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宣傳無限佛

宣傳無限佛

發布時間:2022-05-15 17:52:31

A. 阿彌陀佛是什麼佛,有什麼法力,和釋迦牟尼佛有什麼區別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凈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庄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弘揚。

1、成佛地點不同。

釋迦牟尼佛是此方佛,阿彌陀佛是他方佛。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我們屬於娑婆世界)的教主,是佛教的創始人,也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出來的惟一的佛,示現在此地教化眾生。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是指常住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佛菩薩之一,但不包括釋迦摩尼佛。

2、成佛時間不同。

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以王子身份出家學道,示現成佛,壽命80歲,距今不到3千年。釋迦牟尼在《阿彌陀經》里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於十劫以前成佛。「劫」是佛教中一個非常大的數字,所以阿彌陀佛成佛在先,釋迦牟尼成佛在後。

3、形象不同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幾乎都是或站或立,一手拿蓮花台,一手下垂做接引狀,這是最普遍的造型,表示要接引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佛果。

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有的時候是手持一個缽盂,有時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等等,釋迦牟尼佛的造型很多,多半不同在手印(很多種手勢)上。釋迦摩尼左手托著缽,右手作「降魔印」,表示降伏一切外在的和內在的妖魔,攝受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讓眾生都能得到解脫,證得菩提道果。

4、供奉廟宇不同

一般來說,大雄寶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而在釋迦摩尼佛的左右會有侍者,一般是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這兩種佛了。大雄寶殿基本是坐北朝南開門,中間供奉的是釋迦摩尼,釋迦牟尼左手供奉阿彌陀佛,右手供奉葯師佛,也就是說他們從等級上也有一定的區分。

一般來說,供奉阿彌陀佛的大殿,多半是供奉西方三聖,中間供奉的是阿彌陀佛,旁邊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5、住世目的不同

釋迦牟尼佛住世目的之一是為了引導眾生解脫煩惱、遠離愚痴和顛倒,脫離六道苦海,往於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修性成佛。

阿彌陀佛住世目的之一是為了教導極樂世界的眾生,讓他們也成佛。阿彌陀佛是佛教凈土宗的主修對象,認為眾生只要一心清凈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便可得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離苦生天、究竟常樂。

極樂世界距離我們的世界有10萬億個世界之遠。釋迦牟尼則確確實實在我們的世界生活過。

網路-阿彌陀佛

B. 南無阿彌陀佛代表什麼意思

1.「南無」,是梵文Namas的音譯,讀作那謨,亦有譯作「南謨」、「那謨」等。意為致敬、歸敬、歸命。 「阿彌陀佛」,是梵文Amitabha的音譯。大乘教佛名。據說阿彌陀佛原為國王,後放棄王位,出家為法藏比丘後,發了四十八個願,而成正覺。 「南無阿彌陀佛」系佛教術語,意思是「向阿彌陀佛歸命」。誦讀此語即謂「念佛」。 嗯,知道了。「南無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歸命,祝愛我的和我愛的,平安幸福。 南無」,是梵文Namas的音譯,讀作那謨,亦譯作「南謨」、「那謨」等。意為致敬、歸敬、歸命。是佛教信徒一心歸順於佛的用語,常用來加在佛、菩薩的名稱或經典題名之前,表示對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無喝羅、南無三寶等。南無阿彌陀佛拉.阿彌陀佛是佛的名字,名字來源於梵語音譯,「阿彌陀」在梵語中為「無量」或者「無窮大」的意思,「南無」為梵語「昄依」的意思。快要死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將帶你的靈魂去極樂世界。它的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無量無邊,語言無法說清. 2.南無」是恭敬禮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所以此二字是恭敬之詞,就是我們頂禮、敬禮、皈依。「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導師的名號,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常念這一句名號,就是要恭敬阿彌陀佛,要皈依阿彌陀佛,更鼓勵我們發願求生阿彌陀佛的國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成就圓滿菩提,這是釋迦牟尼佛對學生最大的期望。 「阿彌陀佛」翻成中國話,「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就是無量覺的意思。無量覺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這個意思內容太深廣了。我們將之歸納起來,阿彌陀佛的意義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四十八願,這就是無量覺的濃縮;若將之展開,就是全部的《無量壽經》。因此,我們可以說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名號的註解,而《無量壽經》是四十八願的註解。但《無量壽經》還只是略說,再詳細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在講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說明。有沒有更詳細的?有,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細說。諸位要是能從這個意義上去體會,就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 3.所謂「南無阿彌陀佛」,即是這樣一種思想的產物,它是凈土宗簡單修行方法中之最簡單者,也是凈土宗修持念佛的最常用的語言,表示一心歸依於阿彌陀佛,禮敬阿彌陀佛。在凈土宗看來,修行者念誦這句話包含著兩種力量,一種是眾生對阿彌陀佛的信力,一種是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願力,也就是他當時所發下的48大願的力量。凈土宗認為,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可以產生神奇的功效,如能念念不舍,可以斷除80億劫生死輪回,死後則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等人的接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中。意思是說,念佛之人臨死,當有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前來接引,功德小的由童子前來,功德大的由菩薩甚至阿彌陀佛本人前來。總之,這是一種最為簡易的修行方法,只要有堅定的信仰,熱誠的願望,口上不停地念誦阿彌陀佛名號,就可往生極樂世界。對西方極樂世界的追求與信仰,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發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廣大下層民眾之中,傳播與影響更是愈久彌深。在中國佛教史上,念佛之人受到接引而往生西方的故事可謂俯拾即是,琳琅滿目,傳遍民間,而每一個故事的重心無疑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 4.阿彌陀佛是無限光明的意思,佛即代表清凈,法即分正法歪法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佛教宣傳的本質其實就是觀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出污泥而不染,教化眾生排除魔障回復自己的清明神識即佛法,我們身在的地方雖然是很和平的但是卻是三惡的眾生,魔障重重范下種種罪,佛教從總的意思來說是一種空教,其目的就是達到身心清靜,心存善良,其實佛法來源於生活生活就是佛法我們修持佛法應該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念經求佛保佑。 5.南無:意思是"去". 阿彌陀:一個人的名字,阿彌陀是釋伽牟尼座下的一位著名弟子. 佛:是指"覺醒的人,具有大智慧的人"的意思. "阿彌陀佛"又被稱為"無量壽佛",意思是具有大智慧大能力的覺醒的人.

