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殘缺的美
殘缺也是一種美, 春天因沒有果實才有了花的璀璨, 夏天因少了涼爽才有了火一般的熱情, 秋天因少了綠色才有了紅葉的燦爛, 冬天因少了生氣才有了雪的潔白。 早晨因太陽沒有升起才有了晨曦, 黃昏因太陽落山才有了夕陽, 晚上因有圓缺才有了月牙, 下雨因有了雨滴才有了傘朵, 霧天因少了陽光才有了朦朧。 愛情因有了碰撞才產生激情, 生活因有了困苦才知甘甜, 工作因有了矛盾才獲得成功, 維納斯因有了斷臂才登上藝術高峰, 我的學生也因少了睿智才更顯純情。 事物本身都是殘缺的, 然而殘缺更顯其美的質朴。 完好無損、十全十美, 只是一種虛幻的夢境。 如果所有的都那麼完美, 那麼好與壞,美與丑,幸與不幸, 就都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只因為殘缺也是一種美, 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美的形式的紛呈。 愛他們吧, 智殘不是他們的過錯, 是因為上帝的不公! 愛他們吧, 拋棄他們是在褻瀆自己的心靈! 讓我們都來做一棵大樹, 為他們的生活撐起一片愛的綠蓬。 參考資料: http://www.diarybooks.com/diary_public.asp?id=421521&user_id=67134 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創作者創造藝術品的原意時想要得到完美,這個完美可以粗淺地理解為完整,最早(n千年以前)他們對於所謂殘缺美並不是很能融會貫通。當他們的作品留下來之後,經過自然與人為的化損,在後人看起來有一種非常的美,這就像原本滑潤的碑刻在風蝕斑駁中體現出了蒼勁渾厚的美,斷了胳膊的MM增加了另一種說不出的美。其實這種所謂的殘缺美只是人們心裡對「完美」的追求的一種表現,注意,這里的完美不是完整,因為人的審美腦瓜已經經過幾千百年的進化了,他們看到不完整的筆畫,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填補完美,看到沒了胳膊的MM也掏空自己的腦袋想裝上去,當補不出來或裝不上去的時候,他就感嘆說:唉,太美了,太讓人想像了,怎麼想都想像不出,這件藝術品真是太藝術了。於是後來的人們或許是真的看到這裡面體現出了一種美,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們的想像力來使自己的作品完美;亦或有些人為了取巧,把東西弄殘了來彌補自己功力與思想的不足。也就有了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殘缺美。 殘缺有美有不美,美的如上所說,不美的,如圓明園,它或許更多地是一種心情、心理上的缺憾吧。從這里也可知道,欣賞殘缺美你得知道缺了什麼,不知道缺了什麼很難覺得作品美。就像一位書法家看到敦煌殘紙,它會想像出一筆一畫的動勢,普通人則只當是殘字而已;一個不了解中國文化審美的人看到圓明園,他只能看到一堆瓦礫,美從何來?而熟悉中國文化審美的人看時則可填補出所缺的東西,了解這一段慘痛歷史的有愛國心的中國人看圓明園,當又是另一種心情。這不知算不逄殘缺美,但說是殘缺的力量應該不過分。
『貳』 辯論--殘缺是一種美
上帝給了你美麗的容貌,卻不給你博大的思想;上帝給了你高深的智慧,卻不給你健康的體魄。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榮辱相依,福禍相倚。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
但這也並不妨礙我們創造美,欣賞美,因為殘缺也是一種美。
一說到殘缺美,人們就會立刻想到斷臂維納斯。
公元1820年,在希臘的米洛斯島上,愛和美的女神維納斯帶著震撼人心的殘缺重返塵世。斷臂的維納斯因其斷臂在帶給人們些許缺憾時,更多的卻是把充滿無邊想像,「包孕著不盡夢幻」的具有崇高美學價值的缺陷留給人們,引得一些人對這種殘缺美的激動和敬重甚至到了一種不可遏止的狀態。
