜有老人燃藜授學;賈逵年5歲﹐隔籬聞鄰人讀書後遂能暗誦六經。這兩則傳說即很有名。
3. 拾遺記真假求大神幫助
怪小說集。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作者東晉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晉書》第95卷有傳。今傳本大約經過南朝梁宗室蕭綺的整理。 《拾遺記》共10卷。前 9卷記自上古庖犧氏﹑神農氏至東晉各代的歷史異聞﹐其中關於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誕的神話﹐漢魏以下也有許多道聽途說的傳聞﹐為正史所不載。末1卷則記昆侖等8個仙山。 《拾遺記》的主要內容是雜錄和志怪。書中尤著重宣傳神仙方術﹐多荒誕不經。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貫月槎」﹑「淪波舟」等﹐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文字綺麗﹐所敘之事類皆情節曲折﹐辭采可觀。後人多引為故實。如第 6卷記劉向校書於天祿閣﹐夜有老人燃藜授學﹔賈逵年 5歲﹐隔籬聞鄰人讀書後遂能暗誦六經。這兩則傳說即很有名。
4. 明清四大志怪小說是什麼
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的大量產生,是有其現實社會原因的。這首先是和當時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密切相關。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說:「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這段論述很簡明扼要。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仍,宗教迷信思想最易傳播。腐朽的士族階級不敢正視現實,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樂,多信神仙道術之事;有的則信仰佛教,尋求精神的麻醉;而勞動人民渴求擺脫貧困、飢餓和死亡,在統治階級的愚弄下,也往往把尋求安寧、幸福和希望寄託於不現實的空中樓閣。社會上宗教迷信思想因之盛行,神鬼故事也就不斷產生。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廣大人民在極端困迫的生活里,也運用各種方式向壓迫、剝削他們的反動統治階級展開了英勇的斗爭。他們常常把強烈的反抗意志和對理想的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藉助於神鬼故事曲折地表現出來。志怪小說中有不少思想內容積極健康的作品,就是這些故事的記錄和加工。
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數量很多。現在保存下來的完整與不完整的尚有三十餘種。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託名漢東方朔的《神異經》、《十洲記》,託名郭憲的《漢武洞冥記》,託名班固的《漢武帝故事》、《漢武帝內傳》,託名魏曹丕(一作張華)的《列異傳》,晉張華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遺記》,荀氏的《靈鬼志》,干寶的《搜神記》,託名陶潛的《搜神後記》,宋王琰的《冥祥記》,劉義慶的《幽明錄》,梁吳均的《續齊諧記》,北齊顏之推的《冤魂志》等。干寶《搜神記》成就最高,是這類小說的代表。
志怪小說中有不小一部分是道士、佛徒自神其教的作品,即或是文人史家的著述也幾乎是抱著同樣的目的,如干寶著《搜神記》便自言是為了「發明神道之不誣」。因之,其中不少作品或講神仙道術,或談巫鬼妖怪,或誇殊方異物,或言佛教靈異,目的都在證明神仙及幽冥世界的實有和神鬼的威靈,宣揚宗教迷信思想。如《搜神記》中《阮瞻》一篇,敘述「素執無鬼論」的阮瞻被鬼嚇壞的故事,顯然是在證明鬼神的存在。《蔣濟亡兒》一篇,寫蔣濟亡兒死後在陰間衙門里當差,也很明顯是為宗教的迷信思想作宣傳。這類作品的作用是把人民帶到宗教迷信的幻境里,麻痹人民的鬥志,使之屈從命運的安排,為鞏固現實的統治服務。它們是志怪小說中的糟粕,對後世影響也很壞。
