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平涼崆峒山歷史調查報告
榮譽殊榮
1986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平涼時親筆題書「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元月,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中國首批AAAA級旅遊區;2007年5月8日,平涼市崆峒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2年10月順利通過ISO9001、ISO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國家名片,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隍城、彈箏峽、塔院和雷聲峰組成的《崆峒山》特種郵票是甘肅省繼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和嘉峪關城樓後國家郵政局發行的第4套地方題材的特種郵票;2004年3月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8月9日,太統——崆峒山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榮譽榜
1、1994年1月10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由國務院批准);
2、1995年1月: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中共甘肅省委授予);
3、2000年12月:景區工作先進集體(由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授予);
4、2001年4月: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授予);
5、2001年1月11日:國家AAAA級旅遊區(由國家旅遊局授予);
6、青年文明號(由國家旅遊局、共青團中央聯合授予);
7、2002年9月28日:通過ISO9001、ISO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
8、2003年7月26日:登上「國家名片」——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以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皇城、彈箏峽、塔院和雷聲峰」組成的《崆峒山》特種郵票;
9、2004年1月19日:國家地質公園(由國土資源部授予);
10、2005年3月15日: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由人民日報社市場信息中心授予);
11、2005年7月23日: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國務院批准);
12、2006年1月19日:中國旅遊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由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人民日報社市場報、中國質量與品牌雜志社聯合授予);
13、2006年4月8日: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 (由環球游報授予);
14、2006年9月15日: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由亞太旅遊聯合會、國際旅遊商協會、世界華僑華人旅遊合作組織、旅遊中國周刊雜志社聯合授予);
15、2007年5月8日: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由國家旅遊局授予);
16、2007年6月26日:首批「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旅遊文化研究中心授予);
17、2007年11月:甘肅省十大森林生態旅遊景點(由甘肅省第二屆林果花卉展覽交易會組織委員會授予);
18、2008年2月: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遊勝地(由中國民族報社主辦、新浪旅遊頻道授予);
19、2008年3月2日:中國甘肅優特經濟基地(由中國百縣(市)優特經濟專題調查辦公室、甘肅省情調查辦公室授予);
20、2009年3月: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由美景中國、中國旅遊點評榜組委會、《行游天下》雜志社、搜狐旅遊授予);
21、2009年8月15日:中華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由中國生態學學會、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旅遊文化研究中心、世界華人華僑社團聯合總會授予);
22、2009年8月16日:建國六十周年——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景區(由亞太旅遊聯合會、中國營銷學會、中國國際旅行家協會授予)。[1]
文化淵源
崆峒鳳凰嶺崆峒山,以其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嶺郁蔥,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隴東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因相傳為仙人廣成子修煉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親臨問道廣成子於此山而被道教尊為"天下道教第一山"。近年來,海內外旅遊者紛至沓來,使其知名度越來越高。
現有多數材料解釋大致有三:一是古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為道教勝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三種說法,不無道理。
要說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說崆峒一詞來源,"崆峒"一詞,當你翻開字典查找時,一般注釋為「山名,在甘肅境內」。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斗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汲冢周書》記載:"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所以說崆峒是周時一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後代分封於空桐(崆峒亦寫作空同、空桐、實是同名異寫),遂以國為姓。崆峒山為當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旅遊攻略
[交通指南]
從西安至平涼的班車每天有4班次以上,從蘭州到平涼每天有6輛左右,火車也可到達。到平涼後,在市汽車西站前的1路車站有車(面的)發往崆峒山,可乘到後山山腳停車場(車費15元),然後自己登山上去,也可乘坐專門上山的車(每人30元),也可在前山彈箏湖壩岸乘坐纜車上山。從市區打車去景區費用也不超過30元。現在的門票為120元,老人或學生憑有效證件可為半票。