無庸置疑,人們鍾情於斷臂的維納斯固然包含著對美的深刻挖掘和理性思考,但更多的是人們一種社會心理的折射。人們往往對已經得到的東西不知道珍惜,而當它一旦失去的時候,才突然發現它的價值。因此,殘缺美說到底是一種空白美,是一種模糊美。
殘缺是一種客觀存在,是自然產生的不幸,是敗筆之作。譬如一件染上污跡的書法作品、一件撕去半幅的繪畫作品或一件打去一角的工藝品。
但殘缺是完美的對應物。殘缺所帶給作品的並不是優美的展示,而是與美的強烈對比。書法中的「布白」,篆刻中的「殘邊」,都是典型的殘缺造境。清人王國維在談及竟境時指出:「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的兩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於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之故也。」
殘缺可以帶來美。斷臂維納斯是世人公認的殘缺美,但美的不是殘缺,而是對殘缺無可奈何的嘆息。斷臂維納斯帶給人們的是遐想美,是人們對完美的追求。
殘缺可以得到美。「月有陰晴圓缺」,月亮的殘缺表現出一種過程美。月亮經歷了由殘缺到圓滿的過程,人們便得到一種追求圓滿的享受。
殘缺可以創造美。聾啞人演出的《千手觀音》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但它所帶給人們的是殘疾人所表現出來的超常的表現力和幕後的艱辛,更多地是人們對演員的驚嘆和演技的贊許;齊達內在義大利世界盃中,那場最後的比賽,那個最後的動作——頂馬特萊奇,又何嘗不是一種殘缺的美呢?而被世人稱做絕妙的愛情——《梁山伯與祝英台》、《羅密歐與朱莉葉》、《泰坦尼克號》,也正是因為擁有著殘缺的結局,才讓人去體味,遐想……
滿月固然賞心,但月牙兒又何嘗不美麗?陽光固然燦爛,但星辰又何嘗不美麗?大樹固然挺拔,但小草又何嘗不美麗?
殘缺,也是一種美。它使痛苦者的心靈得到升華;它使寂寞者托起心靈的月亮;它使矛盾者感悟到真理。
咖啡沒有加糖,是一種殘缺,但這樣的殘缺卻更容易使人嘗到甜美;聽不到,說不出是一種殘缺,但這樣的殘缺才使生活更加美麗;失敗是一種殘缺,但這樣的殘缺使人更加珍惜成功的短暫美麗!
『叄』 關於殘缺的美的例子
殘缺與美的關聯使人們很自然的想到斷臂維納斯。盡管維納斯是殘缺的,斷了一隻手臂,仍凝聚了人體形象美的魅力,"人體由於力,或者由於它的美,可以喚起種種不同的意象"。①它即表現出了對健康、勻稱、和諧充滿活力的形象美的嚮往和歌頌,又表現出對人的生命,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類的熱愛。殘缺的維納斯畢竟是令人遺憾的,藝術家們試圖讓其完美無缺,續接的手臂或舉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實,諸多方案均不理想,最終放異至善至美的舉動,保留了維納斯的殘缺----人們發現殘缺本身也是一種美。
斷臂維納斯所表現的是一種美的殘缺,是對有著無窮魅力遺憾之餘的感嘆。而二胡曲《二泉映月》所帶給人們的卻是一種由殘缺創造出來的震撼之美,是在殘缺的逆境中走出輝煌。如果說前者是殘缺的形象美,而後者則是殘缺的內在美,前者是美的殘缺,後者是殘缺的美。
《二泉映月》原非此名,鄉親們稱之為"依心曲"作者阿炳自稱"自來腔",在酒肆茶樓掛牌賣唱時也曾稱之為"惠山二泉"。《二泉映月》是一九五0年,揚蔭瀏、曹安和在無錫為阿炳錄音時,阿炳參照《聽松》(阿炳的另一首二胡曲)在現場起的名。賀綠汀曾言:"《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它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是描寫《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②賀綠汀所言是正確的,結合阿炳的身世,聯想《二泉映月》曾有的三個名字,"依心曲"、"自來腔"、"惠山二泉》,不難看出:鄉親們稱之為"依心曲"認為是阿炳從心裡流淌出來的曲子,阿炳自稱"自來腔"是自本就要說出的心中的苦衷,"惠山二泉"恰恰是表述了阿炳對光明的渴望。誰能還給阿炳一雙明亮的眼晴,唯有惠山二泉在阿炳心中成為無邊的遐想。惠山二泉本是"天下第二泉",而在阿炳心中它變成了兩個泉,兩個映著月光的清徹明亮的眼晴。
