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末伏養生吃什麼 推薦8種美食
末伏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後一伏,俗稱秋老虎。明天就是末伏了,早晚會比較的涼快了,但是大中午的依然十分的熱,要注意多喝水不要中暑了,立秋過後也是比較的乾燥,需及時補充水分。
6、酸梅湯
到了夏季三伏天,能喝上冰涼的酸梅湯可謂是神清氣爽,而酸梅湯里有個很重要的食材,就是烏梅。中醫認為,烏梅味酸、澀性平,歸肝、脾、肺、大腸經,主治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酸梅湯有清暑開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取烏梅30克、山楂干50克、蜂蜜適量。將烏梅、山楂浸泡半小時,慢火煮20分鍾,過濾取汁,加入蜂蜜少許,放涼後喝。在飲用酸梅湯時也可以選擇在午餐後飲用,這樣可以更有效的消除午餐的油膩,有利健康。
7、綠豆芽
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綠豆芽菜餚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除濕。同時,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作用。
但要注意,綠豆芽性偏寒涼,吃多了易損傷胃氣,慢性腸炎及脾胃虛寒者、慢性胃炎者不宜多吃。但烹調時配上一點姜絲,或搭配些偏溫性的香菜、韭黃,就能很好地中和掉它的寒性。
8、鯉魚
鯉魚能除濕開胃、利水消腫,因此特別適合在三伏天這種濕熱的環境中食用。另外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鯉魚富含優質蛋白、礦物質和維生素,同時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是適合兒童、孕婦、老人等各類人群的肉類食品。
三伏天里,做鯉魚時可以適當加一些能除濕的食材,比如陳皮、冬瓜、蔥白等。咳嗽的患者可以將鯉魚與少許川貝一起煮湯食用。赤豆鯉魚湯是一道能緩解腎炎水腫的經典食療方,可以增強鯉魚利水消腫的功效。
末伏清補,以健脾利濕為主。健脾益氣,可以適量多吃祛濕熱、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芡實、山葯、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紅小豆等豆類,也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② 三伏又被稱為末伏,民間都有些什麼習俗
在三伏天的時候,北方和南方都有著不同的飲食習俗,像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氣,男方會選擇吃烙餅,而北方則會選擇吃雞蛋灌餅,這其實是和我國的這種農耕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的。像我們在不同的節氣的時候,在飲食方面都有著不同的講究,而它的講究其實和我們的這種農耕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而在南方的時候則可能會選擇吃烙餅,因為像南方他在進入夏季之後天氣比較炎熱,但同時溫度和濕度的比例又並不協調,他們屬於是這種濕熱,所以說通過飲食的改變去為自己的健康提供保證。在進入三伏天之後,外界的溫度確實是非常的高,氣溫的升高也使得我們身體的水分也在不斷的優勢,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多多的補充水分。
③ 末伏有什麼習俗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日吃面,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何晏肌膚潔白不是塗粉掩飾,而是自然白。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為什麼在熱天里吃熱面?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
「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
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這是迷信說法。用新小麥磨成麵粉煮湯吃,吃後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病,六月食湯餅是有科學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熱湯面,還可以吃過水面。將煮好的面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鹵子,不僅刺激食慾,而且「敗心火」。
伏里還可以吃「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干、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伏天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個字,庚日每十天重復一次。
伏天的起訖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體是怎樣計算的呢?我國流行的「干支紀日法」用天干與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十天,有時是二十天,而「頭伏」和「末伏」都是10天。
我國農歷中「九」是習慣用的雜節,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節。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不廣為流傳,其實「夏九九」確實生動形象地反映日期與物候的關系。如最能反映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特點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樑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
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④ 今年末伏是幾月幾號