C. 佛門凈地,在如今的佛文化中,佛代表是什麼

佛教文化中,佛代表著智慧和美德的完美化身,他們以慈悲的心教導人們,體現了佛無限的溫柔。凡是修行佛法的人都可以稱為“佛的弟子”。每個人都知道佛教中有三佛,即過去的燃燈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將來的彌勒佛。雖然接觸過佛教文化,但始終不明白為什麼彌勒佛被稱為佛。後來發現原來他就是未來的佛陀,佛一直被稱為“萬佛之祖”,這表明佛具有傳承的關系。

當我想要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系時,有一個頓悟,過去就是它已經發生了,完成了一件事或一句話,這件事已經完成了,那你就像過去一樣做,所以我們說過去已經完成了,未來可以被認為是現在的延續,在這種時間關系中,我們都是盲目的。事實上,沒有過去,過去是完整的現在,同樣也沒有未來,因為未來是現在的延伸。自己的未來是由你自己的現在決定的。佛是在告訴我們要把握現在,不要沉湎於已經發生的過去和不存在的未來,因為過去和未來都是由你的現在決定的。

D. 我對佛教感興趣,請給我簡單介紹一下,可以嗎

中國佛教 (Chinese Buddhism)

公歷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事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漢 地 佛 教

傳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教,經過長期的經典傳譯、講習、融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丁結合,從而形成具有民族特點的各種學派和宗派;並外傳朝鮮、日本和越南。

歷史 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古代漢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時沙門室利防等18人到中國的記載。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註: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初傳 漢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39~前~126),張騫出使西域期間,曾在大夏見到從鯿販運去的蜀布、邛竹杖,說明當時中印之間已有民間往來,可能佛教也隨之傳入漢地。漢武帝還開辟了海上航道與印度東海岸的黃支等地建立聯系。近年考古發現,東漢時的四川彭山墓葬中已有佛像,江蘇連雲港孔望山佛教摩崖刻像初步證實也屬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於永平八年(65)賜楚王英詔言其「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可見當時已有佛教傳入。經典的傳入,據傳始於漢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盧以浮屠經(佛典),但究為何經,已失傳無聞。歷來均以永平年間(公元58~75)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經》為佛法傳入中國之始。此說是否為歷史事實,近代頗有爭議。因當時西域發生戰亂,交通斷絕,至永平十六年才開放。因此,只能推定大概在公歷紀元前後,佛教開始傳入漢族地區。傳播的地區以長安、洛陽為中心,波及彭城(徐州)等地。當時有人認為佛教是一種神仙方術,故桓帝將黃帝、老子和佛陀同祀,「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沙門視同方士。

三國時期 承漢之後,天竺、安息、康居的沙門如曇柯迦羅、曇諦、康僧鎧等先後來到魏都洛陽,從事譯經;支謙謙僧會等前往吳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弘法。支謙深得孫權禮遇,拜為博士;並為康僧會建立寺塔。曇柯迦羅、曇諦精於律學,譯出摩訶僧祗部的戒本《僧祗戒心》一卷。主張僧眾應遵佛制,稟受歸戒,為漢地佛教有戒律、受戒之始。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曇無德羯磨》一卷。此外康僧鎧還譯出《郁伽長者所問經》和《無量壽經》等4部。吳國譯經,始於武昌,盛於建業。支謙專以譯經為務,所譯典籍廣涉大小科經律,共88部,118卷,現存51部,69卷;康僧會譯出《六度集經》9卷等。當時譯經,大小乘並舉。小乘經典強調禪法,注重守神養心(「守意」);大乘偏重般若。這個階段的譯經工作和對教義的宣傳、研究,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礎。此外,這個時期的寺塔建築、佛像雕塑也各具規模,但今存極少。

南北朝 南朝宋、齊、梁、陳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篤信佛教,自稱「三寶奴」,四次捨身入寺,皆由國家出錢贖回。他建立了大批寺遼,親自講經說法,舉行盛大齋會。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餘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就有大寺700餘所,僧尼信眾常有萬人。北朝雖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時發生過禁佛事件,但總的說來,歷代帝王都扶植佛教。北魏文成帝在大同開鑿了雲岡石窟;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為紀念母後開始營造龍門石窟。北魏末,流通佛經共計415部,1919卷,有寺院約3萬余座,僧尼約200餘萬人。北齊僧官管轄下的僧尼有400餘萬人,寺廟4萬余座。在南北南明,有大批外國僧人到中國弘法,其中著名的有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羅、真諦、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中國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學,如著名的法顯、智猛、宋雲、惠生等曾去北印度巡禮,攜回大批佛經。

