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城青州的歷史文化
青州為古九州之一。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就有東夷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大汶口、龍山、岳石文化時期,東夷人在這里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春秋戰國時期,青州為齊國腹地,物質豐富,文化發達。西漢初期,建廣縣城,為青州刺史部治所所在地。西晉末年,青州刺史曹嶷另築新城,名廣固城,曾作為南燕國慕容德的國都。東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劉裕滅南燕,夷廣固。新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陽河北岸建東陽城。北魏時期,由於東陽城地狹人廣,在南陽河南岸增築南廓,是為南陽城。隋唐至明清,東陽城、南陽城一直為青州總管府、京東東路、青州府、益都縣等幾級治所所在地,為歷史上山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昭德古街區概述 悠久的歷史給青州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在青州市區,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古街道。古街道建築青磚灰瓦、紅欄白牆、青石鋪地,透出濃濃的古風雅韻。可以說,青州古街就是青州悠久歷史的縮影和最好的見證。而在這些古街中,保存最完好,原汁原味,至今仍然延續其文化傳統的,當屬東關昭德街區。昭德街區主要街道包括東門街、東關街、昭德街、北閣街、糧食街及其兩側街巷,它們南北相通、東西相連,形成了一組「連線成片」的明清古建築群。全長3000餘米。明、清時期,這里曾是南到臨朐、臨沂直通南京,北到京城的交通要道,為山東東部著名的商貿中心和宗教活動中心。 回、漢各民族和諧相處,文化交流互融 昭德街區是以回族為主,回、漢、滿、蒙等各民族雜居的居住區。最早來青州的伊斯蘭信徒穆斯林,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青州地區非常繁榮昌盛,以貿易為主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食人通過陸地和海上的絲綢之路,來到青州開展貿易活動,當地人稱之為「蕃客」。朝廷曾在此設置「青州押兩蕃使司」,專門管理蕃客事務。但那時的蕃客流動性大,在青州定居的並不多。自元初開始,眾多的穆斯林官員及其眷屬徙居青州,青州形成穩定的回族聚居區,從此後,這里的回族居民世代相襲,現居住人口2萬餘人。至今,這里的回族居民仍保留著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傳統和飲食習慣。同時,各民族通婚聯姻,文化互相交流,在漢族文化向少數民族傳播的同時,回族、滿族的武術、花毽、歌舞、餐飲等也逐漸融入到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生活中。回族群眾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踢花毽,現在已成為青州市非常普及的運動,每天清晨,公園里、廣場上滿天飛舞的花毽成為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文化成為推進民族和諧與團結的重要紐帶,全市的36個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和諧相處,融合成了一家人,青州市已連續四年捧回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這一象徵民族團結和諧的最高獎。 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 昭德街區不但完整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古民居,而且是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在這個街區歷史上曾誕生或居住過許多光照千秋、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莫過於4位狀元。一為北宋著名的三元狀元王曾。傳說,王曾的父親雖然不懂文墨,但雅重儒道。晚年夢見孔子托夢,言曾參將往生其家。果然,不久喜得一子,因此取名王曾。咸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大魁天下。後官至宰相,封沂國公。昭德街白果庄巷便是王丞相故居的後門,巷名因原有王曾兄弟二人栽植的白果樹而得名,有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段松齡的里謠為證:「井深街闊是吾鄉,屈指高風數二王。請看故園銀杏樹,行人千古式甘棠。」詩中的二王即指王曾、王子融兄弟倆。二是明代狀元趙秉忠。趙秉忠,字季卿,號陽。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其故居位於北閣街西側,名曰軟綠園。明代進士李中行在《懷趙陽學士》詩中曰:「祥煙迢遞接青徐,十畝林塘學士居。蘿月橫窗凝卧閣,松風繞砌定觀魚。」詩中的趙陽即趙秉忠,十畝林塘學士居即軟綠園。至今街區仍保留著趙狀元命名的青龍、白虎二巷。其考中狀元的殿試卷現保存在青州市博物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狀元卷,為國家一級文物。段松齡本人也是北閣街人,所以,他對軟綠園的追憶真實而富有情感,其《里謠十首》中說:「青龍巷口狀元坊,笑卷珠簾熨篆香,軟綠園中歌舞罷,空餘翠蓋擁紅妝。」