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列舉兩項杭州援助阿克蘇的措施
杭州援建阿克蘇,大致分為項目援助、智力援助、產業援助三個方面。
項目援助主要是投入資金,幫助阿克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阿克蘇人民生活水平。
2010年,共確定民生類重點項目9個,總投資1.54億元,目前,「雙語」幼兒園、社會福利中心、杭州大道、社區陣地組織建設等6個基本建設類項目已全面完成。
2011年,已經啟動並實施了13個援助項目,包括鄉鎮衛生院改造、安居富民工程、城鄉供水工程等,涉及民生服務類8個,計劃總投資4.44億元,安排杭州援助資金1.66億元。目前除兩個跨年度援建項目外,其餘11個援建項目已全部完工。
智力援助方面,杭州將通過人才的培養,激發阿克蘇的「造血」功能,保證其長久的發展。
2010年,杭州援疆指揮部組織實施了幹部掛職、中青班培訓、民政福利院管理幹部培訓、經濟管理幹部培訓、雙語骨幹教師培訓等12個智力援助項目,共投入資金330萬元。
2011年,杭州對阿智力援助力度加大,共實施自主類項目24個,涵蓋組織、宣傳、教育、衛生、發改、建設、等部門的黨政領導,基層幹部和專技人員,受益達3000餘人次,總投資1281萬元。
接下來,智力援助的力度將不斷加大,例如通過杭州學校和阿克蘇學校結對的形式,提高阿克蘇學校的辦學水平。另外,今後每年都將選拔10名左右阿克蘇市優秀中青年幹部赴杭參加培訓,形成長期援助關系。
產業援助方面,杭州通過吸引浙商投資辦廠等方式,拉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其中,杭州著力打造的阿克蘇經濟技術開發區,被稱作阿克蘇的「下沙」。
截至2011年9月,阿克蘇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產業園西園)已入駐企業33家,已投產企業17家,已建成投產企業22家。2011年1-9月,入駐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45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54億元。
Ⅱ 日本援建中國有哪些項目
日本對華援助,包括有償援助、無償援助和技術援助3個部分。有償援助部分就是通常所述的日元貸款,無償援助部分是日本對中國的贈款,技術援助則是日方為中方免費提供人員培訓等技術合作。
到2003年度,日本累計提供技術合作金額達到1446億日元;無償援助項目266個,累計為1286億日元。
這些資金廣泛用於中國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以及農村開發,環境保護、醫療、教育等領域,援助項目遍布中國各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自1979年以來,日本政府已經向中國提供了總額約達27000億日元(約合2000多億元人民幣)的政府開發援助,從北京地鐵、首都機場、中國電氣化鐵路約4600公里的改造、中國470個大型港口泊位中約60個等等均由日元貸款建成或正在建設。
其領域涉及教育、醫療、農業、環保等方面。中日友好醫院、中日環保中心、貴州農村改水等等均屬無償資金援建的代表性項目。
北京地鐵、首都機場、京秦鐵路、南昆鐵路、上海浦東機場,武漢長江第二大橋、內陸地區光纜建設。
Ⅲ 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項目是什麼
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對新中國工業領域的156個援助項目。這一系列的項目曾幫助了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政府把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和其他限額以上項目中的相當大的一部分擺在了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內地。考慮到資源等因素,將鋼鐵企業、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化工企業等,選在礦產資源豐富及能源供應充足的中西部地區;
將機械加工企業,設置在原材料生產基地附近。在最後投入施工的150個項目中,包括民用企業106個,國防企業44個。在106個民用企業中,除50個布置在東北地區外,其餘絕大多數布置在中西部地區,其中中部地區29個,西部地區21個;
44個國防企業,除有些造船廠必須擺在海邊外、布置在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有35個。150個項目實際完成投資196.1億元,其中東北投資87億元,占實際投資領的44.3%,其餘絕大多數資金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區,即中部地區64.6億元,佔32,9%;西部地區39,2億元,佔20%。
援建項目的大部分設計工作和設備製造由蘇聯完成,其餘部分由蘇聯專家幫助中國企業完成。大批蘇聯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參與到這些工業項目的建設中,有些項目甚至從蘇聯搬來整個工廠的圖紙和設備。而且,在蘇聯專家的悉心指導下,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有經驗的工程師和熟練的技術工人。
到1957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了128.6%,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9%。其中鋼產量達到535萬噸,比1953年的135萬噸幾乎增長了4倍。煤炭產量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加了98%。
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非常成功的,建成了數千個工廠和礦山,為日後重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一些關鍵領域,比如鋼鐵、煤炭、水泥、發電和機械製造,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非常成功的,建成了數千個工廠和礦山,為日後重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一些關鍵領域,比如鋼鐵、煤炭、水泥、發電和機械製造,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一五期間蘇聯援華建設的156個工業項目,以及相關的配套項目,門類齊全,自成體系。幾乎是在中國完整的復制了一套蘇聯自己的工業體系,使中國迅速的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進入了工業國行列,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歷史上也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Ⅳ 求一則關於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的公益廣告文案