阿炳在無錫雷尊殿長大,他的實名叫華彥鈞,其文為道觀中民樂高手,尤其琵琶最精。阿炳自幼隨父學習音樂、竹笛、二胡、三弦、琵琶,打擊樂器無所不精,技藝在青年時代就已成熟。後來家庭敗落,加之身體多病,被趕出道觀,不久眼疾無治,雙眼失明,走上街頭賣藝。對一個盲人, 人們更多的是同情,是對社會醜陋現象的感慨,阿炳賣藝的形象絲毫引不起人們美的感受,但阿炳的琴聲卻喚起人們的共鳴,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美的震撼。這種美的震撼產生於殘缺的形象外表,創造了殘缺的藝術行為。這種創造出來的殘缺美與形象的丑是那麼的不和諧,是那麼遠,卻又那麼近,美的琴聲發自內心,流於心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作為一個自然人,阿炳是殘缺者,他雙目失明,清瘦病態的臉龐上永遠掛著一付墨鏡,破舊的長衫相依著心愛的二胡、琵琶,一年四季,無論是萬木復甦的春天,還是烈日炎炎的夏季,無論是秋高氣爽的秋月,還是寒風凜咧地冬日。一根探路的竹桿沒有變化的敲打著無錫街巷的石板路,告訴人們一位盲人走過來了,他永遠呆在這黑暗的世界裡。
作為一個社會人,阿炳是心靈至美者。"形象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③阿炳眼瞎心明,身殘而心靈至美,是真君子。古羅馬哲學家普洛丁指出:"美也就是善,從這善里理性直接得到它的美。在美後面的我們把它叫做自然的善,美是擺在善前面的。美是理式所在的地方,善在美後面,是美的本質"。④阿炳的美蘊藏在他的琴聲里,他賣藝不行乞,受贈不言謝,餓死不媚俗,他的琴聲從不為利益所動,他的琴聲是正義之聲,是真、善、美之聲。
作為一個音樂,他給人們留下了巨作----《二泉映月》。阿炳自幼在道觀中長大,道家樸素的自然辯證法思想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阿炳的世界觀,天人合一。對立平衡的觀念也無不進入阿炳的藝術創作。在阿炳的心中,世上萬物有圓有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分為二,變幻無窮。阿炳因殘缺而彌補,因彌補而得全,在《二泉映月》中,他彌補的天衣無縫,創作出天人合一的竟境。人們只看到飛針走線,卻理不出一絲一縷的痕跡,人們只聽到剪走刀飛,卻尋不到一邊一角的殘缺,所有的只是變化中和諧的旋律,空曠的天籟之音。
上天似乎是不公的,從小在道觀中長大的阿炳從小就失去母愛,世俗的偏見使他親生只能當做養子認,道觀的惡習逼他遠離道場,幾乎所有年輕人的不幸都集中壓在了他的身上。苦難遠不止這些,生活的窘迫又奪取了極具音樂天賦青年的雙眼,從此在黑暗的世界又喪失了最後一點光明的希望。世道的不公讓阿炳的行動更加的不自由,行走中樂器失去了支撐,從此二胡上多了根繩子,它將二胡與阿炳連在了一起,多了根繩子的二胡和阿炳,使行走中飄出的琴聲多了股被束縛的壓抑。
上天終究是公正的,"天不絕人心絕人"。昔日活潑好動的阿炳從演藝的喧鬧中跌入黑暗的寂靜世界,使阿炳受盡了生活的磨難和心靈的洗禮,現實世界的光明與黑暗一起融入屬於他自己的音樂世界,失明的雙眼化為惠山二泉,他用心中的雙眼,冷觀時世艱辛,笑覽世態炎涼,將生活的全部感受都注入琴聲,他用頑強的生命力和倔強的抗爭力支撐起二胡的身姿,奏出貌似殘缺卻洋溢著美倫美幻的《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的殘缺美,表現在作品獨特的演奏手法和獨特的韻味。阿炳在雙目失明之後,走路須人引領,邊走邊位。即使在茶樓酒肆也往往是站立演奏,無奈的演奏姿勢,使得阿炳不得不採用適合站立演奏的技法,從而形成不同於正常人的演出手法。阿炳大多是將二胡掛在身上,演奏時換把不方便,他常常是一整段音樂在同一把位演奏,一個手指可以將幾個音奏出,換把時略有停頓。這即是直立演奏的特點,也是音樂風格的特點所在。《二泉映月》定把滑指,空弦音運用的很多,獨特的演奏手法,鬼斧神工地增添了樂曲的空曠感和滑指的獨特韻味。人們不但沒有感到絲毫的不舒服,反而覺得是難以替代的絕妙,是難以想像的神來之筆。
