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漁業養殖宣傳

漁業養殖宣傳

發布時間:2022-05-10 05:53:23

㈠ 如何把自家漁業發展壯大

中國漁業系統將著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健康養殖、合理捕撈、保護資源、做強產業」為方向,統籌推進水產養殖業、捕撈業、加工業、增殖業、休閑漁業五大產業協調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

強化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定並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加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完善全國漁業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體系,完善水域突發污染事故快速反應機制和漁業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制度,建立健全漁業生態補償機制;保護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資源等。

㈡ 我想要一份關於農業合作社的成立步驟 還有宣傳方面的 我是搞種植業的 以後可能還要 漁業 養殖業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二章設立和登記, 第十條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有五名以上符合本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的成員;(第十四條 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以及從事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業務直接有關的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或者社會團體,能夠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服務,承認並遵守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履行章程規定的入社手續的,可以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但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單位不得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置備成員名冊,並報登記機關。第十五條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中,農民至少應當占成員總數的百分之八十。成員總數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個企業、事業單位或者社會團體成員;成員總數超過二十人的,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成員不得超過成員總數的百分之五。)(二)有符合本法規定的章程;(三)有符合本法規定的組織機構;(四)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名稱和章程確定的住所;(五)有符合章程規定的成員出資。 第十一條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召開由全體設立人參加的設立大會。設立時自願成為該社成員的人為設立人。設立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一)通過本社章程,章程應當由全體設立人一致通過;(二)選舉產生理事長、理事、執行監事或者監事會成員;(三)審議其他重大事項。 第十二條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應當載明下列事項:(一)名稱和住所;(二)業務范圍;(三)成員資格及入社、退社和除名;(四)成員的權利和義務;(五)組織機構及其產生辦法、職權、任期、議事規則;(六)成員的出資方式、出資額;(七)財務管理和盈餘分配、虧損處理;(八)章程修改程序;(九)解散事由和清算辦法;(十)公告事項及發布方式;(十一)需要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十三條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提交下列文件,申請設立登記:(一)登記申請書;(二)全體設立人簽名、蓋章的設立大會紀要;(三)全體設立人簽名、蓋章的章程;(四)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職文件及身份證明;(五)出資成員簽名、蓋章的出資清單;(六)住所使用證明;(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文件。登記機關應當自受理登記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辦理完畢,向符合登記條件的申請者頒發營業執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定登記事項變更的,應當申請變更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辦法由國務院規定。辦理登記不得收取費用。

㈢ 水產養殖業的簡介

水產養殖業是人類利用可供養殖(包括種植)的水域,按照養殖對象的生態習性和對水域環境條件的要求,運用水產養殖技術和設施,從事水生經濟動、植物養殖。為農業生產部門之一。按水域性質分為海水和淡水養殖業。按養殖、種植對象,分為魚類、蝦蟹類、貝類,及藻類、芡、蓮、藕等。中國水產養殖業歷史悠久,遠至公元前1142年(殷末周初)已知鑿池養魚,范蠡約在公元前460年著有《養魚經》,為世界最早的養魚文獻。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大力改造利用一切可供養殖的水域和潛在水域,擴大養殖面積和提高單位面積(水體)產量;開拓水產養殖的新領域、新途徑,發展工廠化、機械化、高密度溫流水、網箱(包括多層網箱)、人工魚礁、立體、間套混等養殖,向集約化經營方向發展,挖掘水產生產潛力;保護水產資源和生態環境,水產養殖業獲得較快發展。
水產養殖業是利用適宜水域養殖水產經濟動植物的生產事業。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從事水產養殖的時期較之采捕天然水產資源的捕撈業為晚。水產養殖業的出現和發展,標志著人類影響及控制水域能力的增強。

㈣ 急需一篇水產養殖的文章

業務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水產動、植物增養殖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水產養殖生產、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水產養殖開發、管理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學和水域環境學的基本理論以及水產增養殖、漁業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受到有關生物學和化學實驗教學、水產增養殖實踐性環節、微型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水產經濟動、植物增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備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

