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方舟怎麼才能打開恐龍的物品欄
打開其他人(包括恐龍)物品欄 快捷鍵 f
❷ 恐龍環創對幼兒的意義
孩子們好奇心強,體形龐大、種類繁多、極具神秘色彩的恐龍總能帶給他們很多的想像空間。恐龍是孩子們心中最神秘的動物,他的歷史和它的成長軌跡足以為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探索的成長周期,教室環創通過對色彩與恐龍元素的運用,為孩子們打造出一個虛擬的「恐龍世界」。
恐龍作為一種史前時期的遠古生物,與其他小動物相比,充滿了神秘感,對孩子更具有吸引力,還能啟迪孩子無限的想像力。通過環創獲取的豐富知識,把孩子頭腦里的恐龍變得更真實、更具體,為孩子的想像給予有力的支撐。
孩子們在環境中對恐龍元素的觀察和記憶,無形中培養出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對環境的關注,可以有效提高孩子們的觀察、記憶和表現能力!
恐龍環創技巧
用恐龍的元素來裝飾門也可以有多種方法。不論你的門是中間帶玻璃樣式的,或是玻璃門,還是拱形門,都可以用恐龍頭部的剪紙來搞定。走廊的牆飾可以用彩紙拼貼出火山,孩子的作品展示也可以布局成恐龍的形狀,地面則可以粘上恐龍的大腳印,既有趣又貼合主題。
除此之外,用恐龍的剪影手工來裝飾孩子的作品展區,也是簡單但可以有直接效果的布置方案。可以用紙條拼接的方法粘出一隻恐龍來裝飾通知欄,還可以搭配恐龍的繪畫、剪紙、手工等等。
❸ 恐龍快打的游戲標題欄是什麼
這種地貌的成因,是砂岩地形由風和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的,松軟的土石被侵蝕流失,堅硬的石頭留下,就是小山的上面的部分。至於這種暗紅色的基調,應該是該地區植被覆蓋較少,土壤中的鐵質氧化後帶來的顏色。
搜索紀念碑谷地,看網路或其他相關的文章,還可以詳細了解一些。
❹ 所有恐龍資料附帶圖片
有關恐龍的網頁欄目里邊各種資料很多、很全,圖片也足夠,只須親自動動手就可收獲頗豐。自己勞動的成果可帶來成就感,吃現成的還會挑肥揀瘦。就好比去野外釣魚,大魚、小魚、各種各樣的魚都很喜歡。可是到了市場上,挑剔的目光和動作,往往令魚販子心煩。趕快動手吧!
❺ 恐龍的介紹
什麼是恐龍?
大約在2.5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類新的爬行動物。像所有的爬行動物一樣, 它們的後代由卵孵化而出,其皮膚上覆蓋著鱗片,不透水,這就是恐龍。恐龍從出現直至滅亡,統治地球達1.6億年之久。
恐龍的發現
關於恐龍,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來自於它們的化石。在博物館里, 人們所看到的恐龍骨骼就是由這些化石拼裝而成的(欲了解詳情, 請前往恐龍化石欄目)。1841年,著名的恐龍專家英國人理查德·歐文爵士,首次將一些爬行動物化石命名為恐龍。
陸棲足
恐龍是陸地動物--它們不會游泳,也不會飛翔。所有的恐龍都長有四肢,但許多恐龍(如這只霸王龍)僅用後肢行走,它們騰出前肢做其他事情。
恐龍的總述
恐龍的體型多種多樣,非常壯觀。蜥腳類恐龍曾經是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大的陸地動物,而最小的恐龍僅如雞一般大小。但無論身體大小,它們都必須時刻提防飢餓的食肉動物的襲擊。我們至今仍不知道,在恐龍生存的1.6 億年中,到底有多少種恐龍。但是在此,需要糾正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很多人都認為翼龍和魚龍是恐龍。這是不正確的。恐龍既不能在空中飛行,也不能在水中生活。
恐龍的分類
