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壽縣古城所有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1、瓦蝦
瓦埠湖所產的白蝦在清代曾被列為貢品,為了區別於一般白蝦,特取「瓦蝦」。
瓦蝦體長5~8厘米,甲殼呈銀白色,略顯晶瑩之光,肚腹上有一道淺褐色細條紋。甲殼薄、肉滿、細嫩。它與一般海蝦、河蝦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烹煮後外皮不會變紅,仍然白潔如玉。如果取活蝦去頭殼,蘸香醋麻油食之,鮮香絕倫,佐酒最佳。
熟食的清炒蝦仁、蔥爆蝦仁、鹽漬大蝦、油炸綣蝦,都是不用尋常的美味。還可以製成干蝦、蝦仁、蝦片、蝦醬,即便於儲藏、運輸,又不失其鮮香品質。
② 壽縣有什麼好玩的
壽縣著名景點:
安豐塘、楚王墓、孔廟、清真寺、報恩寺、古城牆、劉安墓等。
壽縣是安徽省最早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
壽縣擁有國家AAAA級風景區2個,有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豐塘、壽縣古城牆、壽縣孔廟、清真寺、壽春城遺址、淮南王墓)。壽縣還是安徽省7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
③ 壽縣旅遊攻略
在美麗富饒的淮河中游南岸,有一片鍾靈毓秀的土地,她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
壽縣北依八公山,南接江淮分水嶺,與省會合肥、煤城淮南、珠城蚌埠相鄰,面積2986平方公里,擁有人口127萬。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早在夏禹九分天下時,這里屬揚州。西周和春秋時期,蔡國和楚國先後遷都於此。西漢時劉邦之子劉長和劉長之子劉安為淮南王,在這里建都。東漢末年,袁術在壽春稱帝。隨後,歷代王朝都在這里設州置府,名噪江淮。
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名勝古跡繁多,歷史文化厚重。其所獨具魅力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享譽海內外。
1.鍾靈毓秀八公山
八公山古稱肥陵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傳說遠在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招致方術之士數千人,以求長生不老之術。一日八公求見。門吏見是八個白鬍老人,認為他們不會長生不老之術,不願通報。八公大笑,頃刻變成八個童子。門吏大驚,趕忙稟報。劉安顧不上穿鞋,赤腳出迎。八公留下後,與劉安登山修道煉丹。不久仙丹煉成,舉行大祭,劉安服丹後,遂「白日升天」,與八公飄然而去。余葯在器,雞犬舐食,盡得升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從此流傳了下來,肥陵山也因此改名八公山。
八公山建有森林公園。公園內溪流潺潺,松濤呼嘯,披金疊翠。「楚山重疊矗淮氵賁,堪與王維立畫勛。」李白、王安石、蘇軾都曾在這里駐足,留下不朽的詩篇。八公山上的人文景觀,有驚馬坡、古渡口、謝公祠、石門潭、湧泉庵、呂蒙正寒窯、劉金定梳妝台、十八連珠寨等名勝古跡;而自然景觀,以壽陽煙雨、西湖晚照、東津曉月、紫金疊翠、珍珠湧泉、硤石晴嵐、茅仙古洞、梨鄉雪海為最佳。這里還有一座紫金山,山上石質細膩如玉,呈紫紅色。用此石製成的紫金硯,集石堅、潤澤、發墨於一體,倍受歷代文人墨客青睞。
八公山有名泉24眼。珍珠泉涌珠串串,咄咄有聲,又稱「咄泉」。人立泉旁,大喊則泉水大涌,小喊則泉水小涌。陽光映射下,一池清泉,五光十色,串串涌珠,光彩奪目。這絕世奇觀,如千古之謎,引得多少遊人嘆為觀止!
八公山自古便是尋仙求道者的理想棲身之地。
有朱柱碧瓦的道觀號稱「淮河第一名觀」。相傳,泰山碧霞元君雲游至此,看中了這方寶地,埋下綉花鞋,從太上老君手中搶得了這座山頭,建造了帝母宮。如今,每年農歷三月十五廟會,方圓百餘里的善男信女,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虔誠朝拜。一時壽縣城裡城外、八公山山上山下,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各類賓館飯店應接不暇。
傳說遠在西漢時期,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這里修得正果,太上老君拜為司命真君、定祿真君、保生真君。他們當年潛心修煉的茅仙洞,深不可測。秉燭洞游,可以領略曲徑通幽的奇特感受。
八公山形勢險峻,有虎踞龍蟠之勢,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里。
公元383年9月,前秦苻堅恃強凌弱,一心想吞並偏安一隅的東晉王朝,派遣90萬大軍兵分幾路,向南殺來。
晉軍太傅謝安,以非凡的氣度指揮戰役,派出謝石、謝玄率領8萬精兵迎擊秦軍。
秦晉兩軍隔淝水而列陣。謝玄用計,大敗秦軍,開創了古今中外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圍棋賭墅、投鞭斷流」的歷史典故!
