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雙龍鄉簡介
1、基本概況雙龍鄉位於甘肅省靖遠縣城西北,距縣城120公里,東接興隆鄉,南倚泰和山,有原始森林1866公傾,西鄰石門鄉,北瀕黃河與景泰縣五佛鄉相望,黃河流經境內22公里。雙龍鄉總面積182.1平方公里,轄永和、黃坪、城川、雙龍、碾溝、義和、仁和、北城8個行政村50個村民小組,2897戶15774人,有耕地29351畝,人均1.86畝,其中水地11081畝,旱地18270畝。雙龍鄉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糜谷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優質水稻、大棗、香水梨、羔羊肉等,已初具規模。
② 想周末到四川附近的旅遊景點玩一天,自駕車出遊,最好是風景漂亮氣候比較涼快的地方
你可以到成都遠郊區的西嶺雪山去玩,單邊可能要花費一個小時左右, 成都西嶺雪山滑雪場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設施最好的大型高山滑雪場、大型雪地游樂場和大型滑草場、高山草原運動游樂場。它坐落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嶺雪山,距成都市區僅95公里。
滑雪場佔地為7平方公里的高山台地,海拔約2200—2400米。冬季積雪厚度達60厘米以上,雪質優良,形成南方獨特的林海雪原奇觀。
滑雪場擁有2000套世界名牌滑雪器具,10條國際標准滑雪道,可容納2000人同時滑雪。滑草場培植了0.5平方公里的高山草坪,為中國大型高山滑草場。眾多的高山草原運動、娛樂項目使其成為大草原運動游樂場。
場內建有全長2500米的吊箱式觀光索道,將滑雪場與西嶺雪山主景區日月坪有機的聯為一體,遊客還可領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雲海、日出、陰陽界、日照金山、森林佛光等高山奇觀。
地址:大邑縣西嶺鎮
交通:從成都金沙車站乘專車直達或在金沙車站乘坐到大邑的車,再轉乘車到西嶺雪山
電話:82955837 82955838
在西嶺雪山附近還有一個花水灣溫泉度假區,可以去看看,溫泉水量豐富,並含多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具有極高醫療價值。他們都屬於大邑縣,如果你再有時間可以到屬於大邑縣的另一個城鎮去看看,劉氏庄園,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地主庄園,系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庄園始建於1931年,總面積6萬平方米。園周高牆聳立,田疇綠樹,翠竹環繞;園內門庭洞開,亭宇相連,共有大小房281間,大小天井44個,花園、影院一應俱全。
庄園分為南北兩個陳列館。南館是地方劉文彩一家生活起居的場所,其中建有聞名中外的泥塑群像「收租院」。北館是劉文輝先生的「榮歸」公館,現為「川西民俗博物館」,共收集展示實物近2000件,是了解川西民俗文化風情的珍貴場所。 到了那裡就幾分鍾路程,可以順道去看是全國最大的民間博物館——建川博物館;建川博物館,全稱建川博物館聚落(Jianchuan Museum Cluster),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聚落佔地500畝,坐落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劉氏庄園所在地安仁古鎮。聚落內將建設抗戰、民俗、紅色年代藝術品三大系列20餘個分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金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的民間博物館。
建川博物館聚落25個博物館2個主題廣場分別由磯崎新、切斯特·懷東、邢同和、張永和、彭一剛、馬國馨等國內國際知名建築大師、雕塑大師擔綱設計,創造國家級建築、雕塑精品。
抗戰博物館系列,建設有中流砥柱館、正面戰場館、飛虎奇兵館、不屈戰俘館、川軍抗戰館等分館及抗戰老兵手印廣場和中國壯士群塑廣場;
紅色年代博物館系列,設有瓷器陳列館、生活用品陳列館、章鍾印陳列館、宣傳畫陳列館、票證陳列館、鏡鑒陳列館、音像品陳列館等分館;
民俗博物館系列,設有老公館傢具館、三寸金蓮文物館、老七十二行館等分館。
此外,還包括汶川大地震博物館、國防兵器館。
建川博物館聚落現館藏珍貴文物超過200餘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57件,這在國內民營博物館中首屈一指。
建川博物館聚落匠心獨具地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單純的「博物館」的概念,不僅超乎想像地在國內第一次將多達20餘個博物館匯集在一起,而且還進一步將各種業態的配套如酒店、客棧、茶館、文物商店等各種商業等匯集在一起,讓這些配套設施呈現亞博物館狀態,形成一個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遊休閑、收藏交流、藝術博覽、影視拍攝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新概念博物館和中國百年文博旅遊及鄉村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
同時,建川博物館聚落與老街、老公館群街坊構成的古鎮旅遊區、劉文彩和劉文輝公館田園風光區形成了安仁古鎮的三大旅遊版塊。剩下的你在網路上收一下就有了,因為我的家鄉在大邑縣,所以比較了解,可以你去看看,不錯!
