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泰國高僧預言文化
其實就是泰國的高僧把尚未發生的事情預先說出來將要發生的狀況。
因為你不知道說出預言的高僧是如何得知的,預言如何會實現,所以挺神秘的。
這也就是所謂的泰國高僧預言文化吧
B. 我們想組織一次佛教高僧講法的活動,請問如何與這些高僧聯系呢怎麼能請到高僧啊
想暗殺高僧啊,從低級做起,請小和尚念經,。到小寺廟掛單,修緣,。沒有人推薦,請不到高僧,。要捐善款,修善行,。有緣才能成事,。最好先去聽講,有緣了自然就請得動了,。每年都有大型法事,你去贊助,自然得福,。沒錢,就做義工,自然修緣,。高僧也是要做義工的,很辛苦,。如果身體不適,可以派人前往,。如果圖謀不軌,請聽自便,害人先害己,。
C. 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有那幾位為此宗教傳播做出了卓越貢獻的高僧
佛教一般主流的看法是公元前95年也就是漢元帝時期傳入中國的,當時有兩僧人來華,為了安頓他們方便他們弘法,修建的洛陽白馬寺。
但是從秦律中看,應該更早,因為上面有寫,廢不得寺(不得梵語 Buddha,也就是佛)那麼至少是公元前210年前的事情了,在中國到今天也有2100年的歷史了。
對於此宗教弘法卓越貢獻的高僧非常的多,但是他們一般不好宣傳,對於名利大多是遠離的。
從印度來華的,比如佛陀跋陀羅(佛陀叔父甘露飯王之嫡孫),求那跋陀羅,安世高,支謙,菩提留支,菩提達摩,真諦,佛圖澄等等。
從西域諸國來的實叉難陀,鳩摩羅什等等
漢地的傑出法師,玄奘,義凈,六祖慧能,永嘉玄覺,黃檗禪師,永明延壽,慧遠,曹山本寂,仰山禪師,溈山靈佑,馬祖道一.....太虛大師,蕭平實等等。
D. 近年來很多假冒高僧活佛的人,假借佛教的名義行騙,這些人怎麼才能徹底根除
根除是難以做到的,畢竟社會上不同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文化教育程度和科學素養低下的人往往更容易上當受騙,甚至成為行騙者。既然根除無法做到,那我們就只能盡量減少這類邪教事件的發生。
從政府角度來看,政府部門應加大教育普及力度,在社會廣泛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努力增強人民的科學意識。同時政府也應該多做抵制邪教的宣傳,讓人們能認清邪教反社會反科學的本質,避免有關邪教慘劇的發生。當然,對邪教的嚴厲打擊也是政府部門必不可少的職責。政府需要制定嚴厲的法律法規,讓邪教之人在劫難逃。
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公民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素養,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並且能夠主動去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面建成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當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陷入邪教泥沼時,我們不能放任不管、隔岸觀火,而應該努力與這些人溝通,疏導他們的思想,及時將他們拉出邪教泥沼,以免他們做出錯事而後悔莫及。
從傳統文化角度來看,傳統文化有好有壞,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優劣辨識度不高,才導致邪教趁虛而入,荼毒社會。因此文化部門應竭力扼殺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大力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讓人們的心智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下得以健康發展。
我們應該相信,沒有轉世之說,沒有地獄天堂,世界末日也只是遙遠的未知。過好當下、享受現在並且憧憬未來,才是我們生活的最理想狀態。
E. 佛教宣傳不許殺生,更不許殺人,殺人會下地獄,如果是軍人呢上戰場不得不殺人!怎麼辦
佛教認為,因心起妄念而生種種法,造種種行。關鍵是如何看待「妄」字。明白自己的作為後果而後行事,這才是覺者的行為。
所說殺生,是說不妄殺,不以殺為樂趣,也就是有個心性約束的前提。所以,戰爭中雖然有殺生,但並不表示殺生是戰爭的目的。如果有正確的意義和目的,一樣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當然,佛法所說是因緣法,而不是因果法。有因必有果的法則是必然的,但是緣的存在才使果報有其意義和變化。單純講因果而不講緣,其實是外道決定論的說法。
