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州評彈學校畢業工作幫分配么還是自己找工作能找什麼工作呢
你好!一般學校畢業工作都不幫分配了,除了部隊院校以為。多是自己找工作,美其名曰「雙向選擇」個人和單位互相選擇的意思。評彈學校畢業,一般去曲藝團或者文化局找工作吧。或者到事業單位的宣傳部門工作最好,還是公務員。
2. 蘇州評彈學校是不是報了名的都可以通過聽說只錄取六十個人
蘇州評彈學校招生相關內容問答
問:蘇州評彈學校是個什麼樣的學校?是國家辦學的正規學校嗎?學歷是國家承認的嗎?
答:蘇州評彈學校,是1962年由陳雲同志建議創辦,親筆題寫校名並擔任名譽校長,國家文化部出資扶持、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屬中等專業藝術學校,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藝術類)、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點、江蘇省四星級中等職業學校暨江蘇省高水平示範性中職校,是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五年一貫制大專辦學點。學校開設的評彈表演專業被評為首批「江蘇省高職特色專業」,「江蘇省高職示範專業」,為全日制高職(大專)學歷。五年一貫制學校,不是3+2,中間直升無需考試,學歷高職大專。
問:評彈學校學點什麼東西?都有些什麼專業課程?
答:評彈學校,核心課程當然是評彈表演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它類型的專業選修課程,如聲樂、舞蹈、鋼琴、琵琶、古箏、崑曲、京劇、話劇、小品表演等。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復合型藝術人才。當然還有一些文化課。(語文、政治、歷史、英語、數學)
問:評彈學校只招蘇州本地人嗎?我是「新蘇州人」不會說蘇州話可以嗎?
答:考生籍貫不限,我們的學生籍貫也有香港、台灣、北京、上海、黑龍江、山東、四川、江西等省區的。不會說蘇州話沒關系,進校後有非常系統、規范、標準的蘇州話學習課程。
問:考了評彈學校,畢業出來就只能唱評彈嗎?還能從事別的什麼行業嗎?
答:每年的畢業生,大概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比例進入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常熟、張家港、吳江、無錫等江浙滬各地的評彈專業表演團體。其餘的畢業生,每年都會有一些其它藝術門類的表演團體,如總政歌舞團,前線文工團,武警文工團,各地電台電視台、歌舞團等單位過來挑選。也有一部分企事業單位來招聘畢業生作為單位工會文藝活動或企業文化方面的專業人員。有群文館(公共文化藝術中心)、陳雲紀念館、蘇州海關等事業單位,也有各大園林來招我們的畢業生,一個人會同時被幾個單位錄用。每年畢業生的就業率都是100%,這個數字是非常難得,也是學校引以為傲的。具體單位在我們的宣傳冊上有
問:我不會任何樂器,也沒有學習過任何文藝表演方面的經歷,可以報考評彈學校嗎?
答:沒問題,可以報考。學校所有的專業課程,都是零基礎開始學起的,事實上,歷屆報考和錄取的考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零基礎的。
問:我來報考了評彈學校,會不會影響我參加中考?
答:放心,沒有影響!每年全省藝術類職業學校的專業和文化考試,都是提前到五月初就全部結束的,並且考試都是利用雙休日來進行,文化考試的內容也都是初三學生學習的教材內容,無需另外補習。考完之後,完全可以另外填志願參加中考,非但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而且還多了一個選擇的機會。
問:錄取分數線多少?
答:在通過我們的專業面試後,參加由江蘇省文化廳組織出卷的統一文化考試,考語文、英語、數學、政治四門,政治開卷考試,總分500分,往年的分數線325左右,都是基礎題目。中考成績作為參考。
問:評彈學校的學費貴嗎?
答:從2013年起,為支持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在就讀蘇州評彈學校的五年裡,前三年學費由蘇州市政府全額承擔,後兩年學費每年約為6800元,另外,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享受各類獎學金,家庭困難的學生,可申請助學金或勤工儉學崗位。
問:來我初中里挑選的老師沒選到我,可是我自己覺得也想來試一試,可以嗎?