「八公山下古戰場,牧童撿得舊刀槍」。一千六百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直到現在,人們還可以於不經意間,在古戰場上拾得箭簇甲片以志紀念。
2.名冠華夏安豐塘
安豐塘坐落於壽縣城南30公里處,古稱芍陂,號稱「神州第一塘」,始建於春秋楚莊王時,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被譽為「水利之冠」,比都江堰還早300年,屬國家級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古時候的安豐塘,「經百里,灌萬頃」,「陂有五門,吐納川流」。自安豐塘建成後,歷史上凡有眼光的君王,都很重視在這里屯田積谷,並皆「大獲其利」。公元241年,三國名將鄧艾進駐壽春,以5萬兵卒在安豐塘畔屯田。經過六、七年經營,積谷7000萬斛。至今存在鄧艾當年屯田時開鑿的「大香門」、「大香渠」遺址。
現在的安豐塘,周長50餘華里,屬舉世聞名的淠史杭灌區一座中型反調節水庫,蓄水量達到1億立方米,灌田83萬畝。
「黃山歸來不看岳,芍陂歸來不看塘」、「不似西湖,勝似西湖」,這是遊人對安豐塘優美的生態環境、秀麗的自然風光的贊譽。古塘水面清光粼粼,碧波盪漾。遊人泛舟塘上,置身於一片湖光水色之中,真是別有一番情趣,能夠真正領受到畫中游的意境。
「蓬萊仙境」塘心島,座落於古塘中心,島身長400米,寬250米。遠遠望去,裊裊煙水中小島若隱若現,若有若無。其上主要景點有芍荷雙池、人間仙境、金陂鍾聲、霞映桃園;人立島上,飄飄欲仙,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油然而生。
安豐塘堤上堤下垂柳依依,合歡花鬧,亭台樓榭掩映其間。漫步堤上拂柳觀景,令人流連忘返;塘堤四周的映日蓮花、平原綠浪等田園風光,為古塘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3.江淮明珠壽春城
壽春城,歷史上曾四次為都。歷盡滄海桑田,幾經風雨變幻,現在的壽春城留下幾多文化遺存!
保存完好的古城牆,呈平面方形,重建於北宋熙寧年間,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周長7147米,高約10米,頂寬6~10米。城有四門,稱作「賓陽門」、「通淝門」、「定湖門」、「靖淮門」。城牆以瓮城、城門、護城河、吊橋、敵樓、警鋪以及城垛的瞭望孔和射孔,組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易守難攻。在冷兵器時代,人們稱它「固若金湯」,是毫不誇張的。無怪乎歷史上素有「鐵打壽州城」之說!
宋金以後,黃河奪淮,依傍淮河而建的古城牆,又成為一道抵禦洪水的堅固防線,為當地人民的安居樂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1991年那場大水,壽縣人只是將城門一關,便保得城內10多萬人安然無恙。
壽縣城內的古跡遺址,遍地皆是。
據調查,全縣擁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30處,其中古城區達36處。上起殷商,下迄明清,幾乎每個朝代的興衰,在這里都能夠找到印跡。
黌學,又稱孔廟,始建於唐代,佔地2萬平方米,有泮宮坊、快睹、仰高、泮池、大成殿、明倫堂等大小建築物。
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建於明代天啟年間。坐西向東,總面積5600多平方米。寺內有三進重院,前院正門為大中門,正中是無像寶殿。
坐落於西大寺巷古城東北隅的「江淮名剎」報恩寺。
報恩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舊名崇教禪院、東禪寺,明朝洪武年間改為今名,鼎盛時期擁有僧侶數百人。報恩寺規模之大,建築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
進得報恩寺山門,便是宋塔地宮的所在地。這里出土的文物價值連城,其中銀棺、金棺堪為絕世珍品。
銀棺。四周棺壁上模壓佛家升天圖,人像虔誠莊重,惟妙惟肖。
金棺。金光四射,玲瓏剔透。彩繪圖案,細密精巧,生動美妙。
正殿大院,千年銀杏,歷經風雨,枝繁葉茂,濃綠蔽日。沐蔭樹下,遊人無不感嘆「身處鬧市,卻有深山幽林之趣!」
歇山重檐的大雄寶殿,是報恩寺的主體建築。東西兩側神台上佇立著清代乾隆年間裝修的泥塑十八羅漢,或坐或立,或喜或怒,或閉目凝思,或抬頭遠望,姿態各異,生動而傳神。
報恩寺在建國後,一直作為縣博物館的所在地。2001年,壽縣縣委、縣政府從發展旅遊角度出發,投資2000多萬元,搬遷博物館,建成「壽縣之魂,名城之膽」的古城標志性建築——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用以集中展示壽春文物文化的魅力。這座全國重點縣級博物館,陳列著從新石器時期至建國初的歷代文物,其中國家一、二級稀世珍品數百件。
楚大鼎。毛澤東1958年觀看這口鼎時感嘆道:好大一口鼎,能煮一頭牛呵!這件青銅器在參加英國倫敦國際展覽會展出時,被世界考古界推崇為「世界之最」。
鄂君啟節。這是戰國時期楚懷王頒發給大商人鄂君啟的水陸通行證。郭沫若、商承祚、司徒越等文物專家對此進行過專門的研究,並給予了很高評價。
大府銅牛。大府是楚王冶藏之長官,這個器物是他所鑄造的珍貴收藏品。
郢爰。就是楚國當時的金幣。壽縣出土的郢爰,佔全國總出土量的70%。
人們說,壽縣是楚文化的故鄉,是全國罕見的「地下博物館」。壽縣,本身就是一座蘊藏豐富的楚文化寶庫啊!