恐龍是根據其髖骨形狀分為兩大類:蜥臀類恐龍(蜥髖)和鳥髖類恐龍(鳥髖)。蜥臀類恐龍的兩個下髖骨,一個伸向前下方(恥骨),另一個伸向後下方(坐骨),而鳥臀類恐龍的。的兩個下髖骨卻都伸向後下方。欲詳細了解,請往恐龍分類欄目。
時期劃分
恐龍生活在地球歷史中的三個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不同種類的恐龍都是在這三個時期生存和滅絕的。每種恐龍可能僅生存了200-300 萬年。
恐龍的繁殖
恐龍的繁殖方式同現生的的爬行動物一樣都是卵生。國的恐龍蛋化石極其豐富,它對恐龍的分類與地層的劃分對比都有很大的意義。恐龍蛋常常成窩產出,一窩最多可達20-30個,重迭數層,成同心圓排列。蛋的大小越向圓心蛋就越大。蛋的形態有圓形的,也有橢圓形的,小的直徑只的50-60毫米,大的可達500毫米以上,蛋表殼有光滑的,有帶顆粒狀的、也有布滿皺紋的。它們分別代表各種不同的恐龍遺物。 古生物學根據恐龍蛋的特徵推測,恐龍進行交配活動後,雌恐龍首先選擇向陽的地勢稍高的地形,接著,用前肢掘一個圓坑,圓坑中央有一堆隆起的土,這可能是使生長來的蛋成40度的傾斜排列於土堆上,使蛋落地時不易受損壞。然後,圍著坑下蛋,下完一圈就用土埋上,再下每二圈,最多時可下四圈。恐龍將蛋埋後,應棄之不管了,主要靠陽光來孵化。恐龍蛋的孵化期目前還不清楚。估計,小恐龍破殼而出後,不需要父母的照顧,就可以獨立生活了。但據研究,恐龍也有母愛之心,在成群結隊的恐龍活動時,大恐龍總是將小恐龍圍在中間,以起保護作用。
化石的形成
任何生物都有生有死,恐龍也不例外。一般講來,恐龍死亡後要形成化石,必須具備如下條件,而且缺一不可:第一,恐龍死亡後必須迅速掩埋起來,不致被食腐動物吞食和自然界破壞。第二,恐龍掩埋起來必須要有硬體部分,如牙齒、骨骼等,因為它們不容易被破壞,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化石。第三,要有適合恐龍屍體埋藏的環境。一般在低窪地帶或河湖岸邊適合埋藏,如果恐龍屍體在高山上,那就很可能腐爛掉。 恐龍的屍形成化石,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要經過幾十萬年、幾百萬年乃至幾千萬年。在漫長的地史時期內,要經過各種地質作用,包括固結、充填、置換等石化作用,才能形成今天的恐龍化石。目前,科學家發現的恐龍化石絕大多數都是恐龍的骨骼和牙齒化石,因這些部分是恐龍堅硬的部分,不容易被風化和機械作用所破壞。在極為特殊的環境和條件下,恐龍的皮膚、蛋、腳印和尾的拖痕等也能形成為化石而被保存於岩層里。恐龍的皮膚要保存為化石,十分困難,條件十分苛刻。但恐龍在周轉泥沙上留下的皮膚外表面的印痕卻時有發現。在自貢恐龍博物館里變收藏的珍貴的劍龍皮膚和蜥蜴類恐龍的皮膚印模化石。
恐龍為什麼會絕滅?
恐龍為什麼會絕滅?這是一個饒有興趣也是大家特別關心的話題,科學家對此眾說紛紜。他們提出了上百種假說,大致可分為兩大派別的兩種理論,即主張因突然性的災害導致恐龍突然絕滅的變災論和主張因環境改變而導致恐龍逐漸絕滅的漸變論。 災變論,具有代表性的假說有「超新星爆炸說」、「小行星撞擊說」和「彗星射殺說」。這些都是從宇宙因素的分析中提出的假說。具體為: 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宇宙中的一顆超極星體大爆炸後產生強大的高能粒子輻射,使恐龍輻射後患上白血病而亡;在白堊末期,小行星脫離軌道,與地球相撞爆炸產生的塵埃擋住陽光數月,使恐龍無食物而絕滅。 在漸變論中,具有代表性的假說有「氣候變遷說」、「哺乳動物興起說」和「孵化溫度不夠說」。這些假說是從恐龍生活的環境因素分析中提出的假說。 破解恐龍絕滅之謎,盡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這些假說已成為科學家們最後破解這個難解之謎,提供了不少線索和理論。我們相信,最後破解這個長期困撓人們的難解之謎的日子不會太遠了
恐龍為什麼會滅絕?
