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氏尋祖
樓主的提問還真不好回答,因為我國的姓氏從古至今遷徙很大,而且還不是一次遷徙。某一個地方的姓氏並不是一次從某地遷入,往往經過數代復雜的變更、流動。就某一個具體姓氏來說,又往往分為許多支派,每一種支派的家譜也有多少種版本。因此您要考證您所在地姓氏的起源,最好查看您那一支派的宗譜記載,其他回答由於缺乏必要資料和相關證據而並不準確。
下面就韓姓的一般知識作一個泛泛的介紹,您可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對號入座。
▲韓氏來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韓侯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封叔虞於唐,史稱晉國,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稱唐叔虞。春秋時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後為曲沃武公統一。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以後,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叔父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當時的韓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韓氏一直在晉國位列公卿。至戰國初,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起初,韓國建都於平陽,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於新鄭,歷經八代,至韓襄王倉於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於是其宗室子孫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多聚居在古時的潁川郡。到西漢末年,河南尹韓騫因躲避王莽之亂,移居古時的南陽郡,是為河南、陝西韓氏。
二、少數民族復姓改為韓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姓為單音漢姓。北鮮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時,因「汗」與「韓」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為單姓「韓」氏。同時把鮮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韓」也改為單姓「韓」了。
明代甘肅臨夏土司改「可汗」氏為韓姓。明代賜元人實哈塔為韓姓。
清朝滿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與「韓」之諧音,改為韓姓。
清朝甘肅循化廳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韓為其族姓。
錫伯族哈斯胡里氏、韓吉利氏、韓亞喇氏,均改為漢姓的韓氏。
黑龍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韓部落也取漢姓的韓為姓。
彝族安韓氏省掉「安」改為單姓韓。
回族、保安、土家、達斡爾、苗族、蒙古、壯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韓姓。
三、異國韓姓
漢武帝時獲直侯韓陶,朝鮮人。唐憲宗飛龍衛士韓志和系倭國人。
四、源於韓王信
韓王信,是故韓襄王的庶孫,劉邦立為漢王後,立信為韓王,因破項羽有功,漢王即王帝位後,便剖符給他,正式封他為韓王。以潁川為王都。後又下詔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禦胡人,並以晉陽為王都。信請求將王都改設在馬邑。後叛漢降胡,並出兵攻打太原,兵敗。韓王信遂與太子亡走匈奴。
這是韓姓比較晚起的一個源頭。韓王信亡走匈奴,生頹當,以後頹當率眾內附,與韓嬰都被封侯。又因軍功,子孫累登顯仕。後遭王莽之亂,分昌黎、三原(漢池陽縣地,在今陝西省中部)、潁川、陽夏(秦代縣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縣)之系,異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後裔。
▲韓姓三祖:
一、遠古始祖:韓浞
韓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姓的遠古始祖。他是現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記載最早的韓姓人。
二、血緣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叔虞,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的血緣祖先。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省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韓武子萬
叔虞的兒子名燮(Xiè 音謝),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厲侯生靖後,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為七世。厘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穆侯生成師,封於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為韓氏受姓始祖。
▲源於韓姓的變姓
1、韓氏
韓姓除「韓氏」以外,據《通志·氏族略·一》,韓姓中還有以國爵為氏的,如「韓侯氏」;有以名字為氏的,如「韓嬰氏」、 「韓言氏」、「韓厥氏」、「韓籍氏「」、「韓褐氏」。
2、韓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侯氏:周宣王時,韓侯支孫氏焉。
《元和姓纂》韓侯氏:周宣王錫命韓侯,支孫氏焉。
《姓鎬》韓侯氏:《韓詩外傳》雲,周宣王大夫韓侯子有賢德。
3、韓嬰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嬰氏:姬姓。《姓纂》雲,晉韓宣子元孫也,為韓嬰氏。
《元和姓纂》韓嬰氏:晉韓宣子子孫韓嬰,雲韓嬰氏。
《姓氏尋源》韓嬰氏:《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韓嬰氏。鄭夾漈雲,《世譜》韓宣子元孫無名嬰者,惟韓宣王太子名嬰。漢韓王信之子名嬰,為襄城侯。或其後世以為氏。
4、韓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言氏:姬姓。《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子魚,為韓言氏。
《元和姓纂》韓言氏:《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魯,為韓言氏。
《姓(角崔商)》韓言氏:《左傳類解》雲,晉大夫韓子魚之後為韓言氏。
《姓氏尋源》韓言氏:「《姓纂》「魚」作「魯」,訛。《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韓言氏。
5、韓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厥氏:姬姓。韓獻子厥支孫氏焉。
《姓氏尋源》韓厥氏:《姓纂》雲,韓獻子厥支孫以為氏。一引作韓獻氏,訛。有斡獻氏出於宋,無韓獻氏。
6、韓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籍氏:姬姓。晉韓起之子籍,字叔禽,為韓籍氏。
《元和姓纂》韓籍氏:晉韓起子籍,字叔禽,為韓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尋源》並引。
7、韓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褐氏:姬姓。《英賢傳》雲,晉韓厥之後韓子雲,趙肅侯大夫有韓褐胥居。
《古今姓氏書辨證》韓褐氏:《英賢傳》日,韓厥後,趙肅侯大夫有韓褐胥居,《姓腮》與《姓氏尋源》並同。
8、韓餘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韓餘氏:韓餘氏者,韓氏餘子之族也。《古今姓氏書辨證》韓餘氏:《世本》韓宣子餘子之後氏焉。謹按《春秋》,晉成公宦卿之餘子以為餘氏。蓋嫡子之母弟,官子韓起也。
《姓(角崔商)》韓餘氏:《姓考》雲,晉卿韓宣子之後有名餘子者,奔齊為韓餘氏。《路史》雲,韓信子(應為韓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時,子頹當亦來降,餘在匈奴者為韓餘氏。
《姓氏尋源》韓餘氏:《路史》其說與《世本》異,疑非是。
9、韓獻氏
《元和姓纂》韓獻氏:晉韓獻子,支孫因氏焉。
10、韓信氏
《姓(角崔商)》韓信氏:出《姓纂》。
《姓氏尋源》韓信氏:《姓纂》雲,韓王信之後有韓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上平聲一東:公族氏,東漢《郭泰傳》有公族進階,其先出自晉公族大夫之後。春秋時,驪姬亂晉,詛無畜群公子,自是晉元公族。及成公自周歸,晉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後遂有以官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雲;韓無忌為公族大夫,稱公族穆子,後因氏。又夷姓,後魏獨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尋源》公族氏:《風俗通》雲,晉成公立嫡子為公族大夫,韓無忌號公族穆子,後以為氏。《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韓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為氏。秦滅韓,徙下邑。漢有臣相平當,生晏,司徒。北齊有平筌,望出河內、燕郡。
《路史》:韓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後以為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平氏:出韓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滅韓,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雲,韓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韻》雲,齊相晏平仲之後。《千家姓》雲,河內族,北齊有平桓。
經何光岳先生考證,他認為:「韓之平邑,在乎陽,今山西臨汾市。為韓哀侯少子姥所封,則平出於姬姓之韓後無疑。」
13、橫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橫氏:《風俗通》雲,韓公子咸,號橫陽君,子孫氏焉。
《姓(角崔商)》平聲升三庚:橫氏,《風俗通》雲,韓王子咸,號橫陽君,因氏。《千家姓》雲,潁川族。《呂氏春秋》橫革佐禹。
《姓氏尋源》橫氏:《荀子·成相篇》橫革佐禹。亦見《呂氏春秋》。橫姓宜始此。《路史》雲,劉後有橫氏,韓萬後有橫氏。《戰國策》楚知橫門君之善用兵,後必有為氏者。
14、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俠氏:即莢氏,音莢。韓俠累之後。《急就章》有俠卻敵。
《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三十帖:俠氏,韓相俠累之後。《急就篇》有俠卻敵。
《姓(角崔商)》俠氏:《姓纂》雲,韓相俠累之後。《姓源》雲,《漢書·功臣表》有俠侯,後以封為氏。《千家姓》雲,平陽族。
《姓氏尋源》俠氏:《史記》俠累。高誘雲,韓傀俠累也。《戰國策》名傀累,一雲即莢氏,音莢。《路史》雲,漢(夾鳥)侯國後有俠氏。
15、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藺氏:姬姓,韓厥玄孫曰康,仕趙,食采於藺,因氏焉。
《元和姓纂》藺氏:韓厥玄孫康食采於藺,因氏焉。裔孫相如,為趙上卿。
《古今姓氏書辨證》去聲升一震:藺,今望出中山、華陰。出自姬姓,晉穆侯之子成師,封邑於韓,裔孫韓獻子厥,厥玄孫康,食采於藺,因氏焉。
▲韓姓遷徙概述
韓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陝西韓城,韓姓的繁衍發展主要有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及唐宋三個時期。
戰國之時,是韓姓最主要的發展時期。自三家分晉之後,韓國建都於平陽,韓景侯時,遷都於陽翟,至韓哀侯時,又遷都於新鄭。韓國的多次遷都,使韓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至後來韓姓迅速成為當地的一大望族,並且成為韓姓歷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至漢時,韓姓的兩大郡望已經形成。與此同時,已有韓氏遷居江蘇。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中原多年戰亂,小國林立,韓姓從河南等地大舉南遷。
唐憲宗時,韓愈被貶潮州刺史,為韓姓入廣東最早者。唐末已有韓姓遷至福建。
韓姓的發展、流布,從春秋戰國的遷地、徙都、拓展,經潁昌黎、南陽、相州、越城各個世系,到南宋以後,就幾乎逐漸遍及全國。其中浙江、江蘇、湖北、安徽等地的韓姓,多為韓世忠的支系子孫。