壽縣還有正陽、隱賢、瓦埠三座古鎮,與壽春古城互為犄角,相映成輝。
正陽鎮古名潁口、羊石,位處淮、淠、潁三水匯流處,素有「七十二水歸正陽」之說。這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鎮,明清時代的古民居隨處可見,玄帝廟、大王廟等廟宇建築氣勢恢宏。風格各異的57條街巷,至今仍可窺見昔日淮上重鎮的輝煌。
隱賢鎮原稱「百爐鎮」,為三國時曹操在此築爐132座鑄造兵器而得名。唐代時,賢士董昭南厭惡官場生活,隱居於此讀史作賦,百爐鎮遂改名隱賢鎮。現在,隱賢鎮所存古遺址主要有泰山庵、孝感泉、董郎讀書台等。
瓦埠鎮是一個具有26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春秋時期,孔子弟子宓子賤在此病逝,瓦埠鎮因此古稱「君子鎮」。現在,這里四條老街仍然保存明清原貌,民居青磚小瓦,雕梁畫棟,格局古典;小街青石鋪路,車轍深陷。這里人們的質朴,田園的恬靜,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都給人一種古風猶存的感受。它使我們忘卻了都市中的喧囂和擁擠,彷彿真的置身於世外桃園了。
4.獨領風騷壽州人
壽縣地靈人傑,精英薈萃。
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宰相。在他輔佐楚莊王的時間,上下和合,世俗盛美,吏無姦邪,盜賊不起,三軍嚴肅,百姓無擾,使楚國一躍而成為春秋諸侯中的軍事大國。孫叔敖節衣縮食,勵精圖治,理國安民,尤其是他修建了芍陂,竭盡了全力,耗盡了家財。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悲」,死後家無余財,妻兒靠賣柴、賣草鞋度日。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在安豐塘畔建了這座孫公祠。
劉安。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當年招集門客集體編著的鴻篇巨制《淮南子》,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民俗、哲學和文學等諸多領域都做出了驚人貢獻,受到古今中外學術界的普遍重視,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和哲學史上的不朽名篇。他首創了「二十四節氣」,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他煉丹時還意外地創造了豆腐製作法,八公山因此成為中國豆腐的發源地。這里生產的豆腐,質地優良、味道鮮美,聞名海內外。
廉頗。戰國時期的名將。他與藺相如演繹的「將相和」,成為婦孺皆知的千古絕唱。晚年因受奸佞排斥,來到楚國都會,懷著憂憤躺在這座依山傍水的古墓之中。
時苗。東漢時期,任壽春縣令。上任時,他坐著一輛牛車而來。卸任時,那條老牛已經生了一條小牛。臨行,時苗把牛犢交給壽春老百姓,說:「令來時本無此犢,犢為淮南所生有也。」百姓怎麼也不肯接收,可是,清風惠政、剛直清廉的時苗,執意留下牛犢走了,留下了「時苗留犢」的佳話。
孫家鼐。咸豐九年中狀元,光緒四年授光緒帝讀書,任內閣大學士,擢工部侍郎,光緒十六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兼順天府尹,創辦了北京大學前身的京師大學堂。晚年回鄉捐資助學今壽縣第一中學前身的循理書院,該學校僅建國後就培養出專家、學者等高級知識分子500餘人,素有「教授搖籃」美譽。
方振武。1885年出生於瓦埠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6年參加馮玉祥的國民軍,任第五軍軍長。1929年任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1932年日本侵佔東北後,方振武成立了抗日救國軍,出任總指揮。1933年又與馮玉祥、吉鴻昌在長城內外組織抗日同盟軍,任前敵總司令。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他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捷報頻傳。
曹蘊真。1901年出生於瓦埠鄉,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根據黨中央指示,在壽縣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小甸集特別支部,出任特支書記,直屬黨中央領導,在皖西地區燃起了熊熊革命烈火。
鐵筆張樹侯、革命先驅薛卓漢、淮上英傑柏文蔚……。壽縣古往今來有史記載的仁人志士、文人騷客,共有1464人之多,真可謂洋洋大觀!
壽縣還是淮河岸邊著名的「書畫之鄉」,詩書昌盛,書畫名家輩出。
一座碑廊,充溢著翰墨風香,大都出自名家之筆。
司徒越。生前系中國書法家協會安徽分會名譽主席。他的書法藝術獨樹一幟,飲譽中國書壇。在草書方面,他力求創新,形成了獨特的剛健豪放、婉轉流暢風格,為海內外所推崇。
還有劉蔚山、李家馨、王家琰、孫子連、余國松、朱寶善等,他們的書畫都被收藏家識為精品。
今天,從七旬老人到孩童孺子,習文練字蔚然成風,成為古城文化的獨特景觀。
壽縣不僅有名山、名水、名城、名人,而且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不論是過年過節,不論是廟會趕街,只要你看到哪塊鑼鼓家什響了起來,說不定就是哪家的民間文藝團體興致所至,表演起來了——
這里有周恩來總理稱為「東方芭蕾」的「花鼓燈」。表演者全都是八公山鄉的農民。他們的唱詞都是即興編出。
正陽關肘閣。肘閣是在漢民族社火儀式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舞蹈,素有「空中舞蹈」、「空中舞台」美稱,被海外戲劇專家稱作「無言的戲劇」。
澗溝嗩吶。像這樣一家老少三代幾口人能夠同時上台表演各類吹打樂的,在其他地方已經不多見了。
人們表演的是「壽州鑼鼓」,節目名叫「壽陽春」。
你聽:那緊湊響亮的鼓鑼聲,時而似急風驟雨撼人心魄,時而又像雨打芭蕉撫人心靈。這不正是淮河人既有北方人的粗獷豪邁、又有南方人的細致入微性格的真實寫照嗎!
這些藝術,是勞動者自己創造、自己演出的藝術,是散發著濃厚泥土芳香的藝術,是我們民族真正的大眾藝術!在這些藝術面前,你能不傾心折腰嗎?
壽縣,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地方!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這個旅遊大縣經濟得到持續快速發展,社會事業不斷進步,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糧食、油料、水產躋身全國百強縣,林業、水利、科技、體育、司法、廣播電視和教育「兩基」工作位忝全國先進縣行列。交通、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進入新世紀,壽縣縣委、縣政府決心帶領全縣人民,按照「加快發展、富民強縣」目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體制創新、科技進步、擴大開放為動力,依託資源、區位、名城三大優勢,解放思想,優化環境,擴大開放,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治水興利、名城帶動、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加快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進程,實現全縣穩定小康,創造出一個充滿魅力、充滿活力的新壽州!
壽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地方!這里有美麗的風光,這里有動人的傳說,勤勞、淳樸、善良的壽縣人,熱忱歡迎你到這里旅遊觀光、投資興業!