三為清代狀元、著名的外交家洪鈞。洪鈞本為江蘇吳縣人,同治年間,母子二人來青州投奔在此做官的親友,住在東門街附近的紹興會館,少年時代的洪鈞就在此處的「森盛號」雜貨店學徒,由於他刻苦學習,在青州考院考中秀才,同治七年(1868年)進京殿試,高中狀元,青州民眾稱之為「學徒狀元」。青州市博物館珍藏其手書對聯一副:「書求往跡得其化,文有真宗鑒乃神」。此外,此地清代還出過一位武狀元丁殿祥,其狀元府在東門街附近。丁殿祥,回族人,字靖遠,號崧生,嘉慶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武進士第一名,皇帝欽點為「武狀元」。曾任宮廷一等侍衛、廣西參將等職。或許是籠罩了4位狀元的光環,這一街區歷代都有許多達官貴人、政客顯要選擇在此居住。昭德街東趙宅巷,原系元代榮祿大夫、左丞相伯顏居住的地方。元滅宋後,元憲宗賜伯顏趙姓,遷居青州。至今,街區仍有許多趙姓後人在此居住。現保存有魯東民團總指揮趙明遠故居。真教寺北側楊家巷為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回民進士楊應奎故居所在,楊應奎官至南陽知府,擅書法工詩文,著有《澠谷集》。曾出資重修過真教寺。糧食街路南雙井街有清代乾隆進士李文藻的故居,李文藻官至桂林同知,著有《益都金石考》、《青社拾聞》、《諸城縣志》、《歷城縣志》、《雲門碑目》、《南澗文集》、《嶺南詩集》等著作,家有藏書數萬卷,遂名其書樓曰「萬卷樓」。董家巷有明代萬曆進士、工部尚書董可威的住宅。民國時期,青龍街人趙太侔赴美哥倫比亞大學戲劇專業學習,回國後曾任山東大學校長。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昭德街區深厚的文化底蘊養育了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而這些彪炳史冊、光照千秋的著名歷史人物也給這一街區帶來了無比的榮耀。關於他們的歷史故事、傳說,至今仍在老街流傳,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著名的宗教文化街區 青州自古為海岱間一大都會,歷史上人文薈萃,思想文化開放自由,兼容並蓄。世界上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在青州都有悠久的歷史,深刻影響過當地的傳統文化思想。從南北朝至宋元,青州是中國東部的佛教文化中心,建立了眾多的寺院,著名的龍興寺就是其中之一;唐代以後,青州道教興盛,在青州城南的雲門山、駝山上,歷來就是佛道並存。明代,著名的道教人物張三豐曾在雲門山之南的洞中修煉。僅在昭德街區,就存在3種不同的宗教寺院4座。其中伊斯蘭教寺院有兩座,即真教寺和清真寺。真教寺是青州伊斯蘭教最大、最古老的寺院,據寺內碑記記載,該寺由元代伯顏丞相後裔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為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後歷代增修,發展到現在成為一組規模宏大、結構緊湊的古建築。現在仍是伊斯蘭信教群眾結集禮拜的重要場所。1935年,著名的馬松亭(曾任全國「伊協」副主任)大阿訇曾在此講經禮拜。清真寺位於昭德街區西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衡王之子寧陽王朱載垿始建,青州知府張連登親筆題寫寺額。知名阿訇王靜齋曾在此譯經。現青州伊斯蘭教協會和青州市民族書畫院均設於此,並經常舉辦少數民族書畫展覽,清真寺已成為一處既服務於穆民,又服務於社會的重要場所。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位於昭德街區西側。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天主教由西方傳教士傳入青州,清光緒元年(1875年),建立了青州第一個教堂,後不斷擴建。1933年,建青州大教堂,聖堂能容納3000人,高35米,為當時青州最高的建築物。在解放戰爭時期,華東局保育院曾設於此,保育院的孩子在這里得到了修女們的悉心照料。現青州市天主教愛國會設於此。基督教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傳入青州,宣統二年(1910年),建大禮拜堂作為教會活動中心。基督教倡導教會辦學、施醫、建博物堂,在培養神職人員的同時,也把西方的科學技術帶入了青州。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國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廣大宗教界人士雖然信仰不同,但互相尊重,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方針,愛國愛教,自覺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在這一街區實現了民族團結和睦,宗教和順,社會和諧。 著名的商貿中心 昭德街區明清時期為山東歷史上著名的商貿中心,當年曾經商賈雲集,僅山西省在此經商的大賈商家就達40多家,他們結為商幫,在東關街穆家巷建起了宏偉的山西會館,為晉商落腳投宿、聚會議事提供方便,今遺跡仍存。許多回族老人對這一街區原有老字型大小至今仍耳熟能詳,給你指出它們原來的位置,如利興福絲廠、振興煙廠、萬和堂葯店、山城玉醬菜、益興永百貨、和合商店、興茂茶莊、紅麗染坊、中義和糕點、楊家貨棧、德明葯房、趙家店、永春堂葯店、法家店、王家店等。昭德街區著名的回民食品店隆盛糕點、福祿壽糕點,傳統老工藝程記紅爐等均有上百年的歷史,至今仍生意興隆。