[最佳旅遊季節]
秋染崆峒最適合旅遊季節:夏、秋,溫℃適宜。但要注意防曬。推薦游覽伏羲廟、麥積山石窟、崆峒山
最不適合旅遊季節:春、冬,氣溫寒冷,注意添加保暖衣物。推薦游覽顯聖池、仙人崖、秦安興國寺
[景區天氣]
平涼市區海拔1100米,年平均氣溫11℃。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夏季最熱為7月份,歷史最高溫38℃。冬季最冷為1月份,最低溫零下19℃,降雨量較甘肅西部多。
景點簡介崆峒十二景
香峰斗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
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
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台寶塔[2]
聚仙橋:在崆峒前山麓涇河河谷中,原有一巨石橫跨涇河兩岸,河水每被巨石阻攔,噴珠濺玉,景色壯觀,是為崆峒十二景之一的「仙橋虹跨。」明人羅潮《仙橋虹跨》詩雲:「仙橋飛渡壑,橫亘長虹卧,來往閑游者,不信天邊過。」1980年,修建崆峒水庫,聚仙橋被淹沒。1986年在壩前600米處重修。
望駕山:崆峒山東峰,前臨平(涼)涇(源)公路,山前胭脂水和白涇河相會,海拔1926米。望駕山突兀聳立,氣勢雄偉,站立峰頂,涇河川和平涼城盡收眼底。相傳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山上雲霧遮罩,虛無飄渺,大臣們在山前壘土相望,故稱望駕山。峰頂原有懷曠亭,今已不存。
廣成丹穴:在望駕山北峰的絕壁上,這里懸壁如削,十分險要,人跡罕至,相傳廣成子居住穴中,煉穴修道。「廣成丹穴」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羅潮《廣成丹穴》詩雲:」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廣成居,悵望雲杳杳。」
三教禪林:在望駕坪,地勢平坦,環境幽寂。1939年,山東人劉紫陽出資,其弟子劉園陽主持,修建大殿三楹,後由靜禪、潤明二僧主持,又稱居士林。
問道宮:也叫軒轅谷,位於崆峒前峽,涇水北岸,背山面水,環境幽寂,身居殿內,聽不到涇水濤聲。相傳這里是黃帝向廣成子問道處。唐代這里已有建築,元朝至正間重修問道宮,今存有《重修問道宮碑》一通,明朝宣德、萬曆年間,再次重修,成為一組龐大建築群。明人唐龍《問道宮》詩雲:「欲捉白蟾飛樹梢,遍尋元鶴在雲中,荒涼棟宇聊停節,悵望當年問道宮。」
❷ 劉忠誠的簡歷
1975.11——1979.03 內蒙古察右前旗化肥廠工人、工段長;
1979.03——1980.10 察右前旗廣播局記者、編輯;
1980.10——1984.03 察右前旗旗委宣傳部新聞寫作組幹事;
1984.03——1986.04 內蒙古黨校大專班學習
1986.04——1987.09 察右前旗旗委秘書;
1987.09——1988.08 察右前旗政府秘書組組長;
1988.08——1991.01 察右前旗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1991.04——1994.01 察右前旗政府辦公室主任;
1994.01——1995.11 察右前旗人民政府副旗長;
1995.11——1998.08 內蒙古涼城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縣長;
1998.08——2000.04 涼城縣委書記(其間:1997年8月至1999年9月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後期本科學習);
2000.04——2004.04 內蒙古烏蘭察布盟行署副盟長(其間:2001年3月至2004年3月在中共黨校函授學院研究生班學習);
2004.04——2010.12 烏蘭察布市委副書記
2010.12—2013.06,內蒙古自治區扶貧開發(革命老區建設)辦公室黨組書記; 2013.06—,內蒙古自治區扶貧開發(革命老區建設)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 。
❸ 張景明的大連美術學院張景明
張景明,大連大學美術學院
198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1999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系佛教文化藝術專業。
2004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專業,獲法學(民族學)博士學位。 ●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客座教授,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
● 浙江工商大學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 中國醬文化博物館專職研究員
● 遼寧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大連大學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 《大連大學學報》、《飲食文化研究》和《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編輯委員會委員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同行評委
●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專家
● 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學科評審組專家
● 遼寧省新增專業學士學位授予評審專家
●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
● 中國民族服飾研究會常務理事
● 中國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委員
● 中國設計產業協會專家組顧問
● 內蒙古草原文化研究會理事
●大連市委宣傳部「城市精神與城市文化」研究指定專家
●大連市文聯專家庫專家 共發表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藝術學方面的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在港台期刊上發表11篇,被CSSCI檢索16篇,《光明日報》發表1篇,被人大報刊資料轉載1篇,被《新華文摘》篇目輯覽轉載1篇。具體如下:
1、《內蒙古巴林左旗二道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細石器》,《內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1期。
2、《呼市東郊大窯南山新石器時代遺址清理簡報》,《內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2期。
3、《呼和浩特市九龍灣徵集的文物》,《內蒙古文物考古》1996年1、2期合刊。
4、《中國北方民族的漢代銅器文化》,《考古文物研究——紀念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
5、《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郊格爾圖漢墓》,《文物》1997年第4期。(CSSCI)