④ 壽縣有哪些歷史典故
壽縣三眼井有著數百年的歷史,至今井水清澈甘甜,據記載,明清延用元代制度,建立了驛站網路,明嘉靖年間,壽州有驛站10處,南過驛巷和北過驛巷,就是供應傳遞書信的郵差、軍士歇腳、休息,給馬補充飼料的地方,當然少不了有水井。即使是設驛站時建的井,三眼井亦當在四百年左右了。
在古城壽縣,至少在20世紀70年代前,在人們用上自來水之前,井仍然是人們生活飲用水的主要來源。每每在早晨或傍晚時分,在井邊提水淘米、洗衣,成了街頭巷尾一道必不能少的生活景觀。即使時序走到了21世紀,水井仍和自來水一樣發揮著作用。史料記載,戰國時古壽春人就有陶圈井。到了宋代,城垣修固,為了解決居民飲用水,始鑿磚制水井,並流行於明代。據統計,1958年以前,城區尚有宋、元、明、清時代磚井179眼。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的東大街、南大街,以及居民集中的北大街西北角、西大街西南角。據記載,位於西大街清真寺巷內的壽縣清真寺——無象寶殿門前有一口古井,上有一座阿拉伯風格的井罩,井沿邊一道道井繩勒出的印痕,可以讓人想像出井的悠久歷史。壽縣清真寺 建於明朝天啟年間,建寺當築井,方便生活。據此推算,清真寺之井當在四百多年以上。壽縣城區的穆斯林兄弟多居住在南大街西南角清真寺巷附近,所以附近回民多到此汲水,以示潔凈。寺內二道門有一口井,已乾枯淤實,不知是何緣故。
壽縣三眼井是安徽壽縣重點保護歷史文物,位於東街南過驛巷內的民居旁,井邊就是人來人往的菜市和小商品攤點。每天都能看到勒滿繩印的井邊圍滿了汲水洗涮的人,三眼井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之能從三個井口汲水,著實為這片人口集中的地方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三眼井邊說故事,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壽縣城內的一口老井,聽聽老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對於老井可能並不陌生,但是今天我們說的這口井,它比較特別,和別的井不同的是,它有三個眼,這還不算,在它的身上還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壽縣三眼井位於壽縣縣城東街南過驛巷內,有關這口井,流傳了很多故事,它得名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據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母親,曾經要飯到了壽縣這個地方,在極度口渴的時候,在這個井裡打水喝,最後發現了一隻三隻眼的龜,於是趕緊把它放進井裡。據說,後來人們在打水的時候,也發現過這只三眼神龜。這些故事也可以看出,在當地百姓心目中,這口井是多麼的不同尋常。在很多老年人的記憶里,這口井就像神一樣。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有人來祭拜。
⑤ 去壽縣怎麼玩
你在淮南到壽縣來玩是最經濟、最適宜的。壽縣離淮南約15千米。在蔡家崗更近些。坐公交來只要20分鍾左右。到壽縣城後你可以坐人力車或是步行從南門登城牆,順城牆到東門(賓陽門)那裡可以遠眺「淝水古戰場」,感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場景,你下東門,沿東大街向西行,可以下榻壽州賓館,訂好房後,在其不遠處,有壽州古縣衙,現在的由基督教堂棄後的小展館,到達西大街後那裡有魁星閣,狀元樓、壽縣博物館,春秋戰國的遺跡還可以窺之一斑的,感受古城風韻。中餐也可以在西街安排,那裡實惠。下午茶後,你可以乘人力車到壽縣的西大寺參觀感受趙匡胤困南塘時在此指揮軍馬,以待外援的情景,還出一種食品叫「大救駕」呢。後去北門(靖淮門)體味當年壽陽扼淮上咽喉的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出北門後乘唯一到鳳台縣的公交到森林公園站下,可以步行或打摩的到珍珠泉一游,那水是第一塊豆腐誕生的介質,森林公園里還有奶奶廟曲徑通幽、風光怡人。下山後你可以在北門外好好吃一頓正宗的豆腐宴,那裡有用豆腐做的108道精美菜餚,花色品種齊全,味道口感無雙,邊酌小酒,面對晚霞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彷彿春秋戰國時遍地兵器耀出的刺眼的光芒。飯後順堤漫步古色古香的古城讓你心裡感到空靈而悠遠,倍感歷史的滄桑。你一定會很頗多的收獲。
⑥ 壽縣的文化
花鼓燈
花鼓燈是壽縣民間歌舞的一種形式。因主要伴奏樂器為花鼓,故名花鼓燈。清光緒年間壽縣地區已有玩燈鬧元宵的風俗。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花鼓燈藝術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1946年在壽縣瓦埠湖以西地區,開始出現一些花鼓燈班社演出有故事情節的花鼓燈節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民間歌舞,在全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男女老少皆能唱會扭,表達人民歡慶解放的喜悅心情。此後原有的花鼓燈藝人大都參加了業余劇團,花鼓燈這一民間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台,參加上級舉辦的會、調演,並獲演出獎和創作獎,如花鼓燈《治淮小車》、《送郎上堤》、《拾棉花》等節目,均獲地區和省的獎勵。花鼓燈,以舞為主,載歌載舞,以傘把子、鼓架子、小丑和蘭花(也稱臘花)為主,傘把子手持岔傘(形似傘的道具),以岔傘的交換來指揮舞台上的表演;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他們是整個花鼓燈表演中的主要角色。解放前,蘭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辮子和綵綢做的珠花,前額紮上頭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場。小丑雖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過程中他相間的穿插一些笑話、快板和順口溜之類的語言來逗趣,以活躍演出氣氛。
壽州鑼鼓
壽州鑼鼓是一支為周邊縣市甚至省內外所青睞的並有一定名氣的業余文藝隊伍。壽州鑼鼓隊的演奏樂譜,是綜合了江淮地區傳統的「十八番」、「鳳凰三點頭」、「兔子扒窩」、「長流水」、「大、小絞絲」等鑼鼓譜的精華並加以改編而成。演奏效果既具有我國南方鑼鼓特別是江浙一帶「十翻鑼鼓」的舒緩、柔和的特點,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區「威風鑼鼓」的高亢、激昂的特點。在安徽省歷屆花鼓燈會上,壽州鑼鼓的表演博得了專家、同行們的稱贊,並獲得獎勵。 楚幽王墓
