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西起義的英雄
1、西原黃洞起義
主要人物:黃乾曜、張侯、夏永、黃少卿等
起義時間:唐朝(公元756年——公元879年,前後歷時100多年)
洪秀全雕像
起義經過: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把廣西人民推向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最前沿。1844年,廣東花縣人洪秀全、馮雲山抵達貴縣(今貴港市)賜谷村,開始傳播拜上帝教。半年後,馮雲山轉往桂平紫荊山,創立拜上帝會斗爭基地。經過長達數年的組織、宣傳、發動,以紫荊、金田為中心的拜上帝會勢力擴展到周圍10餘州縣,起義的領導核心與骨幹力量也已形成。1851年1月11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等在桂平金田領導兩萬多廣西各族兒女,誓師起義。9月,太平軍攻克永安州城(今蒙山縣城),正式實行封王建政,頒行各種制度,立國規制初具規模。1852年,太平軍出廣西,揮師北上,沿途所到之處,毀官衙,拆廟宇,斗殺地主豪紳,焚燒糧冊、債據,深受貧苦農民的擁護,各地各族人民蜂起響應。1853年初,太平軍攻克武昌城,隨即揮師50萬東下江南,奠都天京(今南京),同年冬頒行《天朝田畝制度》。
起義影響:太平天國起義僅兩年多的時間,便迅速發展成為席捲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全國18省,持續16年之久,震驚世界的農民革命運動,從而將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推向第一次高潮。
② 雲南省廣南縣普片新聞
蓮城鎮 轄:北寧社區、蓮湖社區、南秀社區、永安社區、龍井社區、北壇社區、菜園社區、蓮花村、那們村、小廣南村、董那孟村、平山村、岜奪村、壩汪村、細掌村、端諷村。
八寶鎮 轄:八寶村、壩龍村、八甲村、河野村、板幕村、百樂村、楊柳樹村、甲壩村、交播村、壩哈村、甘蔗園村、老寨村、平邑村、樂共村、俄色村、沙斗村。
南屏鎮 轄:馬街村、小阿幕村、干溝村、花榜村、老街村、大牙掃村、冉家屋基村、壩聾村、安王村。
珠街鎮 轄:珠街村、樹科村、老卧村、小阿章村、里吉村、尼錄村、放羊村。
那灑鎮 轄:那灑村、維莫村、董德村、岜皓村、貴馬村、長箐村、魁母甲村、龍汪洞村、麻巫村、石丫口村、松樹腳村。
珠琳鎮 轄:珠琳村委、以兔村、白泥塘村、吊井村、西吉村、西基德村、新寨村、羊街村、阿卡黑村、中寨村、阿哈村。
那倫鄉 轄:坡孟村、賽京村、端鳩村、老龍村、那朵村。
董堡鄉 轄:董堡村、董仕基村、老路村、老井村、羅瓦村、牡路村、董弄村。
舊莫鄉 轄:舊莫村、威龍村、貓街村、里卡村、底基村、龍瓜村、里洋村、昔扳村、板茂村、西洛村、板榔村。
楊柳井鄉 轄:楊柳井村、西洋村、普弄村、罵然村、寶月關村、海子村、扣來村、石筍村、龍哈村、阿用村。
板蚌鄉 轄:板蚌村、木艾村、永懷村、平老村、麻栗村。
曙光鄉 轄:空山村、雞街村、田新寨村、田房村、牛泥塘村、馬堡村。
黑支果鄉 轄:黑支果村、阿章村、牡宜村、木浪村、新街村、夷郎村、天生橋村、腳木塘村、龍潭村、鼠街村、馬稍村、平寨村。
篆角鄉 轄:阿渺村、大坪村、布標村、干壩村、壩熬村、下寨村、紅岩村。
五珠鄉 轄:五珠村、九克村、老廠村、紅石岩村、石盆村、六良箐村。
者兔鄉 轄:者兔村、者街村、木乍村、革佣村、斗月村、者媽村、那耐村、者莫村。
者太鄉 轄:者太村、未昔村、大田村、三卡村。
底圩鄉 轄:底圩村、普盆村、普龍村、叮當村、者嘎村、石堯村、同剪村、壩庄村。
壩美鎮
八寶跟壩美相對好些
③ 文山州有些什麼風景區
文山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秀美神奇的多嬌江山。北回歸線穿境而過,氣候適宜,資源豐富。國家AAA級旅遊區——普者黑、廣南壩美「世外桃源」 旅遊區、麻栗坡老山景區、富寧馱娘江國家AA級旅遊區、廣南八寶旅遊區、文山老君山旅遊區、硯山浴仙湖國家AA級旅遊區。
特別說說文山縣。 三七之鄉」、「金不換」的美名從這里播散四方,薄竹山的雲海日出,雄奇壯;天生橋的猿啼絕壁;柳井溶洞的地府洞天;西華勝景,巍峨險峻;文筆塔風景區,巨筆擎天;盤龍峽,峽深而幽,奇峰異壁;老君山的古木莽莽,珍稀萬種,雨林風光;水鄉橋城—文山城的碧水回波,盤龍疊翠,銀河護城,垂柳依依;盤龍河的曲折盤旋,矯若游龍,一瀉千里。目前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景區有西華公園、白沙坡溫泉公園、頭塘壩森林公園、東山公園、柳井溶洞等 。待開發的有老君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羅漢山公園、盤龍峽風景旅遊帶等。
④ 張軾列傳文言文翻譯
譯文:
張栻字敬夫,是丞相張浚的兒子。以父蔭補入官列,被徵召為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宜文字,拜直秘閣。張栻當時很年輕,在內幫助秘密謀劃,在外參預諸多事務。他的全面謀劃,幕府眾人都自認為不如。偶爾向皇帝稟奏軍事,於是他進言曰:「陛下上念及國家的仇恨和恥辱,下憐憫中原之地遭受塗炭,心中警驚,想著有所振作。
我認為這種心思的萌發,就是因為天理的存在。希望陛下更進一步內省俯察,研習古事,親近賢人來自相輔助,不要使它稍有止息,那麼當今的功業一定能夠成就,而因循守舊的弊端就可以革除了。」孝宗對他的話感到驚異,於是就定下了君臣關系之宜。
這時史正志擔任發運使,名義上是均輸,實際上是奪走州縣的資財賦稅,遠近為之騷動。士大夫爭相論說它的害處,張栻也為之論說。皇帝說:「史正志說只是取之各州郡,不是從百姓那裡收取。」張栻說:「現在州郡的資財賦稅大體上沒有富餘,如果取之不止,而經費不足,那就不過是巧立名目來從百姓那裡侵取罷了。」
皇帝聽了驚愕地說:「如你所說,這是我借發運使的手來使百姓困苦了!」隨即查核實情,果然像張栻說的那樣,於是立即下詔書罷免了史正志。
