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了慶祝台兒庄戰役的勝利,武漢舉行了什麼慶祝活動
在中國機械化部隊的沖擊下,日軍的騎兵敗退。台兒庄大捷,鼓舞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激情,掀起了抗擊日寇的高潮。為了慶祝這一勝利,武漢舉行了10萬人的大遊行,遊行隊伍前面,用卡車載著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巨幅畫像。
Ⅱ 台兒庄戰役勝利後有哪些慶祝儀式
台兒庄大捷,鼓舞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激情,掀起了抗擊日寇的高潮。為了慶祝這一勝利,武漢舉行了10萬人的大遊行,遊行隊伍前面,用卡車載著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巨幅畫像。軍事委員會參謀長何應欽在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報告軍事時,稱:「敵坂垣、磯谷兩師團,直迫台兒庄,經孫連仲部堅強抵抗,以楊軍團由東北向西南壓迫,並以孫桐萱、曹福林、李明揚各部,渡過微山湖,斷敵交通補給,迄4月3日,我包圍之勢已成,對台兒庄之敵,乃實行總攻,敵傷亡約達2萬人,幾全部殲滅,我俘獲無算,為抗戰以來空前之大勝利。」
Ⅲ 因寫關於台兒庄的策劃案,需各種關於台兒庄的信息,麻煩朋友們給傳點,謝謝
不知道你自己有沒有找,我在新浪上給你找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台兒庄——- 一座城 一個人 (2011-12-02 17:50:49)
標簽: 文化陳偉古城台兒庄大戰京杭大運河雜談 分類: 吆喝伊犁--我的軟文作品
一座城 一個人
10月里的一次意外造訪,讓我淺薄的閱歷增加了一些厚重的內容,關於歷史,關於戰爭,關於文化。
那是因為魯南,江北,一個叫台兒庄的地方。
去之前,台兒庄就是印象里歷史教科書上李宗仁將軍身後的那個站牌,是一部叫《血戰台兒庄》的電影,知道這附近曾經有鐵道游擊隊的身影,這里有「微山湖上靜悄悄」,去了就想「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去之後,才知道台兒庄已經是一座重建的古城。
這里有著悲壯的大戰文化遺址,和華沙、龐貝、麗江齊名,城內有水,水路縱橫,城內有古宅林立,北方大院、魯南民居、徽派建築、閩南建築、歐式建築、宗教建築、山西建築、水鄉建築,或典雅,或莊重,或玲瓏,或威嚴,以種種不同的姿態和諧的矗立在城裡,風情旖旎。
這座形成於明清的古城,曾經是商賈迤邐、一河漁火,而1938年的那場著名戰爭則將這個古城毀於一旦,當然也讓世界記住了這個小城的名字。
五年前,因為叫停了一個投資5億元的房地產項目,才得以保留這個古城的基座。
如今,走在古城裡,踩在運河邊的青石板上,打量青石板旁古色古香的店鋪和客棧,看見店鋪和客棧里老舊的物件,彷彿夢境。
風景似曾相識,舟楫搖曳的運河上方深秋的月亮千百年來一直照耀著這片土地,古城卻已經不是73年前的古城,有時候,端詳一座城,就像是翻閱一頁頁歷史,品讀一段段過往歲月的滄桑歷程。
避開白日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深夜獨自一人遊走在古城的燈火闌珊里,喧囂退去,夜色恰到好處地凸顯古城的韻味,亭台樓閣里,巷陌胡同間,讓人有時空錯亂的感覺,難道是靈魂已經穿越數百年?
一座城
著名的乾隆皇帝曾交口稱贊台兒庄,並御筆親書:天下第一庄。
這「天下第一庄」不是浪得虛名。
這個運河重地其時的繁華和愜意有跡可循,那個已經遠去的時代留下背影的同時,也在老人的記憶和文獻與建築的遺存里殘留著一些頑強的文化基因,正是它們,讓古城得以復活。
萬家大院、月河街、馬可波羅驛館、天後宮、船形街、至尊橋……這是明清時的一個水陸通衢,碼頭、酒肆、青樓、票號、當鋪、戲院,各色人等在此演繹世相百態,還似乎依稀可以想到那時的歌舞昇平、燈紅酒綠,齊魯豪情和江南韻致在此融為一體,
看到清真寺前的彈痕牆,「千里走單騎」酒吧里陳列的銹蝕鋼盔、仿製槍炮,又將記憶推到1938年。
教科書里對「台兒庄大戰」進行了高度評價: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抵抗外來侵略正面戰場第一次重大勝利。一萬多侵華日軍在此丟了性命,三萬多中國將士和百姓在此浴血疆場,「毀了一座城。救了一個國」。
走在古城裡,夜幕下的水街水巷燈火迷離,有興致高的遊客還在舟櫓搖揖,偶爾,「船妹」會唱起好聽的小調,旋律優美。
仔細聽,那歌詞居然是寫台兒庄的:台兒庄,我的家,當年那場血戰,從此名揚天下。爹說,子彈打穿了咱牆上的磚;娘說,炮彈掀翻了咱房上的瓦。好一場廝殺!中華好男兒將強敵殲滅在咱的屋檐下。壯我中華,愛我中華……後來得知,這是喬羽作詞的《台兒庄小唱》。
歌是心靈的吶喊,此刻在這個地方聽到這首歌有別樣的感覺。
古城裡偶爾也有鍾聲起伏。
此刻躺在畫舫里的人,帶著些許醉意,看著兩岸的影影綽綽,想必猶如置身於幾百年前的康乾盛世,聽到乾隆用頓挫有力的聲音滿懷興致地高吟:「台庄水汽罩樓台,雨後斜陽岸不開。人在長亭深處好,風帆一一入眼來。」
恍恍惚惚間感覺到時光的飛逝,古城幽遠的歷史和繽紛的現實,一下子變得伸手可及、熟悉親切起來。
遠去了繁華如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告別了不休徵戰,此刻的古城寧靜真實。
月的清暉灑在古典的青瓦灰脊上,遠處,翻唱的「1938年,鬼子進了中原」歌聲,和著一個角落裡傳出的柳琴聲,突地傳出一聲激越的魯南運河大鼓藝人的說唱,一段段歷史就這樣被再現了。
一個人
面前這個男人,戴著眼鏡,溫和,斯文,儒雅,生在浙江金華,行伍出身,擔任過日本歐姆龍株式會社的高管,擁有工學和管理學的雙博士學位。
他叫陳偉,如今是山東棗庄市市長,台兒庄就坐落在棗庄。
2006年,剛上任的市長面對的是一個曾經位居亞洲榜首的煤炭城市已經資源枯竭的尷尬現實,如何轉型?如何起步?