2020年的末伏是2020年8月15日開始,到8月24日結束。
初伏:公歷2020年7月16日(農歷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農歷六月初五)
中伏:公歷2020年7月26日(農歷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農歷六月廿五)
末伏:公歷2020年8月15日(農歷六月廿六)——2020年8月24日(農歷七月初六)
(4)末伏餅宣傳擴展閱讀
入伏時間規律
通過對1900~2050年入伏和中伏天數的統計,由此看出:
1、入伏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間;
2、中伏20天的可能性較大,會出現連續幾年都是中伏20天的情況;
3、 中伏10天的可能性較小,中伏10天的情況至少過2年出現一次,不會連續幾年出現;
4、入伏在7月16日之前的,中伏都是20天;
5、 入伏在7月20日之後的,中伏都是10天;
6、入伏在7月17日的,中伏多數是20天,極少數是10天;
7、入伏為7月18日的,中伏半數是20天,半數是10天;
8、入伏在7月19日的,中伏多數是10天,極少數是20天。
9、1997年的出伏日應該在8月26日而不是8月16日,最晚出現在8月28日(1911年)。
⑤ 俗話說初伏吃餃子,中伏吃面,那末伏吃什麼呢
烙餅炒雞蛋。
俗語道:「夏至三更便數伏」,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日後數到第3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傳統的計算伏天的方法是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炒雞蛋。
炎熱的伏天悶熱潮濕,人體容易被濕氣侵蝕。所以三伏天的飲食一定要注意排出濕氣。那麼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幫助人體排出濕氣的食物是:苦瓜、番茄、韭菜、芹菜、辣椒、山葯、蓮藕、香菇、黃花菜、薏米、紅豆、綠豆等食物。
⑥ 末伏一般吃什麼
1、鴨肉
秋初末伏,吃肉不僅讓人覺得有些油膩,還容易上火氣躁。因此,在肉類的選擇上應首選性質偏涼,或性平的肉。俗話說「防苦夏吃吃鴨」。這是因為鴨肉性涼,具有健脾益氣,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
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凡體內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虛弱、食慾不振、發熱、大便乾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鴨肉還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質等養料。
2、黃瓜
老黃瓜可謂消暑熱的一大「法寶」。老黃瓜指的是熟透了的黃瓜。黃瓜的瓜皮本來是青綠色,但成熟時間久後會逐漸變為黃色,故又稱為老黃瓜。其清熱消暑能力強,且寒涼性少,是中伏天應對暑熱天氣的良好食材。
吃黃瓜時一定不要把黃瓜把兒扔掉。因為黃瓜把兒含有較多苦味素,苦味成分為葫蘆素C,是難得的排毒養顏食品。動物實驗證實,這種物質具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
3、蓮藕
「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秋令時節是鮮藕應市之時,吃些藕,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對老年人來說,藕更是補養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蓮藕也是高血壓、肝病、食慾缺乏、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蓮藕尤其適用於老幼婦孺、體弱多病者,特別適宜高熱病人、吐血者、高血壓、肝病、食慾不振、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者多食用。
⑦ 健康丨末伏來啦,我們需要注意什麼
一、三伏烙餅攤雞蛋
二、吃果不吃瓜
在民間有一句俗語:「秋瓜壞肚」,立秋後,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呢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類」卻可以是多吃的,比如梨、蘋果、龍眼、葡萄等,都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三、吃蜜不吃薑
蜂蜜有潤肺養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護肺陰。另一方面,要盡量不吃或少吃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特別是生薑。並且,生薑在古代醫書中就出現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
四、調整心態與作息
1.要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處事不燥;
2.要合理安排個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時,生活規律;
3.適量進去戶外運動,強身健體。可起到振奮陽氣,促脾氣運化,改善胃口的作用。小編在此要提醒,進入戶外運動以微汗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這樣,才符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4.處於季節更替時間段,提前預防咽炎、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復發。
五、末伏養生「八寶」
在末伏期間,吃這「八寶」最合適不過了:鴨肉、黃瓜、綠豆粥、木耳、鯉魚、酸梅湯、蓮藕、西紅柿。
⑧ 2020年末伏吃什麼傳統食物 飲食習俗是什麼
三伏天 是一年裡面最熱的一個時間,在這個時候,也會有很多的習俗,包括飲食習俗等等,那麼2020年末伏吃什麼傳統食物呢?飲食習俗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 飲食文化 一起來看看吧!