志怪小說中的優秀作品,可能是民間故事。它們雖然也染上了神異的色彩,襲用了迷信落後的形式,但思想傾向卻是與前者根本對立的。它們是藉助神怪的題材,反映廣大人民的思想和願望。其中有直接暴露封建統治者的兇殘、表現人民對統治者堅決斗爭的,如《搜神記》中的《干將莫邪》,記巧匠莫邪給楚王鑄成雄雌二劍後被楚王殺死,其子赤為父報仇的故事。不僅揭露了封建暴君殘害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且突出地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反抗壓迫的英雄行為。山中行客見義勇為、自我犧牲為子赤復仇的豪俠氣概,也體現了勞動人民在反抗壓迫的斗爭中的團結友愛。書中寫行客持子赤頭見楚王一段,尤其驚心動魄:
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不爛。頭踔出湯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王即臨之,客以劍擬王,王頭隨墮湯中,客亦自擬己頭,頭復墮湯中。三首俱爛,不可識別,乃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這種情節看來雖似離奇荒誕,卻深刻地表現了在暴君統治下被迫害人民反抗的決心。又如《韓憑夫婦》,敘述宋康王霸佔韓憑的妻子何氏,韓憑夫婦先後自殺的悲劇,暴露了封建統治者荒淫和兇殘的本性,歌頌了韓憑夫婦生死不渝的愛情,尤其是何氏不慕富貴,不畏強暴的剛強意志。體現了勞動人民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高尚品質。
作者: 58.66.44.* 2005-7-25 10:51 回復此發言
--------------------------------------------------------------------------------
2 志怪小說
勞動人民的善良、勇敢、樂於助人、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在志怪小說中也有動人的表現。如《李寄斬蛇》,寫窮苦的女孩李寄,冒著生命危險,砍死大蛇的故事。李寄的形象反映出勞動人民為民除害的勇敢和智慧,同時也說明了官吏的殘酷和無能。
反映封建婚姻制度下青年男女為爭取愛情幸福而斗爭的故事,可以《紫玉韓重》為代表。作品敘述吳王的小女紫玉和童子韓重相愛,私訂終身,吳王不許,紫玉憤恨而死。後來韓重在墓前痛哭,紫玉魂靈出現,和他在墓中結為夫婦。這個故事歌頌了他們愛情的堅貞,寫出了封建時代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不自由。《王道平》和《河間男女》也是這一類型的故事。其它如《列異傳》中的《望夫石》,《搜神後記》中的《白水素女》,《幽明錄》中的《龐阿》和《賣胡粉女子》,寫的都是封建社會中青年男女婚姻不自由的悲劇故事,贊揚了要求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客觀上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具有反封建的意義。此外,《幽明錄》中《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一則,記載一個人仙戀愛的神話故事。唐傳奇《遊仙窟》在構思上顯然是受了它的影響。任昉《述異記》中《園客》一則,還在勞動背景中描寫了一個動人的人仙的愛情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當道教、佛教大量編造鬼故事,宣傳鬼的魔力以恐嚇人民的時候,在民間卻針對相對地產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搜神記》和《列異傳》都收錄的「宋定伯捉鬼」,不僅宣傳了鬼魅不可怕,而且還借捉鬼的有趣故事,反映出人民的機智。《搜神記》還有好幾篇類似這樣的故事。如宋大賢對狐魅的一切恐怖手段都持勇敢無畏態度,終於伺機捉殺了狐鬼。安陽城南一書生,鎮靜而耐心地探詢清楚各個鬼魅的來歷,待天明以後才逐一鋤殺。這類故事正反映了人民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壞人壞事的勇敢和智慧。此外如《拾遺記》的《怨碑》、《冤魂志》的《弘氏》等篇,揭露了統治者的罪惡,表達了人民的抗議,也都是較好的作品。