知閣門事張說拜官簽書樞密院事,張栻連夜草擬奏疏極力諫說不可以,早晨到朝廷去,他責備宰相虞允文說:「宦官執政,從蔡京、王黼開始;親信執政,是從相公您開始。」虞允文聽了,羞怒難當。張栻又上奏說:「文和武確實不可偏廢,但現在想崇尚武功來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這樣的人,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會激起武臣的憤怒。」
孝宗為之感悟,命令得以中止。然而宰相實際上暗地裡附和張說,第二年命令張栻出知袁州,重申張說原來的命令,朝廷上下一片喧嘩,張說最後因為遭受貶謫而死去。
張栻為人表裡如一,光明磊落,他見義勇為,沒有一絲的遲疑。每次入朝論對,都一定要說心中想說的話,不會因為主上高興就順從其意。他病重臨死的時候,還親手寫奏疏勸導皇帝親近君子遠離小人,防止以一己的偏見去信任他人,要用天下的公理去秉持好惡之心。
天下人都流傳誦讀。張栻有三公輔相的聲望,去世時四十八歲。孝宗聽說他去世後,深感痛悼,各地的賢士大夫都淚灑悼念,而江陵、靜江的百姓哭悼得尤其傷心。嘉定年間,朝廷賜他謚號「宣」。
張栻的言論是:「為學沒有比分清義和利更重要的。義,是本心所應當做的,不是有所為才去做的;有所為才去做的,都是人慾,而不是天理。」這是張栻論學的要領。
發展理學
乾道二年(1166年),張栻三十四歲。劉珙在鎮壓李金起義之後,即在潭州重修嶽麓書院,於乾道二年完全建成。劉珙對張栻的學問一向敬佩,請張栻主教嶽麓書院。張栻對劉珙重修書院之舉極為稱贊,作《潭州重修嶽麓書院記》。
至此,張栻來往於湘江兩岸的城南、嶽麓兩書院講學授徒,傳道授業。書院辦學的宗旨是宣傳理學的思想、反對功名利祿之學,並在繼承胡宏學統的同時,開展學術交流和探討,從而形成和確立了具有自己學術特點的湖湘學派。張栻辦學的規模已遠遠超過當年胡宏主持的碧泉書院,這樣,湖南學派的重心從衡山轉移到了長沙。
張栻講學授徒的活動與宋初以來,社會矛盾尖銳突出,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提倡儒學,宣揚三鋼五常思想分不開。當時書院林立,人才輩出,各理學大師都創辦或主持書院講學,促進了宋學的發展和理學各派的形成。
南宋時期,湖南文化發展,人才之盛,實與張栻講學於嶽麓、城南兩書院分不開。黃宗羲評價說:「湖南一派,在當時為最盛。」(《宋元學案·南軒學案》)這說明張栻講學授徒,確立湖湘學派的影響之大。同年,張栻著《諸葛忠武侯傳》成。
⑤ 誰知道詳細的客家文化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分支族群,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漢族居民大舉南遷,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為梅州、贛州、汀州、惠州。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
中文名稱: 客家
外文名稱: Hakka (or: Hakka People)
別名: 客家人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嶺東地區
下轄地區: 梅州、河源、惠州、贛南、閩西等
政府駐地: 嶺東地區
地理位置: 嶺東地區(汀虔梅循)
面積: 13萬平方公里以上
人口: 7000萬(2010年)
方言: 客家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雁南飛,雁鳴湖,土樓,鳳崗碉樓,萬綠湖,丹霞山等
機場: 惠州機場,梅縣機場等
火車站: 惠州火車站,梅州火車站等
代表族群: 粵東客家人、東江水源人、涯人
代表人物: 洪秀全、廖仲愷、葉劍英、葉挺
當今台灣省學術界常用「河洛」二字指代閩南方言文化(Banlamese),因為閩南語在民間被稱為 Holo或Hoklao,這個詞來源於客家人對閩南語的指稱。最初客家人將閩南語稱為 Hoklao,其本字是「學老」,意指閩南方言難學,要學到老才能懂。後由廣州順德等地的學者將Hoklao這個音引申為「福佬」。而實質上廣州附近的居民則既不把這個音書寫為「學老」,亦不寫為「福佬」,民間的寫法是多是「鶴佬」。在台灣省 Hoklao這個詞最初的寫法也多為「鶴佬」,後來台灣學術界普遍將此詞書寫為「河洛」,這是因為台灣的閩南語弱化了入聲,所以「鶴佬」的實質發音已經轉變為 Holo,而不是原來有入聲的 Hoklao。因此現在台灣學術界常用「河洛」二字指稱閩南方言文化,河洛文化(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粵東文化)在台灣是兩種主流的漢族文化。「河洛」和「客家」兩個詞分別指兩種不同的方言文化。
「河洛郞」這個詞同樣不是指客家人。「河洛郎」這個詞實際是用台灣的閩南語的發音譯為用普通話發音的字。它的發音接近於 hó lò láng,其中「hó lò」就是「鶴佬」,「láng」是「人」的發音。所以hó lò láng就是「鶴佬人」,不是指客家人。
客家人大多具有中原血統,但並不等於客家人是純中原血統[1]。有時人們常用河洛一詞代替中原一詞,而這也並不能說明河洛可以完全等同於中原。客家人不僅並不是純中原血統,而且更不一定來自洛陽地區。比如說蔡姓以山東為郡望、李姓以甘肅為郡望、楊姓以山西為郡望、劉姓以江蘇為郡望,等等,可見客家人的中原血統是泛指黃淮流域,不是特指洛陽地區。
客家城市
當今中國大陸地區的主要客家城市是指廣東梅州、廣東惠州、廣東河源、廣東韶關、廣東深圳、廣東清遠(英德)、福建閩西、江西贛州等八個城市。以上八個地區被認為是客家原鄉、客家大本營、客家文化保留區。此外,福建三明(寧化)、廣東汕尾(陸河)、廣東東莞、廣西賀州、廣西防城港、海南儋州等城市,是客家文化佔有重要影響的地級市。客家人還分布在浙江麗水(雲和)、浙江麗水(遂昌)、浙江麗水(龍泉)、廣東揭陽(普寧)、廣東茂名、廣東中山、廣東江門(赤溪)、廣東廣州(增城)、福建漳州(詔安)、江西吉安(遂川)、江西宜春(銅鼓)四川成都、重慶榮昌、廣西玉林(博白)、廣西貴港等地。