隋唐 佛教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無論在思想上和經濟上都為隋唐時期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創造了條件。隋文帝統一南北朝後,即下詔在五嶽勝地修建寺院各一座,並恢復了在北周禁佛時期所破壞的寺佛像。在首都大興城(漢長安城東南)建立了執行佛教政策的國家寺院——大興善寺。仁壽(601~604)年間在全國建立了111座舍利塔,並廣置譯場,羅致中外譯師、名僧進行翻譯、疏解佛教經典。煬帝繼文帝的保護佛教政策,在揚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場等,作為傳播佛教的據點,並繼續發展前代的譯經事業,佛教十分興盛。仁壽年間,全國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萬人,寫經46藏328616卷,修理舊經3853部,營造大小石像尊修復舊像1508940尊。

唐代是中國佛教臻於鼎盛時期。唐朝帝王雖然自稱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後裔,尊崇道教,但實際上是採取道佛並行的政策。唐太宗在清除割據、平息騷亂時,曾得僧兵之助;在即位後,下詔在全國「交兵之處」建立寺剎,並在大慈恩寺設譯經院,延請國內外名僧進行譯經、宣化事業,培養出了大批高僧、學者。高宗繼位後,在帝都和各州設官寺,祈願國家安泰;武則天更令各州設大雲寺。終唐之世,佛教僧人備受禮遇,賞賜有加。不空和尚曾仕玄宗、肅宗和代宗三朝,出入宮門,封肅國公;入寂後,代宗廢朝三日,以示哀悼。唐時中國名僧輩出,對佛學義理上的闡發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前代,因此為建立具有民族特點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間,創造了通俗的俗講、變文等等文藝形式。在建築、雕刻、繪畫、音樂等方面,建樹很大,豐富了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在唐時有大批外國僧侶、學者來我國從事傳教和譯經事業,中國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義凈)不辭艱辛支印度游學。中國佛教宗派開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和訶陵(今印度尼西亞),加強了中國與歪洲其他國家的宗教、文化和商業的關系。但是,到了會昌五年(845),由於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發生了大規模的禁佛事件。武宗下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毀壞佛寺,佛像,淘汰沙門,勒令僧尼還俗。據《唐會要》記載,當時拆毀的寺院有4600餘所,招提、蘭若等佛教建築4萬余所,沒收寺產,並強迫僧尼還俗達260500人。佛教受到極大的打擊。

隋唐佛教義學蓬勃發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顗創立的天台宗;吉藏創立的三論宗;玄奘和窺基創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礪和懷素分別創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東塔三家;由北魏曇鸞開創,隋代道綽相繼,而由唐代善導集成的凈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別創立的禪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葉後又陸續出現「禪門五家」,即溈仰、臨濟、曹洞、雲門和法眼五派;法藏創立的華嚴宗;由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這些宗派創立後,隨著隋唐中國對外交通的開拓,不久即傳播海外。

兩宋 北宋初期,朝廷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建隆元年(960)普度僧人8000人,繼之派行勤等157人赴印度求法,並使中紀委從信於益州(今四川成都)鏤雕大藏經版。太平興國元年(976)又普度僧人17萬人,五年設立譯經院,恢復了從唐代元和六年(811)以來中斷達170年之久的佛經翻譯工作。同時,西域、古印度僧人攜經赴華者絡繹不絕,至景佑(1034~1037)初已達80餘人。譯經規模超過唐代,但成就稍遜。宗派以禪宗特別是臨濟、雲門兩派最盛,天台、華嚴、律宗、凈土諸宗稍次。由於各宗互相融合,提供「教(天台、華嚴)禪一致」、「凈禪一致」,因而廣為流行華嚴禪、念佛禪等等。另外,在天台宗中分為山家、山外兩派,而在民間念佛結社特別興盛,影響極大。天禧五年(1021),天下僧尼近46萬人,寺院近4萬所,為北宋佛教發展的高峰。徽宗時(1101~1125),由於朝廷篤信道教,曾一度下令佛道合流,改寺院為道觀,佛教一度受到打擊。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雖仍保持一定盛況,但由於官方限制佛教的發展,除禪、凈兩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遠非昔比。禪宗不立文字,不重經論,因而在會昌禁佛和五代兵亂時所受影響較小。凈土宗強調稱名念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簡單易行,且北寧以後禪教僧人又多歸宿凈土,故能綿延相續,直至近世,仍基盛行。

宋儒理學一方面汲取佛教華嚴、禪宗的思想,從而豐富了經們的內容,另一方面又批判和排斥佛教。排佛者中最著名的是歐陽修,但歐陽修的排佛思想曾受到契嵩和尚、宋朝宰相張商英、李綱和劉謐等人的反對。張商英作《護法論》創三教調和說,認為孔子之道與佛教所主張的識心見性、無上菩提之道無異儒參治皮膚之疾,道以治血脈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三教本旨無違。劉謐的《三教平心論》也發揮了同樣的旨趣。

元明清 元代的統治者崇尚藏傳佛教,但對漢地佛教也採取保護政策。佛教中的禪、律宗等繼續流傳、發展,寺院林立,僧尼21.3萬人,中央和地方設有嚴密的僧官制度,加以監督,頒行了《敕修百太清規》,雕印了著名的普寧寺版的大藏經。

明萬曆以後,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進一步發展了對內融會禪、教、律等宗學說,對外融通儒、釋、道三家的風氣,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歡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並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國的特色。

