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麵塑微宣傳

麵塑微宣傳

發布時間:2022-06-02 04:01:16

『壹』 關於麵塑資料

在忻州地區的繁峙縣一帶,有一種以胖娃娃為題材的人物麵塑。同時,還有一種玲瓏小巧,不加點染顏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這種小面人,有著爬、卧、抱花、啃瓜的各種姿態。有時,還將置其於染成大紅大綠的「大面花」之中。相傳,這類麵塑是當地群眾為上五台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專門製作的供品。
忻州民間,還有著塑造生、旦、凈、末、丑等戲劇人物的人物麵塑,甚至拿到廟會的市場上出售。這種麵塑,製作也頗為精巧。
絳州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塑造造型別致,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
山西民間有個習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它喜慶時日,都要捏制麵塑以示慶祝。
濟南麵塑是濟南的傳統手工藝品,帶有濃厚的民間風味,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濟南麵塑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不斷發展與創新。

『貳』 霍州麵塑的藝術特點是

1、原材料價廉易得

主要原材料就是生活中的必需品——麵粉,尋找起來十分方便且價格便宜。

2、創作要求一次完成

霍州麵塑一經風干就不易成型,因此製作麵塑作品要求一氣呵成。

3、色彩鮮艷、造型生動

霍州麵塑的顏色是將顏料調入面中調配成的,加入顏料後的面團可以像繪畫配色一樣,隨心所欲地進行調配。而優秀的麵塑作品往往以其逼真的形象、生動的造型再融合鮮艷的色彩等感官效應吸引著中外賓客。

4、大小尺寸、精細程度自定

霍州麵塑創作應根據其不同需要,製作出或大或小、或粗或細的作品。小的可以放在半個核桃當中,被稱為微型麵塑;大的可以做1~2米及以上的巨型作品。

(2)麵塑微宣傳擴展閱讀:

霍州麵塑的由來:

農歷七月七日是「乞巧」節,傳說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麵塑就心靈手巧。

嬰兒鬧滿月,一般由姥姥家製作直徑達尺余的「囫圇」,即一個圓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細的十二屬相的麵塑。有的在大「囫圇」里還會有較小的「囫圇」,中間放龍鳳或虎頭造型的麵塑,名曰「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誰來看孩子,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

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舊社會,由於窮困,給女兒送去幾個「羊羔兒」饅頭,就算盡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給女兒的「羊羔兒饅頭」幾十個甚至幾百個。

饅頭造型多樣,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徵六畜興旺,「麥秸集」象徵五穀豐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霍州麵塑造型朴實,不多修飾著色,往往僅用品紅點彩。

『叄』 捏麵人的歷史起源是什麼

因為你面人裡面人,何時已不可考,但從新疆吐魯番

『肆』 麵塑,有沒有人想學習

濟南市民俗藝術舘 座落於山東省最著名的商業金街——泉城路上,北依大明湖,南臨泉城廣場及趵突泉。
本舘在中共濟南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領導下成立的公益文化事業單位,承擔全市的民間文化的搶救與保護工作。其工作范圍:研究齊魯民俗文化的歷史與現狀,開展民俗文化藝術研究;舉辦民俗文化藝術收藏、展覽,協助出版優秀的歷史文獻及現代民俗藝術研究成果;發現和培養民俗藝術專業人才,促進齊魯民俗文化及旅遊事業的交流與發展。
目前,本舘內設專業機構22個研究所及4個藝術表演團:(1)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中心、(2)孔子民俗文化研究所、(3)民俗旅遊產品開發研究所、(4)民俗周刊雜志社、(5)民俗文物鑒定收藏研究所、(6)民俗文物考古研究所、(7)周易文化研究所、(8)古代民居建築研究所、(9)明清傢具研究所、(10)書畫篆刻藝術研究所、(11)雕刻藝術研究所、(12)剪紙藝術研究所、(13)皮影藝術研究所、(14)泥塑藝術研究所、(15)麵塑藝術研究所、(16)臉譜藝術研究所、(17)布飾藝術研究所、(18)年畫藝術研究所、(19)風箏藝術研究所、(20)葫蘆藝術研究所、(21)烙畫藝術研究所、(22)糖畫藝術研究所(23)民間藝術表演團(24)五音戲劇團(25)民俗慶典藝術團、(26)皮影戲劇團。
歡迎一切從事民俗文化研究的學者與民間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到本舘從事訪問交流與藝術合作,共同創立一個完整的民俗藝術沙龍體系,為繼