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大都採用非現實的故事題材,顯示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但宣傳宗教神怪的小說和進步的民間傳說故事在本質上是絕不相同的。前者大力瀉染神鬼怪異的靈驗,麻痹人們的思想,削弱人們的鬥志,是消極的浪漫主義。後者植根於黑暗社會人民的現實生活,以幻想的形式,表現了人民反抗強暴的意志和爭取美好生活的願望,它鼓舞人們熱愛生活,激勵人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堅決斗爭,因此是積極的浪漫主義。
處於小說發展初期的志怪小說,在藝術形式方面,一般還只是粗陳梗概。然而也有一些結構較完整,描寫較細致生動,粗具短篇小說規模的作品。如《韓憑夫婦》、《李寄斬蛇》等篇中的人物形象已比較鮮明。又如《干將莫邪》,雖篇幅很短,情節卻富於變化。在古代小說形成的初期已能達到這樣的水平,是非常可喜的。
志怪小說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唐代傳奇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就淵源於劉義慶《幽明錄》的《焦湖廟祝》以及《搜神記》中「盧汾夢入蟻穴」的故事。在中國小說史上,說狐道鬼這一流派的形成,就肇始於這時的志怪小說。如宋洪邁的《夷堅志》、明瞿佑的《剪燈新話》、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等,都和它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宋人平話中的「煙粉靈怪」故事也都受到它的影響。如《生死交范張雞黍》、《西湖三塔記》等,就出自《搜神記》相同題材的故事。志怪小說還給後世的戲曲和小說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馮夢龍的《三言》,都吸收了《搜神記》的若乾材料;關漢卿的《竇娥冤》、湯顯祖的《邯鄲夢》,是《東海孝婦》和《焦湖廟祝》的進一步發展;至於如《干將莫邪》被魯迅改為歷史小說《鑄劍》,《董永》為今天黃梅戲《天仙配》的最早藍本,這更是大家所熟知的。
5. 哪些古書詳細論述了中國的神仙
類似的問題回答過幾個,對提問者多少有些幫助,
復制粘貼給你。
上古,我的理解是先秦時期
你要看玄幻小說?那一定不會是真實神話。
我推薦幾本,山海經(超級經典,力薦!!!~~不看後悔!!!~~~~)
楚辭(有提到很多神話故事和人物)
莊子列子淮南子(這種子類的東西,有真相,也有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編造,特別是莊子同學………………不過淮南子的神話還是不錯的,韓非子里也小提過幾次)
神異經(很神奇的書,不過不太好買到……淚目……)
述異記(性質和神異經一樣)
神仙傳(道教神仙有很多,後人演繹的,沒意思,是傳說不是神話……但作為玄幻素材還是湊合……至於他是不是列仙傳,我不知道……)
搜神記(其實吧這是傳說,和神話已沒什麼太大關系了)
繹史(本來挺正經一書,結果有很多神話碎片……)
史記(想知道炎帝皇帝他們家的事兒么?請看《三皇本紀》……)
白虎通號(我不知道這是什麼,不過很多神話論述都會引用他……)
左傳(有的時候君臣談話就神叨起來了……國語也是,古人果然很信神仙啊……)
三教搜神大全(好像是元明清的書,我對宗教神話神仙沒什麼興趣,不過你可以看一看)
論衡 訂鬼篇(好吧其實他是很無聊的一篇論文,不過其中有幾個引注絕無僅有,如書中言引用山海經的段落,山海經中並沒有,懷疑是已亡俟的篇章,還是有價值的)
周書(講那麼古老的時代,不可能不提神仙靈異)
路史(我沒看過,也不知道他講的是什麼,不過它有蚩尤傳,還介紹了很多黃帝的事,很神奇吧)
穆天子傳(就是以神話小說,挺短,講周穆王會見王母娘娘……好囧…………)
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看過後者,裡面有很多讓人噴飯的傳說故事)
拾遺記(里邊有關於古代豢龍的傳說,很牛吧~)
博物志(異聞里有很多神話傳說)
竹書紀年(神話啊,個別語段有提到)
首先我覺得你的概念有點模糊,我不知道你是想看正宗的神話呢還是想看演義性質的。
正宗的神話,你還是看袁珂先生的《中國古代神話》,非常棒,是先秦時期的,從女媧盤古到周幽王,論斷也很贊!!!!!如果想看學術論文,我現在看的是王小盾《中國早期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
