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柏坡在中國那個省那個縣
西柏坡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部。
石家莊平山縣西柏坡景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部,總面積為 16440 平方米,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黨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揮了決定解放戰爭走向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解放全中國,故有「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中國命運定於此村」的美譽。
西柏坡,這個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水土肥美。據史書記載,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於唐代,因村後坡嶺上翠柏蒼郁而得名。1935年,該村一位教書先生將「卜」改為「坡」,又因與「東柏卜」村相對而居,遂改名為「西柏坡村」。
石家莊平山縣西柏坡景區,位於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匯處,在一片向陽的馬蹄狀山坳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距華北重鎮石家莊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既適宜危機時刻向山裡撤退,順利時又便於向城市進軍。
從經濟條件來看,西柏坡村一帶村莊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灘地肥美,地寬糧豐,稻麥兩熟。聶榮臻元帥曾這樣說過:「平山縣可稱得上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較發達的農業經濟,有利於保障軍民的經濟供給,為黨中央駐地提供物質基礎。
㈡ 西柏坡精神與青春同行
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共產黨員,我有幸參觀了西柏坡。在西柏坡,我瞻仰了老一輩黨的領導人工作和生活的舊居,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會址前重溫了入黨誓詞,感觸極深。在那樣一個條件落後,交通不暢的環境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卻能運籌帷幄,指揮千里之外的人民軍隊取得了三大戰役的偉大勝利,從而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為當時黨的領導者們堅苦的物質生活條件而震撼,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不發槍,不發炮,只是發電報"就贏得三大戰役勝利的大智慧而折服,同時深感我們現在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為自己生活在當下和諧年代而慶幸。
毛澤東同志在西柏坡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了被稱之為西柏坡精神的"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這兩個務必凝結著深刻的歷史經驗,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它要求中國共產黨人要始終堅持代表人民執政,執政為了人民。要把人民的利益代表好,就必須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勤政不息,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也就是一種憂患意識,艱苦奮斗的作風則是一種堅韌不拔、奮斗不息的使命意識。從本質上講,西柏坡精神實質上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是中國無產階級在革命即將取得全國性勝利的歷史轉折時期所表現出來的既善於破壞舊世界、又善於建設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傳統和優良作風的概括和總結,又是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升華。
"兩個務必"是我們黨總結中國歷代政權盛衰興亡的經驗教訓,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的深刻反思,是老一輩共產黨人留給我們的"傳家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歷史的經驗證明,在困難的時期,中國共產黨正是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才得以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當下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和諧時代,我們的周圍的環境與當時毛澤東同志提出"兩個務必"的時代是截然不同的。那麼,"兩個務必"的精神在當代是否依然適用呢?回答是肯定的。時代雖然不同,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必須依然追求這種境界;時代雖然不同,但是我們為了達到這種境界所需要的精神卻是一樣的。