『伍』 麵塑製作法治題材

摘要 親,你好,麵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麵塑文化的早已獨具地域特點和歷史特點。南關街道倉南街社區在法治建設中,獨辟蹊徑地藉助「麵塑」進行普法宣傳,引導居民用法律知識武裝自己,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陸』 濟南麵塑的傳承發展

濟南麵塑是中國漢族特有的民間藝術,有著300多年的歷史,它曾在魯西南地區流傳廣泛、極具影響,濟南麵塑是濟南工藝美術中,最具地域特色的種類之一。中國現代麵塑藝術現已公認起源於山東省菏澤地區,而濟南麵塑正是菏澤麵塑的正宗傳承地,但現發展也不是很景氣。
位於濟南西門附近的濟南民俗藝術館,這里聚集了不少濟南的麵塑藝人,還有省內其它地市的一些麵塑藝人也經常來這里交流。據該館劉學斌館長介紹,現濟南有20餘位麵塑藝人在國內都有一定名氣,有的還曾受邀到國外進行過表演。他說,濟南的現代麵塑創作是從建國初期開始的,當時李芳閣、李芳清兩位著名麵塑藝人從菏澤來到濟南,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麵塑組織——濟南麵塑社,開始授徒並出售作品,自此濟南的麵塑藝術創作以獨特的面貌出現了。
張福利是濟南民俗藝術館麵塑研究所副所長,從事麵塑創作已經20餘年。他說,現喜歡麵塑的多是三四十歲以上的人,年齡比較小的如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孩子多喜歡動畫里的形象,介於他們之間的20多歲的年輕人喜歡的很少,而這部分人又是現消費主體,所以這也是麵塑難以開拓出比較大市場的主要原因。
談到現濟南麵塑的創作,以創作「蟈蟈白菜」聞名的聞文均先生說,麵塑創作講究快、准、色彩搭配協調等,以前的藝人在人物麵塑創作時有的不太講究比例,粗獷豪放,但現今的麵塑創作對此已經比較講究了,而且越來越快速和細膩,以後的發展還要向精、快、色彩鮮明等方面發展。他說,現街上的「捏麵人」不是真正的濟南麵塑藝術,已經走了形,這些「面人」以賺錢為目的,沒有創新,在創作手法以及題材等方面都比較粗俗。
高級工藝美術師董鳳歧女士認為,現麵塑已經不是以前手手相傳的簡單謀生工具了,而是具有美術鑒賞、藝術收藏價值的藝術品。談到麵塑的發展,董老師認為,麵塑不能固守老一套,一定要和人們的生活,要和市場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現很多大飯店都開發了一些特色菜餚,如紅樓宴、金瓶梅宴、八仙宴等,如果能搭配擺放上相關的人或動物等麵塑,不就更有特色了嗎?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還可以提高宴席的文化品位和檔次,而麵塑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種獨特風景了,這樣不是一舉兩得嗎?
為此,有山東政協委員提出以下建議:一是組織、聯系各種對外商業性演出,將「麵塑」推向市場,提高藝人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收入,使更多的年輕人看到民間藝術的美好前景,從而有興趣學習麵塑藝術;二是在幼兒園開設「麵塑藝術」和其他民間藝術手工課,讓孩子們從小學習民間藝術;三是將「麵塑藝術」和其他民間藝術拍攝成教學片,通過電視台少兒節目展播,達到宣傳、普及的目的;四是將民間藝術納入各級學校勞動技能或美術教學的必修課,鼓勵學生學習民間藝術。同時,有關部門要積極研究開發民間藝術特色的旅遊工藝品,開拓國際旅遊工藝品市場,在拯救發展民間藝術的同時形成規模生產,解決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旅遊及相關部門應支持旅遊景點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長街」,並對民間藝術人才實行優惠政策,鼓勵民間藝術家(大師)開館授課,培養民間藝術後備人才,對民間藝術傳承、發展有貢獻的民間藝術家給予獎勵。
據了解,由於現濟南的麵塑水平在全國處於較高水準,而且從遠古至今,濟南的麵塑工藝沒有中斷過,據稱這在全國也是罕見的。現全國很多一流的麵塑藝人都在濟南,麵塑的發源地又是在山東,所以劉學斌館長認為,濟南要爭一爭「麵塑之鄉」、「麵塑之都」的稱號。