面對20萬人的就業壓力,一次調研時與古運河的交集讓他從此冥冥之中和這片古老土地結緣,多方權衡之後,他鎖定了文化旅遊產業。
從剛上任兩個月起,這個穿著布鞋的市長就開始他的「造城」計劃,當然,這不是簡單的跟風復制,而是對一種文化脈絡的梳理,對某種歷史的傳承,凝聚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探求台兒庄人一個看得見的未來。
陳偉和古城,是那幾年台兒庄人話題里避不開的兩個關鍵詞,這個看似文弱的人有一個倔強的脾性和堅持的勇氣。
站在京杭大運河僅存的三公里古河道邊,凝望殘存的破敗建築和棚戶區,陳偉將目光放得很遠。
他開始騎著一輛自行車東轉西轉,和街巷深處的老人攀談,翻閱從全世界各地搜集來的有關資料,咨詢全國一流的古建專家,向幾家大型企業的老總「化緣」……
考察、訪問、探尋,挖掘、搶救、調研和查證,從不同渠道尋找參考各種文獻資料和民間傳說,搜集大量散落在民間的物什器皿。
無數的資料匯總過來,無數的論證會精益求精,遵照存古、復古、創古的原則,除了建設古城,還規劃百種工藝、百座博物館、百種業態進入。
這樣建起來的古城,不是一個披著古建外衣的現代建築,而使得它承載了大戰文化、運河文化和魯南地域文化。
文化基因的激活讓台兒庄古城沒有淪為平庸。
五年時光,沒有消磨這個年輕市長的毅力,沖破重重質疑,將一個活色生香的古城從夢想帶到了現實。
有時候,一個中年男人的堅持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何況,這個男人還是個市長。
在例行的會議上,我算是見識了這個學者型的市長。
三個多小時的會議,面對100多位國內的專業文化記者,他侃侃而談,經濟數據、歷史掌故信手拈來,邏輯清晰,談吐幽默,互動交流時更是回答精彩,會議全程沒有人走動,沒有人離場。
這應該也是個奇跡,也算是佐證了他的學識和能力名不虛傳。
故事,沒有結束
用經濟的眼光打量古城,就必須列舉一些數據。
截至2011年10月,僅僅建成40%的台兒庄古城,竟然吸引了200多萬遊客。在政府沒有投資一分錢的情況下,五家企業當初投資的4億元啟動資金已經變成了古城153億元的凈資產,增值38倍;3年裡,給當地創造了8萬就業崗位;3年來,它還使棗庄市的民營經濟活躍度,從倒數第一躍升為全省第二。
這是棗庄市政府的成績單,也是台兒庄百姓看得見的實惠。
依託2700年歷史的大運河文化打造的北方水鄉,讓附近500公里范圍內的遊客實現了低成本的水鄉游。
獨一無二的、70年前台兒庄大戰留下的53處二戰遺址讓遊客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而根據歷史照片和視頻畫面恢復的6600座八種風格的明清建築彷彿讓遊客重新回到那個年代。古城內,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百種手工工藝,都賦予它強烈的文化內涵。
現在這座可以用放大鏡看的手工版古城,豐富的建築、文化形態,不僅讓遊客有了親近歷史的感覺,它也吸引了文匯報、遠東出版社等文化單位投資入駐。
台兒庄大戰期間,《文匯報》每天都用頭版頭條報道戰況,既真實、客觀,又鼓舞國人士氣。如今的古城文匯酒樓成了大戰文化展示區,集中了報道大戰的全部《文匯報》,讓遊客體會大戰的激烈。
而那座460萬元建成的萬家大院,在以每年60萬元的租金租給客商後,客商又投入1000萬元進行裝修,每年的盈利達到200多萬元。
隨著土地升值,遊客門票收入,文化企業的入駐,棗庄在沒有一分錢投入、沒有一分錢貸款的情況下,初步實現了由主要依賴煤炭向依靠文化產業的發展轉型。
目前,在台兒庄古城還沒有全部建成的情況下,200多萬遊客已經給當地經濟帶來巨大活力,會議、飯店、農家樂、計程車、文化產品、演出等產業都開始呈現出繁榮景象,就連這里的咸鴨蛋都賣到2元錢一個。
已經取得一切都還只是個開始。
陳偉和他的團隊以及台兒庄古城有更高遠的目標,棗庄正在努力打造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申遺,台兒庄古城是不可缺少的一段,同時台兒庄古城和華沙古城也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被二戰炮火毀壞、可以作為世界遺產進行重建的城市;其次是打造國際休閑旅遊目的地,還將打造全國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及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
台兒庄古城像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它的劇情還在延續,誰也不好預言它的未來,也許某一個高潮正在醞釀。
我們充滿期待。(蔡立鵬)
Ⅳ 台兒庄戰役詳細介紹
台兒庄戰役詳細介紹:
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中國軍隊在山東省南部台兒庄地區,擊敗侵華日軍進攻的一次較大規模的戰役。1938年3、4月間,侵華日軍急欲打通津浦線,奪取徐州,然後沿隴海線西進,取道鄭州南下,進攻武漢。台兒庄是山東嶧縣的一個鎮,位於台棗(庄)公路及台濰(坊)公路的交會點,扼運河的咽喉,是進攻徐州的必經之道。國民政府軍事當局決定在此會戰。
1938年3月14日,津浦線北路日軍磯谷廉介第十師團南下猛攻滕縣,同川軍王銘章第一二二師血戰三晝夜,17日滕縣失守,師長王銘章殉國。20日,日軍第十師團佔領嶧縣,旋即向台兒庄突進。在津浦線右翼,日軍板垣征四郎第五師團於1938年2月上旬自濰坊向臨沂進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急調張自忠第五十九軍同龐炳勛第四十軍協同作戰,於3月12日取得了臨沂大捷。嗣後,張龐兩軍在臨沂一帶同日軍多次激戰,牽制第五師團達十餘日,粉碎了日軍第十、第五兩個師團會攻台兒庄的作戰計劃。