著名的穆斯林傳統食品劉蒙汗家燒餅、梅穗綜子、老湯牛肉、東關烀糕、東關粘粥等現已被列入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著名的影視基地 保留有中國明、清時期建築風格的青州昭德古街區,引得拍攝歷史古裝戲的電影、電視導演們紛至沓來,例如,《西遊記》、《聊齋》、《李清照》、《宋江》、《鄭板橋》、《代號007》、《黃金驛站》、《羅榮桓》等都曾利用古街為背景拍攝了大量的歷史鏡頭,使青州昭德古街名揚世界。 自青州建市後,市委、市政府提出保留「古」字、突出「青」字的城市建設方針,使這些古建築群得以較好地保護。1990年,昭德街區被公布為青州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97年開始,市政府對昭德街沿街建築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整修,對昭德街上已經磨損了幾百年的街道青石板就地翻底鋪墊,既保留了原有的老街風貌,又保護了這批被踩踏幾百年的石板。近幾年,青州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文物保護與利用,聘請專家對昭德街區進行了總體保護規劃,街區居民積極配合,共同參與。目前,這一規劃正在逐步實施。今年,市政府和宗教部門將聯合出資修復清真寺冀真堂和經綸堂,復建基督教堂恩光樓。整個過程文物部門全程參與,一切按總體保護規劃和有關的文物保護規定實施。 青州的古街,已經成為青州對外宣傳的亮麗名片,吸引許多研究古建築的專家學者紛至沓來,前駐華大使阿南惟茂的夫人阿南史代就曾多次專程前來考察昭德古街,並寫下數卷研究論文。我們相信,隨著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宣傳推介活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遊客將會走進青州古街,徜徉於濃濃的古風古韻之中,領略青州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出現過許多彪炳史冊的歷史文化名人,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趙明成夫婦在青州居住10餘年寫詩填詞,碩果累累,蒲松齡更是與青州結下了不解之緣。時值今日,各市都在紛紛打造文化品牌,青州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如何發掘傳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的?近日,記者拜會了青州文化局局長許新益。 記者一直對青州博物館印象深刻,尤其是博物館珍藏的趙秉忠狀元卷,很受震撼,在青州文化局局長許新益的介紹下,記者對青州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青州有7000年的文明史,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並且是古九州之一。凡是到青州的人,無不慕名參觀博物館,那是青州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的縮影。商代的銅鼎、漢代的玉璧、北齊的石室線刻、北周的大佛像、南北朝的菩薩、隋唐的石雕、仇英仿的《清明上河圖》畫卷、明萬曆年的殿試狀元卷真本以及本地歷代所產的陶器、銅器、鐵器、玉器、碑碣、字畫等文物達到2萬多件,使人領略到青州歷史豐采。 「要說青州的文化特點,應該是青州文化的融合性很強。」許新益說。青州共有漢、回、滿、土家、苗等30幾個民族,多年來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形成了融合性極強的青州地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有享譽中外的佛教文化,比如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龍興佛教造像,還有源遠流長的「壽」文化。雲門山的「壽」字,被譽為「天下第一壽」,「壽比南山」一詞據說就源於此。另外,青州的名人文化也很璀璨,寇準、范仲淹、李清照、歐陽修、富弼等都與青州結過不解之緣。 文化旅遊離不開文化產業的發展,當記者問到青州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時,許新益很激動地說,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提升城市品牌的著力點。近年來,青州主要圍繞古城文化、生態文化、民族宗教文化開發等三方面開展工作,重點培植七大文化產業:一是文化旅遊,重點開發佛、壽文化旅遊線路,打造生態觀光旅遊品牌;二是演藝業,建設休閑娛樂中心,組建青州市藝術團,排演一台能夠代表青州形象的原創性大型歌舞;三是古玩字畫與工藝品產業,培植古玩書畫和工藝美術品生產企業和專業村、專業戶,精心打造龍頭企業,引導古玩字畫和工藝美術產品向特色化、集團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四是發展印刷行業;五是廣告會展業,重點抓好花博會這一社會文化知名品牌,使其盡快形成集節、會、展、演、賽為一體的特色會展品牌;六是休閑娛樂產業;七是文化地產業,重點開發南陽河、益王府、堯王湖、衡王府、海岱小區等,彰顯古城文化魅力。 青州近年來要抓好17個文化產業項目。一是建設青州文化信息產業園,投入約5個億,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以現有東壩印刷企業為基礎的印刷產業項目;三是規劃建設文化產品經營區,重點規劃「五大市場」,即東夷文化書畫園、古玩市場、古街文化市場、南陽河景區文化市場、書畫藝術城、鈺鏵文化市場;四是佛壽文化開發項目,重點建設鳳凰山觀音雕塑和壽文化博覽園,開發壽文化產品。另外還有生態文化旅遊項目,旗城文化開發項目,衡王府文化項目,以黃樓為中心的生態農業觀光文化產業園區,會展文化產業中心,鄭母鎮復建狀元樓、文廟,保護開發「四大御葬」等基礎設施,以東夷文化園、將軍文化園為中心的專題文化產業項目,以昭德街、真教寺等為中心的宗教文化產業項目等。 