南宋末,曾於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韓氏後裔御前大將軍韓先,扈駕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廣東平遠縣.南宋時,番禺古塌韓氏,南渡之後,先是居於浙江會稽,相傳韓世卿謫廣南後,即居於南雄珠璣巷。後來他的孫子韓振宗(一說韓洪澤)又由南雄徙廣州番禺。
從南宋起,經元、明而至清,韓姓在江南的流布,范圍越來越廣,支系越來越多,人數越來越眾。
湖南湘潭雲湖韓氏,為當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後由江西徙湖南星沙(今長沙),再由星沙徙雲湖。
江蘇蘇州韓氏,是韓琦十二世孫由安徽鳳陽遷往蘇州的,後又有一支由蘇州遷海安(江蘇東部)。另外,蘇州韓氏還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頭遷入的。
自南宋以後,浙江、江蘇、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等省,都是韓姓遷居生息之地。每遷徙一次,就開拓一地,流布一方。 四川、廣西、台灣等省,先後也有韓姓遷入。
移居海外的韓姓:
韓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發展,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英國、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國、美國、瑞士等。他們祖孫相繼,僑居國外,艱苦創業,不僅為所在該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為中國,為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的聯系,為傳播中華文化,為增進與各有關國家的友誼,也都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在海外韓姓中,各有關國家都出現了一批事業突出、成績顯著、為該國或為當地所認可的代表性人物。
▲從大槐樹遷民之韓姓後裔分布於豫、魯、冀、鄂、皖等地。
▲韓姓家譜介紹
韓姓家譜的內容和體例、格式,一般包括譜名、序、凡例、遺像、像贊、祠規、族約、家法、世系、傳記、遺事、藝文、派字、碑記、婚冠喪祭、族產、墳塋、墓誌銘、祠記、遺稿、跋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序、世系、傳記、派語等。
韓姓家譜的序的內容,一般都是寫本支派之來歷,有的序,不僅溯源,而且旁及有關分支分派;寫先世事跡;闡明家譜的意義;修譜經過,等等。韓姓家譜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筆。
北宋宰相韓琦於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韓氏家譜序》,明代劉基於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陽韓氏宗譜序》,明代文學家程敏政作《南陽韓氏宗譜敘》。
▲韓姓家譜文獻目錄
《汾陽韓氏支譜》,1冊,清韓診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蔭堂校刊本。
《汾陽韓氏支譜》,4卷,清韓鎮岳等纂修,光緒十年恭壽堂刻本。
《洪洞韓氏家譜》,2冊,明韓景伶編,乾隆年刻本。
《洪洞韓氏家譜》,明韓文等纂修,清韓殿魁等續修,咸豐七年鈔本。
《洪洞韓氏重修宗譜》,2卷,清韓有慶等纂修,嘉慶二十年刻本。
《松江韓氏支譜》,2卷,清韓文衍重修,民國四年鈔本。
《松江韓氏文若公支宗譜》,民國十年韓綺章鈔雜本。《揚州韓氏支譜》,4卷,清光緒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韓氏族譜》,8卷,清韓長貴等重修,光緒十七年活字本。
《潤州韓氏家乘》,3卷,清韓復纂修,嘉慶二十年繼錦堂木刻本。
《鎮江韓氏宗譜》,2卷,清韓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廣德堂刊本。
《金陵韓氏族譜錄》,1冊,清韓印纂修,光緒六年活字本。
《潤州大沙韓氏宗譜》,2卷,清宣統元年廣德堂刻本。
《毗陵韓氏宗譜》,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韓氏家乘》,12卷,清韓樹榀重修,光緒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錫山韓氏宗譜》,20卷,民國韓念祖等修,民國九年敦倫堂活字本。
《春暉韓氏宗譜》,16卷,首1卷,清韓勰修,光緒八年晝錦堂活字本。
《雲東韓氏家譜》,5卷,清韓奕輯,嘉慶間刊本。
《晉陽韓氏世譜》,1冊,清韓學韓等輯,清光緒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韓氏譜》,3冊,鈔本。
《義橋韓氏家譜》,10卷,清韓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義橋韓氏家譜》,10卷,首1卷,民國韓拜旒接修,民國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韓氏續修宗譜》,40卷,末1卷,清韓家坤主修,光緒元年重修,晝錦堂活字本。
《湘南韓氏家譜》,68卷,清韓殿揚等增修,宣統三年晝錦堂活字本。
《一都韓氏家譜》,16卷,首1卷,民國韓沛金等修,民國十八年晝錦堂活字本。
《寧波相韓家譜》,清晝錦堂活字本,3冊。
《寧波韓氏宗譜》,6冊,民國周頌清等纂修,民國十六年晝錦堂活字本。
《餘姚韓氏東嶴支宗譜》,7卷,清韓明和修,韓明盛纂,光緒三十一年活字本。
《咸安韓氏宗譜》,16卷,民國韓叔金等主修,韓思溶纂修,民國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編羊山韓氏宗譜》,4冊,民國韓迪周、韓百年重修,民國二十年晝錦堂鉛印本。
《遷東陽高陽韓氏宗譜》,6卷,民國葛樹棠纂,民國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韓氏宗譜》,1冊,清鈔本。
《黟北南陽韓氏宗譜》,1冊,明萬曆二十四年鈔本。
《南陽郡韓氏族譜》,清韓家相等纂,嘉慶三年刻本。
《袁郡韓祠主譜》,3卷,清韓修五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南陽堂活字本。
《袁郡韓祠主譜》,3卷,清韓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陽堂活字本。
《韓煥先祠主譜》,4卷,清韓毓淇等纂修,光緒二年南陽堂活字本。
《韓煥先祠丁享譜》,4卷,清韓毓淇等纂修,光緒二十三年南陽堂活字本。
《萬載韓氏世譜》,1冊,清韓文禎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萬載韓氏族譜》,1冊,清嘉慶六年南陽堂活字本。
《萬載韓氏族譜》,1冊,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陽堂活字本。
《萬載韓氏榮公支譜》,3冊,清韓聯俊纂修,光緒十五年南陽堂活字本。
《萬載韓氏族譜》,1冊,清南陽堂活字本。
《淄川韓氏世譜》,4冊,清韓瀛州等修,光緒十三年刻本。
《淄川韓氏邑乘》,5卷,首1卷,民國韓振銘續輯,民國七年刻本。
《棲霞韓氏譜書》,清韓元英纂,光緒二十六年鈔本。
《臨沭韓氏宗譜》,鈔本。
《武漢韓氏宗譜》,清韓洪蔗、韓國海總理兼纂修,光緒三十三年韓氏南陽堂活字本。
《花山韓氏宗譜》,民國韓繼海等采輯,民國三十六年晝錦堂闔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韓氏宗譜》,民國韓溶等續修,民國三十四年木刻本。
《韓氏南渡支譜》,3冊,清韓學志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雲湖韓氏四修族譜》,19卷,首1卷,清韓朝瀛修,民國十五年活字本。
《長沙韓氏支譜》,12冊,清韓文龍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陽堂木刻本。
《長沙韓氏支譜》,6卷,民國韓開錫纂修,民國九年南陽堂刻本。
《紫泥韓氏族譜》,1冊,清韓勉茲編,咸豐九年鈔本。
《宣漢韓氏宗譜》,1卷,民國韓艷如修,民國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陽郡韓氏支譜》,1卷,民國韓氏宗祠編,民國間十四世裔孫忠槐鈔本。
《禮縣韓氏家譜》,清稿本。
《庄浪韓氏世系源流》,4卷,民國唐維翰纂修,民國十七年鈔本。
《韓氏宗譜》,23卷,首1卷,末1卷,清韓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晝錦堂活字本。
《韓氏宗譜》,12卷,民國韓國霖等纂輯,民國二年有懷堂活字本。
《韓氏族譜》,4冊,明韓士鰲纂輯,鈔本。
▲韓姓字輩派語
《相韓譜》載,宋室南渡前,宋忠獻王韓琦創訂的8世派語為:
玉 彥 口 胄,鄉 卿 立 甫。
《義橋譜》載,宋中散大夫韓休卿所訂蕭山韓氏8世派語為:
心 之 言 可,山 問 日 世。
《越韓譜》載,明刑部尚書韓邦問為紹興韓姓所訂16世派語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貞,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韓氏文獻》載,民國十三年(1924年),經南北宗族會同集議,訂32世派語,咨明內務部備案並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長官,同時轉行族屬繁衍縣分,俾資遵守。32字為:
一 本 大 宗,子 孫 千 載,一 修 寸 念,門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為,工 其 力 作,曰 惟 、 善,卜 兆 方 長。
《春暉譜》,所載當地韓姓20世派語為:
學 以 全 為 范,衷 其,填 是 舉,作 求 躬 昉 迪,遵 集 受 敷 宜。
《雲湖譜》,為本宗原定5字,後又增加20字,實定為25派:
學 應 辵 知 金,世 映 興 朝 久,
家 承 建 業 傳,作 忠 培 遠 澤,
篤 孝 紹 先 賢。
《紫泥譜》載本支韓姓派字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慶 昌 隆。
《麻陽姓氏》載全縣韓姓派語15字:
友 文 遷 通 上,啟 朝 正 天 子, 宗 景 志 永 仲。
派語的用法及其規律
凡逢字輩的單數,則取其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單名;凡逢字輩的雙數,則取其獨立而人人名,人名取雙名。如第一組「玉彥口胄」等8字,韓琦兄弟逢字輩單數「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為偏旁,取單名,如韓琦、韓琚、韓碹。忠獻王韓琦的子侄,逢字輩雙嫩「彥」字,故皆取「彥」字獨立人人名,起雙名,如韓琦有五子,名忠彥、端彥、純彥、粹彥、嘉彥;他的侄子有考彥、方彥等。第三字「口」,系單數,故取其為偏旁,單名,如韓治、韓浩、韓邕等。第四字「胄」,系雙數,故取「胄」字獨立,雙名,如韓肖胄、韓膺胄、韓仁胄、韓保胄、韓述胄等。余此類推。
派語的使用方法,還有一種情況,即人數較少又處偏遠之地的支族,其派語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採用周而復始的辦法。如湖南麻陽縣栗坪鄉的韓姓,就是以「友文遜通上,啟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這15字,輪轉使用下去。
派語的社會功能
派語的功能與作用,簡單地說,就是用來區分同姓同系人的輩分。如果沒有字派,而僅僅只知道年齡,就很難判斷同姓者某某的輩分,因為有的人年齡大反而輩分小,有的人年齡小反而輩分在前,這就會輩分不分,尊卑難辨。有了派語,在同姓交際的過程中,互通派字,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等等關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於產生輩分世次的混亂。《相州韓氏文獻》的一段話,很清楚地說明了派語的這種功能:「相韓本支得與聖賢孔、顏、曾、孟諸氏後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亂,實賴有此命名、宗派維系所致也。」
▲韓姓歷史名人
韓 信:西漢初期官至大將軍,封為楚王,後貶為淮陰侯。著名軍事家。他智勇雙全,治軍嚴明,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屢建奇功,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之頌。與張良、蕭何並稱「興漢三傑」。著有《兵法》三篇。
韓 當:字義公,幽州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省遷安)人,與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三國吳名將、都督。因為長於弓箭、騎術,膂力過人,武藝高強,英勇善戰,被孫堅賞識。參加過多次重要戰役,佐孫氏屢建戰功,熟悉水戰,勇猛過人。222年夷陵之役,與大都督鎮西將軍陸遜、昭武將軍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鄉攻擊並大破蜀軍。轉任為威烈將軍,封都亭侯。曹魏的上軍大將軍曹真攻擊南郡,韓當保守東南方,在邊境身為將帥,激厲將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孫權稱善。223年,封石城侯,升遷為昭武將軍,遙領荊州冠軍郡太守,後來又加都督的稱號。統帥敢死及解煩營兵萬人,討伐丹陽郡賊寇,擊破。旋即病逝。兒子韓綜承襲侯爵、統領兵馬。
韓 愈:唐朝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開宋明理學之先河。他還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稱為「百代文宗」。