恐龍在自貢這塊土地上沉睡了上億年,至到1915年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地質學家喬治.D.勞德伯博士發現。勞氏的發現,引起了中外地質古生物工作者的濃厚興趣。我國著名的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教授為不使恐龍標本大量外流, 於1934年入川考察,在距榮縣東約1公里的西瓜山發現了著名的的「榮縣峨眉龍」。榮縣峨眉龍以其特有的價值和意義,已經載入中國恐龍研究史冊。它的發現與研究,不僅扭轉了中國恐龍長期由外國人採集研究的局面,也證明了在自貢這塊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是研究我國侏羅紀恐龍最理想的地區。1974年,市鹽業歷史博物館與市建一司木材加工廠在重慶博物館的配合下將伍家壩10餘噸的恐龍化石挖掘出來。大山鋪恐龍「公墓」自發現到被揭開經歷了十餘年。1972年,地質工程師黃建國和同事漫步在大山鋪北面的公路上時發現了大山鋪恐龍化石,但當時正值文革,發掘工作沒有開展下去。1979年古脊椎研究所的董枝明為完成中英聯合發掘恐龍化石的考察選點任務,帶隊入川考察。他們同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的同志商量之後,調查了大山鋪化石點。於是,罕見的恐龍「公墓」就這樣發掘出來。它形成於1.6億年前的中侏羅世。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幾乎種類恐龍(蜥蜴類、肉食龍類、鳥肢類和劍龍類)都有保存完整的骨架(其中包括完整的頭骨)。除了恐龍外,還有大量其它脊椎動物化石共生在一起,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從揭開大山鋪恐龍「公墓」的「頂蓋」到恐龍博物館的興建,其間共經歷了六次較大的清理發掘工作。歷時4年零6個月。這個恐龍「公墓」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埋藏面積約15000平方米,被發掘清理的面積不足3000平方米。其含化石地層最大厚度3.5米,最小厚度1米,化石共分四層。它是一個舉世罕見的以恐龍為主的古脊動物群體埋藏地。 北京、重慶、成都、自貢四個地方的科研發掘隊伍,在不足3000平方米的范圍內,共發掘清理出上百噸化石,包括100多個恐龍個體及其共生的脊椎動物化石。其中,完整和比較完整的各類恐龍骨架30多具,珍貴的各類形栽雙行折完好頭骨10多個。化石分別保存於北京、重慶、自貢,其中,絕大多數被自貢恐龍博物館收藏。
恐龍的習性
很多人以為恐龍全是可怕的肉食性動物。其實,許多恐龍是溫和的草食性動物,只穿梭在樹叢間,撕扯樹梢的葉子吃。還有些恐龍和人類一樣,屬於吃肉也吃植物的雜食性動物。至於肉食性恐龍不只吃恐龍,任何能動的東西,如昆蟲和鳥類,都是它們的捕獵對象。從恐龍化石遺骸,我們可以得知許多恐龍生前的食性。其中最重要的線索,來自恐龍下顎骨及牙齒的形狀和排列。此外,整副恐龍骨架的形狀也能提供一些線索,如肉食性恐龍通常具有大的頭部、短而有力的頸子,以便把獵物的肉撕扯下來吃。而大多數草食性恐龍則具有長長的頸子,以方便它們取食樹梢葉片。
你能想像體型龐大的恐龍在嬰兒、少年和成年期各是什麼模樣嗎?由新近的一些發現,專家們已經能夠點點滴滴地拼湊出恐龍幼年期生活實況。現在我們知道,恐龍媽媽是在地表凹洞裡生下恐龍蛋的。在有些恐龍蛋化石里,甚至還找到尚未破殼而出的小恐龍化石。人們也曾在一群鴨嘴龍巢穴里發現小恐龍骨架,它們牙齒已有磨損痕跡,可見恐龍媽媽會帶食物回來喂巢里的恐龍寶寶。小恐龍成長速度可能很快;而且有些恐龍身體各部分的比例會隨著成長而改變,例如角龍亞目的恐龍。另外,當成群蜥腳亞目恐龍一起行動時,為了保護幼兒會把小恐龍包圍在隊伍中間由陸續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可以證實:恐龍和現代爬行動物及鳥類一樣,也會生下帶硬殼的蛋。某些蛋化石里甚至發現了未孵化的小恐龍骨架!有時在發現恐龍蛋的巢穴附近,發現了大恐龍的遺骸。由此可見,小恐龍和小鳥一樣,會本能地待在巢里,無論它們的父母發生什麼事都不離開。有些恐龍的巢互相*得很近,專家因此推測恐龍可能有群居習慣。令人驚訝的是,恐龍蛋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大。如果恐龍蛋大小和恐龍體型成正比的話,那麼蛋殼將會厚得讓小恐龍無法孵化;而且也不可能讓足夠的氧氣進入蛋內,供給小恐龍呼吸
恐龍是距今1億3千萬年前地球上爬行動物的總稱。它們的種類很多,身體大小、形狀、生活習性各不相同,陸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龍類爬行動物的活動場所。大的如中國四川省合川縣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全身長22米,體高3.5米,體重40~50噸。平時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體,以水中的藻類為食物。小的鸚鵡龍整個身體只有一隻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飛翔,像長尾的喙嘴龍,有尖利的牙齒和長長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塊像蒼蠅拍形狀的膜,飛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馬拉雅魚龍,食肉善游,上下頜特別長,形成長吻,口內有牙齒,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陸上的武士,如劍龍,身長6米,頭小,背部高拱,有兩排三角形的骨板豎立著,尾尖處有骨刺,是御敵的武器。到了1億3千萬年前左右,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所引起的地形、氣候的變化,稱霸一時的恐龍在地球上就完全滅絕了。恐龍滅亡的原因至今沒有定論,但應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是當時外界環境的改變與恐龍內在因素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
恐龍統治了三個地質時代,共一億六千五百萬年。不過,在三疊紀和侏羅紀早期,恐龍仍然未成為非常強大的物種,幾乎完全地主宰了整個動物的進化過程。到了侏羅紀末期,非常龐大的蜥腳類成為了曾經在這個地球上存在過最龐大的生物。侏羅紀末期是它們統治地球的頂峰「黃金時期」,無論多樣性,智力,體型上都遠遠凌駕了同時期的其他生物。究竟在這個地球歷史上最傳奇的物種是如何出現,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在恐龍出現以前,地球上已經出現蜥蜴類型的物種,它們的體型雖然及不上恐龍,不過相比當時的其他動物,它們佔有一定的優勢。古生物學家相信它們就是後來出現的恐龍的雛型。蜥蜴在三疊紀之前的幾個地質時代——石炭紀(3.63億至2.9億年前)已經出現。在那時代出現了相信是世界最早的爬行動物: 西洛錫安蜥。到了恐龍出現之前的一個地質時代——二疊紀時,爬行動物的種類漸趨多樣化,而且形狀也開始接近最早的恐龍。二疊紀是一個比較乾旱的時代,沙漠十分常見。在同一個時代,像基龍和異齒帆背龍一類群體生活的蜥蜴活躍在沙漠的綠洲。在二疊紀晚期,生物的演化出現了兩個不同的趨勢,而兩個趨勢都對地球的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其中一種趨勢叫做恐龍,另一種趨勢叫做哺乳類動物。