清初皇室崇奉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採取限制政策。康熙時禁令稍弛,迎清明末隱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師,使已經衰微的佛教一時又吳現出活躍的氣象。雍正雖重視藏傳佛教,但主張儒佛道異用而同體,並行不悖,提供佛教各派融合。他親制《揀魔辨異錄》、《御選語錄》,提供不問宗派異同,都應念佛,對近世佛教有重要影響。乾隆時刊行《龍藏》,並編輯《漢滿蒙藏四體合譬大藏全咒》,對佛教的發展起了一定推動作用。清末以來,楊文會、歐陽競無等在日本和西歐佛學研究的推動下,創辦刻經處、佛學院、佛學會等,為佛教義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時期。中國近代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梁啟超等都受過佛學的影響。佛學思想曾是譚嗣同所建立的《仁學》體系的思想淵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諦閑、圓瑛、太虛、弘一等也都奮起從事振興、弘揚佛教的工作,使佛教產生了新的氣象。

藏 傳 佛 教

藏傳佛教,或稱藏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10世紀後半期形成。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

歷史 佛教在西藏的發展分「前弘期」和「後弘期」。前者自7世紀至838年朗達瑪禁佛約200餘年。後者開始之年頗多異說,依仲敦巴之說,當始於978年,至今已達千年。

前弘期 開始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及唐朝文成公主,並為她們帶去的佛像分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傳說當時曾請印度人俱薩羅、尼泊爾人向達爾及漢人大天壽和尚譯出少量經典,但未建立僧伽。據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述,其時唐僧往還印度,多取道吐蕃,有的人還曾受到文尬以主的禮遇。至赤德祖贊時又迎娶唐朝金城公主,修建了不少寺廟,漢地佛教隨之傳入。同時,因西域動亂及大食東侵,於闐及中亞等地的僧徒也大批流入吐蕃,赤德祖贊都予以收容。他還曾派人至岡底斯山迎請印度密教學者佛密和佛寂,二人辭謝未來。晚年,他又派大臣桑希等四人去漢地取回大量經典並帶回漢僧一人。赤德祖贊死後,崇奉本教的貴族大臣掌權,發動第一次禁佛運動,驅逐漢、尼泊爾等地僧徒,拆毀寺廟。至贊普赤松德贊年長親政,才又興復佛教。赤松德贊時從印度請來寂護和蓮花生,營建桑耶寺,度僧出家,建立僧伽制度,迎請譯師翻譯經典。還曾召集佛教徒與本教徒乾地辯論以滅本興佛;又舉行漢僧與印僧的辯論以統一信仰。赤松德贊後又歷牟尼贊普、賽那累赤德松贊兩代,至熱巴巾赤祖德贊在位時,請印、藏高僧審定譯名,編輯梵藏辭匯,校訂已譯經典,編定三大譯經目錄。據迦登目錄所載,在此以前譯出的小乘、大乘、顯、密的經、律、論、注共有700多種。他又規定「七戶養僧」,任命僧人缽闡布為大相,委以軍政大權。最後,反佛大臣謀殺了赤祖德贊,擁立其兄朗達瑪嗣位,禁止佛教在吐蕃境內流傳。經過此次禁佛運動,至100多年(838~978)後,佛教才從多康地區重新傳入西藏,開始了後弘期。

後弘期 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喇嘛一詞,藏語意為「上師」。密教中尊師如佛,以上師居首而倡「四皈依」,有別於前期佛教之「三皈依」。這一時期中藏傳佛教的特點,一為大量傳譯印度波羅王朝時期盛行起來的密教無上瑜伽部的經典和法門,一為以密教傳承為主形成各種教派。傳譯工作至13世紀初基本結束。200多年中,不僅印度許多顯密兼通的高僧到西藏傳法譯經,西藏也有大量僧人前往印度、尼泊爾學法,以後成為著名的譯師。雙方有名可考的譯師達300餘人。這些譯籍以後都收入甘珠爾和丹珠爾中。1680年刻成的北京版,甘珠爾有1055部,丹珠爾有3522部,共4577部。1730年刻成的德格版,甘珠爾有1114部,丹珠爾有3559部,共4673部。日本以北京版為主影印的《西藏大藏經》收入甘珠爾1055部,丹珠爾4907部,共5962部。漢藏兩種文字的大藏經相較互有短長。漢文大藏經中經藏有四「阿含」、《大涅盤經》、《大集經》等,律藏有《十誦律》、《四分律》、《彌沙塞律》等,論藏有《大智度信紙》、《大毗婆沙論》、《成實論》、《順正理論》等重要典籍為藏譯所無。而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中,譯有大量密教無上瑜伽部的經、論、疏釋以及中觀、因明、聲明、醫葯、歷算、工巧等論著為漢譯所缺。另外,西藏各派高僧的著述數量也很龐大,但都未入藏藏文大藏經的蒙古文譯本,始於元成宗時(1295~1307),至明神宗時(1573~1619)完成甘珠爾的翻譯,至清初章嘉呼圖克圖又完成了丹珠爾的翻譯。藏文大藏經的滿文譯本完成於清乾隆(1736~1795)末年。

藏傳佛教的各派,是在後弘期中逐漸形成的。在前弘期中,只有佛本之爭,佛教內部未有不同的派系。後弘期中因傳承的不同產生若干教派,較大的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較小的有希解、覺宇、覺囊、郭扎、夏魯等派。本教雖為西藏原有宗教,但在後弘期中漸與佛教融合,其中一部分也成為佛教的一個派別。