2.掌握現代生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

3.掌握水產經濟動植物的增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4.掌握主要養殖魚類、甲殼類、藻類(可選擇其中的2-3類)的人工育苗、育種和成體的集約化養殖等生產環節的技術關鍵;

5.具備內陸水域、淺海、灘塗的漁業資源和環境調查與規劃的基本方法,了解現代化養殖工程、海洋漁業和水產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識;

6.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基本知識,了解水產增養殖學、生命科學的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

㈤ 水產養殖一直是大熱門,水產養殖有哪些新模式

魚塘或水體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今年很多朋友因受疫情的影響,工作計劃有一些變化,在踏火這里有一些人則計劃今年在家裡不出外面打工了。這種情況下如果家裡有資源做水產養殖我們知道,無論那種水產養殖,水產品需要優質穩定的水體做載體,因此,要保證充足的水資源,才能夠安心經營養殖場。比如利用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稻田,溝渠等。

由於池塘內魚類飼養密度大,其投餌施肥量大,池水溶氧量往往供不應求,水質易惡化,導致魚類嚴重浮頭而大批死亡。雖然可用增氧機魚,就要學習你所養殖魚類的生活習性,適宜的環境,食物特點,繁殖特點,病蟲害預防以及針對各種病害的葯物。所以,水產品養殖,環境第一,病蟲害預防第二,食物第三,繁殖和生。

㈥ 我國在水產品養殖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水產養殖存在的問題
1.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導致水產養殖品食用不安全環境污染存在多方面因素,化肥、農葯、獸葯、生產調節劑等農用化學品的大量使用,在我國農業的可持續高速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養殖過程中濫用葯物。導致水產養殖品中葯物殘留超標在水產品養殖過程中,目前我國存在的現狀是高密度,多品種,集約化的生產方式。
3.養殖種質退化,病害泛濫。自1992年中國對蝦流行病爆發以來,水產養殖品病害一直不斷,並且蔓延到其它養殖蝦類養殖生物,使淡水養殖業蒙受了重大的損失。
4.水產飼料加工業大部來源家禽、畜牧業的基礎過渡形成,魚類飼料研究沒有國家統一標准,對魚類不同生長發育期所需的營養標准沒有統一規范。加工飼料的原料沒有國家統一檢測規范。
5.水產差殖品質量安全研究薄弱。目前我國水產養殖品質量安全研究十分薄弱,標准體系中還存在很多問題,諸如標准體系不健全與執行力度差。
6.信息不靈,市場行情不詳。養殖單位、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有一定的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敗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漁民由於信息不靈,他們尤其關注的是養什麼?怎麼養?如何銷?如何解決這三個問題,將是發展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的關鍵因素。
7.缺少品牌意識。多數養殖單位、養殖戶還沒有把水產養殖品像其他行業產品一樣樹立品牌,他們參與競爭的意識不強,單純依靠產品市場價格上揚來增收創收,而不能從加大養殖對象的科技含量、產品整體包裝來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8、生產中濫用抗生素,病原菌的耐葯性增強,新病增多,使防治更難。在實際生產中,很多養殖戶濫用抗生素、激素類葯物,是很多病原菌產生抗葯性。因此,造成抗生素的用量一次比一次大。由於這類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並發症和新病增多,病理症狀不明顯,為水產病害的防治帶來困難。同時,葯物的大量使用,葯物的殘留對人類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嚴重影響到我省水產品的出口。

