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曾風光一時的天地會、青幫、哥老會,後來都去了哪裡
一拜天為父,二拜地為母,三拜日為兄,四拜月為嫂,五拜五祖,六拜萬雲龍大哥,七拜陳近南先生,八拜兄弟和順。——《天地會·八拜歌》
那麼這盛極一時的三大幫會為何在同一時間集體消失?
這些幫會組織雖然風光,但是他們的一些行為方式於現代社會已經完全脫鉤,甚至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新中國成立後,一貫道等"反動會道門"被政府取締,而袍哥、青幫、洪門等幫會組織也在無形中解體了。至此,延續數百年的幫會,在中國大陸被徹底消滅。
『貳』 洪門真的漂白了嗎
洪門一直不是黑社會,也不存在漂白這說法
洪門是歷史上第一個革命組織。
300年前沒有軍人的時候,洪門就是相當於革命先領。
然後出了清幫,興中會,同盟會 ,哥老會會等等,當時盡管不是正規軍,但起到了最大的影響,先後同盟會改組,改名國民黨,成就了第一個中國黨派, 然後就是後面共黨,保皇黨...等等,各種黨派成立
嚴格來說:洪門是第一個民間革命組織。
共黨沒成立的時候,都是洪門和清幫在推翻清政府,那時候幫會是唯一的革命主流,孫中山先生成立同盟會,孫中山加入洪門後,得到了洪門的幫助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成立了第一個民主國家:中華民國 然後把同盟會改名國民黨,那時候,國民黨黨派基本上是幫會人士。如果你是國民黨將領。你沒有加入任何幫會。那麼國民黨的人不會聽你的話,當時的國民黨主流基本上是清幫,洪幫,哥老會,小刀會各種幫會人士。
抗日時期,幫會人士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比如清幫杜月笙,幫忙抗日出過不少力,比如洪幫司徒美堂,在海外為了支援抗日,直接把海外洪門堂口變賣,支援抗日戰士。洪門在海外還宣傳國家,啟動海外華人一起幫忙捐款抗日。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叄』 洪門的宗旨
海外洪門組織自開山立堂的宗旨,是愛國家,愛民族,抵禦外來侵略。300多年來,他們為了保衛祖國而浴血奮戰,抗禦外侮,鏟除軍閥,進行斗爭,進行革命。1923年10月10日,五洲洪門第三次懇親大會在美國舊金山召開。司徒美堂、黃三德及海外不少洪門團體的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這次大會著重討論了改堂為黨,成立中國致公黨的問題,所以實際上了也是第一次正式籌備組黨會議,並通過了《中國致公黨黨綱草案》,會議決定成立中國致公黨籌備委員會。1925年8月籌備委員會總會又發出《通告全體洪門人士書》,就有關建黨的具體事項,通告了全體洪門人士。
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門第四次懇親大會在舊金山召開。來自美洲各地、香港、澳門和上海等地的洪門組織代表參加了會議。大會的主要內容是:決定以洪門致公堂為基礎,組織華僑政黨,定名為中國致公黨;通過《中國致公黨黨綱》;選舉陳炯明(1878-1933)、唐繼堯(1883-1927)為黨的正副主席總理。這一次懇親大會為中國致公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中國致公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致公黨的成立,標志著華僑政治力量的新的崛起。中國致公黨成立後,在美洲凡是有堂的地方都建立了黨的組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致公堂組織也實行改堂為黨,使致公黨的組織遍布亞洲、美洲等30多個國家,但由於洪門之間有較強的獨立性,改堂為黨的決議,未能在海外各地洪門團體中普遍實行,實際上形成了黨堂並存、堂黨不分的格局。在中國致公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後,又決定存堂保黨,以黨領導堂,這一決定和「一大」相比是很大進步。「九·一八」事變後,致公黨領導廣大黨員投入了抗日救國斗爭,譴責蔣介石不抵抗政策,並通過致公堂等洪門團體發動華僑積極支持國內一切抗日救亡運動。司徒美堂也立即聯合各僑團組織,發動了募捐救國,又親自攜帶僑胞及捐贈物資到上海慰問十九路軍。1937年「七·七」事變後,司徒美堂以古稀之年,奔赴呼號於美國、加拿大、古巴、秘魯、巴西、巴拿馬等國之間,宣傳抗日救國。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南下侵略南洋各國,激起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憤怒反抗,海外的致公黨(堂)組織也運用各種方式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或組織華僑抗日武裝,參加當地人民的抗日軍。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的洪門人士許志猛、官文森、陳演生秘密組織發動華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戰。