2020年末伏吃什麼傳統食物
1、烙餅攤雞蛋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進入末伏,難熬的伏天進入尾聲,天氣開始轉涼,簡單方便的烙餅成了受歡迎的食物。在餃子、面條、烙餅這三種麵食當中,以烙餅的烹調方式最好。因為烙餅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過水,各種可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最小。
餅攤雞蛋做法簡單,把麵糊攤成餅,受熱均勻快成型時,將攤好的雞蛋迅速倒在餅上。餅和雞蛋固然不錯,但缺乏膳食纖維,鉀元素和維生素C也不足,要再加涼拌蔬菜來搭配,營養才平衡。所以,吃烙餅時,可以切幾片醬牛肉,加些豆腐絲。還可以加點菜進去,放點應季野菜也不錯。
2、鴨肉
秋初末伏,吃肉不僅讓人覺得有些油膩,還容易上火氣躁。因此,在肉類的選擇上應首選性質偏涼,或性平的肉。俗話說「防苦夏吃吃鴨」。這是因為鴨肉性涼,具有健脾益氣,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
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凡體內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虛弱、食慾不振、發熱、大便乾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鴨肉還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質等養料。
3、黃瓜
老黃瓜可謂消暑熱的一大「法寶」。老黃瓜指的是熟透了的黃瓜。黃瓜的瓜皮本來是青綠色,但成熟時間久後會逐漸變為黃色,故又稱為老黃瓜。其清熱消暑能力強,且寒涼性少,是中伏天應對暑熱天氣的良好食材。
吃黃瓜時一定不要把黃瓜把兒扔掉。因為黃瓜把兒含有較多苦味素,苦味成分為葫蘆素C,是難得的排毒養顏食品。動物實驗證實,這種物質具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
4、蓮藕
「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秋令時節是鮮藕應市之時,吃些藕,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對老年人來說,藕更是補養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蓮藕也是高血壓、肝病、食慾缺乏、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蓮藕尤其適用於老幼婦孺、體弱多病者,特別適宜高熱病人、吐血者、高血壓、肝病、食慾不振、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者多食用。要提醒大家的是,產婦不宜過早食用蓮藕,最好產後過幾周再吃;而脾胃消化功能低下、大便溏泄者就不宜生吃蓮藕了。
5、綠豆粥
夏日炎炎,不少主婦會熬一大鍋綠豆湯給家人當水喝。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暑止渴的功效,但對於手足涼、腹脹腹瀉等體質虛弱的人,最好不要過多飲用,可選擇熬綠豆粥這種稍溫和的吃法。
煮綠豆粥的時候不要加入鹼。綠豆富含B族維生素,它是綠豆解暑特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彌補出汗時的營養損失。鹼會嚴重地破壞多種B族維生素,同時,綠豆中的類黃酮抗氧化成分也會因為加入鹼而損失。如果希望把粥煮得黏一些,可以加入少量燕麥片或糯米來「增稠」。
6、酸梅湯
到了夏季三伏天,能喝上冰涼的酸梅湯可謂是神清氣爽,而酸梅湯里有個很重要的食材,就是烏梅。中醫認為,烏梅味酸、澀性平,歸肝、脾、肺、大腸經,主治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酸梅湯有清暑開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取烏梅30克、山楂干50克、蜂蜜適量。將烏梅、山楂浸泡半小時,慢火煮20分鍾,過濾取汁,加入蜂蜜少許,放涼後喝。在飲用酸梅湯時也可以選擇在午餐後飲用,這樣可以更有效的消除午餐的油膩,有利健康。
7、綠豆芽
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綠豆芽菜餚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除濕。同時,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作用。
但要注意,綠豆芽性偏寒涼,吃多了易損傷胃氣,慢性腸炎及脾胃虛寒者、慢性胃炎者不宜多吃。但烹調時配上一點姜絲,或搭配些偏溫性的香菜、韭黃,就能很好地中和掉它的寒性。
8、鯉魚
鯉魚能除濕開胃、利水消腫,因此特別適合在三伏天這種濕熱的環境中食用。另外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鯉魚富含優質蛋白、礦物質和維生素,同時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是適合兒童、孕婦、老人等各類人群的肉類食品。
三伏天里,做鯉魚時可以適當加一些能除濕的食材,比如陳皮、冬瓜、蔥白等。咳嗽的患者可以將鯉魚與少許川貝一起煮湯食用。赤豆鯉魚湯是一道能緩解腎炎水腫的經典食療配方,可以增強鯉魚利水消腫的功效。
末伏清補,以健脾利濕為主。健脾益氣,可以適量多吃祛濕熱、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芡實、山葯、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紅小豆等豆類,也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⑨ 「頭伏餃子,中伏面,末伏烙餅攤雞蛋」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頭伏餃子:首先我們要知道,餃子即便是放在今天,在我們的飲食文化中,也是改善伙食的一種美食,而且有很好的象徵意義。
而在很早以前,普通老百姓生活條件和今天不能同日而語,吃餃子的時候,過節的意味深長。這個時候,已經收獲完小麥,又迎接「三伏」,結合頭伏的氣候環境,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段,有食補慶祝夏收的意味,增強體質,保佑家人平安幸福,風調雨順人民豐收。
二伏面:老話說「熱在二伏」,二伏是三伏天的中段,地球圍繞太陽自轉,此時是一年中太陽距離我們最近的時間段,晝長夜短。在高溫蒸騰作用下,人體就會出現不適感,食慾不振,所以古代人也講究避暑。
作為普通人,不可能享受避暑山莊的待遇,也不像今天人們可以隱身於空調房內。最普通的人民,在炎熱的環境條件下,就要根據現有的生活資源,比較舒服的生活。
而以麵食為主的人們,在最炎熱的時候,吃面其實就是最普通的家常便飯。生活條件差的時候,民間的面條,可不像現在的面條五花八門,簡單的涼面和湯面條是常態,撈面和燜面算是改善生活了。
三伏烙餅攤雞蛋:三伏是末伏,北方的末伏可以說天氣涼爽的比較快,特別在立秋以後,早、晚有風吹來,會有陣陣涼意。人的飲食慾就會明顯提升,度過了食慾不振的高溫階段,人體需要進補,增強體質,提高身體抵抗力,迎接氣候轉變給身體帶來應激反應的同時,養壯身體迎金秋。
事實上,在以前生活條件差的時候,雞蛋攤烙餅,屬於較好的硬伙食,耐餓又補充身體營養。說白了就是「貼秋膘」的意思,在以前貼秋膘更多的意義,是為了迎接秋收要出大力。
說現實點就是看著收獲近在眼前,手裡即便是余糧不多,也敢於消費了,吃點干糧身體好,有力氣,准備大幹一場喜迎秋收。
(9)末伏餅宣傳擴展閱讀:
在很早以前,老百姓生活條件有限:頭伏吃餃子有點慶祝麥收,迎三伏過節的意思;中伏避暑,活動量減少,食慾不佳,吃面條舒服又節約糧食;三伏吃干糧烙餅貪雞蛋,養足身體,迎接秋收。
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科技發達,物質豐富,對於這三種食物,愛怎麼吃就怎麼吃,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
而關於「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實際初衷,早已經再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應當在這句俗語之中,理解曾經人們困苦的生活,吃點普通的餃子、面條和烙餅雞蛋,還要分時候!