㈦ 為什麼要推行健康養殖生態健康漁業生產技術有哪些

1.推行健康養殖的重要性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投喂的飼料殘餌的發酵分解、水產動物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氨氮、動物屍體腐敗的惡臭、水質的富營養化及葯物的殘留等都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污染,進而對人類健康產生重要影響。為了減少和控制水產養殖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目前主要通過生化方法消解氨氮、採用科學配製飼料及投喂技術、推行健康養殖觀念、減少用葯帶來的污染等綜合措施。因漁業水域水環境惡化而引發的病害及污染已經給水產養殖業帶來極大的危害,成為我國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中最為頭疼的問題。不但讓我國的環境綜合治理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壓力,而且使我國的水產品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的境地。歐盟曾對我國水產品實行貿易禁令,美國、日本也對我國出口的蝦類等產品發出通報,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赤潮發生,與之相應的是每年都有水產品被歐美一些國家或退回或就地銷毀,造成的損失極為慘重。因此應清醒地認識到改善水產養殖環境、採用各種有效的措施來控制污染的發生及蔓延、推行健康養殖的重要性。我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經過了「養捕之爭」後,中央對漁業要求「重點發展養殖」。1985年中央5號文件正式提出漁業要「以養為主」。1986年《漁業法》將「以養為主」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由此,中國漁業經歷了由「捕撈為主」到「以養為主」發展方式的第一次重大轉變。20多年過去了,僅局限在「以養為主」已經不能完全表達現階段水產養殖和漁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要實現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現有的養殖發展方式,關鍵就是要推進「健康養殖」。推進「健康養殖」是我國漁業發展方式第二次重要轉變的標志。2009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畜牧水產規模化標准化健康養殖」。
2.生態健康漁業生產主要技術生態、健康型的多品種混養模式。推廣生態高效混養模式和測水健康養殖技術,重點推廣池塘蟹—蝦混養、鱉—魚混養、魚—蟹混養、魚—魚混養等多元化養殖模式,池塘多品種混養技術具有餌料利用率高、排出污染水少、葯物使用量低、產品質量高和養殖經濟效益好的優點。發展「漁—農」綜合型的循環經濟生產方式。發展「漁—桑」、「漁—果」、「漁—蔬」等農業綜合型的循環經濟生產方式,建設生態型小農場,科學規劃漁農面積比例,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理念和思路。「漁—農」相結合的生產方式,使投入的物質高效利用,漁業生產產生的殘餌、糞便形成的淤泥作為農業生產的優質肥料,形成良好的物質循環鏈,對外排出的污染物極少,是今後重點提倡的生產模式。養殖水域水質調控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應用生物、化學、機械等手段調節養殖水域的水質,推廣使用微生物制劑、生石灰改善水質,配備增氧機、水泵等機械設備增氧及曝氣,加速水中物質的分解及循環,並被生物吸收利用,減少水中污染物的向外排放。天然水域的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做好各開放式水域漁業資源的增殖放流工作,在水質達到要求的水域投放以濾食性魚類為主的魚種,適當種植和養護一些水生植物,建立魚蝦草共生的可循環生態系統,增加本地水產資源種群數量,恢復水域的生物多樣性,充分利用不同魚類的食物鏈特性提高水域自凈能力。b.嚴格控制圍網養殖與網箱養殖面積,將部分投餌養殖區調整為生態增殖區,使漁業從集約化養殖向休閑觀光漁業方向轉變,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探索封閉式循環水、零廢水排放的工廠化水產養殖新技術。封閉式循環水養殖是全世界重點發展的應用現代工業技術的資源節約型養殖模式,具有高產、優質、高效、節能、環保的優點。該養殖模式是將水處理凈化與水產養殖技術充分結合,定期補充水量,基本不外排養殖廢水,是今後漁業生產發展的方向之一。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動物福利與肉類生產》

㈧ 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

第一條 為提高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護漁業生態環境,促進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水產養殖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規定。

第三條 農業部主管全國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條 國家鼓勵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發展健康養殖,減少水產養殖病害發生;控制養殖用葯,保證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推廣生態養殖,保護養殖環境。

國家鼓勵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依照有關規定申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第二章 養殖用水

第五條 水產養殖用水應當符合農業部《無公害食品海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2-2001)或《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1-2001)等標准,禁止將不符合水質標準的水源用於水產養殖。

第六條 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應當定期監測養殖用水水質。

養殖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時,應當立即停止使用;確需使用的,應當經過凈化處理達到養殖用水水質標准。

養殖水體水質不符合養殖用水水質標准時,應當立即採取措施進行處理。經處理後仍達不到要求的,應當停止養殖活動,並向當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其養殖水產品按本規定第十三條處理。