6、《淺談大窯文化》,《繼往開來——內蒙古博物館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試論突厥族源與鐵勒的關系》,《繼往開來——內蒙古博物館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8、《俄羅斯哈卡斯省府阿巴干發現的漢式宮殿主人再考》,《繼往開來——內蒙古博物館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9、《考古學在博物館中的應用》,《繼往開來——內蒙古博物館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遼代金銀器概述》,《繼往開來——內蒙古博物館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烏審旗翁滾梁北朝墓葬發掘簡報》,《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年。
12、《加拿大魁北克文明博物館》,《中國博物館通訊》1997年第2期。
13、《內蒙古地區的原始宗教文化》,《內蒙古周末報》1997年3月25日第4版。
14、《遼代覆面具》,《內蒙古周末報》1997年第19期第4版。
15、《赤峰地區發現的金代白釉剔花瓷器》,《內蒙古周末報》1997年4月22日第4版。
16、《遼代雞冠壺》,《內蒙古周末報》1997年7月29日第4版。
17、《內蒙古地區的西夏褐釉剔花瓷器》,《內蒙古周末報》1997年8月19日第4版。
18、《北方草原地區東胡的青銅禮器》,《內蒙古周末報》1997年第15期第4版。
19、《遼代的箸文化》,《內蒙古周末報》1997年10月28日第4版。
20、《內蒙古有多少文物古跡》,《內蒙古周末報》1998年1月16日第4版。
21、東胡民族的飲食器具,內蒙古周末報,1998年1月9日第4版。
22、《北方草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細石器》,《內蒙古周末報》1998年5月8日第2版。23、《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箸文化》,《中國箸文化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
24、《內蒙古伊盟准格爾旗發現大泉五十陶范》,《中國錢幣》1998年第2期。
25、《論北方草原地區的漢代金銀器》,《遠望集——紀念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四十周年華誕》,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26、《內蒙古巴林左旗王家灣金代墓葬》,《考古》1999年第4期。(CSSCI)
27、《內蒙古地區蒙元時期的金銀器》,《內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
28、《元上都與元大都城址平面布局》,《內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
29、《論遼代早中期金銀器的唐風格》,《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哲學版)1999年第5期。(CSSCI)
30、《論遼、西夏的貨幣經濟以及與宋的關系》,《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專刊》1999年第2期。
31、《金步搖冠飾》,《中國文物報》,1999年2月7日第3版。
32、《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幾座博物館》,《中國博物館通訊》2000年第1期。
33、《遼代金銀器的器形、紋飾演變及工藝》,《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
34、《試析遼代社會經濟發展在文獻、實物中的體現》,《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CSSCI)
35、《內蒙古東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原始經濟初探》,《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2000年。
36、《呼和浩特市北郊蟠龍塔地宮遺址》,《考古學年鑒》,文物出版社,2000年。
37、《論遼代金銀器》,《考古與文物》2001年第2期。(CSSCI)
38、《從群虎圖岩畫看中國北方草原地區的虎紋裝飾》,《內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2期。
39、《內蒙古烏審旗翁滾梁墓葬年代新探》,《內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
40、《遼代金銀飲食器的文化內涵》,《飲食文化研究》(香港)2001年第1期。
41、《威風萬里壓南邦——契丹族的歷史足跡》,《歷史月刊》(台灣)2001年第8期。
42、《內蒙古涼城縣小壩子灘的金銀器窖藏》,《文物》2002年第8期。(CSSCI)
43、《論蒙古族飲食結構與進食方式的演變》,《飲食文化研究》(香港)2002年第1期。
44、《遼代冠帶析論》,《包頭博物館館刊》2002年第1期。
45、《鮮卑金銀器及相關問題》,《內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1期。
46、《漢文古籍與北方民族研究》,《民族古籍》2002年第2期。
47、《內蒙古發現的隋唐金銀器研究》,《考古與文物》2002年增刊。
48、《論內蒙古地區古代生態環境與飲食文化的互動》,《飲食文化研究》(香港)2002年第2期。
49、《遼代契丹民族的人口及特點》,《思想戰線》2003年第4期。(CSSCI)
50、《匈奴動物紋飾的特徵及相關問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CSSCI)
51、《北方草原的佛教藝術》,《中華文化畫報》2003年第5期。(中文核心期刊)
52、《契丹民族的飲食文化在禮俗中的反映》,《飲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1期。
53、《論白道城在歷史上的作用》,《內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第1期。
54、《北方草原的金銀器》,《中華文化畫報》2004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
55、《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飲食衛生保健與飲食理論》,《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
56、《酒飲文化的時代特徵和發展前瞻》,《中國酒都》,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57、《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與藝術創作》,《飲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3期。
58、《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在人生禮俗中的反映》,《飲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4期。
59、《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原始經濟初探》,《內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期。