韓 非: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創始人韓國公族,與李斯同師事荀卿。他縱觀天下形勢,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緣道理以從事」,實現「法、術、勢」合一,以收「道法萬全」之效果。
韓 滉:唐代畫家。字太沖,長安(個陝西省西安)人。德宗朝宰相,這樣一位高官顯貴,卻尤好畫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宣和畫譜》記載他有作品三十六件,其中表現農村生活與生產的就有二十四件。他的畫,與張萱、周棠所表現的綺羅人物有所不同,兩者似不可比,把選材重點從宮廷、豪門生活擴大到當時的農村,這是我國風俗畫發展中的 大進步。韓滉描寫農家風俗的繪畫,至今傳世的只有這幅《五牛圖》。
韓 偓:唐代詩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龍紀元年(889年)進士。歷任左拾遺、刑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職。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辭不受。後因忤朱溫,兩遭貶謫。又詔復為翰林學士,懼不赴任,入閩依王審知。他十歲能詩,李商隱贊為「雛鳳清於老鳳聲」(《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詩多感時傷亂之作,頗具風骨。而其《香奩集》則輕薄香艷,開「香奩體」詩風。著有《玉山樵人集》等。
韓 琦:河南安陽人,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名重一時,有歌贊之:「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韓昭侯:戰國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賞制度,於是韓國大治,諸侯不敢來犯。韓非:戰國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韓非子》一書,為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韓擒虎:東垣(今河南省新安)人,字子通(538-592),出身將門,父為北周大將軍,襲封新義郡公。因軍功升至上儀同,曾任永州、和州刺史。隋朝建立後,經高熲推薦為廬州總管,坐鎮廬江(今安徽省合肥),為滅陳做好准備。開皇八年(588年)十一月,隋以韓擒虎為先鋒,率精兵五百人自橫江夜渡,襲取採石(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北),向建康挺進。所過之地,陳軍喪膽乞降,由是很快便攻下建康城,並俘陳後主於枯井之中。韓擒虎以功封上柱國,出為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總管。不久召還,開皇十二年(592年),突發病而死,時年五十五。
韓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韓愈的侄孫子。生性放盪不拘,不好讀書,只好飲酒,世傳其學道成仙,在二十歲時去洛下探親的時候,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訊全無。在唐元和年間,忽然回到長安,衣衫破舊,行為怪異,韓愈讓他入學校和學生們讀書,但韓湘子和學員討論時一言不發,只跟下人賭博,喝醉了就睡在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頭,韓愈擔心不已,問他「人各有所長,就算小販也有一技之長,你如此胡鬧,將來能做什麼呢?」韓湘子說:「我也有一問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韓愈問:「那你能做什麼?」當時正值初冬季節,令牡丹花開數色,又嘗令聚盆覆土,頃刻開花。韓湘子後傳說跟呂洞賓學道。位列仙班。
韓世忠:南宋大將。他與岳飛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屢敗金兵,後駐鎮江曾以八千兵迎擊金兀術,激戰黃天盪,金兵聞之膽寒。
韓山童:元末農民起義軍(紅巾軍)領袖。原為欒城(今河北省欒城)人,其祖父為白蓮教主,被謫徙廣平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韓山童繼續宣傳白蓮教,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他的徒弟劉福通等宣傳他是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原之主。至正十一年(1351年)黃河多次決口,元政府征民夫15萬,在戍軍監督下治河。趁此機會,韓山童與劉福通等鼓動治河民夫起義。他們發布文告,揭露元王朝
⑵ 侯姓 安岳 家譜
家譜廣東南海亨田鄉侯氏族譜不分卷,(明)侯繼祿首撰於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民國)候恆鍾續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江蘇無錫錫山東里侯氏八修宗譜二十卷,(明)侯先春始修於明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民國)侯學愈續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鉛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附二卷、二十一冊)。河北南皮侯氏三修族譜不分卷,始修於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民國)侯光藜編輯,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重修石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大清皇誥修遼寧侯氏宗譜,(清)侯振舉參修,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始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續修木刻活字印本,2006年侯氏宗譜組委會再次續修。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海城市博物館、析木鎮析木村侯維雲處。四川高縣上啟侯氏族譜一卷,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民國)侯澤金重纂,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高縣落潤鄉紅星村曬壩生產隊。天津侯氏族譜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浙江臨海夏館侯氏宗譜,(清)洪枰序,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譜不分卷,(清)胡朝翰、王世昌修纂,清嘉慶十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候氏家乘,(清)侯鵬著,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廣東番禺金錢村侯氏族譜不分卷,(清)侯子城志,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江蘇無錫錫山東里侯氏宗譜十二卷,(清)侯守廉等六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江蘇無錫錫山東里侯氏六修宗譜十二卷,(清)侯守廉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八卷、第十~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浙江臨海夏館侯氏宗譜,(清)周來賓序,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譜不分卷,(清)侯寶九、侯允晚修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註:書口鐫《昆陽上谷侯氏宗譜》。浙江臨海夏館侯氏宗譜,(清)陳甫序,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七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譜不分卷,(清)侯千扶、侯千瓜修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註:書口鐫《上谷郡侯氏宗譜》。江蘇無錫錫山東里侯氏六修宗譜,(清)侯倬翰纂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六~八卷、第十一~十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譜不分卷,(清)侯昌銘、侯鳴珂等修,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福建侯官郭氏家集,附福州郭氏支譜,(清)郭柏蒼輯,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譜不分卷,(清)夏增榮輯,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註:書口鐫《上谷郡侯氏宗譜》。湖南湘鄉湘西侯氏三修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十三~十六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江蘇侯氏重修宗譜三十一卷,首一卷,(清)侯應洹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清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九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湖南長沙靖港侯氏家譜,首三卷、末一卷,(民國)侯永錄等纂修,民國元年(公元1911年)有心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今僅存第一~二十卷、卷首上中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廣東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註:該族散居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新界、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江蘇無錫錫山東里侯氏八修宗譜二十卷,首一卷,侯少芝先生諫草二卷,侯霓峰先生榮哀錄祭文一卷,(民國)侯倬翰纂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江蘇無錫錫山東里侯氏八修宗譜二十卷,(民國)侯學愈纂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鉛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附二卷、二十一冊)。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譜不分卷,(民國)侯載元、侯載繪修纂,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湖南衡山箬驛侯氏三修譜十六卷,(民國)侯業紹、侯聲洋等修,侯家麟纂,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上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浙江臨海東侯單氏宗譜六卷,(民國)單道坦等纂,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湖南湘潭橫頭侯氏九修族譜,(民國)侯逢仙等纂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松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香港新界丙岡候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四川簡陽侯氏族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嚴正相編輯,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石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浙江臨海夏館侯氏宗譜十二卷,(民國)李定纂,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六~十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浙江省臨海市邵東鄉山下坦村朱家嶴。浙江鄞縣侯氏支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浙江鄞縣侯氏支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雲南洱源鄧川侯氏族譜不分卷,(清)侯鈞瑞撰,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雲南省圖書館。
⑶ 光緒三十四年的侯氏家譜共有8冊,大概能值多少錢
這種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不知道你的這套家譜全不全。如果全,可能會價格高一點兒,如果不全,其實也沒什麼意義。因為你想想,如果你姓李,你會賣張家或王家的家譜嗎?