⑩ 末伏的時候吃什麼好吃的
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今天今年三伏中最後一個伏天就開啟了,你是不是也准備吃烙餅攤雞蛋呢?末伏要吃烙餅攤雞蛋嗎?末伏吃烙餅攤雞蛋有什麼好處?
末伏要吃烙餅攤雞蛋嗎
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說,這句俗語有一定的道理。以前生活條件差,飲食選擇上較單調,入伏後,正是麥子豐收的季節,以餃子、面條、烙餅為代表的麵食大受歡迎。
伏天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會加快,身體大量出汗,對能量的需求增多。餃子等麵食含糖類、B族維生素、多種礦物質等,可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熱量。而且,暑熱難耐,人們食慾不振,麵食相對好消化吸收,這也是熱天吃麵食的一個理由。
進入末伏,難熬的伏天進入尾聲,天氣開始轉涼,簡單方便的烙餅成了受歡迎的食物。餅攤雞蛋做法簡單,把麵糊在餅鐺中攤成餅,受熱均勻快成型時,將攤好的雞蛋迅速倒在餅上。
不過,烙餅除了面里的營養外,其他營養素都嚴重不足。即使加上雞蛋,也達不到飲食多樣化及營養均衡的標准。
所以,吃烙餅時,可以切幾片醬牛肉,加把豆腐絲。還可以加點菜進去,如黃瓜絲、胡蘿卜絲等,放點應季野菜也不錯,如夏秋季節莖葉茂盛的馬齒莧,含有粗纖維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可以將其去根洗凈,瀝干焯水後切成小段。
簡易家庭版烙餅+雞蛋做法
做法一
1、和出很稀的麵糊
2、在鍋里刷上底油,把麵糊倒進去
3、快成形的時候,從中間開一道口,把蛋液打進去,煎熟。成了!
這種做法非常適合孩子和老人吃,因為烙出來的餅很軟容易消化,不過嚼起來沒有韌勁。
做法二
1、 和很稀的麵糊
2、 大的海碗里打上3、4個雞蛋,加點兒鹽、味精調味。
3、 一把新鮮韭菜(西葫蘆),洗凈切成小段兒,和雞蛋麵糊混合,攪勻。
4、 下鍋煎。
講究的話,還可以買一些質量好的蝦仁,加在麵糊里一起煎。成品很是鮮香!
吃麵食的好處
麵食對胃部的好處
麵食易消化,而且熱量高,可多吃。麵食還有健脾養胃的作用,對脾胃虛弱者有保健作用。吃麵食時,由於易消化,胃酸就分泌得少,胃不致疲倦。最養胃的是面條,面條里有鹼,其面湯是很有營養的。
烤過的麵食還有養胃的作用,很合適有胃病的朋友食用。吃點干饅頭片、乾麵包片對緩解胃病有益處。老年人吃帶餡的麵食,有益安康。
帶餡麵食的好處
帶餡麵食最大的優點是營養素齊全,符合人體需要。它既是主食,又兼副食;既有葷菜,又有素菜,含有符合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素,並能起到各種營養互補作用,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
麵粉做的皮兒,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促進腸蠕動,使大便通暢,且大白菜、蘿卜、扁豆等青菜的含量比較豐富,營養價值很高。豬肉或牛肉、羊肉可以補充優質蛋白,一般調餡時還會放點油特別是植物油,這就增加了體內的植物類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