答:完全可以。老師沒挑選到你,並不代表你不夠出眾,只是因為挑選的時間比較倉促而一時忽略了,只要你熱愛文藝表演(希望可以幫助你~滿意請採納,有問題歡迎繼續追問)
3. 吳靜的假如蘇州沒有評彈
就像英國有莎士比亞,古希臘有索福克勒斯,維也納有莫扎特、貝多芬,就像安慶有黃梅戲,陝西有秦腔,山西有梆子,浙江誕生越劇,蘇州不能沒有評彈。評彈和崑曲、蘇劇是蘇州三朵花。
當崑曲式微,正是評彈興盛的兩百年。優雅迷人的蘇州評彈將蘇州名片又一次刷新。評彈繼崑曲之後,一躍而為蘇州面向全國的文化名片。
蘇州評彈經常演出的書目有三四十部,近六十年中還創作了不少中短篇。它們就是蘇州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呈現。這些書目包含從古到今、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人生世相,從古到今的生活風貌,風土人情,人際交往,待人接物,人情人性人心。《三笑》的才子風情,《玉蜻蜓》的世道人生,《珍珠塔》的世態炎涼,《楊乃武》的官場黑幕,《三國》叱吒風雲,《岳飛》的精忠報國,《英烈》的英雄氣,《包公》的鐵錚心,《金槍》的悲壯情,《七俠》的武和義。新時期初的新編《白衣血案》連演三百場,曾經牽動了多少蘇州人的心。《九龍口》展開了社會改革新面貌。書壇上說書人評點歷史、剖析人情物理,展示了許多歷史訓示、人生哲理與做人的道理,其實是傳統社會的城鄉老百姓精神文明養成的重要途徑。假如蘇州沒有評彈,蘇州就不可能擁有如此豐厚、深入民間的歷史文化積累,蘇州的傳統文化就沒有如此鮮活聲色的傳承與呈現。
蘇州評彈創造了三十多種流派曲調,在藝術競爭中誕生了俞調、徐調、周調、魏調、薛調、蔣調、張調、李仲康調、侯調、香香調、小飛調、晏芝調等等流派唱腔。這些流派唱腔各炫其彩,有的婉轉曲折、餘音裊裊,有的哀怨纏綿、如泣如訴,有的剛柔相濟、清脆嘹亮,有的蒼涼激越、跌宕起伏,有的穩健舒展、飄逸瀟灑,有的朴實幽默,有的變幻迷離,有的清雅,有的濃郁,有的挺拔,有的婉約,有的甜美,有的蒼涼,有的敘述,有的抒情,有的含蓄,有的激揚,有的哀泣……很少再有哪個劇種、曲藝擁有如此多樣的流派唱腔,擁有如此豐富的地方曲藝音樂集成。蘇州評彈的流派唱腔之豐富,足與京劇、越劇媲美,而蘇州彈詞的彈唱曲目總數(開篇,新、老長中短篇彈詞的彈唱曲目)應不下5000曲,可以與擁有5000曲的崑曲相提而不遜色。盡管這龐大的彈詞曲目沒有都記錄下來,但是在近兩百年和最近六十年間廣泛傳唱在江南城鄉書壇,極大地豐富了江南城鄉的音樂世界,豐富了老百姓的音樂生活。柔美曲折優雅舒徐的蘇州評彈音樂是優雅的俗曲,與作為文人雅樂的崑曲一樣,是江南水鄉音樂的傑出典型,也是最富有東方古典情韻的音樂代表。六十年來蘇州評彈藝術家無數次赴港台地區和海外演出,被愛好中國文化的華人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其實一點也不為過。我們改編的評彈《雷雨》到南北方各大學演出,優雅的彈唱征服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南來北下的中國人以聽聆到蘇州評彈音樂為古城蘇州的認同而滿足。浪跡天涯的遊子在他鄉異國聆聽到蘇州評彈的優雅曲調,就勾起了他對故鄉蘇州和江南的懷念感慨,就撫慰了他的鄉愁相思。假如蘇州沒有評彈,蘇州就缺少自己的江南水鄉音樂形象,中國音樂地圖缺席了江南水鄉音樂的板塊。就像一個沒有音樂的民族是不健全的民族,一個沒有自我音樂的城市就難以成其為文化名城。假如哪一天蘇州沒有了評彈的弦索叮咚,人們會問蘇州到哪裡去了?