楚幽王墓,墓址在壽縣城東南25公里處的朱家集(今屬長豐縣)附近,發掘前稱李三孤堆,封土高出地面2米以上,徑約100餘米,周約400米。
民國27年,國民黨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令其駐壽縣所部徹底挖掘,這次有組織的大規模行動,挖出了棺槨。據郭峙一《親歷記》記述與現場目擊者口述:大致挖約10米多深時,始到墓底。槨室有九,中央主室每邊各有兩廂,木棺置於中央主室,棺長約3米,寬、高約為1米,呈朱紅色,光澤鮮艷如新。棺蓋與四壁均飾以龍形浮雕,未封釘,揭開棺蓋,內壁潔白如雪,骨骸已化成灰,僅存頭發一束,棺室內有銅鐸(可能是小型編鍾)30餘個,每個重1.5—2公斤。彩色花面石70多塊,塊長約25厘米、寬約10厘米、厚約5厘米,當是編磬。棺的兩旁各置大銅燈一個,每個重50—60公斤。棺前有銅鼎3件,每件重100—150公斤;正中置銅劍1把,長約1米,劍柄上有浮雕的龍,拭去泥土,光彩仍然耀目,絕非常劍可比;又有直徑約34厘米的綠色翡翠球1枚。主室周圍的8個廂室中都有器物,而以東邊的兩廂室中較多。這些是研究楚國君王葬制的寶貴資料。
這次挖掘,其出土文物甚多,據估計至少有4000餘件,其中青銅器有1000餘件,重要大件有200餘件。在安徽省博物館收藏的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楚大鼎、四獸平底鼎等。
蔡昭侯墓
蔡器與楚器雖然國別不同,但在文化面貌上卻基本一致,主要是由於春秋時期,在江淮漢地區的諸侯,經過長期征戰,頻繁的交往,文化交流也與日俱增,從而互相滲透,逐漸融合,最後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楚文化。
1955年5月,壽縣治淮民工在城西門內北側取土加固城牆時,發現甬鍾兩件。經發掘發現墓葬,位置向西至城牆腳約40餘米,向南至西大街約280米,墓型為接近正方形的豎井土坑,無墓道,墓坑正中略偏南有長2.4米、寬0.8米的漆棺痕跡,滿鋪硃砂一層,厚約2厘米。硃砂下面有玉佩1副,並有玉璧與扁形玉環等,其間排列著圓形、六角形、三角形、長方形的金葉;偏東處有銅劍1把,劍鋒向南;墓主人的骨骼未能保存下來。從玉飾、金葉的排列次序與銅劍的位置看,宛似人形卧地,可知是頭北足南。
隨葬物品如鼎、鍾、鬲、豆、方壺、鑒、盤、尊與編鍾等都置於墓坑北部;墓坑的東南隅除車馬器、兵器外,尚有一些小銅器、骨器;西部以兵馬器為多,也有一些小銅器、骨器;墓葬南壁底部長方形小坑內有繩紋陶器碎片,可能是給陪葬者的。
出土隨葬物經整理後共584件,其中青銅器486件,玉器51件,金飾12件,骨器28件,殘存漆片與陶片6件,礪石1件。青銅器中較大的鼎多達44件,最大的通高69厘米、口徑62厘米、腹圍197厘米。部分青銅器鐫有銘文,其內容反映了弱小的蔡國周旋於吳、楚兩大國之間的困難處境。蔡侯盤與尊的銘文各有92字,為蔡侯嫁其姊與吳王時鑄;吳王光鑒有銘文52字,是吳王之女嫁蔡時所贈。在蔡侯鍾上銘文82字中,有「輔佐楚王」等詞句。由此可知,蔡國一方面與吳國結成姻親以為外援,另一方面又要討好於楚國,而最後仍為楚所滅。
⑦ 六安有哪些自然文化遺產
地方文藝
六安的地方文藝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門類齊全,藝術風格多樣。
戲劇:廬劇是六安主要劇種,皖西廬劇主要是西路廬劇,又稱「上廬」,唱腔高亢、奔放,保留了較多的小噪子唱法,接近山歌韻味。1953年,專區建立場團合一的「六安地方戲實驗劇場」(後改稱皖西廬劇團)。隨後,廬劇藝術之花在皖西大地競相綻放。大型廬劇現代戲《媽媽》、《程紅梅》晉京演出獲得成功。
民歌:六安民歌多以山歌、茶歌、燈歌、秧歌、勞動號子為主,同時還流行許多輕松愉快、曲調優美的民間小調。革命戰爭年代,六安人民創作了一大批紅軍歌曲和革命民歌,如《紅軍到金寨》。在傳統民歌基礎上創作的《月亮走,我也走》等歌曲風靡全國。
舞蹈:六安民間舞蹈分布廣、種類多、服裝鮮艷、舞姿優美。民間舞蹈《十把小扇》、《鵅鶇理窩》於1957年初被選調參加在京舉辦的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並被拍攝成專題資料片,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珍藏。壽縣的肘閣、抬閣歷史悠久,是古代社火活動的一種舞蹈形式,由成年人以鐵架、鐵桿或抬著閣樓、亭榭,托著小演員,展現不同戲劇人物或民間故事人物造型,具有驚險、奇趣的特點。
曲藝:六安民間曲藝獨具特色,有「鑼鼓書」、「四弦書」、「花鼓」、「大鼓書」、「淮詞」、「壽州鑼鼓」等。鑼鼓書唯六安獨有,早期的鑼鼓書伴奏僅一鑼一鼓,後來逐漸加入民族管弦樂器,傳統曲目有《休丁香》、《杜十娘》等。壽州鑼鼓表現力十分豐富,它既有我國南方鑼鼓特別是江浙一帶「十翻鑼鼓」的舒緩、柔和,又有北方中原地區「威風鑼鼓」的高亢、激昂。
剪紙:六安民間剪紙的特點是線條圓潤、流暢、舒展,藝術誇張得體,人物形態豐滿,栩栩如生。新型剪紙在傳統藝術手法上融入刀刻、手撕新工藝,創作內容、形式都有很大發展,藝術作品清新別致,布局奇特,尤以手撕紙令人叫絕。其極具地方特色的翁墩剪紙入圍2010上海世博會參展作品。
燈會:六安民間燈會廣為流行,每逢春節、元宵節或重大喜慶日,群眾都有鬧花燈、唱燈歌的習俗。每逢燈會,家家戶戶紅燈高掛,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折字歌、五花彩、對花謎、犟驢歌」六安燈歌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民俗文化六安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發源地之一。皖西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從這里播向華夏,傳向世界,「成長於江漢,紮根於江淮」的楚文化在這里高度成熟,是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從春秋戰國到西漢中期,這里一直是道家、農家和儒家學派研究和教育活躍的地區。南宋時發明的「突火槍」,是管狀兵器的始祖。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療馬集》,被後世稱為獸醫學的「本草綱目」伴隨著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而產生的紅軍文化熱情高亢,形式活潑,獨樹一幟。皖西文化藝術門類豐富,民歌、民舞、曲藝、剪紙、燈會和民間劇目種類繁多,折射出江淮地區和大別山區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