殘缺不是美。殘缺是一種客觀存在,是自然產生的不幸,是敗筆之作,是粗心大意的破壞。誠想有誰會將一件完整的藝術品故意造成殘缺。比如:將一件書法作品染上污跡,將一件繪畫作品撕去半幅,將一件工藝品打去一角,或者將斷臂維納斯再載去一隻手臂,如果有那一定是心理變態,是對美的仇恨和嫉妒。《二泉映月》也如此,沒有人對阿炳的失明感到美,也不會對阿炳行走艱難的邊走邊位的形態叫好。所有的是對盲人的同情和演奏艱辛的感嘆,殘缺是阿炳的不幸,街頭賣藝是他的謀生手段,邊走邊拉造就了獨特的演奏手法,創作出"二泉映月"是阿炳音樂天賦和強烈謀生慾望所致,缺一不可,恰到好處。
殘缺不是美,殘缺是完美的對應物。殘缺所帶給作品的並不是優美的展示,只是殘缺與美的強烈對比才產生美。書法中的"布白",篆刻中的"殘邊",都是典型的殘缺"造境"。清人王國維在談及竟境時指出:"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的兩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於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之故也"⑤篆刻中古印的殘印邊緣的破損所表現出來的古拙美,已為人們所推崇,即使是新治印,也有擊邊的程序。書法中的"計白當黑"就是把空白作為一種表現因素,虛實,黑白的處理是作品意境的結構,使作品產生一種空靈,含蓄的魅力。試想如果沒有了這些"擊邊""布白"的殘缺,而是整齊化一,天地比齊的布局,又何來生動的感受,殘缺更鮮明地表明了主題。《二泉映月》優美、和諧的樂聲,從一個雙目失明,手法怪異的藝人手中奏出,這是一個極大的反差,絕妙的挑戰。阿炳所創造的竟境絕非造境,也不是一時的乘興而"作",而是心靈深處情緒宣洩的"寫境"之作。
殘缺不是美,但殘缺可以帶來美。斷臂維納斯是世人公認的殘缺美,但美的不是殘缺,而是對殘缺無可奈何的嘆息----假如不殘缺會更美。維納斯帶給人們的是遐想美,是人們對完美的追求。人們多次進行這種舉動,為維納斯接了多個斷臂,結果均不理想,只好保持現狀,並不是講殘缺了好,而是人們心中有無數個完美的維納斯,對那隻斷臂有更高的要求,斷臂帶給人們無盡的美的遐想。同樣阿炳的殘缺表現在《二泉映月》中時,我們明顯的感到不正常,獨特的指法,異常的把位,帶給我們不同尋常的音色,這音樂是新奇的,在常音中從未出現過,但你對此又絲毫改變不得。一旦改變了這貌似殘缺的技法,也就失去了獨特的韻味,"有我之境"則"無我自境",殘缺改為完整則面目全非。
殘缺不是美,但殘缺可以得到美。月亮的殘缺表現出一種過程美。"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從銀鉤倒掛的彎月,到玉盤高懸的圓月,月亮經歷了由殘缺到圓滿的過程,人們得到一種追求圓滿的享受。藉助於月亮的圓缺,將這一自然現象演繹為社會現象。更多的借物擬人,寄託人們的情感。阿炳《二泉映月》的泉中月,陳振鐸《弓橋泛月》的橋邊月,古人《漢宮秋月》的宮中怨月,天華先生《月夜》下的無奈之俗月,的民間俗月,一輪皓月當空,訴不盡的深情,講不盡的話語,"今月曾經照古人",月的殘缺絲毫沒有減少人們對它的情感信任,而是將此做為事物發展的必然,是過程中的正常展示。
殘缺不是美。但殘缺可以創造美。《二泉映月》所表現出來的美就是因殘缺而創造出來的美。聾啞人演出的《千手觀音》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但它所帶給人們的是殘疾人所表現出來的超常的表現力和幕後的艱辛,更多地是人們對演員的驚嘆和演技的贊許。《二泉映月》則不僅僅是因為這是盲人創作的作品,世上盲人何止千萬,盲藝人也不乏技藝精者,但只有阿炳創作出了《二泉映月》這樣感撼世界的樂壇佳作。它不同於維納斯的"殘缺遐想美",也不是書法,篆刻作品中的"殘缺對比美",更不是月亮的"殘缺過程美",《二泉映月》是由殘缺而創作的"殘缺創作美",改變了殘缺的不足,化短為長,如同一塊玉料,大小、輕重、凸凹、色別等終有差異,"觀玉十年,動工一時",《二泉映月》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神來之筆,是由殘缺的無奈而升華為美妙的殘缺美。