就在地球的演化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一顆比6500萬年前結束恐龍時代的隕石還要龐大的小行星在二疊紀末期撞擊地球。撞擊造成了多數物種的滅絕,但同時也成為了恐龍出現的催化劑。在二疊紀時期,真正的恐龍要正式登場了。黑瑞龍是其中一種最早出現的恐龍,它的體型細小,身手非常敏捷,很快地成為了生存游戲的大贏家。到了二疊紀末期,空骨龍出現了,它是很多肉食恐龍和鳥類的原形。很快地到了侏羅紀時期,侏羅紀早期食草恐龍開始往體型方面進化,體型的優勢可以幫助他們擺脫肉食恐龍的追擊。因而出現了蜥腳類恐龍;龐大的蜥腳恐龍類將恐龍的進化推到最高峰。另外一個出現龐大蜥腳類恐龍的原因是氣候的關系,根據地質學紀錄,侏羅紀晚期溫暖潮濕,恐龍可以成長到超過三十公尺長。另外,肉食恐龍也變得更龐大,更有攻擊、威脅性;例如在北美洲的異特龍。另外,非常特別的恐龍,例如有羽毛的中華龍鳥開始踏上鳥類進化的道路。在氣侯和生存條件的影響下,侏羅紀末期是恐龍時代的全盛時期。
❻ 有關恐龍的資料
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和狗一樣大,它用兩條後腿支撐身體。數千萬年後,它的後代繁殖成了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有些兩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體龐大,有些小巧;有些兇猛,有些溫順。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身體逐漸變小,長得越來越像鳥類,骨骼中空,腦顱膨大,身體輕盈,行動敏捷,前肢越來越長,能像鳥翼拍打,體表長出了羽毛,沒有鱗片或甲。有的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到樹上去生存,在樹上跳躍,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後來能飛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恐龍奔跑,也學會了飛翔。所以一支恐龍就演化成鳥類,飛向藍天了.
翼龍是恐龍的近親,生活在同一時代,是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有時也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起源於約2.15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龍稱霸著陸地時,翼龍卻控制著天空。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早在1784年,義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維葉才鑒定它為翼手龍,歸於爬行動物。
翼龍並不能像鳥類那樣自由地、長距離地翱翔於藍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環境附近,如海邊、湖邊的岩石或樹林中滑翔,有時也在水面上盤旋。
翼龍比鳥類早了約7OOO萬年飛向天空,大約在三疊紀晚期就開始適應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億年。翼龍為了適應飛翔的需要,具有許多類似鳥類的骨骼特徵,如頭骨多孔,骨骼中空輕巧,胸骨及其龍骨突發達等等。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龍化石。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上個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龍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6米,寬度相當於F一16戰斗機,小者形如麻雀。翼龍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龍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龍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龍類屬於爬行動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溫血動物。20世紀初,英國古生物學者曾推測,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與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是體溫恆定的溫血動物。後來在德國發現的喙嘴龍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薩克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龍化石,英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這件標本毛狀物和翼膜結構的研究,認為它無疑屬於溫血動物。翼龍身體上的這些「毛」隔熱保溫,防止體內熱量的散失,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另一個證據來自於翼龍的骨骼,它們像鳥一樣有一些用於調節體溫的小氣囊。最近,我國遼西帶「毛」的熱河翼龍的發現,進一步佐證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龍類為溫血動物。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表明,一些翼龍為了適應飛行的需要,已經具有內熱和體溫恆定的生理機制、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發達的神經系統以及高效率的循環和呼吸系統,成為一類最不像爬行動物的爬行動物。
還有始祖鳥,中國龍鳥.......
圖片為小盜龍,象看更多圖片,點擊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fr=&pv=&ic=0&z=0&word=%B3%A4%D3%F0%C3%AB%B5%C4%BF%D6%C1%FA&s=0&rn=21&pn=0&ln=456
❼ 關於恐龍的手抄報該怎麼辦啊加什麼樣子的花邊啊(最好有圖片!)