名稱來源
客家圍屋「客家」之稱源於清代的一次大規模族群土客械鬥,是由當時在廣東西部江門地區(時稱四邑)相對而言以「地主」自居的廣府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個他稱。械鬥之初仍無「客家」之稱,而只有土籍、客籍的區別。隨著械鬥的發展,又出現了犵獠等名詞,最終出現了客家一詞。「客家」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但部分人還並沒有接受這個名詞,如在贛州一些縣、桂東南和粵西等操相同語言的人自稱「涯人」。在台灣的部分,清朝和日據時期以廣東祖先和福建祖先來區分,福建客家被列入閩籍,而登記為閩籍的汀州府、漳州府客家因為語言親近關系,也加入粵黨。但現在台灣客家都已經接受「客家」稱呼,籍貫閩粵兩省的客家人一起團結奮斗,已經不分你我。
另外有一種看法如下:客家人稱自己為「客家」,是對對方的尊敬,對自己的一種鄙稱,顯示了客家人好客的傳統。
編輯本段
客家文化
綜述
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在中國大陸多居於閩、粵、贛地區,故有濃厚的山區文化,客家人也被稱為「丘陵上的民族」。客家文化特點是耕讀傳家,保留古代漢民族的特點,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譽。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東方猶太人」之稱。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綜述
客家四州為梅州、惠州、贛州、汀州。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梅州則因其為海外客家籍華僑的最主要祖籍地而被稱為「世界客都」;贛州則與客家民系形成有密切關系,被稱為「客家搖籃」;惠州是最終形成的客家大本營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海外客家重要的原鄉之一。
梅州
梅州原名梅州,後改嘉應,義安,1988年再次更改為梅州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境內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旅居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有360多萬人,遍布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世界客都」的之稱,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之美譽。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志城市、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
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成功在2009年10月承辦2009年梅州世界客商首屆大會。以後世界客商大會每隔兩年在梅州舉行。因其為客家的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其知名度居「客家四州」之首。
惠州
惠州府是亦屬客家第二僑鄉,現轄惠城區、惠陽區兩區和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三縣。若以客家籍華僑而言,「惠州」一名在海外客家僑界中知名度猶勝於梅州,然就其經濟發展而言,乃居客家四州之首。此外原惠州府城卻存在著另外一種目前仍屬於爭議之中的特有方言(滸城話/老惠城話)。
惠州府作為客家四州之一,惠州府不僅是客家民系的華僑文化象徵之一,而且更是客家民系的海洋文化象徵之一。惠州雖不是純客家地區,但客家一詞被用以指稱粵東山地居民,是從惠州開始的,惠州作為客家學的最初萌生地,有其歷史必然性。由於客家人的擴散、聚成、繁衍,惠州文化早已成為是客家文化體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惠州是最終形成的客家大本營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海外客家重要的原鄉之一。從客家學研究客家文化發育機制的意義上看,惠州是客家文化的試金石、表演場之一;也是客家人可以衣錦榮歸的故里和舔養傷口的避難所。許多客家人從這里走向世界,浩浩盪盪地行進,真正開始舉起客家的旗號。
贛州
原名虔州。贛州是客家的搖籃,是歷史名城(保留完好的宋城)、文化名城、美麗江城、紅色故都。贛州府轄下十八縣之多,純客屬縣多,但是旅外華僑卻非常少,其在海外的知名度不高。贛州府以三種不同方言為主,包括本地話(老客話,屬客語於桂片)、廣佬話(新客話,屬客話寧龍片)、府城話(又稱贛州話,屬西南官話)。贛州府地區被譽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塊熱土、客家文化的搖籃。雖然贛州是客家四州之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因其旅外華僑較少,所以其地位只能排為客家四州之中第三位。
汀州
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國內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寧化縣為先祖曾居處。汀州府籍華僑尤以籍貫永定縣最多。可惜「汀州」現在已經成為歷史名詞,原來的汀州府各縣,現在分別由三明市和龍岩市代管,故而以「汀州」與惠州、梅州、贛州並稱客家四州,有時空錯亂之感。雖然古汀州的寧化縣被譽為客家祖地,然而在當代來看,汀州在客家四州中的地位只能在梅州、惠州之下。