如果你想看演義小說(即非正宗神話),看《西遊記》《封神演義》,其實這類小說《聊齋志異》《搜神記》《神異經》《神仙傳》……
恩,就這樣~~
6. 《拾遺記》
《拾遺記》是東晉王嘉編寫的古代中國神話志怪小說集。
《拾遺記》共10卷。前9卷記自上古庖犧氏、神農氏至東晉各代的歷史異聞,其中關於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誕的神話。漢魏以下也有許多道聽途說的傳聞,尤其宣揚神仙方術,多誕謾無實,為正史所不載。末1卷則記昆侖等8個仙山。
《拾遺記》的主要內容是雜錄和志怪。書中尤著重宣傳神仙方術,多荒誕不經。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貫月槎」﹑「淪波舟」等,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文字綺麗,所敘之事類皆情節曲折,辭采可觀。後人多引為故實。如第6卷記劉向校書於天祿閣,夜有老人燃藜授學;賈逵年5歲﹐隔籬聞鄰人讀書後遂能暗誦六經。這兩則傳說即很有名。
7. 拾遺記是一部什麼書。
《拾遺記》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古代中國神話志怪小說集。作者東晉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晉書》第95卷有傳。今傳本大約經過南朝梁宗室蕭綺的整理。
8. 《拾遺記》主要講的是什麼
鏈接:https://pan..com/s/1ufL9BaYBx_OaGWNNWIpowg
9. 拾遺記是本什麼書
志怪小說
10. 任未勤學作者是什麼朝代的
作者
王嘉——約390年,東晉歷史人物。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方士。初隱東陽谷,後居終南山。《晉書》第95卷有傳。著有志怪小說集《拾遺記》共十卷。
人物
任末,字叔
任末
本,蜀郡繁(今屬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人,東漢學者,經學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年輕時與當時學者景鸞(字漢伯,梓潼人)等去都城洛陽游學。
任末尊師愛友的風范,對後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所著《華陽國志》一書的《先賢士女總贊》中,有"叔本慕仁"條。東晉文學家王嘉所著《拾遺記,後漢》又記載,任末臨終時曾告誡學生們說"好學不倦的人,雖然死了猶如活著;不學無術的人,即使活著也只是行屍走肉罷了!"從此,"行屍走肉"便作為了一條成語,意思是可以走動的屍體,沒有靈魂的肉體,多指不起作用的人,即活死人。也用以比喻庸碌無能、不求上進、無所作為、糊塗過日子的人。
作為漢代的鄉土名人,以後的《新繁縣志》、《新繁鄉土志》都記載了任末的事跡,五四時期反封建禮教的鬥士吳虞在其所作《新繁中學校歌》的第一句則寫道"任先經苑起儒宗",熱情地贊美了任末在中國的學術和教育上的歷史功績。
內容
《拾遺記》
《拾遺記》
共10卷。前9卷記自上古庖犧氏、神農氏至東晉各代的歷史異聞,其中關於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誕的神話。漢魏以下也有許多道聽途說的傳聞,尤其宣揚神仙方術,多誕謾無實,為正史所不載。末1卷則記昆侖等8個仙山。《拾遺記》的主要內容是雜錄和志怪。書中尤著重宣傳神仙方術,多荒誕不經。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貫月槎」﹑「淪波舟」等,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文字綺麗,所敘之事類皆情節曲折,辭采可觀。後人多引為故實。如第6卷記劉向校書於天祿閣,夜有老人燃藜授學;賈逵年5歲﹐隔籬聞鄰人讀書後遂能暗誦六經。這兩則傳說即很有名。現存最早的刻本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世德堂翻宋本。另有《稗海》本,文字與世德堂本出入較大。今人齊治平有校注《拾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