翼龍 翼龍(Pterosaur)
原意為「會飛的爬蟲類」。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龍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有人懷疑它只是徒有虛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腦中處理平衡信息的神經組織相當發達,翼龍不僅能像鳥類一樣飛翔,而且很可能是飛行能手。
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了翼龍大腦的三維圖像。圖像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占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只佔其腦質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龍是披羽蛇翼龍。展開雙翼有12米長。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今年6月10日,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雜志上。由於這次重大的發現,《自然》雜志還在其網站首頁「今日新聞」欄目中同時配發了相關的新聞報道和圖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也報道了這一重要。由於這樣一塊無比珍貴化石的發現,今天的人們已獲得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翼龍這類與恐龍同時出現又同時絕滅,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藍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汪筱林就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一項重大發現。據說那是一個尚未出殼的翼龍的化石,發育中的翼龍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兩位研究員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考察時發現的。化石產自遼西錦州義縣一個湖泊沉積的地層中,距今約1.21億年。這一地點曾經發現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鰭魚、滿洲鱷以及一些翼龍和鳥類化石。
然而,它的重要意義似乎遠不止於此,在科學探索的路上,它更像一個神奇的時空穿梭機,從1.21億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能夠管窺史前翼龍生息的許多細節。
胚胎化石傳達了最明確的信號:翼龍,與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
「相信它解開了一個謎團。」汪筱林說,「它所傳遞的最大信息,就是翼龍是卵生,而非胎生。」一直以來,翼龍是胎生還是卵生,是個充滿爭論的話題。
雖然自18世紀翼龍被發現以來曾經有報道發現了一些被認為是翼龍蛋的碎片,但是沒有科學的證據證明這些蛋殼碎片就是翼龍的,因此這次發現的第一枚翼龍蛋,也是第一個翼龍胚胎化石,意義非常重大。
據汪筱林介紹,翼龍是恐龍的近親,二者生活在同一時代,是第一個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人們經常將翼龍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起源於約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絕滅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龍占據著陸地時,翼龍卻一直控制著天空。
翼龍具有與今天的鳥類相似的復雜行為。科學家有理由相信,它們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後代,把卵產在湖泊或者海灘的沙地上,也許還會孵卵,照顧幼仔。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
早在1784年義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才鑒定它為翼龍,歸於爬行動物。事實上,翼龍化石的發現比恐龍早了半個多世紀,自從翼龍化石被發現,人們對這類非常奇特的最早飛向天空的動物就充滿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龍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並連結著身體側面和後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翼龍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撐翼龍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於其後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
胚胎毫無疑問屬於翼龍,保存的骨架盡顯無疑。
「不但骨骼完整,而且保存有翼膜纖維和皮膚,蛋殼及其乳突狀結構也有很好的保存。」汪筱林研究員對記者說。對於化石骨架的保存狀況,這位科學家是以「精美」二字形容的。
透過顯微鏡,記者觀察到更為清晰的表達。蛋的邊界光滑,蛋內呈褐色,顏色較深,與灰黃色之圍岩區別明顯。
「胚胎毫無疑問屬於翼龍,因為保存的骨架顯示具有相當長的第4指和具發達的三角脊的肱骨。」汪筱林說,「另外,在許多區域,有規律地保存大小幾乎相等近於圓形的乳突狀紋飾結構,這是蛋殼和胚胎的直接證據。」
令人稱奇的是,在翼龍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條小魚的化石。
「在自然界中找到一個物種的胚胎化石,實屬不易,但這次發現的尤其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物種,而是第一個飛向天空,又是三種飛行脊椎動物中惟一絕滅的翼龍的胚胎的首次發現。」汪筱林說。