60、《匈奴動物造型藝術與圖騰文化》,《大連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3期。
61、《從藝術形式中所見之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62、《中國北方草原的金銀器藝術》,《典藏·古美術》(台灣)2005年第8期。
63、《論草原生態環境與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的關系》,《論草原文化》(第一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
64、《論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飲食文化研究》(美國)2005年第3期。
65、《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在宗教禮儀中的作用》,《飲食文化研究》(美國)2005年第4期。
66、《論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的定位》,《論草原文化》(第二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
67、《遼代金銀器的特徵及造型藝術》,《大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68、《遼代金銀器中之西方文化和宋文化的因素》,《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69、《契丹的茶與茶文化研究》,《飲食文化研究》(美國)2006年第2期。
70、《歲時節慶與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第2期。(CSSCI,被《新華文摘》2006年第13期篇目輯覽轉載)
71、《匈奴金銀器造型藝術的文化象徵》,《民族藝術》2006年第2期。(CSSCI)
72、《遼代金銀器在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中的反映》,《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一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73、《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產生的自然與社會歷史背景》,中山大學「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
74、《中國北方草原的青銅器藝術與文化交流》,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與田野》(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11月。
75、《草原絲綢之路與草原文化》,《論草原文化》(第三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光明日報》2007年1月26日。
76、《箸與蒙古族進食方式的演變》,2006年10月第四屆中國箸文化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
77、《在文明城市中構建大學的和諧環境》,《大連幹部學刊》2006年第9期。
78、《契丹的飲食文化在墓葬壁畫中的反映》,《大連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79、《中國古代北方草原的金銀器與中西文化交流》,《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二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80、《論金銀器在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2007年第四屆草原文化研討會交流論文,將載在《論草原文化》(第四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
81、《中國民族工藝文化的非物質文化界定與保護》,2007年10月中國民族文物界定、定級、分類研討會交流論文。《中國民族文博》第二輯,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
82、《北方民族傳統文化與草原生態關系的調查和思考》,《大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83、《北方草原地區鮮卑金銀器造型藝術研究》,《民族藝術》2008年第1期。(CSSCI)
84、《北方草原西周至春秋青銅器的造型藝術與多樣文化》,《內蒙古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CSSCI)
85、《草原絲綢之路開通前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的考古學研究》,《中國美術研究》2008年第1期。
86、《北方游牧民族的虎紋裝飾與文化內涵》,《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87、《北方游牧民族工藝文化的發展歷史與現狀》,《大連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88、《論北方游牧民族飲食結構與飲食風味》,《飲食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
89、《中國北方草原的青銅器藝術與文化交流》,《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與田野》(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11月。
90、《從物質形態論草原文化的多樣性》,《論草原文化》(第五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91、《遼代金銀器造型藝術的唐文化因素》,《論草原文化》(第六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92、《現代化與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學刊》2009年第1期。
93、《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界定與理論體系——以遼寧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為例研究》,《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94、《遼代壁畫中的茶飲及相關問題》,《飲食文化研究》(下),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8月。
95、《遼代冠帶的類型和相關問題》,《宋史研究論叢》第十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CSSCI)
96、《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與文化表意的調查與思考》,《大連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97、《從出土器物造型談中國北方草原文化的多樣性》,《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藝術空間)2009年第4期。