胡錦濤總書記在西柏坡發表的重要講話,號召全黨同志要結合新的實際,繼續堅持"兩個務必",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記"兩個務必",對於實踐"三個代表",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今天,我們宣傳和弘揚"西柏坡精神",就必須堅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不斷開拓實踐"三個代表"的新局面,繼續保持好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使中國共產黨做好人民群眾的忠實代表,真正做到為民所信、為民所靠,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優良傳統,與時俱進。客觀的現實表明,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仍處於初級階段,以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時代常新,精神不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需要我們居安思危,繼續以"兩個務必"來要求自己。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西柏坡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脈相傳,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也是黨給所有的黨員同志們的巨大財富。西柏坡精神不僅要繼承下來,而且要傳揚開去,與時代同行。
凝望西柏坡,新中國從這里走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的精神激勵我們萬眾一心,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繼往開來。"兩個務必"將與時代同行,引導我們全面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努力實現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開創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二)
5月28日下午,河北師大的朱月龍教授向我們介紹了西柏坡的相關的歷史及概況。1948年春,毛澤東、周恩來率領中央機關離開延安,從陝北吳堡川口東渡黃河,輾轉千里,來到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北岸的一個小山村。從此,全中國和全世界都知道了西柏坡。在這里,黨中央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為新中國的誕生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備。
5月29日,我們科學研修班的學員懷著無限的崇敬和嚮往,奔赴革命聖地西柏坡,去尋覓革命先輩的足跡,了解共和國建立的歷史背景,接受革命傳統的再教育。西柏坡位於省會石家莊向西90公里,河北省平山縣西部。群山環抱中的西柏坡,依山傍水,美麗而寧靜。崗南水庫萬傾碧波如玉,柏坡嶺上遍山松柏迭翠。村裡村外綠樹成蔭,花木掩映中農舍儼然。走進西柏坡,就走進了歷史的坎坷與輝煌。史讓人感動,西柏坡的精神催人奮進。
開國元勛的舊居簡陋得讓人心酸,讓人肅然起敬。我們在這里看到的,只是一些泥磚壘砌的平房,簡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貧而節儉的生活,但中國共產黨人在這個偏僻的農村展開了一場暴風驟雨式的中國革命,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偉業,使這片沉寂的土地掀起了巨大的時代波瀾。在這里,黨中央、毛主席在這里召開了歷時兩個月的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組織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徹底扭轉了雙方的軍事對比局面,奠定了新中國勝利的軍事基礎。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不僅設計了建立新中國的藍圖和框架,而且"兩個務必"的提出,飽含著辯證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光輝。
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及時地告誡全黨,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將成為襲擊我們黨和革命隊伍的主要危險。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建立新中國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這兩個務必凝結著深刻的歷史經驗,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它要求中國共產黨人要始終堅持代表人民執政,執政為了人民。要把人民的利益代表好,就必須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勤政不息,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也就是一種憂患意識,艱苦奮斗的作風則是一種堅韌不拔、奮斗不息的使命意識。從本質上講,西柏坡精神實質上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是中國無產階級在革命即將取得全國性勝利的歷史轉折時期所表現出來的既善於破壞舊世界、又善於建設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傳統和優良作風的概括和總結,又是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升華。