③ 二戰時中國部隊軍裝為啥是黃色
並非全部都是黃色。
軍服換裝有一個由中央軍向地方軍推而廣之的過程。早期的中央軍制服是以黃綠色為主,但制服的顏色也因季節而異。以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張治中時期)與教導總隊這兩支嫡系精銳部隊為例,他們不僅配備了德國的武器裝備,制服也由德國進口的土黃色呢料製成,草黃或棕黃色系的制服多為夏季穿著,進入冬季後則改穿灰色系制服。抗戰爆發後,國民革命軍第88師在淞滬會戰時期所穿的軍服採用的是一種近似青蘋果色的布料,而到了南京保衛戰時則改穿灰色軍服,這是軍服顏色因季節而異的一例。中央軍尚且如此,各地方部隊的制服顏色更是「五彩繽紛」,無法統一。例如七七事變時保衛盧溝橋的29軍為灰藍布軍裝,閻錫山的晉綏軍,共產黨的第十八集團軍等也多以灰藍色棉布軍服為主,川軍中有不少部隊的制服為草黃色,而龍雲的滇軍中甚至出現了一種近似墨藍色的軍服。在中央軍與地方軍協同作戰的戰場上,日軍往往會看到穿著不同顏色軍服的中國軍隊向他們進攻,故而在他們的宣傳畫報上,中國軍隊的制服也是灰、黃、藍、綠各色皆有。
④ 古代時期的牧野之戰中為什麼會存在一支川軍
牧野之戰是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大勝之戰,也是商朝走向滅亡的一次戰爭。由此看來,這次戰爭對於兩個朝代來講都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性的戰爭,它意味著商朝的滅亡,同時也意味著周朝的崛起,然而這場戰爭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是一場具有爭議性的戰爭。起因是在周伐紂的路途中,周軍不但毫無懼怕之心,反而載歌載舞,通宵達旦。大家都知道,在周武王討伐紂王的時候,可謂是以弱伐強,雞蛋硬要跟石頭碰的節奏,那麼在周軍毫無勝算的把握時,為何周軍還這樣歡喜,臨危不亂呢?
⑤ 河北一大叔用圓珠筆畫出百駿圖,他畫的駿馬與真馬相比有多神似
河北滄州,一大叔用一支圓珠筆和一張田字格紙,竟完成了一幅壯觀的《百駿圖》。
他當時畫了28隻猛虎,象徵中國的28個行省,老虎們個個勇猛地撲向落日,落日象徵著奄奄一息的日本。張善孖把這幅畫命名為《怒吼吧,中國!》。並在畫的左下方題字道:“雄大王風,一放怒吼;威撼河山,勢吞小丑!”
張善孖的抗戰國畫,開了美術界國畫形式抗日宣傳畫的先河。
他用自己畫筆下雄壯威武的猛虎,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意志,是中國美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畫虎大師,人們稱張善孖先生是中國“真正的愛國大畫家”!