在談到青州市政府在文化項目的建設上是否會給予一些扶持政策的問題時,許新益說:「為了統一規劃、協調、指導全市文化產業的發展,青州成立了協調機構及制定了優惠政策,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全面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並且設立了青州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用於扶持文化創意、動漫和產業園區的建設。另外,青州還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文化產業。實施項目拉動戰略,大力引進和發展具有示範性、導向性的重點文化項目。對新興的文化產業可在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適當扶持。再者,創造條件,吸引國內外知名文化企業總部或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入駐。利用花博會、魯台經貿洽談會等各種招商平台,進一步加快文化產業招商引資步伐。還有一點,引導城鄉居民提高文化消費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不斷增長的需求市場也是很重要的。」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之現代青州在文化品牌打造上的諸多政策扶持和努力,文化旅遊正在成為青州城市品牌形象的金字招牌,青州也日益成為特色鮮明、個性突出、品牌響亮、設施先進的文化名城、旅遊名市。
2. 青州古城的特色美食
1、河和燒餅。 2、東台頭五香豆腐乾。 3、濰坊肉火燒。 4、老槐樹煎包。 5、 青州小豆腐。 6、隆盛糕點。 7、 廟子大鍋全羊。 8、 紀河豆腐。
3. 青州古城的介紹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有7000餘年的發展史,5000餘年的文明史,十二年的國都輝煌,先後存在過廣縣城、廣固城、南陽城、東陽城、東關圩子城、旗城等六座古城池。2013年11月18日,青州被國務院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4. 青州的文化
青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人文資源積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根據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境內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遺址有270多處。 詩人王心鑒有《游青州雲門山》一詩贊之:閑訪雲門山,悠然踏龜鱗。移步皆蒼翠,招手即白雲。勿擾陳摶夢,恍聞范公吟。明月照青州,仙境蛻俗痕。
青州書畫城以及青州和中國青州書畫藝術城作為青州書畫藝術文化的標志已經在國內頗具影響了。 青州因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為齊魯境內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傳入漢地最早的地區之一。這里擁有凈土宗、禪宗、密宗等多種佛教宗派,並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跡。
5. 青州是不是古九州之首
天下九州之首——冀州2009年02月05日 星期四 10:29冀州歷史悠久,它的歷史變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現依據歷史資料分上古冀州、信都冀州、直隸冀州、近現代冀州四個時段,對冀州的歷史沿革作概略介紹,為了解冀州歷史文化提供參考。
一、上古冀州
九州的說法, 名稱不一, 在《禹貢》、《爾雅》、《周禮》等多部古籍記載中,有夏制、殷制、周制三種說法:
一、《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是: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
二、《爾雅·釋地》中所載九州是冀、豫、雍、揚、兗、徐、幽、營、荊,相對於《尚書·禹貢》的說法,增加了幽州和營州,而沒有了青州和梁州;
三、《周禮·職方》記載的九州是冀、豫、雍、揚、兗、幽、並、青、荊,相對於《尚書·禹貢》的說法,增加了幽州和並州,而沒有了徐州和梁州。另外《尚書·堯典》還有十二州的記載,稱虞舜曾就禹所劃的九州,又劃出幽、並、營三州,合為十二州。無論是哪種說法,冀州都在其內,且列首位,可見冀州在上古時期的影響。
夏、商、周 上古三代的九州,影響深遠,凝結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情結。據傳夏朝(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和商朝 (約前16世紀-前1066年) 及西周(約前1066年-前771年)均沿襲了上古九州的劃分。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北方戎狄縱橫河北,現冀州市境曾屬白狄的鮮虞國。公元前489年,鮮虞國為晉所滅。現冀州市境為晉國的東陽地區。戰國時期,公元前295年,現冀州市境改屬趙國。
先秦時期,州只是傳說中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實際上並不存在,州作為地方行政區單位是從漢代開始的。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兩級制,劃天下為三十六郡。現冀州市境屬巨鹿郡。