不過,更具「傳奇色彩」的並不止這些,在翼龍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塊小魚———與翼龍生活於同一時代的狼鰭魚的化石,兩者相映成趣,極為罕見。
這樣一塊「珠聯璧合」的化石所激發的人的想像力是震撼性的。兩具化石形體不大,但保存都很精緻,魚身上的骨骼和鱗片完整無缺。兩類動物由於火山爆發導致其同時死亡「終結」時的故事,似乎歷歷在目。
鳥類的翅膀上長有對飛行和身體保溫非常有效的羽毛,蝙蝠類的翼膜雖然沒有羽毛,但有對振翼飛翔起重要作用的三個指骨作支架。在翼龍的翼膜內除了分布著纖維外,沒有骨骼支撐,因此,傳統的觀點認為,翼龍並不能像鳥類那樣自由的、長距離的翱翔於藍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環境附近如海邊、湖邊的岩石或樹林中滑翔或在水面上盤旋。不過,最新的有關翼龍大腦CT掃描以及肩帶等研究表明,翼龍並不僅僅能夠進行短距離的滑翔,而且很可能具有強大的飛行能力。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龍化石。
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龍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2米,寬度相當於F-16戰斗機,小者形如麻雀。翼龍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龍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龍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龍類屬於爬行動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溫血動物。20世紀除,英國古生物學曾認為,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因此,翼龍應該是體溫恆定的溫血動物。後來在德國發現的喙嘴龍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薩克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龍化石,英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這件標本毛狀物和翼膜結構的研究,認為它無疑屬於溫血動物。翼龍身體上的這些「毛」隔熱保溫,防止體內熱量的散失,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能直接證明翼龍是熱血的恆溫動物。
此外,在內蒙古寧城發現的全身覆蓋「毛」的熱河翼龍完整骨架,進一步證明了翼龍為溫血動物。最近在巴西掠海翼龍巨大的頭部脊狀構造上發現具有調節體溫的血管的印痕,也是翼龍為溫血動物的直接證據。另一個證據來自於翼龍的骨骼像鳥一樣有一些具有調節體溫的小氣囊。
事實上,翼龍為了適應飛行的需要,已經具有內熱和體溫恆定的生理機制,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發達的神經系統以及高效率的循環和呼吸系統,成為一類最不像爬行動物的爬行動物。
翼龍是恐龍的近親,生活在同一時代,是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有時也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起源於約2.15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滅絕於6 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龍稱霸著陸地時,翼龍卻控制著天空。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早在1784年,義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維葉才鑒定它為翼手龍,歸於爬行動物。
翼龍並不能像鳥類那樣自由地、長距離地翱翔於藍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環境附近,如海邊、湖邊的岩石或樹林中滑翔,有時也在水面上盤旋。
翼龍比鳥類早了約7 OOO萬年飛向天空,大約在三疊紀晚期就開始適應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億年。翼龍為了適應飛翔的需要,具有許多類似鳥類的骨骼特徵,如頭骨多孔,骨骼中空輕巧,胸骨及其龍骨突發達等等。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龍化石。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上個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龍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6米,寬度相當於F一1 6戰斗機,小者形如麻雀。翼龍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龍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龍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龍類屬於爬行動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溫血動物。2 0世紀初,英國古生物學者曾推測,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與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是體溫恆定的溫血動物。後來在德國發現的喙嘴龍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薩克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龍化石,英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這件標本毛狀物和翼膜結構的研究,認為它無疑屬於溫血動物。翼龍身體上的這些「毛」隔熱保溫,防止體內熱量的散失,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另一個證據來自於翼龍的骨骼,它們像鳥一樣有一些用於調節體溫的小氣囊。最近,我國遼西帶「毛」的熱河翼龍的發現,進一步佐證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龍類為溫血動物。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表明,一些翼龍為了適應飛行的需要,已經具有內熱和體溫恆定的生理機制、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發達的神經系統以及高效率的循環和呼吸系統,成為一類最不像爬行動物的爬行動物。