評彈是蘇州人家家晚餐的「小菜」,融入了蘇州人的生活方式。評彈鼎盛時,城內外有百多家書場,上世紀40年代無線電台勃興,電波將迷人的江南旋律傳送到大街小巷,如今表現上世紀江南城鎮生活的影視畫面都要插入徐調、俞調音樂,這是那個時代生活的特徵。50、60年代推廣有線廣播,每天晚餐時的蘇州書場節目將評彈送到千家萬戶。休閑時間聽評彈成為蘇州人的生活方式,其實他們忙中偷閑也不忘聽評彈。品著清茶、采芝齋糖果聽評彈,老蘇州人都能很快指出那支旋律是哪種曲調,很多人能清唱一曲或哼那麼幾句。台上風度翩翩、婀娜生姿的說書先生,不僅是蘇州老百姓追的「星」,他們就是自己熟悉的朋友和家人,聊起他或她的來龍去脈、風流韻事娓娓道來,其實從沒一點相識,但是特寵愛。現今,像邢晏芝、金麗生、盛小雲,像周明華、吳靜、張建珍等那樣清貧的堅守,更讓人贊嘆與呵護,似乎就像自己家裡出了「勞動模範」。在中國再沒有一個城市像蘇州那樣,有一種雅俗共賞的戲曲藝術如此深入到城鄉千家萬戶的每個家庭,融入其生活方式。我的周圍友人受我影響,每天上午打開電腦先放一曲蘇州評彈開始一天的工作,特有情味。東北二人轉也是融入當地農民的生活,但是粗俗的二人轉的搞逗和優雅的評彈的熏陶畢竟有俗雅、高下品位的迥異。評彈文化、評彈音樂的熏陶是如此長期的貼近蘇州市民的生活,影響了蘇州和蘇州人的整體文化素質和審美情趣。假如蘇州沒有評彈,所謂蘇州人的生活方式將是何等乏味枯燥,還有誰來尋夢「天堂」情趣,這素樸淡雅的「小資」情調?
評彈不僅是蘇州的,它是江南的。在太湖流域,在杭嘉湖平原,在整個吳方言區,蘇州評彈是那些區域內所有大小城市、集鎮、鄉村角落,集體欣賞的唯一曲藝。大小茶館書場遍布江南所有空間角落。再沒有一種地方曲藝具有如此廣泛的影響力。崑曲在文人中獲得知音,越劇也絕不可能在那些鄉鎮鋪開幾個劇場長年累月日夜不停地地演個不休。只有蘇州評彈,兩百年間在遍布江南的所有城市鄉鎮日日夜夜彈唱不衰,「文革」前蘇州評彈團五個分團六十多檔演員常年在蘇南各碼頭書場演出,直到現在還有二十多檔演員撲撲奔波於江南城鄉書場。他們把蘇州的聲音、蘇州的音樂、蘇州的表演、蘇州的文化、蘇州的評點、蘇州的藝術,傳播到蘇州之外的江南人家。評彈演員顛簸穿梭於運河塘岸、公路車站,他們把蘇州的優雅聲音和形象傳播到江南各地,播種到所有江南人的心中。兩百年來,六十年中,蘇州評彈極其成功地打造了靚麗的蘇州名片,宣傳「蘇州」這塊金字招牌。假如沒有蘇州評彈,今日我們得以自傲的「蘇州」,能有如此廣泛的影響和獲得全國的普遍認可嗎?
(作者為蘇州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4. 近代近代上海小報和評彈藝人形象的文化重塑狀況是怎樣的
節自《近代上海小報視野下的蘇州評彈》作者洪煜
小報與評彈藝人形象的文化重塑
晚清以來傳統士大夫以及民國時期現代知識分子藉助小報這一輿論媒介對評彈藝人尤其是女彈詞進行文字游戲和捧角的活動,這種傳統才子佳人式的游戲消遣活動,在小報上找到了表達方式。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他們對評彈藝人形象的文化重塑。
近代上海小報是大眾文化的傳播媒介,小報上經常刊登政界藝界名人的逸聞趣事,語言滑稽突梯。為了嘩眾取寵,甚至不惜無中生有,向壁虛構,反映出草根階層的文化品位,而且小報價格低廉,能為一般民眾所承受,所以為一般市民所歡迎。蘇州評彈也是一般民眾所喜聞樂見的劇種,聽書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不識字的也可以聽得懂。聽書更有現場感,更有感官刺激,說書女藝人的氣質、容貌,以及女聽客中的摩登女郎及時髦太太,都同小報的趣聞一樣,成為他們的茶餘飯後的談資。小報對於女藝人色藝介紹,也成為一般聽客按圖索驥的指南。小報與評彈藝人糾纏一起。
晚清上海第一張小報《游戲報》誕生以來,大多以書寓女彈詞為報道對象,女藝人色相與技藝是聽客們熱衷的兩大話題,也是小報首選內容。小報迎合大眾的消費心理,關注女藝人桃色緋聞和私生活,製成花邊新聞,任人娛樂。小報內容筆墨詼諧幽默,既滿足了讀者對於女藝人私生活的窺視慾望,又迎合了一般讀者的閱讀口味。