⑥ 劉伯承的偉大故事
劉伯承出身行伍,戎馬一生。他帶兵打仗不但有勇,更善用謀。在川軍之中他就有了名將之美稱。加入革命隊伍之後,他善於學習,勤於動腦,使他的指揮藝術逐步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紅軍長征的路上,智取遵義城、巧過大涼山、強渡大渡河、飛奪滬定橋等一系列戰爭奇跡都是劉伯承指揮先遣隊創下的。
在抗日戰爭中,劉伯承率領八路軍一二九師深入山西抗日前線,他利用日寇的輕敵麻痹派出一個營夜襲陽明堡機場,取得炸毀敵機數十架的戰績。為了有效地消滅日軍,他利用圍城打援之術,在神頭嶺巧設伏兵,打潞城誘敵出援,一舉殲敵千餘名,這在抗戰初期算得上是輝煌的戰果。他利用兵家之忌,在山西七亘村邊疆兩次設伏,使日軍白白多送上百餘條性命。在抗日戰爭中敵我力量對比相去甚遠,我軍採用的多為游擊戰術。劉伯承把游擊戰的指揮藝術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他說:「游擊戰爭的『游』就是機動,『擊』就是殲滅敵人;『游』以掩護自己的弱點,尋找敵人的弱點,『擊』以發揚自己的特長,撇開敵人的特長」。他為游擊戰總結出一系列簡練有效的戰術方法,諸如「攻擊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猛虎掏心」,「釜底抽薪」;「狼的戰術」、「麻雀戰術」、「黃蜂戰術」;還有「拖刀計」、「殺回馬槍計」、「吸打援敵計」等等。
在解放戰爭中,劉伯承的指揮藝術達到了臻於完美的地步。他一戰上黨,殲敵十三個師三萬餘人,給了到解放區搶地盤的國民黨軍隊當頭一棒;再戰邯鄲,殲滅敵人兩個軍,有力地支持了毛澤東的重慶談判。隨後他奉中央指示,揮師向東橫掃,然後下定陶、打巨野、戰滑縣,直殺得國民黨軍隊摸不著頭腦,連續五戰五捷,殲敵十個半旅,計七萬餘人。
(6)川軍宣傳畫擴展閱讀:
歷史評價
劉伯承的一生,經歷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全部過程。他判斷敵情准確,計劃戰斗周密,善於出奇制勝,以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著稱。
朱德元帥曾贊譽他「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有古名將風,為國家不可多得的將才」。
陳毅元帥留下過「論兵新孫吳,守土古范韓」的名句。
鄧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寫道:「伯承同志是我黨我軍的大知識分子,大軍事家。他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軍事理論造詣,在國內外屈指可數。」「對於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伯承是有大貢獻的。」
面對榮譽和功勞,他本人生前曾謙遜地說:「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點點成就,那是黨和毛主席的領導所給我的。離開黨,像我們這些人,都不會搞出什麼名堂來的。因此,我願意在黨的領導下,做毛主席的小學生,為中國人民盡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十二個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伯承
⑦ 國民黨川軍領袖(馮天魁)的簡歷
馮天魁,是電視劇《正者無敵》由陳寶國飾演的角色。網友認為馮天魁原型為川軍一二二師師長的王銘章將軍。另一原型為范紹增將軍。