98、《造型藝術的理論探討——以北方游牧民族為例》,《大連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99、《論造型藝術的研究方法》,《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藝術空間)2010年第2期。
100、《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的風格與思想表述》,《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年第3期。(CSSCI)
101、《飲食人類學與草原飲食文化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CSSCI)
102、《大連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大連幹部學刊》2010年第4期。
103、《生態人文時尚包容向上——從人類學角度分析大連城市精神與文化的定位》,《大連日報》2010年8月9日第7版。
104、《民族民間手工技藝的延續與保護——以大連地區為個案研究》,《技藝傳承與當代社會發展——藝術人類學視角》,學苑出版社,2010年11月。
105、《北方游牧民族的刺綉造型藝術與多樣文化》,《大連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106、《中國北方草原飲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留住祖先餐桌的記憶——杭州亞洲食學論壇學術論文集》,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107、《論中國北方草原飲食文化的生態觀》,《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年第2期。(CSSCI) 1、《草原文化》,合著,香港商務印書館,1995年。
2、《鞍馬文化——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合著,香港,1996年。
3、《世界博物館巡禮——內蒙古博物館》,合著,台灣大地地理出版公司,1996年。
4、《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合著,內蒙古畫報社,1997年。
5、《中國北方草原古代金銀器》,專著,文物出版社,2005年7月。
6、《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研究》,專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1月。
7、《遼代金銀器研究》,專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8月。(獲得2008年大連市人民政府出版專著資助)
8、《中國飲食器具發展史》,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主持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12項,參加國家、省市級項目8項。
主持項目:
1、2007年,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藝術與文化表意》(07BF35),7.2萬元,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
2、2009年,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草原文化研究二、三期工程·草原飲食文化研究》(08@ZHO20),7萬元,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
3、2008年,主持遼寧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研計劃項目《遼寧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民族教育的關系》(2008040),0.5萬元,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
4、2005年,主持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遼代金銀器的文化內涵和發展歷史》(L05CLS013),0.5萬元,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
5、2004年,主持大連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工藝文化研究》,1萬元,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
6、2005年,主持大連市社科院研究項目《大大連城市形象與文化建設的人類學分析》(05DLSK141),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7、2006年,主持大連市社科院研究項目《大連地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與外來文化的交融》(06DLSK162),0.04萬元,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
8、2008年,主持遼寧省社科聯研究項目《遼寧地區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研究》(2008lslktjjx-04),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
9、2008年,主持大連市社科院研究項目《大連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作用》(08DLSK113),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
10、2010年,主持大連市社科院研究項目《大連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研究》(10DLSK040),自籌,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
11、2011年,主持國家文物局全國文化遺產保護科學與技術研究項目《金銀器與草原絲綢之路研究》,10萬元,2011年11月至2014年5月。
12、2012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東北地區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保護與開發研究》,9萬元,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
參加項目:
1、1998年,參加了國家九五重點出版項目《中國飲食文化區域史》叢書《中北地區飲食文化史》的編寫,擔任子項目負責人。
2、1999年,參加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二期工程《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內蒙古卷》的編寫(97AD01)。
3、2007年,參加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重點項目《遼金時期家族與社會變遷研究》(L07AZS001),1萬元,作為第一主要參加者,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