隨著近代上海城市化的發展,市民消費文化日益繁榮。評彈藝人尤其是女彈詞在商業化都市生存環境中,商業化特徵更為明顯。為了生存的需要,女彈詞逐漸淪為妓女彈詞。而近代上海小報大多誕生於妓女麇集之處。小報專記專記妓女起居、嫖客生活,戲館京角等,(16)所以此一時期的這類文藝小報在當時也被稱為「妓報」、「花報」或「花叢小報」等。為迎合市民的窺視消費心理,也為了滿足士大夫「才子佳人式」的青樓情結,傳統士大夫一方面與女彈詞交往日歡,互贈詩詞,同時對女彈詞色藝進行揄揚或貶抑,有的則對女彈詞的日常起居及緋聞事件進行捕風捉影的宣傳,以擴大社會影響。這樣,小報文人通過現代傳播媒介對評彈藝人尤其是女彈詞的形象進行著有意無意的文化重塑。
首先,小報通過自己獨特的文風,「以游戲筆墨,備人消閑」方式取悅讀者,小報文人對書寓女彈詞容貌及演藝進行褒揚、品評,也是滿足讀者的窺視慾望,更表達了晚清文人士大夫的「青樓情結」。這也是晚清以來近代上海小報一個共同的特徵。如第一張小報《游戲報》對於女彈詞的報道:「本報昨登張書玉校書家有客擺酒一節,今校書已移居東薈芳里,合為更正。俾問津漁父,不至誤認。桃源按校書,本姑蘇城外某村人,毋庸妓院挈之來滬,醴泉芝草本出小家,從彈詞王松南習南詞,工琵琶,一曲登場,歌喉宛轉,頗能得抑揚之致。」(17)既關注女彈詞的日常起居,又對她們的才藝進行品評。這一時期對於女彈詞能夠進行比較客觀的品評,反映了文人士大夫與高級妓女之間才子佳人式的交遊。一般情況下,書寓中的女彈詞色藝俱佳,而且聲名清白,得到小報文人的贊許。《游戲報》對女彈詞品行有很高的評價:「四馬路一帶書場林立,其生意最佳者,首推晶玉樓、天樂窩兩家,緣時髦唱曲倌人獨多也。王秀蘭、小如意等聲價既高,及至登場亦復不苟,言不苟笑,以尊身份,聽客亦因愛重之。」而對那些以色相引誘聽眾、以博聲譽的女彈詞藝人則給予諷刺挖苦,「直與青蓮閣野雞最類」。(18)將她們之間進行了區分。
晚清小報花榜選舉初衷是士大夫及消閑人士的所謂雅舉,目的是「俾訪艷尋春諸侶得以按圖索驥,□叩香巢」,「此雖游戲之閑情,實寓倡提之雅意」。(19)《游戲報》主人李伯元承繼歷代文人雅舉,首開選舉花榜狀元的先河。那些榜上有名的名妓都是色藝俱佳的青樓女子,非一般煙花女子所能比。花榜選舉的成功,不僅榜上有名的妓女身價大增,妓院生意隨之紅火,而且舉辦方報紙的發行量也創下了「當時上海新聞界還沒有哪家報紙達到過的發行數字」。(20)妓院和報館,兩相得宜。「雙料狀元」林絳雪校書,年華嬌小,風度翩翩,先由《笑笑報》春間花榜拔列狀頭大魁,因得有花國小狀元之譽。後來游戲主人續開花榜復以林絳雪為海上群芳之冠。「經此品評,身價當更增十倍。」(21)這類活動在小報界熱鬧了一陣,繼《游戲報》之後,《花天日報》、《花世界報》、《閑情報》、《娛言報》、《采風報》等紛紛效仿,都進行了「花榜狀元」的選舉活動。(22)而且一些小報在「花榜之外,兼開武榜、葉榜,尤為別開生面。同時諸小報聞風踵舉,盛極一時」。(23)在小報正面宣傳下,書寓中女彈詞身價大增。上海四大金剛之一的當紅妓女張書玉,經小報品評及花榜狀元的遴選之後,身價倍增。「冶遊弟子無不趨之若狂,擲纏頭計獲無算,旋為某闊老梳攏,所費不貲,亦可見校書當時之身價矣。」(24)一些女彈詞歌藝絕倫,香名大播,少年浮滑之子弟尤趨之若鶩。(25)
其次,小報也成為人們對書寓女彈詞攻擊的媒介。經由小報的宣揚,書寓女彈詞身價發生變化,早期的袁雲仙、嚴麗貞等聲名遠播;各書場生意日隆,如四馬路的一品樓書場,延請名校書開唱以來,書場「座為之滿」。(26)報上有名女彈詞更是穿插於各茶館書場之間。19世紀末的上海,女彈詞除了在茶館書場演唱外,還出堂差。當紅女彈詞有時一個晚上外出次數達五六十次,她們一般在一個顧客身邊陪伴的時間也很少超過五分鍾。如果一位顧客所邀請的女彈詞缺席或延遲,顧客就會在朋友面前丟盡臉面。為了報復對自己的輕視,顧客也可能在一份專門報道妓女的小報上刊登淫穢下流的文章對她們進行人身攻擊。(27)破壞她們的聲譽。有的甚至會去高級妓女的寓所抗議,引起麻煩或爭吵。(28)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步入消費文化發展時期,上海文藝小報也進入鼎盛時期。各類小報為了獲取生存空間,除改造欄目內容外,對女彈詞介紹更多是感性的色相消費,多從女彈詞的容貌及插科打諢的表演著手。因此,小報至於女彈詞的容貌多是「姿容腴秀,體態苗條」,稱贊她的評彈藝術「口齒伶俐,而嗓音清麗,彌足悅耳,打諢處往往即景取喻」,使人「頗堪絕倒」。(29)如記載吳門女校書金麗雲,論容貌是「楊柳春風楚楚腰,無言相對也魂消」,論彈唱是「唱來聲調嘹亮,宛如出谷之新鶯」。(30)