馮天魁原型為川軍一二二師師長的王銘章將軍,出川後改編為二十二集團軍第四十一軍,其任軍長,後在滕縣保衛戰中殉國,王銘章將軍的抗日事跡與劇中的馮天魁幾乎一樣。馮天魁是川軍永州守備司令兼66師師長,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一地長官,馮天魁掌握著重兵之權,國民黨反動勢力、日本侵略者等各方勢力都對他虎視眈眈。在危機四伏的情況下,馮天魁步步為營,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陰謀詭計。抗戰爆發後,馮天魁率領川軍走出四川,堅持抗戰。台兒庄大戰爆發,川軍在兵力不足,武器彈葯匱乏的劣勢下,和日軍戰鬥了七天七夜,馮天魁壯烈犧牲。川軍的頑強抵抗,為台兒庄大戰贏得了時間。
人物評價
著名演員陳寶國在劇中挑起大梁,出演大智若愚、命運多舛的川軍統帥馮天魁。劇中他歷經磨難,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率先帶領軍隊走出四川,堅持抗戰,譜寫了一曲民族正氣之歌。甫一出場,他便以「荒唐將軍」的面目出現,目不識丁,一出口白字連篇,行事乖張。組建海陸空三軍大會,買飛機向敵軍投擲大糞,將姨太太作為犒賞獎勵士兵,諸多橋段更讓這個角色笑料百出。但在荒唐面孔之後,隱藏的是一個深謀遠慮,智勇非凡的愛國將領。編劇石小克表示,在查閱大量資料之後,他被四川人骨子裡的幽默和智慧深深吸引,將多位川軍傳奇人物的特性和經歷糅合在一起打造出馮天魁這個人物。他外邪內正,思維方式和行事方法都會大大出乎觀眾的想像。
陳寶國表示,馮天魁是個名副其實的「雙面人」,兼具喜劇與悲劇色彩,為自己提供了非常大的表演空間。而最吸引自己的則是馮天魁為國盡忠,戰死沙場的壯志豪情。陳寶國透露,一直以來他希望能夠詮釋好「工農兵」三個類型的角色。在《鋼鐵年代》中,他完成了工人角色的圓滿刻畫,而在這部《正者無敵》中,馮天魁恰恰符合他內心深處中對於軍人的定義。「他內在是一個充滿陽剛之氣的漢子,又是個有血有肉的男人,戀著自己的親人、戰友,同時能在祖國需要自己的時候義不容辭,戰斗到只剩一個人。這就是我心中的英雄。有這樣的軍人,這個國家和民族永遠不可能被侵犯。」
經過多次合作,在編劇石小克看來,陳寶國總能精準抓住創作者想要的感覺,看似平常的台詞也能被他演繹的豪情萬丈,為人物增色頗多。談到表演技巧,陳寶國則分享了他的理解:「演戲無非喜怒哀樂四種表情,最難演的是心,演員要真正用自己的心去出演角色,才能將所有情感很極致的迸發出來。不被自己扮演的角色所感動,就沒法兒感動觀眾。」
人物原型
川軍將領的集大成者
喜歡考究歷史的觀眾早就指出,川軍歷史上並沒有馮天魁這號人物。石小克回應道:「陳寶國老師飾演的馮天魁是汲取了王銘章、范紹增多個川軍傳奇人物特性和經歷的產物。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種集大成的方式,來展現川軍將領們的諸多特徵。這也是影視藝術創作中常用的手法。雖然寫川軍抗戰的靈感很早就有了,願望也一直很強烈,但是我本人會怕對歷史的了解不夠,寫出的東西淺薄,辜負了家鄉的父老鄉親。於是只好用了幾年的時間,走訪各處的博物館、檔案館,拜訪眾多歷史學家和抗戰川軍倖存者。這些搜集到的豐富的資料,匯集成了馮天魁等劇中人物。相信我們傾力打造的《正者無敵》不僅可告慰英烈,也會將川軍的事跡永留人間。同時,也希望在9月份國語版的上星播出中,能把四川文化和精神帶給全國的觀眾朋友。
原型一王銘章
李宗仁曾說過:「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庄之大捷,台兒庄之戰果,實滕縣先烈造成之也。」《正者無敵》的結尾,馮天魁英勇抗敵,最終戰死沙場。而這悲壯的最後一戰,創作素材便源於歷史上的滕縣保衛戰,而這個原型,就是著名的川軍將領王銘章。