那麼只有從文物或古籍的角度來看了,光緒三十四年已經是1908年了,時代上並不久遠,只能勉強稱得上是古籍,善本是遠遠夠不上的,所以好奇的人,可能會買來玩一玩,但價格說實上,不會太貴,畢竟會買它的人不多。
如果你想賣高價,可以幫您出個主意。你可以把它做為鄉邦文獻,去賣給商丘一帶的人,最好提商丘的侯姓,他們可能會出稍微高一點的價錢。
最後告訴你,有個叫「勵雙傑」的人,專收家譜,如果恰好他沒有,或者對這個感興趣,你可以找他看看。
他的聯系方式我沒有,你可能自己找了。呵呵,祝好運!
⑷ 上谷侯姓的居庸顯族侯氏
侯氏為後魏時居庸縣大姓,當時有侯岌、侯辯、侯天護、侯法儁等知名人士,散見於《魏書》他人傳記中。《魏書·衛王拓跋儀傳》371頁上谷侯岌、張袞,代郡許謙等有名於時,學博今古,初來入國,聞儀待士,先就儀,儀並禮之。共談當世之務,指畫山河,分別城邑,成敗要害,造次每舉,謙等嘆服。相謂曰:「平原公(即拓跋儀)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當附其尾。」
侯岌無傳。拓跋儀,道武帝叔父秦王拓跋翰子。從道武破諸部,有謀戰功,進封衛王。許謙,少有文才,善天文圖讖(chèn襯)之學。登國(道武帝年號,386—396)初與張袞等參贊初基,官至安遠將軍。
《魏書·高允傳》1030頁,大司馬從事中郎上谷侯辯,高允頌詞曰:「物以利移,人以酒昏,侯生潔已,唯義是敦。日縱醇醪,逾敬逾溫,其在私室,如涉公門。」
侯辯無傳。高允,蓨(tiáo條,古縣名,治今河北景縣南)人,性好文學,博通經史天文術數,神?四年(太武帝年號, 431)中陽平王杜超以為從事中郎。孝文帝累進爵咸陽公,歷事五帝,出入三省五十餘年,卒年九十八。
《北史·陽尼傳》1720頁,陽尼,北平無終人,少好學,博通群籍,與上谷侯天護、頓丘李彪同志齊名。《中國人名大辭典》侯天護,上穀人,少好學,博通群籍,與無終陽尼、頓丘李彪齊名。兩處記載相同,於侯天護事跡記載欠詳。
陽尼,孝文帝時歷官國子祭酒,兼幽州中正。李彪,孝文帝時遷御史中丞,以嚴酷稱。後以專恣為李沖所劾,除名還鄉。宣武帝時在秘書監,白衣修史,除通直散騎常侍。
《魏書·胡叟傳》1157頁,所知有廣寧常順陽、馮翊田文宗、上谷侯法儁,攜壺執榼(榼,ke克,古代盛酒或盛水的器具。),至郊外空靜處,設坐奠拜,盡孝思之敬。
侯法儁無傳。胡叟,臨涇人,世為西夏著姓,好屬文,雅俗兼工。歸魏,拜虎威將軍。家於密雲,蓬室草筵,惟以酒自適,不治產業。密雲人皆祗仰其德,奉以財物,隨分散之。 侯掌是後魏居庸縣,即今延慶縣人,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延慶縣籍人的墓誌。侯掌曾祖、祖、父及掌四代均居官郡太守以上職位。
1985年秋,河南省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配合孟津縣玻璃廠擴建工程,在洛陽市孟津縣邙山鄉三十里鋪村北約1.5公里發現侯掌墓,該墓地處邙山南麓,南距洛陽城3公里。墓誌青石質,由志蓋、志石兩部分組成,呈正方形。蓋長寬各58公分,石各54公分。墓蓋中央刻陰文「侯府君銘」四字。志石面平滑,有界格,每格一字,21行,每行23字,第15行少1字,末行13字,共472字。發掘報告刊載在《文物》1991年8期上。墓誌全文如下:
魏故本國中正、奉朝請(1)、燕州(2)治中從事史上谷侯府君墓誌。君諱掌,字寶之,上谷郡居庸縣崇仁鄉修義里人也。曾祖浮,司隸校尉,潁川、汲郡二郡太守(3)。祖甸,舉孝(缺一廉字),中書議郎,揚烈將軍、帶方(4)太守。父麓,舉秀才,北征子都將,本縣令,伏波將軍,廣寧(5)太守。軒轅恢基,壽丘袥緒(6),積德往昆,慶膺茲裳,故夷門(7)高尚於前,平國(漢初侯公是也)秘名於後。司徒居漢(8),鼎飪(9)以之克諧;光祿處晉(10),幾杖由之載蔚。五運乘苻,世資簪帶,君式誕嘉慶,用保岐嶷(幼年聰慧);方重在躬,游雜斯遠,仁讓著於邦家,孝悌稱於鄉國。屬朝廷水鏡(11),流貫沙,汰衡石,選窮望,實授盡器宇。乃以君為本郡中正,斟裁銓軸(12),聲允時議,尋除奉朝請,俄轉本州治中。言詞承明,出貢部,領繯維,故邦德,壓邇遠,而與善乘,徵輔仁愆(qiān千,過失。)信梁木其摧逝而遂往,春秋六十九。正光五年(13)歲次甲辰三月辛亥朔,二日壬子卒於洛陽仁壽宅。親朋悼心知故隕,泗事(14)芬枯木義同罷祖(罷祖一詞不明,上兩句不能斷句。)粵(15)四月辛巳朔,二十九日已酉寓殯於河南之芒阜。陵谷或徙,業壟不常,鐫此幽石,志彼玄房。乃作銘曰:兩儀載楨,川岳斯靈;育寶降瑞,哲人誕生。行苞禮讓,器蘊仁明;貴越照車,價重連城。執銓鄉部,分乘故國;人抱其風,物稟我德。坦懷虛納,秉心淵塞;時欽高軌,世服美則。風飄電逝,道存人往;中楹陳夢,游門負杖。福善空言,報應徒爽;一隨物化,永捐黃壤。營業返葬,義傳曩冊;歸骨舊塋,在今猶昔。榷窆(16)芒山,且志同璇(赤玉)石;千齡萬古,以播芳跡。
1、奉朝請:本為貴族、官僚定期朝見皇帝的稱謂。古代以春季的朝見為朝,秋季的朝見為請,故名。漢代的退職大臣、將軍和皇室、外戚多以奉朝請名義參加朝會。晉代以皇帝侍從官及附馬都尉為奉朝請。南朝為安置閑散官員,奉朝請曾增至六百多人,成為官號之一。(此處)北朝的奉朝請是在職官員的官號。
2、燕州: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487)遷都洛陽,以洛州為司州,改原平城之司州為恆州,分恆州東部置燕州,治昌平。故城在今昌平縣東南沙河鎮辛力庄。
3、潁川、汲郡二郡太守:潁川、汲郡均在今河南。後魏詔縣令,能靜一縣劫盜者,兼治二縣,並食其祿;能靜二縣者,兼治三縣,三年遷為郡守。二千石能靜二郡,上至三郡亦如之,三年遷為刺史。(《通鑒》888頁)故當時出了許多能吏、酷吏。
4、帶方:帶方郡治帶方,故城在今朝鮮鳳山附近。轄今朝鮮黃海南道,黃海北道一帶。
5、廣寧:廣寧郡治廣寧,故城在今河北宣化西。轄今宣化、張家口一帶。
6、壽丘祏緒:黃帝生於山東壽丘。祏音石,宗廟中的神主。說侯氏是黃帝之後。
7、夷門:夷門是戰國時魏都大梁(今開封)的城門。魏侯嬴,年七十,為大梁夷門小吏,信陵君迎為上賓。嬴獻計盜兵符,並薦朱亥於信陵君,朱亥擊殺將軍晉鄙,奪兵破秦救趙。
8、司徒居漢:東漢侯霸,光武初征拜尚書令,明習故事,條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於時者,皆施行之,進大司徒。
9、鼎飪:鼎中的食品,八珍之膳。這里指調理朝廷法度。
10、光祿處晉:晉侯史光,泰始(武帝司馬炎年號,265—274)初由中郎將拜散騎常侍,與皇甫陶,荀廙持節巡省風俗,奏事稱旨,累遷少府。史稱其歷官著績,文筆奏議,皆有條理。中郎將為光祿勛(掌領宿衛侍從之官)主要官員,秩二千石。
11、水鏡:三國司馬徽有清操,人稱水鏡先生。
12、銓軸:銓,音全,衡量輕重的器具。銓軸指選任官吏。
13、正光五年:正光,後魏孝明帝元翊年號。正光五年,公元524年。
14、泗事:鼻涕自眼出叫涕,自鼻出叫泗。泗事,喪事。
15、粵:古作語助,與聿、越、曰通用,用於句首或句中。
16、榷窆:榷,音確,敲打。窆,音扁,埋葬。榷窆,掘穴葬埋。 1、孝文帝元宏,變革鮮卑習俗,學習中原文化,於太和十一年(487)從平城遷都洛陽。十九年(495)六月,「下詔不得為北俗之語於朝,違者免所居官。」又規定,「代人遷洛者,宜葬邙山,其先有夫死於代者,聽其還葬。夫死於洛者,不得還代就妻。」丙辰十九「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於是代人遷洛者,悉為河南洛陽人。」(見《通鑒》934頁)侯掌也因此葬於洛陽邙山,沒有還葬居庸原籍。
2、據侯掌墓誌,後魏時地方為州、郡、縣、鄉、里五級行政建制。居庸縣崇仁鄉修義里不知在今延慶縣什麼地方?說「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之說是不對的,亭不是地方政權建制。亭是置在大道口上負責緝查過往行人,維護地方治安而設的,亭長可以審問、拘捕不法分子,亭相當於現在的公安派出所。
3、侯掌墓誌為楷體字,文辭通暢,字體工正,撰志人,書志人都有很高的水平。有許多帖寫字值得欣賞:正(正)、從(從)、修(修),隸(隸)、穎(穎)、往(往)、昆(昆)、裳(裳)、夷(夷)、貢(貢)、繯(繯)、壓(壓)、稟(稟)、隨(隨)、禮(禮)、爽(爽)、壤(壤)、葬(葬)、執(執)等。 洛陽除出土侯掌墓誌外,還出土一方侯剛墓誌。侯剛是後魏晚期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參與擁立孝明帝元詡,保護靈太後,又與權臣元叉勾結囚禁靈太後,把持朝政。《魏書·侯剛傳》雲,侯剛,字乾之,洛陽人。據《資治通鑒》侯剛是代人,徙居洛陽者。少以善於鼎俎,進飪出入,累遷嘗食典御。宣武帝元恪以其質直,賜名剛。熙平初除左衛將軍,後為車騎大將軍。長子侯詳,自奉朝請稍遷通直散騎常侍、冠軍將軍、主衣都統。剛以上谷先有侯氏,於是始家焉。正光中,又請以詳為燕州刺史,將軍如故,欲為家世之基。尋進後將軍。五年,拜司徒左長史,領嘗葯典御、燕州大中正。興和中(東魏孝靜帝年號,539—542)累遷驃騎將軍、殷州(治河北隆平縣東)刺史,還朝久之卒。