殘缺不是美。阿炳殘缺的不僅是失明,而是家庭的肢離破碎,故土的倫陷屈辱,道觀的拋異世人的鄙視,這些都構成阿炳後半生的悲劇色彩。沉重深厚的悲劇意識壓在充滿多愁善感的阿炳身上。中國歷來有東西南北諸調都來源於同一個悲劇故事之說"凄涼的東音,懷鄉的西音,思親的南音,離別的北音。"⑥東西南北都是悲音,除了標明悲劇是個永恆的主題外,也為阿炳的殘缺,為《二泉映月》的殘缺美做了很好地解析:即有遭拋棄的恨,又有離別的苦,即有懷鄉的情,又有怨世的憤,都是圍繞著人的失和落為內涵,表述了作者內心情感的復雜和關系的錯綜,與其說《二泉映月》風景如畫,不如說是阿炳心中悲怨蘊織。
殘缺不是美,殘缺出於無奈。斷臂維納斯終究還是不斷臂的好,阿炳的失明也畢竟是人間悲劇,《二泉映月》流淌出來的苦水仍是不如惠山二泉照的月光美。《二泉映月》說到底是無奈之作,是阿炳的求生之舉,這反映了阿炳自強自立的人生觀,更多地展示了阿炳深厚的藝術功力和音樂創作天賦。阿炳的時代,二胡的內弦一般用二弦,外弦用子弦,而阿炳卻多用老弦,用阿炳自己的話講:"可以用的久一些。"阿炳用起來,演奏內弦高把位時竟毫無噪音,這是常人所不能的,顯示了阿炳極高的功力。阿炳行走,站立演奏多有不便,在演奏中多以短弓見長,縮短行弓距離,保持了運弓的力度,演奏風格細膩深刻,純朴蒼勁。由於是直立演奏,琴筒無支撐,給換把定位造成困難,阿炳採用常滑指與一指伸展滑音,給音色增添了獨特的韻味。老弦,短弓見長,定把滑指,正是這些正常人所不為的殘缺之舉,為我們演繹出了《二泉映月》。殘缺的無奈是有限的,而創造的有為是無限的,阿炳帶給人們的正是他自殘缺中創造出來的震撼人們心靈的美,殘缺的悲情美。
殘缺不是美,阿炳是不幸的,阿炳在黑暗中遠離了我們。殘缺創造了美,我們是幸運的,阿炳為我們留下了永遠的月光。阿炳用殘缺創造了美,使我們絲毫感覺不到《二泉映月》的殘缺。《二泉映月》是完美的,它甚至沒有給後人留下一絲改動的空間----因為它是由殘缺創造出來的美。"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天上如此,地上如此,《二泉映月》亦如此。
『肆』 "殘缺美"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從西方引進的"殘缺"怎樣才能上升到"美",和崇高庄嚴有關嗎
不是引進的
中國有句話叫「抱殘守缺」古人認為殘缺的東西記載了歷史,與記憶
殘磚碎瓦,古廟破鍾,生命的破碎……
有的人認為是變態,但美在人心理
那一種美是一種震撼~
只要他帶給你心靈的震撼,就是美的~
你可以看看《破碎的美麗》
『伍』 殘缺之美是什麼意思
其實要看你怎麼理解了,有很多種殘缺,其實就是不完善,或稱美中不足。當殘缺存在於美的整體中、折射出美的內涵時,局部的缺陷恰好襯托出整體的熠熠閃光,由此構成的殘缺之美,卻可給人以獨特的審美享受。
原因何在?殘缺之所以為美,因其體現了真實和個性。人或事物不可能盡善盡美,「白璧」與「微瑕」往往結伴而行,惟其殘缺才能真實反映本來面目。關雲長「走麥城」的敗績,正如他「過五關斬六將」的輝煌經歷一樣,惟有其人才能鑄成如此缺憾。可見殘缺之美最能反映人或事物的鮮明個性特徵。
殘缺之美如同愈嚼愈有味的橄欖,發人深思,倘若把現實想像得過於單純而美好,稍遇挫折就易於一蹶不振。古詩說的好:「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沉舟」、「病樹」的美學意義,就在於向世人昭示了「千帆過」、「萬木春」的光明前景:在不完善中追求完善,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在把握現實中創造未來,在對缺憾的超越中擁抱新的生活。
『陸』 如何懂得欣賞殘缺的美
