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嘉魚縣政府里是哪位縣長管工業
縣委常委、縣政府黨組成員 許隆高
我的分工
負責工業、招商引資、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工作。縣長交辦的其他工作。
簡歷
1989.09--1992.07 咸寧市師范學校學習;
1992.07--1995.07 原合鎮鄉聯合中學任教;
1995.07--1997.07 原牌洲鎮牌洲中學任教;
1997.07--2000.01 任原牌洲鎮團委書記,1998年3月任武裝部副部長;
2000.01--2003.02 任牌洲灣鎮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副鎮長;
2003.02--2004.03 任高鐵嶺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兼工會主席,2004年1月任縣紀委委員;
2004.03--2005.07 任縣交通局黨委委員、縣公路段段長、黨總支部書記(期間:2005.01—2005.07兼任縣交通局副局長);
2005.07--2006.01 任縣委辦副主任;
2006.01--2006.06 任潘家灣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兼工會主席;
2006.06--2007.08 任潘家灣鎮黨委書記、鎮長、頭墩農場黨委書記、場長
2007.08--2010.04 任魚岳鎮黨委書記、鎮長、嘉魚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黨委委員;
2010.04--2011.11
任嘉魚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黨委書記、副主任,主任、黨委書記(期間2011.03任縣政府黨組成員,2011.10當選為第十三屆縣委委員);
2011.11--2014.10 縣委委員、縣政府副縣長、黨組成員、嘉魚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黨委書記(2012.02
免嘉魚經濟開發區黨委書記;2013.06免嘉魚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
2014.10—2015.08 縣委常委、縣政府黨組成員、潘家灣鎮黨委書記(2014.12任潘家灣鎮人大主席)
2015.08—至今
縣委常委、縣政府黨組成員(2015年8月免去潘家灣鎮黨委書記、潘家灣鎮人大主席職務)
② 魚岳鎮的經濟情況
其中出口皮件企業達18家,從業人員達2500多人,年創外匯3000多萬美元,佔全縣年創匯額的80%以上。中天化工公司的熒光增白劑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奇峰家私公司的奇夢牌床俱獲得全國產品博覽會金獎。盛宇紡織公司為當地農民消化薴麻1000多噸。2007年,全鎮累計實現工業銷售產值7.2億元,上繳稅金1200多萬元。今年上半年,鎮黨委、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建立起石井鋪韓國工業園區,目前正在與多家韓商企業洽談投資合作。計劃在2005年實現工業產值十個億,工業稅金2000萬元,農業經濟在調整中穩步提高。魚岳共有12個農業村,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引導農民不拘一格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市場農業、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生態農業,圍繞水產、蔬菜、薴麻、林果四大產業做文章,建立起了萬畝無公害蔬菜、千畝淡水珍珠、千畝稻田養蟹、萬畝林果、萬畝中國香稻等八大商品農業基地。2007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95元。財源收入在挖潛中不斷增加。魚岳鎮是全縣乃至全市的財政收入大鎮,通過不斷挖潛,加強征管,財政收入連續四年以15%以上的速度遞增,2007年實現財政入庫收入1606.50萬元,佔全縣財政總收入的22%,在全市148個鄉鎮辦事處中居第三位。、城市面貌在建管中明顯改觀。魚岳既是個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大鎮,又是個極具生機活力的時代新城。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實行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要求管理,高素質經營,開發建設了茶庵新區,城市規模擴大一位以上,實現了工業區、商業區、居民區和旅遊休閑區相對獨立的格局,城區道路寬敞,功能齊全,景色優美,形成「水繞青山轉,人在水一方」的水鄉小鎮特色。社會事業在創新中協調進步。
魚岳鎮十分注重協調抓好各項社會事業,全方位打造「鄂南明星鎮」。全鎮現有16所中小學,教學質量歷年居全縣前列;衛生保健機構擁有全縣最先進的設施和一流的專業人才,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全鎮共有8個較大的文化、體育、娛樂場所,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並多次榮獲全國、省、市文體大獎。計劃生育工作水平不斷上升,全鎮95%以上的城鎮困難人群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8%以上農民五保對象得到集中供養。 湖北省嘉魚縣魚岳鎮牛頭山村看到,昔日「油菜示範基地」,如今已種上成片的楠竹,長出的新筍已有一人多高。護縣洲村過去的蔬菜基地如今種上意揚;武(昌)蒲(圻)路邊成片的蔬菜基地也被各種名優苗木取代。魚岳鎮取消「示範基地」,還種植權於農民,贏來贊揚聲聲。鎮里分別在穿境而過的主要公路兩旁和牛頭山、白雲山建起10多個農產品基地,並豎起高高的牌子,大的有上千畝,小的也有兩三畝。每個基地要求統一行動,種同一作物,從鎮到村到組,一級級督辦。遇到農民不願意時,鎮村只好出錢為農民買種子、買肥料,還請人幫他們種。花如此力氣辦基地,為的是要農民「早致富、快致富」,成片連接,顯氣派,也好迎接上面檢查。在新一輪結構調整中,鎮里算了算賬,這樣脫離實際搞的所謂示範基地,不僅沒起到示範作用,還成了群眾所說的「花架子」,種油菜一畝收不到100塊錢,收不回投入。於是,鎮里從去年起取消了這些不示範的「示範基地」,自摘牌子,不爭面子,把精力用在扎扎實實服務上,讓農民得到增收的實惠。在牛頭山村,過去種油菜時,出錢也請不動的村民,如今自己掏錢買種子,搶晴天趕雨天栽楠竹,種薴麻。