第七條 養殖場或池塘的進排水系統應當分開。水產養殖廢水排放應當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

第三章 養殖生產

第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水產養殖規劃要求,合理確定用於水產養殖的水域和灘塗,同時根據水域灘塗環境狀況劃分養殖功能區,合理安排養殖生產布局,科學確定養殖規模、養殖方式。

第九條 使用水域、灘塗從事水產養殖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有關規定申領養殖證,並按核準的區域、規模從事養殖生產。

第十條 水產養殖生產應當符合國家有關養殖技術規范操作要求。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應當配置與養殖水體和生產能力相適應的水處理設施和相應的水質、水生生物檢測等基礎性儀器設備。

水產養殖使用的苗種應當符合國家或地方質量標准。

第十一條 水產養殖專業技術人員應當逐步按國家有關就業准入要求,經過職業技能培訓並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後,方能上崗。

第十二條 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應當填寫《水產養殖生產記錄》(格式見附件1),記載養殖種類、苗種來源及生長情況、飼料來源及投喂情況、水質變化等內容。《水產養殖生產記錄》應當保存至該批水產品全部銷售後2年以上。

第十三條 銷售的養殖水產品應當符合國家或地方的有關標准。不符合標準的產品應當進行凈化處理,凈化處理後仍不符合標準的產品禁止銷售。

第十四條 水產養殖單位銷售自養水產品應當附具《產品標簽》(格式見附件2),註明單位名稱、地址,產品種類、規格,出池日期等。

第四章 漁用飼料和水產養殖用葯

第十五條 使用漁用飼料應當符合《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和農業部《無公害食品漁用飼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鼓勵使用配合飼料。限制直接投喂冰鮮(凍)餌料,防止殘餌污染水質。

禁止使用無產品質量標准、無質量檢驗合格證、無生產許可證和產品批准文號的飼料、飼料添加劑。禁止使用變質和過期飼料。

第十六條 使用水產養殖用葯應當符合《獸葯管理條例》和農業部《無公害食品漁葯使用准則》(NY5071-2002)。使用葯物的養殖水產品在休葯期內不得用於人類食品消費。

禁止使用假、劣獸葯及農業部規定禁止使用的葯品、其他化合物和生物制劑。原料葯不得直接用於水產養殖。

第十七條 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水產養殖用葯使用說明書的要求或在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員的指導下科學用葯。

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員應當按照有關就業准入的要求,經過職業技能培訓並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後,方能上崗。

第十八條 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應當填寫《水產養殖用葯記錄》(格式見附件3),記載病害發生情況,主要症狀,用葯名稱、時間、用量等內容。《水產養殖用葯記錄》應當保存至該批水產品全部銷售後2年以上。

第十九條 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技術推廣機構應當加強水產養殖用葯安全使用的宣傳、培訓和技術指導工作。

第二十條 農業部負責制定全國養殖水產品葯物殘留監控計劃,並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養殖水產品葯物殘留的監控工作。

第二十一條 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應當接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養殖水產品葯物殘留抽樣檢測。