從某種意義上說,「殘缺」就是人生,人生也許正是因為帶有某些缺陷才顯得更真實。殘缺並不可怕。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在殘缺中欣賞美,品味美,創造美。
假如給你一枚硬幣,你如何想辦法將世界遮起來。答案很簡單——把那枚硬幣放到眼前。很多時候,我們正是把自己的缺陷放在了眼前,導致自己不見天日。
上帝給了你美麗的容貌,卻不給你博大的思想;上帝給了你高深的智慧,卻不給你健康的體魄。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榮辱相依,福禍相倚。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但這也並不妨礙我們創造美,欣賞美,因為殘缺也是一種美。
一個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圓想要找回一個完整的自己,於是到處尋找自己的碎片。由於它是不完整的,因此滾動得非常慢,從而領略了沿途美麗的鮮花,它和蟲子們聊天,也充分地感受陽光的溫暖。它找到許多不同的碎片,但它們都不是它原來的那一塊,於是它堅持著找尋……直到有一天,它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碎片。然而,作為一個完美無缺的圓,它滾動得太快了,錯過了花開時節,忽略了蟲子。當它意識到這一切時,它毅然舍棄了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碎片。
也許正是失去,才讓我們完整;也許看似殘缺,有時卻是一種完美。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雖然上臂殘缺,但她的立姿依然優美絕倫:她側身而立,重心落在右腳,左腿微微抬起,兩腳正好成丁字步,顯示了其「全部貞靜羞怯的美和嫻靜動人的魔力。」正因為其殘缺,所以成就了另一種美麗。
殘缺不是美,但殘缺可以帶來美。斷臂維納斯是世人公認的殘缺美,但美的不是殘缺,而是對殘缺無可奈何的嘆息。斷臂維納斯帶給人們的是遐想的美,是人們對完美的追求。
殘缺不是美,但殘缺可以得到美。「月有陰晴圓缺」,月亮的殘缺表現出一種過程美。月亮經歷了由殘缺到圓滿的過程,人們便得到一種追求圓滿的享受。
殘缺不是美,但殘缺可以創造美。聾啞人演出的《千手觀音》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但它所帶給人們的是殘疾人所表現出來的超常的表現力和幕後的艱辛,更多的是人們對演員的驚嘆和演技的贊許。
曾有位女孩有一副婉轉動聽的歌喉,但卻長著一口齙牙,十分難看。
有一次,她去參加歌唱比賽。在台上表演時,她總是有意識地去掩飾自己難看的牙齒。這樣一來,她的表演讓評委和觀眾們都覺得好笑,結果以失敗告終。
長了一口齙牙,應該說是一種缺陷。如果你只盯著自己的缺陷,那它只會告訴你,自己是多麼的不完美,是多麼的不幸。可是如果把缺陷從眼前挪開,站遠了去打量,這種缺陷有時卻可以成為優點。
賽後,一位發現了這位女孩出色音樂內質的評委在後台找到了她,很認真地告訴她:「你會成功的,但是你必須忘掉你的牙齒。」
後來,在這位評委的幫助下,女孩慢慢忘記了自己長著齙牙的生理缺陷。在一次全國大賽中,她的極富個性的表演令所有的觀眾評委都為之傾倒。她終於脫穎而出。
她後來成為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卡絲·黛麗。她的齙牙同她的名字一樣響亮,甚至代表了她的形象,成為了一種美麗的象徵。
我們很多時候都在為自己平庸或者醜陋之處感到自卑,卻忽略了自己的價值。其實只要善於發現,我們完全可以從自認為醜陋的身上中找出有價值的東西。在《聖經》上有這么一句話:「上帝關了一扇門,又會打開另一扇窗。」這話不無啟迪。