3月23日,日軍第十師團一部同台兒庄守城部隊孫連仲第二集團軍池峰城第三十一師騎兵連在台兒庄以北康莊附近接戰,台兒庄戰役開始。次日,日軍兩千人在飛機大炮配合下猛攻台兒庄,突破北牆,有兩百人沖入庄內,被中國守軍全殲。25日,中日兩軍在台兒庄北的劉家湖血戰。27日晨,日軍攻破台兒庄北門,開始了犬牙交錯的拉鋸戰,持續多日。28日夜晚,日軍猛攻台兒庄西北角,西門告急,三十一師副師長康法如率隊反擊,同日軍巷戰。30日,第二十七師派出敢死隊增援西北角,同日軍展開肉搏戰,打退了日軍的進攻。4月3日,日軍佔領台兒庄東南門,投擲催淚瓦斯彈,守軍死傷十之七八,全庄四分之三陷入敵手。在這危急關頭,在台兒庄中央防線北面作戰的湯恩伯第二十軍團從棗庄南下,4月6日,在台兒庄東北的底閣、楊樓大敗來自臨沂的坂本支隊,並與孫連仲集團軍會師。中國軍隊士氣大振,日軍發生動搖。
6日下午,日軍從台兒庄北撤,中國軍隊全線反擊。當晚肅清庄內全部殘敵。7日凌晨,中國軍隊發起追擊,歷時半月的台兒庄戰役取得了勝利,消滅日軍一萬餘人。台兒庄戰役的勝利,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振奮起全國軍民的抗戰精神,從而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
Ⅳ 關於台兒庄戰役
台兒庄大捷是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台兒庄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咽喉,是徐州的門戶。日軍奪取山東要地後,增加兵力,追擊當面中國軍隊。日軍第10師團由北自南展開進攻,第5師團由東北方向從臨沂向嶧縣(今嶧城)進攻配合作戰。
1938年3月16日,日軍第十師團組編瀨谷支隊(旅團)作為先頭部隊,向台爾庄以北騰縣發動進攻,揭開了台兒庄戰役的序幕。
中國軍隊在騰縣與敵進行拚死戰斗後,18日,騰縣、臨城陷落。20日,東北方向韓庄、嶧縣失守。瀨谷支隊在它部日軍尚未到達的情況下先行逼進台兒庄。
中國第5戰區在李宗仁將軍指揮下,為確保台兒庄陣地,以保衛徐州,調整戰略部署,准備聚殲孤軍突入之日軍瀨谷支隊。3月24日,蔣介石親到徐州視察,並組成中央臨時參謀團協助李宗仁指揮。同時,中國共產黨命令新四軍在廣大淮河流域配合友軍,使津浦路南段日軍不敢貿然北上支援南下日軍,周恩來還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提出作戰方針建議,得到深切贊許,並派出代表鼓勵李宗仁利用台兒庄以北有利的山區、湖溝地形給敵一次沉重打擊。
3月24日,瀨谷支隊在航空火力支援下向台兒庄發動猛攻,中國守軍與之展開激戰。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日軍不斷增加兵力,配以坦克、重炮實施攻擊,守軍傷亡甚重,日軍突入台兒庄。28日,中國守軍對突入之敵展開圍攻。
為切斷嶧縣之敵增援台兒庄,中國軍隊一部於30日對嶧縣佯攻,一部協助解決台兒庄附近之敵,極力破壞嶧縣至台兒庄之間的鐵路、公路,遮斷嶧縣與台兒庄的聯絡,竭力阻敵南下。同時,中國軍隊一部向另一方向南洛、三里庄前進,截斷日軍聯絡,阻敵增援。另一部由嶧縣南下圍攻日軍。29日,日軍急令攻擊臨沂的坂本支隊轉向馳援台兒庄。但於31日,遭中國軍隊阻擊,經數日激戰,予敵重創,使其救援計劃落空。
30日,日軍瀨谷旅團長親率支隊後續力量增援台兒庄,全力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同日,中國軍隊將進入台兒庄之敵完全包圍。在日軍的優勢火力下,中國軍隊不避犧牲,浴血猛攻。4月3日,中國軍隊終於沖入台兒庄,與敵展開街壘戰。6日晚,中國軍隊全線攻擊。戰至7日凌晨,除一小部日軍突圍至嶧縣附近固守待援外,余敵全部被殲。
台兒庄大捷是抗戰爆發後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但也取得了重大戰果,殲滅日軍2萬餘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 台兒庄是徐州的門戶,它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
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軍瀨谷支隊向台兒庄發起進攻,與中國守軍第2集團軍第31師展開激戰。
台兒庄戰役總指揮
李宗仁將軍
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27日,瀨谷支隊主力一部突入北門,第31師與敵展開拉鋸戰,守軍傷亡甚重。28日,突入台兒庄的日軍被第31師圍攻,敵方損失甚重。29日,李宗仁遂令第2集團軍死守台兒庄陣地,並嚴令湯恩伯部南下,協助第2集團軍解決台兒庄之敵。31日,中國軍隊將進入台兒庄之敵完全包圍。4月3日,中國軍隊向日本侵略軍發起攻擊。日軍拚力爭奪,佔領了市街大部。中國軍隊一次又一次反擊,展開街壘戰,奪回被日軍佔領的市街。雙方陷於苦戰。6日晚,中國軍隊全線攻擊瀨谷支隊。戰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軍突圍至峰縣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圍之敵全部被殲。
台兒庄戰役是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 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取得了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巨大勝利。此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Ⅵ 我了解的台兒庄戰役經過 林廣明
台兒庄大捷網路名片