編輯本段
客家源流
綜述
客家城市——河源目前關於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2種:
(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2)北方南遷漢人融合南方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里,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不斷融合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
根在九州
客家人根在漢族。
客家人之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所謂河洛,指的是黃河、洛河。廣義上的河洛就是黃河中游、洛河流域這一廣闊的區域。狹義的河洛就是洛陽。「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於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唐朝後期的官話(a Basilect System of Mandarin )。根在河洛指的是客家的方言底層源出河洛,而不一定是指大部分客家人來自河洛;事實上客家人姓氏繁多,各姓氏有其具體來源的所在。必須說明一點,當代被稱為河洛民系者,不是指客家人,而是指閩南人,亦稱閩南民系;「河洛郞」是閩南語 Hǒk lò láng的譯音,本義為福佬人;河洛郞一詞不是指客家人。
遷徙原因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為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歷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總概各種遷移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A.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逆向發展,這是經常發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戰亂。殘酷的戰爭使繁華的城市和富饒的鄉村化為廢墟,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戰亂中喪生,剩存者為尋求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各地,這是大規模突發性遷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職遷調定居。
④游學、經商
⑤爭斗,包括政治斗爭,經濟斗爭等。
B與個人心理、生理有關的因素,即「已因」。
遷移者是具有特質的人,而不是遷出地的平均人,體現為富有冒險精神、不滿現狀等等,與個人因素密切相關。
客家形成地域與過程
客家宣傳大使目前的主要看法有:鄱陽湖平原;贛南的石城;汀州的寧化縣石壁村;梅州。
(1)客家腹地、大本營:贛閩粵邊區(贛州、汀州八縣,梅州、河源、惠州一帶);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錨地:贛州;
(4)客家驛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世界客都:梅州;
(7)客家僑城:惠州;
(8)客家古邑:龍川(河源、興寧、五華)
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區最廣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國國內有客家聚居的地區,共19個省區,265個縣市,其中純客或基本純客縣市41個,總人數約5500萬。另香港約125萬,澳門約10萬,台灣約460萬。國外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1000餘萬。[3]合計起來總人口在7000萬以上。
編輯本段
客家方言
綜述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粵東叫客話、客家話、廣東話(正因為客家話在粵東也叫廣東話,所以四川才稱土廣東話);四川叫土廣東話,卻鮮見『土廣東人』的說法,客家人直接被叫做『廣東人』。閩、贛遷川的,同樣以『廣東人』自稱。在粵桂交區叫涯話、麻介話、新民話。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福建省汀州府)。通稱客家話,這是自稱和他稱的合一。
客家方言按其口音的不同,主要分成三大類,即:嶺北、嶺南、槎語。以下將此三大類,與過去的八大片劃分法進行比較說明:
嶺北類
虔虞支系(清寧話、老客話)。以贛州為中心,包括汀州府寧化、清流、歸化。虔為贛南舊名,虞為呼應嶺南循文化。過去劃作五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州片。在江西,分為客籍、本地、寧石等三種代表聲腔。閩客實際應分汀南片和汀北片。長連寧清明等五縣稱汀北片,歸入嶺北類。杭永武等三縣屬汀南片,口音基本近粵台片,歸入嶺南類。漢清系分清寧話、寧石話、老客話等,各語音間差異較大,但相對於語音較為統一的嶺南類,而概稱為嶺北類(可泛稱虔語)。
嶺南類
循衍支系(循衡民系),過去劃作粵台片,內部比較統一。嶺南類中,赤溪-深圳-韶南-永定一線的客家話,可以完全無障礙溝通,稱為核心區口音(Cantolo )。同屬嶺南類的涯話小片(合浦郡)、饒詔小片、揭嶺小片、海陸小片、興寧小片,在與核心區口音初次接觸的情況下,相互間很難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福建上杭永定武平等三縣的客家方言,屬嶺南類,舊時汀州北片(長汀連城)稱汀南三縣為粵東語(可泛稱循語)。客家民系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一,另外兩大民系是指廣信民系(粵白)、鶴佬民系(潮雷)。廣信(粵白、廣南)民系,在廣東以廣府民系為主,在廣西以桂梧民系為主。