二、信都冀州
西漢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設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所以將這一階段稱之為「信都冀州」。
西漢 西漢初實行的是郡(國)、縣兩級制;後改為州、郡(國)、縣三級制。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設置信都郡(地區級),治所設在信都,即現在冀州市的舊城。信都郡下設信都縣等諸縣,其中現冀州市境內設置了四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舊城) 、 扶柳縣(今小寨鄉扶柳城一帶)、昌成縣(今碼頭李鎮南顧城村一帶)、辟陽縣(今安興村一帶)。信都郡和信都縣兩級治所都在冀州市舊城。
高後六年(前182年),高後封趙王張耳之孫(劉邦長女魯元公主之子)張侈為信都侯,將信都郡改為信都國,治所仍在信都(現冀州市舊城),所轄區域沒有變化。在現冀州市境內仍設置四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一帶)、昌成縣(今冀州市南顧城)。
公元前155年,漢景帝封自己的八兒子彭祖在信都為廣川王,改信都國為廣川國。廣川國的治所、所轄區域和現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四縣都沒有變化。
武帝五年(公元前106年)開始設州,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將全國劃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也稱刺史部。當時,州作為監察機構巡行,無固定治所),冀州下轄魏、清河、巨鹿、常山四郡和廣川、趙、廣平、河間、中山、真定六國(郡、國屬於地區級)。廣川國治所在信都(現在的冀州舊城),領縣十七,即信都、辟陽、扶柳、昌成、下博、桃、觀津、東鄉、 、歷、高堤、平堤、武邑、廣川、南宮、東昌、西梁。在現冀州市境內仍設置四個縣, 即: 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一帶)、昌成縣(今冀州市南顧城)。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廣川國改稱信都國。信都國仍屬於冀州,信都國所轄區域與原廣川國相比沒有變化,且現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四縣也沒有變動,信都國和信都縣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
新朝 行政區劃與西漢相同,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公元9年把信都國改稱新博,把信都縣改稱新博亭,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舊城)。新博仍屬冀州,在現冀州市境內設置四個縣,即: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昌成縣(今冀州市南顧城)、樂信縣(今冀州市安興一帶)和新博亭(今冀州市舊城)。
東漢 東漢王朝,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東漢初,州仍沒有固定治所,東漢後期,州的治所才開始固定下來。
建武元年(2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東漢初無固定治所),冀州下設信都、常山、中山、河間、清河、趙國、巨鹿、渤海、魏九個郡(國)。信都郡(相當於現在的地區級)領信都、阜城、扶柳、南宮、經、武邑、觀津、堂陽、武遂、下博、饒陽、安平、深澤十三個縣。信都郡和信都縣兩級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在的冀州市境內設置三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一帶)。
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兒子劉黨為樂成王,改信都郡為樂成國。樂成國仍屬於冀州,樂成國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在現冀州市境內設置了三個縣: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一帶)沒有變動。
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孫劉得為安平王,改樂成國為安平國。安平國仍屬於冀州,安平國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現冀州市境內設置三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縣(今冀州市南顧城),把原辟陽縣並入了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延光年間,州的治所開始固定下來,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鄉縣北),冀州的下轄區域沒有變化。
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將安平國改為安平郡。安平郡仍屬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現冀州市境內設置三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縣(今冀州市南顧城)。中平年間,冀州州治遷於鄴(今河北臨漳縣鄴鎮), 三國 冀州屬曹魏,魏國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