血戰台兒庄台兒庄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台兒庄會戰和血戰台兒庄。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巨大勝利。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消滅了日寇大量有生力量。同時,也有數萬華夏英雄兒女為國捐軀。戰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孫連仲、張自忠、仵德厚、田鎮南、關麟征、池峰城、王銘章等抗日名將火線指揮。電影《血戰台兒庄》全面地反映了中國軍隊的全面抗戰。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及戰場舊址可供參觀、憑吊。
目錄[隱藏]
簡介
台兒庄
戰前軍事形勢
戰役進程
領導人
意義
詳細介紹之二
[編輯本段]簡介
台兒庄大捷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次重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 台兒庄大捷是抗戰爆發後中國在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激戰中,國民黨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0萬人,傷亡失蹤近3萬人。但也取得了重大戰果,殲滅日軍1萬餘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編輯本段]台兒庄
台兒庄位於棗庄南部.地處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咽喉,是徐州的門戶,乃兵家必爭之地,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可見台兒庄地理位置的重要。日軍奪取山東要地後,增加兵力,追擊當面中國軍隊。日軍第10師團由北自南展開進攻,第5師團由東北方向從臨沂向嶧縣(今嶧城)進攻配合作戰。
[編輯本段]戰前軍事形勢
李宗仁剛抵徐州之時,正是上海新敗之際。大家感到,中國軍隊在京滬線上陳兵百萬,尚難保淞滬,今敵軍挾新勝之威,南北兩路向徐州而來,李宗仁以十餘萬雜牌軍與之周旋,真如「螳臂擋車」。徐州城內人心惶惶,市面蕭條,形同死城。為了安定人心,李宗仁每日清晨或午後,都要騎馬到城內主要街道巡視一番。「心情雖極沉重,而態度故作悠閑」。可見,當時李宗仁的日子的確不好過。世人都以不同心情猜測著由他領導的這支雜牌軍,在勢頭正盛的虎狼之師的圍攻下的可能結局。
[編輯本段]戰役進程
徐州會戰,是1938年2月至5月,中國第5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禦戰役。此戰,日軍動用8個師、5個旅約30萬人,中國參戰台兒庄敵我態勢圖部隊前後有70個師約100萬人,歷時5個月,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首先在南線將日軍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企圖;繼而在北線將東路日軍擊敗於山東臨沂地區,又將西路日軍之右翼阻止在山東嘉祥地區,粉碎日軍在台兒庄會師的計劃。 1938年1月26日,日軍第13師團向安徽鳳陽、蚌埠進攻。日軍以為拿下蚌埠已是易如反掌之事,不料進至明光以南,即為李宗仁部署的李品仙的第11集團軍和於學忠的第51軍,利用淮河、淝河、匯河等地形堵截,雙方血戰月余,不分勝負。第5戰區以第59軍軍長張自忠率部馳援,進至固鎮地區,協同第51軍在淮河北岸地區頑強抗擊日軍。敵軍在此停留,竟不能越雷池一步,這大出日軍主將畑俊六所料,十分惱怒。於是,畑俊六遂自南京調集援兵及坦克、野戰炮等重武器,傾巢來犯。敵人洶洶而來,李宗仁感到硬拼、硬堵要吃虧,待敵援軍聚集明光一帶時,李宗仁命坐鎮蚌埠的李品仙將31軍於1月18日自明光全線西撤山區,伺機出擊,將津浦路南端正面讓開;將於學忠的51軍南調,布防淮河北岸,憑借險要地形,拒敵越河北進,敵援軍以餓狼撲食之勢猛撲明光,結果撲了個空,沒有捕捉到李品仙的主力。接著日軍攻下定遠、懷遠等地,但一無所獲。此時西撤的31軍遵李宗仁指示,從敵軍左側向東出擊,將津浦路之敵截成數段,圍而殲之。淮海前線之敵,後路忽被斬斷,不知凶吉,費九牛二虎之力將31軍從津浦線向西壓。李宗仁遂命部隊採用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戰術,牢牢地盯住津浦線;此時參加淞滬會戰的21集團軍北調合肥,以其第48軍固守爐橋地區,第7軍協同第31軍迂迴攻擊定遠日軍側後,迫日軍第13師團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51軍乘勢反攻,至3月初恢復淮河以北全部陣地。第21集團軍和第31軍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淮河兩岸日軍首尾難顧,與中國軍隊膠著於津浦沿線,從而使日軍對淮河流域的進攻宣告徹底破產。 徐州以南地區之戰,日軍損失達三四千人,中國軍隊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這次勝利,除了中國軍隊的浴血奮戰之外,皖北人民對軍隊給予了極大的支持。皖北人素稱強悍,英勇善戰,當地有句俗話說:「紙糊的江南,鐵打的皖北」。當日軍侵入淮河流域之際,皖北人民就自動組織起來,協助中國軍隊阻擊日軍,在定遠、明光等地,日軍都遭到了當地民眾武裝的襲擊,把日軍搞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些武裝的民眾潛伏在城鎮中、村莊里、山林間,日軍每到一村一鎮都會遭到他們的打擊。當時的紅槍會等武裝組織約有3000多人在皖北到處襲擊日軍,攪得日軍日夜不得安寧。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淮河流域的阻擊戰中也起了配合作用。在南京淪陷前不久,中共駐南京代表團就派李世農到安徽,組建中共皖中工委,動員和組織皖中各縣人民抗戰。