『肆』 洪門與孫中山,司徒美堂的關系
孫中山
孫中山先生一生致力於民主革命。1911年,他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年的建封建帝制,開創了亞洲第一民主共和國,中國共產黨人為此尊之為「民主革命先行者」。當年,為了廣泛團結、動員海外華僑參與國內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運動,歷史上孫中山先生曾經三次赴美進行革命活動。對於這段歷史,史料是這樣記載的:「1896年(甲午戰爭失敗《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翌年)孫中山第一次赴美時,因當地保皇黨勢力大於革命派勢力,孫中山尚未加入洪門,故未能得到海外洪門的支持,因此收效甚微。他回憶當時從舊金山到紐約,橫穿北美大陸,所到之處向當地華僑宣傳革命道理,陳述清廷腐敗,祖國處於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如不迅速推翻『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腐朽清王朝,無以拯救祖國。然而,每處歡迎革命者,不過數人數十人而已」。「1903年,當孫中山再次(取道日本)赴檀香山時,他已經對具有悠久歷史、並在東南亞和美洲一些國家華僑中有著較大影響的海外洪門組織有了較深的了解,其中知悉當時的美洲華僑十之八、九皆屬洪門天地會各堂口之人,那裡的洪門力量十分雄厚。為把這股力量納入革命的軌道,使海外廣大華僑能直接或間接地起來參加和支持當時國內的革命運動,他認識到自己非親自參加洪門組織不可。因此,他遂於同年所聽從了其舅父楊文納的建議,請當時的洪門老前輩『叔公』鍾水養(又有史學家考證為:鍾兆養)介紹,於1904年1月,毅然加入了該地(檀香山致公堂)天地會組織,並在當地『國安會館』舉行的入闈儀式上,當場被封為『洪棍』(相當於今天的元帥一職)」。據考,這個入堂檔案至今仍保存完好,其記錄為:「天運甲寅癸卯年念五念四日,在會館大放洪門招賢納士,香邑孫逸仙領票鍾國柱保。」從此,他便被洪門中人尊為「孫大哥」。
統一洪門名稱明確奮斗宗旨
1904年孫中山加入洪門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致公黨邁出了實行改組的關鍵性一步。據歷史記載:「入堂後不久的孫中山,是年乘『高麗號』輪隻身赴美,在美洲致公堂大佬黃三德(1863-1946)陪同下,遍訪美洲各地傳播革命,並積極幫助美洲致公總堂進行整頓組織的工作。」「當時美洲的洪門組織達26個之多,雖然有統一的設在舊金山的總部,但那時的狀況卻是山堂分立,名稱不一,聯絡鬆散,組織與組織之間行動上常有分歧,再加上以康有為為首的保皇會從中挑唆和誤導輿論,幾乎使一向具有愛國傳統的洪門組織,忘記了自己『反清復明』的本來宗旨。有鑒於此,此時以赴美聯絡會員為已任的孫中山,一邊廣泛地向洪門人士解說洪門成立的淵源和奮斗史,一邊竭力向他們宣傳國內革命的形勢和前途,使得美洲致公堂的領導人(包括司徒美堂)和那裡的大多數成員更加明白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後來,孫中山在1918年所著《心理建設》一書中提及此事時,深情而詳細地回憶道:「當余之在美洲鼓吹革命也,洪門之人初亦不明吾言,予乃反而叩之反清復明為何者,彼眾多不能答也。後由在美國之革命同志鼓吹數年,而洪門之眾乃始知彼等為民族老革命也」。據記載,孫中山的這次美洲之行「還以洪門『大哥』的身份,積極向當地的洪門前輩建議進行『堂務改組』,爭取各地分堂成員注冊,並受美洲致公總堂委託,親自起草重訂了《美洲致公總堂八十條公章》。其章程規定曰:一首先美洲洪門組織統一名稱為致公堂;二明確規定『本堂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奮斗宗旨』」。這個章程今天看來,它不僅比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同盟會成立大會上提出的同一綱領要早一年零四個月,而且它的提出也有力地影響了海外洪門後來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並成為海外洪門組織最終實現「改堂為黨」走向政黨的歷史轉折點。
喚起海外華僑參加革命運動
