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秦嶺 主題曲
歌詞:
終南陰嶺秀。
碧嶂插遙天。
願乘泠風去,
直出浮雲間。
秦嶺愁回馬。
心事兩悠然。
行到水窮處。
月出孤舟寒。
終南陰嶺秀
碧嶂插遙天
願乘冷風去
直出浮雲間
秦嶺愁回馬
心事兩悠然
行到水窮處
月出孤舟寒
雲橫秦嶺家何在?
試登秦嶺望秦川。
雲橫秦嶺家何在
試登秦嶺望秦川
《大秦嶺》是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陝西電視台聯合出品的8集紀錄片。2010年1月1日晚起,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首播。文字版《大秦嶺》也將於2010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曲:張大為
❷ 誰能幫忙寫一個新聞稿急需~~
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陝西民革成立50周年,由陝西民革和陝西新海潮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合出版的大型紀念書畫集《長歌的歲月》近日出版,並於21日在西安舉行了首發式。
《長歌的歲月》大型書畫集收錄了當代著名書畫家劉文西、楊曉陽、王西京、王有政、茹桂等70餘位藝術家的近150幅作品,他們以飽滿的熱情、精湛的技藝,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❸ 廣電局的記者證和新聞出版署的有什麼區別記者證是不是景點不花錢
一、區別:
1、認定單位不一樣
新聞性報紙、期刊由新聞出版總署認定;廣播、電視新聞機構由國家廣電總局認定。
2、試用范圍不一樣
新聞出版署發行的記者證適用於紙媒媒體,包括報社、雜志社等單位。
廣電總局發行的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證適用於廣播電視媒體,包括電台電視台等單位。
3、考取方式不一樣
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證需要考取《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資格考試合格證》,並且具備了相應單位的一年實踐經驗,憑借合格證和工作經驗憑證,可以向廣電總局申請。
新聞出版署發行的記者證是入行之後才可以報考考試的。
二、並不是所有的景點記者證都不花錢,一般的景點,有記者證都可以免費。有些還是要收費的。
(3)秦嶺宣傳稿擴展閱讀:
一、換發申領新版記者證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新聞紀律,遵守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
2、具備大學專科以上學歷並具有經國務院有關部門認定的新聞采編從業資格;
3、在新聞機構編制內從事新聞采編工作,或經新聞機構正式聘用從事新聞采編工作;
4、已領取新聞記者證人員。
二、不發證的范圍
1、新聞機構中黨務、行政、後勤、經營、廣告、工程技術等非采編崗位的工作人員;
2、新聞機構以外的工作人員,包括為新聞單位提供稿件或者節目的通訊員、特約撰稿人、特約記者,專職或兼職為新聞機構采編新聞稿件的其他人員。;
3、教學輔導類報紙、高等學校校報工作人員以及沒有新聞采訪業務的期刊編輯人員;
4、有不良從業記錄的人員或者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員。
❹ 秦嶺生態宣傳標語有哪些
1、感恩秦嶺,保護秦嶺,共享秦嶺。
2、參與秦嶺生態保護,繪就長安專美好藍圖。
3、保護秦嶺屬生態,造福子孫後代。
4、生態文明人人出力,大美秦嶺人人受益。
5、生態保護人人參與,美麗秦嶺家家受益。
6、手牽手保護秦嶺生態,心連心共建美好長安。
7、共建秦嶺好生態,綠水青山是常態。
8、秦嶺的綠水青山,你我的金山銀山。
9、當生態文明使者,做保護秦嶺先鋒。
10、秦嶺保護一小步,生態文明一大步。
❺ 王宗仁的相關事件
如何評價他的這種行動和作品?比較確切而實事求是的要首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向讀者所做的介紹---
21世紀的中國文學到底能走出什麼樣的響動,沒有人敢妄下預言,然而被譽為昆侖之子的作家王宗仁畢竟被雪域高原殘酷的季風吹白了鬢角。40年,中國有幾位作家把40年的筆觸、情感甚至生命交付給巍峨的雪山和一批又一批在生命禁區頑強戰斗、拼搏,甚至默默死去的高原官兵呢?對生命和美麗有所關照的人們,請認真讀讀這兩卷(《日出昆侖》、《季節河沒有名字》)作品吧!我們同時呼喚更多的像王宗仁這樣熱愛生活、執著進取的作家用靈魂和熱血去書寫高原……