小報在報道或品評女彈詞過程中,也是對她們進行文化重塑的過程。在小報文人筆下,更多的是對藝人捧與不捧個人好惡情結的宣洩。追捧評彈藝人在當時形成一種盛況,捧角手段也是五花八門。他們或幫助女彈詞出特刊、出版開篇集。朱雪琴在雲間奏藝時,報人沈瘦翁等人「邀友捧場,報端揄揚,不遺餘力」(31);捧場者甚至組織了「琴社」,今朝到東,明天到西,朱氏所到場子里都可見到他們的身影。(32)而徐雪月則到處受人歡迎,「各埠名流文人投贈之詩詞對聯,不計其數」。(33)20世紀30年代,捧謝小天者在《社會日報》上為謝「印一特刊」,並加印「銅圖七八幅,封面更加印三色板」。(34)《奮報》為謝鴻天出特刊,大肆揄揚。(35)捧汪梅韻者,為其出版《香雪留痕集》,許諾汪氏「撰稿許登力、錫兩報」。(36)評彈藝人尤其是女彈詞藝術形象在報刊文人的造勢下成為大眾明星。
其時,捧角在報刊同人之間也成為一時之風氣,他們各自以其所把持的報刊媒介為自己心目中的名角肆意揄揚。若梅花館主之於金少梅,澹庵之於黃玉麟,肖傖之於張文琴,高情之於素琴,小洛之於文娟,紅簫之於姜雲霞,嬰寧之於喜彩蓮,半翁之於朱寶霞,一方之於周梅艷,嵐聲之於譚金霖皆曾著一時之魔,極一時之盛。「報紙上,雜志上亦無日無捧揚醉謝之文字,……風氣之盛,誠冠絕一時矣」。(37)其間,也有文人之間對同一評彈藝人評價不一而引起爭端的。如《奮報》載文認為某評彈藝人書藝高超,令聽客「擊節嘆賞,贊不絕口」。而某文士反駁他是強奸「聽客之意」,以一己之言代表全場聽客,失之籠統。(37)兩人在小說日報上紛紛發文打起筆墨官司。十分熱鬧。此外,報刊上也常常發表對評彈藝人的書藝評價不高的言論。這其中不乏個人的好惡,也有對評彈藝人演技的客觀評價。如評價趙稼秋的唱腔是「雌雞喉嚨」,他的琵琶調奏也有些「不入調」,竟「把琵琶硬彈出竹聲」,這類書藝「確是不登大雅之堂」,(39)等等。
捧角對於藝人而言,自然有諸多實惠。評彈藝人一經報刊媒體的宣揚,其身價也隨之上揚。如同小報所言「一經揄揚,莫不聲價十倍,到處走紅」。(40)繁榮發達的小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評彈文化的發展。
晚清以來上海小報的輿論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尤其是娛樂界對於小報的輿論宣傳力量心存敬畏,各路演藝界人士十分重視小報的輿論導向。即便是大名角也是如此,聲名日隆的梅蘭芳到上海演出,也事先拜訪小報館,請他們吃飯並關照主筆們筆下留情。小報輿論勢力影響可見一斑。
近代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尤其是上海報刊業的繁榮,促使評彈藝人與外界交流有了更多的渠道空間。小報主要是面向一般市民大眾,小報文人對評彈藝人的追捧造勢以及惡意詆毀,在市民大眾中能夠引起一定的反響,對評彈藝人的文化形象及其藝術生涯發展起著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因此,小報對彈詞藝人的報道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其形象的文化重塑。
注釋:
(16)胡道靜:《上海新聞事業之史的發展》,上海通志館1935年版,第60頁。
(17)《更正棹頭》,《游戲報》1897年9月22日
(18)《賤貨》,《游戲報》1897年9月23日。
(19)《本報特開辛丑春江花榜小引》,《寓言報》1901年3月11日。
(20)馬光仁主編《上海新聞史》,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頁。
(21)《雙料狀元》,《趣報》1898年8月24日。
(22)陳伯熙編著《上海軼事大觀》,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410頁。
(23)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229頁。
(24)《張書玉履歷》,《游戲報》1897年11月11日。
(25)《競誇眾艷》,《游戲報》1899年4月14日。
(26)《書場集艷》,《游戲報》1899年9月2日。
(27)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第72-74頁。