據史載:美洲致公堂進行重大改組後不久,正時值國內革命運動如火如荼:1906年國內接連爆發了萍鄉、瀏陽、醴陵等起義;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國內又先後爆發了規模和聲勢更大的饒平、黃岡、慧州、防城、鎮南關、欽州、河口等起義;這時活躍在安徽和浙江兩省的光復會也發動了相應的起義。為了能進一步促進革命高潮的到來和便於同盟會成員與洪門組織的公開活動,1911年5月孫中山先生第三次親自赴美。此次美洲之行,孫中山一方面作出了令當地同盟會分會會員一律加入致公堂,與致公堂合並的決定;另一方面又多次與美洲致公堂首領黃三德磋商具體聯合事宜,並成立洪門籌餉局,為國內武裝起義籌備軍餉。例如,他曾親自寫信給美洲致公堂雲:「為促進革命大業,倘海外同志及洪門能聯絡成為一個團體,則以美洲計,集合三五萬人亦殊非難事。現時美洲各埠華僑漸有歸心革命之趨勢,望各同志要乘機鼓舞,使革命思潮日進不已。」在中山先生的積極倡導下,當時美洲同盟會支部和美洲的致公總堂都表示了極大的熱忱。1911年農歷五月二十二日,雙方都在各自報刊《大同日報》和《少年中國報》上刊登了「以成大群,合大力,而圖光復之大業」的布告宣布聯合。由此,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和影響下,海外各地致公堂洪門天地會的成員紛紛直接或間接地參加了孫中山領導和發動的反清武裝起義,其中,在著名的黃花崗之役沖鋒陷陣、獻身捐軀的72名烈士中,就有29位是海外華僑和洪門人士。在經濟上,海外洪門組織還慷慨捐資輸財,籌集巨額經費支援國內革命,僅1910年至1911年間,美洲致公總堂就為國內起義籌款抵押大廈5座,捐款數十萬美元助餉革命;加拿大洪門致公堂甚至把該堂的公產作為抵押,得到的錢全部捐獻給國內的革命斗爭。正因為海外洪門在辛亥革命中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孫中山先生曾經說:「華僑是革命之母。」海外洪門組織從原來以「生存自衛、俠義除奸、經濟互助」為宗旨,到自覺接受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民主革命政治綱領,積極投身國內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洪流,不僅通過辛亥革命擴大了自身社會影響,增強了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而且,經過辛亥革命的洗禮,使洪門組織在政治上更加成熟,並為後來中國致公黨的成立,完成了組織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司徒美堂
司徒美堂 1868—1955 ,出生於廣東開平,188
0年到美國謀生。曾當過廚夫,隨美國軍艦到過南北美洲及歐洲各地,後加入當地華僑組織的洪門致公堂。1894年,他在致公堂內組織安良堂,以「鋤強扶弱、除暴安良」為號召,被擁為「大佬」 即洪門大哥 。1905年繼設安良總堂,任總理,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
1931年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後,司徒美堂領導僑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支持十九路軍上海抗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他以七秩高齡之身,親自發動美東地區僑社成立「紐約全體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為祖國籌措戰費。為集中精力從事救國工作,他辭卻它職,專司該會工作,一干就是5年之久。其間,他堅持每天早上10點上班,一直工作到深夜,風雨無阻,從未間斷。盡管自己並不太富有,他還是竭其所有,盡力捐輸,名列紐約地區捐款最多的17位華僑之一。在司徒美堂的帶領下,美洲洪門僑眾全力捐助祖國,貢獻至巨;而他所在的籌餉總會在八年抗戰期間,亦募集了約330萬美元的巨款。1941年,司徒美堂受聘為中國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是年冬回國活動。途經香港時,適逢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欲拉攏其出面組織香港幫會,他堅決不就,並成功地設法離港,輾轉到達重慶。翌年,他又專程前往南美洲各國,向華僑宣傳祖國抗戰。抗戰後期,他還鼎力支持國內經濟建設事業,在重慶等地設立華僑興業銀行;1945年春當選為中國洪門致公黨全美總部主席後,還被推舉為聯合國成立大會中國代表團的華僑顧問,備盡保護服務之責。
新中國成立前夕,司徒美堂應毛澤東之邀輾轉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於會後居留北京。其間,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為新中國建設貢獻出自己的餘生。
參考資料:http://www.gmw.cn/content/2005-08/21/content_292759.htm
http://topic.zse.net/news/2007/10/12/163210-14447-1.html
『伍』 很多人都知道「洪門」,它到底是個怎樣的組織
洪門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華人社團,世界上只要有華人存在的地方就會有洪門的存在。洪門只是他們對內的稱呼,對外他們有一個更加廣為人知的稱呼“天地會”。我們所聽過的哥老會、三點會、三河會、添弟會、袍哥會、三合會、安親會、致公堂、紅幫等等這些都洪門的分支,或者是洪門在不同時期的名稱。