『柒』 寫一篇二年級關於麵塑的作文大全

用面團(主要是糯米面團)捏塑成各種形象的中國民間手工藝品。又稱面人。
相傳漢代迎神賽會上的儺舞便以面團塑成鬼怪頭部形象。20世紀中葉,麵塑成為藝術欣賞品。藝人有湯子博、李俊興、趙闊明等人。湯子博北京通縣人 ,創制了紙板麵塑( 將麵塑置於紙板上)、核桃麵塑(在一半核桃空殼的內壁中放置微型麵塑),最小者僅4厘米,人物形態生動,色彩淡雅。代表作品有核桃麵塑「十八羅漢朝如來」、「二十四仙女朝王母」等。山東菏澤是中國麵塑的傳統產區,藝人李俊興出身於麵塑藝人世家,他創制了麵塑臉譜、浮雕麵塑等新品種,作品色彩鮮艷 。趙闊明祖籍北京 ,40 年代便在上海以麵塑為生,擅長戲曲人物、佛像和兒童。
麵塑工藝分和面、蒸熟、揉面、調色、捏塑、配紙板或玻璃框(盒)、核桃殼等工序。和面時,糯米粉要加入石碳酸、蜂蜜、棉花等防腐、防裂劑。麵塑以圓雕為主,運用小型刀具、剪刀、梳(在面上壓制頭發和花紋)等,採用揉、捏、壓、搓、滾、碾、撥、切等多種技法捏塑而成。麵塑創作時間短,注重人物神態刻畫,動作誇張,色彩鮮明,手法簡練,一氣呵成,干凈利索。