(28)《笑林報》1902年7月6日。
(29)翠羽:《女說書家鮑聞天小傳》,《福爾摩斯報》1926年7月24日。
(30)《吳門花事話滄桑(續)》(三),《蘇州明報》1946年12月25日。
(31)橫雲:《弦邊新語》,《鐵報》1947年12月28日。
(32)黃芽:《朱雪琴譽滿書壇》,《蘇州書壇》1949年1月1日。
(33)橫雲閣主:《書場憶舊錄》,《百美圖》第1卷第3期,1939年2月1日。
(34)春官:《詞壇皇後》,《鐵報》1937年4月2日。
(35)《謝鴻天特刊》,《奮報》1939年6月21日。
(36)汪梅韻:《香雪留痕集》,上海1941年印行。
(37)九公:《捧女彈詞》,《奮報》1939年8月26日。
(38)游書生:《閑話女說書》,《奮報》1939年12月27日。
(39)奮若:《書壇揮扇錄》,《奮報》1939年4月11日。
(40)健帆:《捧場文招怪》,《奮報》1939年11月20日。
5. 關於無錫吳文化的高中作文
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是歷史形成的吳文化中心,在這塊得天獨厚的土地上,先輩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為世人所景仰和矚目的文化成果。從物質層面看:有被法國啟蒙主義大師孟德斯鳩稱為「鬼斧神工」的蘇州古城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水巷風貌,有令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嘆服的「吳戈」,有巧奪天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典園林,有美輪美奐的絲綢,有名列全國四大名綉之一的「蘇綉」,有古樸凝重的「香山幫」建築,有精細雅緻的吳中工藝等。有文化層面看:有「百戲之祖」的崑曲,有被稱為中國最美的聲音的蘇州評彈,有名家輩出的吳門畫派,有歷史上被稱為「南桃北楊」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等。這些光彩奪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蘇州對吳文化的發展作出的歷史性、代表性貢獻,也是蘇州對中華文化作出的獨特而卓越的貢獻。
吳文化研究最新成果
吳文化在長期的歷史錘煉中,凝聚了一種對中華文化的奉獻精神。這是一種追求社會發展和實現人的發展的創造精神,是一種在面臨挑戰和機遇時勇於進取的開拓精神,是一種在時代變遷時既不能消融主體又善於接受外來文化的開放精神。今天,在建設現代化蘇州進程中,就是要弘揚吳文化的優秀傳統,要吸收吳文化的精髓,加強對吳文化的研究,為蘇州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巨大的動力和良好的服務。
蘇州市文廣局近年來在努力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推動吳文化研究的與時俱進,發揮吳文化在蘇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作用,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2000年年初,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等單位共同發起向社會公開招標、徵集吳文化研究課題,這一舉動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精心准備,2002年 8月 6日至 8日蘇州市「吳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如期舉行,來自北京清華大學、上海復旦大學、蘇州大學、市政府等100多位專家、學者、教授參加了研討。 通過近四十個課題的研究,把對吳文化的認識融入到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高新化的時代背景中,從歷史的、比較的、現代的視野對吳文化的特徵進行了多角度的把握;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視野對吳文化精華——蘇州古城等保護問題進行多層面的分析;從產業發展的視野對吳文化資源的開發提出設想;從人的精神培育和社會文脈的視野、對吳文化的精神價值進行了多側面的認識,從而充分發揮吳文化在蘇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作用。這是蘇州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進程中努力構築文化戰略優勢的一次重要理論准備。