黃初二年(221年),魏國劃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曹丕將冀州的治所從鄴遷到了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冀州下轄安平、趙國、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間、高陽、博陵、清河、中山、常山、樂陵等十三個郡(國)。安平郡下設信都等諸縣,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現冀州市境設了三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縣(今冀州市南顧城)。信都成為州、郡、縣三級行政中心,從此冀州的名稱與今天冀州市的屬地有了更為緊密的聯系。
晉朝 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安平郡改為安平國。冀州下轄包括安平國在內的諸郡、國(地區級),冀州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安平國下轄信都、下博、廣宗、經、觀津、武邑、武遂、扶柳八縣,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現冀州市境內設兩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和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
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國改為長樂國。長樂國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轄區和現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兩個縣都沒有變化。
晉惠帝之後(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鮮卑、氐族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和後燕,隨所屬國家的變換,冀州的治所經常變動。後趙時期,將州治自信都遷至鄴(今河北臨漳縣鄴鎮),前燕鮮卑族慕容俊將冀州治所遷於房子,前秦時將冀州州治遷於鄴,後又將冀州治所遷至信都,至後燕慕容垂沿襲下來。
南北朝 冀州先後屬北魏、北齊、北周,三代均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北魏時(396年)將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冀州轄長樂、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長樂郡(相當於今地區級)下轄信都、扶柳、堂陽、棗強、索蘆、廣川、南宮、下博等八縣,長樂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冀州市境內只設信都一縣,治所在冀州舊城。信都為州、郡、縣三級治所。北齊、北周兩時期全國的州、郡、縣的劃分沒有變化。
隋朝 前兩年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掉郡一級,實行州、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冀州等諸州(地區級),冀州下轄十二個縣,即信都、堂陽、衡水、棗強、武邑、 、南宮、武強、鹿城、下博、阜城、斌強。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冀州市境只設信都一縣。開皇六年分信都縣,設置長樂縣(今冀州市舊城);開皇十六年分長樂縣,設置澤城縣(今冀州市扶柳城)。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行郡、縣兩級制,冀州改為信都郡,轄域未變,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同時,信都縣和澤城縣均並入長樂縣。
唐朝 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唐初分天下為河北道等十道(省級),河北道下轄冀州等諸州。冀州(曾改稱魏州或信都郡)下轄信都、堂陽、南宮、棗強、武邑、衡水、 阜城、 、武強九縣(後改轄六縣),州治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冀州市境只設信都一縣(今冀州市舊城)。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冀州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咸亨三年(672年)復名冀州。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 , 改為信都郡。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罷郡復為冀州,所領縣由九個改為六個,即信都、南宮、堂陽、棗強、武邑、衡水等六縣。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改信都縣為堯都縣。