4、2009年,參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包豪斯模式」與「實踐嵌入式」結合對增強設計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09YJA770004),5萬元,第一主要參加者,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
5、2009年,參加遼寧省社科聯研究項目《遼寧城市建築文化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研究》,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
6、2009年,參加大連市社科院研究項目《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開發對策研究》(09DLSK219),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
7、2010年,參加大連市社科院研究項目《大連市工業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對策研究》(10DLSK044),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
8、2011年,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遼宋夏金時期的民族認同研究》(11BZS022),15萬元,作為第一主要參加者,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 1、論文《內蒙古巴林左旗二道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細石器》,1996年獲內蒙古考古博物館學會第三屆優秀論文三等獎。
2、論文《論北方草原地區的漢代金銀器》,2000年獲內蒙古青年知識分子科技創新獎。
3、論文《威風萬里壓南邦——契丹族的歷史足跡》,2001年獲得中央民族大學吳文藻文化人類學獎學金三等獎。
4、論文《論蒙古族飲食結構與進食方式的演變》,2002年獲得中央民族大學吳文藻文化人類學獎學金二等獎。
5、論文《匈奴動物紋飾的特徵及相關問題》,2003年獲得中央民族大學吳文藻文化人類學獎學金三等獎。
6、論文《論草原生態環境與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的關系》,2004年獲得內蒙古首屆草原文化研討會優秀獎(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與主辦政府聯合頒發,以下相同)。
7、論文《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飲食衛生保健與飲食理論》,2005年獲得大連市科學論文獎勵三等獎。
8、論文《論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的定位》,2005年獲得內蒙古第二屆草原文化研討會優秀獎。
9、論文《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在宗教禮儀中的作用》,2006年獲得大連市科學論文獎勵二等獎。
10、論文《匈奴動物造型藝術與圖騰文化》,2006年獲得大連市科學論文獎勵二等獎。
11、論文《草原絲綢之路與草原文化》,2006年獲得內蒙古第三屆草原文化研討會二等獎。
12、論文《論金銀器在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2007年獲得內蒙古第四屆草原文化研討會三等獎。
13、專著《中國北方草原古代金銀器》,2007年獲得大連市第十二屆社會科學進步獎(首屆政府獎)三等獎。
14、論文《從物質形態論草原文化的多樣性》,2008年獲得內蒙古第五屆草原文化研討會優秀獎。
15、論文《遼代金銀器造型藝術中的唐文化因素》,2009年獲得內蒙古草原文化主題論壇優秀論文三等獎。
16、論文《生態、人文、時尚、包容、向上——從人類學角度談大連城市精神與城市文化的定位》,2010年在大連市委、市政府舉辦的「繁榮城市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徵文中獲得二等獎。
❹ 鄭天翔是什麼人物物
鄭天翔(1914.09.09~2013.10.10),男,曾用名鄭庭祥,1914年9月9日出生,內蒙古自治區(原綏遠省)涼城縣人,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積極投身於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1936年初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晉察冀邊區北嶽區黨委宣傳部科長、中共包頭市委書記、北京市委書記、第七機械工業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等職。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在黨的十二大、十三大上均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在中共十二屆二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委員。2013年10月10日20時,鄭天翔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❺ 我姓韓,名,明,農歷1983年五月十三生請高人算下命
從星座看:雙子座交友、婚姻特徵
雙子座是從冬季到春季之間,出現在銀河東岸的一個星座。雙子座的符號表示雙胞胎的兄弟,其守護星為水星,守護神為支配知識的赫爾美斯。
雙子座的人,在性格方面的最大特徵便是具有極敏銳的觀察力。雙子座的人,手藝十分靈巧,在各方面也都能表現出自己的才能。然而另一方面來說,也就犯了樣樣都懂,卻樣樣不精的毛病。
從名字看:
韓 明(1907—),山西沁縣人。1935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政治系。同年入日本明治大學經濟系學習。1937年回國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冀魯豫軍區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軍區後勤部政委,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旅政委。參加了挺時大別山、淮海戰役等。建國後,歷任中共江津地委書記、西南行政委員會高等教育局局長、高等教育部司長、中共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副省長兼青海大學校長、青海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韓 明(1921—),山西翼城人。又名鴻基。1937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翼城縣委組織部部長,豐集、涼城縣委書記。建國後,歷任青年團綏遠省委書記,中共中央蒙綏分局宣傳部副部長,內蒙古師范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廳長、文教辦公室副主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內蒙古自治區諼濉⒘�煺��敝饗�?