槎語類
指客家水源音,分布在河源(地級)、新豐、增城、博羅、惠城(惠州)等縣市區。清代教育家吳汝倫曰: 客家風情「槎,土著之稱」,東漢袁康《越絕書》卷三有這樣一段記載:「越人謂人『鎩』也」。宋元間吳子正曰:「槎,或蠻稱民之辭」。又稱『水源客』,因他們認為自己是從東江上游水源地遷來,而得名。『槎』字與『蛇』諧音,又稱蛇羅話。東江古名槎溪;河源縣古稱槎城。
槎語可以分為惠城和河源兩支,在詞彙、認同感等方面都有不同。惠城人認為惠城話可以歸入粵語系;而同時河源地區的水源客,認為槎語不僅屬客家話,而且更是中原南遷移民(客家)的正音。在基礎用語上,兩支也有明顯不同:惠城話的人稱代詞復數,採用了單音節表達;而河源地區採用雙音節表達。這種區別,在粵台片(比如梅州)人看來,河源槎語比惠城話更類似於廣州話。出人意料的恰恰是,河源人卻比惠城人更認同客家,對『粵語』特別不認同。
各地有稱
江西省贛州市位於贛南地區,故當地客家話又統稱為贛南話,而贛南話實際上分為老客、廣佬、寧石等三種口音。廣東客家地區以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韶關等地為主體,統稱粵東語(廣東話),而粵東語實際上分為程鄉(軟聲)、興寧、長樂(硬聲)、新惠(深圳)、粵北(翁源)、韶南(英德)、水源(河源)、海陸、半山(揭嶺)、饒詔(饒平)等九種口音。福建客家地區以龍岩市為主體,又包括其周邊的三明、漳州等地,統稱汀州話,而汀州話實際上分為清寧、長汀、連城、粵東(永定)、饒詔(詔安)等五種口音。以上屬於客家大本營,在客家大本營之外,則還有江西銅鼓、四川洛帶、海南儋州、廣西賀州等著名的客家地區。在銅鼓稱客家話為懷遠聲,在四川稱客家話為廣東話,在賀州有長樂聲之稱。各地客家話還被統稱為嶺東話、秦語。
編輯本段
客家姓氏
綜述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現在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
淵源類別
中國姓氏的來歷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據徐俊元等三位學者研究,大致有這十多種類別:
一、以姓為氏。以遠古部落氏族的標志符號作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二、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有許多大小諸侯國,各國子孫後代便以國名為姓。有周、魏、趙、程、房、杜、雷、廖、刁、彭、韋等姓。
三、以邑名為氏。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氏。卿、大夫的後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將邑名作為氏。有蘇、上官等姓。
四、以鄉、亭之名為氏。有裴、陸、歐陽等姓。
五、以居住地名為氏。有東門、西門、東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周平的庶子,字林開,其子孫以林為姓。
七、以次第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為姓,老二以仲為姓。老三、老四則分別姓叔、季。
八、以官職為姓。有籍、監、庫、倉、將軍等姓。
九、以技藝為姓。從事巫術的人,後代便姓巫。從事冰凌的人,後代以凌為姓,還有卜、陶、匠等姓。
十、以謚號為姓。
十一、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十二、爵位稱號及爵系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等姓。
十三、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來歷,也在上述這十幾種范圍之內。[4]
編輯本段
客家人口
綜述
客家地區分為純客家縣和非純客家縣。一般認為,在日常工作中,不使用其它方言(「其它方言」不包含普通話),只會講客家話的人口占該縣總人口數89%,且該縣文化不受其它方言的文化影響,仍為典型的客家文化的,為純客家縣。也有認為需達到94%以上。總之,純客家縣的相對數量較少。
分布情況
福建
純客家縣市有:長汀、寧化、清流、明溪、連城、上杭、武平、永定。 非純客家縣市有:建寧、將樂、泰寧、崇安、光澤、邵武、順昌、沙縣、永安、三明、南靖、平和、詔安等10個。
廣東
純客家縣市有:
梅州的梅縣、梅江區、梅州、大埔、蕉嶺、平遠、興寧、五華;
河源全境(源城區、東源、龍川、連平、和平、紫金);
惠州的惠城區、惠陽、惠東、博羅;
汕尾的陸河;
揭陽市揭西縣坪上鎮、上沙鎮、龍潭鎮、南山鎮、五雲鎮、河婆鎮、五經富鎮,京溪園,灰寨,
韶關的 新豐、翁源、仁化、始興。
深圳的 龍崗區 鹽田區
非純客家縣市有:
深圳、東莞、樂昌、南雄、豐順、連南、揭西、普寧、陸豐、海豐、連山、陽山、連州、佛岡、乳源、曲江區、龍門、增城、饒平、英德、中山、台山、鶴山等,還有廣東西部茂名的電白、化州、高州、信宜,陽江的陽西、陽春,湛江的廉江等部分縣區。
江西
純客家縣市有:贛縣、南康、上猶、大余、崇義、安遠、龍南、全南、定南、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尋烏、石城等17個。 非純客家縣市有:信豐、贛州章貢區、永豐、吉安、吉水、泰和、萬安、遂川、井岡山、寧岡、永新、萬載、宜豐、奉新、靖安、修水、武寧、萍鄉、橫峰、鶩源等19個。
廣西