『捌』 哪有關於嵐縣麵塑的資料,多多益善

嵐城供會是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九嵐城北街的傳統古廟會,主要形式是擺供,用麵塑體現民間追求真、善、美的祈祭活動。嵐城距山西省嵐縣縣城北15公里,是嵐縣的舊縣城,現在叫嵐城鎮城內村,共有800戶3600人,人多地少,主產土豆,人均300-400元,北街長400餘米,大約有200戶人家。 塞上風論壇: B% w% S* w% ]
相傳,很久以前,本地有一善良賢惠的年輕媳婦叫慧蓮,過門不久,丈夫就去世,婆婆也因此雙目失眠,為了醫治婆婆失明的雙眼,她四處求醫、買葯,直到把家裡的東西賣光,婆婆的病也沒治好,百般無奈,只好扶著婆婆四處乞討,繼續為婆婆治病。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夜,婆媳倆宿在一座破廟里,飢寒交迫,昏倒在地。朦朧中,慧蓮看見一位白衣白發的老太太手拿佛塵翩然而至。白發老人說,世間也難得有你這樣善良賢孝的女子,你的德行感動了上蒼,我今天就是奉命前來成全你的善心的。說著用手中的佛塵在盲婆婆的雙眼上輕輕的一佛,盲婆婆的眼睛便立刻放出了光芒。慧蓮急忙跪倒在地,連連稱謝,白發婆婆將她扶起,又傳授了她一些小秘方,讓她為老百姓治病,而後翩然離去。慧蓮睜開眼,恍若作夢,心中好生奇怪,連忙叫醒婆婆,不料婆婆的雙眼果真復明了。於是她把白發老人告訴她的秘方從頭想了一遍,竟然記憶猶新。後來她按照白發婆婆的秘方行醫鄉里,為百姓治病。誰知,她竟成了一位神醫,所治病人十之八九都能康復。因此老百姓都十分的敬重她,稱她為神醫仙姑。 還有一種版本的傳說是本地有一善良賢惠的年輕媳婦叫慧蓮,過門不久,丈夫就去世,婆婆也因此雙目失眠婆婆從此百般刁難,她用一顆善良的心侍奉婆婆,但始終得不到婆婆的歡心,做下什麼吃的,婆婆總是覺得不可口,有一天慧蓮坐在院里想著做什麼樣的吃的才能讓婆婆高興,突然有一隻貓從家裡跑了出來,門吱的一響,門軸的轉動使慧蓮突來靈感,回去和了一塊面,切成小塊,用筷子頭在上面一擰,擰成了一個個「圪朵」也就是現在人們吃的貓耳朵,給婆婆吃了後非常高興,從此婆媳倆關系非常的好。慧蓮的孝心感動了上蒼,玉帝派人給慧蓮傳授了秘方,讓她惠及鄉臨,治病救人,後來她行醫鄉里成了一位神醫,老百姓稱她為神醫仙姑。慧蓮一直活到90歲而坐化。鄉親們為了紀念她,在她坐化的地方修了一座廟,並把她坐化的日子-----農歷二月十九作為一年一度的紀念日。一直到唐代,佛教盛行,鄉親們把仙姑廟變成了觀音廟,把仙姑當做觀音來供奉。在他們心中仙姑就是菩薩,菩薩就是仙姑,於是二月十九的供會就一直延續到今。
嵐城供會的供品單一而內容多樣,單一是指供會的供品全部是麵塑製品,而沒有其它的東西,一來仙姑歸了佛教,而佛教是忌葷的,所以採用而塑是最好的辦法,二來麵塑可以更容易的溶入人們的情感追求,人們用白面親手製作成各種各樣的供品,其中投入了很多心血和創造性的勞動,而這種心血和勞動的付出本身就自然而然的溶入了許許多多的情感。可以通過麵塑的造型語言去體現各種願望和追求。然而供品的造型題材是極其廣泛的,有象徵人丁興旺的十二生肖、象徵六畜興旺的家禽、家畜,象徵長壽的松鶴延年、壽桃,象徵喜慶吉祥的如意壁合,魚跳龍門、馬到封候等也有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如唐僧取經、悟空降妖、天仙配、鵲橋會等等不勝枚舉。它們盡管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但都有一個共性那便是所反映的內容都是積極向上的,都表現了人們崇尚美的願望和追求。
榆林|論壇|塞上風|陝北|大漠|陝西 嵐城供會的麵塑製作精美、技巧精湛。傳統的麵塑製作多以活面(發酵的面)為原料製作,由於活面製作易於變形,能產生一種誇張的自然美,在經濟比較困難的過去,經過供奉神靈的供品人們都要吃掉的,所以說運用活面製作麵塑是嵐城麵塑的一個特點。而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麵塑技藝的廣泛交流,嵐城麵塑由原來的活面製作發展為活面與死面的結合、生面與熟面的結合、原色與染色的多法處理,從形、色、性諸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在造型、色彩等方面實現了誇張與寫實的有機結合。嵐城麵塑在製作原料的處理工藝上考究外,在製作的技藝上也相當的講究。運用捏、剪、割、搓、拼、擠、夾、壓、盤、疊、鑲嵌、組合、壓紋、壓花等手法,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作適當的調整和取捨。隨著社會的發展,麵塑的製作工具也在不斷的進步,食品顏色、壓花工具的運用更使麵塑技藝產生了許多難以想像的藝術效果。 農歷二月十八下午,我們一行6人便來到了嵐城,本想拍一些人們做麵塑的鏡頭,可是還是來晚了,幾家去年做的好的已做完了。我們在城裡邊繞了一圈,只見糾首們組織村民們在北街仙姑廟的原址上搭神樓,有的商家利用供會拉起了廣告,只是形式上規模上小了點,在戲台的空場地里有一部分婦女和兒童在練扭秧歌,准備參加明天的活動。 