1938年春,中共無為縣委領導的游擊武裝就開始在淮南鐵路兩側進行游擊活動。1938年初,中共中央從延安將張如屏、曹雲露等派回壽縣,成立中央安徽工作委員會,開展抗日游擊活動。 1938年3月上旬,白崇禧奉命去徐州協助李宗仁作戰之前,曾請周恩來、葉劍英商談作戰方針。當時周恩來、葉劍英建議:津浦線南段應採取以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的聯合行動,使日軍不敢貿然北上支援南下的日軍;徐州以北應採取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方針,以達到穿插分割、各個擊破的目的。白崇禧對此建議非常贊賞,並在後來照此實行了。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也積極配合淮河沿岸李宗仁的部隊,阻擊日軍北犯。張雲逸所率新四軍一部曾遵照中央軍委指示,進入蚌埠、徐州、合肥三點之間作戰。周恩來曾指示新四軍配合李品仙集團軍,牽制由南京渡江北上的日軍。新四軍積極配合淮河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開展游擊戰爭,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這次淮河血戰,雖然沒有把北犯日軍全部殲滅,卻使日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並將日軍遲滯於淮河一線,粉碎了日軍預定的「南北夾擊」的戰略,迫使日軍改取「南守北攻」戰略,從北面取道山東,進攻滕縣、嶧縣,造成孤軍深入的局面,從而為中國軍隊在台兒庄殲滅日軍造成了良好的戰機。 李宗仁在指揮徐州以南阻擊北進之敵的同時,又積極阻截華北日軍南下。 按原定作戰方案,徐州以北保衛戰,由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3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指揮,豈知駐扎山東的韓復榘,大敵當前,還為保存實力打小算盤。12月23日,日軍一部攻陷歸仁鎮後,韓復榘未戰而走,造成了嚴重後果。27日,濟南失守,日軍由博山、萊蕪進攻泰安。1938年1月1日,泰安落入日軍北方軍第2軍磯谷廉介之手。韓復榘連連喪池失地,致北段津浦路正面大門洞開,使日軍得以沿線長驅直入,給徐州會戰投下陰影。李宗仁屢屢嚴電韓復榘奪回泰安,並以此為根據地阻截南下之敵。韓復榘對李宗仁的命令置若罔聞,一錯再錯。為此,韓遭到蔣介石槍斃的處置,由孫桐萱代任其職。 日軍驕狂無忌地南北亂竄,他們做夢也沒想到,此時的中國軍隊,經過蔣介石殺韓復榘,以鎮軍威以後,中國軍隊上自戰區司令長官下至普通士兵無不受到震動,士氣大振。 為確保徐州地區的安全,李宗仁命孫桐萱部(原韓復榘的第3集團軍),向運河以東推進,襲擊濟寧、汶上的日軍據點,以牽制敵人主力。孫桐萱部第22師於2月12日晚由大長溝渡運河,14日晚有一小部攀登入濟寧城,雙方短兵相接,血戰數日,終因敵我雙方力量懸殊,入城部隊傷亡極大,17日晚撤至運河西岸。 與此同時,第12軍81師也直取汶上,於12日晚由開河鎮渡運河,一部由城西北攻入汶上城內,與日軍進行激烈巷戰,終因人少勢弱,損失嚴重,13日奉李宗仁之命撤向運河西岸。19日,日軍攻陷安居鎮,22日突破曹福林第55軍陣地。25日,日軍突破杏花村陣地,守軍被迫撤至相里集、羊山集、巨野一線。但李宗仁在這一線布置大量兵力,不斷側擊北段南下之敵,使敵軍在這一帶徘徊不能南進,暫時穩定了戰局。 日軍津浦線主力南攻不成,遂改變策略,由少壯派軍人板垣征四郎、磯谷廉介率2個師團企圖會師台兒庄。日軍一旦在台兒庄得手,便可策應津浦路南端日軍攻勢,一舉拿下徐州。板垣、磯谷兩師團,是日軍精銳之師,此次進攻,來勢相當兇猛,大有一舉圍殲中國軍隊之勢。日軍以七八萬兵力,在華北方面第二軍司令官西尾壽造指揮下,分兩路向台兒庄進發。一路為板垣第5師團,沿膠濟路西進,進逼臨沂;一路為磯谷的第10師團,該師團沿津浦路南下,直取台兒庄。中國軍隊為堵截日軍前進,在臨沂、滕縣同日軍發生了激烈的戰斗,揭開了台兒庄會戰的序幕。 2月下旬,日軍東路第5師團從山東濰縣南下,連陷沂水、莒縣、日照,直撲臨沂。中國軍隊第3軍團第40軍等部節節抵抗。李宗仁派遣龐炳勛部,先在臨沂建立防禦陣地,以誘敵深入,先擋住日軍第5師團的正面攻擊,然後迅速調派張自忠將軍的第59軍,兼程馳援臨沂。張自忠部此時遠在淮河流域一帶,但是在接到命令之後,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向臨沂方向增援。此時日軍也掌握到張自忠部的動向,但是日方估計,59軍最快也要3天的時間,才能從嶧縣趕到臨沂,所以日軍認為可以搶先擊潰在臨沂彈盡援絕的龐炳勛部,然後再以逸待勞地反擊張自忠部,因此日軍估算張自忠部不但不能及時趕到臨沂成為救援軍,反而成為送上門來的「找死軍」。但是張自忠卻率領59軍進行日夜的急行軍,這是吃苦耐勞與豪氣干雲的西北軍特質,在軍長的一聲令下,竟然能夠在一日一夜之內,提前趕到臨沂。因此59軍在敵方完全沒有預備的狀況下,就有如從天而降般地猛攻日軍第5師團背側,龐炳勛部將士更是用命地從陣地反擊,日軍絕對沒有想到中國軍隊竟然會進行這種內外夾攻的拚命打法。因此,在3月14日到18日的臨沂決戰中,日軍第5師團遭到極其慘重的損失,造成日軍部隊已經無法繼續支撐作戰,只有先撤退回莒縣以困守待援(當時日軍雖以超過一百多輛的卡車,滿載陣亡的日軍屍首匆促地奔逃,但戰場上仍然遺留了不少的死屍。日軍一向非常重視同胞屍首的處理,不是危急到沒有辦法,通常都會設法帶回焚化,將骨灰帶回日本)。臨沂之戰得勝,它砍斷了津浦路北段日軍的左臂,促成了之後台兒庄會戰中,李宗仁圍殲孤軍深入台兒庄的磯谷師團的契機。 正當板垣敗績累累之際,日軍西路第10師團長磯谷仍然武士道精神十足,不顧一切,日益向南推進。李宗仁調來川軍鄧錫侯第22集團軍,孫震的第41軍趕往滕縣,拒敵南下。孫震部剛在滕縣部署就緒,3月14日,磯谷師團就發動攻擊。日軍以數十架飛機30餘門大炮狂轟濫炸,守軍師長王銘章督戰死守。3月17日晚,日軍配合炮火攻陷滕縣 (今滕州)。