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

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佛教,屬巴利語系,亦即南傳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傳的小乘佛教在教義、學說上都有不同的發展而各具特色。中國漢文大藏經中關於北傳小乘的經律、論三藏都有比較完備的譯本。高僧法顯曾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抄寫經律,但所攜回譯出的《雜阿含經》原本是否為巴利語已不可考。南朝齊永明七年(489)譯出的《善見律毗婆沙》和梁天監十四年(515)譯出的《解脫道論》則出於南傳。中國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傳同一系統。律宗解釋律義即常引《善見律毗婆沙》之說。中國出家尼眾的得戒最初也由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十餘人前來傳授。故漢地戒律與南傳有很深淵源。在教義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內容。在南傳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錄各種波羅蜜行的事亦,承認佛道不與聲聞道共,為大乘理論之先河。尤其主張「心性本凈,為客塵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的初期禪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發現,達摩的壁觀,可能與南傳定學從地遍處入手應用地色曼茶羅有關。由此可見,南傳巴利語系佛教與漢傳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錯綜的關系。

南傳巴利語繫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約在7世紀中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最初未立塔寺,經典亦只口耳相傳。約在11世紀前後,因戰事波及,人員逃散,佛教也隨之消失。戰事平息後,佛教由勐潤(今泰國清邊一帶)經緬甸景棟傳西雙版納,並隨之傳入泰潤文書寫的佛經。這就是現在傣族地區的潤派佛教。此外,另有緬甸擺庄派佛教傳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創制後始有刻寫貝葉經文。明隆慶三年(1569),緬甸金蓮公主嫁與第十九代宣慰使刀應勐時,緬甸國王派僧團攜三藏典籍及佛像隨來傳教。最初在景洪地區興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緬僧雙將佛教傳至德宏、耿馬、孟連等地,爾後上座部佛教就盛行於這些地區的傣族中。

經典內容和南傳巴利語系三藏相同,但編次稍有差別。三藏典籍有巴利語的傣語譯音本及注釋本和部分重要經典的傣語譯本,還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的著述,除經典注釋外,還有天文、歷算、醫葯、歷史、詩歌、傳說及佛經故事等。

現在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稱可分為潤、擺庄、多列、左祗四派、又可細分為八個支派。傣族男童達到入學年齡必須出家為僧,在寺院中學習文化知識,接近成年時再還俗。個別被認為優秀的,可繼續留寺深造,並按僧階逐步升為正式僧侶。僧階大體可分帕(沙彌)、都(比丘)、祜巴(都統長老)、沙密(沙門統長老)、僧伽羅闍(僧王、僧主長老,這一僧階長期來虛職無人)、帕召祜(闡教長老)、松迪(僧正長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長老)等八級。或在帕之前增帕諾(行童)一級,在都之後增都龍(僧都)一級則為十級。自五級以上晉升十分嚴格,最後兩級在整個西雙版納地區只分別授與傣族和布朗族各一個,成為地區最高宗教領袖。

E. 誰有佛的圖片和叫什麼名字的大全

佛的名稱有:

南無人中尊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能仁化佛

南無大焰佛

南無曜聲佛

南無無限光佛

南無喜見佛

南無成就佛

南無最上威佛

南無趣安樂佛

南無寶正見佛

南無供養廣稱佛

南無師子音佛

南無音施佛

南無妙香佛

南無電燈光佛

南無蓮華光佛

南無大燈光佛

南無凈聲佛

南無除狐疑佛

南無無量威神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喜可威神佛

南無散疑佛

南無德鎧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喜可威佛

南無不藏覆佛

南無無量藏佛

南無光游戲佛

南無廣稱佛

南無舍幡佛

南無尊悲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莫能勝佛

南無威光佛

南無堅固佛

南無憙廣稱佛

南無無量像佛

南無大悅佛

南無美意佛

南無不動勇步佛

南無無量凈佛

南無焰聚光佛

住覺佛

南無堅固佛

南無懷解脫佛

南無無憂疾佛

南無普見事見佛

南無大乘道佛

南無普火佛

南無國供養佛

南無自在光佛

南無說最恭敬佛

南無凈光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除疑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無終步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奉敬稱佛

南無攝根敬悅聲佛

南無無能伏運佛

南無無終聲佛

南無思惟眾生佛

南無神足光佛

南無德王佛

南無無量像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廣曜佛

南無無崖際見佛

南無師子香佛

南無普見佛

圖片:

F. 佛教的五大菩薩是哪五個菩薩

佛經上說,約3900億年以前,釋迎牟尼前世未成佛時曾借花獻給燃燈佛,燃燈佛為他「授記」(預言他將來要成佛接班)。在有的寺院中,過去佛為(釋迎牟尼前一任佛)迎葉佛。右側為未來世佛,即彌勒佛。彌勒現在還是菩薩,據佛經說,他還在兜率天內院中(即彌勒凈土)修行,釋迎牟尼預言彌勒將在56.7億年以後降生印度,在華林園龍華樹下得道成佛接班,並分批超度一切眾生,故稱未來世佛。寺院中彌勒造像有佛像、菩薩像(天冠彌勒)和化身像(大肚彌勒)三種。「大肚彌勒」名契此,相傳為五代梁朝時明州(今寧波)奉化人,他兩耳委肩,袒胸露肚,開口常笑;但出語無定,寢卧隨處,常以杖荷一布袋,終日奔走,勸化人信佛,人稱布袋和尚。貞明二年(916年),在岳林寺圓寂時口念一謁:「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這時人們才醒悟其為彌勒的化身。常有「開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難容之事」等楹聯描繪其皆大歡喜的形象。相傳其道場在寧波雪竇山(雪竇寺)。

4.華嚴三聖

華嚴宗經典《華嚴經》特別推崇法身佛毗盧遮那佛。認為無限的宇宙是華藏世界(又稱「蓮花藏世界」,它又包含多層次世界),法身佛毗盧遮那佛是華藏世界的教主、主宰和本體。毗盧遮那佛無所不在,整個華藏世界不過是毗盧遮那偉的顯現,一切佛菩薩也全是毗盧遮那佛的應化身。毗盧遮那佛有兩個最親密助手,即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也是其化身),三者合稱「華嚴三聖」。華嚴宗對毗盧遮那佛的崇拜取代了對他佛的崇拜。故有的寺院專門供奉「華嚴三聖」。