近年來,文化部門進一步加強對吳文化的研究,專門組織編寫並出版了一批文化叢書和專著。其中有,《蘇州戲曲志》、《蘇州民間器樂曲集成》、《蘇州文化叢書》(第一輯、第二輯)、《姑蘇竹枝詞》、《蘇州滑稽戲優秀劇作選》、《滑稽戲資料》、《邁向新世紀的蘇州文化》等一批專門介紹吳文化的叢書。其中《蘇州戲曲志》獲蘇州市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江蘇省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蘇州文化叢書》獲省、市「五個一」工程獎,《蘇州民間器樂曲集成》獲市「五個一」工程獎。2002年 7月由世界著名大師貝聿銘題寫書名、著名作家陸文夫作序的《吳文化與現代化論壇》一書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80萬字,16開本,匯集了39篇有關現代化進程中的吳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該書的出版標志著蘇州吳文化研究工作又上了一個新水平。
6. 蘇州新聞(關於小學生的)
傳統文化教育出成果蘇州小學生評彈唱進京城
2009年02月05日
本報訊(記者 楊帆)近日,楓橋實驗小學演出的彈詞《永遠的愛》應邀赴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參加第四屆全國校園文藝匯演暨第九屆校園春節聯歡晚會展演評比,一舉獲得銀獎。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市開展的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突出成效。
楓橋街道是著名彈詞藝術家徐麗仙的故鄉。近年來,該街道一直致力於打造「評彈楓橋」的文化品牌。楓橋實驗小學不僅是蘇州評彈學校的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基地,還通過與評彈學校、文化館等的合作推出了「小徐麗仙班」,40名小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進這個興趣班學說表、學唱腔、學彈奏。他們中有些還是來蘇州不久的新蘇州人。在蘇州評彈學校、蘇州評彈團老師的指點下,孩子們喜歡上了蘇州話、喜歡上了評彈表演,不僅能說會唱,還能彈著琵琶完成伴奏。《永遠的愛》是楓橋實驗小學根據「5·12」四川汶川地震中護衛學生而犧牲的英雄教師譚千秋事跡創作的原創作品,用評彈表演的方式歌頌這位保護學生、犧牲自己的好老師。節目推出後曾參加過高新區中小學文藝匯演、蘇州市第11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系列活動、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蘇州市第七屆「新人新作」舞台節目展演等,並屢屢獲獎。此次,小學生們略顯稚嫩的吳儂軟語演唱,不僅唱響了蘇州,還唱進了京城。
7. 描寫評彈的句子有哪些
蘇州評彈和刺綉、蘇州園林被稱為蘇州三絕。這三絕無論這評彈、刺綉、園林藝術的塑造的都是這樣精美、清新、秀麗,使人感受到蘇州人的聰慧智巧和這藝術的無窮的魅力。在這月夜江南小河邊潺潺流水聲中的茶樓里,喝著春茶聽著這清音雅樂般的評彈來那不知有多愜意喲!在白天鋪著青石板的水鄉小鎮上徜徉在店鋪里,欣賞著精細雅緻的、惟妙惟肖的蘇綉畫品里。或是帶上家人流連在這清泉流韻千姿百態的亭台樓閣,琪花瑤草和山石奇疊相趣成蔭的蘇州園林中,真讓人領受到蘇州三絕的藝術魅力而使人驚嘆萬分來......