農歷二月十九一大早6點鍾我們便來到了北街,已有幾家人把麵塑擺了出來,後來人們陸續前來人慢慢的多了起來,八點多鍾便進入了高潮,糾首們組織村民們請出了仙姑,要繞村游一圈讓更多的人了解仙姑和一展仙姑的風采。各種表演活動也隨即進入了高潮,有八音隊,現代文藝演出,有戲曲表演,秧歌表演等文藝活動,當然也少不了做小賣買的。當天北街上老百姓用精湛的技藝製成精美的麵塑供品來擺供,家家戶戶都要參加,如果有誰家不去人們會笑話的。 早晨5點左右就有人家出來擺供,出來的越早越好,往出擺供時還要上鍋蒸一下,菩薩也要熱呼呼享受。從神樓前開始按端出來的先後順序沿著北街中心線搭成一條連續不斷的供台。整個北街形成了一條琳琅滿目的供品街,場面很是壯觀。擺出供品後男人們去神樓前敬香,女人們便相互的觀看各家的供品切磋技藝,取長補短,年輕的姑娘媳婦們一面遍覽眾家手藝,一面還要評判各家的優劣。順便學習一些新的技法,當發現誰家的供品做的最好,有借鑒之處便會打破砂鍋問到底直到明白為止,以便來年能捏出更好的麵塑。就連七八十歲的老人們也要在孩子們的攙扶下來到北街看個究竟。也有不是北街的或從北街嫁出去的人們、有搞民俗研究人員,攝影愛好者、記者、電視台的也來湊熱鬧,滿面街除了擺供的和前來參觀的便是長槍短炮的搞攝影的,此時此刻,與其說是參加一個祭祀活動,不如說是一個麵塑博覽會和麵塑研討會,不論男女老少談論的話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供品的贊賞和品評。誰家的供品受到人們的觀注,不僅製作供品的藝人會受到人們的尊敬,而且全家人都會覺得極其光彩。供品在街上陳列三個小時左右活動便結束了,於是各家各戶便帶著一種滿足感把各自的供品送回家繼續擺放在家中供奉家神。有關系好的也順便互贈一些精美的供品以求吉祥,也表示一種友誼,一般贈送的麵塑都捨不得吃掉,要擺放在適當的地方以做為紀念。當然你要是喜歡和人們要一般不會落空的在今年的供會上,距嵐城30公里的前窪村56歲的王完梅老人的「雄雞」深得人們的好評,王完梅老人有做麵塑10餘年的歷史,這次的「雄雞」,老人在女兒劉建華的幫助下整整做了一天才完成。這些年她每年都要參加北街的供會,展示自己的才藝。 當天的早飯全村人都要吃「圪朵」,也就是人們說的「貓耳朵」,這也是為了紀念仙姑留傳下來的民俗活動,嵐城鎮的圪朵,製作也是相當考究的,把「和」好的面切成小丁,完後拿上一把放在手上,用一根筷子在小面丁上一擰便成為一個「圪朵」, 一般女孩子從小就開始學著做,在這里幾乎沒有人不會捏「圪朵」。要吃上一小碗「圪朵」,少說也得二三百個「圪朵」才行。好客的嵐城人只要你去他家,他總會讓你吃上一碗「圪朵」,也讓你沾點仙氣。與他們共同祭祀這位人人敬仰的神醫仙姑-----慧蓮。 供會不僅是麵塑的天地,也是人們寄託心靈的所在,在供會上人們還要給供會上上布施,少則三五元,多則不限,重屬自願,而且所有上布施的人都會得到一個吉祥符,比如「一生平安」、「吉祥如意」等等,都是一些吉祥的嚮往美好的祝福。所有上布施的都要張榜公布,透明度很高。所有的布施都要用於供會的開支,搭神台、請戲班、等等。現在的供會已不單單的是擺供,已有商家打出廣告利用供會做宣傳。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嵐城的廟會會變成嵐城人民招商引資的洽淡會。到時嵐城的麵塑將走出嵐城、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分享嵐城麵塑的風彩。

閱讀全文

與麵塑微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河南省民生實事培訓方案 瀏覽:721
電子商務物流構成要素包括哪些 瀏覽:274
網路營銷期末考試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瀏覽:913
節日銀行營銷方案 瀏覽:721
中醫理療養生會館策劃方案 瀏覽:137
舞蹈培訓開業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54
4s店全員營銷方案ppt 瀏覽:935
市場營銷和哲學有什麼聯系 瀏覽:137
電子商務運行環境 瀏覽:525
生日蛋糕升級推廣方案 瀏覽:421
零售連鎖葯店新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193
廈門市知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40
電子商務技能大賽培訓計劃 瀏覽:95
沙龍培訓方案 瀏覽:773
工會活動方案策劃 瀏覽:787
茅台酒營銷方案 瀏覽:184
傢具銷售促銷策劃方案 瀏覽:429
有促銷活動場景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42
房地產公司2014年度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1
醫葯市場營銷實務課件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