皋陶文化皋陶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後,生於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司法的鼻祖。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並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孔子尊為「上古四聖」。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並授政於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後裔。從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到楚穆王滅六,皋陶後裔在「六」這個地方立國長達約1500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方國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於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古聖皋陶
皋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興「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禮」,即「吉、凶、賓、軍、嘉」。吉禮即祭祀之禮,凶禮乃喪禮,賓禮系部落與部落聯盟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以及與聯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間的聘享之禮,軍禮為組織氏族、約束大眾成軍之禮,嘉禮為「飲食、男女」之禮。創「五刑」,即「甲兵、斧鉞、刀鋸、鑽笮、鞭撲」。甲兵,即對外來侵犯和內部叛亂的討伐;斧鉞,系軍內之刑,屬軍法;刀鋸,系死刑和重肉刑;鑽笮,是輕肉刑;鞭撲,是對輕罪所施薄刑。皋陶在習慣法的基礎上整合為「五刑」,無疑是一大進步,創我國刑法之始。立「九德」,即「 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皋陶制訂的「九德」,內涵包括人的秉賦、氣質、品德、才乾等許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歷史上最早考察、選拔公職人員的標准。親「九族」,即部落聯盟核心的親屬部落。部落聯盟是一個鬆散組織,聯盟的權威沒有可靠力量作後盾是維持不下去的,所以親「九族」亦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一項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國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最後階段,正處於文明時代的門檻。皋陶對聯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時,部落林立,號稱「萬國」,信仰、習俗不一。他倡導並施行的「五教」、「五禮」、「五刑」、「九德」、「九族」,對於加強部落、部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和融合,促進國家的產生,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法獸獬豸(xiè zhì)
皋陶思想是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遺產。為了紀念皋陶,後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皋陶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六安城東,頂有黃栗樹一株,形若傘蓋,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古皋陶墓」。唐代詩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蘇軾等曾為皋陶墓賦詩、撰文。皋陶祠位於墓北35米,系清乾隆年間修建,咸豐年間毀於大火,光緒年間重建。為了進一步弘揚皋陶文化,開發旅遊資源,目前正在興建中華皋陶文化園。
壽春楚文化我國先秦時期的楚文化光輝燦爛、博大精深,是古代中華民族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與楚蠻(今江漢一帶)區域性土著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內容豐富多彩,基本要素是:青銅冶鑄工藝、紡織和刺綉工藝、老莊哲學、屈原詩歌和莊子散文、美術音樂舞蹈等。
壽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與楚文化互相影響、滲透、融合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榮鼎盛時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歷時19年。這時壽春是楚國最後一個都城,是楚後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段時期,楚王室經歷國勢衰敗及其「逃跑主義」的動盪過程,貴族隨同動遷所攜物品一次比一次貴重、精細,最終形成一種聚積。從目前考古情況來看,壽縣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館」,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啟金節、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蘊深厚、遺存豐富、特色鮮明而名聞遐邇,影響後世。
六安漢文化六安是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西漢六安國體現了西漢諸侯王國家形態已發展到較高和完美的程度。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出土文物與墓葬形式規格,對研究吳楚文化融合發展、西漢歷史與古代的墓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六安王陵位於金安區三十鋪鎮雙墩村。雙墩村,因南北向並列的兩座突出地面的「土墩」而得名。2006年初,為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合(肥)武(漢)高速鐵路的建設,安徽省考古所受省文物局的委託,例行考古勘探,發現沉睡千年的「雙墩」其實是並列的兩座西漢時期大墓。