農技中心向村民承諾,免費提供馬鈴薯種子、化肥、農葯及技術指導,農戶出田、出力,雙方共同做好「馬鈴薯免耕稻草全程覆蓋」示範田。若試驗失敗,農技中心則賠償農戶誤工費500元。今年以來,該鎮農技中心為確保各項技術指導落到實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陸碼頭村承租建立農業技術示範田120畝,周邊村民紛紛前來參觀學習。走進該中心的示範田展示區,各種各樣的農業新品種琳琅滿目,有新引進的水稻品種,通過與本地水稻品種對比,為農民挑選出「豐兩優1號」、「揚兩優2號」等品種,作為來年水稻種植主打牌;在水稻直播示範區,通過直播演示,指導農戶掌握更加科學的種植方法;在白菜旱地,現場進行土壤肥料試驗,通過摸索白菜施肥比例,正確引導農民施肥。該鎮農技中心主任黃金光說:「我們的工作就是讓田不閑,讓農民學會科學種田。」嘉魚縣政府第二次經濟普查動員會結束後,魚岳鎮領導非常重視經濟普查工作,鎮黨委書記鎮長、分管經普工作的副書記和普查辦主任先後到縣經普辦聯系經濟普查工作。魚岳鎮黨委書記鎮長許隆高與縣經普辦主任、縣統計局局長吳純貴就經濟普查工作進行了溝通。吳純貴同志向許書記介紹了當前需要落實的三項工作:一是普查區和普查小區的劃分;二是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的選調;三是普查區地圖的繪制工作。許隆高介紹了魚岳鎮經濟普查工作準備情況和下一階段的工作安排。他認為要搞好經濟普查工作,就一定要抓主動,關鍵是人員和經費有保障。他表示在縣經普辦的統一部署下,做好魚岳鎮的經濟普查工作,特別是加大力量做好魚岳城區的經普工作。此前,魚岳鎮分管經普工作副書記和鎮經普辦主任就經濟普查工作到縣經普辦進行了聯系。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以黨的十六大為指針,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為契機,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要求,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以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外向型農業為重點,以實施科技創新、發展產業化經營、強化市場開拓、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增加農業投入為保障,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做到「兩個確保,三個提高」。即採取最嚴格的措施,確保基本農田面積316萬畝,確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45萬畝,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糧食作物單產,通過推廣優良新品種和綜合配套技術提高農作物品質,通過採取綜合措施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10萬噸。要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對種糧農民補貼政策和良種補貼,突出抓好地處遼河平原的海城和台安兩個省級糧食主產縣,23個糧食產量超過3000萬斤的重點鄉鎮和種糧大戶發展糧食生產,重點抓好玉米、水稻和大豆三大作物。以培育特色產業為基礎,加快特色產業專業化:生產基地建設和培育名牌產品:認真組織實施「特色產業」發展計劃,按照「區域布局特色化、優勢產業規模化、優勢產品品牌化、規劃建設項目化」的原則,集中抓好優質米、溫室蔬菜、肉蛋雞、南果梨、食用菌、生態蠶業、瘦肉型豬、觀賞魚、山野菜、花卉十大特色產業生產基地和「兩帶百園」工程建設。岫岩和海城東部山區。重點建設南果梨、食用菌、山野菜、生態蠶業四條特色產業帶,擴大規模,增加產量,調優品種,並向加工領域延伸。海城和台安平原和沿河地區。重點發展保護地蔬菜、食用菌、保護地水果、瘦肉型豬、肉蛋雞產業。加強出口蔬菜基地建設。重點扶持海城東鑫農產品有限公司、千山區聲遠出口蔬菜加工廠兩個外向型農事企業。瞄準俄日韓鄰近國和港澳台等地區的市場要求,建設千山聲遠集團「亞菜種植園」、台安嘉禾「歐菜種植園」、海城東三道「南方菜種植園」。千山等城市近郊地區。重點發展花卉、保護地蔬菜、觀賞魚等產業,建設「鞍山蘭」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和觀賞魚基地。實施「兩帶百園」工程,到2007年,建設沈大和沈山兩條高效農業產業帶和100個現代農業園區,以此推進全市現代化農業發展步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注重打造品牌,把培育品牌作為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重頭戲,把品牌作為佔領市場的准入點和增長點,要策劃、宣傳、包裝、打出鞍山品牌,重點培育銀鼎大米、銀珠大米、嘉禾綠菜、八角台無公害蔬菜、秀水牌罐頭、海禾系列玉米種子、千山王南果梨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全市名牌農產品數量要達到25個,注冊商標數量要達到28個。