後來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洪門的老大司徒美堂從美國回到了中國,把當時洪門在中國地區的分支致公堂改造成為現在的民主黨派中國致公黨,洪門就此有了一個官方身份,並且司徒美堂還獲得了站在毛主席身邊參加了開國大典的榮耀。
『陸』 洪門的歷史作用
洪門是中國源於明末清初的一個秘密組織。主旨為反清復明,對外通稱天地會。後來演變成多個的社團或會黨,並隨著華僑移民南洋而遠播東南亞。現代一般皆泛指清朝時期,曾參與反清復明的組織。中國的秘密社會,主要有會黨和教門兩大系統。
孫中山在1903年末,經叔父鍾水養的介紹拜入檀香山洪門致公堂(同興公司),並曾任洪門大陸山山主。致公堂系統在舊金山的世界大會上轉型為中國致公黨,推舉陳炯明為總理,中國致公黨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事業,是中國8個民主黨派其中1個。
清中、晚期,「洪門」山堂支系遍及江南及中國各地,甚至發展到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會員以百萬稱。由於頑強抗清,「洪門」會黨成為了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的重要同盟軍。孫中山、秋瑾、陶成章等辛亥革命黨人曾先後加入「洪門」相關組織,孫中山先生甚至直稱「洪門」為「民族老革命黨」。中共創始人李大釗在《中山主義的國民革命與世界革命》一文中稱:「天地會」是與馬克思親自創建領導的第一國際保持組織聯系的唯一的中國革命團體。
洪門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譚人鳳在《社團改進會意見書》中寫道:「革命(辛亥革命)之成,實種於二百年於前之洪門會黨」「在運動之初,惟洪門兄弟能守秘密。發動之後,亦惟洪門兄弟能聽指揮。」「人無論遠近,事無論險夷,人人奮勇,個個當先,卒有武昌起義,各省回應,不數月而共和告成,軍隊之功,實亦洪門兄弟之功。」
『柒』 關於洪門
洪門的確有這個組織!目前在台灣,澳門,香港(目前已經在香港申請合法化)
香港三合會(新義安,14K。和勝和)前身就是洪門,後演變成黑社會組織,正式脫離洪門,上海青幫也是洪門演變過來的!
謝文東,不過只是小說《壞蛋是怎麼樣煉成的》虛構人物,沒有這個人。小說里的北洪門,南洪門在現實比沒有。
現實中的洪門在台灣已經徹底合法化,主要是宣傳「忠義」 文化,很多小說把洪門寫成最大反派,實際上是對洪門的誤讀!
『捌』 介紹一下洪門的歷史,影響,和一些主要事件
洪門,起源於「漢留」。這個組織的發起者,便是經常出現在影視劇中的陳近南。
陳近南之後,該組織的領袖是殷洪盛。後來殷洪盛抗清犧牲,其子攜組織成員投奔鄭成功。此後,「漢留」的目的也逐漸明確為「反抗滿清迫害統治,留存漢族文化」。
洪門又名「天地會」、「紅幫」、「萬順會」等,名字的來源一說是根據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年號來的,又一說是根據漢的繁體字——「漢」——去除中間的中土,就成了洪,去除中土是因為漢族人的中原被滿族侵佔了。
洪門對內稱為洪門,對外則一致稱為天地會。到了民國初年,洪門的勢力已經發展到了海外。其中洪門的一個分支致公堂,在1925年10月10日召開懇親大會,宣布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由此,抗日戰爭時期最大的海外華人華僑抗日組織就這么誕生了。
(8)洪門宣傳擴展閱讀:
致公黨成立後,在北美等有堂的地方都建立了黨組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堂口也改建為黨組織,使致公黨遍布亞洲、美洲等30多個國家。但由於洪門各分支之間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改建黨組織的決議未能在所有地區實行,導致了堂口、黨組織並存的情況。致公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後,決議存堂保黨,實行了以黨領導堂的決議。
「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致公黨黨員投入了曠日持久的抗日救國斗爭之中,譴責以蔣為首的反動派的不抵抗政策,並通過致公堂等洪門組織發動華人華僑積極支持國內的一切抗日救亡運動。當時的洪門元老司徒美登以古稀之年,奔走於美洲各國家及各方勢力之間,宣傳抗日救國,發動募捐,親自攜帶捐贈物資及人員慰問抗日軍隊。
不同於大部分組織的垂直縱向管理,洪門有縱又有橫。除了職位、名頭上的縱向線,也有手勢、暗號、暗語系統。這些言談隱語、手勢均是洪門內博學之士所編造的,在世界上並沒有任何組織可與其相提並論。這也是得益於中華文化的精深,才能創造出如此嚴密精確的語言系統。
洪門(中國致公黨),現在已經是海外華人華僑的中堅力量了,不得不說這是得益於前輩們的辛勤與拼搏,希望致公黨可以繼續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