侯詳於正光年間任燕州刺史、燕州大中正。侯掌任燕州治中從事史,是侯詳的左右手。侯剛以侯詳、侯掌分任燕州要職,他從代徙家居庸「欲為家世之基」,是有政治野心的,打算控制燕州政權,左右朝政。
下面摘錄《資治通鑒》有關侯剛的事跡:
世宗宣武帝元恪延昌四年(515)春正月丁巳十三,帝崩於式乾殿,年三十三。侍中中書監太子少傅崔光、侍中領軍將軍於忠,詹事王顯、中庶子代人侯剛迎太子詡於東宮,御太極殿即皇帝位。高後欲殺胡貴嬪,中給事(宦官)譙郡劉騰以告侯剛,剛以告於忠,忠問計於崔光,光使置貴嬪於別所,嚴加守衛,由是貴嬪深德四人。(《通鑒》982頁下)尊胡貴嬪為皇太妃,出高太後為尼,尋尊皇太妃為皇太後,居崇訓宮。於忠領崇訓衛尉,劉騰為崇訓太僕,加侍中,侯剛為侍中撫軍將軍。九月乙未(九月無乙未)靈太後始臨朝聽政。
熙平元年(516)中尉元匡彈劾侍中侯剛,掠殺羽林。剛本以善烹調為嘗食典御凡三十年,有德於太後。頗專恣用事,王公皆畏附之。廷尉處剛大辟,太後曰:「剛因公事掠人,邂逅(不期而會。意為羽林也有不是處)致死,於律不坐。」少卿陳郡袁翻曰:「邂逅謂情狀已露,隱避不引,考訊以禮者也。今此羽林,問則具首,剛口唱打殺,撾築非理,安得謂之邂逅?」太後乃削剛戶三百,觧嘗食典御。(《通鑒》985頁上)
神龜二年(519)任城王澄奏中尉東平王匡罪狀三十餘條,廷尉處以死刑。詔免死,削除官爵,以車騎將軍侯剛代領中尉。(《通鑒》991頁下)
正光元年(520)太傅侍中清河王懌,美風儀,胡太後逼而幸之。然素有才能,禮敬士人,時望甚重。侍中領軍將軍元叉(太後妹夫),兼總禁兵,恃寵驕姿,志欲無極,懌每裁之以法,叉由是怨之。叉恐懌終為已害,乃與衛將軍儀同三司劉騰密謀,使主食中黃門胡定自列(陳),雲懌貨定使毒魏主,若已得為帝,許定以富貴。帝時年十一,信之。七月丙子初四,太後在嘉福殿,未御前殿,叉奉帝於顯陽殿,騰閉永巷門,太後不得出。執懌,論懌大逆,夜中殺之。於是詐為太後詔,自稱有疾,還政於帝,幽太後於北宮宣光殿。
正光二年(521)元叉、劉騰之幽胡太後也,右衛將軍奚康生預其謀。叉以康生為撫軍大將軍、河南尹,仍使領左右。康生子難當,娶侍中左衛將軍侯剛女,剛子,叉之妹夫也。叉以康生通婚,深相委託,三人率多俱宿禁中,時或迭出,以難當為千牛備身。康生性粗武,言氣高下,叉稍憚之,見於顏色,康生亦微懼不安。二月甲午(二月無甲午),帝朝太後於西林園,文武侍坐,酒酣迭舞,康生乃為力士舞,示意太後,執殺元叉,反為叉所執,處康生斬刑,難當絞刑。叉與侯剛並在內,矯詔決之。難當以侯剛婿,得留百餘日,竟流安州,叉使行台盧同就殺之。(《通鑒》993頁下)
正光六年(525)夏四月,解除元叉領軍侍中。辛卯十七,太後復臨朝攝政。叉之解領軍也,太後以叉黨羽尚強,未可猝制。乃以侯剛代叉為領軍,以安其意。尋出剛為冀州刺史,加儀同三司,未至州,黜為征虜將軍,卒於家。未幾有告叉及弟瓜,謀誘六鎮降戶,反於定州。太後乃賜叉及弟瓜,死於家。
胡太後與呂後,武則天、慈禧同為封建王朝中的鐵腕人物。由於寵幸元叉、劉騰,導致後魏朝廷內亂,政權衰亡。侯剛是其集團中重要角色。 侯植,上穀人,字仁干,少倜儻有大節,容貌奇偉,武藝絕倫。仕魏為義州刺史(治今河南汲縣),甚有政績。後從孝武帝元修西遷,賜姓侯伏氏。從周文帝宇文泰破沙苑(1),戰河橋,進大都督、涼州刺史,累功封肥城縣公,賜姓賀屯氏。孝閔帝宇文覺即位,進爵郡公。時帝沖幼,晉公護執政,忌之,植懼不免禍,遂以憂卒,謚節。
侯龍恩,植從兄,官居柱國大將軍。侯萬壽,龍恩兄弟,亦官居大將軍之位。孝閔帝即位,晉公護執政,龍恩兄弟為護所親,植嘗戒之,不聽。護誅,龍恩兄弟亦與其禍。
1、沙苑在陝西大荔縣南,接朝邑縣界。沙苑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西魏大統三年(537)冬十月壬辰初一,宇文泰大破高歡兵二十萬於沙苑。乃於戰所,人植柳一株,以旌武功。
侯士溫妻李氏,縉山人,生有淑質,父母鍾愛之,長歸士溫。縉山侯氏,世雄鄉里。士溫早卒,夫人年二十四,生子進、慶二人,居憂哀毀,既免表,事長撫幼,恭勤不怠。貞祐初,蒙古兵起,宣宗徙汴,李氏攜幼裹糧跟隨。既渡河僑居宿州(安微),雖流離中猶擇師教二子,久之為宗室完顏公所知,舉侯進為元帥府經歷,累遷保寧軍節度副使;次子侯慶為萬夫長。
天興二年(1233),侯進統兵淮南與蒙古兵交戰,戰死。侯慶驍勇善騎射,奉命帶本部軍守蜀漢,遇宋兵戰死。
金亡,宿境大飢,李氏與孤孫進子?、慶子瑛幾度瀕於死亡。入元,侯?,以文學為歸德府(在河南)丞,侯瑛為元帥府長史。李氏得享鼎釜之奉,卒年九十,反葬縉山(今延慶)。中書省以事聞,詔立祠於家,命學士郭松年為之記。
迄今還不知侯氏故里在延慶什麼地方。明初龍慶州民徙居昌平、三河、固安,或許到三河、固安去能找到侯氏後人。
(轉貼延慶(上谷郡)人物---居庸顯族侯氏)
⑸ 上谷侯姓的中華侯氏源流歌
中華侯氏族,姓氏淵源長;歷經五千年,文明歷史揚;追求根與本,黃帝裔遺脈;
黃帝脈絡遠,姬家姓氏良;帝生廿五子,得姓十二郎;兩子傳姬姓,玄囂昌意郎;
玄囂生橋極,隱名在帝邦;橋極傳帝嚳,承祖為帝王;生子多為帝,獨棄學農桑;
後改名後稷,作農始祖揚;裔傳十三世,歷經夏與商;坐觀天下變,滄海變田桑;
傳到姬昌聖,周世稱文王;文王行仁政,奠基周朝邦;引用姜子牙,國歸周武王;
八十生幼子,名為周成王;成王坐帝業,有弟叔虞郎;愛弟桐葉封,國在唐水旁;
爵為侯級國,因水改晉揚;傳位十四代,晉侯姬緡亡;哀侯與晉侯,子孫齊逃亡;
以爵為姓氏,藏匿在列強;從此有侯氏,百家姓名揚;二千六百年,英才史冊藏;
時間春秋未,五霸有名揚;侯贏在魏國,信陵尊敬良;信義受人誇,計策救趙亡;
為朋甘身死,芳名史冊揚;大夫侯宣多,功業在鄭國;侯朝侯叔夏,同時有名揚;
六國成一統,盡歸秦始皇;侯生秦顧問,方士人中強;侯公楚漢間,鴻溝分界揚;
恥邦失信義,隱居在洛陽;裔孫名侯輔,漢封明統侯;侯霸佐光武,司徒三公級;
四代封侯爵,享譽中州強;後裔遷上谷,頓旺侯郡堂;漢代有侯氏,將軍侯進揚;
太守名侯登,江夏封列侯;護蕪侯校尉,子孫青海旁;名字同侯霸,兩霸漢名揚;
漢未出侯覽,封侯在朝堂;與兄侯參等,害得漢朝亡;東海侯孝明,幾代太守揚;
漢亡三國立,侯成亦一強;敢取呂布馬,歸在曹操旁;三國歸於晉,上谷太守得;
名字叫侯礱,中尉也曾得;到了南北朝,侯氏最了得;上谷成郡旺,人才入史冊;
侯壽侯龍恩,柱國將軍得;堂弟名侯植,肥城節公冊;皆因宇文護,侯氏家族傾;
帝因植忠厚,子孫保護得;五子傳華夏,名存侯譜冊;侯深尖山人,節度太守得;
侯景大司徒,封王河南來;殺蕭當漢帝,半年魂歸西;侯鎮佐霸先,居官太尉位;
兒輩陳附馬,侯爵傳二代;豪雄侯安都,官任司空位;迎立陳文帝,驕傲被殺去;
子孫流嶺南,今之福建地;侯怒北地守,合家遷入居;子孫枝葉茂,君素與君集;
君素隨才子,著作旌異記;君集伴太宗,宰執封公位;功臣廿四名,凌煙閣上人;
因遭太子案,被殺留子祭;流放嶺南疆,今之兩廣地;侯莫大將軍,代皇迎玄奘;
玄宗李隆基,開元昇平氣;學士又十八,侯果列其位;易學著魁首,至今有地位;
唐中安史亂,侯氏有幹吏;希逸節度使,還朝封王位;實任司空職,比之宰相位;
仲庄侯將軍,上谷郡王位;助郭平安史,人號平射人;侯喜與侯權,韓愈常獎勵;
唐滅五代立,侯益封公位;趙宋興皇業,官封中書令;侯章節度使,楚國公爵位;
益子多多人,都得官職位;侯蒙戶尚書,曾任副相位;叔獻都水監,防洪為民利;
上海侯一家,秦檜害其義;檜死復官職,封任中書令;六人公侯爵,多人任高位;
侯逼忠義公,趙皇封王祭;宋歸金遼時,侯縶宰執位;金元歸大明,元善參知貴;
助理明太祖,朱氏享大位;允文太祖孫,得立坐皇位;侯泰刑尚書,招惹成祖忌;
成祖滅允文,侯泰魂亦去;明傳至中朝,侯琎總督位;征雲貴南疆,魂葬普定地;
子孫守墓冢,萬千子孫祭;一元幾弟兄,祖孫五進士;兄弟有文名,文列出版行;
陝西侯掖川,亦當巡撫位;商丘侯執甫,太常寺卿位;兩子恂和恪,尚書祭酒命;
孫輩方域等,文才名江南;高官與文才,壯悔堂集里;凱里侯位公,操江巡撫位;
永寧侯良柱,四川總兵任;川黔侯氏多,也有名和位;世祿和拱極,父子總兵位;
守衛皇城門,魂去忠義貴;附馬侯拱辰,宗人府宗令;嘉定侯桐曾,抗清赴大義;
滿門忠義人,名載史書冊;清朝三百年,沒有大官任;幾個文才子,名聲入史記;