到目前為止,王宗仁已累計發表作品400多萬字,出版30多部作品集,獲得各種文學獎20多項,並且連續五屆榮獲總後勤部軍事文學獎,尤其是他傾注全部心力,真情書寫的精品散文集《情斷無人區》,2000年首次出版發行後,由於讀者愛讀,傳播面廣,連續3年3次印刷,成為文壇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人生第一步,誰能忘故鄉。
一名作家的出類拔萃,大都離不開自己故鄉深厚的文化積淀,王宗仁也不例外。
他的家鄉是位於八百里秦川西部的扶風縣太白鄉長命寺村。站在家門口的碌碡上,踮著腳尖便能望見十里外的千古名剎法門寺的寶塔,這寶塔就是扶風的象徵。就在這塊人傑地靈的熱土上,自幼喜愛文學的王宗仁脫穎而出。
1953年,他剛14歲,還是小學6年級學生,就成了家裡相當壯實的一個勞動力。就在與鄉親們邊鋤地邊聊天的過程中,他走進了一個既陌生又神奇的生活領域,並萌發出寫點東西的念頭來。他把生活中一件真實的事情,實實在在地寫出來,成為一篇散文習作《陳書記回家》,冒昧地投寄給了當時的《陝西文藝》雜志,誰知竟在1955年第8期上發表了。王宗仁把這篇散文稱為鋤頭刨出來的處女作。從那以後,他又陸續在縣報、省報上發表了一些新聞稿件,都是在田裡勞動時用鋤頭刨出來的,用現代的時髦語言說就是采訪。在此期間,他在扶風縣中學讀書時,又在《陝西日報》秦嶺副刊上發表了《兩麻袋玉米棒》、《離娘的騾駒誰養大?》、《趙大爺》等散文,成為縣上頗有名氣的小作家。1957年初中畢業,因為他愛讀書能寫稿,村上讓他擔任長命寺小學民辦教師。同年年底他應征入伍,奔赴青藏高原。
走進青藏高原的人都知道,這兒是冰雪的世界,是沒有綠色和鮮花的生命禁區。但對王宗仁來說,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賦予了他生命意志和生命存在的深度和強度。走進西藏,也許你會發現理想;走進西藏,也許你能看見天堂。走進雪山,走進高原,就走向了太陽(《走進西藏》歌詞),他真切地感受到這里是他生活、創作和人生的搖籃。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為了走向大海,才來尋找昆侖山。入伍後,他在汽車團當駕駛員,開著從德國進口的載重量6.5噸的大汽車,每年都要至少6-7次地翻越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往返於甘肅---青海---西藏;祁連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從1958年到1964年,在那兒整整奔波了7個春秋,吃的苦不少,嘗到的甘甜也很多,特別是他的文學創作熱情也升華到了極高的境界。
開上一天的車,渾身像散了骨架似的,保養完車輛,就到了夜晚,正是戰士們休息的黃金時間。但王宗仁卻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他要把一天的見聞寫下來,否則吃飯不香,睡覺不寧。為了不影響戰友們休息,駕駛室就成了他的寫作間。打開工作燈照明,寫到夜裡12點或1點鍾,此時的雪域高原萬籟俱靜,好像只有他一個人存在,陪伴他的只有想像中的文學女神。有時寫完天已微亮,索性就趴在方向盤上迷糊一會兒,醒來打起馬達又出發。天天這樣折騰,身體十分乏困,但開上車竟然沒有出過事故。這時期他創作的一系列散文、詩歌,先後在《人民軍隊報》、《高原戰士報》、《解放軍報》、《青海湖》、《人民文學》等報刊上變成了鉛字。其中,他的散文代表作《考試》,1964年2月8日在《解放軍報》發表後,獲得總政治部第一期徵文優秀作品獎。當時他僅25歲,是團里的幹事。團政委王品一拿著獎狀自豪地說:總政治部給一個普通幹部發獎狀,這在我們團的歷史上是頭一回。他由於文學創作成績突出,被青海省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
生活是創作的惟一源泉!腳印是路的基石。縱觀王宗仁最初的文學之路,他的步伐邁得是那麼的堅實,不僅寫出了富有特色的雪域高原上的軍事美文,而且更好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從駕駛員到團隊文化教員、營部文書、團政治處書記、青藏辦事處新聞幹事,他的工作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真是青藏高原上的蒼天啊,也不負苦心之人……
C 王宗仁曾說:一個作家的文學長廊應該是五彩繽紛的。
1965年,解放軍報社要舉辦全軍第9期新聞幹部學習班,上級點名通知要讓王宗仁參加。半年的學習之後,他被調到總後勤部政治部宣傳部任新聞幹事。當時王宗仁是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離開青藏線的,他感嘆道:我雖然身子離此地遠了,但心更近了,因為我是昆侖山上的一棵草!