世上的每個人都如同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他們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大些,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這么看來,缺陷也是一種美,它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因為沒有雨,大地會化作一片荒漠;因為沒有悲傷,人類的心會變得寂寞、無情而傲慢。正如羅曼·羅蘭說:「凡事不妨保留一點缺陷,缺陷就正是希望的所在。」有缺陷,才會產生想要把缺陷補足的慾望,這慾望才可激發向上力、創造力、革新力、活力。物滿則溢,乃是千古不易之理。
『柒』 寫關於殘缺美的議論文論點(高一)隨便給點材料啊,大神些
關於殘缺美得材料有,但不知道算不算論點,現想的。
冬,花只留下殘破的枯葉;春,冰封的河水正悄然撕裂;夏,知了正擠破殘殼緩緩爬出;秋,金黃的楓葉正紛紛飄落。這些都是殘缺的美啊,給予人遐想、心痛。
花瓣與花,藕斷絲連的最後一絲線,也被冬天刺骨寒風無情吹落 。看著那枯萎花瓣,心中陣陣刺痛,就像人的生命頑強卻也脆弱。就像離開水的魚,拚命的掙扎呼吸,為的只是多活一秒。
被冰封凍一季的河水,在春的呼喚下漸漸睜開迷茫雙眼,可以清晰聽見「碰碰」的冰河開裂的聲音。在冰只碎裂融化一半時,那就是一種殘缺缺的美,一半生機盎然一半冰冷沉靜,令人無盡的好奇遐想那冰與水交匯的地方是何種感覺。
酷熱的夏季,蟬鳴不止,有時可以看到樹上知了正在拼盡全力與以前的「外衣」分開「,換上嶄新的衣服。在知了蛻殼的剎那,那與原本的殼狠狠分開的感覺,無不讓人心痛,撕心裂肺的痛。
在楓葉紛紛揚揚飄落,將地面染成金色時,那無疑是一種美的享受,但是在享受美的同時卻也有一些心痛,因為在美麗的事物總有消失的瞬間。
大體上是這樣的。請參考。
『捌』 殘缺也是一種美 一篇提綱就行了,議論文類型
1.引言或題記
2.排比句,把殘缺和美寫進去,最好用上比喻修辭
3.舉例子證明殘缺也是美
4.殘缺和完整的對比
5.做升華
6.結語,點題。
『玖』 殘缺的美議論文怎麼寫
殘缺的美
在初春的暖陽里,天空是那樣的藍,淡淡的雲,懶懶的陽光,緩緩流向遠方,空氣中夾雜著淡淡的花香,呼吸起來格外的清新,微風吹過,心裡充溢著春水般的柔波,那些熟悉的空氣,熟悉的美景,總是讓人憶起許多美好過往的片段,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和過往的青春華年,那些年,那些春天,我是如何悄無聲息的而過。輕輕的敲著鍵盤,將這春天的往事,寫成為內心的風景。如果生命可以兌換,有多少往事會讓我們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流年似水,太過匆匆,由不得的感嘆此「景」誠待可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一些故事怕來不及真正開始,就被寫成了昨天。我珍惜眼前的生活,然而很多的時候會更加厭倦光滑細膩的日子,厭倦那些精緻和完美,厭倦那些塗滿油彩的面孔,和多變的表情,然而現實讓你不得不領悟,不得不同流。
幸福本來就是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有些人為了所謂的「完美」窮其一生而忽略了身邊簡單的快樂 。林徽因說「人生總在祈求圓滿,卻不知道,有時候缺憾是一種美麗,隨性更能怡情。太過精緻,太過完美,反而要驚心度日。即使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過多,不要問太多為什麼。且當每一條路都是荒徑,每一片記憶都是曾經」。是的,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生命中很多美麗和遺憾常常和我們相伴,也許眼前的幸福會稍縱即逝,但是我們一樣要快樂,一樣要珍惜,我:愛上了這殘缺的部分。
『拾』 殘缺也是一種美,的分論點可以寫什麼三個就好,謝謝
1.殘缺美的定義,特徵等等2殘缺美在文學,藝術等領域的表現(以作品舉例)3殘缺美作品在文學史或藝術史上所獲得的成就,歷史意義,現實意義等等。
作為你的參考,是我的個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