㈨ 怎樣才能使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

由於以往的捕撈和養殖多採取無組織、粗放型、甚至是掠奪性的生產方式,這種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顯露出其負面影響,帶來了諸如漁業資源衰竭、生態環境破壞、漁業新技術引入不力等問題,這些問題又直接關繫到漁業的生存和持續發展。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興起的一種整體的、和諧的社會發展觀。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利益,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漁業生產的增長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資源的利用與環境的保護應盡可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不危及後代人的需求。從其產生的歷史背景來看,它是作為對以往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和面臨的人口、能源、糧食、資源等一系列難題的反應而產生的,是對人類傳統的單純追求產量、產值增長的發展觀的一種沉重反思。漁業可持續發展,是目前國內外漁業界共同議論的熱點。� ��可持續發展思想可概括為三條基本原則:���(1)公正性原則,強調發展應追求兩方面的公正,一是本代人的公正,即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當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並要把消除貧困作為可持續發展進程特別優先的問題來考慮;二是代際公正,即本代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2)持續性原則,其核心是指人類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因此必須約束人類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行為。��(3)共同性原則,地球是全人類的共同家園,雖然不同的國家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目標、政策和實施步驟不一定也不是唯一的,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總的目標應該為世界各國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共同遵從。 1�我國海洋漁業目前面臨的困境1.1�漁業資源日趨衰竭��主要表現為:一是漁業產量年年增長,但漁船的總體經濟效益卻逐年下降;二是有些優質魚類產量銳減;三是海洋污染嚴重,赤潮頻繁;四是海洋生態環境惡化。1.2�水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漁業水域污染嚴重,漁業資源和漁業生產受到了破壞,南海區域沿海地區每年向近岸排放廢水約30億噸,造成近海水域的污染和海洋環境的惡化。沿岸海域環境污染對漁業的影響及危害越來越嚴重,環境污染已成為我國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1.3�近海漁業作業范圍縮小��《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造成了我國近海漁業作業范圍的縮小。隨著專屬經濟區的劃定,我國近海漁業的漁場范圍將縮小,在近海漁場范圍受限制的條件下,如果不能壓縮和控制捕撈力量,勢必進一步加劇近海漁業「捕撈過度——單位產量下降——漁獲種類低齡小型低值化——資源衰退」的惡性循環。200n mile專屬經濟區確立後,世界公海的漁獲量由5%增至8%~10%,公海漁業資源面臨著過度捕撈的威脅,公海漁業的管理和限制將更嚴、更多,遠洋漁業的發展面臨著更新的問題和挑戰。 2�我國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對於我國海洋漁業來說,如何針對存在的問題,制訂切實可行的措施方案,保護和恢復各類漁業資源,以求漁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首要任務。為此,作者提出以下幾條策略。2.1�更新觀念��強化生態養殖理念,切實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環境保護意識。在廣大養殖戶和漁民間廣泛開展宣傳活動,引導養殖戶從長遠的眼光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自覺抵制破壞海洋環境的行為,強化生態養殖理念,提高他們進行生態養殖的自覺性和積極性。2.2�綜合開發��按照資源經濟替代性原則,走綜合開發之路,引導漁民合理轉移;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捕養」結構,要堅持「捕養並舉,主攻養殖」的發展方針,大力發展高產量、高效益的名特優養殖品種,提高養殖所佔的比重;實施創新生態養殖模式,切實提高綜合經濟效益;還應注重產品收獲後的加工,不斷提高水產加工業水平。擴大生態養殖規模,延長水產品產業鏈。一是積極開展技術創新,為實行生態養殖創造條件。二是進行設備創新,加快加工流通業的發展。通過技術和設備上的創新,從而真正使生態養殖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運行體系,以便提高水產養殖的整體效益。2.3�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污染和損害��可持續發展思想源於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基礎。一是控制漁船增長,實行配額捕撈制度,完善現有的休漁制度,緩解資源衰退現象,抑制捕撈能力的增長,切實鞏固休漁成果。二是控制污染海洋環境的源頭,防止污染物進入海洋環境,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保持海洋載體處於良好狀態。三是加大管理力度,從嚴打擊破壞海洋環境行為。四是加快水產養殖業內部結構的調整步伐。注重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盡量壓縮容易造成環境破壞的養殖業,加快發展環保生態型養殖業。2.4�加強漁業法制建設��實施海洋資源法制化管理。