扶持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要圍繞提高重點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發展龍型經濟。要堅持效益優先的原則,走企業+基地+農戶的路子,讓更多的農產品經加工增值後進入流通領域。按照「孵化培育一批,擇優扶持一批,扶強做大一批」的原則,充分利用好省、市政府出台的相關扶持政策,重點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產品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帶動作用大的大型龍頭企業。從我市實際情況出發,主要是培育和發展優質糧、大豆、飼料、種子、肉食雞、水果、蔬菜、桑蠶、牛奶、食用菌10條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帶動,發展訂單農業110萬畝,帶動農戶面達到50%以上。積極吸引各方面的資金興辦產業化龍頭。要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廣泛吸納各個方面的資金,鼓勵和支持興辦各種農產品加工企業。對與農業各產業關聯度大、對農民增收的拉動作用強的企業要優先予以扶持。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幫助企業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技術規范化水平。積極扶持、引導建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各類農民合作組織,是聯接農戶、企業和市場的紐帶,對於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成農戶和企業的聯姻,建立科學、規范、合理的利益機制具有重要作用。要引導和鼓勵廣大農戶尤其是專業種養大戶、科技示範戶、農產品購銷大戶,以及農產品加工經銷實體、農業龍頭企業等,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專業合作和聯合,組建各種專業合作社或專業協會,為分散經營的農戶提供市場信息、農資供應、技術輔導、信貸資金和產品加工、貯藏、運銷等系列化服務,化解市場風險,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的收人。現階段,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發揮優勢,主動承擔起中介服務組織的義務,在參與產業內部分工和交換過程中實現自身發展和壯大。 實施科技創新工程,進一步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農業結構調整要重點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加大新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的推廣,全面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商品質量,以此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商品增值能力。實施科技引進。圍繞優勢特色產業開發,加強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重點引進特用玉米、優質水稻、高油大豆、優質水果、蔬菜等優良品種和關鍵技術。加強科技攻關。以市站所和縣(市)、區農業中心為龍頭,積極同科研部門及龍頭企業合作,在保護地蔬菜生產、赤眼蜂繁育、名貴食用菌菌種繁育、溫室自動化控制、土壤資源資料庫建設、種苗繁育、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圍繞我市特色產業開發,重點推廣優質專用糧油作物新品種及栽培技術、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技術、保護地蔬菜種植技術、生物農葯、耕地保護性耕作等30項農業新技術。搞好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是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工作。要重點開展「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綠色證書培訓」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和「農村婦女培訓」,從本地區農業產業狀況和農民實際需求出發,安排培訓內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要結合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動,舉辦各種類型培訓班,搞好農民適用技術培訓。加強信息引導,全面提高結構調整的服務質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市場信息是否准確。要圍繞「百萬農民上網工程」,做好信息網路延伸入村入戶工作,解決信息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把信息及時傳播到農民手裡。各地要加大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和發布工作力度,通過各種渠道,採取各種形式及時發布生產信息、氣象信息、技術信息、市場信息和政策信息等,為基層幹部和農民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信息指導,為領導領導科學決策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