非純客家縣市:合浦、防城、欽州、博白、浦北、陸川、靈山、寧明、崇左、扶綏、邕寧、玉林、橫縣、北流、容縣、武鳴、貴港、賓陽、藤縣、桂平、平南、武宣、馬山、蒼梧、梧州、來賓、象州、全秀、柳州、柳江、昭平、蒙山、鹿寨、宜山、賀州、鍾山、柳城、環江、河池、荔蒲、平樂、陽朔、羅城、融水、融安、三江、鳳山等47個縣市。
重慶市
巴縣、涪陵、重慶、合江、合川
四川
非純客家縣市:通江、達縣、巴中、儀隴、廣安、瀘縣、瀘州、內江、富順、隆昌、威遠、資中、安岳、仁壽、簡陽、成都、新津、雙流、新都、溫江、金堂、廣漢、彭縣、什邡、西昌、會理等32個。
貴州
非純客家縣市:遵義、榕江。
湖南
非純客家縣市:臨湘、平江、瀏陽、醴陵、茶陵、炎陵、攸縣、安仁、常寧、耒陽、永興、桂東、汝城、江永、江華、郴州、宜章等17個。
海南
非純客家縣市:儋縣、澄邁、定安、臨高、瓊海、文昌、萬寧、三亞等8個。
陝西
陝南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區返遷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區,人口20萬,尚無法確定非純客家縣市。
河南
豫南信陽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地區返遷的客家人,還未確定哪些是非純客家縣。 該地區方言已非客家話,只保留了小部分客家話詞彙。
浙江
非純客住縣有:雲和、松陽、青田、麗水(蓮都)、宣平(現為蓮都、松陽和武義所分轄)、龍泉、遂昌、景寧、縉雲、泰順、蒼南、湯溪(金華)、江山、衢州、龍游、常山、開化、建德、淳安、長興、於潛(臨安)、新城、分水(桐廬)、昌化(杭州)、玉環等縣市。總人口100萬人以上。
江蘇南:客家人約2萬人。
安徽省:客家人約2萬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客家人約0.5萬人。
台灣
台灣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園以南各鄉鎮和中壢、新竹、竹東、苗栗一帶鄉鎮以及屏東縣一部分鄉鎮、高雄縣的美濃鎮。非純客家縣市:桃園、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東、嘉義、高雄、彰化、花蓮、雲林、台東、台北等13個。約460萬人。
香港與澳門
香港與澳門的客家雜居各處,並且佔了當地居民相當的比例。香港約125萬,澳門約10萬。
亞洲
馬來西亞150萬人 印度尼西亞800萬人 泰國100餘萬人 新加坡40萬人 菲律賓 0.68 萬人 越南30萬人 緬甸 5.5萬人 柬埔寨 1萬人 印度2.5萬人 寮國 0.5萬人 沙烏地阿拉伯 0.22萬人 日本1.5萬人 汶萊 0.9萬人 巴基斯坦 0.2萬人 尼泊爾 0.24萬人 斯里蘭卡 0.017萬人 科威特 0.017萬人 朝鮮 0.1萬人 韓國2萬人 土耳其 0.05萬人 孟加拉國 0.05萬人
美洲
美國30萬 加拿大10萬人 秘魯20萬人 蓋亞那0.7萬人 古巴0.81萬人 巴西 0.24萬人 瓜地馬拉 0.01萬人 多米尼加 0.12萬人 玻利維亞 0.01萬人 智利 0.12萬人 阿根廷 0.5萬人 厄瓜多爾 0.02萬人 蘇利南 0.41萬人 委內瑞拉 0.02萬人 墨西哥 0.01萬人 牙買加8萬人
歐洲
英國18萬人 法國5萬人 德國1.2萬人 荷蘭 0.21萬人 俄羅斯 0.12萬人 丹麥 0.12萬人 挪威 0.03萬人 義大利 0.1萬人 瑞士 0.1萬人 比利時 0.043萬人 葡萄牙 0.5萬人 瑞典 0.24萬人 前南斯拉夫地區 0.24萬人 捷克 0.01萬人 奧地利 0.05萬人 冰島 0.01萬人 西班牙 0.2萬人 盧森堡 0.02萬人
非洲
模里西斯3.5萬人 南非 2.5萬人 留尼旺1.8萬人 馬達加斯加 0.02萬人 莫三比克 0.03萬人 奈及利亞 0.02萬人 獅子山 0.006萬人 尚比亞 0.006萬人 迦納 0.02萬人 肯亞 0.01萬人 民主剛果 0.02萬人 安哥拉 0.02萬人 塞席爾 0.05萬人
大洋洲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約12萬人,分布在1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澳大利亞約8萬人,主要居住在墨爾本、悉尼、新威爾士、維多利亞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亞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譯作塔希堤屬於法國海外省約有2.5萬客屬)、斐濟、紐西蘭、所羅門、馬紹爾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瑞魯、西薩摩亞也有客家人聚居。
人口數據
1994年梅州市為在梅州舉行"第12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通過多渠道,包括國內外函調、采訪、採摘報刊材料等方面匯總統計,保守估計客家人在國內外分布人數共4562.429萬人,其中國內(包括港澳台)4107.8萬人,國外456.29萬人。本文傾向於採取這個統計數據。時間過去十七年了,一向人丁旺盛的客家地區,人口必定有更大的增長。2011年據有關客屬機構非正式保守統計國外客屬人口約有1200萬人左右。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屬社團多達數百個。
⑥ 歷史上有名的陳姓人都有誰
陳霸 南北朝的一個皇帝 很勇猛的。 陳毅 十大元帥之一 陳壽:西晉著名史學家,著有《三國志》,最初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由《三國志》演變而來。
⑦ 廣南縣壩美鎮者卡村壯族山歌視頻
購物如果快遞送來雲南省文山市廣南縣壩美鎮應該到鎮上去自提。。。
因為一般快遞單位只是在鄉鎮上設立網點(代辦點),但是不會派送村組的,村組只有到鄉鎮上去自取。
⑧ 雲南文山廣南拍過電影嗎
你好!