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簽定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協議
2008年12月5日,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在四川省映秀鎮舉行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協議舉行簽字儀式。
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江亦曼、台灣紅十字組織會長陳長文在協議簽字,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四川、甘肅、陝西省有關領導和紅十字會負責人出席了簽字儀式。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特大地震,災害波及甘肅、陝西省,數萬同胞在災害中不幸遇難,數百萬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園,數十年辛勤勞動積累的財富毀於一旦。災害無情人有情,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全國人民、台港澳同胞、華人華僑以及國際社會踴躍捐助,積極救助地震災區群眾。
台灣紅十字組織在地震發生後的很短的時間里,立即組織搜救隊前往災區開展緊急搜救行動,並根據災區的需要向災區派出了一隻醫療隊,為受災群眾開展醫療救助服務。在台灣,也出現了充滿感人激情的募捐大行動場面,社會各界積極踴躍捐款,還向災區緊急運送了大量的救災物資。
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是一項十分艱巨,充滿挑戰的工作。面對受災面積廣大、受災人口眾多、自然條件復雜、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的困難局面,在總體重建規劃下,台灣紅十字組織根據災區的需要和重建計劃,積極參與災區的災後重建項目。此次大地震造成眾多學校、醫院的房屋損毀倒塌,給災區的人民群眾的看病治療,學生的學習帶來極大的困難。幫助同胞,減輕痛苦,恢復正常的生活,關繫到社會的和諧發展。為此,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從人道出發,經過認真商討和研究,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決定,在曾經是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鎮,簽署「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共同參與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協議」。該協議的簽署,標志著台灣紅十字組織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的正式開始,也向世人展示紅十字組織積極參與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決心和意志,同時,也標志著中國紅十字會在災區的重建工作正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
備災救災工作是紅十字會的傳統工作,也是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在歷次國內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的時候,都能積極支持,相互配合,充分體現了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通過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的共同努力,地震災後重建項目將會盡快地予以實施。
這次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簽署的協議包括四川、甘肅和陝西三省地震重建項目,其中包括44所學校,43所衛生院,1所康復中心,以及寒梅助學計劃,總計13.75億新台幣。
為響應國家號召,中國紅十字會近日為四川、陝西和甘肅三省災區群眾采購了26.7萬床棉被、26.5萬件棉衣,其中四川近19萬床棉被、13萬件棉衣,價值近3000萬元。台灣紅十字組織也捐贈了2400床棉被。
江亦曼和陳長文在阿壩州向災民分發了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籌集的棉衣、棉被。
據悉,中國紅十字會災後重建工作已全面展開,截至10月底,中國紅十字會已分別與四川省、甘肅省、陝西省簽訂援助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備忘錄或協議書。其中,計劃援助四川首期項目總金額為25億元人民幣,目前已確定11.8億元人民幣的項目援助額度,在成都、綿陽、德陽、阿壩、雅安、廣元等六市(州)援建16417戶民房、196個學校、190個衛生院、631個衛生站、30個村民活動室;計劃援助甘肅項目總金額為5.63億元人民幣,目前已確定近3.1億元人民幣的項目援助額度,在隴南、甘南、天水等3個市(州)援建9806戶民房、65個學校、79個衛生院、68個衛生站、66個村民活動室、1個備災中心;計劃並已確定援助陝西項目總金額達4億元人民幣,在漢中、安康、寶雞3市援建13244戶民房、68個學校、75個衛生院、132個衛生站、1個村民活動室、1個集鎮飲水工程。目前,確定在四川、甘肅、陝西三省災後恢復重建項目資金已撥付災區,共援建39467戶民房、329所學校、344所衛生院、831所衛生站、97個村民活動室、1個集鎮飲水工程和1個備災倉庫。這些重建項目在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配合下已陸續開工,一些災民住房已竣工,災民搬進寬敞的新居。另外,地方各級紅十字會也在積極參與和落實援助汶川地震災區的災後恢復重建項目。
Ⅳ 北京豐台援建內蒙臨縣什麼項目
援助產業項目建設。
豐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他們根據受援地區的資源稟賦、氣候條件和市場需求,找准產業契合點,利用市區幫扶資金約1億元進行產業項目建設,比如在林西縣建設果蔬深加工車間及氣調保鮮庫,從果蔬農產品冷藏、加工、倉儲、運銷等環節入手,全力打造「產供銷全鏈條」消費幫扶模式。還採取「送市場上門」的方式,累計投資2億元建設集信息化、多功能、綜合性為一體的林西嶽各庄農副產品集散中心,涵蓋集散、冷藏、加工、線上線下交易等功能,輻射林西及周邊地區農產品銷售合作。相關部門及掛職幹部團隊通過印發倡議書、展銷對接等方式組織號召各級預算單位、區管國企采購幫扶產品,讓受援地區的優質農副產品走進北京市民百姓家,共實現消費幫扶金額約4億元。
Ⅵ 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的介紹