王銘章在川軍中以英勇善戰著稱,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他主動請纓,後因誓死保衛滕縣而犧牲殉國,為台兒庄大捷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是中國軍方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高級將領之一。
滕縣保衛戰中,王銘章為第41軍代軍長,統一指揮122師、124師。雖說有兩個師,每個師又有兩個旅,但每個旅實際只有一個團的兵力,數量上遠不能與日軍相比。而且部隊使用的是四川土造的七九步槍、大刀、手榴彈。輕重機關槍、迫擊炮數量甚少,而且質量低劣,甚至必需的交通、通信工具和衛生裝備器材也嚴重缺乏。
盡管如此,王銘章仍告誡手下:「我們身為軍人,犧牲原為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以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之罪愆!」1938年3月16日一天,就有萬余發日軍的炮彈落在滕縣。17日天剛亮,日軍又開始狂轟濫炸,滕縣成了一片焦土,滕縣南關的守城士兵也死傷半數以上。形勢危急之時,王銘章召屬下宣布:「死守滕城,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沒有本師長的手令,任何人不準出城,違者就地正法!」
臨近黃昏,日軍攻入了西門,佔領了西城牆,王銘章率領身邊的參謀立即登上西北城牆,指揮作戰。他命令身邊僅有的特務連一個排奪回西門城樓,勇士們沖上去,但全部壯烈犧牲。此時,城牆上的日軍居高臨下,機關槍瘋狂掃射。王銘章中彈犧牲後,守城官兵仍繼續與日軍搏鬥,最終只有十七人突圍。滕縣死守為中國軍隊完成戰略合圍贏得了寶貴時間,震驚中外的台兒庄大捷才得以實現。
原型二范紹增
當數馮天魁這幾位性格迥異的姨太太之間的明爭暗鬥。這個橋段的誕生,據編劇石小克說,來源於那個時期的川軍將領范紹增。這位歷史上著名的川軍將領,姨太太多達四十位,而他的「姨太太外交」更成為了當時的奇聞。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范紹增為便於金屋藏嬌,討姨太太們的歡心,斥巨資在今重慶大禮堂對面的民國路,修建了佔地面積很大的公館范庄。為了讓姨太太們跟上時代的步伐,范紹增專程從上海聘來教師,培養妻妾們學習西方文化。太太們開始西化,尤其是年輕貌美、文化較高的趙蘊華、何蜀熙,以後成了重慶上流社會的兩朵交際花,對范紹增幫助很大。
國民黨政府內遷重慶後,范紹增騰出范庄,先後在范庄住過的有蔣介石、宋美齡、孔祥熙等。范紹增專派品位頗高的趙蘊華、何蜀熙兩位姨太太整日陪伴在何應欽夫人王文湘、顧祝同夫人許文蓉左右,並經常送去時鮮食品、新款服飾,甚至金銀珠寶。「姨太太」路線大獲成功,此後,范紹增連連升遷。抗戰中,范紹增也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前動員會上,他對官兵們講:「過去打內戰,都是害老百姓。這回抵抗日本侵略,我就是傾家盪產,拚命也要同你們在一起,把日本人趕跑。」
1939年初,時任第88軍軍長的范紹增率部出川,在江西東鄉一帶同日軍作戰;次年夏,又轉移浙西作戰;冬,調太湖張渚地區擔任防守。日軍第22師團長土橋一次指揮日偽兩萬多人進犯,在宜昌一帶展開激烈的拉鋸戰。范紹增親臨第一線督戰,終於擊敗日軍。
1942年5月28日,范紹增率部擊斃日軍第15師團長酒井中將。酒井被炸身亡,引起很大震動,因為在日本陸軍歷史上,在職師團長陣亡,自陸軍創建以來還是第一個。5月29日,范紹增率88軍又擊傷日軍第40師團少將旅團長河野,連創兩大輝煌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