▲韓 明(1929—),廣東新會人。1952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教授。歷任湖南省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主任工程師、外科副主任、副教授、外科主任、教授,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湖南省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南省第六屆政協副主席。是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韓 明1956年3月畢業於長春東北工業會計統計專科學校工業會計專業。從事財務會計工作已35年,曾做記賬、審批、資金、成本、副科長、科長、副總會計師、總會計師等工作。現任鞍鋼第二發電廠總會計師。1987年被評為高級會計師。建立一套發電企業財務管理、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目標管理等制度與辦法,為發電廠的經營管理做出了一定貢獻。曾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所領導的財務科多次被評為公司先進科室。在1987年全國工業普查中被評為鞍山市先進個人光榮稱號。
▲韓 明(1955—),男,漢族,筆名寒鳴,黑龍江五常人。1981年畢業於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專業。1973年赴黑龍江省沾河林業局林場插隊務農,後歷任黑龍江省大慶市文化局編輯,中原油田文聯副主席、秘書長,中原石油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石油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文聯第三屆委員,河南省文聯第四屆委員,河南省作家協會理事,文學創作二級。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長篇小說《黑房子》,小說集《微型諷刺幽默小說集》、《韓明幽默小說集》,中篇小說《關於隱私的故事》、《發生在卧鋪車廂的故事》,短篇小說《魂》、《茅台酒》、《愚公挖溝》,主編《中外幽默大觀》,小說集《原野之韻》、《第七個是一片彩雲》,散文集《無名花》,詩歌集《黑色海》,報告文學集《人的魅力》等,發表作品100餘萬字。電視劇劇本《九十九隻小白鴿》(上、下集,合作改編,已錄制播出)獲1993年五個一工程獎,詩歌《彩油隊的老姑娘》獲中國首屆石油詩大賽一等獎,散文《雨中情》獲石油文學大賽一等獎。
▲韓明,男,漢族,1965年7月生,重慶江津人,研究生,1985年8月參加工作,199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計劃財務處處長。
2002.06-2006.12 江津市文化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其間:2006.12任中共重慶市江津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
2007.02-2007.06 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技術設備部部長、重慶歌樂山文化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重慶市對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兼)
2007.06----至今 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計劃財務處處長
從這些方面看,你這個人運氣還是不錯的哦。。
❻ 請多發一些作文,不要作文書上的,要句子優美滴
秋天
秋天不像春天那樣百花爭艷,芳香怡人;也不像夏天那樣有那麼多的小生靈在歌唱;也沒有冬天那麼美麗。可是,它在我心中卻是最美的。
秋天雖然沒有春天那麼艷麗,可它有一種顏色是天下一絕的——紅。楓葉只有在遇見秋天時才會臉紅,遠遠望去,像朝霞一樣紅,把山都染紅了。風吹來,楓葉像紅色的雪一樣,飄了下來。好讓人們前來欣賞。
秋天雖然沒有夏天一樣有那麼多的小生靈,可秋天落葉的景觀可比它們美多了。當風吹起來時,葉子就隨風而落,還時時發出聲響,好像在大聲地告訴大家:「誰說秋天沒有蝴蝶?我不就是嗎?怎麼樣,漂亮吧!」
秋天雖然不像冬天有潔白的衣服,可是它那桔黃色的衣服也不錯呀!而且比冬天的那件白色衣服暖和多了。
秋天也有很多獨特之處。
到了秋天,植物好像爭先恐後地跑到理發店去過。有人可能會問:「它們去理發店幹嘛?」當然是去染發啦,它們也要趕時髦呢!