雖然這座漢墓在唐代就曾被盜掘,但墓室周圍仍清理出大量遺物。完美精湛的「黃腸題湊」王室墓制構造,出土的部分漆木器殘片、玉器、金銀箔、瑪瑙及22件青銅器、300餘件木俑、木車、木馬等,仍讓我們感受了2000多年前漢家王朝的輝煌和榮耀,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西漢中晚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狀況,對研究中國西漢時代工藝美術、葬俗、葬制、服飾、雕塑、制玉、冶煉工藝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雙墩一號漢墓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於此。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發掘,還為我們揭開了漢代六安國王陵的神秘面紗。
《史記》和《漢書》記載: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設六安國,封膠東康王劉寄的小兒子劉慶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而來。劉慶和他的繼承者鎮守的六安國,從此國泰民安130餘年。但史書記載的六安國是什麼樣子,王陵和都城在何處,一直是千古之謎。現在六安雙墩一號漢墓部分出土的文物上有了六安國或六安王有關文字。考古專家根據該地地望、規制、出土文物和相關文獻記載綜合分析,初步推斷墓主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劉慶。
雙墩一帶大大小小20餘個墩子,即為西漢六安王建置的國王陵墓區。它們和北面位於開發區內的東古城也就是六安國王都所在地遙相呼應。據專家初步勘探,在六安雙墩一號、二號漢墓四周,還有3對封土巨大、左右並列的連體雙墩,大致可以判斷是其他3任國王和王後的墓。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西漢時期、中國唯一保存較完整的諸侯王王室墓葬群,核心區面積達5平方公里左右。六安國王陵保留下來的文物與蘊涵的信息是我國罕見的珍貴文化遺產。
紅軍文化皖西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戰士朱蘊山為代表的六安進步知識分子,就組織了「中國革命小組」,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反帝反封建活動。1923年,壽縣小甸集成立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直屬黨中央領導,是安徽建立最早的黨組織。1929年,相繼爆發了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誕生了紅十一軍三十二、三十三師,創建了皖西革命根據地。皖西是紅軍的搖籃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2年3月,徐向前在這里指揮了歷時48個日日夜夜的蘇家埠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取得了鄂豫皖蘇區空前的大勝利。抗戰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為安徽省首府,國共兩黨的重要機構設駐於此。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這里指導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成為中國革命戰爭中的重大轉折。
大別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裡,六安人民為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30萬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同時也煉就了一大批英雄傑出人物。僅在倖存的人民解放軍指揮員中,就走出了108位功勛卓著的開國將軍,並擁有金寨(59名)、裕安(32名)兩個將軍縣和「一鎮17將」的獨山鎮。
皖西蘇區的紅軍文化,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生動地展現了如火如荼的革命生活,教育、宣傳廣大紅軍官兵和蘇區人民投身於火熱的革命斗爭。皖西蘇區紅軍文化的主要藝術形式有歌謠、戲劇、繪畫等。《皖西蘇區文化史》中記載的歌謠有300多首,包含了皖西蘇區軍民斗爭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舊社會的苦》、《反國民黨歌》、《送郎當紅軍》、《黨是我的親爹娘》、《紅軍都是英雄漢》等。皖西蘇區的戲劇,都是圍繞革命斗爭中心任務新編的,演出形式活潑多樣,或以話劇,或以地方戲,或以活報劇,或載歌載舞,不受劇種限制,都為時裝劇,設備簡單。皖西蘇區的繪畫,多見於畫報、報刊插圖、大型宣傳畫、漫畫、壁畫、小型木牌畫等。
⑧ 壽縣古城旅遊景點
1、壽縣博物館籌建於1958年10月,1962年11月正式設編成立,是安徽省建館較早的博物館之一,隸屬縣文化廣播電視局主管的副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原館址設在壽春城內東北隅江淮名剎——報恩寺內,於2004年元月遷至新館,新館座落在壽春城西大街繁華地段,與孔廟相鄰。
4、中共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位於安徽省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組織的誕生地——壽縣小甸鎮境內。隸屬壽縣縣委、縣政府,平時由小甸鎮黨委、政府代為管理。
5、壽縣革命烈士陵園,由北伐名將曹淵之子曹雲屏(原廣州市政府秘書長)發起倡議並籌資、壽縣財政配套興建。陵園始建於1993年,園內烈士紀念塔高23米,紀念塔連同附屬建築物共佔地4488平方米;陵園烈士事跡陳列室陳列著革命烈士們的照片及其光輝事跡。
2014年,整個陵園進行了擴建,對紀念塔、革命烈士陳列室實施了維修,並對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室進行重新布展。同時在紀念塔以東新建了36座烈士墓。
⑨ 我來當導游
希望能夠幫助你!