侯芝和侯度,也有文名譽;到了民國時,人才有多位;保定侯守常,中將將軍第;
國二廳侯騰,台國副部任;台灣侯雨利,紡織富翁貴;資產數百億,孫兒最爭氣;
博裕與博明,博義富翁義;宗親理事長,博明在其位;貞雄父子宏,億萬身家寄;
台工理事長,大陸歡迎會;彩鳳中常委,勞工主席任;侯公鏡如家,一門科技英;
伯元與伯宇,一級教授任;伯文經商能,香港總董事;河北侯宗賓,中紀副書記;
捷公建設部,多年掌部任;東南華僑侯,家坡有名聲;永昌國防長,銀行主席任;
疊生愛天文,威夷台長位;外廬大文人,西大校長任;自新數學家,南開校長貴;
傑昌喜物理,民選武大任;院士十七人,將軍廿多位;其他人才多,禿筆難盡記;
惟我侯氏人,努力攀登去;天下本一家,發揚光大旗。
———作者:侯尚培
畢節地區風景旅遊頌
畢節地處烏蒙山,風景名勝數不完,七縣一市區轄地,每處都有可觀玩。
東邊黔西及二金,敘述名勝諸位聽,跨過鴨池到黔西,鴨池天險舉世驚。
紅軍強渡英雄氣,如今刻立紀功碑,蹬到碑前觀碑刻,當年英氣狀乾坤。
鴨池河電東風站,高原平湖實可觀,八洞仙景八仙態,盪游湖中勝八仙。
游罷湖景上岸來,來到黔西縣城玩,水西古城水西園,名景風物任觀延。
七層寶塔入天宇,尚書牌坊狀雄威,古色古香古屋棟,松柏清幽冢仰懷。
水西女傑奢節墓,李公遺像穩坐台,觀罷公園上農台,觀農台觀九獅環。
古刻深深水西史,群獅拱城換新顏,高樓湧起新潮急,水西川心路狀哉。
鐵塔廣播國中事,戶戶熒屏現風采,再到渭河游興濃,娃娃魚兒國品珍。
英雄橋上憶英雄,回憶當時淚雨傾,為救國民出水火,英雄氣概貫長虹。
英雄橋側自然區,古木幽深好游棲,萬畝松柏天然景,天觀保護有功勛。
北面連綿杜鵑林,金坡黃坪百里延,品種多多觀不盡,插上頭頂敬佳賓。
萬畝鵑花迎貴客,遊客贊花口不絕,觀後黔西到金沙,金沙名勝也不差。
烏江渡口風景園,盪舟水上心怡然,江山融匯風景異,沐浴之後心坦然。
洗盡浩薯再上游,高岩寺中柏清幽,古跡古碑任觀看,涼風爽爽賦詩聯。
長征電站風光美,盪舟游之累消閑,電站發電萬家亮,湖光美麗千戶歡。
鴛鴦湖中鴛鴦舞,男女青年好水手,長游三通神氣爽,敖家墳頭觀光走。
東西二處任觀看,修建雄偉雕精細,聯文多多記修史,園林蒼茫存記游。
修建工藝均上籌,清興未盡到高塔,鍾靈高塔真狀觀,遊人如織來觀玩。
塔立巍峨傳千古,足行百里應暫休,轉到織金觀洞景,洞景奇觀世間稀。
此景只應天上有,世間能有幾處存,南天門和銀雨樹,靈宵殿與六月雪。
織女雄獅兼塔林,大佛嫦娥捲曲石,洞中十景如天景,大千世界洞中奇。
看罷洞景到六歸,畢織一橋通府棲,四面青山排紫氣,一河綠水入畫圖。
織金城內有四景,不仿一看山水圖,西山早雪佳景緻,鳳嶺朝宗刻石銘。
墨峰聳秀擎天地,恐龍洞中育恐龍,萬年遺址今已矣,洞里正成燕熱窩。
東山寺處好吟唱,揚柳青青花草香,洞連洞來亭連亭,觀音閣上摘星辰。
魚山雲開觀日出,一路山光景色妍,藏書樓畔懷先哲,濟賑亭邊仰早賢。
斗母閣中懷斗母,財神廟中祭財仙,文昌閣里文昌祭,織金文化正揚飛。
丁公名字世尊望,斗安精神天下狀,八步天然成湖泊,傳說歷史本不長。
曾聞一農犁田士,拖出一石冒水星,一出水後不可止,成了今日天然湖。
觀罷湖景過六歸,一橋連洞古府棲,悠然跨過唐坡上,松林古堡侯氏居。
清代侯氏百年旺,古城古堡狀水西,到了大方古跡多,首觀羊場墨雲宮。
宮中清幽古樹蔥,白雲入畫宮景幽,九層衙址羅甸畿,嶺高箐深野雲遮。
殘垣尤可觀九迭,古塔三尊夕照暉,原來水西兵遭劫,安坤故事計縱擒。
方城景色堪贊畫,城中數景妙筆生,三塔一樓收眼底,三塔狀文史書興。
奎峰連碧與扶風,至今仍然狀東風,一樓狀懷千秋業,慶雲樓聯狀雄空。
明代女傑奢香墓,埋葬方城六百年,為護大局能忍辱,懲治馬督上京都。
洪武感誠治馬狂,英名傳遍宇甸中,聯通天外修九驛,朱明王朝賜誥封。
順德夫人宣慰史,英明長垂水西雄,紅二六軍司令部,駐節方地留跡功。
反帝反封書正氣,留得佳音狀烏蒙,將軍山上戰爭惡,夏羲烈士泯忠魂。
紀念碑前將軍史,英靈激勵烏蒙人,六沖河裡九洞天,長游三通心坦然。
河中奇景任觀看,兩岸群峰著意玩,鳥鳴波涌豪氣爽,洞天景緻心昂揚。
納雍風景雖不多,風景奇異賴尋珂,千年銀樹世間少,遊客有興可觀摩。
傳說入葯葯品貴,難怪人間贊語多,百米吊瀑任觀賞,水西之地首一枝。
細雨紛紛飄成霧,烏蒙霧景此地雄,跳出深山亡命飛,珍珠顆顆散銀輝。
此情此景此處勝,迷得詩人竟亡歸,過獅河頭建水庫,萬戶農家唱贊兮。
誰說苗嶺無佳境,總溪九洞天景奇,仙人洞處風光美,連接九洞可游興。
總溪烏江第一漂,遊人誰不走一遭,彩霞側影奇葩艷,浪花楓葉迷人眼。
輕舟飛渡濤浪急,夾岸蘆花盡入眸,風光無限多奇景,鯉出與猿唱歌迷。
玩了納雍到赫章,可樂古跡可觀光,史冊追敘古夜郎,文物琳琅漢時邦。
幾曾滄海溯漢事,城堡已非文物藏,前觀遺址新石器,後看可樂漢墓群。
千萬遺址追往事,水西歷史悠久悠,哲莊田壩戰斗址,紅軍戰斗狀史詩。
將軍魂魄垂青史,浩氣凌雲豎功勛,六十二年風雲渡,杜鵑血水染茶園。
珠市夷山景幽麗,得天獨秀自然生,萬畝草場牧馬狀,九宮鍾乳狀石林。
溶洞千姿皆入畫,奇花異卉多知名,麗天樂地多多地,不如赫章韭菜坪.。
金鍾撲地普照寺,水繞山環景色形,神光普照育新賢,普渡眾生出埃塵。
萬曆年間修禪院,四紀風雨歷纖泥,浩劫十年金碧損,碑殘香火盛前城。
赫章特產有櫻桃,裝入缸瓶成嘉品,輸入世界幾大洲,粒粒珍珠華夏寶。
看罷赫章到威寧,風光景色又翻新,草海名羊披星走,烏蒙風光此處傾。
鶴群陣陣聲宵漢,魚星點點躍斗星,輕舟離岸舒芳草,湖心亭棹煙波渺。
水禽竟翅舞長空,幾岸群山秀色好,生態平衡要保護,湖山楊柳高原妙。
萬里晴空鷗鶴舞,莽莽烏蒙氣象騷,牛欄江邊江水流,,黔滇一水復長留。
月落日升千萬載,,共和四載展宏圖,苗語夷歌聲繚繞,豐年管弦舞翩猷。
雙霞洞處風物勝,,玉皇閣中妙趣同,最高峰頂觀草海,文洞長題漣留游。
涌珠洞旁興古事,羊街瀑布水煙蒙,中水漢墓觀前物,,缺柱油茶風物幽。
清茶一杯悠然遍,轉到畢節情綿綿,路漫漫兮到畢節,諸多美景任游觀。
七星關前懷古韻,諸葛孔明曾征南,祭旗七星三國時,通和五族一橋連。
紅軍舞士安眠地,紀念碑成紀忠魂,苗民起義遺址在,清朝未年有勛名。
遺址時代新時器,留存畢西萬千年,苗新兩地傳千古,任人觀摩存古跡。
大屯土司遺庄園,水西夷族族人沿,民國出了過文人,余公達父詩文存。
革命年華幾十春,詩文留記狀詩魂,一卷浩氣存黔山,住宅亦成名跡聞。
雞嗚三省雲貴川,聲達行步雖半天,如今刻碑作紀念,一口放開三省傳。
老鷹洞地成公園,涼風爽爽好遊玩,地下何物藏其多,前往觀光暢順然。
惠泉寺中惠泉在,惠人惠民多詠傳,天河公園盪游意,休息一通情坦然。
林美河清風景好,勞作下來清閑妙,畢烈陵園瞻英靈,助吾寫詩佳句生。
繼承先烈求完志,國強民富賦祭詩,紅軍長徵到畢節,建立川滇黔省會。
革命遺址今修復,參觀人員應切記,遵照先烈傳統走,光輝大道任馳騁。
畢節古城遺址多,相傳八景景最珂,諸君若要來遊玩,請聽大概好游蹤。
東壁朝霞晨雞嗚,一輪紅日冉冉升,龍淮夜月蟾宮影,玉盤盪漾顯斑讕。
南山雨霽甘霖降,雨暢清新呈瑞靄,翠屏霞日蒸霞蔚,蔥蘢風光增麗色。
雙蜂脫穎勢插空,毓秀鍾靈人文盛,響水轟雷逐浪卷,倒瀉銀河珍珠麗。
靈峰仙景上重宵,登臨仰觀天鴻遇,豐樂秋成金黃滿,稻香勝似桂花馨。
畢節風景多奇異,任君觀玩留韻句,請君留下記實文,長留烏蒙狀行去。
大好河山處處美,水西之地有詩味,華國人民同來游,聲傳九洲北京意。
記下舊景新景出,借筆一敘後來游,黔西有個沙井鄉,發掘古址觀音揚。
考查文明古遺址,萬數年前人類住,水西歷史悠長久,化石化驗有人後。
傳遍中華人景仰,游覽觀光可去處,西電東送起東風,黔西電站群起中。
洪家渡口修電站,數萬人民移家匆,築壩工人激情在,提前完工報國公。
高原平湖不久遠,游覽觀光幾年後,素豐營下風光美,又建電站正東風。
全民涌躍掘金富,不久又要立豐功,黔西人民爭辦廠,火電廠今縣民頌。
古州發展實在快,幾大企業同上來,撒縣建市不在遠,基礎建設搞得快。
萬人廣場春意滿,四大風光牌上現,待到他日市落成,再寫稿子頌明時。
———作者:侯尚培
⑹ 侯氏家譜,
誰能找到完整的侯氏家譜!!謝謝!
侯氏族譜
侯
姓
5348【天津】侯氏族譜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鈔本
四冊
美國;
5349【河北
⑺ 侯氏家譜,
誰能找到完整的侯氏家譜!!謝謝! 侯氏族譜 侯 姓 5348【天津】侯氏族譜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鈔本 四冊 美國; 5349【河北
⑻ 溫縣侯氏家譜
侯 姓
5348【天津】侯氏族譜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鈔本 四冊 美國;