中國守軍第22集團軍第41軍英勇抗擊,傷亡甚重,苦戰至17日,該軍守城的第122師師長王銘璋殉國,傷亡達5000之眾。李宗仁見滕縣危險,又急令新撥歸第5戰區指揮的第20軍團司令湯恩伯派部馳援。湯的主力81軍王仲廉部因行程過遠,未能及時趕到,滕縣失守。敵軍損失也極大,死傷達2000多人。此戰,22集團軍以劣勢之裝備與兵力,阻擊絕對優勢之敵達3天半,為第5戰區之後的台兒庄會戰爭取了有利時間,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3月20日,日軍磯谷師團借攻克滕縣之威,在飛機的掩護下,集中4萬人,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兒庄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企圖一舉攻佔徐州。 李宗仁以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率部固守台兒庄,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率部讓開津浦鐵路正面,轉入蘭陵及其西北雲谷山區,誘敵深入,待機破敵。 3月23日,日軍由棗庄南下,在台兒庄北側的康莊、泥溝地區與守軍警戒部隊接戰。24日起,日軍反復向台兒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內。守軍第2集團軍頑強抗擊,與日軍展開激烈的爭奪戰。日軍猛攻3天3夜,才沖進城內。城內中國守軍同日寇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盡管日軍占據了全庄的三分之二,但堅守在南關一帶的中國守軍至死不退,死守陣地,目的是為了外線部隊完成對日軍的反包圍。這是李宗仁早已制定好的作戰計劃,以部分兵力死守台兒庄,守軍盡量拖住敵人,以便庄外的大軍將日寇團團圍住,來個瓮中捉鱉。 28日,日軍攻入台兒庄西北角,謀取西門,切斷中國守軍第31師師部與庄內的聯系。該師師長池峰城指揮,以強大炮火壓制敵人,並組織數十名敢死隊員,與敵肉搏格鬥。湯恩伯軍團關麟征第52軍和王仲廉第85軍在外線向棗庄、嶧縣日軍側背攻擊。29日,日軍瀨谷支隊再以兵力支援,並佔領了台兒庄東半部。31日,中國守軍將進入台兒庄地區的瀨谷支隊完全包圍。是時,坂本支隊由臨沂轉向台兒庄馳援,到達向城、愛曲地區,側擊第20軍團。該軍團即命第52軍和剛到的第75軍圍攻坂本支隊。激戰數日,予日軍以重創,使其救援瀨谷支隊的計劃落空。 磯谷師團見救援無望,決定以死相拼,一個個殺紅了眼。國民黨軍隊雖以5倍的兵力圍攻,並付出極大的傷亡代價,但竟難以將敵人消滅,戰爭一時呈膠著狀態。 4月3日,李宗仁下達總攻擊令。第52軍、第85軍、第75軍在台兒庄附近向敵展開猛烈攻勢。日軍拼力爭奪,佔領大部分街市。中國軍隊展開街壘戰,逐次反擊,肅清敵人,奪回被日軍佔領的街市。 4日,中國空軍以27架飛機對台兒庄東北、西北日軍陣地進行轟炸。當晚,日軍瀨谷支隊力戰不支,炸掉不易搬動的物資,向峰縣潰逃。 4月6日,李宗仁趕赴台兒庄附近,親自指揮中國軍隊向磯谷師團發起了全線出擊。一直防守遭攻的孫連仲部,聽說反擊,神情振奮,命令一下,殺聲震天。雙方便展開了巷戰、肉搏戰,一時間,台兒庄城內槍林彈雨,血流成河。日軍頭一次遭到了國民黨軍隊的如此頑強進攻,很快便潰不成軍。台兒庄北面,槍炮聲漸密,湯恩伯軍團已向敵人開火。磯谷知已陷入反包圍圈,開始動搖,下令部隊全線撤退。此時敵軍已成強弩之末,彈葯汽油也用完,機動車多被擊毀,全軍喪魂落魄,狼狽逃竄。李宗仁命令部隊猛追,敵兵遺屍遍野,各種輜重到處皆是,磯谷本人率殘部拚命突圍。 激戰4天,中國軍隊重創日軍瀨谷支隊、坂本支隊,其餘日軍殘部於7日向嶧城、棗庄撤退。至此台兒庄戰役勝利了。台兒庄會戰,在李宗仁的親自指揮下,擊潰日軍第5、第10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滅日軍2萬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葯,嚴重地挫傷了日軍的氣焰,是國民黨戰場在抗戰初期取得的一次大勝利。振奮了全民族的抗戰精神,堅定了國人抗戰勝利的信念。
[編輯本段]領導人
李宗仁將軍李宗仁:指揮台兒庄戰役的司令官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廣西桂林人。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參加過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1923年加入國民黨。1924年奉孫中山之命與黃紹宏、白崇禧合組「廣西全省綏靖督辦署」,任督辦。1926年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國民黨候補中央監察委員,南京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參議院議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兼安徽省主席。 仵德厚:台兒庄戰役曾經最後的指揮官 戰斗中戰友被炸飛的人頭落在我懷里一次、飛舞來的腸子掛在我軍帽上一次、炸斷的大腿砸在我身上一次。15天里陣地上是槍炮聲滾到一起,震耳欲聾、飛沙走石、血雨腥風。七百多日本鬼子戰死在我們的陣地前沿,每天都可以聽到日軍沖鋒或者撤退的鬼哭狼嚎! 第五戰區第2集團軍司令孫連仲 第2集團軍屬於原西北軍舊部,總司令孫連仲,字仿魯,河北雄縣人,1893年生,保定中學畢業後投筆從戎。成為馮玉祥的部下後,因為頭孫連仲將軍腦機靈,作戰勇敢,受到了馮玉祥的賞識,之後不斷升遷,為馮部中的虎將——「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蔣、馮、閻大戰後,馮玉祥集團瓦解,孫連仲部被蔣介石改編為第26路軍,孫任總指揮。抗日戰爭爆發後,26路軍又改建為第2集團軍,孫仍任總司令。 