(二)菩薩

所謂菩薩,即指自覺、覺他者。寺院中常見的菩薩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他們又分別組合為「三大士」(文殊、普賢、觀世音)、「四大士」(文殊、普賢、觀世音、地藏,又稱「四大菩薩」)和「五大主」(文殊、普賢、觀世音、地藏、大勢至)。

文殊師利菩薩——簡稱文殊菩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專司智德(即佛教認識論)。手持寶劍(或寶卷),象徵智慧銳利;身騎獅子,象徵智慧威猛,人稱大智菩薩,相傳其道場在山西五台山。

普賢菩薩——專司理德(即佛法)。手持如意律,身騎六牙大象(表示六度),人稱大行菩薩。相傳其道場在四川峨眉山。

G. 關於佛教的輪回說

佛教的輪回,根本沒有主體。
佛通過「十二因緣」,來表述輪回的過程。
從而說明,輪回沒有主體,從而破除我執。

其他宗教也慈悲博愛,但為什麼就不能超越輪回呢?
那是因為:認為有「靈魂」,從而導致,無法破除「我執」。
再認為有「上帝」,從而導致,無法破除「法執」。

其他宗教,因為有慈悲博愛,所以,確實可以去天堂,但無法超越輪回。
根本原因在於,無法突破這2大執著。
如果佛教還不能突破,那麼,還算是佛教嗎?

阿賴耶識不是輪回的主體。
所謂的阿賴耶識,在十二因緣中,位於第3個:無明緣行,行緣識。
(識具體分為6個,也有的經典分為8個,劃分的詳細程度不同)。

阿賴耶識怎麼會是輪回的主體呢?
那豈不成了,變相的「靈魂」嗎?
使用佛法術語,去宣傳外道的人,特多。
使用外道術語,去宣傳佛法的人,特少。

那麼,唯物論也不承認靈魂,也不承認上帝,難道唯物論者,可以超越輪回嗎?
當然不可能,唯物論連「世間因果法」都沒有,去天堂都極為困難,更何況是出輪回。
其他宗教,至少還有「世間因果法」(當然,不一定使用這個詞語,例如:有的宗教稱為「上帝的審判」),這至少還可以去天堂。

H. 所有佛和菩薩的介紹。

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級和最受敬拜的對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但有的佛廣受敬拜,有的佛卻遭冷落。十五佛中,僅釋迦牟尼佛,曾在印度有過做人的歷史,後被神化,成了上帝一般。其它的十四佛,都無歷史根據。因為佛教特別注重「人修道、人開悟,人成佛」的三個「人」的修行佛道過程,所以任何佛、菩薩如沒有在這世界做過人、修過道的歷史,便只能把他看成是一種想像中的崇拜對象罷了。但佛教卻另編出一套神話,說某佛在無量劫前如何發心修道而成佛,但都無歷史根據,不足無信。
十五佛的名稱稱是:釋迦牟尼佛、大日如來、盧遮那佛、阿彌陀佛、葯師如來、寶生如來、不空成就如來、開敷華王如來、天鼓雷音如來、寶幢如來、一字金輪佛頂、佛眼佛母尊、多寶如來、定光如來。「如來」,梵文是Tathagata意為「如實地到達」、「宣示如實之理者」、「如實的覺者」、「如實的教師」。「如」,如實(Tatha),「來」,到達(gata)。此「如來」為釋迦的十個稱號之一,以後,「如來」也被用別的佛上。 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說法。根據「過去庄嚴劫千佛名經」、「現在賢劫千名經」、「未來星宿千佛名經」等所載,在過去、現在及未來三世,佛名多至三千。其中且有什麼「南無電燈光佛」、「南無光游戲佛」之類的,真是無奇不有。再根據「賢劫經第八嘆古品」,當喻星宿劫時,有八萬佛出現,重清凈劫時,有八萬四千佛出世。在佛教中既然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也就顯得不希奇了。南傳小乘佛教泰國,只尊釋迦牟尼佛一位,保持了大乘佛教發生前的遺風,泰國的幾個大寺院,只供奉釋迦一佛,小乘佛教不信釋迦佛以外的佛及菩薩。
菩薩,又作菩提薩陲,梵文 Bodhisattva,意為「覺有情」,Bodhi(覺,菩提),Sattva(有情,眾生)。根據梵文原意,凡是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就都是Bodhisattva;佛教勸人發菩提心,就是發菩薩心。我國已故太虛法師說:「凡發菩提心學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薩。」所以,「菩薩」原是佛教中一個極普通的稱呼,既適用於僧尼,也適用於在家學佛的居士們 。 佛教把全宇宙的靈界與佛界劃入「十界」之中,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阿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以上稱為「六迷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以上為「四悟界」。即是說,佛是最高,菩薩次之。據說菩薩(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漸次上進。從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稱作「十地」,以上便是「等覺」、「妙覺」位、最後一個便是「佛」位。 修行佛教的佛教徒便是菩薩的思想,以後也逐漸起了變化,予以神化,最後竟產生了許多非人的、想像中的天上菩薩出來了。這些在天上宇宙間菩薩,有男有女,據說能賜人幸福與快樂。但我們從宗教學的立場來看,與其稱他(她)們為菩薩,毋寧說這是佛教中的一種變相多神多靈崇拜,與原始佛教的無神論,不知已相距多少個十萬八千里了。
菩薩部中較重要的菩薩有:聖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不空絹觀音、馬頭觀音、准提觀音、三十三體觀音、葉衣觀音、大白衣觀音、彌勒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葯上菩薩、葯王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延命菩薩、五大虛空藏菩薩、大隨求菩薩。另又有廿五菩薩的說法,自觀世音菩薩至無邊身菩薩,共廿五尊。據說他們都是保護那些念阿彌陀佛名號的菩薩。另有已死去的印度名佛教徒馬鳴、龍樹、世親三人,也都被稱為菩薩。以上的許多菩薩都受佛教徒敬拜。 除以上的佛、菩薩外,佛教中尚有鬼神的「明王部」的神明: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馬頭明王、大元帥明王……等三十四尊。另有「天部」鬼神:昆沙門天、廣目天、梵天、吉祥天、阿修羅王、大黑天、日天、月天、寶藏天女……等三十四尊另又有「眷屬部」神將:葯師十二神將、般若守護十六善神、普賢十羅剎女、十六羅……等九十八尊。以上的許多鬼神,各有專司,或為佛教的護法,或賜人福樂,或服侍於天界等不一,他(她)們有的廣受佛教徒敬拜。單是以上五部的佛、菩薩、神、鬼等的數目,便多至兩百尊左右。