電影《倮.戀》就是在「世外桃源」廣南壩美拍攝的 。
由文山州本土作家王勇和長春電影製片廠多次獲得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影視大獎、曾擔任華表獎評委的著名編劇肖尹憲聯合創作,長春電影製片廠、中共文山州委宣傳部、中共西疇縣委、縣人民政府、中共廣南縣委、縣人民政府、文山新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文山州隆興礦業有限公司聯合攝制的少數民族文化故事片《倮.戀》於2010年5月12日在雲南省廣南縣「世外桃源」壩美風景區開機拍攝。中共文山州委常委、宣傳部長徐昌碧同志和西疇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廣南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出席了開機儀式,導演史鳳和以及著名影視表演藝術家牛犇等本片主創人員到場參加了開機儀式。中共廣南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芳明同志在儀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詞。最後由州委徐昌碧部長揭開了鏡頭紅布,宣布《倮.戀》正式開始拍攝。
⑨ 客家話到底有多少種啊
分類客家話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即北片(嶺北客家音系)、南片(嶺南客家音系)。北片客家話差異不小,又細分為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粵北片、汀北片;南片一般分為粵台片(包括韶南小片、汀南小片)、粵中片(包括惠城小片)、漳潮片,總稱八大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客家話節目,通常採用粵台片梅縣話播音。過去漳潮片沒有定名,粵中片則被細分為粵中片和惠州片,現經過重新調整,仍為八片,請注意。 惠城人對客家民系缺乏歸屬感,河源市水源人對客家民系卻有強烈的歸屬感,所以過去將他們分別劃為惠州片、粵中片。但事實上,惠城人卻又對河源市水源人有相當的同緣感,因此根據語音相近原則,將他們重新編入粵中片。粵中片包括惠城小片和河源小片兩部分,我們將原來的兩大片重新整合為粵中片。然而惠城小片(惠城話)與河源小片(水源話)也存在細微差別,惠城話的人稱代詞復數形式採用單字表達,水源話的人稱代詞則採用復字表達。兩相比較,惠城話和水源話都有界於粵台片(四海話)與粵語(廣州話)的特點。其中水源話的語音更接近粵語,但融入了不少四海話詞彙;惠城話語音更接近四海話,但融入了不少粵語詞彙。事實上對於一般的客家人來說,惠城話反而更容易聽懂(其實與粵台片語音更接近),水源話反而較難聽懂。但是問題恰恰在於,水源話人士卻比惠城小片人士更有客家族群認同感。 粵台片,流行范圍最廣,也稱四海話;包括韶南小片、汀南小片、程鄉小片、別溪小片、紫五小片、韓江小片、新惠小片、海陸小片、廣南小片(粵桂交)等。韶南小片屬於粵台片,是指翁源縣、新豐縣、英德市、始興縣、佛岡縣等地。粵台片,故名思義是廣東省和台灣省兩地最多人使用的客家方言音系。台灣省的客家方言「四海永樂大平安」主要為粵台片音系,唯獨源自廣東省饒平縣的饒平腔、源自福建省詔安縣的詔安腔,獨屬於漳潮片。梅縣話顯然是四海話的代表音,同時它又作為全國客家話的代表。 漳潮片過去沒有定名。包括福建省南靖縣、詔安縣、平和縣、華安縣,及廣東省饒平縣,尤以福建省平和縣的客家話最具特色,但饒平腔因為在台灣也有流行,所以較為有名。值得一提的是,廣東惠東縣、博羅縣、海豐縣、深圳市有一種 平婆話,事實上是源於福建省平和縣的客家話。 粵北片是指韶關市仁化縣、樂昌縣、乳源縣、南雄縣等四個縣。福建省的客家話原來統一劃為汀州片,或名閩客片,但事實上汀州府南部的永定縣、上杭縣、武平縣等三個縣主要流行的是粵台片語音,因此現在劃入粵台片汀南小片。汀州府北部的長汀縣、連城縣(長汀客語)、寧化縣、清流縣、明溪縣(寧化客語),雖然南北仍有區別,但汀南三縣與粵台片更為接近,因此汀北五縣重新劃定為汀北片【參考來源:長汀論壇】。 南片(嶺南客家音系)海外華僑之中使用得也較多,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很少有華僑(均位於江西省),福建省和廣東省的北片客家音系(粵北片、汀北片)華僑也較南片(韶南小片、汀南小片)少。
⑩ 《花倮民族的生活》的作文
走進廣南縣篆角鄉石碑坡,迎面撲來一棵百年老樹,正鬱郁蔥蔥的綻放著。干凈的水泥路、錯落有致的房屋,獨具特色的文化牆、文化小廣場讓人耳目一新。