第五戰區第59軍軍長張自忠 張自忠(1891-1940),字藎忱,山東臨清市唐元村人。著名抗日愛國將領,被譽為「抗戰軍人之魂」。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學校,次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1914年,他投筆從戎,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並先後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市長。抗日戰爭暴發後,他率部南下抗戰。1940年5月1日,在棗宜會戰(棗宜改自忠)中英勇殉國,為盟軍在二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第五戰區第30軍軍長田鎮南 田鎮南(1888--1974),字柱峰,號位午,項城市王明口田老家村人。 陸軍速成學堂畢業。1938年,任陸軍第2集團軍第30軍軍長。奉命開赴台兒庄前線,正面迎擊板垣和磯谷兩師團的一部。 第五戰區第52軍軍長關麟征 關麟征(1905-1980) 原名志道,字雨東。陝西省戶縣人,1924年6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關麟征在黃埔系中以「畢生窮力殺倭寇、一代名將姓字香」著稱。1938年8月與倭寇第九師團遭遇瑞昌苦戰,東京廣播稱:皇軍遭遇最為強勁之敵寇。關麟征素有「關鐵拳」之稱,與孫連仲之「孫鋼頭」一時齊名。1939年,軍功赫赫的關麟征坐升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此為黃埔學生中升任集團軍總司令之第一人,時年34歲。 第五戰區第31師師長池峰城 池峰城(1903-1955) 河北景縣人。又名鳳臣,字鎮峨。1920年加入北洋軍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十旅第三營營長。中原大戰後,任國民黨政府軍陸軍第二十六路軍第三十一師師長。抗戰期間,分別擔任第二集團軍第三十一師師長、第六戰區江防軍副總司令、第三十三集團軍副司令等職,曾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台兒庄會戰。解放戰爭中,任國民黨軍保定警備司令部警備司令、國防部中將部員。1949年參加北平和平解放。1955年3月16日病逝。傅作義是中國著名的「 善守將軍」,畢其一生,他的成名是「 守涿州之役」,以少勝多,以弱制強,成就了他在舊中國軍界的功名。抗戰時,長城之役還是以守著名。傅作義頗以此自負,對國軍中眾多名將,他曾不屑一顧,可是,傅作義卻佩服抗日名將池峰城。老傅看過台兒庄一役的戰例報告後,曾這樣稱贊池峰城:池將軍是中國戰史上一神人也。 第五戰區第122師師長王銘章 王銘章將軍,字之鍾,四川新都太興場人,一八九三年七月四日生。在台兒庄戰役中為國捐軀。
[編輯本段]意義
(一)台兒庄戰役的結局,這是日軍一次戰役進攻中的敗退。這在日軍侵華戰爭以來尚屬首次。在日軍來說,這不僅是在兵力數量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折。「大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了。日軍《步兵第10聯隊戰斗詳報》載「不識他人,徒自安於自我陶醉,為國軍計,更應以此為慎戒」。 (二)台兒庄戰役的勝利,在政治上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鼓舞了抗日軍隊的士氣,用勝利的事實證明了「亡國論」是沒有根據的。 (三)台兒庄戰役的勝利,改變了國際上對中日戰爭前途的看法。抗戰爆發以來,國際上對中國抗戰的前途大多抱悲觀的看法。台兒庄戰役勝利的消息傳出,有的國家甚至不敢相信。1938年4月9日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注意,最初中國軍隊獲勝之消息傳來,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在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所以,英贊揚此戰勝利的評論。顯然,這次勝利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並為爭取外援增強了有利條件。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之二
一、戰前態勢 3月18日,日軍磯谷師團瀨谷支隊攻陷滕縣後,當晚攻佔臨城(今薛城),以一部沿津浦線南下,於20日攻佔韓庄,企圖直犯徐州,遭到布防於運河沿線的我第52軍鄭洞國第2師的阻擊;另一部福榮大佐的第63聯隊沿臨趙(墩)鐵路於18日攻佔棗庄,20日攻佔嶧縣城,矛頭直指台兒庄。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關於台兒庄戰役的意圖和部署是,以擅長固守的原西北軍孫連仲部防守台兒庄運河一線,一方面防堵日軍進窺徐州,一方面將驕狂冒進的磯谷師團吸引到嶧縣南部地區,而後以隱藏於嶧縣東北山區的湯恩伯第20軍團拊敵側背,加以聚殲。日軍的作戰意圖是:「確保韓庄、台兒庄一線,並警備臨城、嶧縣,同時用盡可能多的兵力向沂州方面突擊,協助第5師團戰斗。」 二、台兒庄外圍戰 為誘敵深入,3月23日,第31師劉蘭齋連長率騎兵連從台兒庄出發,向嶧縣方向搜索前進,91旅旅長乜子彬率183團跟進,在嶧縣城南20里康莊與日軍遭遇。台兒庄地區戰斗正式打響,我軍馬隊為誘敵深入邊打邊撤,3月24日,日軍逼近台兒庄開始向台兒庄地區大舉進攻。 日軍在台兒庄北五里劉家湖村設有炮兵陣地,排列10門大炮,向台兒庄猛轟。91旅183團3營營長高鴻立率領士兵,每人一把大刀,8顆手榴彈,殺入敵人炮兵陣地,砍得敵人無法招架,棄炮而逃。當時台兒庄戰場上流傳著:「話張飛大鬧劉家湖的佳話」。 