從根本上確定海洋自然資源在經濟上的具體實現形式,逐步健全海洋法律法規,通過立法,確定地方海洋主管部門作為海洋資源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與各涉海部門間協調的、具有活力的職能關系。建立健全與國際新海洋制度相適應的漁業法律體系;建立一支高素質、規范化的漁業執法隊伍;全面提高執法人員的綜合經濟素質和執法水平,嚴格執法,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增強執法手段,提高指揮和調度協同的能力。2.5�實施科技興漁戰略��科學技術可以提高漁業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漁業資源浪費、更加合理地利用和開發漁業資源,從而增進漁業資源安全;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又支撐著科技創新,技術進步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實施「科技興漁」,向科技要資源,向科技要產量,向科技要效益,是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實施漁業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手段有很多:��一是要造就一支整體素質高的漁業科技隊伍,提高參與開發水產業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加大水產科技新品種的引進、培育、推廣、應用的力度;��三是要組織開展科技攻關,發展生物技術;��四是要加強與國內外科研單位的聯系和合作,提高科研成果應用與漁業生產的轉化率;��五是推廣實用技術;��六是要完善漁業標准。��此外還應建立海洋開發研究中心,採取優惠政策引進國內外高層次海洋人才,抓好海洋科技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海洋科技人員的作用,積極開展國際間和港澳台地區的海洋科技合作,博採眾長,為我所用。��發展我國水產生物技術,要盡快增加投入強度,借鑒國外魚類生物技術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成就,利用生物技術開發生物資源、提高魚類生長速度、抗逆性和改善品質,廣泛應用基因工程疫苗,解決主要養殖對象的退化和病害問題,恢復我國養殖品種的優良性狀,調整我國增養殖業種類和結構,避免養殖品種的遺傳枯竭,實現水產生產良種化,以達到降低投入、提高產量和效益的目的,這是我國海洋漁業資源開發與利用可持續發展的高新科技手段。��21世紀將是一個高密度集約化養殖的時代,隨著水產養殖業的不斷發展,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池塘老化、水質環境污染、管理與技術滯後等諸多原因,水產動植物病害不可避免,新的病害不斷涌現,有的已呈暴發性趨勢。「水產動物健康養殖」將病害的控制與環境的改善緊密聯系起來,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研究水產動植物健康養殖的模式,加強病原、病理、傳播途徑等方面研究,對養殖生態環境、養殖模式進行優化、提供有經濟意義並可迅速推廣應用的新種質資源,推廣疫苗和免疫診斷等應用技術。「健康養殖」已成為控制水產動植物病害大規模暴發、提高水產品質量、減少水域污染、保持良好生態環境、保護水產養殖業穩定持續發展的關鍵。��為了保持和促進我國漁業生產的穩定、持續和健康發展,應運用標准化來實現漁業現代化生產,以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必須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規、管理標准和技術標准,建立我國漁業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一要完善漁業生產的環境標准;二要制訂並完善水產養殖的品種、親本和苗種質量標准以及水產養殖各個環節的技術標准或技術規范。三要制訂飼料、漁葯和病害防治技術標准。四要制訂包裝、運輸、儲存等配套標准以及進出口水產品苗種檢疫標准,並與國際標准接軌。��近十幾年來我國的海洋漁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海洋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在海洋漁業高速發展的21世紀,要確保實施我國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為漁業產業化的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條件,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並進入良性健康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1]龍華.試論我國淡水漁業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湖北農學院學報,2004.24(4)[2]王淼權.我國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農業經濟,2003.1�[3]吳敬友.加入WTO對北海漁業的影響與對策研究.調查研究報告,第51期[4]李珠江.廣東海洋經濟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思考.粵海通訊,2005.1

閱讀全文

與漁業養殖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派諾電子商務 瀏覽:562
電子商務公司工種有哪些 瀏覽:359
電子商務商業模式的內涵 瀏覽:413
什麼是網路營銷類型 瀏覽:556
計算機課培訓方案 瀏覽:444
北京聚商合一電子商務 瀏覽:917
家長教育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03
廣州芬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808
校園安全培訓計劃方案怎麼寫 瀏覽:833
網路營銷手段的分析重要性 瀏覽:587
做網路營銷好還是電銷好 瀏覽:746
黨支部建設培訓方案 瀏覽:166
網路營銷推廣買什麼書 瀏覽:820
村換屆培訓方案 瀏覽:352
時間管理培訓方案 瀏覽:695
創意營銷方案例子 瀏覽:178
項目策劃方案ppt模板 瀏覽:239
校園電子商務系統 瀏覽:576
淮安跨境電子商務試驗區 瀏覽:778
連雲港電子商務發展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