"兩個務必"是我們黨總結中國歷代政權盛衰興亡的經驗教訓,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的深刻反思。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歷史的經驗證明,在困難的時期,中國共產黨正是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才得以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客觀的現實表明,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仍處於初級階段,以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時代常新,精神不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需要我們居安思危,繼續以艱苦奮斗來要求自己。
帶著西柏坡精神,我們離開了西柏坡,先輩們諄諄的歷史叮嚀將始終縈繞於耳,感謝國培給予我這次接受教育的機會,我將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我國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㈢ 關於西柏坡的一些歷史資料
西柏坡這個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水土肥美。據史書記載,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於唐代,因村後坡嶺上翠柏蒼郁而得名。
1935年,該村一位教書先生將卜改為坡,又因與東柏卜村相對而居,遂改名為西柏坡村。她地處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匯處。
在一片向陽的馬蹄狀山坳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距華北重鎮石家莊僅90公里。
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既適宜危機時刻向山裡撤退,順利時又便於向城市進軍。從經濟條件來看,西柏坡村一帶村莊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灘地肥美。
地寬糧豐,稻麥兩熟。聶榮臻元帥曾這樣說過:「平山縣可稱得上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較發達的農業經濟,有利於保障軍民的經濟供給,為黨中央駐地提供物質基礎。
(3)西柏坡宣傳片擴展閱讀:
1948年3月20日,黨中央作出了移至華北同中央工委合並的決定。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率領黨中央機關由陝西吳堡縣川口東渡黃河,告別了生活戰鬥了十三度春秋的陝北根據地,向西柏坡轉移。
3月24日到達中央後委駐地——山西臨縣雙塔村。4月11日到達了晉察冀軍區駐地阜平縣城南庄。4月23日,周恩來、任弼時等同志率部分工作人員先期到達了西柏坡,黨中央與中央工委勝利會合。
5月1日,黨中央在西柏坡開始辦公,中央前委、工委、後委即行撤銷。毛澤東因准備赴蘇聯談判,在阜平逗留了一段時間,5月26日到達西柏坡。
㈣ 西柏坡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進行戰略大決戰,創建新中國的指揮中心。
二、黨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解放全中國,故有「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中國命運定於此村」的美譽。
三、「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偉人毛主席當年在西柏坡發出的告誡,依然是每一名共產黨員的座右銘和行動指南。
四、西柏坡,作為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一個驛站,不僅僅是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勝利的見證,更是中國人民革命歷史記載的永恆,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所在。
(4)西柏坡宣傳片擴展閱讀:
西柏坡,新中國從這里走來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選定這個地方,1948年5月中旬,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駐這里,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遷入北平。從此,這個普通的山村便成為「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進行戰略大決戰,創建新中國的指揮中心。
昔日的西柏坡,只是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風光秀麗,水土肥美。據史書記載,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於唐代,因村後坡嶺上翠柏蒼郁而得名。1935年,該村一位教書先生將「卜」改為「坡」,又因與「東柏卜」村相對而居,遂改名為「西柏坡村」。
今日西柏坡,前臨碧波盪漾、水光瀲灧的西柏坡湖,後靠滿坡翠柏、松濤陣陣的西柏坡嶺。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秀麗風光。在這片革命熱土上,如今建了西柏坡紀念館、中共中央遺址、西柏坡陳列展館等景區。
在中央舊址門口首先看到的是「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碑,一道白色圍牆使中共中央舊址貌如當年。董必武同志舊居每天都第一個接待來訪者。四合院里有多種樹木,一叢月季使這個小院富有生機,一棵海棠樹和杏梅在收獲季節更令人嚮往。董必武是和劉少奇、朱德等同志一起於1947年夏初來到西柏坡的。
作為中國共產黨內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和其他中央首長一樣過著非常簡朴的生活,睡的是農家土炕,鋪的是延安大生產時織的早已多處破損的舊毛毯。炕上放著一架引人注目的紡車。早在延安時期,其夫人何蓮芝就是紡織能手,曾被評為邊區的勞動英雄,到西柏坡之後,她仍堅持紡線。