繁盛於中生代侏羅紀(2.08億年前至1.44億年前)和白堊紀(1.44億年前至6,640萬年前)的飛行爬蟲類的成員。翼龍目(Pterosauria)屬於爬蟲類的古龍亞綱(Archosauria)。恐龍類和鱷類也屬於古龍亞綱,鳥類是古龍類的後裔。三疊紀(2.45億年前至2.08億年前)的古龍類趨向兩足步態,因此前肢自由地作其他方式的應用。鳥類和翼龍類二者同樣將前肢轉變成翼。翼龍類由皮膜形成翼面,像蝙蝠而不像鳥。蝙蝠除大拇指外,以其他指骨支撐著膜。然而翼龍的膜只附著在細長的一個指狀物(第4指)上,向後沿體側延伸到膝蓋;在頸部與「臂」之間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個指骨為爪狀的細長鉤。其膜看來已完全適應飛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鳥類的翼靈活,而且較為脆弱。身體結實,後腿長而細,其構造表明不適應垂直移動或停歇,休息時靠後肢懸掛。頸部似乎在飛行時持豎式,與頭部連成直角並向前。頭骨輕而強壯,大多數骨頭融合在一起;有細長的嘴;眼睛大,像許多鳥類那樣,眼球被一系列位於其四壁的骨板(鞏膜環)所加固。腦子大,明顯地可與鳥類相比。該類占優勢的感官是視力而不是嗅覺。大多數化石見於海相地層,因此很可能通過潛水捕魚獲取食料。但難以理解飛落後如何從地面或水中起飛。
已知翼龍有兩個主要類別。雖然在晚三疊世有早期類型,但在晚侏羅世索倫霍芬(Solenhofen)板岩中的喙嘴龍屬(Rhamphorhynchus)是較原始的典型。該類的特徵包括急劇變尖的大齒、較短的(支撐手指的骨)掌骨、末梢有菱形的長尾。翼展大約1公尺(3.3英尺)。翼龍類第二大類出現一晚侏羅紀,延續到白堊紀,典型的侏羅紀類型是翼指龍屬(Pterodactylus),許多標本見於索倫霍芬板岩。翼指龍(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蟲類,有些標本和麻雀一樣小,特徵包括一些小齒、長掌骨、短尾巴。翼指龍型的後裔延續到白堊紀,通常較大。最好的代表是堪薩斯白堊層中的無齒翼龍屬(Pteranodon)。無齒翼龍屬比信天翁大,翼展達7公尺或更長。1975年,德克薩斯州大本德(Big Bend)國家公園內的晚白堊世非海相地層中,發現了3個非常大的翼龍類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標本翼展約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為見聞中最大的飛行動物。這些爬蟲類的解剖及化石發現處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魚。翼龍化石不超過白堊紀,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鳥類所取代。
❽ 誰能提供給我一些關於恐龍的知識
最小的恐龍:
過去,在阿根廷,1979年發掘出一種稱為鼠龍的原蜥腳類,長約20厘米,大約比老鼠大一些而已!但至今為止,人們只發現了一具這樣的骨骼化石,它很有可能是剛孵化出來的幼龍,有一個古生物學家猜想成體可達六公尺長。但是在真正鼠龍的成體發掘到之前,那都僅僅是臆測而已!現今所知的恐龍類型中,最小的成年龍要算是美顎龍,它的大小與雞差不多。
最醜陋的恐龍:
腫頭龍,是那些很醜的恐龍中最難看的。腫頭龍屬於那一類凸出頂部的恐龍,它的頭骨覆以圓弧形的骨板大約有二十三公分厚,圍繞著這個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圍飾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腫瘤一般,它的前緣看起來像是被某種不堪言語的骨頭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滿瘤狀凸起,棘狀刺。這些圍繞的瘤刺和棘狀刺物使得腦袋的凸出部份看來像是剃頭過了。
最長的恐龍:
梁龍大約長達二十七米。然而暫時昵稱為超龍與巨龍的兩類,若全部骨架發掘出來會更長。這兩類初步推測長度為:三十五米。
最重的恐龍:
腕龍估算體重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噸之間(70-80噸)。它需要粗壯的四肢來支撐身體。
最寬的恐龍:
甲龍。在恐龍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車,甲龍大約五公尺寬,雖然它的體長不超過十公尺 。
最古老的恐龍:
現在所知最早的恐龍為兩足行走肉食類,命名為南十字龍。它出現於三疊紀中期,體長約1.5米,體重可能達到三十公斤。
爪最大的恐龍:
重爪龍是強壯的肉食性恐龍。它的爪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恐龍爪。爪的外側弧線達31厘米長。
最大的肉食龍:
霸王龍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龍,成年霸王龍身長可達14米,體重約8噸,是恐龍世界中的霸主。
最聰明的恐龍:
就身體和大腦的比例來看,鋸齒龍的大腦是最大的且,它的感覺器官非常發達,因而被認為是最聰明的恐龍。
跑得最快的恐龍:
奔鳥龍可能是跑的最快的恐龍,時速超過70公里/小時。
最大的恐龍:
已知最大的恐龍是蜥角類的地震龍(暫無資料,歡迎提供),身長約40米,體重達51噸。
牙齒最多的恐龍:
植物性的鴨嘴龍類恐龍,大約有960顆牙齒,比任何恐龍都多。
最笨的恐龍:
巨大的劍龍頭部非常小,大腦只有一個核桃般大小,因此科學家認為它們是一種很笨的恐龍。
蛋最大的恐龍:
高脊龍蛋的直徑大約有30厘米。那樣大小的蛋可以容納三點三公升的體積。而蛋殼大約在2厘米厚。
❾ 關於恐龍的介紹