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五計劃(1953年-1957年)期間蘇聯對新中國工業領域的156個援助項目。按照大區、省、市、其他地區等列出了項目名稱及簡要介紹。這一系列的項目曾幫助了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
Ⅶ 如何提高中國對外援助工作水平
如何提高中國對外援助工作水平
對外援助是中國對外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認真履行國際主義義務,盡力對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取得了顯著成效。50多年來的實踐表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對外援助事業的發展,對外援助的有效實施,對構建「和諧世界」發揮了獨特作用。在新的形勢下,高度重視和大力加強對外援助工作,創新思路,改進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整體水平,尤顯重要。
適度擴大援助規模。確定適當的援助規模是發揮援助作用、實現援助目的的重要基礎。當前,按照聯合國確定的發達國家官方發展援助額應占其國民總收入(GNI)的0.7%的標准,僅有挪威、丹麥、荷蘭等幾個國家達到了這一要求,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援助金額與這一標准相去甚遠。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積極履行國際主義義務,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過程中盡其能力,承擔了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與發達國家攀比對外援助規模,中國對外援助要從國情實際出發。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對外援助在國際發展援助的排名僅在20位左右。今後,為維護國家戰略利益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確定適度的對外援助規模,援外財政支出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對外工作實際需要而適度增加是必要的。此外,也要引導、協調好社會團體、民間組織的力量,增強對外援助力度。
妥善處理「五個關系」。一是正確處理中國利益與受援國利益的關系。對外援助要在緊密配合國家整體戰略需求的前提下,堅持充分尊重受援國主權和選擇、不幹涉任何國家內政的原則,不傷害受援國民族感情,真誠地為受援國提供援助,謀求互利共贏,共同發展。要充分認識對外援助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通過有效途徑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並做好對外援助必要的宣傳工作,加強正面宣傳。二是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要總結經驗教訓、加強對外援助理論研究,繼承優良傳統,發揮政治優勢,同時也要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求真務實,不斷創新援外的運行體制、管理模式、援助方式、援助內容,改進對外援助工作,提升對外援助工作水平和運行效率。三是正確處理中國特色與國際經驗的關系。要從國情實際出發,堅持中國特色的對外援助理念、方針政策、有效途徑和方式,同時要積極借鑒國際社會對外援助有益的做法,汲取先進管理經驗,符合國際運行規則。當然,利用對外援助干涉它國內政、掠奪它國資源的行徑不可取。四是正確處理對外援助與對外經濟合作的關系。中國對外援助在推動互利合作方面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進一步利用對外援助渠道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的發展應是今後援外工作的重點。當兩者發生矛盾時,要充分考慮到對外援助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五是正確處理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的關系。確保援外任務順利執行,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毫無疑問要兼顧國家、企業間的利益。但對外援助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經濟外交工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從講政治負責任的高度確保援外任務的完成,同時兼顧企業合法利益。
大力實現「效果型援助」。實現「效果型援助」,其目的是要通過科學有效的運行,用好用活有限的援外資金,實現最大的援助效果:一是科學制定援助規劃,提高立項工作水平。這是實現「效果型援助」的前提。要從服從中國長遠和整體戰略利益出發,從有利於受援國發展自己的目標出發,統籌規劃,充分論證,科學制訂國別援助方案,進一步合理安排有限的援助資金,精心選定援助項目。在繼續幫助受援國建設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標志性項目、提供緊急救災援助、搞好人才培訓的同時,要積極探索幫助發展中國家發揮豐富的資源優勢,加快發展經濟的新途徑、新方式。二是管理精細,執行有力。這是實現「效果型援助」的關鍵。要加強主管部門與駐外使(領)館、國內相關單位的有效配合和相互支持,加強信息化和電子政務建設;通過有效地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手段,採取先進管理方式,及時監控援外項目實施管理過程每一環節,重點對進度、質量、投資、安全等問題實施動態、精細的管理;事後認真做好項目評估,確保援外項目達到預期的目的。同時,要努力培育、促使實施單位提高責任意識和執行能力,建立一支執行力強的援外項目實施隊伍。三是推進對外援助立法進程,科學合理地設置管理機構,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這是實現「效果型援助」的保證。要加快對外援助立法,確立援外法律地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援外規范管理,依法做好援外工作;要根據對外援助事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發展方向,完善援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管理機構,強化組織保障;要解決援外行政管理人員不足問題,適當增加主管部門人員編制,充實管理型、專家型人才,建立一支政治可靠、業務熟練、擅長管理的復合型的援外管理幹部隊伍。
Ⅷ 雙擁工作如何做好宣傳