5349【河北南皮】侯氏族譜不分卷 侯光藜編輯 民國七年(1918)重修石印本 五冊 北圖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註:始修於明崇楨八年,此為三修。
5350【江蘇】侯氏宗譜三十一卷首一卷(清)侯應洹重修 清宣統二年(1910)清忠堂活字本 三十九冊
吉林大學;
5351【江蘇無錫】錫山東里侯氏宗譜十二卷(清)侯守廉等六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八冊
日本 美國;
5352【江蘇無錫】錫山東里侯氏八修宗譜二十卷(民國)侯學愈纂修 民國八年(1919)鉛印本 十八冊
歷史所 美國(附二卷、二十一冊)註: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侯先春始修。
5353【浙江鄞縣】侯氏支譜不分卷 民國間木活字本 一冊 天一閣;
5354【浙江】臨海夏館侯氏宗譜□□卷(清)洪枰序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序刻本;浙江臨海縣博(存卷3);
5355【浙江】臨海夏館侯氏宗譜□□卷(清)周來賓序 清這光二十九年(1849)序刻本 浙江臨海縣博(存卷1、2);
5356【浙江】臨海夏館侯氏宗譜(清)陳甫序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浙江臨海懸博(存卷1-7);
5357【浙江】臨海夏館侯氏宗譜十二卷(民國)李定纂 民國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臨海縣博(存卷1、3、6-10)浙江臨海縣邵東鄉山下坦村朱家嶴;
5358【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譜不分卷(清)胡朝翰 王世昌修纂 清嘉慶十年(1806)木活字本 一冊
浙江圖;
5359【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譜不分卷(清)侯寶九 侯允晚修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二冊
浙江圖;註:書口鐫《昆陽上谷侯氏宗譜》。
5360【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譜不分卷 (清)侯千扶 侯千瓜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三冊
浙江圖 註:書口鐫《上谷郡侯氏宗譜》。
5361【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譜不分卷(清)夏增榮輯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三冊 浙江圖
書館 註:書口鐫《上谷郡侯氏宗譜》。
5362【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譜不分卷(民國)侯載元 侯載繪修纂民國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四冊
浙江圖書館;
5363【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譜不分卷(清)侯昌銘 侯鳴珂等修 清光緒十一年(1885)木刻本河南圖 日本 美國;
5364【湖南湘鄉】湘西侯氏三修譜□□卷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13-l6);
5365【湖南衡山】若驛侯氏三修譜十六卷(民國)侯業紹 侯聲洋等修 侯家麟纂 民國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二冊 湖南圖;
5366【廣東】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 民國七年(1918)鈔本 一冊 美國 註:該族散居香港新界、廣東寶安等地。
5367【廣東番禺】金錢村侯氏族譜不分卷 (清)侯子城志 清道光十二年(1832)寫本 一冊 美國;
5368【廣東】南海亨田鄉侯氏族譜不分卷(民國)候恆鍾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鈔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註:明嘉靖三十六年侯繼祿首撰。
5369【四川簡陽】侯氏族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嚴正相編輯 民國三十年(1941)石印本 二冊;北圖 四川圖;
5370【四川高縣】上啟侯氏族譜一卷(民國)侯澤金纂民國十六年(1927)鈔本 四川高縣落潤鄉紅星村曬壩生產隊 註:譜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5371【雲南洱源】鄧川侯氏族譜不分卷(清)侯鈞瑞撰 民國鈔本 一冊 雲南圖;
5372 香港新界丙岡侯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二十四年(1935)寫本 一冊 美國;
5373 侯氏家乘 《清》侯鵬著 清嘉慶十五年(1810)刻本 五冊 北圖 。
5374 侯氏族譜 水西侯氏宗親理事會編 1999年印 一冊 20多萬字 貴州黔西
據文獻記載,侯姓在中國歷史長河的近萬個姓氏中,是一個古老而多源的姓,也是一個分布較廣的大姓,在《百家姓》中列在第73位。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單獨立傳者有57人,被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者有121人。著名人物有:魏國名將侯嬴,漢代大司徒侯霸,北朝大將侯景,隋代藝術家侯白,唐朝首任宰相侯君集,北宋大臣侯蒙、水利專家侯叔獻,清朝文學家侯方域、侯涵,當代化學家侯德榜、醫學家侯寶璋、著名相聲藝術家侯寶林、全國政協副主席侯鏡如等。
據我多年的考證,現居桂林市縣(自治縣、區)的侯氏家族約一萬人,占桂林市總人口的五百分之一,其分布情況如下:興安縣的侯姓現約5000人,祖先是北宋大臣侯蒙,他因與當朝宰相不和,怕遭誅連九族的滅頂之災,於公元1120年巧妙地南逃到興安董田隱居。八百多年來,其後裔先後分居在興安鎮的粉洞,高尚鎮的靈龍、東源,華江瑤族鄉的六洞河等近30個村寨,墾荒耕田,繁衍生息;臨桂縣的侯姓是明代朱元璋的駙馬、鎮蠻大將軍侯德天,他在臨桂茶洞定居,其後裔分居在兩江鎮的妙田和永福縣羅錦的谷嶺、高田的葡萄,共約1000人;靈川縣的侯姓約1100人,是宋代山東侯姓人遷到靈川大圩定居,其後代有一支遷至興安高尚廟腳居住;荔浦縣的侯姓約300人,是廣東侯姓人遷到花簪定居;資源的侯姓約1100人,是江西侯姓分別遷到黃龍、坪水底定居,資源車田小地的侯姓,卻是從興安華江瑤族鄉六洞河遷入;全州縣侯姓有600多人,從資源縣坪水底分居到大西江鎮定居;恭城栗木鎮大營村侯姓100多人,是太平天國時從興安遷入;灌陽侯姓700多人,是從興安高尚蘭田和臨桂妙田遷入,另一支是由少數民族改為侯姓;龍勝的侯姓約1000人,是從灌陽、資源、湖南城步等地遷到平等、馬堤等地定居;桂林市區、雁山龍潭的侯姓約200人,平樂、陽朔兩縣的侯姓約100人,均從本地侯姓遷入。
近千年來,侯姓人絕大部分分居在桂北湘漓兩水的發源之地和山區,吃苦耐勞,為開墾山區荒原,發展山區生產,保護山區資源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侯姓人勤耕勤讀,據興安董田侯蒙家族家譜記載,在明清時代,有侯蒙的六代到十一代孫共10人到北京、山東、山西、浙江、廣東、湖南、四川、重慶等省市赴任未歸,在那裡繁衍後代。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少侯姓青年讀大學、研究生,或出國留學,如興安鎮的侯波,從上海大學畢業後,就東渡日本留學深造;資源縣梅溪坪水底農民侯光南的4個子女和侯光獻的3個子女,都大學畢業,成為有較高文化的侯姓家庭。
後魏時有中山人侯洛齊,本為侯姓,後為仇氏養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時,他以平涼州功高,拜為內都大官,其後漸成望族,成為中原仇姓一支。