建國後,何蓮芝曾幾次到西柏坡,並曾重新操起這架紡車。她回憶說,董必武在西柏坡有一次學紡線,顧得上拉線,卻顧不上搖紡車,紡出的線粗細不勻。當時他曾隨口吟道:「捻手巴掌握手拳,看著容易作事難。」
劉少奇同志當時是董必武的鄰居,剛來時中央工委住在村子的東頭,為了少佔民房,劉少奇同志和朱總司令合住在一個擁有前後院的農舍里。劉少奇同志住前院,總司令住後院,院里種有桃樹、梨樹和棗樹。劉少奇同志以身作則,艱苦樸素,辦公室里的文件箱是他從延安帶到西柏坡,後又帶到北京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在全國土地會議上的報告》等重要文件和手稿就存放在裡面,同時也是他的衣箱。
在劉少奇同志舊居東側,毛澤東舊居西邊有四間北房,它就是當年的軍委作戰室。楊尚昆同志1984年題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鑲嵌在門口。屋內牆上掛滿了軍用地圖,緊靠其後的柏坡嶺上掛有一個警鍾。
可以想像在當年大決戰的日子裡解放軍總部是何等繁忙!朱總司令、周副主席等首長經常到這里聽取匯報,或分析戰局、發出指示,或是提出作戰計劃呈送毛主席,而作戰室里的擺設竟是如此簡陋,只有三張大辦公桌和十幾把木凳。所有這些,就連在淮海戰役中被俘的原國民黨第十二兵團司令黃維1975年看過西柏坡後也感慨不己,欽佩至極。
毛澤東同志舊居是前後兩個小院。前院有一個磨盤和豬圈,當年毛澤東同志不讓拆掉這些東西,他說我們走後老百姓還要用。楸樹下磨盤旁即是毛澤東同志夏天納涼的地方,也是和戰友們工作的場所。後院四間北房是毛澤東的寢室和辦公室,裡面的沙發、茶幾、辦公桌、台歷、書架、火盆等實物再現著他儉朴的生活。
㈤ 求電影《西柏坡》觀後感。要求600字左右。初二水平
西柏坡觀後感 西柏坡這個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壯麗詩篇的聖地,我只在教科書上神往過。2010年9月18日,我卻作為參觀學習團的一員有幸成為參觀者之一。回顧黨在西柏坡工作奮斗的那段歷史,緬懷老一輩革命家豐功偉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正是我們一行的目的。
西柏坡位於太行山東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嶺下一個極為普通的小山村。60多年前,一代偉人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這里縱橫捭闔,運籌帷幄,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迎來了共和國的黎明,她是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這是一片紅色的美麗的讓人深深眷戀的熱土,是和井岡山、遵義、瑞金、延安齊名的五大革命歷史紀念地之一,她的名字早己連同一個偉大的政黨、一個強盛不衰的共和之國,震徹寰宇。
據介紹,劉少奇、朱德率領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落戶在這里前後不到兩年,毛澤東轉戰於此也只有短暫的10個月。我們在這里看到的, 也只是一些泥磚壘砌的平房,簡陋得近乎「原始」的家舍,清貧而節儉的生活,但中國共產黨人在這個偏僻的農村卻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偉業,雕刻在中國歷史年輪上的則是閃爍著時代光芒的深刻痕跡。更可貴的,是人們在這里還可以從留存的文字和資料中聽到一些巨人曾經發出的聲音,就像先輩們諄諄的歷史叮嚀,始終縈繞於耳,久久難以磨滅。
西柏坡不僅僅只是一個歷史地理名稱,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西柏坡精神體現的是一種非同尋常的歷史必然;包涵著的是與時俱進的進取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展現著的是實事求是和艱苦奮斗的優良革命傳統。西柏坡精神產生在一個特殊的革命時期,是被實踐證明過的真理,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恆的,成為了億萬中國人民心目中的「聖地」,正如一句對西柏坡的介紹所說:「盡管它沒有故宮館藏文物那樣價值連城,沒有臨潼兵馬俑的雄偉壯觀,但因為它的精神和力量而顯得十分偉大。」
西柏坡精神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升華。一種革命精神一旦形成,就會轉化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具有長久的影響力。革命精神一脈相承的特點,決定我們在概括西柏坡精神時,應著眼於繼承、發揚、發展、創新。所謂繼承和發揚,就是看黨中央在西柏坡這個歷史階段,有哪些老的、好的傳統和精神發揚光大了;所謂發展創新,就是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哪些是新產生出來並形成巨大影響力的思想作風。繼承和發揚了的革命精神,發展創新了的革命精神,結合起來才是構成西柏坡精神的全部內涵。
西柏坡以它獨特的歷史地位,記錄了中國革命從艱難曲折走向勝利的過程,它所代表的那種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革命精神,成為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種精神財富。西柏坡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樣,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將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振興中華而拼搏奮斗的精神支柱。
在新時代的發展形勢下,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宣傳和弘揚西柏坡精神,並將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付諸現實工作中去。
「創新引領未來」不正暗合著「傳承和發揚」的西柏坡之魂么!
㈥ 求西柏坡首映的的整部視頻網址....