五代(梁、唐、晉、漢、周) 各朝均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將轄域分為河北道等諸道(省級),河北道下轄冀州等諸州,冀州(地區級)下轄信都等諸縣,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 。 現冀州市境內只設信都一縣(今冀州市舊城)。五代時,冀州多戰事,「梁兵取冀州,李克用救之。契丹攻冀州,周兵拒之。自唐末亂離,群豪竟起,兵連禍連,血戰數年」。
宋朝 實行路、府(州)、縣三級制。分天下為河北東路等十五路(省級),河北東路下轄冀州等諸州(地區級),冀州下轄信都、南宮、棗強、武邑、 、衡水、阜城七縣,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冀州市境內只設信都一縣。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歸屬金國。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仍設置冀州(地區級,也稱安武軍)。冀州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冀州屬河間府(省級與地區級之間的一級行政機構),隸河北東路(省級)。貞佑元年(1213年)蒙古兵攻佔冀州。
三、直隸冀州
元、明、清三代,冀州作為陪輔京都的「畿內巨州」,一直為路(元)、府(明)、布政司(清)直轄,故稱之為「直隸冀州」。
元朝 實行路、府、州、縣四級制,將全國分為真定路等諸路(省級),冀州(地區級)直屬真定路(跨過了府一級) , 隸屬燕南河北道(省級)。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冀州下轄信都、南宮、新河、棗強、武邑五縣。現冀州境內只設信都一縣。
明朝 實行府、州、縣三級制。將全國分為真定府等諸府(省級),冀州(地區級)屬真定府。冀州下轄棗強、武邑、南宮、新河四縣(洪武二年,即1369年,廢除信都縣,歸冀州直轄),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冀州市境直屬冀州。
清朝 實行府、州、縣三級制。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為直隸州,直屬朝延布政司所轄。冀州下轄南宮、新河、棗強、武邑、衡水等五縣,州治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冀州市境直屬冀州。
四、近現代冀州
民國三年(1914年)裁撤直隸州冀州,設立冀縣,屬直隸省的冀南道(地區級),第二年改屬大名道(地區級)。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一級,冀縣隸屬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南宮行政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15日,冀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冀縣設抗日民主政府。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9日,日軍侵佔冀縣。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民國冀縣政府自行消亡。
1941年8月15日,冀縣屬中國共產黨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區十四專區。1942年「四·二九」後,歸冀南六分區領導。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 冀縣改屬冀南區五專區。1946年2月,各邊區及交叉村分歸原屬,恢復舊縣治,冀南行署正式命名「冀縣人民政府」,並歸五專署領導。
1948年9月26日,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冀縣屬華北行政區冀南五專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1952年11月7日,冀縣改屬石家莊專區,1958年12月20日,撤銷冀縣並入衡水縣(亦屬石家莊專區)。1961年7月9日,衡水大縣分開,冀縣、棗強劃出,合為冀縣。1962年1月1日析冀縣為冀縣、棗強兩縣,冀縣仍為原建制。同年6月27日復置衡水專區,冀縣仍屬衡水專區。 1970年衡水專區改為衡水地區,冀縣依然屬之。 1993年9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冀縣撤縣建市(縣級市)。1996年7月10日,衡水地區改為地級衡水市,冀州市依然屬衡水市至今。
來源:http://ke..com/view/97021.htm
6. 青州古城的主要景點
以下內容供參考:1、青州不靠海,離青島、日照的海邊都要200多公里,去濰坊的海邊也要100多公里;2、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歷史文化遺產和風景名勝較多,雲門山、仰天山、泰和山風景區都是國家4A級景區,自然風光秀麗,山水相間。3、近幾年青州對古城、古村落進行了修復,其中青州古城、井塘古村已成為眾多旅遊熱點。總之,青州交通便利、物產豐富、人文歷史悠長、食宿方便,是2-3日旅遊的絕佳去處。
7. 青州古城的關於青州
青州位居齊魯大地的腹地,山東半島的咽喉處,是山東東部的交通樞紐。1986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由原益都縣改為青州市,面積1569平方公里,現轄4個街道,8個鎮,總人口91萬,其中,回族2.3萬人,滿族3千人。