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中說:
第一,明白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利益的爭取,是人心貪、嗔、痴的社會表現;
第二,盡量避免戰爭,盡自己的能力化解矛盾,調和爭端,比如在自己的部族即將被侵犯的時候,佛祖曾為了解救,多次以各種行為和語言勸解對方;
第三,如爭端無法避免,則應以各種力量爭取縮小傷害普通人民,比如佛經中就有釋迦部族的王為了人民少受傷害而與敵人談條件的記載。
第四,萬事有因,有緣,沒有無緣無故的爭端,在自己的國家政府一定要審情度勢,如法行為,不逾規矩,上下一心,社會安定,勿造自孽;有種種方便智慧折服對手,種種強大力量使對手不得輕視。
這樣的國家才是強盛而不可侵犯,人民才能安居樂業,這樣的政府才可稱為古代的聖王。而傳布正信,人人都行善業,建立人間凈土,才能最終消除人的動亂。
第五,當自己的國家建設、人民生活是正常的、穩定的,面對侵略時才有必勝的把握。這個時候,為了保護人民生活的平安,社會的穩定,如法行事的管理者才可以進行戰斗。此時的殺生罪業是輕微的。
「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設是方便入陣斗戰。爾時雖復殺害眾生。而彼王得輕微少罪。非決定受懺悔能滅。何以故。彼法行王。為欲入戰。先生三種慈悲心故。雖作此惡得罪輕微。非決定受。大王當知。彼法行王。為令眾生。為護沙門護沙門法。為護妻子族姓知識。能舍自身及資生物。作如是業。因此事故。彼法行王得無量福。大王當知。若為護國養活人民。興兵斗戰。彼時國王。應當先發如上三心。敕令主將一依王教。如是斗者有福無罪。」
也就是說,受報是必然的,但是如果其心理產生的行為是正當的,則會使殺生的報減少和縮短。因為其正當的行為已經產生了好的福報。
F. 歷史上有哪位漢傳佛教的高僧到西藏傳法
有良琇、文素、摩訶衍那等。
這個問題涉及到漢藏佛教文化交流關系。佛教初傳吐蕃時期,漢地佛教中佛像佛經、佛經翻譯、佛寺營造、漢僧及寺規相繼出現於吐蕃,吐蕃被動地接受來自唐朝僧人的說教和影響,但沒有一位吐蕃僧人受邀或主動前往唐朝求學傳法。元、明、清三朝時期的情況恰恰相反,除了蒙古族僧人經常游學西藏外,很少有內地僧人到西藏,而一批批西藏高僧組成的龐大團隊借朝貢名義赴內地皇宮。《二十世紀中國佛教》說:「20世紀初,由於漢藏政治關系及漢藏文化的進一步溝通,藏傳佛教尤藏密才得大舉傳入內地」。
漢藏佛教文化關系始於唐代。641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帶去釋迦牟尼佛像和佛經,並親自設計建築小昭寺,協建大昭寺,支持翻譯經典,資助玄照等唐朝僧人經吐蕃往天竺求法,使吐蕃與唐朝有了佛法關系。文成公主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佛教對吐蕃社會幾乎沒有發生影響。金城公主出嫁吐蕃開創了「謁佛之供」和「七期薦亡」兩種佛事活動,勸說赤德祖贊建造瓜曲、扎瑪爾等幾座寺廟,安置逃難來的於闐僧人,同時請來漢僧看管大小昭寺,從此吐蕃人認識了佛僧。《拔協》記載:「他們(僧人)光著頭、赤足、身著袈裟,為數眾多,成為神和人的供養處。」金城公主建議贊普所採取的措施為以後大量引進佛典、延請學僧、譯傳佛法奠定了扎實基礎。赤德祖贊執政後期,派遣留居吐蕃的漢人之子桑希赴唐請經,受到厚賞。這是繼文成、金城公主之後再次將大量的漢文經典引進吐蕃並講解。赤松德贊在位期間對待佛法不遺餘力,《蓮花生傳》記載,當時入蕃的漢僧有帕桑、瑪哈熱咱、德哇、馬哈蘇扎、哈熱納渡、摩訶衍那、畢吉贊巴等。從此以後不少漢僧在吐蕃開展譯經、傳法等佛事活動。《丹噶爾目錄》收錄的多種譯經中,譯自漢文的就有31種。來蕃僧人由幾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唐朝應吐蕃請求派來傳教的,一年一換,如781年來蕃的良琇、文素。《冊府元龜》卷980外臣部記「初吐蕃遣使求沙門之善講者,至是遣僧良琇、文素,一人行,(實為二人行)每歲一更之」。另一部分是從佔領區招來的僧人,如沙洲僧摩訶衍那、曇曠等人,他們在蕃傳講佛法,對吐蕃佛教乃至以後形成的藏傳佛教產生了巨大影響。一部分是從戰爭中被俘獲的僧人。《全唐文》卷12記:「庚申,先陷吐蕃僧尼、將士八百人自吐蕃還」。與崔漢衡一起被俘的呂溫在吐蕃「尚浮屠法,溫因求為僧」。還有一部分參與吐蕃佛事活動的唐僧,史料對他們如何來蕃設有記載,如《五部遺教》提到的參與「頓漸辯論」的摩訶衍那助手有幾十人。
滿意請採納。
G. 唐朝時,哪位高僧創立了南宗,標致著中國佛教本土化
應該說是禪宗六祖慧能法師!