大約在2.5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類新的爬行動物。像所有的爬行動物一樣, 它們的後代由卵孵化而出,其皮膚上覆蓋著鱗片,不透水,這就是恐龍。恐龍從出現直至滅亡,統治地球達1.6億年之久.關於恐龍,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來自於它們的化石。在博物館里, 人們所看到的恐龍骨骼就是由這些化石拼裝而成的(欲了解詳情, 請前往恐龍化石欄目)。1841年,著名的恐龍專家英國人理查德·歐文爵士,首次將一些爬行動物化石命名為恐龍。恐龍是陸地動物--它們不會游泳,也不會飛翔。所有的恐龍都長有四肢,但許多恐龍(如這只霸王龍)僅用後肢行走,它們騰出前肢做其他事情。恐龍的體型多種多樣,非常壯觀。蜥腳類恐龍曾經是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大的陸地動物,而最小的恐龍僅如雞一般大小。但無論身體大小,它們都必須時刻提防飢餓的食肉動物的襲擊。我們至今仍不知道,在恐龍生存的1.6 億年中,到底有多少種恐龍。但是在此,需要糾正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很多人都認為翼龍和魚龍是恐龍。這是不正確的。恐龍既不能在空中飛行,也不能在水中生活.恐龍是根據其髖骨形狀分為兩大類:蜥臀類恐龍(蜥髖)和鳥髖類恐龍(鳥髖)。蜥臀類恐龍的兩個下髖骨,一個伸向前下方(恥骨),另一個伸向後下方(坐骨),而鳥臀類恐龍的。的兩個下髖骨卻都伸向後下方。欲詳細了解,請往恐龍分類欄目。
❿ 恐龍為什麼那麼可愛
早在本世紀70年代末,恐龍熱已出現在許多發達國家中。這股熱流也波及到了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根據筆者以及北京自然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員、恐龍專家饒成剛的初步統計,1996年初在北京有關書店看到恐龍科普書籍至少有十五種。光明日報出版得到英國奧比斯(ORBIS)出版公司授權,出版了一整套恐龍書,到1996年4月為止,共出版了二十二本。這套大型恐龍叢圖文並茂,趣味性與科學性緊密結合,可讀性及可視性達到了令人愛不釋手的程度。書出版後,僅在北京、天津、河北上市二十天便售出近二十萬冊,引起轟動。國內的傳媒也競相播放有關恐龍的節目。例如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午間新聞」、「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等欄目都製作播放過有關恐龍的新聞和節目。北京電視台的「科技大視野」欄目中還播出了「你好,恐龍」的專題片,影響很大。
人類特有的求和欲和好奇心,會驅使人們把目光投向社會、自然歷史中一些耐人尋味的問題。而神秘的恐龍恰好能滿足人們的求知慾望和審美要求。少年兒童由於沒有社會生活的壓力,在心理上都存有一個幻想空間。他們需要在現實和虛幻之間,尋找一個能幫助他們幻想的「活」載體。在他們看來,形形色色的恐龍正是自己理想和喜愛的目標。另外,當前人類最為關心的問題就是怎樣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人們正是在了解和研究恐龍時,認識到保持生態平穩、維護人類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性的。我國恐龍研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為恐龍熱的興起奠定了基礎。我國是世界上出土恐龍化石最多的國家之一。這兩年在華中一帶發現的大量恐龍蛋,被認為是世界奇觀。我國恐龍研究的成果已譽滿全球,不論國內獨立研究還是與國外合作的都卓有成效。在科研究的基礎上,科普工作也相當地得到加強提高。這就是恐龍熱為什麼在全世界特別在我國產生,而且持續不衰的根本原因。
筆者對恐龍熱的出現,感到由衷的高興。通過對恐龍的全面了解,人們不僅可以學到很多有關生物學、地質學的知識,還可以通過生物演化、地史變遷來了解人類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了解人們不僅可以學到很多有關生物學、地質學的知識,還可以通過生物演化、地史變遷來了解人類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了解環境保護和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這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現在對恐龍知識的普及還很不平衡,有的科普文章或小冊子缺乏科學性,經常出現常識性的錯誤,例如把翼龍、魚龍、蛇勁龍、幻龍等都說成是恐龍。有的連報刊、博物館中常見的恐龍名稱也都有給譯錯了。作為研究恐龍的專業工作者,有責任正確引導廣大讀者和觀眾:千萬不要在沒有經過嚴密、規范的科學實驗以及專家論證的情況下,就通過新聞媒體大肆宣揚所謂新突破、新成就。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一位博士未經嚴謹的研究,就通過新聞媒體大肆宣揚他發現了比始鳥更古老「原始鳥」,結果成為全世界學術界的笑柄。
恐龍熱的興起,也使人們對化石興趣越來越濃。雖然化石不屬文物,但我國的文物保護法中也提到保護化石。化石是一類不能再生的有關遠古生命的珍貴信息資源,它的受國家保護的國有資產,任何個人都無權擁有。但目前我國一些文化層次較低、法制觀念淡薄的人,仍然把恐龍等古脊椎動物的化石當成治病的「龍骨」。這幾年,有些不法之徒竟然私自盜挖恐龍骨骼與恐龍蛋,並把這些無價之寶走私出口,牟取暴利。我國河南出土的各種類型的恐龍蛋,以及遼寧朝陽地區發現的多種古老的鳥類化石,就是由於上述原因落入許多國家或地區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的。他們的破壞性發掘,使寶貴的自然歷史檔案喪失殆盡,頃刻之間變成一堆廢物。對這種丑惡行為,有關部門將依法嚴懲。此外,還應大力宣傳保護恐龍、古脊椎動物與遠古人類的化石以及他們製造的舊石器和新石器。
恐龍熱也給一些企業、商家帶來了獲利的機會,但應警惕有些人見利忘義。對一些恐龍復製品或帶有恐龍形象的商品,特別是價格昂貴、影響深遠的會動的機械恐龍的製作和出售,應由技術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出面邀請恐龍專家開鑒定會,由上述機構批准後持證生產,這樣才能保證產品的科學性,保護知識產權。筆者相信,隨著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對恐龍的愛好與熱情還會持續下去。科學工作者一定要積極引導,使恐龍研究更有效地服務於我國的科教興國的偉大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