各位遊客:
下面我們來到了壽縣,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會合肥市接壤,與國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鄰。全縣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萬畝,轄25個鄉鎮。總人口128萬。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漢時淮南王劉安建淮南國之都城於此,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 咱們各位領導走南闖北,一定到過不少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賣點,比如:到北京看牆頭,到桂林看山頭,到西安看墳頭,到河南看光頭,到壽縣看什麼呢?南北看頭咱皆有。呵呵,或許您會在心中嘀咕:卓導,你吹吧!你看壽縣牆頭不夠宏偉,山頭不夠高,墳頭不夠大,光頭也沒有,有什麼看頭? 你說的也不算錯,不過咱們到壽縣來住看是什麼?是文化,是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中繼承下來的古文化!壽縣 在歷經千年的洗禮之後,早已沉澱成一本耐人尋味的書。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壽縣城小,文化精深。我們所熟識的很多的成語,像「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等都是出自於此地。 壽縣是我國六十二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內無處不透著一個「古」字。 你看壽縣的古城牆,是全國唯一保存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牆,磚壁石基、周長7147米。它雖無明長城之宏偉 ,卻也經歷了千年的風雨考驗。壽縣城外四面環水,正陽關乃是六安境內淠河穎河入淮之處。1991年的那場大洪水大家都還記憶猶新吧?當時來勢洶洶的洪水不知沖毀了多少堤壩,多少人的家園,唯有這座千年古城在肆虐的洪水中巍然屹立,毫不動搖。難道您不好奇這么古老的古董牆是如何能抵抗住洪水如此猛烈的沖擊和攻勢嗎?奧秘就在他的東西南北四個正門和瓮門里。呆會到了古城牆我再跟大家詳細解說。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也是出自這里。 再看壽縣的山頭——,八公山,位於淮南與壽縣的交界之地,瞰淮河,臨淝水,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古戰場。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皆出自於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主峰僅有242米,和桂林的山一樣小巧秀氣 。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西漢淮南王劉安都壽春,劉安篤好神仙黃白之術,賓客甚眾,門下八位賢士蘇非、李尚、田由、左吳、伍被、毛被、雷被 、晉昌人才尤為出眾,號稱「八公」。八公聚此煉丹,丹葯方成,劉安因被告謀反畏罪自殺,八公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殺。後傳說漢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劉安吞服丹葯與罷工攜手升天,余葯雞犬啄食也隨之升天。你看,這一下子不知出了多少的神仙,他能不出名嗎?八公山上現在尚留有他們當時留下的升仙台,還有後人們為紀念他建的淮南王廟以及淮南王墓。 說到淮南王墓有句話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南方才子北方將,西安的黃土埋皇上。」那咱們壽縣的黃土埋什麼呢?全是王侯和將相。都有哪些呢?請您聽我慢慢報來:有咱們剛才提到的「豆腐鼻祖」淮南王劉安,趙大將軍廉頗墓,一代賢君春申軍墓,楚烈王墓、春秋魯國單父宓子賤墓,曹操謀士荀(yu)之墓等等。此外楚蔡兩國王侯和公卿貴族的墓葬也多在縣境。這些黃土內埋的全是名人精英。淮南王劉安在壽春和「八公」完成了繼《呂氏春秋》之後,我國古代第二部集體編寫的巨著《淮南子》。它論述的煉丹術,在化學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書中提出二十八宿、二十四節氣和干支紀年法對天文學有重大貢獻。廉頗是趙國大將軍,「紙上談兵」,「負荊請罪」這兩個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都與廉頗有關。(如果大家不熟,就把這兩個故事簡略說一下)。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廣納天下賢才,黃歇被封於此,後被王舅李園「伏死士」刺殺於壽春棘門之內。為紀念黃歇,後人在城內建春申坊、春申台。荀為曹操之謀事,因反對曹操稱魏公,操以「空器」饋食,(yu)自殺於壽春,葬於城南門外。清朝後期咱們壽縣還出了個狀元,是咸豐九年光緒帝朱筆御批的,最後管至太子太傅,即太子的老師.現在在壽縣還留有為他而建的狀元祠. 壽縣報恩寺光頭沒有,但是有骨頭。嘿嘿,這可不是什麼普通的骨頭,而是佛舍利!報恩寺 在壽縣城關東北角,舊名崇教禪院、東禪寺,據《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據穿傳是唐玄奘法師所建,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 14700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建築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名。明末清初宿十八羅漢,堪稱藝術珍品,現為壽縣博物館所在地。院正中是宋塔地宮,原為九級的北宋舍利磚塔,後倒塌六級,殘存的三級因危及遊人安全, 於1977年拆除。清基時發現了塔下的地宮,地宮有彩繪壁畫,地宮內有一石棺。也許大家覺得這石棺沒什麼了不起,材料也不珍貴,的確,但是在過去達官貴人墓中不少都用石棺,但並不是直接用石棺殮屍,而是棺中有棺。打開石棺一看,果不其然,內有一銀棺,是用銀質薄片捶揲鉚接而成,棺蓋上飾有雙龍戲珠圖案,棺身一側有十個佛門弟子緩步徐行敲鈸送葬的場面,另一側是釋迦牟尼半卧象,後有十大弟子精心守護,神情莊重。這個場景描述的是佛祖時的場景。銀棺內有一金棺,金棺上書「重佛舍利」, 內裝滿舍利子。不過這里裝的可不是什麼佛舍利,而是供奉自宋建塔以來歷代高僧舍利。
除了這些看頭外,還有很多景點,如有「天下第一塘」之稱的安豐塘,是楚國令伊孫叔敖督建。壽縣小甸集鎮,誕生了安徽省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壽縣小甸集鎮特別支部,走出了曹淵、曹蘊真、薛卓漢、方運熾、孫一中等一批談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光榮獻身的革命先烈,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壽縣資源豐富。是全國糧食、油料、水產品生產百強縣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目前已形成優質糧油棉、水產、生豬、白鵝、肉雞、席草、果菜、林木等八大主導產業。地方特產壽霍黑豬、皖西白鵝聞名遐邇,淮王魚、銀魚、瓦蝦歷史上被列為貢品,八公山豆腐、酥梨、水蜜桃、廷龍瓜子、壽州香草等,一直深受海內外賓客青睞。壽縣是國務院1986年頒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省政府確定的全省7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旅遊資源豐富,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壽州古城和安豐塘三大旅遊景區,年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壽縣交通便捷,即將動工興建的合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淮南鐵路蔡家崗站僅8公里,距合肥機場僅1小時路,區位優勢明顯。
壽縣經濟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壽縣積極搶抓機遇,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群眾收入顯著增長,城鄉面貌明顯改善,精神文明活動深入推進,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體育、殯改、司法、廣播電視先進縣稱號。
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加以修改。
祝好!
⑩ 壽縣有哪些值得遊玩的景點
正陽關,古稱潁尾、潁口,又名羊石,系蜚聲海內外的中華名關。正陽鎮早在東周中期已具雛形,據《左傳》載,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楚子狩於州來,次於潁尾」,以此計算,正陽鎮已有2530多年的歷史了。正陽關位於淮河、潁河、淠河交匯處,是淮河中游重要水運樞紐,古有「七十二水通正陽之說」,地理位置優越。正陽鎮得水運之利,擅舟楫之便,商貿自古繁榮,是淮河中游重要的貨物集散地。近年來正陽鎮加大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力度,做到保護與開發並重,重新修建了玄帝廟公園、清真寺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