聽蘇州評彈,除了《茉莉花》一首,其餘的歌子雖然聽不懂,但讓人愛聽且越聽越覺得想聽,甚至於曲終人遠,我還在蘇州評彈里不肯出來。後來想想,就像聽一首好聽的英文歌曲,聽者可以從頭到尾聽不懂一句歌詞,但那動聽的旋律,就已經讓人如痴如醉,這就足夠了。尤其是那首遠播他鄉的《茉莉花》,聽過那麼多普通話版的演唱而百聽不厭,今天,蘇州女兒用吳語「評彈」,我是真的聽到天簌之音了。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結合的產物。
蘇州評彈是是我國俗文學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是用蘇州方言進行說唱表演的地方曲種,評彈產生並流行於蘇州及江、浙、滬一帶,有400年的歷史。它是評話和彈詞的合稱。「評話」表演只說不唱,又稱「大書」,由唐宋時期的說唱藝術發展而來;彈詞有說有唱,又稱「小書」,由唐代宣揚佛教教義的「變文」發展而成。明末清初之際,藝人們開始在表演中使用蘇州方言,「蘇州評彈」正式產生。
沒有音響,沒有燈光,身材纖纖的蘇州女兒,懷抱琵琶,船頭落坐。許是船尾,看不清蘇州女兒的表情,蘇州女兒像一片香樟樹葉,輕輕地就落在了船頭,不怯不等,手指在琵琶的弦子上一晃動,美妙的音符就像細水,流進了船倉。我痴了。我曾經為家鄉戲的鏗鏘聲調而水風大起,也曾為黃梅戲如泣如訴的唱腔而平湖微瀾,卻從不曾聽到這樣抑揚頓挫、春蠶吐絲、和風細雨般的歌唱。
蘇州評彈的內容,都是勸人為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說古書,宣揚忠孝節義;說新書,宣傳愛國愛民、奉獻精神。扮演人物,不論帝王將相、平民百姓、三教九流,栩栩如生;表演說白,南腔北調,文武全能,話語不嚕嗦、重復、「口沖」;放噱時,妙趣橫生,令人捧腹;伸張正義時,則激動人心,使人肅然起敬。
評彈是濡濕的,滴到心間,夜裡會下毛毛雨,沾了潮的雛蕾,會順著河流而開。評彈是寂寥的,無助中想抓住聆聽的稻草,拾救自己一段距離,算是青睞算是緣份一次。評彈註定屬於江南的,因為北方的乾燥是養不活它的,即使養活了,也是病懨懨軟軟沓沓的。那就呷著茶,並不輕薄地聽著評彈,一睹南方的面容,一遇南方的人情世事。因為相見所以心動,因為心動所以常見。傾聽,是最好的相逢。回味,是極好的重逢。
多數的蘇州評彈唱詞我是不懂的,可那曲調那韻味每回聽之總能讓我肝腸寸斷、刻骨鉻心。任何一種戲曲沒有比蘇州評彈更讓我痴迷的了。大凡舞台上的戲曲無論是何種形式,多半是熱鬧的,鏗鏘的,紛繁的。比如我熟知的京劇,開場前那鑼鼓聲響徹劇院內外。唱念做打無一不濃墨重彩奼紫嫣紅般喧嘩著。蘇州評彈卻是例外的。她孤獨,她冷靜,她從容,她不上天不入地,不顯山不露水,坐而論道仍可唱盡上下五千載,懂她的人潸然淚下。她是蘇州的又一名勝園林,只靜靜地等你,一旦走進去便不知來路。
8. 宣傳柳州文化和柳州輕軌的目的是什麼
摘要 宣傳地方文化,就是文化傳承,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比如蘇杭~吳儂軟語,絲綢,蘇州評彈,四川變臉,天津曲藝大鼓等等,不宣傳誰會老是想著它?
9. 求翻譯一段英文,不要翻譯機翻譯的。
現代的上海小報與蘇州評彈作為城市公共文化,同時投合了上流及大眾的口味。隨著城市化進程,他們為了生存及共同利益的發展,同時相互依賴對方。一方面,蘇州評彈促進了上海小報發展和繁榮。另一方面,小報記者通過利用蘇州評彈(一種盛行於江南吳方言區,為生存而戰的民間文化)的影響力作出宣傳。與此同時,蘇州評彈藝術家的追求,也反映了在城市文化的商業化進程中,傳統知識分子的領導和流行文化的重塑。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大眾文化,在商業發達的城市相互結合。
純人肉翻譯,請採納。
10. 蘇州彈詞為什麼會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取的迅速的發展和提高
傳統文化全面復興和振興的時代,自會有後來人發掘傳承 發揚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