建議你到學佛網這樣的網站學習一下,因為實在太多的佛了,介紹不完,希望能幫助你。這是網址 http://www.xuefo.net/

I. 為什麼出家人都說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是梵文Namas的音譯,讀作那謨,亦有譯作「南謨」、「那謨」等。意為致敬、歸敬、歸命。
「阿彌陀佛」,是梵文Amitabha的音譯。大乘教佛名。據說阿彌陀佛原為國王,後放棄王位,出家為法藏比丘後,發了四十八個願,而成正覺。
「南無阿彌陀佛」系佛教術語,意思是「向阿彌陀佛歸命」。誦讀此語即謂「念佛」。
嗯,知道了。「南無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歸命,祝愛我的和我愛的,平安幸福。
南無」,是梵文Namas的音譯,讀作那謨,亦譯作「南謨」、「那謨」等。意為致敬、歸敬、歸命。是佛教信徒一心歸順於佛的用語,常用來加在佛、菩薩的名稱或經典題名之前,表示對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無喝羅、南無三寶等。南無阿彌陀佛拉.阿彌陀佛是佛的名字,名字來源於梵語音譯,「阿彌陀」在梵語中為「無量」或者「無窮大」的意思,「南無」為梵語「昄依」的意思。快要死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將帶你的靈魂去極樂世界。它的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無量無邊,語言無法說清
這句佛號是最普通的,差不多個個人會念的,但雖則會念,卻不曉得有怎樣的意義,為什麼要念,念了有什麼好處,究竟怎樣的念法?我現今要一一說明,使大家曉得曉得!
第一、這句佛號有六個字。頭上南無兩個字,是歸命的意義,是歸依佛的教命;不可違背的。又是把自己的生命,歸依於佛,要表現很忠心很孝順的意思。有人講南無是沒有的意思,便是荒唐大笑話了。往下的阿字,是沒有的意思;彌陀二字,是限量的意思。佛字,是極聰明人的意思;阿彌陀,是一位佛的名號。這位佛的壽數,是幾千萬年無窮無盡的,沒有限量;又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很多,照起來可以達到虛空中無窮無盡的世界,也沒有限量的。此外種種的功德,都是很大很多很妙的,也沒有限量,所以叫做沒有限量的佛。那位佛是住在極樂世界裡的,他的世界,沒有絲毫的苦處,但有無窮的樂處,往生到那裡的人,便安穩舒服的了不得,所以又叫做安養國。這位阿彌陀佛,就是安養國里的教主;同我們這個世界上,有釋迦牟尼佛的教主是一樣的;雖是相像,若講到壽命與身上放出的光明,阿彌陀佛比釋迦牟尼佛遠大得多哩。
第二、我們為什麼要念他呢?人家都說修行的人,自然應該念的。那末,就要問你:為什麼要修行?人家說我們生在世上,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前世修來的,今世不修,來世就沒有吃穿了;這句話雖也不差,但是要來世有吃有穿,還要看你能夠布施不能?今世把人家吃,來世自己有得吃;今世把人家穿,來世自己有得穿;就是不念佛,也可以得到這種福報。為什麼要念佛的道理,究竟還沒有知道。我對你講:這里是一個苦的世界,我們都是受著種種束縛、種種逼迫、種種牽纏,很不自在的。壽命又短,衣食又難得,骨肉又臭穢,善人又極少,有志氣的人,要把這個世界上的人救度起來,無奈自己也被這世界坑陷著。自救尚愁來不及,如何能夠救得人家呢?倘然有了這個自度度人的志氣,須是跑到極樂世界上去,受阿彌陀佛的教化,得了菩薩的本領,然後再回到世間,就能拿出種種方法,來救度我們同胞了;實在為著這個自度度人的道理,所以要念佛。這樣普度眾生的大道理,原來是釋迦佛說出來的。佛在我們世界上說法度人,眼見世人沒有很大的根基,可以依照佛法修行,就是能夠,也要化了無數的年代,才可以成功。倘若年代隔得多了,就難免不中途退轉,要求一生就可以修成的機會,只有來世生到阿彌陀佛世界上去,所以教我們念他世界上的佛號,早早同他結一個緣,那末到了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親自來打一個招呼,或者派著化佛化菩薩來接引;這時我的念頭,若堅定不變,就立刻往生極樂世界了。這句話是釋迦佛在只園法會上,親口告訴一千二百五十位諸大菩薩的,允許我們這里誓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論男女老少,只消心誠願切,口念彌陀,到底不懈怠的,一概接引往生,遂了他們的心志。這個宏願,是阿彌陀佛自己立的。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四十八個大願,彷彿化了四十八號大船,在娑婆世界苦海里,不論上風下風,聽著有人極聲哀求,即便聞聲往救,所以大家把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時刻在心上、在口邊念著,決定萬修萬人都成功。
第三、要講念佛的好處。將來的好處,就是可以生到他的世界上去。他的世界叫做極樂,自然件件都是好的。今把大略說說:一件是永遠脫了輪回的苦趣;一件是壽命沒有限量,同佛一樣。一件是享受一切世間所享不到的清福,如滿地滿眼都是希世之寶,一切慧鳥,都能宣揚妙道;一切行樹,都能善演圓音;衣食皆隨意豐足;再不要使用心機,身體是蓮花化生,脫盡了皮囊臭穢;況且這極樂世界上,沒有一個不是修行的。多有大菩薩資格,我們可以同他做朋友,這樣便宜事,在別的世界上,萬難尋得出。至於講到現在的好處,就是佛經上所說的:念佛的人,日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刻刻保護著。又有二十五位大菩薩,如觀世音大勢至等諸菩薩,同一切護法伽藍,常常照應好;又諸佛日夜護念,好像慈母刻刻心照他的愛子一般,阿彌陀佛常放光明,照著此人,使他常常得福,一切惡鬼邪神,同那一班夜叉羅剎,都不能傷害;一切毒蛇惡獸,都不敢放肆;一切水災火災冤讎盜賊瘟疫刀兵牢獄橫死枉死等災,都可不受;從前所作的罪孽,無論今生前生,都可一筆勾銷。就是夜裡做夢,也極安穩。或者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身。又念佛的人,心常歡喜,面有神彩,氣力健旺,所欲的事,件件吉利。況且念佛的人,畢竟慈悲,即使尚有幾分脾氣惡習,未曾洗煉凈盡,也能自知自己過,勇猛悔改。這人有這樣的道德,已是不可及了;這種種好處,都是念佛人所獨享的,不要輕看了這一句阿彌陀佛。有人說:念了佛,死後做鬼,可以當錢用。這句話太荒唐了!能不能當錢,且不必說。我們念佛的人,萬不應該存死後做鬼的心;因鬼的位子,比人又降低了一級,發心念佛的人,為厭著做人的苦楚,與歷劫輪回的苦楚,方始爭這往生極樂一著,了這生死大事,應當堅志向上,那裡可以甘心退下去呢?況且鬼界難聞佛法,倘然跑到鬼界里,豈不是把生前念佛的工夫多拋棄了?要知道:念佛的人,個個應該往生佛國,念佛人生前固然也有好處;畢竟的好處,在來世往生極樂世界的,千萬不可弄錯!
第四、念佛的法則。先講定時念佛的方法:要供一位佛像(圖畫也好),朝南朝東都可。念的時候,先在佛像前燒香,獻鮮花(點燭隨意)或鮮果,供養禮拜以後,先念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念到這里一拜,即起來,即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少則連念四五百聲,多則千萬聲隨意。)
念畢,再禮拜,起身,然後跪在佛前,再往下念三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聲)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聲)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三聲)
再起立,再禮拜,畢。再跪,往下念發願文。(簡單的十二句偈)
我今稱念阿彌陀 真實功德佛名號
惟願慈悲垂攝受 證知懺悔及所願
我昔所造諸惡孽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念畢起,三拜退。