一、要堅持思想觀念的與時俱進。要實現雙擁工作的創新,必須首先確立與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新理念。當前,要牢固樹立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觀念,以情雙擁與依法雙擁相結合的觀念,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觀念,講求質量、注重效益的觀念,逐步實現雙擁工作由一般形式向多層次、多渠道、多領域方面轉變;由職能部門單一做向黨政軍各個部門、各個行業、各個階層共同做轉變;由幫助部隊解決眼前實際困難、生產生活問題向支持部隊長遠建設、提高打贏能力轉變;由組織傳統的擁政愛民活動向集中援建重大項目方面轉變;由注重物質支援向物質支援與精神互助並重,著力提高軍民政治覺悟、道德觀念和綜合素質的轉變。
二、要堅持工作內容的與時俱進。總的原則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抓住根本的,繼承傳統的,融入時代的。具體地講,就是要堅持服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抓實亭湖經濟建設,做好植樹種草、環境治理、搶險救災工作,深入開展軍民共建活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要堅持服務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把推進軍事斗爭准備作為雙擁重點,深化國防教育和雙擁宣傳,支持部隊訓練演習、戰備執勤、飛行人才培養,做好轉業幹部安置、隨軍家屬就業、官兵子女入學和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為軍隊「打得贏、不變質」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要堅持服務社會政治穩定,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形勢的總體走向,密切關注影響安全穩定的各種動向,密切關注軍政軍民關系的發展方向。認真做好軍政團結和軍民團結工作,化解各種矛盾和糾紛,搞好軍警民聯防聯治,聯手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三、要堅持方式方法的與時俱進。堅持正確的方向是雙擁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工作方式的不斷創新則有助於雙擁工作的快速推進。要繼續以創建「雙擁模範城」、「爭當雙擁模範個人」活動為載體,鞏固發展軍民共建活動,推動雙擁工作全面落實;要從社會經濟成份、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的實際出發,廣泛開展行業擁軍、社區擁軍、科技擁軍、智力擁軍,不斷拓寬雙擁領域范圍、擴大雙擁群眾基礎;要適應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和實施依法行政要求,努力把政府行為與社會行為、以情雙擁與依法雙擁、行政調節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進一步創新完善雙擁工作運行機制;要針對新時期雙擁工作的新特點、新變化,緊密結合部隊實際,積極探索新的活動方式和有效載體,進一步增強雙擁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Ⅸ 中央政府和東部地區支援新疆 西藏建設的典型事例
今年年底,中國中央政府確定的新一批全國對口支援西藏的建設項目,大部分已完成建設任務。與此同時,中國東部發達省區對口援助西藏建設也取得顯著進展。
西藏自治區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梁殿臣先生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中國中央政府去年專門召開了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會議研究確定了西藏進一步保持穩定、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決定將多年來一直在做的對口支援工作再延長10年,並確定了70個全國對口支援西藏的建設項目,項目總投入達10.6億元人民幣。梁殿臣說:「這70個對口援藏項目中,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教育、體育、文化、能源、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
西藏自治區地處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那裡平均海拔4000多米,號稱「世界屋脊」,由於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發展較為落後。多年來,中國中央政府十分關注西藏的建設和發展,並給予多方支持。在前面提到的這些援建項目出台前,中國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以對口援助的形式已經在西藏實施了100多項重大建設項目,使西藏的基礎設施和經濟實力不斷邁上新台階。
據介紹,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援建項目幾乎遍及西藏自治區1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涉及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以及工業、農牧業、水利、市政建設和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等一系列與當地各族群眾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領域。
受益於這些援建項目,西藏的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改善。現在,西藏的國內生產總值是50年前的30倍。
梁殿臣介紹說,今年以來,中央政府確定的這70個援建項目陸續開工,西藏自治區通過稅費、土地、電力、運輸等方面的優惠措施,積極做好受援工作。到2002年底,大部分項目基本完成建設任務,其中十幾個項目已經投入使用。到明年上半年,70個對口援建項目可望全部竣工。
中央政府以及東部發達地區給予西藏的援建項目已經並將為生活在西藏的各族群眾帶來巨大的實惠。例如,西藏主要城市間公路和城市內道路得到全面建設。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的一位計程車司機李冬先生就對拉薩市新修建完工的一條名為北京東路的城區主幹道贊不絕口。他說:「北京東路建成到現在,給交通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以前路又窄,車又多,過往行人又多,各方面都感覺交通阻塞。自從北京東路建成以後,公交車有了停車的位置,兩面環境也舒服,交通很暢通,覺得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