三、北門爭奪戰 3月24日,日軍2000多人在飛機、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開始向台兒庄大舉進攻。堅守台兒庄北門的186團1營在王震團長和姜常泰營長的指揮下頑強抵抗,並在城北門外與日軍展開白刃戰!打退日軍的多次進攻。1營是新兵,入伍才半年,幾乎全犧牲在台兒庄北門。王震團長也親自架起機槍向城外日軍掃射,當晚,日軍200人突破小北門,躲進小北門附近的泰山廟,王震團長親率將士圍攻泰山廟之敵,終將其消滅。 四、慘烈的巷戰 3月27日,得到增援後的日軍對台兒庄城發動第3次攻擊。日軍炮轟台兒庄圍牆,北城牆被炸塌,小北門亦被毀,守衛小北門的181團3營官兵犧牲殆盡,300多日軍突入城內,慘烈的巷戰開始 五、台兒庄反擊戰 4月6日,李宗仁趕到台兒庄附近,親自指揮部隊進行全線反擊,4月7日凌晨1時,我軍吹響了反攻的號角,以孫連仲第2集團軍為主組成的左翼兵團和以湯恩伯第20軍團為主組成的右翼兵團在台兒庄及其附近地區大舉反攻。 台兒庄戰役,歷經月余,我軍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719人,繳獲大炮31門,裝甲汽車11輛,大小戰車8輛,輕重機槍1000餘挺,步槍10000餘支。 辭賦家韓邦亭為紀念台兒庄大捷,創作了《台兒庄大捷賦》,全文如下: 噫吁嚱!何其壯哉!運河之北,齊魯之南。津浦在望,隴海相連。扼守彭城之門戶,堪作兵家之重藩。其地曰台兒庄。當夫日寇入侵,亡我之心正盛;龍裔慷慨,報國之士當前。集華夏之英雄,掃倭奴之氣焰。於是衛我鄉園,乃有一戰。與子同仇,殲敵過萬。 可恨扶桑之敵,東海之水引來,未洗其惡;南山之竹伐盡,莫狀其愆。虜陣圍城,亦畏中華之浩氣;賊星照眼,未及日月之大觀。李將軍指麾,多懷奇策;孫仿魯固守,穩若太山。挽銀漢之仙浪,洗胡塵於雲間。 至於外圍一戰,喜縱馬蹄,騎兵誘敵以深入;休謂螳臂,寶刀勝炮而凱旋。當夫利彈摧骨,驚槍入面。赤血奔流,黃雲黯淡。懷壯志而赴死,聚士卒以爭先。城牆陷而北門毀,官兵殞而東風寒。爾其巷戰之始,表丹心我當敵愾,揮白刃誰肯息肩?健兒做國殤,殺氣沖乎疆場;人民御外侮,兵威動於昊天。於是全線反擊,自多良將;征衣振土,誓斬樓蘭。提銳旅以張雙翼,舉大旗而掃諸頑。敵師遂敗績,磯谷率殘部以突圍,盔丟甲棄;將軍遣豪傑而盪寇,地覆天翻。輜重如丘,千秋之罪狀已志;遺屍遍野,萬里之遊魂難安。 台兒庄破敵之功,刑天多猛志;李宗仁得意之作,青史映宏篇。滅日軍之神話,爭國際之奧援。剩穿牆之彈痕,千載當銘記;憐滿目之焦土,萬眾迎凱旋。《書》雲:「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想我中華兒女,眾志成城,豈有不勝之理哉?且夫扶桑之兵,視我仍如清末之師,不亦謬乎? 烈烈征師,皆成歷史;茫茫血雨,已化雲煙。於今烽火之色無尋,和平之意正酣。遠承千百年之丕業,自當求穩;新造億萬人之福祉,慎勿控弦。觀盛世之神州,重興百業;看和諧之世界,最需多元。社稷騰華,續精誠於炎黃之績;人民頌美,載歌舞於堯舜之前。
Ⅶ 紀念台兒庄戰役勝利的文章
可到中國知網、讀秀等網站搜索,相關的文章太多了。
列舉幾個:台兒庄戰役述評——謹以此文紀念台兒庄戰役勝利70周年緬懷偉大的抗日英雄們
紀念台兒庄大戰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林上元會長出席紀念台兒庄大戰勝利75周年活動
Ⅷ 請問台兒庄戰役在當時有何意義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嗎
正面戰場是指中日兩軍在對峙區域對峙形成的戰場。抗日戰爭以來,台兒庄戰役取得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在帝國主義的分割下,中國已無法站穩腳跟。台兒庄會戰後,中國人民知道,只要我們一起為國家而戰,中國就不會被削弱。相反,認為自己不能被削弱的日本受到了打擊。他們沒有想到,中國是一個頑強的國家。
1、台兒庄戰役讓日軍自侵華戰爭以來第一次感受到失敗的滋味。這不僅傷害了日軍的軍隊,也挫傷了他們的精神。他們認為自己不可戰勝的神話也被摧毀了。
①台兒庄戰役的勝利增加了中國軍民的自信心,抗日軍隊的士氣也因為這場戰役而增長,這場戰役後中國軍隊也知道了中國在眾志成城之下是可以被解救的。
②然而,隨著日軍對華進攻的不斷加劇,西方國家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利益和國家利益日益受到威脅。中國頑強抵抗日軍的現實也表明,中國戰場在抗擊日本侵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那裡,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援助逐步加強。
Ⅸ 台兒庄戰役有哪些重要意義
1、台兒庄戰役讓世界了解了中國的抗戰,進而支援了中國的抗戰。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抗戰都是處於孤立無援、獨立支撐的狀態。但是,隨著日本軍隊在華進攻的不斷變本加厲,使西方國家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地和國家利益遭到日益嚴重的威脅。而中國頑強抗擊日本軍隊的現實也讓各國看到了中國戰場在抵禦日本侵略上發揮的重要作用。各國也因此逐步加強了對中國抗戰的援助。
2、台兒庄因為75年前的這場勝利,被海內外中華兒女稱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的決心。
3、台兒庄是海峽兩岸兒女維護和平、促進統一的共同的紀念地,同時也推動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台兒庄大戰紀念館是祖國大陸首個反映國民黨正面抗戰的紀念館,而1985年拍攝的電影《血戰台兒庄》也使台兒庄戰役成為了海峽兩岸中國人對於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