近年來,在各級各部門的幫扶下,廣南縣邊遠特困少小民族彝族花倮支系布艮人們正告別貧困、迎來了幸福生活。
石碑坡,全程見證了這個少小民族的「變形」歷程。
人畜混居 無下腳之地
第一次陪同領導下村石碑坡調研,上午10:30進入村子,一眼的破敗和零亂首先映入眼簾,房屋破陋,牆垣斷殘,但見村內隔三差五的流浪著幾只不同毛色的土狗,後面跟著一群光屁股的小孩,瞬間心靈感到震撼,21世紀竟還有這樣落後的村莊?隨著腳步的深入,調研組來到一戶大門虛掩的農戶家中,調研人員推開門進入農戶家中,但見院子拴有母豬一頭,水牛一頭,小孩兩個站在院子中間,地上全是豬牛糞便,整個院子無一處乾燥之地,只得墊著腳尖向農戶家中小步前進。進到家中,只見一婦人在做飯,打開甑蓋,只見甑內清一色的黃包穀面飯,鍋中煮著點青菜,湯內見不到一點油珠,一中年男人躺於一旁床上,調研領導問之是否生病,回答未病,早上喝著點酒有點頭暈。
這就是五年前的石碑坡,目前仍在篆角鄉工作的同志如是說。經過走訪多家,才發現這種現象並非獨戶,而是全村普遍,貧困程度之深,生活條件之差、生活習慣之落後由此可見一斑。調研途中,領導的臉色十分凝重,回鄉後立即召開班子會議,要求大家對這兩個村的脫貧工作提出思路和措施,這次會議開得異常激烈,很多領導認為僅依靠鄉黨委是不可能完成這項任務的,要改變這兩個村得縣級出馬才行,最終會議達成一致意見,將此次調研形成報告材料,向縣委領導及時報告。
報告引起縣委政府高度重視,縣級主要領導多次到實地調研,於2013年將該村確定為全縣「三農」發展大規劃特困攻堅型試點村,石碑坡脫貧攻堅由此拉開序幕。
多舉並舉 解生存之艱
搞建設需要項目拼盤、資金整合。只有五指並攏,重拳出擊,才能集中力量徹底改變該村村容村貌。
找准切入點,認真核對扶持對象。全鄉全體幹部職工把認識提起來、把身體沉下去,與貧困群眾用真心提真情宣傳政策、促膝長談找根源話窮根,按照「十條」精準施策精準退出路徑制定了脫貧方案,做到家底明、路徑清、措施好,最大程度的提升貧困戶主觀能動性,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抓住關鍵點,五指並攏促建設。先後整合整村推進、一事一議、民族團結示範村、上海援建、危房改造、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讓石碑坡村83戶414名花倮群眾走上了美麗鄉村建設脫貧致富的路子。新建並硬化了村內主幹道、環村路、活動室、文化小廣場、文化牆,太陽能路燈、衛生廁等項目逐一實施。
突破難點,解決房屋建設難題。「我做夢都想不到會修得起房子。」篆角鄉石碑坡村村民張永發感慨萬分。為了讓貧困群眾早日住上安居房,實行工作隊員與掛鉤幫扶人負責制,參與農戶房屋建設,幫助群眾出謀劃策,利用金融扶持相關政策,採取「補料不補錢」的方式,解決房屋資金短缺難題。成立由主要領導作為「第一責任人」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抽調業務骨幹蹲點,對道路、渠道、人飲、電力以及住宅等工程建設進行嚴格監督管理。
力拔窮根 積發展之勢
曾經,石碑坡有一半的村民不會講漢語;今天,他們已經能夠和外來人員順利的交流。這一切,得力於教育的扶持。
不讓任何一個民族兄弟輸在起跑線上。篆角鄉從孩子抓起,在大坪完小開設花倮民族兒童班,免除就讀學生的一切費用。此外,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力培訓、組織醫生對花倮民族施行免費體檢、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政策宣傳等,極大地改善了花倮民族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種不連片、養不成群、運不出門,石碑坡村窮民困、土地匱乏,產業發展舉步維艱。篆角鄉立足村情,調整產業結構,「輸血」變「造血」,通過統一建設養殖小區,實現人畜分離,採取企業+合作社+大戶+貧困戶的模式,統一發展養殖業。整合各類培訓資源,組織開展「兩後生」學歷型職業技能培訓、動力技能培訓、貧困地區婦女家政服務等培訓工作,提高群眾收入。鄉黨委政府和當地企業、工程隊、包工頭等簽訂用工、務工協議,一律優先聘用貧困群眾,著力解決群眾增收致富不返貧。
「現在房子建起了,娃娃讀書又免書費、生活費,不要我們操心。」「這些路、養殖小區都是國家幫整的,下一步就要搞好生活,發展養殖業、種植業,改善自己的生活。」石碑坡村民滿意地說。
我們也相信,石碑坡村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