到了秋天,桂花樹上的桂花都開了,讓老遠的人們都能聞到那醉人的香味。
到了秋天,它會讓農民伯伯非常的開心,因為他們辛辛苦苦種的糧食、果子等,都豐收了。哇,想起我最喜歡吃的青桔出桔了,口水都流了下來。
秋天,是一個讓我思念的季節,那院子落葉和我的思念都積了厚厚一疊,可是那飽滿的稻穀,更幸福了我心中的世界。
❼ 內蒙古自治區老幹部韓明行政級別簡介
如果是走行政編,就是按辦事員--科員===副科級===正科級===副縣(處)級====正縣(處)級====副地(廳)級===正地(廳)級===副省(部)級,===正省(部)級===國家級。
我國多數事業單位還明確級別的,如股級、副科級、正科級、副處級、正處級、正部級,估計沒有國家級事業單位。單位級別與單位黨政一把手的行政級別相對應,如單位為正科級,單位的一把手也是正科級。
(7)涼城宣傳部擴展閱讀:
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院等事業單位,其各級幹部參照政府各級幹部待遇,具有行政級別,但不屬於公務員編。
一、中國大陸大學行政級別的劃分:
副部級:985高校中的三十二所(含副大軍區級的國防科技大學)。
廳局級:除去32所副部級的所有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包括211高校,副廳局級:高職高專院校。
獨立學院有公辦民助的性質,級別一般應該是副廳級,民辦高校一般不看行政級別。
二、工委和管委:
1、開發區或經濟區的工委和管委:
工委是黨委的派出機構,管委是政府的派出機構。分別叫工委書記和管委會主任。
2、街道的工委和管委:
街道為區、不設區的市的派出機構,和鄉、鎮不一樣,鄉鎮是一級行政單位,其叫黨委和政府;而街道叫街道黨工委,是區委、不設區的市委的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是區政府、不設區的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分別叫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街道辦主任。
3、中央有中直機關工委和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兩個分別負責黨的部門和政府部門的機關黨委的工作,無教育工委。
4、省委里只有省直機關工委全面負責省委和省政府的各部門機關黨委的工作。
5、省教育工委是省教育工作委員會的簡稱。省教育工作委員會是是省委的派出機構,與省教育廳合署辦公。
6、省市縣還成立一個社工委(社會工作委員會),是黨委負責、政府負責的一個機構。只有社工委主任、副主任。
❽ 集寧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集寧好玩的地方有:烏盟老虎山公園、烏盟黃花溝、集寧烈士陵園、烏蘭察布市廣場、集寧戰役紀念館等。
❾ 崔岩的經歷
1931年,崔岩在北平清華大學讀書,「一二·九」前就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活動,領導工人運動。以後在天津、石家莊及其家鄉附近從事地下工作。
1937年5月,崔岩攜愛人海峰陡步跋涉到延安,進入中共中央黨校十二班學習。不久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崔岩於11月間奔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初任中共山西省靜樂縣委書記。秋天,中共晉西北區委決定在靜樂、寧武、忻縣、崞縣范圍成立中共靜樂中心縣委崔岩任宣傳部長。1939年,中共靜樂地委成後,他任地委宣傳部長,並主持靜樂縣委工作。年底,調西北區黨委從事宣傳工作。
1940年7月,崔岩奉調到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工作。1942年派往綏遠領導敵占區的地下斗爭。他以各種身份隱蔽下來,深入群眾,廣交朋友,宣傳抗日,偵察敵偽活動情報,開展了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斗爭。
1943年初,崔岩任中共緩南地委書記。當時, 日偽在緩南下了極大的賭注,企圖把綏南完全變成隔離地帶, 隔斷大青山、蠻汗山與晉西北的聯系。為保證大青山與晉西北的聯系,他率領部隊動員組織群眾,在極其困難的形勢下,堅持綏南地區的斗爭。
1943年春節後,塞北區黨委決定讓崔岩回蠻汗山開展敵後工作。正月初五,他同大青山騎兵一團一連的全體指戰員從偏關出發向涼城蠻汗山進軍。沿途闖過平魯、右玉、涼城3縣鬼子設置的十幾道封鎖線,沖過涼城香火地的敵據點,最後到達了游擊蠻汗山。時兼騎兵一團政治委員的崔岩,身著便裝,帶領20多名縣、區幹部,轉移到涼城一區搶盤山一帶打游擊。
1943年3月29日,崔岩帶領20多名縣區幹部正在涼城一區展開工作,日偽軍突然向綏南地委和歸涼縣政府所在地旭泥壩溝襲擊,崔岩等人被厚和(今呼和浩特市)的十在隊包圍。在突圍過程中,崔岩負傷被俘,敵人把他扶在馬上要帶走,但他堅貞不屈,決不跟敵 人走,最後在逃脫時又被敵人擊中胸部,身負重傷,光榮犧牲。
崔岩犧牲後, 當地老鄉和戰友把他安葬在旭泥壩村得勝山的山坡上。
1949年7月8日,涼城縣委根據緩遠省委指示,將烈士靈樞派專人護送到豐鎮,由省委轉太行山區家鄉安葬。
崔岩是一位忠誠的共產黨員,生前他曾對愛人海峰說過:「如果我犧牲了,你別難過,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我犧牲了也值得, 因為我們將換來勝利」!