青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歷史可以上溯到7000多年以前,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超過5000年。
遠古時期,大禹治水,改堵為疏,把全國劃分為九個州(冀、兗、青、徐、梁、揚、雍、豫、荊),青州即為古九州之一。中國古老的歷史著作《尚書·禹貢》中已有「海岱惟青州」、「濰淄其道」的記載。意思是說,青州的范圍東至大海,西到泰山,書中記載:「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解釋為,青州的地理位置位於最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所以被稱之為青州,又因為是第一個可以看到太陽升起的州,故又被譽為「東方第一州」。
青州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歷史文化遺存豐富,有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遺址有270多處。據出土文物考證,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此地。西漢元封五年,漢中央政權在全國設13個刺史部,巡治各地,青州是其中之一。
青州人傑地靈,藏龍卧虎。有剛直威猛國
之棟梁的文官武將,還有成就卓越名貫古今的文學大家。宋代名臣寇準、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先後知青州,其清廉之名至今為人們所敬仰;宋朝宰相王曾連中三元成為歷史上的科考奇跡;趙秉忠狀元卷真跡名聞遐邇,是當之無愧的國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都是一個學術上的高峰無人能敵;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更是登一代婉約詞之巔,其纏綿悱惻低徊婉轉歷千古而不衰,至若燕肅、陳經、劉珝、馮溥、李文藻等青州籍歷史名人,更是燦若星辰。抗倭名將邢介名震朝鮮半島令倭寇聞風喪膽。
青州「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負海之饒」,名勝薈萃,風光秀麗。 境內的雲門山大壽字僅僅下邊的寸字就有2.3米高,素有人無寸高之說;駝山東南面的千尋巨佛,則為世界之最,全長2600米,令人嘆為觀止;駝山石窟造像群為我國東部之最,保存著從北齊、隋、唐時期的石佛造像638尊,大者高逾7米,小者不過方寸,其精美的雕工是其它同時代造像所不能比擬的,充分顯示了當時青州經濟、文化的繁榮發達。玲瓏山上鄭道昭的魏碑真跡,為中外書法學者流連忘返。以紀念北宋名臣范仲淹而建的范公亭,西南山區的仰天山、泰和山,元代三大伊斯蘭教寺之一的真教寺,明代衡王府的午朝門,宋、明、清幾經修繕的萬年橋,以及建築年代距今500多年的王府花園、宰相府第 ——偶園等等都令人賞心悅目,贊嘆不已。昭德古街被評為中國十大古街之一,此外,像井塘古村、雙鎮流域等等……山山水水、一景一物無不具有誘人的魅力。
青州市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是山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還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市」等榮譽稱號。
8. 山東省青州市屬於哪個市
青州市,山東省濰坊市下轄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東臨昌樂縣,西靠淄博市的淄川、臨淄兩區,南接臨朐,北與東營市的廣饒接壤,東北與壽光市毗連,為古「九州」之一。
因地處東海和泰山之間,位於中國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1986年由原益都縣撤縣設市,現為省轄縣級市。
(圖為青州市「八仙台」)
青州市建置沿革:
青州之名,始見《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為古「九州」之一。上古為東夷之地。至夏商間,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
秦統一天下,置齊郡。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稱青州城。
東漢至三國間,青州城為東方之重鎮。
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義熙六年(410年)劉裕滅南燕,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
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築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
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後改為北海郡治。
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
宋為京東東路路治。
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
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
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
民國時期,撤消青州府,益都縣直屬山東省轄。
1948年青州解放,設立青州特別市,陳光任市委書記,馮毅之任市長,1952年恢復益都縣。1986年改稱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