禪宗實際上是中國化了的佛學,它以儒家、道家思想學說及後來的魏晉玄學改造了印度佛學,例如,禪宗借鑒了孟子性善論的思想,認為本真的人性即是佛性,人人都具有佛性,而不必外求。(《壇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禪宗強調和關注人的靈魂的拯救和解脫,主張破除偶像(包括佛教偶像)、破除經典(包括佛家經典)、破除法執,突出自性、本性、自心,認為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這些方面又時或與道家哲學和魏晉玄學有相通之處。慧能不識字,沒有著作,他解說佛法的言論經其弟子法海等編輯整理,為《六祖壇經》,影響甚巨。
禪宗弟子尊南朝宋末時由印度來中國傳授佛家禪法的達摩祖師為其初祖,從始祖至五祖弘忍,為禪宗發展史上的准備階段。
禪宗作為中國佛教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宗派的實際產生,應該從六祖創始南派禪宗之時算起。六祖慧能(638-713)俗姓盧,三歲喪父,家貧,以砍柴賣薪度日,後出家師事弘忍。五祖命弟子各自撰述一偈,闡發對正法的解悟,若已悟得,即傳付衣法。其大弟子神秀作偈雲:「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大師贊嘆道:「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慧能請人於神秀偈旁和以一偈:「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連夜授予佛法袈裟,囑其遠隱,俟時行化(參見《傳燈錄》)。達摩祖師認為見性即可成佛,然直到五祖弘忍禪學尚無漸、頓之分,故弘忍許神秀偈語雲:「依此修行,亦得勝果。」神秀是主漸修、漸悟的,「時時勤佛拭。」不可謂不用功,也不可謂不虔敬,然於佛家空空之旨,終覺有間,尚非透徹之悟。而慧能之偈,於達摩「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之心法解悟得更為徹底,因此,五祖傳予衣法,禪學遂有南北二宗之分。通常所說的禪宗,便是指慧能創始的主張頓悟成佛的南派禪宗。
H. 弘揚准提咒的古今高僧
說到弘揚兩個字實際上是不恰當的,准提法在唐宋時期屬於秘法,是不可能公開普傳的,到了宋代,遼國僧人上道下辰殳打阿闍梨寫出了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之後,准提法才開始從傳統儀軌中剝離出來,從而成為了真正可以普羅大眾的「教外別傳」當然,末學估計在當時也許並沒有造成什麼轟動,甚至可能還需要隱匿起來,畢竟從唐朝開始朝天對待佛道兩家的政策一直都是波風雲詭,對待佛教的波動一直很大,尤其是針對密教,幾乎就是毀滅性的打擊,在當時受傷害最小的只有禪宗...
准提法最開始普傳實際上是明清時期,當時的大思想家袁了凡寫的了凡四訓可以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本書一直到今天一直被三寶弟子們所津津樂道,當然歷史對於我們來講永遠都只存在與書本以及影視作品之中,真相如何我們並不得知,不過末學倒是覺得了凡先生的准提法很可能得自禪宗......
到了現代,准提法好像突然被想起,很多贊揚很多爭議也開始喧囂塵上,修准提法的人也開始多了起來,這一切還要感謝於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倡導,當然還有南師的學生首愚法師,以及咱們大陸東北人高七師老師,這一切真好像菩薩安排,就這么機緣巧合因緣際會的發生了,首先南師打了很大的一個基礎開了好頭,首愚法師和高七師一南一北網上網下的唱和,讓准提法有了如今的局面,到網路知道就會發現,問關於准提法的人非常多,所以在准提法的弘揚方面,要感謝他們贊嘆他們。
最後,末學要說的是,在古代真的很難找到例子,因為修密的人在古代可不會到處宣傳的,從了凡先生開始到現在專修准提法的倒是不算少,這還是因為社會的改變以及實際上准提法由密入顯也就是圓融了的原因,如果非要找一個脈絡,那可以這樣排,開元三大士--道辰殳--袁了凡--南懷瑾--首愚法師以及高七師(高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