鏈接:https://pan..com/s/1ehIBDIfFHTuAHk2ciEtrjg
《西柏坡》是王加世、陸成法執導,姜昆、劉純燕、李揚等主演的動畫電影,於2011年5月26日上映。該片以兒童團員和革命後代挫敗敵人偷襲西柏坡的行動為情節主線,講述了發生在這一革命聖地驚天動地的故事。
㈦ 西柏坡是五個革命聖地之一,他的歷史是什麼
太行在山下,在滹沱河邊有一個小山村,它的名字叫西柏坡。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曾榮獲「抗日模範村」的稱號。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到來,使這里一度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1973年,當周恩來與人談起西柏坡的歷史地位時,他深情地說:「西柏坡是毛主席和黨中央進人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指揮三大戰役在此,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此。」這是對西柏坡歷史地位的最權威評價。在中國革命史上,西柏坡與井岡山、瑞金、延安齊名,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四個「紅色大本營」之一。
㈧ 西柏坡觀後感
西柏坡觀後感
這次,我校組織學生參觀了革命聖地西柏坡。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縣西部山區的一個小山村,50多年前,一代偉人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這里縱橫捭闔,運籌帷幄,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迎來了共和國的黎明,她是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這是一片紅色的美麗的讓人深深眷戀的熱士,是和井岡山、遵義、瑞金延安齊名的五大革命歷史紀念地之一,它的名字是早己連同一個偉大的政黨,一個強盛不衰的共和國,震徹寰宇。
西柏坡位於太行山東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嶺下一個極為普通的小山村。在新中國的歷史上,西柏坡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方。正是西柏坡見證了中國革命最重要的一個轉折時期,也正是在西柏坡產生了偉大的西柏坡精神。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曾在這里領導了席捲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偉大的革命實踐產生精髓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博大精神,內涵豐富。西柏坡精神體現的是一種非同尋常的歷史必然;包涵著的是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與勇於創新的精神;展現著是實事求是和努力奮斗的優良革命傳統。西柏坡精神產生在一個特殊的革命時期,是被實踐證明過的真理,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恆的。在新時代的發展形勢下,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宣傳和弘揚西柏坡精神。將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的寶貴結晶付諸於現實工作中去,有助於我黨在新形勢下更好的緊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完成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經受作為執政黨所面臨的各種考驗和挑戰,推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盡管黨中央駐守於西柏坡的時間不長,劉少奇、朱德率領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落戶在這里前後不到兩年,毛澤東轉戰於此也只有短暫的10個月。我們在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磚壘砌的平房,簡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貧而節儉的生活,但中國共產黨人在這個偏僻的農村卻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偉業,雕刻在中國歷史年輪上的則是閃爍著時代光芒的深刻痕跡。更可貴的,是人們在這里還可以從留存的文字和資料中聽到一些巨人曾經發出過的聲音,就像先輩們諄諄的歷史叮嚀,始終縈繞於耳,久久難以磨滅。
今日西柏坡,己經變得相當美麗,那麼在今後將會如何呢?我想,不容置疑,這顆全國人民的掌上明珠,一定會更加璀琛絢艷,更加光華四射,而我們偉大的祖國,也必將以更加昂揚的步伐飛躍前進,以更加光輝的成就,矚目於世界,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當我們離開了西柏坡,坐在飛馳於現代化高速公路的大客車上,學生和老師們陷入了沉思。西柏坡的叮嚀,哺育了千千萬萬具有鋼筋鐵骨的戰士,至今還昂首挺胸地在神州大地戰斗著;歷史和現實也無情地告訴我們,那些視西柏坡的囑托為「耳旁風」而背叛事業的匆匆過客們,已經或將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回顧共和國走過的不平坦道路時,深深地感到,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兩個務必」,永遠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排除萬難,不斷奪取新的勝利的保證。
㈨ 西柏坡在哪裡
西柏坡在石家莊平山縣西柏坡景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部,總面積為 16440 平方米,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黨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揮了決定解放戰爭走向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解放全中國,故有「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中國命運定於此村」的美譽。
西柏坡,是我國革命聖地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遷入北平。
(9)西柏坡宣傳片擴展閱讀:
西柏坡,這個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水土肥美。據史書記載,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於唐代,因村後坡嶺上翠柏蒼郁而得名。1935年,該村一位教書先生將「卜」改為「坡」,又因與「東柏卜」村相對而居,遂改名為「西柏坡村」。
石家莊平山縣西柏坡景區,位於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匯處,在一片向陽的馬蹄狀山坳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距華北重鎮石家莊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既適宜危機時刻向山裡撤退,順利時又便於向城市進軍。
從經濟條件來看,西柏坡村一帶村莊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灘地肥美,地寬糧豐,稻麥兩熟。聶榮臻元帥曾這樣說過:「平山縣可稱得上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較發達的農業經濟,有利於保障軍民的經濟供給,為黨中央駐地提供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