王宗仁酷愛文學,也偏愛新聞,一開始寫作,文學和新聞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一樣,與他結伴而行。他曾經形象地對同行們說:在我的肩上拉著兩套'馬車'。八小時之內寫新聞,八小時之外搞創作。正因為這樣,他在從事新聞工作長達8年的時間里,盡職盡責,為總後勤部增添了許多新聞亮點。例如他先後采寫報道的毛主席的好戰士年四旺、川藏線上十英雄、當代優秀大學生的楷模---張華、優秀的科學家---黃翠芬、中年知識分子的榜樣---王湘生、青藏高原模範幹部---張鼎全等先進典型人物,在全軍、全國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他們均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至今讓眾多的新聞同行和人民群眾記憶猶新的關於張華典型的報道。八十年代初,第四軍醫大學學員張華奮不顧身跳進糞池救老農而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此事傳開後,很多人議論說:大學生救老農不值得……因而一時也沒有引起新聞媒體的關注。王宗仁得知此事後,急忙趕赴西安和張華的家鄉黑龍江等地,深入群眾,認真采訪,冷靜分析,認為張華的舉動閃爍著時代的光芒: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張華事跡報道一炮打響,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導向作用。此後才有了被我國新聞界稱為張華現象的一系列報道。筆者曾參加了許多新聞作品研討會,人們都要把此篇報道作為經驗性的總結,傳教於青年新聞工作者,希望他們在采寫新聞中注意運用和借鑒。
1982年,經過30多年的追求與攀登,王宗仁終於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成為會員。他又開始主攻報告文學、散文與詩的創作,但仍不放棄新聞寫作。他忘不了尊敬的文學前輩。作家嚴文井,曾當面給他講過的這句話:新聞和文學是親家,分不開啊!你搞新聞工作可以經常下去,接觸群眾,熟悉生活。搞創作長期坐機關是不行的。對這句話,他堅信不疑。這些年來,他堅持采寫了30多篇報告文學。其代表作《寫在她遠行的路上》(與馬繼紅合寫)發表後,中國作協原副主席張光年稱贊它寫得像詩一樣的美麗。這篇作品榮獲了中國作協第一屆優秀報告文學獎。對此,王宗仁深有體會地說:我在被采訪者面前,是以通訊員、記者(是3家報刊的特約記者)的身份出現的,但是當我搜集素材時,我卻用創作報告文學所需要的材料來要求自己,到生活中去挖掘,去索取。其結果不僅使我順利地寫出了通訊、消息,也為我進行報告文學的創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樣才會有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中國圖書獎以及總後勤部第一屆軍事文學獎的長篇報告文學《歷史在北平拐彎》。此書長達29萬字,由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出版,也是被列入國家七五計劃的重點書目,已經印刷了兩版10次達15萬冊。《中華老年報》、《大連時報》、《深圳特區報》等多家報紙紛紛連載,以滿足讀者需要。榮獲中國圖書獎和解放軍圖書獎的《睡獅怒醒》,長達27萬字,分別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團結出版社和台灣日臻出版社於1995年同時出版,可見此書的讀者群是何等的廣泛。曾榮獲505中國報告文學獎的《周冠五與首鋼》一書,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出版後,該社和總後政治部文化部在京聯合舉辦了作品討論會,文藝界和經濟界40多人參加了研討,熱情贊揚了此書是一部描寫改革和改革帶頭人的精品之書。作為評委的文學前輩、著名評論家陳荒煤大加贊賞說:這是一部真正寫工業改革的書。
1996年後,王宗仁突然有一種感覺,後半生要做一件大事,書寫青藏線上的兵營生活、壯美的風景,要表現出一種不朽的高度---中國軍人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英勇頑強的精神風貌,文學創作上追求一種新的文體---大特寫、大散文,用散文的筆法寫報告文學,表現出青藏高原上的人情美、境界美、蒼涼悲壯的自然美……
對軍旅作家王宗仁來說:他從昆侖風雪中走來,還要回到昆侖山上去,因為那裡掩埋著700多名軍人的遺骨,有些還是他生前朝夕相處的戰友,在他眼裡永遠是最壯美的風景線。他去此地就像女兒回娘家一樣,都是輕裝簡行,坐汽車進藏,重走青藏路,獲得新的發現,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