J. 燃燈古佛已經成聖,那他為什麼還是會死

因為燃燈古佛他曾經犯下了一件錯事,這件事情讓他內心非常的愧疚,一直耿耿於懷,因此讓燃燈古佛在渡劫的時候,心裏面有了芥蒂,導致了他最終去世。其實古代神仙中的長生不老並不是真正的不會死去,想要真正的不死,那麼就必須每到一段時間就要渡劫,只有度過了劫難,那麼你的壽命才會更加的悠久。

因此造成了許多的無妄之災。但是燃燈古佛面對無天佛祖的傳播業績,他也無話可說。後來為了選任下一任佛祖繼承人。燃燈古佛就受命如來前去抓捕無天佛祖,讓他彌補自己犯下了罪過。也就是從這件事情之後,在燃燈古佛的內心一直覺得自己對不起無天佛祖。這也讓燃燈古佛在後來渡劫的時候,心裏面的佛心不穩,最終渡劫失敗。

閱讀全文

與宣傳無限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市場營銷有哪些變數 瀏覽:763
宣傳片的策劃方案 瀏覽:160
市場營銷專業就業所需要的能力 瀏覽:428
優鯊電子商務 瀏覽:522
電子支付與電子商務的關系 瀏覽:661
校園保安培訓方案 瀏覽:843
優衣庫市場營銷策略的發現 瀏覽:329
最重要的網路營銷工具 瀏覽:578
美的產品促銷活動總結 瀏覽:453
產品售後技術培訓方案 瀏覽:322
試用期員工培訓及考核方案 瀏覽:57
銀行開業活動存款營銷方案 瀏覽:301
華為市場營銷廣告戰略 瀏覽:997
2p大市場營銷 瀏覽:965
農業科技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78
市場營銷培訓哪家好 瀏覽:213
企業文化對市場營銷的影響 瀏覽:270
重陽節活動策劃方案飯店 瀏覽:165
農村黨員就業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79
教師全員培訓研修方案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