⑼ 我是山東濟南人,姓侯,我們族譜上寫著是從山西遷移過來的。我父親是「鳳」字輩,
侯氏尋源
--------------------------------------------------------------------------------
發表日期:2008-6-16
侯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繫上古時期倉頡的後代,即《漢上谷長史侯相碑》所雲:「侯氏,出自倉頡之後。」倉頡,即蒼頡,《世本》、《說文解字》等書說他是黃帝的史官,是漢字的創始者。相傳他是今河南南樂縣人,一說他是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渭水北岸)人。《周地記》說:「倉頡姓侯岡氏,名頡」,他的後代有一支住在馮翊衙縣(治所即今陝西白水縣東北彭衙村),簡稱為侯氏。
《新唐書 宰相世系》雲:「侯氏出自姒姓。夏後氏之裔封於侯,子孫因以為氏。一雲本出姬姓,晉侯緡為曲沃武公所滅,子孫適於他國,以侯為氏。」這里第一條所說的「夏後氏」,為古部落名,相傳禹是其領袖。《史記 夏本紀》說:「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北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但是夏後氏的後裔何時受封,「侯」的地理位置在哪裡?均不見記載,難怪宋人鄭樵《通志 氏族略》說:「或雲(夏後氏之裔封於侯),無義。未聞有國號侯進也。」第二條是說侯氏出自姬姓,系以爵為氏。《元和姓纂》、《通志》等書均主此說。據《史記 晉世家》記載,晉國是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建都於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初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歷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晉侯緡,於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晉武公》殺死,其子孫逃難到其他諸侯國,以祖上原來的爵號「侯」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還有一支出自姬性,即《金鄉長侯成碑》所雲:「君諱成,字伯盛 周文王之後,封於鄭,鄭共仲賜氏曰侯。」這里所說的「鄭共仲」即為春初期鄭庄公的弟弟叔段之子。叔段因謀反,為鄭庄公所伐,潛逃到共(在今河南輝縣),故又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後,鄭公賜他的兒子共仲姓侯,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氏除上述幾支外,還有一支系少數民族姓氏所改,即《魏書 官氏志》所記,鮮卑族原有胡古口引氏(一作古口引氏),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後,將其了改為侯氏。
侯氏雖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如春秋戰國時鄭國有大夫侯宣多、侯羽,魯國有侯叔夏、侯猛,齊國有侯朝,魏國有侯贏。秦、漢之際,中原一帶戰爭頻繁,侯氏部分人外遷至今河北、甘肅的一些地方,如西漢侯芭為巨鹿(今河北鄉縣西南)人,東漢侯瑾為敦煌(今屬甘肅)人。漢末,侯宣多的後裔徒上古(郡治今河北懷來東南),裔孫侯恕為北地郡(治今寧夏吳忠縣西南)太守,在北地三水(今寧夏同心縣東)安家。侯恕4世孫植,隨北魏孝武帝西遷,被賜姓侯伏氏,又賜姓賀吐(吐一作屯)氏,其後復舊,仕北周,任驃騎大將軍,封肥城節公。西晉至南北朝時期,侯氏有遷至今貴州、四川、廣東、內蒙、遼寧等省者,如西晉侯馥為祥柯(今貴州凱里縣西北)人,南朝梁侯弘遠西充(今屬四川人),南朝陳侯安都為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南朝梁侯景為內蒙人,北魏侯深為尖山(在今遼寧省境)人;《古今姓氏書門辯證》載,「侯景以安北將軍夏侯夔之子,為長史,遂去夏稱侯氏,托為景族子」;又有東漢河南密縣人侯霸的後裔於南陳時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小丹陽)。唐代的《元和姓纂》列上谷、丹徒、三水、絳郡(治今山西絳)、河南(今河南洛陽)為侯氏郡望,侯氏還分布於今陝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時期,今河南、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廣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氏的聚居點。從清初開始,福建、廣東侯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此後,有的人又移居海外。
戰國時魏國人侯贏,70歲時任大梁(今河南開封)夷門的小史,後被信陵君(魏公子無忌)迎為上客,曾獻計信陵君,設法竊得兵符同,勝秦救趙,為時人推重。西漢高帝時有酷吏侯封。東漢初有河南密縣人侯霸,熟知舊制,官至大司徒,封關內侯。南朝梁情朔鎮(今內蒙古包頭東北)人侯景,先魏,繼歸高歡,又降梁,受封為河南王,後舉兵叛變,攻破建康(今南京),於551年廢梁帝自立,國號漢。
隋代有臨漳(今屬河北)人侯白,性滑稽,愛說諷刺詼諧的話。後世因稱詼諧的賞為侯白。唐初有大將侯君集,函州三水(今陝西旬邑)人,太宗時曾任宰相。唐代還有閩縣(今福建福州)人侯固,文宗太和中登第,官至鐙坊靈武節度使同平章事。北宋有治水專家侯救獻。遼末有農民起義首領侯暨。明代有宦官、航海家侯顯,當時名望僅次於鄭和;還有兵部侍郎侯恂,其子侯方域,明末與方以智等稱「四公子」,還精通中醫理論、有才名。乃至侯氏後代多名醫。從此侯氏多為在朝為官有「侯半朝」美稱、現今故宮博物院有詳細記載。清代有女文學家侯芝。名震華夏。
在本族中,先祖侯安在明朝為山西總兵時稱萬戶元帥,二世祖侯時鹿、時虎等為明、清基業戰功卓著,三世祖朝忠、朝陽等封為朝廷欽差大臣,四世祖侯振舉等幾十位將官封為清開國之勛,侯家軍鎮守遼西四百餘年,共出四百餘名將軍,5000餘兵士,忠烈護國永載史冊戰死沙場300多名將官,英烈滿門。
尤其是清朝歷史中,侯氏的歷史貢獻功不可沒,祖傳千百年的琉璃瓦工藝,在前清建造的沈陽故宮及東陵、北陵、永陵和北鎮太廟等,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充分體現了皇瓦窯的輝煌功績,以三朝元老侯振舉為起源的世襲琉璃窯總管官位(四、五品官)共延續8代26位,尚有初步考證,北京故宮琉璃製品也是侯氏本支在門頭溝琉璃窯燒制。如今侯家宗譜和皇瓦窯已列入中央國寶檔案。
近現代有化學家侯德榜,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侯寶璋,法學家侯外廬,語言幽默大師侯寶林。黃浦名將侯鏡如,現任將軍侯冕、侯書軍、侯樹棟、侯樹森。當今國家政府要員侯宗賓、侯捷、侯春懷。
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單獨立傳者57人,被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者121人,侯姓是第82大姓。
從以上的文獻,可以對侯氏的來龍去脈,獲得兩點認識。第一,他們是甫一出現便遍布於北方各地的,而且這個家族的人材輩出,早在先秦時期就已聲譽卓著;第二,他們是直接傳自黃帝軒轅氏的姬姓後裔,因為3000年前始建的晉國,是傳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於晉國的公族,當然也是名正言順最為光彩的正統黃帝子孫了。 不過,過去的眾多姓氏學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歷史,推溯得更為久遠。像《姓氏考略》一書就指出:「一雲,出自姒姓,夏後氏之裔封於侯,子孫以為氏。」
http://www.hszpw.net/dateil.asp?id=16&data=der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